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董大》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10-23教案

请欣赏《别董大》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以及“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别董大》抒发的并非学浓得化不开的离别愁绪,而是满怀豪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具准备:

课件、小资料。

一、课件导入、激活思维。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苍凉后激越的音乐为背景的配乐课件,内容为漂泊流浪中的诗人高适送别满怀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时最著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师相机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创设情景,抓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达到了了解诗人与诗题《别董大》的目的。进而引出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小组学习讨论,抓字眼、明诗意。

诗句流畅明了,内容平中风奇,节奏明快,格调明朗,先让学生借助课件、注释、插图,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1、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心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a:眼前出现一幅荒凉的画面。

学生b:我眼前出现一幅凄凉的画面。

……

根据问题的讨论,师相机引导。

2、在这好友将要天各一方之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指“董大”)

学生a:他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b:他的心情是忧伤的。

师相机引出下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学生讨论:透过诗句,诗人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a:诗人是高昂的。

学生b:是豪迈向上的。

学生c:是豁达乐观的。

三、用情朗读,赏析千古名句。

诗中的前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景”(板书:“景”),用哪些词语能说出这些景物的格调呢?

a、低沉 b、苍凉 c、沉郁

诗中的后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情”(板书:“情”),用哪些词能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a、昂扬 b、豪迈 c、乐观

让学生讨论:

我们应怎样读才能把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体现出来呢?请同学们振奋精神和诗人一起送董大。让学生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去朗读诗,体验诗的意境。(可采用单人读、分组读或竞赛等方式去朗读。)

四、巧设练习,激励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本诗的学习中,可设计以下练习:

1、看谁快――幸过三关。

第一关:我会背。(背诗)

第二关:我会写。(默写诗)

第三关:我会说。(说诗)

2、反馈训练。

五、小结。

前路茫茫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送友远去,这即是诗的魅力,它写出了自然的恶劣、人情的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出这样的好诗,好文章来。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别 董 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景”荒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情”豪迈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以及“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别董大》抒发的并非学浓得化不开的离别愁绪,而是满怀豪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具准备:

课件、小资料。

一、课件导入、激活思维。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苍凉后激越的音乐为背景的配乐课件,内容为漂泊流浪中的诗人高适送别满怀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时最著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师相机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创设情景,抓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达到了了解诗人与诗题《别董大》的目的。进而引出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小组学习讨论,抓字眼、明诗意。

诗句流畅明了,内容平中风奇,节奏明快,格调明朗,先让学生借助课件、注释、插图,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1、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心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a:眼前出现一幅荒凉的画面。

学生b:我眼前出现一幅凄凉的画面。

……

根据问题的讨论,师相机引导。

2、在这好友将要天各一方之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指“董大”)

学生a:他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b:他的心情是忧伤的。

师相机引出下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学生讨论:透过诗句,诗人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a:诗人是高昂的。

学生b:是豪迈向上的。

学生c:是豁达乐观的。

三、用情朗读,赏析千古名句。

诗中的前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景”(板书:“景”),用哪些词语能说出这些景物的格调呢?

a、低沉 b、苍凉 c、沉郁

诗中的后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情”(板书:“情”),用哪些词能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a、昂扬 b、豪迈 c、乐观

让学生讨论:

我们应怎样读才能把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体现出来呢?请同学们振奋精神和诗人一起送董大。让学生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去朗读诗,体验诗的意境。(可采用单人读、分组读或竞赛等方式去朗读。)

四、巧设练习,激励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本诗的学习中,可设计以下练习:

1、看谁快――幸过三关。

第一关:我会背。(背诗)

第二关:我会写。(默写诗)

第三关:我会说。(说诗)

2、反馈训练。

五、小结。

前路茫茫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送友远去,这即是诗的魅力,它写出了自然的恶劣、人情的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出这样的好诗,好文章来。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别 董 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景”荒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情”豪迈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董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3

一、情境导入

播放送别的歌曲、教师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首歌唱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吗?(是一首送别的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别董大》。在学这首诗之前,老师想了解一下你们是否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

二、朗读指导

幻灯片出示《别董大》这首诗、指导读诗,要求读得节奏明快、语言流畅。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三、作者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那我们一起来了解诗人高适的生平背景、(出示幻灯)高适字达夫,今河北沧县人,唐代著名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50岁后又数任地方大员和朝廷官员。他的诗风格雄浑,粗犷,悲壮

四、内容简介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吗?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我们一起来看看写作背景,幻灯出示、《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五、理解诗句,以及所包含的情感

1、当同学们看到第一行诗的时候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一幅图的景象。

2、当同学们看到第二行诗的时候脑海中又会出现怎样一幅情景呢?学生说完后出示幻灯第二幅图的景象。

师引导:在这样的景色里好友要天各一方,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说说。(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

3、作者与好友的心情是忧愁、痛苦、压抑、伤感的,但诗人为了好友的未来,力劝董大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出来、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指导:前两句和后两句的格调正好相反、前面是(低沉的),后面是(高昂、豪迈向上的)、谁能把这种语气读出来。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先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一句诗意的幻灯:黄云千里,太阳昏黄昏、北风呼啸,雪花纷飞,天空中有一群大雁向远方飞去。

再请一名同学说说,然后出示第二句诗意的幻灯:和作者分别后,在今后再也遇不到像你这样知心的朋友、但作者劝董大不用发愁、因为“天下”没有人不知道你的名气。

5、佳句欣赏、

同学们这首诗里写得最好的一句诗是哪句,请同学们一起读出来、出示幻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里面所包含的情感

师相机引导: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美与衷心的祝愿,写出诗人豪迈的激情,写出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

6、那我们这首诗表达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出示中心思想这一张幻灯片、这首赠别诗描写了作者与朋友董大分别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情厚谊,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大丈夫气概

7、请同学们背诵一下我们今天学的《别董大》,一边背诵一边回忆当时的景象,然后出示幻灯片:默写此诗、同学们一边默写一边听音乐

六、情境表演

同学们,通过读、背、说、写,理解这首诗了吗?那好,同学们想想,他们当时分别的时候会说此什么呢?请看96班两位著名演员表演:(出示幻灯)现代版——话别、同学们,他们表演得怎样?请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表示谢谢,感谢他们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表演

七、小结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我们这首诗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最重要的却是高适送别时对友人说的这句名言:“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啊,前路茫茫,一路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远去、这便是诗的魅力,它写自然恶劣,写人情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这样的好诗

八、作业

下面是老师给大家出的作业题、好好看看,自己最适合做哪道?下课后好好在同学们面前表现一番。出示幻灯:

1、喜欢表演的同学下课后把这首诗表演给大家看

2、喜欢朗读的同学开个诗歌朗诵会

3、喜欢写字的同学开展一次诗歌写字比赛

4、喜欢电脑的同学给此诗设计一个封面

5、爱唱歌的同学唱一唱有关送别的歌

九、下课

今天,我们这节课到此结束,祝愿老师和同学们在今后的道路中心想事成,一帆风顺

《别董大》教学设计(通用9篇)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别董大》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并背诵。

2、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送别诗蕴含的感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与感悟,能够体会故事的意境,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通过字词理解诗意,感悟诗句背后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再学一首送别诗,题目是——别董大(板书)。

t: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s:送别一个叫董大的人。

t:这里的别当——“送别”讲,董大是一个人名,我们一起来写一遍。

t:自己把古诗读四遍,前两遍读准确读流利,后两遍试着读出节奏。

s:自读古诗。

导学提纲:

1、自读古诗,借助解释理解古诗。(第一步)

2、将不明白的字、词勾画出来,同学间讨论。并说说知道了什么?(第二步)

别董大

作者: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曛:昏暗。 君:古时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莫:不要。 知己: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的人。

识:认识,了解。汇报预设:通过自学,你有知道了什么?

s:我知道天气很冷,下着大雪。

s:我知道风很大,天昏暗了。

s:我知道了风很大,吹的大雁很冷。

t:有了刚才的理解,再来学习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品读第一句,体会环境恶劣。

t:谁先来读这两句诗?

s:读

t: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来?

s: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t:将这些景物放回诗句中读一读。

s:读。

t:细细的品读这些景物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PPT:千里黄云白日曛

s:好多黄云,天都变暗了。

s:我看到了黄云把白日都遮盖住了,天就变暗了。

s:到处都是黄云。

s:天空中刮起了风,风中有许多沙子。

……

t:就这么半句诗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将你想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s: 千里黄云白日曛

t:在其他诗句中接触过“千里”这个词吗?

PPT: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读)

s: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t:“千里”在这里什么意思?

s:面积很广,黄云很多。

t:那读出他的广与多。

s: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t:这么一句诗,我们就这么读着读着,读出了他背后的画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董大生活的环境怎样?

s:不好、很脏、很冷、恶劣……

t:这样恶劣的环境,怎样读?

s: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

体会二:天气恶劣

导读提纲:读“北风吹雁雪纷纷”你联想到了什么画面?

汇报:

s:我知道雪下得非常大。(雪纷纷)

我知道风非常猛。(北风吹)

我知道这是在冬季,大雁冒雪飞行。

t: 见到此情此景你内心有什么感受,写一写。

s:我感受到了寒冷,北风吹。我感受到了大雁很孤独。我感受到雪下得太大了。

t:你很会分析,体会到了诗人心中的情感。我们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你们读前四个字,王老师读后三个字。

st: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ts: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所表达的“情”,以及“写景”与“表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别董大》抒发的并非学浓得化不开的离别愁绪,而是满怀豪情,豁达乐观的心境。

教具准备:

课件、小资料。

一、课件导入、激活思维。

首先播放一般以先苍凉后激越的音乐为背景的配乐课件,内容为漂泊流浪中的诗人高适送别满怀失落之感的好友――玄宗时最著名的琴手董大的情景。

师相机以简笔画的形式板书,创设情景,抓住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和欲望,达到了了解诗人与诗题《别董大》的目的。进而引出诗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二、小组学习讨论,抓字眼、明诗意。

诗句流畅明了,内容平中风奇,节奏明快,格调明朗,先让学生借助课件、注释、插图,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诗所描绘的画面,抓住重点词语,自主学习,理解诗意。

多媒体课件出示:

1、通过眼看,耳听,脑想,心读,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景物?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a:眼前出现一幅荒凉的画面。

学生b:我眼前出现一幅凄凉的画面。

……

根据问题的讨论,师相机引导。

2、在这好友将要天各一方之时,他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指“董大”)

学生a:他的心情是痛苦的。

学生b:他的心情是忧伤的。

师相机引出下句: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让学生讨论:透过诗句,诗人的态度如何呢?

学生a:诗人是高昂的。

学生b:是豪迈向上的。

学生c:是豁达乐观的。

三、用情朗读,赏析千古名句。

诗中的前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景”(板书:“景”),用哪些词语能说出这些景物的格调呢?

a、低沉 b、苍凉 c、沉郁

诗中的后半部分所描绘的是“情”(板书:“情”),用哪些词能概括诗人此时的心情呢?

a、昂扬 b、豪迈 c、乐观

让学生讨论:

我们应怎样读才能把诗人独特的内心情感体现出来呢?请同学们振奋精神和诗人一起送董大。让学生用各种灵活的方式创造性地去朗读诗,体验诗的意境。(可采用单人读、分组读或竞赛等方式去朗读。)

四、巧设练习,激励创新。

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在本诗的学习中,可设计以下练习:

1、看谁快――幸过三关。

第一关:我会背。(背诗)

第二关:我会写。(默写诗)

第三关:我会说。(说诗)

2、反馈训练。

五、小结。

前路茫茫风沙,有挚友一番激励,董大满怀信心,高适挥手送友远去,这即是诗的魅力,它写出了自然的恶劣、人情的伟大,诉朋友真情。愿大家以后多交这样的朋友,也写出这样的好诗,好文章来。

六、作业设计。

1、背诵《别董大》。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所表达的意境。

板书设计:

别 董 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

“景”荒凉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情”豪迈

天下谁人不识君。

《别董大》教学设计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董大》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6

学情分析

学生还有两个多月就要毕业,离开朝夕相处了六年的老师和同学,此时,学习这两首送别诗,显得更有意义。学生在感受古人那诚挚、关切的深厚友情之时,会引发他们珍惜与同学、老师的情谊,从而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另外,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与积淀,已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对占诗有了一定的理解与感悟的能力,因此,读通、读顺,借助资料和工具书读懂诗意并不困难。但是,作者在自己身处人生困境之时,却能以慷慨激昂的语言、乐观豪迈的情怀去激励董大,这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加以指导和点拨。

教学理念

为了落实课标精神,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力求学有实效,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体现以下教学理念:

1.充分体现学科特点,遵循诗文的阅读规律,加强整体综合的感知,整体人手,分句感悟,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2.加强朗读、吟诵的指导和训练。

在吟诵中品味语言、积累词语、想象情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并能与文本内容有机整合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能够形成这种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生字“曛”的读音,并能够正确书写与运用。

2.结合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在读中感悟诗歌的内容,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激起对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古诗大意,读中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激励董大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都喜欢背诵古诗,老师和大家对几句,好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感时花溅泪一-恨别鸟惊心

这三句诗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都是送别诗。

师:从这些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

(板书:《别董大》唐 高适) 【这样的导入在复习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送别”主题的古诗,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掌握学法,品悟诗情师: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三步法吗。

生:读诗题知作者,抓字眼解诗意,诵诗句悟诗情。

(一)读诗题,知作者 师:请同学们齐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内容。 生:我课前查了资料,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善古琴,但当时盛行胡乐,他受到冷落。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青年时代仕途失意。高适送别董大,也正是自己失意的时候。

师:你真会学习,如果把资料变成自己的话说出来就更好了。 生:我还知道董大就是董庭兰,他是家里的老大,所以叫董大。

师:说得好。你理解了,那你是家里的老几啊。

我们该把你叫——(学生笑) 师:高适和董大是好朋友,在董大落魄、失意、愤而离开京城之时,高适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师:请同学们再读题目,体会这送别之情。 (生有感情地读诗题) 【诗题即诗眼,借助诗歌的题目,能够明确诗歌的意象,大体明确诗歌的基本内容。通过读诗题,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和董大的生平,也把握住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

这为后面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抓字眼,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读这首诗,(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生字的读音,把诗句读通读顺。 (生自由读诗)师:我请一位同学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读后评价。

(一生读诗,师出示生字“曛”。) 师:谁来给大家讲讲这个字。 生:“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是黄昏的意思。 师:来,齐读——“曛”(xūn)。师:请同学们观察“曛”字的写法,左小又大,它还是个形声字,左形右声。 师:把生字送回课文,大家再齐读这首诗。 师:诗句我们读会了,下一步该干什么了。 生:了解诗的意思。 师:怎样了解诗的意思。 生: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师:好。请同学们借助这些发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 2.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标注,想办法解决。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师:下面我们交流汇报。请大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先读诗句,再说诗意。 (生汇报,说诗意。)师:黄云是怎么回事。 生:“黄云”即“黄沙漫天”。

当时他们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师:通过自学,同学们自己理解了诗意,真好。看看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在写什么。 生: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板书:景情) 【重点字词的理解和逐句理解诗意十分必要,为下一个环节展开丰富的想象,深入领会诗的意境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逻辑依据。】

(三)诵诗句,悟诗情 师:学到这里,谁再来读读这首诗。

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两名学生读诗, 学生评价,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并出示课件。)师:看大屏幕,再齐读古诗。(学生读)师: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

听老师读读。

师: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生:老师读得特别有感情。生:听了老师的朗读,我好像看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师:谢谢同学们。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出感情呢。(生交流:品诗,赏诗,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师:是的,只有走进诗中,理解诗人的情感,才能读出感情来。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一千多年前那个黄沙漫天、北风呼啸、白雪纷飞、孤雁独鸣的送别日子吧。回过头来再看诗题《别董大》,离别时,是怎样的景色呢。再来读读诗的前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生:诗中描写了黄云、白日、北风、雁、雪。师:“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简笔画勾勒诗歌描写的画面)生:这四种景物让人感到很凄凉、寒冷、空旷。

师: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自由读,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师: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播放音乐,夹杂风声、大雁呜叫之声。)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读出你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心中的感受。

---我仿佛看到了诗人在漫天飞雪中送别董庭兰,依依不舍,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听到了呼呼的北风狂啸声,刮到的脸上,寒在心里,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看到大雪纷飞,断雁独飞的凄凉,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我仿佛看到黄沙飞扬,黄云残日的空旷,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此刻夕阳西下,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凄凄惨惨齐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师: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师:(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这眼前这凄凉的景吗。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

(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生:我认为作者这种愁苦的心情还来自于他要送别的好朋友。

生:老师,我发现这个“曛”字也表达出了作者的“愁”,此刻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不仅仅是天气,还喻示自己和朋友的迷茫的前途,在这样的天气送别朋友,就是愁上加愁。师: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师: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师:“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如此优美的琴声,如此精湛的琴艺,欣赏的人竟然寥寥无几,这怎么不令董大伤感呢。师:面对前途渺茫、人生暗淡,不知今后走向何方的董大,如果你是高适,你会说些什么。

生:你的琴艺非常高超,现在只是琴弦上沾了灰,擦干净了,同样还会奏出更加美妙的乐曲。

所以,诗人开导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你的琴声让大河停止的波动,让鸟儿停止了鸣叫,你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所以,诗人劝慰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生:朋友,我想对你说,拨开云雾见青天。

天永远是蓝色的,只是暂时被云遮住了。

所以,诗人这样鼓励他,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人生自占伤离别。

此时应是依依惜别,应是把酒话别……可是诗人高适却笔锋一转,对朋友董大说出了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

(课件出示诗句)在这惨淡凄凉的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大雪纷纷、凄凄惨惨的时刻,诗人却劝朋友——莫愁。(板书:莫愁)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诗人高适在真诚地劝勉朋友莫愁,可是他自己呢。

从20岁离家求取功名,将近30年啊,但一直怀才不遇,漂泊四方,甚至穷困潦倒……在《别董大》的另一首中,诗人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他穷苦到请朋友喝杯清酒都喝不起的地步,可是他没有被困境压倒,反而以加倍的自信和乐观去面对人生,还以此来劝勉朋友。

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

(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自信、乐观、豪迈。板书:豪迈)师:带着诗人的豪迈之情,再读这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听到这体贴入微、用心良苦的话语,如果你是董大,此时的心情又会怎样呢。生:充满了自信。

师:这就是友谊的力量啊。

生:我不再发愁。

师: 这就是朋友的真情啊。

生:我有了力量。

师:这是友谊的可贵啊。

师:再来读题。此时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又是什么。生:此时别去的是忧愁,留下的是自信、温暖。师:这就是真挚的友情,这就是友情的力量啊。带着你对友情的感受,再读这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一环节,通过课件声音、图像、文字资料等直观手段,通过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营造出了诗歌描写的情景,以此来弥补学生生活经历的缺陷,帮助学生充实表象素材,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展开了合理大胆的想象。有了以直观情景为支撑的形象,就比较容易引发真切的情感,而当情感与想象融为一体时,领悟诗的思想内涵就变成了学生发自内心需要的学习行为,因此真实有效。

】师: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生:感受到r友情的可贵。生:感受到了高适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逃避的豪迈之情。师:带着你们的感受,自由地朗诵这首诗吧。师:我们来试着背一背。

(指名背诵,全班齐背。提醒注意诵读的节奏与韵律。)三、感受离别,活用诗句师:同学们,还有两个多月,你们就要告别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走向人生的下一个驿站。此刻,老师的心中充满了对你们的不舍和祝福。相信你们的心中也有千言万语,让我们像诗人高适那样也为你的朋友、同学、老师、母校,写几句送别之语吧。

(提示:可以用上学过的送别诗句,也可以自己来创作。)师:同学们,老师从你们的话语中感受到了那份感恩之情和诚挚友情。

希望同学们珍惜这几个月的时间,做最好的自己,为我们的母校,为老师和同学,也为自己留下更多更美好的回忆。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和挫折,能像诗人高适那样,自信、乐观、勇敢地去面对。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诵凌这首《别董大》。【这一环节既是练笔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内化和深化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提供了练笔的素材和模式,、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会把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体会到的作者情感,以及自身即将离别母校、老师、同学的感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别董大》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挂图和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

(请学生说略)

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板书:面对困境)

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

(学生读)

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

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因为官至散骑常侍,所以又称高常侍。他的诗大多反映边塞生活,诗情奔放。作品集为《高常侍集》。)

董大?多奇怪的名字啊?你能说说吗?

(学生说: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我记得这样的称呼在王维的一首古诗中也出现过?(见机点拔:那首诗是“渭城朝雨浥轻尘……”)

对,是——《送元二使安西》,这里的“元二”就是?(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他为——元二。)

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当时分别时的环境。读了诗以后,你了解到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分别的?(板书:的环境)。

(请学生说)你读得可真仔细。

后两句是高适在临行前对董大说的赠言。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学生说:是从“君”字中看出的,因为“君”在诗中就是您,指董大。)

现在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古诗的前两句,读一读。(请学生读——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

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来把它划出来吗?

(学生划)——黄云、白日、北风、雁、雪。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你读读诗,猜猜看,这到底是什么原因?(见机点拔,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

(学生读)——你读得黄云还不够多,只是一片黄云。(突出“千里”。)

谁能再读一下?——你读得黄云还不够浓。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曛”。)个别试读,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读得真不错!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连起来读。(小组读、个别读)

读好后——(画雁)……

同学们,在这样的环境中,你注意到这只大雁了吗?

大雁在这样的环境中奋力高飞(读重音),它会怎么想,对自己会怎么说?请你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说说。(出示句子)

1、大雁对北风说:。

2、大雁对飞雪说:。

3、大雁对自己说:。

4、我想对大雁说:。

四、由雁及人,感悟诗情。

诗人高适也看到了这只雁,他又有什么想法,又有什么感触呢?(学生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见机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高适他没有放弃,没有气馁。

(读古诗——找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怎么说?(指出高适这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也是在对他自己说。)

是啊!这如果不是诗人内心的郁积喷薄而出,如何能把临别赠语说得如此体贴入微,如此坚定不移。它不仅仅是在对董大说,其实也在对自己说。

同学们,要知道诗人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直到50岁才得了一个“有道科”的官衔。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

愿意再来把这首诗读一遍吗?

(学生读——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再全班读)

五、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同学们,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在学习中,生活中一定会遇到更多的挫折,遭遇更多的失败。我相信同学们在困境面前一定会:(学生说)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