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过故人庄》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三、悟一悟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 “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
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
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写一写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习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六、练一练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习作本上。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过故人庄》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过故人庄》、《游山西村》系语文版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二首,诗人以平实的语言、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田园的美丽景色,表现了主客间质朴、纯真、浓厚的感情。两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同中有异,因此进行比较阅读,既为教法,又是学法指导,以实现创造性的理解领悟。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自学能力和迁移运用能力,因此本节课教学将遵循“由扶到放”“比较鉴赏”“适度拓展”的原则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发掘体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点,把教师从单纯的诗文串讲中解放出来,引导他们自己在韵味飘香的诗宫去吟咏咀嚼,互相合作,探究古典诗歌的香醇与芳美,激发学生的有效思维,一句话:引导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找饭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诵读古诗,并体味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字、词、句,体味诗歌意境。
3、初步学习鉴赏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学习如何对比鉴赏诗歌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看注释、借助工具书,收集有关作者的信息;通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意。
2、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内容提要
(教学环节)时间教学流程所需资源解说
学生学习事项
——学生用什么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去完成学习事项(问题、任务、活动、作业)教师调控
——需要教师做什么以支持学生学习
环节一:
交流设疑,揭示课题2
1、回顾出门做客的经历吧?交流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出门做客的情形。
2、穿越历史的长空,走进唐宋时代,去看看留在那些著名的诗人心中的又是什么情形呢?(学生倾听,回顾)
(听+想+说)
1、用问答式导入
板书课题多媒体课件直接切入到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出新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充满认知期待。
环节二:
揭示教学目标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环节三;
检查预习效果3
1、解题及作者简介(交流预习中所收集到的有关孟浩然和陆游的信息)
2、试读全诗
(说+读)
1、解题及作者简介。
2、根据学生试读适时点评、纠正。培养学生预习,收集、整合信息的能力。
环节四:以《过故人庄》为例,领悟学法
(一)指导诵读,感受诗歌的形式美3
1、按诗歌朗读节奏划分方法划分古诗节奏。
2、按节奏朗读古诗。(个别读、范读、齐读)
(做+读)
1、指导划分诗歌节奏
2、听学生朗读,评价、指导诗歌教学重在读,在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读中明诗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二)整体感知,感受诗歌的结构美5
1、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诗歌的思路怎样?
(2)诗歌的大意是什么?
2、讨论、交流。
(读+想+说)提问并板书诗歌思路
(三)品味剖析,领悟诗歌的'意境美12
1、品析名句:
(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绘了怎样的景致?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表达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再现意境。
听老师朗读,闭目联想和想象美好的田园画面:透过诗,你仿佛看见(听见、闻到、感受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
3、品味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里看出来的?
4、齐读全诗
(听+想+说+读)
1、引导品味诗歌名句,小结点评。
2、倾听学生发言、点拨、评判。
3、板书主旨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所创造的意境,做到“披文入情,身历其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健康情感。
(四)指导背诵2
1、根据思路背诵全诗
2、背诵全诗(指名背诵、齐背)
(读)倾听、点评熟读成诵,在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环节五:
迁移运用,体会诗歌的鉴赏美10
1、引导小结《过故人庄》学法。
2、用学习《过故人庄》的方法自学《游山西村》,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3、小组合作学习。
4、交流学习情况。
(1)比较相同,体会诗情。
预设:
1、体裁相同,都是律诗。
2、题材相同,都是写到农村朋友家做客,都是访友诗;都描写农村风光,都是田园诗。
3、两诗思路相同。
4、主人都很热情。
5、都想再到朋友家做客。
6、写法相同,都是先叙事写景,后抒情。
(2)比较不同,感悟诗理。
预设:
1、《过故人庄》语言朴实,读起来明白易懂。
2、《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既写景,又叙事,还带着哲理味。
3、《过故人庄》抒情比较直白,《游山西村》抒情则比较含蓄。
(做+说)
1、指导比较方法
2、巡视学生参与情况。
3、引导、点拨、评判、板书要点。
“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合作探究,达到对诗歌创造性的理解与领悟,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力与鉴赏力。
环节六:
课堂小结2
1、齐背两首古诗。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听老师小结
(读+说+听)
1、倾听、评价
2、小结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在小结中享受到收获的喜悦。
环节七:
课后作业
1、默写两首诗
2、孟浩然和陆游的这两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诗的理解选择一首诗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做)课后检查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三、悟一悟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 “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
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写一写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习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六、练一练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习作本上。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过故人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排比句,了解运用排比句的好处。
2.了解分号的用法。
3.理解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4.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会在习作中运用排比句,正确使用分号。
2.积累古诗《过故人庄》。
教学难点
理解《过故人庄》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以《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为例,学习对比阅读的阅读方法。
2.从读中感悟排比句、分号的用法和作用。
教具准备
文章《蟋蟀的住宅》
教学过程:
一、对比阅读教学
(一)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草虫的村落》这篇文章,大家一定对文章的内容记忆深刻。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文章中让你印象最深的部分
(黑甲虫回到村子受到欢迎;甲虫音乐家们在大树下演奏;“村民们辛勤劳动”……)
2.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蟋蟀的住宅》,同学们还记得吧谁能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中的什么内容让你记忆犹新
(蟋蟀慎重选择住址;蟋蟀的住宅布置合理;蟋蟀建住宅的时间;蟋蟀建住宅时很辛勤,不怕苦不怕累……)
3.现在,我给大家打印了《蟋蟀的住宅》这篇文章,发给大家。今天我们来把这篇课文和《草虫的村落》放在一起让大家阅读,阅读后完成老师发给大家的表格,好吗
(学生分小组,先自己读文章,然后共同完成表格所填写的内容。表格内需要学生完成的项目:题目、描写对象、主要内容、写作手法、情感表达、我的发现。)
(二)汇报交流,教师指导
1.各小组上交完成的表格。
2.【出示课件2】教师评价并指导:
(1)两篇文章都是描写昆虫的。
(2)在内容上:《蟋蟀的住宅》主要写了蟋蟀建住宅时的选址、住宅特点、建造时间和蟋蟀辛勤地建造自己的住宅等内容,《草虫的.村落》主要写了作者追随黑甲虫一次游历的过程,其中包括甲虫迷路、回到村子、看到甲虫音乐家演奏及劳动等情节。
(3)在写作手法上,《蟋蟀的住宅》是作者通过大量的观察、研究具体写住宅的情形;《草虫的村落》则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比喻、拟人手法,把一次神奇的游历写得充满情趣。
(4)情感表达: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作者热爱自然、喜欢昆虫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提出要求
像刚才这种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阅读的方法叫对比阅读,这种阅读方法有很多好处,今后我们要多用这种方法,同学们一定还有许多新的发现。(板书: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二、排比教学
(一)观察句式,了解句意。
小组讨论,探究,学生读后,谈一谈自己的发现。
【出示课件3】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我是……”的句式,强调花的作用之大。)
【出示课件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漓江的水真……啊”的句式,强调了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
【出示课件5】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这段话连用了三个“像……那么……”的句式,强调了野花的美丽。)
(二)认识排比,明白作用
1.教师讲解:
【出示课件6】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我们刚才读过的这三段话都是排比。(板书:排比)
2.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1)小组讨论,探究排比句的作用。
(2)教师评价总结,明确:
用排比来说理,可以使条理分明;用排比来抒情,可以使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气势更为强烈;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板书: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三)练习运用,互评互改。
1.教师出示练习题:
以田野景色为描写对象,写一个排比句。
2.学生互评,教师指导。
把自己写的排比句与同学交换,互相评价,提出合理化的修改建议。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抽出一两份作例子,先评价,再讲一讲修改意见。
3.自我修改,力求完美。
学生根据同学和老师的建议修改自己的句子,争取写出一个通顺优美的排比句。
三、分号教学
(一)读一读,注意标点符号。
1.自读自悟,分号常在什么地方使用。
【出示课件7】(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这段话是讲花儿在不同地点不同状态下的情况。这些分句之间都是并列关系。)
【出示课件8】(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这段话是讲地区之间吸收热量多少不同而形成风这个道理的。两个分句分别讲两种相反的情况。)
(二)想一想,认识分号作用。
1.学生议一议,想一想,分号与逗号、句号有什么不同。
2.教师指导讲解:
【出示课件9】分号是一种介于逗号和句号之间的标点符号,主要用以分隔存在一定关系(并列、转折、承接、因果等,通常以并列关系居多)的两句分句。(板书: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分号还可以用来分隔作为列举分项出现的并列短语,或是辞书中同一义项的不同释义。
(三)写一写,感悟分号用法。
1.以“爱心”为话题练习写一段话,用上分号。
2.学生互相评价,提出意见或建议。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首先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对比阅读。这种方法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思路,了解文章写法,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很有帮助。这节课我们还学习了一种句式——排比句和一种标点——分号,了解了它们的用法和好处,希望同学们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本诗。
2.理解诗歌中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4.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1.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古诗词。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学习古诗词就是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提高文化素质,陶冶情操。由于年代久远,继承古代灿烂文化,重点应是诵读、背默、积累。难点是阅读及鉴赏古诗的方法。今天,我们就一起寻找打开这扇古代文化宝库大门的钥匙,欣赏颗颗璀璨明珠的风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过故人庄》。
2.(板书:过故人庄孟浩然)学生齐读。
二、正确朗读,初步感知
1.请学生自己揣摩,确定怎样读这首诗。
2.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1)节奏常识:
①古诗五言句按音节划分一般是:2/2/1。例如:绿树/村边/合。
②有破读现象时,要按意义划分。例如:故人/具/鸡黍。
训练:按音节兼顾意义的方法对诗歌进行节奏划分,并说明理由。
【出示课件11】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强调:古诗节奏划分的标准是音节兼顾意义的。所以,懂字词,说译文是正确划分古诗节奏的关键。
3.按照节奏,练习朗读。
4.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
三、熟读诗歌,体会含义
1.多媒体依次出示诗句,赏析指导
【出示课件12】“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出示课件13】“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出示课件14】“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那还有什么让诗人要相约重阳日在来赏菊花呢(优美、淳朴的田园风光。)
【出示课件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这是写景的诗句,放眼望去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
(2)读好此句。
(3)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读上去朗朗上口,你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吗(对偶)
师讲述什么是对偶句。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xxxxxxxx;“村边”对xxxxxxx;“合”对xxxxxx
“绿树村边合,”对xxxxxxxxxxxx
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师生共对对子。
读好这两句诗句。
2.再读诗歌,品诗意境
点拨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看见了什么
(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村民们在田间辛勤地劳动着;孩子们在捉迷藏、放牛……)
点拨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听见了什么
我听见了:鸡在叫:“喔!”“喔!”;
鸭在叫:“嘎!” “嘎!”
诗人与朋友举杯谈农事,互相祝福……
点拨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闻到了什么
明确:稻香、菊花香、泥土的气息、大自然的清新空气。
点拨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仿佛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明确: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激情。
板书:朋友的热情纯朴的友情热爱大自然激情
强调:透过诗,你仿佛看、听、闻、感到了什么,用自己的经验去想象诗人的经验,就会品味出诗的意境。
四、练习背诵。
板书内容
对比阅读《草虫的村落》和《蟋蟀的住宅》
排比作用:说理条理分明、抒情气势强烈、叙事写景形象生动
分号表示并列、转折、承接、因果关系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背景]
这是一首看似平淡如水的诗歌,如果你细细品位会发现这就像是一幅画着田园风光的中国画,将景、事、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纯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中,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和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感。
[设计理念]
诗歌是有韵味的,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以悟促读。再加上本诗蕴涵着深远的意境美,完美的结构美,轻快的音乐美。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之后去体会诗歌的纯朴自然,情深意浓。
[设计过程]
一、诗歌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读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检查朗读情况。正音黍(shǔ)还(hái)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想想意境。
切换到故人举杯畅饮,谈笑风声的画面。背景放爽朗的笑声。
1、想象诗人和老朋友在谈论什么问题呢?家常话又有哪些呢?他们可能在说什么。
2、即兴表演”把酒话桑麻“。
指导表演: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及时评价。
五、悟悟情感。
再切换到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故人的心情。
六、即兴表演。让学生即兴表演这一场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再现出当年诗人和故人相聚的情景。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反思]
课上完之后,发现学生的表现能力是极高的,我们要给学生创设他们表现的空间,给他们保证表现的时间。特别是在表演这一环节,起初一组学生的表演并不出色,我请大家给他们提意见,都很中肯。然后再请一组上来的时候,就克服了先前的不足。基本进入了状态,进入了情境。因此我想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十分重要的。
再者关于诗歌的教学,我想不要什么花架子,就是让学生去读一读。开始我指名读,将近20名同学,大家是越读越有兴趣,在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要立即打住,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的意思和意韵。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过故人庄》。
2、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培养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3、在整体感悟全诗的基础上,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片断练习。
4、能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学会与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检查《古诗两首》之一《赠汪伦》的掌握、背诵情况。
2板书课题:过故人庄 指导学生写好“过”、“庄”两字。齐读课题。
二、读一读
1、出示古诗《过故人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自由练习读。读准“黍shǔ”、“圃pǔ”等字音。3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为止)
三、悟一悟
(过渡: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
1、学生自由进行整体感悟,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2、组织学生大组交流。
(预设:诗人在说:“老朋友真是热情好客!”这从“具鸡黍”、“邀我”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老朋友所住的地方太美了!”这从“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们相处得可真愉快!”这从“把酒”、“话桑麻”等词可以体会出来;诗人在说:“我很喜欢这里!”这从“待到”、“还来”等词可以体会出来……)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如 “具鸡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感受诗人与朋友相聚时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情谊的美好情感。
四、背一背
(过渡:同学们听得真用心,我想如果大诗人孟浩然听了你们的这番话,一定会视你们为知己。那你们能将你们所感受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吗?)1、学生齐读。
(过渡:同学们,你们将诗人的感受读了出来,这很好。可是要想读好古诗还要注意抑扬顿挫。我们来听听朗读专家是怎么读的?)
2、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根据录音,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不错,那你们能将这首诗记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写一写
(过渡: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
1、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结合插图练习写片断,教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每个组选一名学生读自己所写的片断。教师相机指导学生将诗句中的重点词写好。比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中的“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老朋友一家为招待诗人,忙得热火朝天,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的情景写具体、写生动。
3、引导学生感悟到:如果把四个人所写的内容连起来,就成了一篇改写成记叙文的《过故人庄》。
六、练一练
1、回家后,将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 课后,四个小组中的同学四四一组自由结合,共同修改所写的内容,然后连成一篇完整的记叙文《过故人庄》,写在习作本上。
反思:
《过故人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首古诗。全诗记叙了诗人孟浩然应老朋友相约,如约前往老朋友家做客的经过。诗人将朋友相聚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诗句记录下来,表达了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同时也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生活风光图。我在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及一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并根据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等生理、心理年龄特点,遵循他们的认知规律,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案。
这一教学设计中,我认为以下环节的教学设计应当是有效的:
“新课标”在高段(5-6年级)关于古诗词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1、“悟一悟”这个环节。
我用导语将学生引入古诗内容的学习上去。(同学们,德国大思想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读一首好诗,就好像在与诗人进行心灵的交流。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这一教学环节。我打破了以往古诗教学的思路,跃过了先理解诗句中的生词,再将理解后的词语连起来串讲诗句,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的教学过程,而是在学生熟读古诗后,通过为学生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认真地读一读这首古诗,仔细地看一看这幅插图,用心地听一听,你会听到大诗人孟浩然正在对我们深情地诉说呢。让学生自主地去整体感悟古诗。当他们利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用心地去和诗人进行心灵交流的时候,是不难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东西的。我认为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不应拘泥于个别字词、诗句的深究细挖。诗是言情的,只有注重学生对古诗的整体感悟,通过各种形式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披文入境”,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
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写一写”这个环节。
我采用导语将学生引入感受诗的意境中来。通过导语“同学们,你们真不愧是大诗人孟浩然的知己,这么快就将好朋友们的诗记了下来。那为了让更多人知道大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你们能通过你们的笔把它写下来吗?学生:能。好,我将全班分为四个大组,第一组的同学写第一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其他组依次类推,请你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尽可能具体地写下来。”学生写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们感悟的过程,在这里,他们尽其所能地还原了作者的生活场景,走进了诗中描绘的情景。而且是学生分组合作,节省了时间,创设了高效的课堂。
从整篇教学设计来看,也不难看出,学生是在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中学习的,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学生真正成为了语文学习的主人。
当然,如果我再上一次的话,我还会在指导学生读古诗时,通过引导学生对古诗声调和节奏的把握,去感受古诗所表达的内容。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及美好情感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都应是有效的策略。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曾学过一篇文章《黄鹤楼送别》,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为朋友孟浩然饯行,写下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背诵一下。
2、提问:诗中“故人”指什么人?(板书:故人)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故人”的诗《过故人庄》,(板书:过 庄)这是李白故友孟浩然写的,谁来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孟浩然(背诵其诗也可)。
4、设疑:看到这个题目,猜猜看,题目什么意思。(如:经过老朋友的庄园;曾经去过老朋友的庄园;去老朋友那儿看望老朋友;准备在老朋友那儿过一辈子……。)
过渡:让我们带着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课文题目到底啥意思。
二、学习课文
1、自学古诗,读时注意读通读顺,读准7个生字和4个多音字。
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结合学生的读纠正错误)
3、释题:自学了古诗,你能从中找一个句子解释题目意思吗?结合学生发言,出示“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具鸡黎——准备丰盛的饭菜。至—到。
(2)(板书:邀
至)受到老朋友邀请而来这儿,那么题目意是?(到老朋友这儿看望老朋友)老朋友热情招待,诗人心情如何?(开心、高兴)
-1-(3)指导读好该句
4、老朋友相见,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位老友会聊些什么呢?(板书:话)出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联系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杯畅饮美酒,谈一些农家的事)
(3)随机理解“桑麻”并板书
(4)想象说话: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 交流:
(我们农村空气清新,欢迎常来走动;谢谢你为我准备了丰盛的饭菜,有机会也到我那儿玩玩;你这儿真美啊,住在这儿,一定挺惬意;田地里收成如何;好啊,长势都不错,估计是个丰收年)
……
深情厚谊就在淡淡的闲谈之中,在平常的询问农事中,即将分别了,诗人孟浩然会和老友说些什么呢?
5、出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读诗句
(2)说说你的体会(等到九月初九重阳节那天,我还 会来欣赏菊花的。)
(板书:重阳
就菊花)
(3)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正如李煜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有的人喜欢将离愁别恨压在心里,有的人则不然,他愿意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不吐不快。
背诵描写友情的`诗。
-2-(如:《送元二的使安西》、《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诗人向往,那么还有什么让诗人还没分手就又相约重阳节来赏菊花呢?
(1)出示“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2)观察插图,说说自己体会到的诗句的意思,(村子边环绕着翠绿的大树;村子外斜卧着一座座青山)(板书:(见)绿树、青山)
(3)指导朗读(4)讲述对仗句:
师范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设疑:这句诗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鲜明,谁知道它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仗)
师讲述什么是对仗句(或让学生联系本册练习3“对对子”来理解对仗)
师生对对子:“绿树”对——“村边”对——“合”对——“绿树村边合”对——
(5)这首诗中还有一句对仗句,找出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师生对对子。
补充:“愚公移山”对——“东南西北”对——
“东南西北中”对——读好这两句诗句。练习背诵。
7、小结:这首诗看似平淡,然情、事、景完美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中间对仗句的使用,更加强了节奏。
齐读这首诗。
8、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唐诗。尤其是孟浩然、王维首创的山水田园诗,更是别具一格,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背诵:山水田园诗
(如《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饮酒》、《归园田居》……)
三、想象说话
1、浓浓的朋友情,纯朴的田园景,让人忍不住想记下来,想说给别人听,你们想吗?
2、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一句诗,想象说话,每句试开头如下:
(1)老朋友捎信来说……
(2)在路上,只见……(3)来到朋友家……
(4)就要分别了……
3、评议,注意展示朋友间的深深情,离别意。
《过故人庄》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歌
2、借助朗读,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优美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通过诵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4、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感悟诗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说一说,有哪些诗歌表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深厚的。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导入课题。再背有关朋友情深的诗歌。
二、初读。
1、请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
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2、学生自学,师巡视。
三、看看画面。
[轻音乐作为背景,出示画面:茂密的树林把整个村庄围绕,给人以静谧的感觉,隐隐约约的斜山在远处蜿蜒起伏]
1、欣赏图片
2、说说图上画了什么,再说说自己的感受。重点让学生描述出农家生活环境的安谧悠闲。
四、朗读全诗。
1、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本诗歌平淡似水,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浅显易懂,但是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此教学之前首先要读通诗歌,读熟诗歌。
2、学生练读。
3、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教师指导朗读: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
4、听录音。
5、学生大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6、齐吟全诗。
五、学诗。
1、交流(回到老师的界面)
(1)读了此诗,你知道它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
(2)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
(3)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交流:点击邀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一句
(1)指名读诗句,理解字词
故人老朋友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句诗句。
3、交流:点击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把你的体会说说。(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事。)
(3)随机理解桑麻
(4)看着插图,发挥你的想象,完成说一说想象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一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
(6)交流
(真是太感谢你为我准备了这么丰富的菜肴,下次欢迎你到我家去做客。)
(你们这儿真美,真想一直住在这儿啊!)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还好,有可能是个大丰收。)
是啊,深情厚意只在淡淡的几句询问农事中,就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闲谈农事中。
(7)齐读话句
4、交流:点击别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写什么?和旁边的同学说说。
(4)交流。
5、是啊,秀美如画的景致,闲适恬静的农家生活让诗人向往,真挚深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
六、想象意境。
即兴表演
指导表演:
注意老朋友之间谈话的内容是有关农事,神态自然大方,语言淳朴自然,气氛融洽和谐,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注意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揣摩人物的心理。
准备表演:
组织语言,酝酿情感。
即兴表演:
及时评价:
七、拓展。
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你根据对这首诗的理解画一幅画,或用第一人称写一篇优美散文
2、自学一首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