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笔构网

2025-10-23教案

请欣赏幼儿园科学课教案(精选14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关注西红柿的生长,了解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2.学会区分生熟西红柿。

3.乐意参加劳动,对劳动感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收拾整理好种植园地

2.西红柿秧苗、铲子、水桶。

3.《西红柿生长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围绕西红柿谈话,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师:"你吃过西红柿吗?你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教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去栽西红柿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吃自己种出来的西红柿了。你愿意去栽西红柿吗?

二、栽西红柿将幼儿带到种植园地

1、教师示范讲解移栽西红柿的方法。

2、幼儿劳动,教师参与指导。

3、为西红柿浇水。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进行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表,讲清要求。

2、幼儿进行记录。

延续活动:

锄草(西红柿成活后进行)

1、引导幼儿认识杂草,学会从根、茎、叶的不同来区分杂草与西红柿。

2、组织幼儿为西红柿锄草。(提醒幼儿不要弄断西红柿的`枝和叶、不要弄脏衣服和鞋子)

四、采摘西红柿。

1、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的果实。

师:"西红柿的果实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2、采摘西红柿。

提醒幼儿要摘熟的西红柿,别把生的西红柿摘下来。

3、品尝西红柿。

将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带到教室里清洗干净。

师:"西红柿有那几种吃法?"(幼儿自由讨论并交流)将西红柿切成片状让幼儿品尝,师:"今天吃的西红柿是谁种出来的?西红柿吃在嘴里是什么滋味?好吃吗?"记录活动:

从移栽到收获西红柿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西红柿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中。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进行随机教育,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细心观察幼儿的好奇心及兴趣,及时给予支持、合作、引导。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实施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小小染衣坊

二、活动目标:

通过制作染料使幼儿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废弃物经过加工处理是可以再利用的,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及观察能力。

三、适用对象:

4―5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洋葱皮、咖啡渣、红茶渣、绿茶渣各若干,锅、网勺、橡胶手套、敞口盘、明矾水、白色小手绢(幼儿人手一块)、白色T恤衫(幼儿人手一件)。

五、活动内容及过程:

看一看:盘子里是什么东西?是从哪里来?

(1)是洋葱和茶叶渣。

(2)是咖啡渣、茶叶渣和洋葱皮。

(3)妈妈把这些东西都扔了。

做一做:制作染料。

自由选择实验物(咖啡渣、绿茶渣、红茶渣、洋葱皮),将其放人锅中煮沸。

说一说:我的发现。

(1)现在锅里的水比刚才更深了。

(2)洋葱皮水煮成咖啡色。

(3)红茶渣煮的水颜色变成了黄绿色。

(4)水的颜色变黑了。

试一试:给手绢染色。

介绍染色材料:除自制的.染料外,还需要稀释过的明矾水。

(1)我们把锅里的染料水,过滤出来以后,再染手绢。

(2)先把手绢放进染料里浸湿,绞干水分后,浸入明矾水中。再从明矾水中捞出手绢绞干水分,泡人染料水中,反复三次。

说一说:我的发现。

(1)我的手绢变红了。

(2)我的手绢颜色一次比一次深。

(3)我的手绢颜色变了一点点。

(4)我的手绢变成黄颜色了。

讨论分析。

在染手绢的过程中,哪种材料最容易着色?

(1)洋葱皮煮的染料,最容易着色。

(2)茶叶渣煮的染料,能让手绢变黄。

(3)咖啡渣煮的染料,几乎看不出来。

六、注意事项:

1.材料使用时需要煮沸,因此,适合小组进行,以保证活动安全进行。

2.教师在明矾水的配制时要注意,明矾重量约为织物重量的10%。

七、拓展性方案线索: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寻石、观石、玩石等活动,激发幼儿了解石头的兴趣,并在探究中发现各种石头的特点。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的能力。

3、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4、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关石头的'照片、图片、录像资料,各种石头、石制品、石工艺品、石饰品等。

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收集的石头。

(1)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石头,有的很珍贵。

(2)石头的颜色有各种各样。

(3)石头的花纹也都不一样。

(4)石头的形状很多,这是鹅卵石,是圆圆的、扁扁的。

(5)有的石头表面光滑,有的粗糙。

2、石头的用途有哪些?

(1)一般的岩石、鹅卵石、大理石、花岗岩可用于铺路、造桥、盖房子等。

(2)玉石、红蓝宝石、钻石是较为名贵的石头,可以制作装饰品。

(3)本地盛产的名石――寿山石,特别名贵,可做成工艺品。

3、试一试。

(1)把石头、木块、塑料、泥块、混凝土、土块等放人水中,会发现什么。

①木块、塑料都漂浮在水上。

②石头、泥块沉人水底。

③石头不论大小都会沉入水中。

(2)用铁锤敲打石块、木块、塑料、铁块,观察敲打时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铁锤敲打石块后看到一丁点火花。

②用铁锤敲打木块、塑料、铁块没有火花。

(3)用石块敲打铁钉、木板、核桃、土块会有什么现象产生。

①石头很硬,不会碎,不会变形。

②核桃、土块被石块敲打后都碎了。

4、制作石艺。

由一块形状特异的石头想到了什么?运用辅助材料做出更多的东西。

(1)单块石头彩绘。

(2)多块石头组合彩绘。

(3巧妙运用粘合剂彩绘。

(4)各种石头组合,搭建园林小景。

展示幼儿的作品。

幼儿自我介绍制作方法和作品名称。

拓展思路

1.在探究石头的特征活动中,还可以把石头与蔬菜、鱼同时放在火上烧,观察现象,感知石头不能生长也没有死亡。

2.可以带幼儿外出参观,把未受破坏的自然景观与受到乱开采石料而破坏的景观进行对比,再通过观看一些有关灾害性报道、录像、资料片,让幼儿感知和了解石头对人类的作用。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4

活动目标1、知道冰的特性,并通过操作活动,了解冰和水之间的不同点和关系。

2、引导幼儿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大胆的描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幼儿探索水变化的兴趣。

活动准备1、课件-观察冰块

2、每人1小块冰,半碗水

3、几盆热水,抹布。

活动过程

一、观察冰块,感知冰的特性

1、教师:今天老师请来了冰森林的小动物们来这里做客,它们都住在一个特别的小房子里。

请你来看一看,猜猜这个特别的小房子是用什么做的?它是什么样的'?

你还可以摸一摸,有什么感觉?你觉得它像什么?

2、启发幼儿说出冷冷的、冷冰冰的、光滑的、硬硬的、没有颜色、透明的等等。

二、发现冰和水的关系,并比较它们之间的不同。1、教师:我们的手上有什么呀?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2、教师:桌子上还有半碗水,请你来摸摸冰、摸摸水,抓抓冰、抓抓水,比一比,它们一样吗?

哪里不一样呢?

比的时候请你注意:不要把碗里的水洒到外面,如果手弄湿了,你可以在抹布上把手擦干。

3、师生共同小结:冰比水冷,冰是硬的,不会流,能抓起来,水是液体,不能抓起来。

三、感知冰的变化1、教师:现在,小动物们想从冰房子里出来和小朋友做游戏了,请你想一个好办法来帮帮它们,好吗?

要想一个既方便、安全,又不会伤害到小动物的办法。

(引导幼儿说出把冰放进热水中。)

2、教师:我们现在就来试一试,旁边已经准备好了几盆热水,

请你自己选一盆,如果一盆水的周围已经有很多人了,你还要不要挤进去?

小朋友把冰块放进水里的时候,请你拿好绳子,手不要碰到热水,会烫手的。

3、提醒幼儿操作时注意观察冰块的变化,看看冰变成什么样子了?

四、结束教师:现在我们可以和小动物们一起做游戏了!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乐于在水中玩球。

2、观看小球从水底向上浮的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

活动准备

在水箱中接满水;乒乓球若干,石头一粒。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一粒石头和一个乒乓球,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手里有宝贝呢!你们猜猜看我手里拿着的是什么?

(幼儿自由猜测)

二、观看沉浮。

1、师:这两个宝贝都喜欢在水里玩,你们来看看石头在水里怎么玩的?

(很明显一看就知道石头沉下去了)

2、师:那你们说乒乓球在水里会不会沉下去?

(幼儿自由猜测后教师示范)

三、观看游戏:小球躲猫猫。

1、师:小朋友听,什么声音啊?(播放声音:小猫的.声音)

师:乒乓球可害怕小猫了,这可怎么办啊?它浮在水上肯定会被小猫看见的。

(幼儿自由发言)

2、示范游戏:双手抓住乒乓球,用力将球摁入水中,边摁边说:小球躲起来了。

见没听到小猫的声音后,师放开双手,边放边说:小球浮上来啦!

3、示范游戏第二遍,鼓励幼儿一起说:“小球躲起来了。”“小球浮上来啦!”

4、分组游戏。

教师讲明游戏规则:听到猫声就躲起来,没听到了就浮上来。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6

准备:

皮球若干,场地、一盆水、废报纸、布、毛巾、木块、橡皮泥等。

过程:

一、 设问导入:,看,这是什么(各种空心的皮球)如果我把它放在水里,如果我把球放在地上拍打,小朋友样都来猜猜会怎么样?

二、 反互探索,感知球的基本特征

1、 第一次自由探索

师:老师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许多的球,请你们每人拿一个球去试一下吧。

让幼儿自由的探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2、 第二次有目的的探索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用球进行了实验,现在谁来告诉老师你都发现了些什么?

(让幼儿进行讨论,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把球宝宝放到水里,它会怎么样呢?(它就会浮在水面上)把球放在地上用手拍打,球宝宝又会怎么样呢?(会向上弹起来)现在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来做游戏,进行观察吧!

(1)、把球放到水中,观察球是否浮在水面上,和其它实心物体比较,感知球是空心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2)、让幼儿在地上拍球,球会弹跳起来,感知球有弹性,所以能跳起来,学习名词“弹性”

(3)让幼儿把球放在不同物体上向前滚,比一比哪一个球能滚得更远?感知球滚动的.快慢和地面有关。

3、小结

师:小朋友们真能干,都开动脑筋和老师一起想!现在小朋友们都知道了,球在水里水浮在水面上、用手拍一拍拍就会向上跳起来,还会向前后左右不同的地方滚动。

目标:

1、 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主动思考问题。

2、 引导幼儿感知球的主要特性:弹跳、能滚动、在水中会浮起来。

3、 体验活动的乐趣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探索用纸条制作成麦比乌斯圈。通过比较发现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麦比乌斯圈等分不同的次数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3、大胆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操作方式和发现。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4、通过猜测验证记录的方式,培养幼儿对科学求真求实的态度。

【活动准备】

1、长纸条。

2、麦比乌斯圈若干个,分别有一条线、二条线、三条线。

3、剪刀人手一把。

4、彩笔。

【活动过程】

一、师生互动,共同制作纸圈。

1、出示纸条:这是什么?(纸条)

2、变一变,看它变成了什么?(纸圈)

3、你会做吗?请小朋友来做一个这样的纸圈。

4、教师出示麦比乌斯圈,师:我这里还有一个圈,看一看,这个圈和刚才的圈有什么不同?

5、你会做这个圈吗?

6、你可以先研究一下,它是怎么做成的。

7、你会做了吗?请你来做一个这样的圈。

8、你做好了吗?你是怎么做的?请你给小朋友示范一下。

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麦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麦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麦比乌斯圈。麦比乌斯圈还有许多的秘密呢。现在,我们一起去找找看好吗?

二、比较:普通的圈和麦比乌斯圈,了解麦比乌斯圈只有一个面。

1、讲解做法:现在,小朋友都有了两个圈。请你用彩笔找一个点,然后轻轻的拖动你的纸圈,在纸圈的内侧画线。最后要让你画的线连接起来。(教师示范)

2、操作:幼儿画线。

3、幼儿表述: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4、教师小结: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麦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黄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5、麦比乌斯圈就是这么神奇,老师这里还有一列麦比乌斯火车呢,我请两个小朋友坐坐看。呜呜,我们的火车出发了,看,小朋友们正在蓝色的车厢里,我们的小朋友又来到了红色的车厢里。宝贝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幼儿思考回答:麦比乌斯圈把两个面连在了一起。

7、教师小结:孩子们说的太对了。普通的圈都有两个面,麦比乌斯圈呢是把这两个面连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面。

三、探索:沿着麦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

(一)1、小朋友可真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秘密。老师还要再考考你。(普通纸圈)我这里有一个普通的纸圈,我们来猜测一下,如果沿着纸圈上的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2、老师来剪一剪看一看。剪得时候,要先对折剪一个小口,然后再沿着线慢慢的慢慢的把它剪开。

3、瞧,它变成什么了?

(二)1、老师这里还给你准备了什么?瞧,是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如果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我们来剪一剪好不好?请小朋友拿出剪刀,我们来做一做试一试。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请幼儿讲述。看一下,现在的麦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5、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6、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三)1、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师:这个麦比乌斯圈上有两条线,那如果我们把这两条线都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呢?

2、幼儿猜测教师记录。

3、究竟是谁猜的正确呢?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请小朋友按照我们刚才的方法,把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

4、你的麦比乌斯圈变成什么样子了?幼儿讲述

5、跟你猜测的一样吗?有许多的东西我们的猜测其实不一定正确,只有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才能确认。我们的科学家呢就是这么做的。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麦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麦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麦比乌斯圈。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8

活动过程

1活动时,老师拿出便利商店的造型磁铁,假装想吸教室裡的某样塑胶製品或墙壁,却怎麼也吸不上去一直掉落,露出苦恼表情。

2请幼儿向前帮忙老师找到可吸住造型磁铁的地方,将它吸上去,让其他幼儿观察它吸住的样子,再引导幼儿试著说出造型磁铁的材质為何(磁铁)。

3翻开小种籽「磁铁好好玩」P.22并展示各种磁铁,告诉幼儿磁铁家族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并引导幼儿观察各个种类的磁铁。

4带领幼儿进行磁铁相关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P.23~25上:

(1)拿著磁铁试试看哪些东西可以吸得住(汤匙、玩具车……);吸一吸教室裡的物品分享自己的发现。

(2)四人一组,分别将大、小迴纹针以一支接一支的方式连著,看看磁铁一次能吸住几支大、小迴纹针;轻轻的拿开磁铁,看看小迴纹针会怎样。

(3)找一位幼儿,先将两人的磁铁互吸,再将互吸的面贴上红色及蓝色贴纸,当两人分别同时将红色磁铁、蓝色磁铁面朝上,由一人将磁铁推近另一个磁铁会產生什麼状况?如果一块红、一块蓝色又会如何?

评量

能利用磁铁进行实验。

能对磁铁实验產生兴趣。

活动结束

利用各种磁铁吸不同重量的'物品,看是否都吸得起来,找出谁的吸力最强。

活动目标

探索磁铁的特性。

培养探究的精神。

活动准备

搭配小种籽「磁铁好好玩」、迴纹针、磁铁、圆形贴纸(红、蓝色)(本期学具)、各类磁铁、各种实验物品。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使鸡毛飞起来,感知用力大小与鸡毛飞起来的关系。

2、乐于探索,感受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有鸡毛飞起来的经验。

物质准备:鸡毛若干,吸管,扇子,硬纸板。

活动过程

一、玩吹鸡毛游戏。

1、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带来一样好玩的东西,请你打开来看看是什么?(鸡毛)

2、你们玩过吹鸡毛的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3、小结:刚才我们都是通过嘴巴把鸡毛吹飞起来的,由于我们的力气比较小所以鸡毛飞的不高。现在老师这里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让他们来帮助我们,使鸡毛飞起来。

二、鸡毛飞起来了。

1、出示材料,你们认识吗?请幼儿说一说。

2、这些材料是我们平时都比较常见的,现在请小朋友选一样材料试一试。怎样使自己手中的鸡毛飞起来。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分享交流:你选用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使鸡毛飞起来的?

5、小结:原来用嘴巴吹。用吸管吹和用扇子扇都是因为有风才使鸡毛飞起来的。

三、鸡毛飞的高,飞的'远。

1、在活动中老师发现我们能通过各种方法使鸡毛飞起来,那怎么样使鸡毛飞的又高又远呢?

2、请小朋友选材料尝试。

3、集中交流:你是怎样使鸡毛飞的高的?

4、小结:原来同样使用一种材料,用的力气越大,鸡毛就飞的越高。

四、游戏:鸡毛抗争赛。

1、接下来我们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来开展一个比赛。

2、教师交代比赛规则:请出两组幼儿,分成红黄两队。各自使用自己的方法使鸡毛不落下来,鸡毛先落地的就输了。

3、幼儿分组游戏。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多种材料使鸡毛飞起来,感知用力大小与鸡毛飞起来的关系。

2、乐于探索,感受与同伴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知识准备:幼儿有鸡毛飞起来的经验。

物质准备:鸡毛若干,吸管,扇子,硬纸板。

活动过程

一、玩吹鸡毛游戏。

1、老师今天为小朋友带来一样好玩的东西,请你打开来看看是什么?(鸡毛)

2、你们玩过吹鸡毛的游戏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3、小结:刚才我们都是通过嘴巴把鸡毛吹飞起来的,由于我们的力气比较小所以鸡毛飞的不高。现在老师这里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让他们来帮助我们,使鸡毛飞起来。

二、鸡毛飞起来了。

1、出示材料,你们认识吗?请幼儿说一说。

2、这些材料是我们平时都比较常见的,现在请小朋友选一样材料试一试。怎样使自己手中的鸡毛飞起来。

3、幼儿自由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分享交流:你选用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使鸡毛飞起来的?

5、小结:原来用嘴巴吹。用吸管吹和用扇子扇都是因为有风才使鸡毛飞起来的。

三、鸡毛飞的高,飞的远。

1、在活动中老师发现我们能通过各种方法使鸡毛飞起来,那怎么样使鸡毛飞的又高又远呢?

2、请小朋友选材料尝试。

3、集中交流:你是怎样使鸡毛飞的'高的?

4、小结:原来同样使用一种材料,用的力气越大,鸡毛就飞的越高。

四、游戏:鸡毛抗争赛。

1、接下来我们用自己学到的本领来开展一个比赛。

2、教师交代比赛规则:请出两组幼儿,分成红黄两队。各自使用自己的方法使鸡毛不落下来,鸡毛先落地的就输了。

3、幼儿分组游戏。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11

活动目标:

1.关注西红柿的生长,了解西红柿的生长过程。

2.学会区分生熟西红柿。

3.乐意参加劳动,对劳动感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尝试用线条记录实验结果,并能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

活动准备:

1.收拾整理好种植园地

2.西红柿秧苗、铲子、水桶。

3.《西红柿生长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围绕西红柿谈话,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兴趣。

师:"你吃过西红柿吗?你知道西红柿长在哪里?"教师告诉幼儿今天我们要去栽西红柿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吃自己种出来的西红柿了。你愿意去栽西红柿吗?

二、栽西红柿将幼儿带到种植园地

1、教师示范讲解移栽西红柿的方法。

2、幼儿劳动,教师参与指导。

3、为西红柿浇水。

三、组织幼儿回活动室进行记录

1、教师出示记录表,讲清要求。

2、幼儿进行记录。

延续活动:

锄草(西红柿成活后进行)

1、引导幼儿认识杂草,学会从根、茎、叶的不同来区分杂草与西红柿。

2、组织幼儿为西红柿锄草。(提醒幼儿不要弄断西红柿的枝和叶、不要弄脏衣服和鞋子)

四、采摘西红柿。

1、引导幼儿观察西红柿的果实。

师:"西红柿的`果实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它们的颜色为什么不同?"

2、采摘西红柿。

提醒幼儿要摘熟的西红柿,别把生的西红柿摘下来。

3、品尝西红柿。

将采摘下来的西红柿带到教室里清洗干净。

师:"西红柿有那几种吃法?"(幼儿自由讨论并交流)将西红柿切成片状让幼儿品尝,师:"今天吃的西红柿是谁种出来的?西红柿吃在嘴里是什么滋味?好吃吗?"记录活动:

从移栽到收获西红柿的整个过程中,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西红柿在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记录在《西红柿生长记录表》中。

活动反思: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因势利导地进行随机教育,是教师比较难以把握的。往往会将自己的猜测和推想强加于幼儿,使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不符合。细心观察幼儿的好奇心及兴趣,及时给予支持、合作、引导。抓住孩子的兴奋点实施教育,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范文合集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科学课教案范文合集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12

一、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天生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天生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终极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天生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爱好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好,()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迷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爱好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爱好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爱好推向深入。同时捉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附: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教学反思

吹泡泡是幼儿生活中经常玩的游戏,也是幼儿非常喜欢玩的游戏。

主要目标是:

1、体验吹泡泡的乐趣。

2、尝试用不同的用具吹泡泡,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3、尝试集体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一开始,我先让幼儿观察我给他们提供的材料,问这些材料能干什么?他们都说能吹泡泡,于是我让他们自己玩吹泡泡游戏,在这个环节中我给幼儿提供的吹泡泡用具都是圆形的。让孩子们告诉我们他在玩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秘密。孩子们回答出很多,有的说泡泡是圆的,有的说泡泡会炸掉,有的说泡泡有大有小,于是我引导他们观察用来吹泡泡的工具,看看是什么形状的,孩子们都说是圆的,顺着这个问题,我出示了方形、三角形的工具,让他们猜猜,用这些工具吹出的泡泡还是圆的吗?孩子们有的说是的,有的说不是,于是我在一张大的记录表上记录下他们猜想的结果。再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一下,看看用这些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不是圆形的。孩子们的爱好都很高,自己实验起来,他们发现,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我让他们来说说自己的实验结果并记录下来。活动最后的环节是让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吹泡泡歌曲,孩子们轻轻松松的结束了活动。

但在这次活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孩子们再吹时不知道怎样来吹,主要是我课前没有考虑到,总觉得这很简单,不需多加明,通过这节活动,我知道,在我们大人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在活动中还是应给孩子说明清楚。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13

活动目标1、认识蜘蛛,知道蜘蛛吐丝结网的特征。

2、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1、有颜色的胶带、尼龙绳或橡皮筋、碎纸。

2、图片

活动过程

一、幼儿讨论:1、蜘蛛为什么会吐丝结网?

2、蜘蛛网有什么功能?

3、除了蜘蛛之外,还有什么动物会吐丝呢?

二、展示挂图,并结合幼儿用书,和幼儿交流科学:好忙好忙的蜘蛛的内容。

1、把幼儿分成数组,邀请各组幼儿为蜘蛛先生结蜘蛛网

2、说说蜘蛛是怎样结网的?想要结哪一种网呢?

(1)把有颜色的胶带或纸胶带粘贴在地板上,用线条建构成一个想象中的蜘蛛网。

(2)用尼龙绳建构一张挂在墙面上的蜘蛛网。

(3)用橡皮筋串围成蜘蛛网,或用一条橡皮筋勾出蜘蛛网。

(4)用碎片构成蜘蛛网。

三、请幼儿说说合作过程中有趣的事情。

四、活动评价

1、能说出蜘蛛网的形态构造。

2、能合作完成蜘蛛网的布置。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篇14

活动目的

1、探索感知相同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的滚动速度。

2、尝试用记录表的方式表现实验的结果,初步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活动准备

1、资源准备教师演示包:(1)实物: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一)幼儿资源包:(1)实物(各种能滚动的物体,高矮不一的斜坡两个。)(2)记录活动表格

(二)亲子活动包:(1)提供三种不同的斜坡:(高的斜坡、矮的斜坡、带绒布的斜坡)(3)记录活动表格

(三)自行准备:(1)课桌。(2)示频仪、电源插座。(3)黑板。

2、经验准备教师:需要了解斜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幼儿:幼儿收集各种能滚动的`物体,会填写简单的表格。

3、环境准备在科学区准备各种各样的能滚动的物体和高矮不同的斜坡。

科学词汇斜坡:

就是一个斜的面。

方法词汇观察:

观察滚动的物体在相同的坡面不同的坡度上快慢。

操作:在活动中让幼儿把能滚动的物体在不同坡度的坡面上滚动。

记录:记录不同高度的坡度物体滚的快慢。

活动建议

1、导入活动实物导入:让幼儿观察斜坡,说说斜坡像什么?

2、问题引导让幼儿说说小球等一些可以滚动的东西放在斜坡上,轻轻地把手松开,它们会怎么样;再出示另一个斜坡,请幼儿观察比较两个斜坡有什么不同;如果把两个一样的玩具分别放在高矮不同的斜坡上同时滑下来,谁会跑的快一些。

3、幼儿作业先猜想,并将猜想的结果用"√"表示在"我猜想"这一栏里。

我猜想哪个滚的快先让幼儿想一想,猜一猜物体从哪个斜坡上滚下来快,然后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然后把自己把自己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最后利用滚的快现象,进行滑坡比赛。

4、过程关注。

在幼儿进行比赛时,教师要关注幼儿是否选择两个一样的物体;操作时是否同时放手;提醒幼儿滑坡比赛时是否用相同的斜坡。

5、教师小结。

这次游戏活动让我们知道了在生活中有不同的斜坡,知道了不同的斜坡,物体从上面滚下来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个斜坡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如搬运工人从上面往下面搬东西时就可以用这个斜披帮忙,可以减少很多的力气。

6、活动延伸

(1)区域延伸在科学区提供多种滚动的物体:感知不同的物体在相同高度的滑坡上滚动的快慢,并记录于下表。

(2)家庭亲子活动延伸提供能滚动的物体;不同的斜坡(坡度高、坡度矮、坡度上有绒布)。与父母一起观察比较同种物体在三种不同坡度的斜坡上滚动的快慢。并作记录。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科学课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科学课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