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精选11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1
《四世同堂》是我初中时阅读的第一本书,寒假的时候又重温了一遍,老舍先生的文字永远是那么质朴而生动。
这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的书,但它描述的不是正面战场,而是北平城中一大家子的生活。这是相当少有的,毕竟大家都关注着闪闪发光的英雄,平民百姓的心理活动常常被忽略。故事发生的场景很小,但是每个人都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人物不少,但读后却会清楚地记得每个人。
历史的镜子:
书中借取40年代北平西城普普通通的小羊圈胡同作为亡城的缩影,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线索,细致地刻画了北平人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如何挣扎在生与死的缝隙里以及他们缓慢而艰辛的觉醒过程,并且分析了在国破家亡的严峻时刻,国民们的精神素质和种种心态。可以说,《四世同堂》是我们认识历史的一面镜子。
沉默有时候是最保险的:
书中太多的人物给我留下了印象。一辈子想着保全自身最终却选择反抗的祁老人;被家庭拖累的祁家长孙瑞宣;为抗日战争无私奉献的进步青年瑞全;奉承日本人最终下场凄惨的汉奸冠晓荷和大赤包。四世同堂中精彩的人物数不胜数,细细去品味,更能品出百般滋味。
日本人的种种行为罄竹难书。他们掠夺一切资源、抢粮食棉被和煤炭、禁锢思想、强制学生学日语,六十岁以上和六岁以下的人不发粮证、甚至把那些冻死、饿死、病死的人运到城外喂狗。也正是在最严酷的迫害下,中国人才丢掉幻想,进行反抗。
那些丑恶的灵魂在老舍的笔下显得血淋淋。与此同时,老百姓依然英勇无畏,他们愿意为祖国付出一切,也正是这种精神,最终的胜利才站在我们这一边,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气节。
感谢老舍先生,不仅因为他留下的经典著作,更重要的是,他把那个时代国家最苦难的一面保留下来,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铭记国耻,明白幸福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2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听过骆玉笙激越的唱腔,看过电视剧《四世同堂》,我被剧情深深感染,觉得意犹未尽,于是,便想寻来老舍先生的原著《四世同堂》细细品读。
小羊圈胡同,多么善良的一个街名,却闯进一伙强盗,祁老人一辈子生活中这里,他一生无求,只想把这个四世同堂的日子过下去,然而,复巢之下,岂有完卵。儿子天佑不堪侮投湖而死,二孙子瑞丰投敌死于非命,二孙媳妇胖菊子投靠汉奸沦落院染病而亡,重孙女小妞子也饿死了。钱默吟这一典型的旧式文人,民国年间他还戴着红呢子风帽,一家人深居简出,可孙子被日本人抢走,而他也受尽严刑折磨,最终家破人亡。小崔,只想拉洋车养家糊口,也死于日寇屠刀下。棚匠刘师傅,除了会替人家裱糊房屋还有一点业余爱好—舞狮子,谁想日本人逼着他为攻陷中国的一个个大城市而去舞狮庆祝,他愤而离家远走他乡。
京华之地,皇城根下,饿民夺食,混合面吃得人东倒西歪,半死不活的都拉到郊外,郊外迎接他们的不是病床而是挖好的大坑,大坑里黑压压的人都想逃命,日本人边撒石灰边填土,成百上千的人就这样失去了生命……
读到这里我深切地明白了什么叫落后就要挨打,什么又叫苟且偷生。
品读这部百万字的恢宏巨著,犹如眼前展开了一幅历史长卷。国破家亡,城春草深。面对强敌,有人奋起反抗,如老三瑞全偷跑出城,参加了抗日队伍;小崔痛打日寇;小文、桐芳借唱戏之名行刺日寇,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年迈的李四爷与敌人以死相拼,死得悲壮。也有人如冠晓荷、大赤包、招弟、兰东阳成了不齿于人类的汉奸,最后或活埋,或疯死,或被掐死,或跑到日本遇上爆炸尸骨无存。
好在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是由人民推动向前的,我们不能让一片乌云挡住眼睛而看不清未来,未来是属于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只要人民愿意生活在一个和谐的世界里,军国主义的螳臂是无论如何也阻挡不了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的。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3
女儿放寒假回家第二天就去图书馆借了三本书,分别是《四世同堂》《小二黑结婚》《子夜》。这是他们的寒假作业中的一部分,要读这些作品。我闲来无事,就先读了《子夜》。
《子夜》的作者是矛盾,中国文坛的泰斗,上学的时候读过他的《白杨礼赞》《风景谈》,两篇散文感情酣畅淋漓,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带着这样的印象读他的长篇小说《子夜》,读了十几页就读不下去了,对人物的讽刺太毒辣了,感觉不真实,也许是带着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恨,对这些人物就不手下留情了,正真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一点过渡都没有。我放弃不读了,觉得难以理解,转向《四世同堂》。
《四世同堂》作者老舍,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更是一位语言大师。他在《四世同堂》里塑造的人物形象都太逼真了,语言动作神态都呼之欲出,就是从书本里走出来的老北京普通人。祁老爷胆小怕事,但要维护家长的形象,瑞宣有文化有思想又软弱隐忍,其他形象也描摹的栩栩如生。这些形象通过语言体现出来,语言是地道的北京话,读起来饶有趣味。比如北京那些小商小贩吆喝卖东西的话,邻里乡亲唠家常的话,文化人之间交流的话,都符合每一个人的身份,总之很真实很有趣。读完感觉出作者对这些生活在底层人的同情。
一个作家的写作语言太重要了,它直接关系到能不能吸引读者看下去,如果读了三页就读不下去的话,只能说作者和读者无缘了,就像我无法读矛盾的《子夜》一样,我与矛盾无缘了。可能读者与作者也是有某种联系的,比如老舍出生在北京一个贫穷的家庭,从小生活在贫穷中,我出生在农村,生活也贫穷,这种关联导致我读起来毫不费力,尤其是老舍对贫穷的描写,真的是入木三分。相反,矛盾的《子夜》描述的是资本家的事,离我的生活很远,所以读不下去,不过我还是感觉语言没有吸引力,题材方面是次要原因。我觉得老舍比矛盾在语言上厉害多了,当然也许各具特色,没有可比性,可是我就是读不下去哦!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4
删去了后十三段不知道为什么还有点庆幸,尤其是看到关于后面的梗概,若是保留不知道又会引来多少眼泪。
从前不管是看抗战片还是在历史书中,对于这段历史的刻画总是宏大的,老舍先生却从一个名为“小羊圈”的北京胡同入手,通过对各户居民的刻画,向我们展示了战争来临之际的世情冷暖,一心救国的瑞全、刘师傅、钱先生等人,被家庭责任所累默默抗争的瑞宣,贪图享乐苟且偷生的瑞丰、冠晓荷一家……“小羊圈”里的一群人不也就像一群被日本人圈养起来的羔羊吗?
书中老舍先生一遍遍提到北平人,北平人的规矩客气,北平人的爱凑热闹,北平人的沉默、北平人的不反抗……“庆祝北平陷落”“庆祝南京陷落”“庆祝保定陷落”……不止令人痛心,也觉得讽刺。
意外的是对于1号日本老婆婆的描写,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背景下,会有这样认识过世界的人,可以明确表达出:我爱我的国家,但我更爱和平,但也很不幸这样的觉悟不是每个侵略者都具有的。(最近刚好在学外国教育史,对日本在二战前的军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教育都有一定的介绍,这个老婆婆之所以有这样的觉悟大概也是因为脱离了日本的教育吧。由此可见确立正确教育制度的重要性啊)
最最令人痛心的是看到祁天佑遭受屈辱死去的那章,他是一辈子的顺民,不管是谁的统治下始终规规矩矩,他是大家口中的“老实人”,却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打被押送游街,那个时候可能只有死去才是最好的选择吧,当冬日冰冷的湖水浸透他的四肢百骸,他的心应该是一片清明吧。被人科普了老舍先生的离世,在他受到和祁天佑一样的遭遇,游街一天后,大概想的也只是和书中他曾经刻画的这个人物一样干干净净地离去吧。
想说的话真的太多,对这本始终读的拖沓的书感到惭愧,对于每个人的遭遇深感惋惜。我们的和平,是建立在多少人的尸骨之上的啊。和平,真的来之不易。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5
翻着《四世同堂》,我看到了一代中国人。历史,似乎教会了我一点什么。
瑞宣爱家,也爱国。当日本人入侵中国,瑞宣希望去战场,只是家庭和北平人爱和平的性格束缚着他,让他只能在家,照料着一家老小。他讨厌瑞丰所干的事,他也明白像瑞丰这样的人该受到教训,但是他更明白不能让祁老人担心,不能让母亲操劳。他的内心是矛盾的,北平人的心,也都是矛盾的:像刘师傅,像程长顺,像陈野求。他们都让家中人活下去,尽管生活在太阳旗下。家庭,就像一把牢牢的锁链,把他们的手脚捆绑在北平的土地上。
只是,只是,我们真的只能为不去战场找这样的理由吗?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家、爱和平吗?
我想,不是的,也许我们还缺少一些勇气。
我们没有勇气去放弃家庭,我们没有勇气去流浪,我们没有勇气离开被统治的地方。我们可以忍气吞声,除非叫我们饿死。我们可以去当汉奸,首先得给我们饭吃。我们要生存。
这,是不是一种懦弱?一种“爱家”的懦弱。
我们没有勇气,放下家庭去战斗;我们没有勇气,面对黑漆漆的枪筒;我们没有勇气,站出来说一句:我恨日本人。我们没有勇气,因此只能拿爱家、爱和平当借口。
若,我们可以放下家庭,去当一个战士,像钱先生那样,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少几天被统治?若,我们再多那么一些勇气,是不是就不会有那么一段屈辱的历史?
如果我们多一点勇气,就像钱诗人那样,别人把他当疯子,他也不生气,就算流浪街头,也心甘情愿,中国,就能多自由一天。
是的,是时候该增长一些勇气了。我们,是这个新时代的主人,过去的事,应当当做一段可值得思考的历史,未来,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做一个有勇气、敢担当的人。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现在的我们,还需要勇气。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6
有些人看了那些带点爱国主义的东西总觉得仿佛是一种口号与宣传,总觉得很假很空洞。生在这个时代,你不能怪他们。但是我相信老舍在1944年写下这本书时他是真诚的,对北平,对国家,对未来,对中国人他是饱含着感情和希冀的。
理想也好,爱国也好,传统的教养和流传下来的美德在今天看来似乎都不值一哂。小羊圈胡同现在在哪儿呢,大概在推土机的轰鸣下变成了一地瓦砾废墟,然后变成了一座四方的高楼,卖十万一平。那里有没有祁瑞丰李四爷,有没有冠晓荷大赤包?我不知道。似乎有又似乎没有。但是我隐约觉得祁瑞丰看到冠晓荷可能会很亲热地打招呼,大赤包和李四也说不定在业主微信群里很聊得来。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再固守那些迂腐老旧的东西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了。毕竟我们要发现人性中好的东西发扬正能量,何必搞得嫉恶如仇势利短见盯着那点短处不放呢。大家一团和气说不定什么时候还能帮上忙呢不是,毕竟都是住在十万一平房子里的人。
祁瑞丰幸而能吃上英国饭而不用吃日本饭得以保全清白,钱默吟也幸而没有饿死也没有被抓得以保证他脊梁的挺直。尽忠尽孝两难之愁百转千回,刚烈贞节的话说出来铮铮有声。我佩服他们。但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有那么多幸运。小崔有什么千愁万绪我们不知道,就糊里糊涂地被砍了头,孙七还没来得及说点豪言壮语就给一脚踹进活埋坑里了。日本人那,残暴极了。国破城亡,就为了这你们二位先上路吧。
大赤包李空山高亦陀,是人人唾弃的汉奸。大赤包疯死在狱中,另外两位不知去向,如果老舍有余力顾及到他们想必下场不会很好。今天的大赤包,凭着她这心狠手辣不要脸不要皮和交际场上的如鱼得水饭局麻将桌上的巧舌如簧,即使也下了狱可能也是在秦城。至于李空山高亦陀我毫不怀疑他们会坐在某个上市公司的老板桌后面继续着那一套把戏。日本子确实可恶!
我愿意老舍不朽,继续说着老北京的故事,让我看到还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然而老舍死了,像天佑一样自溺在了太平湖,太平湖也找不到了。站在车水马龙,霓虹耀眼的大街上,北京已经不是那个北京,中国还是那个中国。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7
老舍先生写了一本《四世同堂》,书中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故事里的很多人物都是老舍先生笔下虚构的人物。而我今天要讲的却是真实存在的四世同堂家族。
这个家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潭兰村居住,那里绵延几百里群山环绕,山青水绿。这个家族的老宅子就在村子的正中心,背山靠路,门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地,每年的春节,当油菜花开得最灿烂的时候,家族的几代人就天南海北从祖国的各个地方赶回老宅团聚,这是一个美好和睦的大家庭。
家族的第一代今年已经快90岁了,她出身在日本人快投降的年份,虽然当时的广西不像北平那么战火喧嚣,但她知道日本人的毒刑,也经历过最严重的饥荒,这些好像已经深深刻在她的骨子里,她会经常拉着后辈讲她那些年的故事。她经常会告诫后辈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要热爱生活,节约粮食。
家族的第二代大多是五,六十年代出生,那时的广西由于偏远并没有及早开发,非常落后和贫穷,他们的生活也非常的困难,他们经常是一边帮家里干农活一边刻苦的学习,他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走出大山,能够改变家族贫穷的命运。其中一位真的以当时广西前几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非常有名的大学,成为毛南族第一位大学生。
第三代的年龄悬殊比较大,从80后到零零后,地域跨度也很大,有还留在广西农村成家立业的,也有在城市刻苦攻读的。这一代生活在物质条件很丰富的年代,从小没有愁过吃愁过穿,父母都希望他们能得到最好的教育,并一如既往的教育他们热爱生活,努力坚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第四代也是最小的一代,他们有的还是襁褓中的小婴儿,有的还是刚刚学会走路的小朋友,他们眼里满是好奇,他们被家族的所有人关爱。
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中,长幼有序,但又总是其乐融融,他们每个人都会身体力行的告诉身边人,如何关爱家人,如何热爱生活,如何努力工作和学习,如何广交朋友……而这所有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组合起来就是生活。只要你乐意去做,乐意多做,你就会热爱生活。
这就是这个四世同堂的家族教会我的,因为我从小就在这个大家族里成长,这里就是我的家。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8
在读完《四世同堂》后我对抗日战争时期又多了几分了解,曾经的我,都是从一些战争片中了解那个时代的,但是这一次,没有英雄,更没有数不尽的胜利。有的只是一条胡同,有的只是一群平凡的人们,有的只是亡国后的屈辱。在老舍的笔下,却写出了一副众生相。
一、英雄
英雄,在我们的印象中往往都是少数,但在现实中,英雄却无处不在。钱先生宁死都不屈于日本人,钱少爷用自己的生命换一车日本人的生命,瑞全宁愿背井离乡,也不愿生活在日本人的统治下。他们,都是英雄。英雄不一定要力挽狂澜,拯救世界。只要心怀正义,并做正义的事,这就是英雄。
二、平民
英雄很多,汉奸很多,但在抗日战争时期,最多的还是平民,他们即不敢当英雄,又不愿当汉奸,祁老太爷就是其中的代表,他最关心的是他的家庭和柴米油盐,但亡国后他也知道日本人可恨,可还有一些平民,他们不管什么时候,只想着自己的日子不管国亡与否,只求明哲保身。这样的做法看似很明智却忘了一个道理“唇亡齿寒”,这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所有人都应该明白的一个道理中国亡了,你中国人会好过吗?
三、汉奸
这种人,最蠢!站在民族大义上,他们帮敌人残害自己的同胞,不得好死!他们也确实会不得好死,抗日战争中的那些汉奸,表面上风光一时,战后不依旧遭唾弃。倘若敌人胜了,那他们的利用价值自然也完了,对于这种人,下场依旧是死,所以,何必为了一时风光落个不得好死的下场呢。
说到这,我不禁想起毛主席的一句话:“不要枪杆子就要拿起枪杆子。“只有打跑了敌人才能过上安心日子。
看了三种众生相,也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唇亡齿寒,不过,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说服一个人,应该从他的切身利益出发,而不是光讲大道理。”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9
《四世同堂》是中国著名作家老舍的小说,它讲述了生活在“小羊笔”齐瑞轩家族在北京沦陷期间的平凡与不甘平凡的生活。
齐瑞轩是一家之主。他是个善良温和的人,但他身上还有中国人的血统。当bacbinh刚刚倒下的时候,他派他的第三个兄弟去抗击日本人,他告诉他的学生和邻居,中国并没有失去这个国家,他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明星,不是很明亮,但是可以给人们希望。
钱鄚一嗯是一个诗人,因为他的第二个儿子,颂诗日本兵杀了日本车和被打,回来后,就成了爱国诗人,他不停地运转了一整天,游说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抗日队伍。
冠晓荷,一个彻头彻尾的汉奸,每天想的只是我们如何能够升官发财和一些自己占便宜的琐事,靠着出卖以及身边的人和事可以赚取经济些许蝇头小利。
这三个人,性格很不同,其实,这是老舍先生总结了中国人3种写作班的字符。如果中国人喜欢齐蕤旋,那么北京的日本侵华是一个意外;如果中国人都像殷谦沉默,喜欢的人,那么中国永远无法被入侵日本;如果所有的费用,如冠晓人做的,中国必将走向灭亡。
一个国家民族企业如果我们没有得到应有的血性,变得像绵羊一样存在软弱,任人宰割,那它注定是中国不会进行长远的。但在这一整本书中,这段时间描写可以给我的感触最深:“他看着学生自己的一双手,一双白软的手,他苦笑了一下,这样的手是打不了人的。”这句话让我看到了作为中国人对于软弱的性格,这是因为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但接下来的他们祁瑞宣和钱默吟做做的事情却大出我的意料之外,在隐忍的同时,却凭着丰富自己的一腔爱国热血,默默的做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反抗,在周围都是中国人的心中已经种下一颗积极反抗的种子,点燃一盏希望的灯火。这才是每个中国人的血性以及所在,中华传统民族精神长存的血性所在。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10
国破家必破。这个是我在《四世同堂》里看到的一个道理。小羊圈胡同的每个人都是一类人的代表,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祁老一家是一类,钱老,李四等等,不一样的职业,不一样的性格,就是我们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祁老太爷家四代人,三个儿子,一个隐忍,一个背叛,一个改变,敢于奋斗,就是典型的战争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天佑用生命书写清白,未尝不是一种气节,瑞宣有痛苦,却始终不忘记国家,瑞全去改变!在苟且的生活里,老舍先生给了期望!
四世同堂本来说一个家族的兴盛于荣耀,而在老舍的笔下,它成为国家命运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家族的覆灭,因为有战争的发生,战争则是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想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尚且如此,在战争中走向了瓦解,更何况那些千千万万的小家和小我呢?弱国无强家,仅有把个人的荣辱和家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命运系在一齐,才能真正的求得生存之道,才能得到全面的升华。
战争永远都是可怕的,它是对人性的一个全面的考验和挖掘,在生死的较量中我们往往最容易迷失了自我,做出错误的决定。而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像祁瑞宣、祁瑞全这样的刚正不阿?还是像祁瑞丰这样沦为走狗,出卖自我的国家、出卖自我的民族只为保全生命的完整?《四世同堂》为我们揭示的社会和生命太深刻也太沉重了,我们永远不敢设身处地的去想象,永远不敢应对在那种环境下的真实的自我挣扎。
然而这就是老舍,一个饱经沧桑的伟大作家,他用有力的一支笔为我们刻画出一个如此沉重的世界,绝对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品读。
所以,年轻的一代觉醒,开始奋斗,这是他们的选择与付出,他们是爱国的一代人。这也是老舍在小说里给我们的期望,不仅仅是生活的苟且,还有期望,还有诗和远方。
少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再让我说一句俗话吧,我们是年轻的一代,我们教育的是年轻的一代,让我们和我们教育的这些孩子们,都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和平年代!
四世同堂读后感800字 篇11
冠家算是小羊圈里生活水平数一数二的家庭:家主冠晓荷有两位姨太太,二太太是曾红过一时的名伶;使唤几个像样子的仆人;出入都乘人力车;在夏天安着搭凉席的棚子;有着小羊圈里唯一的电灯,一到晚上,就与结交的权贵们打几圈牌;有着两个花枝招展的女儿,她们经常在北海游玩。这么一看,冠家的生活模式应该是当时的模范,应当人人效仿,只不过在这极光鲜的外表下,却藏着全小羊圈乃至全北平全中国最卑劣的几缕灵魂。
在冠晓荷眼中,可以说,只有他的这个家,而没有他的这个国。在国家沦陷后,他仍只顾着享受这个家,甚至为了他的家而将国扔得远远的。
冠晓荷是“官迷”。而他也只是“官迷”,甚至不去理会这个官的好坏。为了这个官,他能在天安门前挤开人群向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官深鞠一躬;他能将爱国志士钱默吟先生投入日本人的监狱、他如此“努力”地向日本人求官,以至于在被日本人抄家后还坚持认为自己对日本人不薄,不会是日本人做的。论无聊及无耻,可能只有他的异性兄弟—祁瑞丰与蓝东阳可以与其比一比了。
冠晓荷是聪明的,他能在太平时期结交一群元老将军与元帅,足以证明他的社交能力之强。可惜他在与日本人交流的时候,浑身软软的没有一点骨头,也意识不到——他眼前坐着的这个人残害了他这个站着的人的最大的家。
家就是国,国就是家。像冠晓荷这种不知道有个国而只顾着自己的小家的人,本来是情有可原而不必痛恨的,但是他为了家残害了不知多少为了国的人,在他抓捕钱默吟老先生的时候,他就注定不能被正直的爱国志士所原谅。
所以从冠晓荷这个人物上我们应该得到些什么?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还有一个国。其次,无论什么事情,都要有好坏黑白之分。最后,作为一个人,要有自己的骨头,也就是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