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1
最近,我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它给我的感悟很深。《中华上下五千年》有好几个版本,我看的这本是从开天辟地讲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唐朝的唐太宗,他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比如:刘仁轨是个小小的八品官,他反对唐太宗在秋收季节去打猎,他认为打猎应在冬闲时去。唐太宗不但采用,还提升刘仁轨的官位,以示鼓励。
这让我想到了一件事。有一次,我和堂弟去樱桃园摘樱桃,我说:“上面的又大又甜,太阳光日照的时间长,去拿梯子,我们摘上面的。”他偏不,去摘底下的。没办法,我只好自己去拿梯子,让工作人员帮我扶着,上去栽了好多又大又甜的樱桃。最后回来,我摘的都是又大又甜的樱桃,堂弟的却很小,而且又酸又硬的。心想:如果他能学到唐太宗的精神——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也一定能摘到又大又甜的樱桃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具有优秀品质的人物,比如岳飞、宋太祖等,是值得我们炎黄子孙用心读的一本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2
爸爸曾经和我说过,中国人首先要熟悉中国的历史,但大部分的历史书字都比较多,有好多字我也看不懂。
所以爸爸帮我买了这套Q版的历史书,书上都是一些漫画,还有一些易懂的文字,我非常喜欢这本书。
从皇帝统治大地时期,瘟疫传播天下,到大禹治水,再到诸葛亮草船借剑。直到1911年宣统皇帝退位才终。
这中间却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神农尝百草》,这个故事发生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有一个人叫神农,他教会了大家耕田种粮食。但是那时的人们经常生病,那时没有现代的医生和医院可以治疗他们,所以无法得到医治而死去的人很多。
神农决定要帮助大家,帮大家找到能治病的草药。神农不断的尝试,有很多次吃到了有毒的草药,但每次都能及时找到解药救回了自己,直到有一次,神农不小心吃到了断肠草,还没来及找到解药就毒死了。
虽然爸爸说神农这么做有点不科学,有点傻,但我认为神农为了能帮助大家,不顾自己生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3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历史源远流长。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个个熟悉的历史故事和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脑海中浮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漫长历史中,乱世逐鹿、朝代更迭间,有多少英伟的身影傲然挺立。他们都是各自时代的佼佼者,发扬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英雄各有本色。
一、视死如归
荆轲,燕国剑客。为天下早日告别战乱,百姓重见天日,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怒刺暴秦。虽最终血溅秦庭,但名垂青史,千古流芳。荆轲临危受命之时,也曾犹豫过,但很快,他想到了全天下的百姓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想到了自己那被秦兵杀死的父母,想到这里,愤恨的热血在荆轲的体内翻江倒海。最终,他将自己的性命抛之脑后,决定怀着无比炙热的爱国之情,踏上注定有去无回的刺秦之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去兮不复还!”,仅此一句,豪迈之情尽袒。
二、鞠躬尽瘁
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联吴抗曹,致力于统一事业,政绩斐然。就是在刘备已死,后主刘禅愚钝不化之时,依然竭尽所能,付出全部心血致力于重振汉室。杜甫的一句“出师一表真君子,千载谁堪伯仲间”是对他鞠躬尽瘁最好的肯定。尽管“出师表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但他那宏伟远大的抱负,坚韧不拔的毅力,忠贞不渝的赤诚,超凡绝伦的才智,卓尔不群的人品,达到了儒道法的和谐统一,构成了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才德兼备的人物形象,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成了集智慧、谋略道德于一身的永恒的偶像。从此,诸葛孔明成为了忠良之臣的代名词。
三、淡泊名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洒脱的归隐留给后人无尽的想象。但在此之前,他还只是一个小小的彭泽县令。面对尔虞我诈的官场,势力贪婪的上级,他走到了路口。是坚守自己的理想,向往潇洒的人生,还是为五斗米的俸禄卑躬屈膝,出卖自己的灵魂?他知道,前者可能会从此一穷二白,一无所有,但他依然选择了前者。面对强大的敌人,他毅然前行。尽管此后他生活贫困,但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在人生的路口,陶渊明没有妥协,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映衬出他潇洒、坚定的内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用亲身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除了视死如归的荆轲、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和淡泊名利的陶渊明,中国历史上还有许许多多各有本色的英雄: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少年壮志的韩信、乱世枭雄曹操、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大破匈奴的霍去病……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本浓缩汇聚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精华的好书,其中还有很多的知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很多的英雄值得我们去学习。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4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我爱不释手的中国历史好书一一《中华上下五千年》,我终于把这本书读完了。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诸葛亮隐居在隆中,整天住在茅草屋里,虽然过的是与世无争的日子,却十分关心国家大事。他学问很深,喜欢研究兵法。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便专程到隆中拜访。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外出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当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刘备非常同意诸葛亮的军事计划,愿拜诸葛亮为军师,请他出山,帮助自己夺取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到新野为刘备出谋策划。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一个讲的是“盘古开天辟地”,虽说是一个神话故事,但盘古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其次是黄帝大战蚩尤,这个黄帝是“我们是炎黄子孙”的黄帝,而不是那个皇帝。黄帝和炎帝团结一致,共同打败蚩尤,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这两个故事也是我比较喜欢的。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我学习到了很多的历史知识和经典故事,它既精彩又好看,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所以,今天我把这本中国历史书——《中华上下五千年》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有所收获!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5
“阅读是一把通灵的钥匙,睹之使人顿生光彩,赏之使人开智增慧,咏之使人一生幸福,‘爱阅读’无疑是一把引领我们打开幸福之门的金钥匙。”
我近日读了一本书——《中华上下五千年》,它讲了我国近几千年的历史。读完这本书后,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赤壁之战,火烧圆明园,五四爱国运动”等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火烧圆明园——为了在中国获取更多的利益,英法两国不断的向中国挑衅,他们最终还是找到了借口,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在里面进行了疯狂的掠夺,最后还放火烧了这座巨大宫苑。清政府一次又一次的让步,却只换来了前所未有的耻辱与灾难。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只有强大起来,才不会被欺负。
我们国家目前还处于发展中国家,我相信在全国人民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中国将会是世界强国!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6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开卷有益,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更能丰富课余生活。今天我要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本书讲述了我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无数英雄豪杰、仁人志士和暴君昏王、乱臣贼子。中华上下五千年,沧海桑田,朝代更替,在这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管鲍之交》,这个故事中最让我佩服的人是鲍叔牙,他处处为管仲着想,什么好处都让着他,直到后来齐桓公要命鲍叔牙为相国时,鲍叔牙却将这个很高的职位让给了管仲。鲍叔牙对管仲真是如同亲兄弟一般。鲍叔牙此等的热血情怀让我敬佩不已。
读了这本书,你就会认识处事谨慎、奉公守法的鲍叔牙;磊落直爽、英勇善战的廉颇;能征惯战的卫青;大英雄霍去病;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及历代帝皇……知道《祖逖闻鸡起舞》《诸葛亮客死五丈原》《一代女皇武则天》《安史之乱,暴逆必败》等许多故事。
这本书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辉煌变化,认识许许多多不同性格的君王、臣子、将军,体会到这五千年悠久历史的高深美妙!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7
为什么中国在外国人眼里魅力四射?那是因为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的历史贯穿上下五千年,我们既然是中国人,就一定要读一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这套丛书。
《中华上下五千年》是一套历史丛书,共有六册。我们从《中华上下五千年》里不但可以阅读有趣的历史故事,了解中国历史脉络,还可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学习兴趣。《中华上下五千年》记述了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上从远古时代的女娲补天、夸父追日,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经五千多年。当我们穿过时间隧道。翻开页发黄又布满灰尘的历史画卷,回眸凝视者这些离我们逼远而又神秘的历史。瞬间,不禁让人感叹时光如梭。
说起中国历史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皇帝和朝代,这么多皇帝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秦始皇了。他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最终统一了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皇帝”的人。
熟读历史可知历史上不光皇帝出名,每个朝代也是各具特色。读了这套书,如果让我们分别用一个字来形容每个朝代,那就是夏迷、商暴、周礼、秦强、汉雄、晋荒、隋短、唐盛、宋弱、明刚、清罪。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明朝,充满了阳刚之气,“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单单这份勇气和决心,就足以证明一个王朝的风骨。明朝历经两百多年,从来都是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愧是历史上最为刚硬的王朝。
读了这套书,我还知道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小故事,如程门立雪、人鼠之叹、苻坚一意孤行、王羲之爱鹅等,如果你想把这些故事统统收入囊中,那么就赶紧去读一—读《中华上下五千年》吧!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对过去的辉煌历史如此感兴趣了吗?借用海伦·凯勒的句话:“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件东西旦失去,才会留恋它吧!”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8
无论是童话寓言,还是历史名著,他们都是作者用心为我们编织的梦。他们也许很美好,也许很残酷,但精彩的内容都是我们不容错过的。比如说我所读的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当你翻开第一页,就忍不住要读第二页,读了第二页,就不能不读第三页
捧出这部宝典,历史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在这里显现,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历史浪涛,我们感受到了它的份量。从盘古开天辟地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千年辉煌历史,有多少英雄豪杰流芳百世,在历史的柱石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你看,迎面走来的是三过家门而不入,,为民造福的大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这一边是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汉武帝,那一边是英勇善战,令金军闻风丧胆的岳飞;成吉思汗横扫欧亚,郑成功调兵遣将收复台湾。当然也别忘了推翻清朝,领导辛亥革命的孙中山
在这部书中,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融合、甚至屈辱的历史,也了解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的兴亡,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在这部书中,五千年历史铸就的文化底蕴让我无比自豪。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大江东去的豪放,也可以听到磨损胸中万古刀的愤懑呐喊,有怒发冲冠的报国志,也有斗雪傲霜的一剪梅。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就是一幅幅发人深省的长长画卷。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9
如果我们浏览一下我们的历史,就会发现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忠臣与奸臣,也正是这些臣子,左右了一个王朝的兴衰,那么究竟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臣?我觉得其定义只能是相对的定论,只能是对应某个朝代来说,一般说不为私利,一心为国的我们称他是忠臣,而一心为己,不顾江山社稷的我们称他为奸臣。比如说郑成功的后代,在清朝灭明初期,郑氏后人占据台湾依然是称自己是明朝的子民,与清朝对立,这对于明朝来说郑氏后人是忠臣,而对于清朝来说那?不能说是奸臣,至少也是叛匪。所以说,忠臣也是相对的。
按正常的理解,忠臣是为国的,应该名利双收,奸臣是败国的,应该身败名裂,可历史证明,现实并不一定是这样,这又是为什么那?我个人认为,这要从忠臣与奸臣各自的特点说起:
忠臣易得罪人。忠臣往往都是一心为国,说话梗直,而在人际关系上则不擅长,这样就容易使他得罪人。唐朝的魏征给皇上提意见,不分任何场合,从不给皇帝留面子,常常让皇帝下不来台,当然唐太宗算是很宽厚的了,换成别人恐怕就不好说了。宋朝的岳飞精忠报国,可他在对宋高宗说话时,也不太讲君臣之理,另外,他也不知道皇帝的心思,只是知道收复山河,迎二帝还朝,其实皇帝根本就不想让二帝回来,否则他的皇帝怎么做?只是皇帝不能把这话说明了而已。汉朝的御史大夫曹错也是一心为国,建议皇帝削藩,其实这是对国家很有意义的事。可被削的那些人能放过他吗?弄的家个藩王纷纷造反,皇帝明明知道曹错是对的,可是没办法,为使国家稳定,还是杀了曹错。清朝的恭亲王奕对于慈喜来说可谓是忠心耿耿,并有救命之恩,可就是有点不顾及君臣之理(叔嫂),有时还顶撞慈喜,最后还是被慈喜免职。说忠臣容易得罪人还有一点,就是忠臣有功劳时,容易遭人嫉妒,这样也造成了忠臣树敌太多的后果。反过来我们再说说奸臣,奸臣一般都很会察言观色,不轻易得罪人,而且很会来事,只要是对自己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你说鸡蛋是方的都行。
忠臣为国,奸臣为己。二者的出发点就不一样,忠臣为国家的事情考虑的多,对自己考虑的就少了。而奸臣为自己考虑的多,为国家考虑的就少了。这也符合一心不可二用的道理,这样一来,忠臣就很容易遭别人的暗算,而奸臣就知道时刻保护自己。秦朝的赵高在秦始皇刚死时,马上就感到如果扶苏将来当皇帝,自己就不再受重视了,于是,他强迫当时的丞相李斯假传圣旨,逼死扶苏,让秦二世胡亥登基,他还怕当时的大将蒙恬、蒙毅不服,也把他们迫害至死,可以说,赵高想的都是自己,他明明知道杀了蒙甜、蒙义对国家不利,可他还要这样做,接着又把知道内情的丞相李斯处死,结果秦朝军界、政界都没有了领头人,秦朝也就很快灭亡了。类似的例子历史上很多,象春秋时期的吴国宰相伯丕收受越国的贿赂,就替越国说话,不杀勾践,最后也是亡国。宋朝的秦烩怕岳飞收复失地功劳盖过自己,就鼓动皇帝招回岳飞并害死。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忠臣很少为自己去想,所以很容易遭人暗算,而奸臣则只要是自己得到好处,不惜国家、他人的一切代价,为此,奸臣的自保能力远比忠臣强。
忠臣、奸臣都有本事。忠臣的本事主要表现在办“事”上,奸臣的本事主要表现在办“人”上,二者之间正好处在两个极端,但不管是摆弄事还是摆弄人,这都是一种本事。
忠臣不好控制,奸臣好控制。忠臣只知道报效国家,坚持己见,你给他任何个人方面的好处他都不愿意接纳,而奸臣正好相反,你给他点好处他就听你的,就象狗一样,一个肉包子就能让它掉过头来。对于皇帝来说,忠臣不某私利、不好控制是最可怕的,所以历史上一个开国皇帝立国后都要杀一批忠于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怕的就是自己将来控制不了他们,同时这也是忠臣惹火烧身的主要原因,所以有些聪明的忠臣就在这方面做点文章,以保全自己。汉初的丞相萧何,功劳最大,可他怕刘邦怀疑自己,在晚年,就故意做了一些贪污、受贿方面的错事,让皇帝感觉到萧何这个人也没有什么大的理想了,所以,萧何算是少有的善始善终的忠臣。秦国的大将王剪,在出兵灭楚时,故意一会向秦王(当时赢政还没称帝)要块地,一会向秦王要个封号,一会再让秦王给孩子安排个职位等,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让秦王放心,他不会谋反,只是想多享受点。从上面两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皇帝怕什么?他怕的就是手下的臣子功高盖主、怕的就是手下人谋反,而王剪和萧何恰恰明白这些,特意作出一些小人做法,让皇帝感觉他们也是贪图享乐之人,没有野心,从而保全自己,这在古代的忠臣当中是很少见的。
那么皇帝是如何对待忠臣和奸臣的那?要我说就是两个字:“牵制”,既让忠臣和奸臣相互制约,同时,自己也可以从中牵制忠臣和奸臣,使忠臣和奸臣都要依靠自己,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其实,历史上有的皇帝是被奸臣蒙骗了,有的皇帝则是装糊涂,是在利用忠臣和奸臣,设想一下,如果手下的臣子都一条心的话,皇帝还能控制的了手下人吗?所以,一个聪明的皇帝往往让手下人相互制约,自己从中渔利。如汉景帝杀曹错、宋高宗杀岳飞等这都是皇帝知道是怎么回事,是故意杀的。崇祯杀袁崇焕、吴王夫差逼死伍子胥确实是属于皇帝自身的糊涂。
历史是什么?要我说就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这面镜子来看看我们今天的一切,我感觉,我们周围的人当中,就有君子,有小人,而君子就象前面提到的忠臣,小人就象奸臣,在我们日常工作中,君子实在,把心思都放在工作上,你和他个人有点什么冲突他不会在意,而小人把心思都放在整人上,你得罪他他能放过你吗?小人尽管如此,可他却很能拉拢一些人,很会和领导处关系,所以他也很吃的开。小人也象奸臣一样,对什么事都没有自己的原则,只要是对自己没有影响的,你说什么是什么,从不和你犟嘴,如果你让小人来评论一件事的对错,他不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来评论,而是要看怎么评论对自己有利,要看看自己站在谁的一面有利,就说谁的对,所以我们可能也会发现,越是会来事儿的人,越没有自己的观点,越不和人顶嘴,特别是对自己的上司,或许这也是他们从历史上得到的启迪吧。
《中华上下五千年》读后感 篇10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家喻户晓的《中华上下五千年》了。为什么喜欢呢?让我来讲讲。
记得有一天,我看到那本在书柜上尘封已久的《中华上下五千年》,正好闲来无事,便将它取下,拂去封面上的灰尘,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不知不觉,我便被书中的故事给吸引住了,情绪也跟着波动起来。看到商纣王火烧忠臣,我愤怒至极,咒骂着迫不及待地翻到下页,看到玄烨创得康乾盛世,我便反复品会了几番,暗暗高兴;看到土木堡之战,我越看越激动;念到袁焕凯、岳飞等才华横溢但却遭小人妒忌的大英雄……我很着迷。从此以后一有时间就看,妈妈常念叨:“还不如让你穿越时空回到古代去,目睹全程才更精彩呢!但你现在还是抓紧时间学习,有空了再看课外书。”
虽然母命难违,但我还是把书放到浴室,趁机打着“洗澡、上厕所”的旗号看书。于是,我认识了“曾国藩”,知道了“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背熟了朝代图。我的作文水平也日渐提高,懂得的道理也越来越多,因此我也越来越喜欢这本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