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生命的故事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一本好书《生命的故事》,令我受益匪浅。
说的是生命从起源到低级,从低级到高级,一直到出现了现代人类高等生物的故事。最低等的原始生命起源于海洋中,然后从单细胞生物发展为多细胞生物,从海洋生物发展演化为陆地生物……读了《生命的故事》这本书,我仿佛穿越到了古生代,三叶虫、海蝎子、恐鱼、鱼龙、霸王龙、始祖鸟等一一呈现在我的眼前,还有那异彩纷呈的植物、火红的太阳、美丽的月球等,都在这本书里栩栩如生,令我深深陶醉。
自然界生物的大发展,最终导致人类的出现。人类是从古猿逐渐演化而成的。
现在我终于明白,以前的一切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缺少了其中任何一环,就没有我们人类。宇宙、地球、生命、环境等一直都在不停地发展变化,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每一个物种都历经了几十亿年的演化,每一个生命都很不简单。人类是万物的精灵,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生命,热爱每一个物种,保护好我们的地球,保护好生存的环境,让万物生灵生生不息!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 篇2
《生命故事——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口述》一书为拥有加拿大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独立学者兼作家的夏欣(Heather Newbold)博士所编著,讲述的是16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所以说它是故事,因为它就像科学家在你面前向你娓娓道来一样,讲述着他们童年对大自然的酷爱、成长过程中难以忘怀的经历、所从事的工作以及他们在各自领域所作出的贡献。 首创盖娅假说的詹姆斯·洛夫洛克发明的电子俘获探测器最先揭示了农药残余物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这一信息不仅帮助蕾切尔·卡森完成了《寂静的春天》,而且引起了人们对环境危害的广泛关注,环境保护运动因此应运而生。而发明探测器的詹姆斯·洛夫洛克是一位医学博士和生物物理学科学博士,他跨学科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如医学、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和仪器、仪表科学。这里我无法用语言描述他对科学、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只想说因为他的博学帮助了卡森,而卡森却唤起了人们的一种意识,一种对人类的今天以及更遥远的未来都要认真思考和行动的意识。鲁斯·帕特里克在七岁时得到了父亲小时候用过的第一台显微镜,而对于微观世界的痴迷延续了她的一生。
担任海洋生物保护中心首席科学家后的埃利奥特·诺斯,成立了海洋保护生物所,推动跨学科研究,进行新兴的海洋保护生物学的合作。
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马克斯·尼科尔森是知名的自然资源保护者。自童年就对鸟类十分感兴趣,虽然战争中断了自然世界带给他的乐趣,然而对鸟类的关注使他自21岁开始一连写了六本关于鸟的不同方面的书,并由鸟类科学家成为了生物学家。并指出:搭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桥梁,综合信息的工作为打破科学家陷入狭窄视野提供了帮助。
在科学家们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我们更深刻地感知了他们今日的成就与童年、少年时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是分不开的,那种执着也源于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类未来的深度忧虑。在此之外,我们还发现他们跨学科地涉足多个领域,从全局的角度,从大的系统中考量大自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告诉人们要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就像老子的“天人合一”一样。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 篇3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我的感受:“虽然黄美廉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原本医生认为她最多只活得6岁,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竟然超越了医生认为的岁数,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努力学习,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通过这个故事我认为黄美廉是一个坚强的人。本来,她这个小小的生命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因为黄美廉有信心,有志气,从而创造出了奇迹。有了信念,就有了前途。她继续努力竟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能做到这样的人,真是很不简单。是很多四肢健全的人,都做不到的,黄美廉竟然能做到!我要向她学习,热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是的,如果一个人能做到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让生命充满乐观和欢笑,那么她(他)一定会成功!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 篇4
当我开始阅读这本《生命的故事》,许多好奇的问题像雨点一样下来了,生命还有故事吗?生命的故事是关于什么的呢?于是,我的好奇心像爆发了一样,便打开了这本维基尼亚·李·伯顿写的书。
《生命的故事》是以文字和剧幕的形式表现的,翻开书,映入眼帘的是像一个舞台布置的画面,把植物和动物从古生代早期一直到新生代的演变都细致入微的画里出来。那些活灵活现的生物们各种各样,同时也把银河系夫人神奇奥秘都告诉了我们。
地球的古生代是我喜欢的时代,那是一个由森林全覆盖的陆地,小河在森林里盘旋着,像一条千古巨龙。如果能生活在这种原始森林,闻着新鲜的空气,喝着甘甜的泉水,那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活啊!寂静无声,清闲自在。在森林之中穿行,玩耍是多么令人向往啊!
地球不断的在变化着,越来越美丽,而我也要不断的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书写一本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 篇5
暑假,我看了一本书,名叫《生命的故事》。
说的是地球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过程。从古生代早期到古生代晚期,从中生代到新生代的生物变化,从简单到复杂从出生到毁灭的故事。从中经过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经过了很多亿年。而他们只是为了适应环境,让自己在地球上存活下去。有些为了适应寒冷,有些为了适应炽热。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存条约,他们从不违反自己的生存条约。
而现在的人类,只为了一时之利,而切断了生物链。那些一级二级保护动物有多少?现在的生物链快断了。已不像以前的生物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水”那样了。一些人看中了动物的皮毛,就大开杀戒。一些人看中了树木的木头,就滥砍滥伐。可是你们想过那些动物、植物想什么吗?它们也有生命呀!
让我们保护地球。让地球母亲更加美丽,更加富饶吧!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 篇6
生命是多么宏大的命题呀,即使是伟大的人物,也难以勘破。所以,对于人的生命的追索,其实是一生的命题,我们也许可以看到不同,但是一定要学会追溯本源。然而,孩子还比较单纯,我们要怎么让他们感知?我想,日本“绘本之父”松居直先生的回答很有代表性,他说“有个喜欢《凯迪和一场大雪》的男孩,每天都不厌其烦地看这本书,虽然已经看了两个星期,还是没有放下的意思。”而这本《生命的故事》也正是出自同一个作家维吉尼亚·李·伯顿(1909-1968年)之后,温和而细腻,费尽心思而打磨的绘本,自然是上乘之作。
出于好奇,我专门去寻找了一个维吉尼亚·李·伯顿的资料,随意一找,就是20世纪美国绘本作家中翘楚,翻了一下她的作品集的介绍,我想,又几个关键词可以供我们参考:《迈克·马力干和他的蒸汽铲车》《凯蒂和大雪》,绘本里的精品,当时孩子入门的读物;一部绘本的绘制加选定时间约为6个月,每一次的文字编撰和绘画选择约为16个月,加行出版和发行,也就是每一本绘本的时间基本都是三年左右,而《生命的故事》也是如此,流畅的文字和精心雕琢绘制的图画,尤其是让人惊喜的细节刻画,无论是宏大的地球场景的描写,还是儿童内心心理精细的刻画,都是包含着爱和美,而在这爱和美之间,是作家睿智的人生感悟和历史、社会责任感。《生命故事》(Life Story)(1962年)是维吉尼亚绘本人生中为孩子绘制的最后一部收官之作,较之前的作品,这本书竟然花费了整整八年的时间,在这八年里,我们看到的那些精美的插图,是维吉尼亚不断前往远处他乡,奔赴纽约国家历史博物馆,实地考察考古博物院,以第一时间和信息来获取地理学、古生物学、古植物学和考古学方面的相应的知识。作为一个绘本作家,她的耐心让人惊叹,毕竟不是为了科普,但是同时又是为了让孩子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所以这本书在绘制上不仅吸收和消化维吉尼亚所查阅到的各种艰涩的专业资料,而且为了便于孩子理解,还在细节上下功夫,每一幅插图她都精益求精,每一个细节她都细致修订,在“完美”这件事情,维吉尼亚费尽了力气。
我们其实都好奇过,生命是怎么诞生的?又是如何演化成现在的生命体的?《生命的故事》给了我们答案。自从地球诞生以来,这里就埋下了生命的种子,那么生命如何诞生?又是在什么因素的影响下开始进化,最终演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又是如何进化成复杂的生命体呢?这本书以五幕剧的形式来讲解,和孩子讲故事一样,不是单一的说教,而是娓娓讲述,同时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维吉尼亚看到的不仅仅是地球,你看,从银河系、太阳系和地球,这个每一颗星辰的演变和每一个星体的行程,在诞生的过程里,都是有细致的图景来展现。当地球终于形成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态、全新世时代一直到现在的2世界的当代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亿万年来,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发展历程脉络清晰,加上每一个时期的代表性生物的绘制都跃然纸上,读来不仅是人的生命的感知,更给了人以历史恢弘、波澜壮阔的感受,读书,不就是这样的一种感受么。
如果你觉得生命的演绎过程难以用语言来表述,不怕,《生命的故事》里的语言处处洋溢着难得的诗意,如果你担心让孩子阅读这样的文本艰难晦涩,不怕,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活泼新颖,而且在专业术语的表达上非常规范,尽量以诗话且浅近而又不失灵动的语言来描述,当然,如果阅读文字无法让我们动容,那么宏阔华丽又充满细节的波澜壮阔的生命历史演变画面,就可以让我们在阅读时,在孩子和自己的眼前开始想象,既遥远又切近的时空图景自然而然就会在孩子脑海中生成,生命发展的轨迹也许铺展不开,但是生命演绎的轮廓却再清晰不过了。
如果你的孩子也细化读绘本,但是对这些内容又无法完全理解和消化,不妨选择《生命的故事》这样的书籍,绘本的内容不深刻,却足以在孩子的脑海里勾勒出生命演绎的进程,从而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生命和科普的种子,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孩子在阅读绘本的时候收获知识,便是读书最大的意义了。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 篇7
今天,我和妈妈共读了一本绘本,名字叫《生命的故事》,这是我目前以来读过的最长的一个绘本,也是让我最有兴趣的一本绘本。这本绘本里面用漂亮的图画和简短的文字分时间段表现了地球不同时代的演变过程,讲述了从古到今地球的地质变化、环境的变化、各种生物的起源以及人类的出现,它知识丰富、绘图唯美,让我爱不释手!
作者以五个部分分别叙述了从古到今地球上的变化。
第一幕主要讲述了古生代时期海洋、陆地上各种地区生长着的生命。三叶虫是那个时代最早的生物,它们统治海洋长达1亿年。同时海洋里生长着珊瑚虫和海百合等一些无脊椎动物。陆地上逐渐出现了一些植物,比如荷达树和卢木。
第二幕主要讲述的是在中生代时期地球逐渐变暖,这时陆地上出现了恐龙。它们有的用两条腿和四条腿站立行走,有的在水里生活。这些恐龙有霸王龙、三角龙、冠龙等等。
第三幕新生代时期逐渐出现了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哺乳类不生蛋直接产下幼崽,它们不断寻找自己生存的方式,甚至外形也有了一些变化。就像现在的猪的样子就不是它们先祖的模样了。在这一时期人们怀疑也会出现人类,但是没有任何的凭证。
第四幕新生代时期就很接近现在的时代了,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人类。人类有了自己的生存方式,用石块或者骨头制造武器,捉捕野生动物当他们的食物和衣服。渐渐地,人类又学会了建造房屋、造船出海,还学会了种地,依靠土地生活。
第五幕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时代了,因为它就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所有的植物、动物都快乐的生长着,农民们努力的种地,城市里的人努力的工作,都在为这个世界带来美好的生活。现在的世界就是一个美丽和谐的世界,湛蓝的天空中鸟儿自由的飞翔,森林里的植物茁壮的成长,地里的各种马牛羊自由的奔跑,农作物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川流不息的车流在宽阔的马路上行驶,漂亮的房屋一座座拨地而起……只有我们辛勤的劳动,才会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富绕。
读着这本书,我突然感觉到了时代的久远,我们的地球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从起源到眼前的一刻,在长时间历的史变迁下发展的竟是如此美丽,这真让人意想不到!正在流逝的每一秒都像新的一环,连接在无穷无尽的时间链条上,而我出生在这个地球上是那么神奇和幸运。
我应该好好珍惜自己的人生,用自己的努力奋斗创造属于自己生命的故事,让生命的故事就像一出永不谢幕的戏剧常变常新,永远都让人感受到惊奇和欣喜!
生命的故事读后感 篇8
《生命的故事》是由美国作家维吉尼亚?李?伯顿先生所作。本书主要写了生命的演变过程:从古代早期到古代晚期,又到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演变过程,用简单的语言和有趣通俗的图画给我们完美地呈现了出来。整本书用一页文字和一页图画搭配,让我们更好的体会到了生命的奥秘。假如我们读到不懂的地方,便可以看看图画,或许就会明白了。
我用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因为一页的字数有的都不到100个,所以看得非常快,也非常过瘾。本书行文非常简练,但我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生命的奥秘。我越读越有意思,读完一遍忍不住还要读第二遍,真是引人入胜。
生命的故事就好比一场电影,镜头的每一次转换,滤镜的改变,都会出现一种新的生物。而生命的奥妙,并不是一个个单调的镜头所代替的,它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镜头,它只是展现的一个工具。
我一直以为侏罗纪是最早的世纪,但这本书给了我答案。在侏罗纪之前,还有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和三叠纪、7大世纪。而侏罗纪在古生物年代表上,已经在偏后位了,很明显我的想法被否认了。可见我的知识是多么贫乏,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了。
读完这本书,写完这篇读后感,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生命的故事”。生命五彩纷呈,未知的秘密等待着我们一点点地把它们揭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