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传习录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习录读后感 篇1
“陆澄问:‘主一之功,如读书则一心在读书上,接客则一心在接客上,可以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则一心在好色上,好货则一心在好货上,可以为主一乎?是所谓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专主一个天理。’”
——《传习录》
从这一段来看,路程对于阳明心学理解的并不是很透彻。如果没学国学,我也认为一心一意就是专一,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不被外界左右影响,这就是专一。王阳明从一个反向的例子告诉我们并不是一心一意干一件事情就是专一。
几天前的修身训练,师父反复强调的就是专一专注。想专注必须持敬,对人有恭敬心,对事有敬畏心。做坏事的时候你会有敬畏心吗?不会。只要你把心放在外在的事物上,就都叫逐物。
现在的社会发展的太快,新鲜的事物、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数不胜数,如果我们被每一件事物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没有了自我。每一天都需要接触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如果你的心跟着每个人走,跟着每个事走,你就会心为物役。这些都是王阳明说的“枝枝叶叶外头寻”。向外界去找一个答案,想获得外在的肯定。外在的事物对心的影响都属于后天的习染,这都是人欲。我们的修行就是要存天理,去人欲。让天理浮现,我们才能致良知。寻找天理的这个过程,坚持不懈的修行,不断的自我完善,才叫“主一”。
这一点我没有完全做到,虽然道理明白,可放在自己身上有很多时候在自我安慰,这都是自欺。还是我们对于内心真正的认知缺乏动力,空有一个向好的决心,实际行动跟不上。换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入师门就是让我们去寻找明德,寻找天理,师父把这条路已经明明确确的指给我们,但依然有很多人入师门之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有很多人中途退出。是他们没想明白,还是他们做不到?其实做不到就是没想明白,没想明白也就做不到,人生也就不会如意。
传习录读后感 篇2
王明阳是历史上少见的大儒,《传习录》是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是他的学生根据他的语录修订而成的,是宋明心学集大成之作,是我们研究宋明心学的重要文献资料。
《传习录》几乎包含了王阳明的所有哲学思想,我分别从上、中、下三卷来分析这本经典。
我们熟知的“知行合一”即出自《传习录》的上卷,另外,上卷中还包括“心即理”、意之所在即是物等哲学观点。他指出圣人之学的关键之处在于身心之学,强调身体之外的躬亲力行,不能把圣人之学当成纯粹的知识来传教;如果只将圣人之学谈论于口耳之间,不用于实践及思考,则无法领会这些知识的精要,也无法发挥这些知识应有的作用。
在中卷中,王阳明阐述了“知行合一”所涉及的问题,还讲述了心学的基本内容与其立言的目的。在这一部分,他全面畅谈了自己的学术宗旨,并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解释了一些有关人心本体的疑问,以及不同人所表现出的不同情形。
下卷主要是讲述“致良知”的思想,这也是宋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心学是由王阳明首度提出的概念。王阳明在这一部分结合自己的个人修养,提出了“人人皆可为圣人”的主张。这一主张的.提出具有进步意义,它突破了固有的保守思想的束缚,对后世唯心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下卷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王阳明的“四句教”,它们不仅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更加完备,同时也是后世学争论的焦点。“四句教”的内容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意思是说,人心的本体至纯至洁,不为善,也不为恶。人心有了意念,才导致了善与恶的滋生。能区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的,只有人心的良知。而“格物”,则是为善去恶的关键。“格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概念,即指深度探讨道理,纠正偏颇的认知与行为,是认识论的重要内容。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其目的在于去除心之不正,以扶正人的思想和行为。在这一点上,他与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的见解不同。朱熹等人认为,“格物”的目的在于“致知,只有通过对外物的认识才能明了人心,从而达到扶正思想和行为的目的。另外,王阳明认为“心即理”,“知”是人心生来所具有的。朱熹则将“心”与“理”一分为二,两者便产生了分歧。而王阳明也在《传习录》中对朱熹等人的理学思想提出批判。这些理论显示出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本体论特征。
《传习录》不仅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同时也传达了王阳明辩证的教育思想。通过阅读《传习录》,不难发现其生动活泼的内容,感受到其不俗的语言魅力。悉心研读此书,对学习中国哲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传习录读后感 篇3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传习录》
王阳明对“持志”的比喻简单、直接、有意思。简单是因为他并没有把持志说的多高大上,没因为它是一个远大的理想,就把它说的与现实脱离。直接是因为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每一个人身上都会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最常见的胃疼,牙疼。疼起来的时候哪有心思想别的事情。有意思是因为他举了心痛的`例子,牙疼和胃疼威胁不了生命,只有心痛的时候才能威胁到生命。牙疼的时候可以忍,忍一忍就疼痛就过去了。心痛的时候怎么忍,忍一忍可能生命就过去了。疼痛本身固然可以让我们专注,但疼痛背后能带来的后果更让我们谨慎。
我就在想,我对于自己的志向有没有像对待心痛那样时刻警惕。答案是没有。我依旧有闲暇时间去忙一些跟志向没有关系的事情,甚至是浪费时间的事情。说明我对自己志向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绝对强烈的意愿。
说闲话,管闲事,后面就是置闲气。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些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自我修行。持志做到了,如心痛没做到,说明我专注不够。还是没把自己想明白,从认识自己开始。
传习录读后感 篇4
问孟子言执中无权犹执一。
先生曰:中只是天理,只是易。随时变易,如何执得?须是因时制宜,难预先定一个规矩在。如后世儒者要将道理一一说得无罅漏,立定个格式,此正是执一。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自己不管做什么的时候,都需要找一个模板。这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那件事情成功人士是怎么做的?都想向成功人士学习,复制粘贴。大到企业管理,小到与人对话,都想让自己找一个最好的模板套进去,就可以万无一失。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不是。如果什么都可以设定好,什么都可以套用、引用,那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方程式的世界,我的人生就是一个定向的人生。
从儒家的十六字真言开始,中庸之道一直都是儒家修行的准则。《中庸》里讲君子而时中,孟子用易来形容中庸之道。易就是变化,不断的变化就是中。我觉得孟子用权衡来形容中更有画面感。权衡就是秤和秤砣,我在秤的一边,另外一边的事物可能是我们接触的人,也可能是我们需要办的事。王阳明说事变只在人情当中,那归根结底还是人。我和父母的相处的时候,我会根据父母的重量,把秤砣调到一个平衡的位置。我和爱人相处的时候,爱人和父母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的秤砣还要继续的调整,以达到我们俩之间的'平衡。我和朋友之间的相处又不一样,每一个朋友都是不同的,所以要不停的去调整我秤砣的位置。同一个人因为环境、时间的不同,秤砣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比方说我和爱人的相处,没有事情的时候、爱人高兴的时候、爱人生气的时候、爱人有工作忙的时候更简单的说,就是爱人每一种情绪变化的时候,我的秤砣都要调整位置。
千万不能执着于去追求中,君子不言利,利在其中。把每一件事情做得妥当,与每个人相处得当,就是做到了中。怎么能做到妥当?就是让天理去替我们做决定。天理从哪来?天理就是老天赋予给我们先天美好的本性,所以也可以说天理就是中。只要我们能寻找到先天的明德,使之焕发光明,我们就能做到中。
传习录读后感 篇5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子夏是言小子之交,子张是言成人之交。若善用之,亦俱是。”
——《传习录》
我觉得王阳明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正是体现出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年轻时候的交友哲学和成熟之后的交友哲学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想要的结果不一样。年轻的时候喜欢特立独行,喜欢与别人不一样,喜欢个性,所以交朋友也是完全靠自己的喜好来评断。王阳明这个回答是基于对人性的了解,因为年纪轻所以容易冲动,“对”不是我们去做事情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儒家提倡不问喜不喜欢,但问应不应该。可年纪轻轻的时候,他的行事准则完全是反的,先问喜不喜欢,再问应不应该。如果不喜欢,这件事情应该干他也不干。如果喜欢,这件事不应该干,他也会冒着风险去干。因为这就是年轻。王阳明年轻的时候经历过五溺时代,他更能清楚自己的喜好所带来的结果。所以他说子夏的话是对的。
可人总是要长大的,当人逐渐成熟的时候,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也不同了,我们想要的结果就不是光问喜不喜欢了。就像成家之后,你去超市买东西,只有100块钱,你看到了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但是你还要买菜,那你选择买菜还是买你喜欢的东西?买菜一定是更重要的,这就是应该,因为年龄的关系,他排在了喜欢的前面。所以当人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时候,他交朋友的方式也就不一样了。子张的`交友原则“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就更重要了。我们在社会上奋斗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离不开人际关系的。
不能说自己喜欢跟谁交朋友,就跟谁交朋友。你需要去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可以为对方带来什么。如果你光想着和对方交朋友去利用他,他肯定也不会和你交朋友的。如果你对不如你的人包容不了,比你行的也不会包容你。那就真的变成高不成低不就了,怎么还能有人脉资源,你的人生怎么能走向成功?所以王阳明说子张的观点也是对的。
用不同的阶段去看待人际关系,这才是儒家说的中庸。人是活的,关系是活的,如果我们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在一个标准范围内,那这个社会还有什么可发展的未来?社会的成长是伴随着人的成长不断进步的。儒家提倡渐修,从小到大需要我们一步一步、一点一点的去改变自己。正因为人生有这种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才可以在挑战中成长。
传习录读后感 篇6
玉华阅读完《王阳明最神奇的心学》及《知行合一王阳明2》后继续学习王阳明的书籍,选了这本由王阳明撰著的《传习录》来阅读,坚持与大家分享读后感。
读到前言的知行合一,说到王阳明认为知行关系是两者的辩证统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玉华也在思索,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然以人的认识作为指导,而人的任何认识都必然依赖于将认识付诸实践后才能得到验证。就如王阳明所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掌握真知的目的在于实践,不实践便不能作有真知。玉华读后更加坚定了要坚持将认知活动与实践结合起来,具体实践中发现真知。就如我们维爱的"悦读"项目的成长需要坚持知行合一才能走得更远!
玉华读到第12页徐爱与王阳明的对话:徐爱说"古人把知和行分作两件事,也只是要世人明白,一方面去做知的功夫,另一方面做行的功夫,这样功夫才能有着落之处。"王阳明说"你这样的理解反而是背离了古人的意思了。我曾经说过,知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落实;知是行的开端,行是知的结果。如果能够领会,只要说到知,行便包含在里面了;只要说到行,知也包含在里面了。古人之所以将知和行分开来说,只是因为世间有一类人,懵懂懂懂、任意而为,完全不加思考,只是任意妄为,因此才要提出知的概念,这样才能让他们做得恰当;还有一类人,整天空想,不肯切实躬行,全凭主观臆测,因此才要提出行的概念,这样才能让他们知得真切。这是古人不得已而提出的补偏救弊之说,如果能够领会真意,只要一句话便已足够。现如今的人却将知与行分作两边,认为必然是先知道了才能去做。如今我若只是讲习讨论如何去做的功夫,等到知得真切之后才去行,必然会导致终身一无所成,也终身一无所知。这不是小病小痛,而是由来已久。我今日提出"知行合一",正是对症下药。但"知行合一"的说法也并非我凭空杜撰出来,而是知与行的本来面貌即是如此。如今你若明白我为何如此说,即便将知行说成两回事也无妨,本质上则还是一回事;如若不明白我为何这么说,即便将知行说成一回事,又有什么用呢?只不过是说些无用的话罢了。"
玉华读到第30页,说到王阳明教导他学生孟源的。孟源有个毛病就是自以为是。有一天,一位学友向王阳明谈自己修养的近况,请王阳明指正。孟源在旁边对那个学友说"你才刚刚达到我以前修行的水平"。王阳明知孟源的老毛病又来了。王阳明想借此教导孟源,说"你的老毛病又来了,这是你人生中最致命的病根!就像方圆一丈的地里种了一棵大树,雨露滋润,土壤栽培,只是滋养这棵大树的根。如果在这棵大树周围种些好的庄稼,上面的阳光被树叶遮蔽,下面的土壤为树根缠绕,这些庄稼怎么长得成呢?只有砍去这棵大树,将树根拔得一干二净,才可以种植这些好庄稼。如若不然,任凭你如何努力耕耘栽培,也不过是滋养这个树根罢了。"玉华读完王阳明对孟源说的这句话后,感叹王阳明对孟源的用心良苦的同时也在反省自己有没有犯了孟源的老毛病。玉华忆起前几年自己刚拿到驾驶证1年多一个星期就自告奋勇独自往返清连高速的经历。现在玉华回想也被自己当时的冲动而汗颜。第一次上高速,玉华有个死党千叮嘱万叮嘱玉华开车要小心,还叫了人在旁边督导玉华。第一次无惊无险,一路顺畅从清远开往连州,又从连州开回清远,玉华又兴奋又激动,高兴极了!以为自己有经验了。此事过了不到一个月后,刚好连州当时有一个"血腥"杀人案,受害者的家属需要关怀和心理疏导,玉华接到任务后刻不容缓,自己单刀匹马"直杀"现场。当天处理好一切后下午四点半左右就从连州往清远回程,玉华想想时间还早,应该无问题吧。但是,一出连州城就开始下雨,起初毛毛细雨,后来越下越大,玉华只能慢慢开,由连州到阳山开了两个钟头,天色渐渐黑了,玉华又饿又累,见到到阳山南站赶紧往那里靠。下了车,买了两个粽子狼吞苦咽地吃了起来,还担心自己不够体力喝了一瓶红牛饮料,做下伸展运动,舒展筋骨,准备再挑战从阳山回清远的高速路。这个时候,有几个中年男士,在玉华附近,左看看,右看看。玉华平时看上去似乎比实际年龄年轻些,像个女青年。玉华心里开始有些害怕,难道玉华遇到劫匪了,回想以前刚入律师所时主任叫玉华整理的那些刑事案件的档案资料,那些血淋淋的犯罪过程,触目惊心!玉华马上意识到必然要尽快脱离现场。玉华扮作慢条斯理地不慌不忙地打电话,并大声地故意地与电话那边说"喂,XXX派出所所长啊,好好,你们几分钟就到了,是不是,好的,那我也岀发了,那一起集中啊!马上到!"玉华说完,飞快地跑回自己部车,一启动油门,"呼"的一声,往清远方向强奔!在阳山路段,非常大雾,不到三十米的距离,根本就是朦胧一片,玉华只能像蚂蚁一样慢慢地慢慢地开,公路两边黑压压的山,没有半点灯光,死沉沉。玉华只是自己一个人,很担心刚才那几个男士开车追上来,加上周围环境恶劣,自己开高速又没有经验,玉华手心也出汗了,但有一种声音自己反复告诉自己,玉华"挺住、挺住……"开了差不多1个钟后终于在第三条车道上见到了一部拖着沉甸甸货物的三卡车。玉华见到它超兴奋,见到大卡车后面暗黄的后车灯觉得很温暖很温暖,心里想,终于见到车了!玉华之后就一直紧跟着这部大卡车后面,"不离不弃",又开了差不多两个钟,离清新区越来越近了,出了高速口,见到黄坑那边的万家灯火,玉华终于舒了一口气,车停在自己家楼下时,玉华的眼泪拼命地掉,看看手表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从这件高速事件中,玉华知道自己犯了孟源的老毛病,自以为是,过高估计了自己开高速的能力。空心的禾穗举头向天,充实的禾穗则低头向着大地的。玉华不想做举头向天的禾穗,以此为鉴!谦逊是玉华需要历练的克己功夫!读古人的书籍真好,可以学习古人的智慧!
读到第33页,陆澄与王阳明的对话。陆澄问:"静守时感觉不错,但遇到事情就感觉不同。为何会如此?"。王阳明答:"这是因为你只知道在静守中存养,却不努力下克制私欲的功夫。这样一来,遇到事情就会动摇。人必须在事情上磨炼自己,这样才能站得稳,达到无论静守还是做事,都能够保持内心安定的境界。"玉华读到这里时沉思王阳明对陆澄说的话。玉华有个老师也说过"静下来才有福"。是呀,静下来才有福!玉华也浮燥过,也无奈过,那种心累的感觉不好受。记得前几年刚开始组织公益活动时,玉华没有老师,没有伙伴,当时就是靠一个"勇"字和一个"做"字。四年即将过去,玉华组织及参与的公益活动已经超过两百多场,也凝聚了一批热心公益的好伙伴。玉华静下心来回想这四年的历程,酸甜苦辣样样俱存。王阳明教导陆澄说"静"需要在事上练。玉华似乎也听到了王阳明在引导玉华要"静"下来,有些人及有些事情急不来,也不能急,就耐心地等吧。宁静致远,关键一个"静"字。玉华想到除了"静",如果要心平气和,工夫在于一个"定"字!
有人问王阳明:“安静无事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路清晰,可是,一旦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不知道冷静处理了,这是为什么?”王阳明说:“这是因为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人只有在具体的事情上多磨炼自己,才能做到静亦定,动亦定。所以,你必须在事上多磨炼自己,让自己见识多了,历练多了,自然遇事不再慌乱,能够从容处理。而如果你只是爱静,爱空想,那是叶公好龙,遇事依旧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修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王阳明说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将“心学”精华凝成这4句话。他认为“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这是“天理”,在“情感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但是,当我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就会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善恶的.差别。玉华在思索,当恶念抬头时,人的判断往往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或把善当作恶,这时“良知”就会出现错误,例如就好像在不适合的时间段"爱"上了一个不应该爱的人。这时就要反求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只有格物致良知来达到一颗没有私心物欲的心。可以把爱放在心里,祝福他,这也是一种至"爱"的表达方式!玉华感悟到:心本来是没有善恶之念的,当有善有恶的思维时,那是自己的思想活动了。如果自己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留下善去掉恶,不伤害他人也不伤害自己。
玉华读到第116页,说到王阳明在来信中写道"真正具备了某种认知便会去实践,不去实践便不能叫作认知,这是告诫学者要切实用功、脚踏实地去实践才行。如果真认为行就是知,恐怕专注于探求本心,不顾事物的道理,必然会有不明白、无法理解的地方。"玉华反复读了几次,越来越认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说法。玉华几年前就拿到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当时考这个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可以把律师的理性与心理咨询师的感性整合起来服务个案。刚开始,玉华从心理咨询网接一些简单的心理咨询来解答,选择的是公益,没有任何咨询费。坚持了一年多,解答了几千条咨询,也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之后一边咨询,一边坚持再学习。走了几年之后,慢慢地可以有选择性地收取了一些咨询费用。玉华想想,如果当时只是拿了证而没有运用起来,那么就是知行不合一了。玉华感悟:认知达到真切笃实的地步就是实践,实践达到明觉精察的地步就是认知。真切的认知就是实践,不去实践便不能称之为认知。
玉华读到第165页,王阳明说到"澄明之心是不动的",是因为它来自心之本体的自然明觉,所以不曾动,动了便是妄;"烦乱之心也可以使心体澄明",是因为心之本体的自然明觉未尝不在其中,只是有所动,不动便是照。说无妄、无照,并非将妄心当作照心,将照心当作妄心。把照心当作照,把妄心当作妄,这依然是有妄与照的区分。有妄与照的区分就是将心一分为二。把心一分为二,心体便有所停息。没有妄与照的区分就不会有二心,没有二心,心体就不会停息。玉华读到这里时被卡住了,不是很明白王阳明这句话的意思,也产生了一些疑惑:王阳明说的"澄明之心是不动的",难道是因为遵循天理,所以说它是静的吗?"烦乱之心也可以使心体澄明",难道是因为良知未尝不在烦乱之心当中?既然说是烦乱之心,那么良知对于它来说就是澄明的,而对于澄明之心来说就是烦乱的。妄动与停息有什么区别吗?
传习录读后感 篇7
因论先生之门,某人在涵养上用功,某人在识见上用功。
先生曰:专涵养者,日见其不足;专识见者,日见其有余。日不足者,日有余矣;日有余者,日不足矣。
这一段是王阳明评论他的弟子们闲聊,他们把跟王阳明学习分成了两种,第一种是在涵养上用功,简单说就是修心;第二种是在知识上用功。王阳明肯定了第一种人,同时也否定了第二种人。
只要修行过的人都清楚,修心这个事儿实际上是最难的。当我们下的功夫越多的时候,越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会发现自己的渺小。我们从出生到现在受了太多的习染,而且随着修行的深入,发现刚开始的习染是比较能容易去掉的。这些毛病我们能看见,别人也能看见,改起来简单也见成效。随着扒洋葱的深入,发现越来越难。
只要你用功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习知识正好相反,只要我们看书下功夫学习,你就会发现你学到了东西,当我们学的东西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所谓的自信心就变成了傲慢心,这些傲慢心,恰恰是蒙蔽我们先天美好品德的。阳明心学最后的.目的就是致良知,也就是明明德。所以在知识上下功夫的这一类人,从出发点就开始走错了。所以王阳明才说修心的人一天一天的进步,因为他们离明明德越来越近。学知识的人一天一天的退步,因为他们离明明德越来越远。
反过来观我自己现在,从我自身而言,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沉寂在疯狂的学习知识当中。而且有大部分知识在现实当中都很难用上,只是在与人聊天的时候过个嘴瘾,感觉到自己比别人厉害一点。这个时候我就是王阳明说的第二种人,学习知识的人。师父反复强调启予国学门是修身的,师父不希望我们变成学者,这也不是他创办启予国学门的目的。我们现在看的书、写的读后感、做的日课、写的反思、练习的格物,都是为了让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更好的修身。目的就是让我们找回明德,修身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要沉下心,让自己每走一步都踏踏实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