请欣赏《网上呼救》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1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网上呼救》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麦聊珊兰联灼肋距询址”,积累词语“漫游互联网救援”能辨字组词。
2.能用“一边……一边……”造句。能根据例句练习写对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4.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信息化社会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的朗读练习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苏珊无能为力的状况,也就是课后练习要认真读的两句话,另一个是麦克想方设法营救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章的留白点是麦克在网上呼救的具体内容,这正好是读写结合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今天,老师这儿有几个近几年才出现的和电脑有关的新名词,不知道你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互联网
聊天室
网上漫游
(把课文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拿出来先解释,不仅可以一开始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降低讲解课文的难度)
2、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般可以通过互联网做些什么?
3、有的时候互联网还可以救人呢!
4、出示课题:解释呼救
二、初步感知,质疑
1、为什么要往上呼救呢?谁在呼救呢?呼救成功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轻声读读课文
2、学生释疑
为什么要通过网上这个形式来呼救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原因
三、理解课文
1、学生交流答案
对,正因为如此,所以苏珊现在仅仅能做的就是上网发出求救信息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
2、发出求救信号的`苏珊当时情况怎样?
出示第三小节
理解:灼痛
灼痛到什么程度?(重点指导相关语句,以重点句的朗读带动整个段的朗读)
赛读
3、为什么这么严重的情况苏珊仅用了12个字来表达?
4、时间很紧张,晚一步就有可能带来生命的危险,麦克又是如何关心苏珊的?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对话很精炼,可以看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看出情况紧急,看出麦克的机智和善良)
“你在什么地方?”
“芬兰”
“你怎么样?”
“痛”
“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练习朗读
(指导联系上下文读出双方的语气,尤其是苏珊的一个字: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出“痛”要在停顿一会儿再读,读出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的感觉。)
5、不仅是麦克,找一找,还有那些工作人员也是争分夺秒的救助苏珊的?
教学:一边……一边——(可以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
指导造句
6、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请大家填出主要时间
7、算一算,从苏珊呼救到苏珊得救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出示世界地图,感受芬兰和美国的距离之远
感受互联网的速度之快
四、总结全文
填空:
苏珊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救,依靠的是( )和( )。
板书设计:
(芬兰)苏珊——————————求救———————————————麦克(美国)
———————————救助———————————————
半小时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合集【3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网上呼救》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软件、照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2.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3.揭示课题: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板书:网上呼救)
4.理解“呼救”的意思
5.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6.“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总结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1)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2)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三、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3.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四、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2.集体交流:从这些内容你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热心
3.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4.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1.语文片段训练:围绕一点写一写,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预习下一课。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她的神奇,和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关注现代科技的热情。
3、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互信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聊天室、互联网”等词语的含义,对网络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准备:
1、认识文中的生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你了解“电脑网络”吗?集体交流。课件播放网络相关知识。
2、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网上救援的真实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至第八自然段,感悟第一个问题:芬兰的苏珊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求救信号的`?
①苏珊为什么发出求救信号?指名读相关句子。(反复炼读第六自然段,联系生活理解“灼痛”“两肋”“急促”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苏珊突然发病的感受,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觉)
②苏珊为什么用“黑色粗体大字”发出求救信号?
③桑恩看到苏珊的求救信号后态度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过渡:苏珊在非常危急的情况下选择了用互联网求救,她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远隔万里却富有同情心的桑恩。
2、学习九至十八自然段。感悟第二个问题:美国的小男孩桑恩是怎样帮助苏珊获救的?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桑恩通过互联网帮助苏珊,分别做了些什么?(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教师总结:
四、延伸拓展,实践活动
1、苏珊的获救,互联网固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跟苏珊的沉着与智慧是分不开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遇到危险要懂得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自救,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个小故事吧!(课件播放:鞋子的故事)
2、通过《网上呼救》这个故事,我们对互联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做什么?课后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并学习上网,看看互联网上有哪些信息。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自主阅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从苏娜的获救中感受人与人的关爱是能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及难点:让学生了解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她的生命,并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查找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了解互联网的有关知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地图,直接感知“距离的遥远”
教师:我们来看看美国与芬兰的位置,两国之间相隔几万里,可是有一种东西却可以让两地的人就像近在咫尺,这就是互联网。(出示:世界地图和互联网的介绍)
教师:互联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它连接了全球不计其数的网络与电脑,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它也是一个实用而且有趣的巨大信息资源库,允许世界上数以亿计的`人们进行通讯和共享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网上呼救》讲述的正是发生在互联网上的感人故事。(板书课题:网上呼救)
二、自读提示,自主阅读
1.出示“自读提示”。
①画出生字;多读两遍,遇到长句子、难读的词再多读两遍。
②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试着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③不理解的地方,运用学过的符号画出来。尝试边读边批注,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
④思考《网上呼救》一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自由读文。
3.小组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自己喜欢的语句。
4.全班交流,评价朗读。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学生质疑词语,学生相互解答。
2.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把课文读下来。
四、学着概括,理清线索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了一个帮助人的故事。美国男孩桑恩凭借小小的屏幕和神奇的网络挽救了芬兰大学生的性命。)
2.小组交流、思考:根据起因、经过和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2段)写美国男孩在网上发现了求救信息。
第二部分(第3~4段)写发信息人苏娜的病情,仔细描绘了她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5段)写桑恩得知苏娜远在芬兰,决定立即打电话给紧急救援中心。
第四部分(第6~8段)写紧急救援中心接到电话后马上采取行动,最后苏娜脱险。
五、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1.回忆学法。教师:能不能告诉老师,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生自由回答。)
教师: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学习之前,同学们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习这类课文都用过哪些学习方法?(生自由回答,师相机板书学习方法:读-画-想)
2.讨论:为什么苏娜在网上呼救?桑恩看到呼救时是怎样想的?桑恩为苏娜做了些什么?结果怎样?
①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景象,边读边体会。
②小组讨论,自主解决。
③小组反馈:读读认为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句子或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同学互相评价、补充。
④齐读找到的段落或句子。
⑤比赛读。
六、重点研读,加深感悟
教师:想一想苏娜为什么能最终获救?
1.再读读课文,与同桌、好友交流学习。
2.全班交流。
原因:
①科学的发达,网络的快捷。(抓住描写时间的词语体会。)
②桑恩很有同情心。(“凝视”“赶紧”“连忙”“立即”这些词语表现出桑恩的同情心和镇静。)
③艾眉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天哪!她为什么不干脆自己打电话?”这句话表现出了艾眉的惊讶和不解。在桑恩与艾眉的对话和时间的紧迫中,能体会到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
④紧急救援人员的及时救助。(抓住最后一句话感受。)
3.总结:桑恩在苏娜旧病复发的危急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拯救了她的生命,人与人的爱是可以超越国界和种族的。只要你的心中还有爱,那你永远都活在幸福之中。
七、拓展迁移
1.复述:救人的全过程。
2.讨论交流:网络还给人们带来了哪些方便?
八、总结
教师:帮助人与被帮助人远隔千山万水,一个身在美国,一个却身处芬兰,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只是通过小小的屏幕,靠电脑网络联系在了一起。我们不仅被桑恩的爱心和机智打动,还被紧急救援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所打动,同时也会赞叹现代科技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软件、照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2、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3、揭示课题: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板书:网上呼救)
4、理解“呼救”的`意思
5、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6、“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总结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1)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2)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三、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3、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四、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2、集体交流:从这些内容你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热心
3、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4、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1、语文片段训练:围绕一点写一写,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预习下一课。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网上呼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麦聊珊兰联灼肋距询址”,积累词语“漫游互联网救援”能辨字组词。
2.能用“一边……一边……”造句。能根据例句练习写对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句子读得自然、流畅,注意停顿。
4.通过课文学习了解互联网的作用,信息化社会的巨大变化。
教学重点:
这篇课文的朗读练习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苏珊无能为力的状况,也就是课后练习要认真读的两句话,另一个是麦克想方设法营救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章的留白点是麦克在网上呼救的具体内容,这正好是读写结合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今天,老师这儿有几个近几年才出现的和电脑有关的新名词,不知道你们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互联网
聊天室
网上漫游
(把课文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拿出来先解释,不仅可以一开始调动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降低讲解课文的难度)
2、你的爸爸妈妈和你一般可以通过互联网做些什么?
3、有的时候互联网还可以救人呢!
4、出示课题:解释呼救
二、初步感知,质疑
1、为什么要往上呼救呢?谁在呼救呢?呼救成功了吗?
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轻声读读课文
2、学生释疑
为什么要通过网上这个形式来呼救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原因
三、理解课文
1、学生交流答案
对,正因为如此,所以苏珊现在仅仅能做的就是上网发出求救信息
出示:我不能动,呼吸困难,请帮助我
2、发出求救信号的苏珊当时情况怎样?
出示第三小节
理解:灼痛
灼痛到什么程度?(重点指导相关语句,以重点句的朗读带动整个段的朗读)
赛读
3、为什么这么严重的情况苏珊仅用了12个字来表达?
4、时间很紧张,晚一步就有可能带来生命的危险,麦克又是如何关心苏珊的?让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对话。(对话很精炼,可以看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看出情况紧急,看出麦克的机智和善良)
“你在什么地方?”
“芬兰”
“你怎么样?”
“痛”
“挺住!我已经打了电话去求助!”
练习朗读
(指导联系上下文读出双方的`语气,尤其是苏珊的一个字:痛,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读出“痛”要在停顿一会儿再读,读出苏珊已经快支持不住的感觉。)
5、不仅是麦克,找一找,还有那些工作人员也是争分夺秒的救助苏珊的?
教学:一边……一边——(可以同时发生的两个动作)
指导造句
6、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请大家填出主要时间
7、算一算,从苏珊呼救到苏珊得救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出示世界地图,感受芬兰和美国的距离之远
感受互联网的速度之快
四、总结全文
填空:
苏珊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救,依靠的是( )和( )。
板书设计:
(芬兰)苏珊——————————求救———————————————麦克(美国)
———————————救助———————————————
半小时
《网上呼救》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具体了解互联网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习心理活动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心理活动描写对于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软件、照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现代生活中还有一种看不见的`网,那是什么网?
出示:互联网
2.现代生活中它有哪些作用?你能说说看吗?
3.揭示课题:有人在危急的时刻,还能在网上呼救。(板书:网上呼救)
4.理解“呼救”的意思
5.网上呼救是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解释一下呼救吗?
板书:求救
6.“网”是什么?象形文字用图画的形式赋予了“网”的含义,纵横交错,相互交织。生活中有实体的网,还有无形的网。互联网,网罗的是什么?我觉得这篇文章给了我们诠释,网络把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维系了起来。
二、默读思考,整体感知:
1.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开火车轮读课文,反馈预习,读准生字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谁在网上呼救?谁组织了救援?呼救的人最后得救了吗?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分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总结主要内容。
二、深入学习,理解苏珊要在网上呼救的原因:
1.联系生活经验,了解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救
(1)通常我们通过什么途径呼救?
(2)苏珊为什么要在网上呼救呢?快速默读,找找课文哪一节写了苏珊只能在网上呼救的理由。
2.精读课文的第三节,指名读思考:你能从中找到几个理由?
理由(1)整个楼面只有她一个人
理由(2)电话无法拿到
3.引读第3节
因为苏珊突然之间……,她想求人帮忙,然而……,她想拨打急救电话,可是因为……,她唯一能够借助的就是网络,不知她的呼救是否会有人收到,但抱着一丝希望,她……。此时,将近六点,屏幕上出现了一行黑体字:
三、研读课文,感受互联网快捷的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互联网的什么特点?
3.学生交流
出:示媒体:芬兰是位于北欧地区的一个发达国家,而美国是位于北美洲中部的一个国家,两国之间如果使用飞机组织救援,至少要九个小时,而现在只有短短的三十分钟,可见网络缩短了救援时间,使救援行动变得快而及时。
板书:快及时
四、重点感受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1.在这短短的半小时里,人们是怎样组织救援工作的?
2.集体交流:从这些内容你又读懂些什么?
板书:热心
3.麦克为救援苏珊做了些什么?
4.你从中看出麦克是个怎样的人?板书:爱心
五、教师总结:
六、作业:
1.语文片段训练:围绕一点写一写,互联网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2.预习下一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