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孔子传》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传》读后感 篇1
寒假生活已经结束,谈起充实,可算是读了本好书,开始在网络中收看热播的《孔子》电影,后有在书架上找到这本《孔子传》。以前,我只以为孔子是个不折不扣的书呆子,只会读读古人的诗、读些论语。现在,我通过这部电影和书籍了解了他不仅是个书呆子,还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教育家和一个会用兵打仗的人,这让我重新认识了他。在战场上,他,是一名军师;在宫殿里,他,又是一名教育家;在家中,他,是一名合格的父亲。在战场上,孔子只用了一千多名士兵吓退了对方五万多兵马。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孔子传》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同事吧。在这个近80人的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可我是幼儿教师,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
《孔子传》读后感 篇2
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是李长之写的,他的原名是李长植。他写的这本孔子的故事里面写了孔子的出生至死亡。
我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开始只知道孔子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就不知道他的另外一些事情,而我看着老师发给我的这本孔子的故事,我就知道了孔子他的一生到底是怎么样的。我看的时候底下还有注释可以帮我理解看不懂的内容。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十一章从中都宰到司寇。
孔子五十一岁,也就是公元前501年,鲁定公九年,鲁国当了中都宰。中都宰大概相当于现在的首都市长。那个时候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绩,当时四方各国都想学孔子的治理方法,于是孔子由中都宰升为司空,仿佛是后来管建设工程的首长,又由司空而为司寇,司寇是管司法方面的首长。但是虽然孔子现在在鲁国做了官,但他在一般老乡跟前却仍保持着谦逊淳朴,像不善于说话似的。当他在朝廷议事的时候,是很会辩论的样子,但是又很慎重和上级谈话,他持的是公正不阿的态度,和同僚谈话,却又和悦近人了。
为什么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孔子就算是做了官,也不会瞧不起百姓。然后要是有不公正的事情他总会提出来,不是像其他文武百官,都不敢说,跟同僚或朋友谈话,却又很和颜悦色。我就喜欢她这种人品。
长大以后,我也一定要像孔子这样子,好好做人,不干坏事。
《孔子传》读后感 篇3
岁月不居,时光徙转。一抬头、一低眉、一刹那、一慌神,你已颠簸了半生的光阴。——题记
地点是荒野,时间是深秋。
他们是去陪葬的人。那一个个被捆绑起来的穷苦百姓,他们极其可怜,或许有些人都不清楚那位死去的庸君是谁。呵!这一回,也不知又有多少孤魂野鬼游荡在人间。然而,总是会有漏网之鱼的,这回是一名正直舞勺年华的男孩,他灵活的穿梭在林间,身后百万大军。他跑到孔子家躲起,然而,纸里包不住火。事情泄露后,孔丘用巧妙的言语保全了男孩。
孔子因才高智广而被重用,与此同时,他也向鲁国君主提议用“仁”去教化人民,反对残杀。当然治理好一个国家需要漫长的过程,在这期间,孔子因受权贵离间,终于被排挤出朝堂。鲁国已无立足之地,自此他的艰辛和风尘便在岁月中展露的一发不可收拾。
是日,天光阴沉,云雾聚锁,仿佛注定他这漫长的一生将在阴郁寥落当中挨度。后来孔子随同他的弟子到宋、卫、蔡、齐、楚等国出游。但他的政治主张并能得到热衷于血腥与的各国诸侯重视。这一路途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艰辛险阻。遭受过质疑与冷嘲热讽,甚至还有小孩侮辱他,但他始终平静理性地对待这个社会,他依旧主张以仁政治国远胜于残杀为王的统治。他的思想并没有因岁月流逝抑或是其他一切而动摇,这是最令人敬佩之处。
在我看来,孔子也是常人。不仅心系他的仁政,他也有细密的情感,当弟子颜回为保全竹简而丢失性命时,是他是有心的,亦是无奈的;他是悲伤的,亦是自知的。
他是鲁国人,虽已在外跋涉,但毕竟它最初的政治寄托还是给了这个父母之邦,所以他从未忘记过她。在如此短暂又长久的时间里折磨着他内心的指望,仿佛要将他弄的遍体鳞伤。他是安定的,亦是窘困的。他之于父母之邦自始至终都是局里人,不然他怎么内心始终渴望又重回故土?
他半生的前程,命运是跌跌撞撞。好在但并没有辜负了自己一颗赤子之心。他选择了遵循自己的心,无论一意孤行或是前方疾风骤雨,他独一袭青衫,馨香如故。
《孔子传》读后感 篇4
我看一本历史类的书《孔子的故事》。这本书介绍孔子生平的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史人。《孔子的故事》中有许多故事其中一个关于孔子有趣的故事:一次,孔子带着弟子来到宝地观赏,看见路上一群孩子在玩耍。孔子便乘马车慢慢行驶过去,别的小孩全都躲开了,唯独一个小孩一动不动,孔子说:"小孩请让一下可以吗?小孩不但不让还岔开双眼,咋不行?这里有城池,你的车吗?怎么过得去啊?孔夫子说:“咦,这明明有路,哪有城池?我脚下边就是城池孔子一看,小孩两条腿岔开像门一样两条腿中间放这几个块石子,搭了一道城墙。于是孔子像这孩子说:“这个城墙有什么用啊,小孩说:"当然是挡你车马的,还要防军队。孔子就说:“你这那么小的城墙,我车过去又怎样呢?小孩说不对,这种还是一道城墙,既然是城墙,你的车马怎么过得去呢?孔子就请教小孩说:"我那该怎么办呢?孩子就说:“你觉得是躲车马吗?还是绕城而走呢?孔子一想只能让车马从他旁边过去。
读了《孔子的故事》,这本书我懂了,孔子之所以博学多才是因为他谦虚好学的美德之所以为人类的文明做出贡献,是因为他勤学苦读。他也刻苦学习精神,真值得我们们学!
《孔子传》读后感 篇5
孔子出生在春秋战国中晚期的鲁国。孔子本来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之所以能蜚声海内外,完全得益于他对知识的渴求,对学问的不懈努力与追求。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她的母亲带年幼的孔子来到了鲁国的国都曲阜,靠亲友的接济和给别人做零活度日。孔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中国有影响,对国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孔子很早就出去干活,赚钱养家。孔子一边干活一边学习。他不但钻研历代经典,在历史经验借鉴得失,他还把历史的名人作为学习的对象,学习他们的事迹,吸取他们的经验他们的教训。他崇拜周公。子产。管仲等人,并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治国的道理和做人的方式。
孔子最初开始收徒讲学,大概是在27岁。那时他的学生还不多而且都是些希望出人头地的平民子弟和士族子弟。他们看到有些统治者都向他询问不懂的东西,所以对他很尊重。接着就投到了他的门下学习。孔子教学打破了原来的等级制度,向所有喜欢学习的人传授知识。孔子对自己的学生没有其他的要求,凡是喜欢学习的成年人不论老幼。贫贱。国籍等条件,都可以投到他的门下学习,这就是有名的“有教无类”。
孔子还曾经做过一个不可思议的举动,那就是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途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孔子和他的弟子都没有屈服。当然途中也有很多次当上了大官,但最终孔子还是继续周游列国。
学习无止境,人不是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吗?就像孔子一样,学习才是自己的,名利都是浮云。
《孔子传》读后感 篇6
这本书的作者名叫李长之,他是一名诗人,又是写散文的高手,他的笔锋也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在他的笔下,2500余前年的孔子栩栩如生的面影活跃在字里行间,著作有《鲁迅批判》《中国文学史略稿》等。
这本书主要讲了,孔子在一生中的点点滴滴,他去过魏国、楚国等国家。他的知识非常多,后来还成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本书中的许多故事我都非常喜欢,其中,我最喜欢的是《过宋国的时候遭到迫害》这个故事。这里面主要讲了:孔子怀着不愉快的心情离开魏国,他要往东南走,到一个叫“仪”的地方。孔子出了卫国国界,来到了宋国境内。孔子和弟子们歇在一棵大树底下,孔子叫弟子们温习学过的礼仪。正在演习,因为奴役人民被孔子批评过的,宋国司马大林,一些人来把树给砍了,还要杀孔子。弟子们说:“应该快点走了!”孔子说“我有我的事业,老天会保佑我,宋国司马能把我怎样?”孔子一面拿话来安慰弟子,一面退了开去,为了免得在宋国遇到更多留难,孔子换上便衣,和弟子们逃出了宋的国际。
读了这本书后,我知道了:孔子在贫穷的环境下生活,但是他努力学习的心态还依然未灭,使他成为了一位有名的教育家。我们现在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我才觉得是一件多作文么幸福的事情啊!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像孔子一样,做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孔子传》读后感 篇7
趁过年放假之际,马不停蹄地重看《孔子传》。再次看得泪花流,再次深受洗礼。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但偏偏凡夫都想我尊你卑,所以都自私自利啊,深怕自己的利益受到破坏啊。从头至尾,无非就是以小人之心,度了夫子的'君子之腹啊!!不,不是君子之腹,是圣人之腹!!
通篇看下来,确实能完全懂夫子的人只有颜回。而夫子之道的高深确实也不能怪世人难懂,同是夫子的弟子,都有不能解其深意的啊。如冉求一样,开始我感到他比其他弟子更能理解夫子的大道,然而从后来的田赋税收一事看出,他其实并未得夫子真意,反而看问题看得不够深远了。
所有一切人皆只想自身的利益,这就是夫子之大道无法推行之根本。所以教育是重中之重,而且不是一两代人能完成的事情。但我相信夫子的理想最终还是将由我们华夏子孙来实现。人类已经历经够了小人的自私翻演的历史,是时候走向天下大同了。
老和尚常说的是不是真学佛,为众生就是真学佛,为自己就还是搞六道轮回。
什么是道,说简单就是这么简单,凡事不为自己的利益,只想他人好。说难就是这么难,难在世间能有几人真正做到!
试想自己一身瓦裂也都全是惭愧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