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家》教案(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熟悉诗歌内容,能有感情的念诗歌。
2、感受大家庭的温暖,从而引起孩子爱家的思想。
活动准备:
纸、笔、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 诗歌欣赏。
1、老师朗读诗歌一边。
2、妈妈在诗歌中都做了哪些事?爸爸又做了哪些事?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呢?
3、我又能做些什么?妈妈和爸爸是怎么说的?
二、 读诗歌。
1、教师引导幼儿有感情的念诗歌。
2、老师让幼儿知道这首诗歌是由问答句组成的,并让幼儿讨论用怎样的语气来念问答句。
3、将幼儿分成数组用幼儿讨论出的方法分别来念问答句。让幼儿说出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在用正确的方法集体念一边。
三、 仿编诗歌。
1、 想一想,在家里爸爸和妈妈分别都干哪些事?
2、幼儿仿编诗歌,并把自己家的事加在诗歌中。
《家》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能正确区分五个福娃,知道他们的名字及特征。
2、引导幼儿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创编诗歌的兴趣。
3、知道2008年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是中国北京,为奥运能在中国举行而感到自豪。
【活动准备】 关于奥运五福娃相关的图片、背景图、宣传片、卡片;音乐磁带;幼儿每人一幅福娃图。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我们聊一聊,今年是2007年,明年就是?2008年将要举行奥运会,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呢?
在我们中国的首都——北京。你们听了心里觉得怎样?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有几个?今天呀,老师带小朋友一起来认识一下福娃,好吗?
二、认识福娃、了解福娃。
1、知道五个福娃的名字及特征(逐一出示福娃图片、卡片)
我们来看看第一个福娃,他身上是什么颜色?头上这里像什么?他的名字叫贝贝。请个别幼儿说说下面的几个福娃的名字及特征。
贝贝——小鱼 晶晶——熊猫 欢欢——圣火 迎迎——藏羚羊 妮妮——燕子
2、把五个福娃的名字连起来说一说。
现在我们把五个福娃的名字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只说名字中的一个字就行。(北京欢迎您!)
福娃们都是从不同的地方来到北京的,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分别来自哪里?也就是说他们的家各自在什么地方?请欣赏《快乐福娃》。
3、游戏:“找家”
欣赏完了,老师请看得认真、看得仔细的小朋友来找福娃的家,福娃的家究竟在哪里呢?(出示背景图)
①欣赏福娃的宣传片。
②请个别幼儿找福娃的家。
③再次欣赏福娃的宣传片,进一步了解福娃。
小结过渡:在你们的帮助下,每位福娃都找到了自己的家,心里真高兴,谢谢你们!小朋友觉得福娃的家怎样?好,下面请你们把福娃和他们的家编成一首好听的诗歌,好吗?
三、创编诗歌。
1、利用图片,让幼儿创编诗歌。
2、连贯地朗诵幼儿自编的诗歌。
3、以问答的形式朗诵诗歌。
4、为诗歌起名字《福娃的家》。
5、教师用打击乐器伴奏,幼儿拍手朗诵。
6、配乐朗诵。
【活动延伸】
《为奥运加油!》
《家》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来自第二单元“我爱我家”中的第一课。本课教材由“说说我的家”“我是怎样长大的”“爸爸妈妈真辛苦”“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和“共建文明家庭”五部分组成,这些内容都是围绕“我爱我家”这一主题展开的,其中以“爱”和“家”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体验家人的爱与关心,了解家人的辛苦与烦恼。
“说说我的家”这一课旨在让学生懂得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培养学生爱家的情感和对家的归属感,通过了解家庭成员的组成及其关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
(二)教学理念:
实践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过程体验。
(三)教学目标:
1、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家人。
2、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初步了解家人的民族、职业、兴趣爱好等。
明白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
3、学习用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应用类推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
重点:通过课堂体验,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初步了解家人的民族、职业、兴趣爱好等。
难点:学习用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明白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
(四)板书设计:
说说我的家
奶奶、爷爷、姥姥、姥爷
爸爸、妈妈
我
(五)教学环节:
活动一:创设情景,听歌曲,回想自己家庭。
教师活动:1、播放歌曲《可爱的家》请同学们闭眼聆听。听了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2、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想让大家了解你的家吗?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我的家好吗?
(板书课题)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意图:课前预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与表达欲望。
活动二:贴照片,分享幸福时光。
教师活动:出示自己的家庭合影,说说自己的家庭组成,引发学生表
欲望。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风采,就让我们展示并分享一下吧。
出示要求:
1、把自己带来的全家福或生活照片贴在自己书上的贴照片处。
2、在小组内,每人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照片的来源和其中的故事,让大家分享那幸福的时光,并简单介绍照片上的家庭成员,小组交流、共享。
3、每组选1-2名学生上台向全班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互相介绍自己的家庭成员,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营造快乐情境,把学生带入其中,让学生体验家庭的幸福温暖,在快乐中学习交流。
活动三:找规律,了解自己家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完成家庭情况调查表。
1、每个小组的同学把自己的书竖着排成一排,然后观察每
家庭的成员组成情况,看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也可以去别的组参观)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但我们发现每个家庭的成员都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两口之家,有的是三口之家,有的是四口之家,也有的是祖孙三代。最普遍的
是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我”)。
3、你了解自己家的每一个人吗?指导学生根据课前完成的'“家庭情况调查表”在小组内交流,并选2-3名交流能力较
好的同学到前面汇报交流。
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找出规律,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用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应用类推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
活动四:观察图,理解家庭成员和亲属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观察“家庭成员和亲属关系结构图”,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你的家庭中,你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你知道爸爸妈是谁的孩子吗?
2、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其他孩子吗?他们和爸爸妈之间是什么关系?他们彼此怎样称呼?
3、与爸爸妈妈同辈的还有谁?相互之间怎样称呼?
学生活动:观察“家庭成员和亲属关系结构图”,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言表达以上的结构图,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
活动五:听儿歌,做练习,巩固应用。
教师活动:
1、播放《家族歌》让学生听。
2、出示练习:考考你
爸爸的哥哥称
爸爸的弟弟称
爸爸的姐妹称
妈妈的兄弟称
妈妈的姐妹称
我是爷爷奶奶的
我是姥姥姥爷的
我是大伯的
我是舅舅的
学生活动:自由抢答,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营造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用练习抢答的形式检验所学内容,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庭情况及其亲属关系。
八: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核心理念,也就是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因此,针对本课的特点,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创设情景、小组合作、展示交流的活动。用自己的全家福或家庭生活照片,把生活中的欢乐情景搬到课堂上,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在让学生体验快乐的同时,了解自己的家庭及家庭成员情况,通过情境创设、找规律、观察家庭成员结构图,使学生关注和了解自己的家人,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初步了解家人的民族、职业、兴趣爱好等,明白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使每个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过程中树立爱家的意识。这些活动不仅是一种道德生活的体验,更是一种亲情和人格的养成过程。
《家》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掌握儿歌的结构特点:什么是什么的家。
2.尝试学习仿编诗歌,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尝试精神。
3.培养细致观察和较完整表述能力。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朗诵诗歌并能仿编诗歌。
活动难点:培养幼儿能大胆表达创编的诗歌。
活动准备:
1.画有蓝天、树林、草地、河水、花儿、幼儿园大幅背景图。
2.制作好的白云、小鸟、小羊、小鱼、蝴蝶、小朋友贴绒学具。
3.小图片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今天老师给你们请来了许多小客人,你们看它们是谁呀?出示:白云、小鱼、小鸟、花儿、蝴蝶、小羊图
2.师:小朋友们都有自己的家,我们的小客人也有自己的家,那你们知道小客人们的家在哪里吗?(幼儿自由议论)
3.师:那到底是不是这样呢?请小朋友竖起小耳朵来听听这首好听的诗。
二、出示图片,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1.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小朋友你听见儿歌里说了什么,要用诗歌里面的话来回答。(幼儿回答一句,其他幼儿跟学一句)
2.你们知道小羊为什么喜欢住在绿绿的草地上?小鱼喜欢清清的河里?……
3.集体完整朗诵诗歌一遍。
4.分角色朗诵诗歌。
5.请个别幼儿朗诵。
三、结合诗歌原有模式进行仿编。
1.师:蓝蓝的天空除了可以是白云的家,还可以是谁的家呀?幼:燕子(提醒幼儿用诗歌中的话来告诉大家,说完整,什么是什么的家。)
2.依次类推仿编诗歌
3.师幼有感情地朗诵新编的诗歌。
4.请能力强的幼儿朗诵自编的诗歌。
四、游戏:送它们回家。
请小朋友拿起自己椅子下的图片,想一想它的家在哪里?用图片仿编一句诗歌,再把它送到家里。
课后反思:
《家》这首诗歌语言朴实、浅显易懂,巧妙地运用了叠音,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欢快流畅的情绪,易于为幼儿喜爱和接受。活动一开始我以欢迎小客人来做客,并让幼儿帮助小客人找家来引出诗歌,这个环节小朋友表现得非常棒。但我对孩子们的能力高估了,在孩子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诗歌的情况下,就急切的转换到下一个环节,以至于有些孩子们仿编时出现不会编的情况,这也是我没有考虑周全,不能只看到那些能力强的孩子,而要顾全大局。
活动中,孩子们在表达时不会自觉地用完整的语言回答问题,特别是在叠词方面,有些孩子说完自己的想法之后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提醒才会运用叠词。在仿编诗歌这一环节,很多孩子想得也非常好,如绿绿的草地是是小马的家,高高的天空是太阳的家等,但孩子在活动中表达得并没有这么完整,甚至只会说“小蜜蜂的家在花朵里,花朵是红色的`”等诸如此类的语言,自己还不会总结诗句,孩子还不习惯句式的转变,还需老师的提醒。游戏《送图片回家》时,孩子们的情绪已经十分激动了,在还没听清楚我交代的要求就开始行动,大多数孩子能理解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能贴到相应的家里去,但就是没有把话说完整就去贴,以至于出现混乱的现象。本活动我把创编环节放在重点,时间占了很多,听了其他老师的反馈,我也觉得对中班幼儿来讲创编可以适当放低要求,不要作为一个最主要的环节来做可能更合适。
《家》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家》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能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对不同路的体验。
2、感受周围路的变化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活动准备】
参观生活中的路;PPT课件;视频:年家浜路的故事;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意图:通过再现,交流在小路上走的感受。)
师:(出示照片)你们还记得这些照片吗?这是在哪里?
走在这条小路上你们有什么感觉?
小结:这样的路看上去有点狭小,走起来很不方便,也容易滑倒,这样的路越来越少了。
二、猜测表达(意图:在大胆猜测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知道的路,感受我们周围的路让我们越来越方便。)
师:1、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样的路越来越多了?
2、老师也找到了这样一条路,你们来猜猜这可能会是哪条路?
小结:现在的年家浜路很宽敞也很通畅,给我们出行、游玩带来了很多方便。
三、倾听感悟(意图:运用老奶奶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幼儿仔细倾听,在了解年家浜路的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师:1、你知道以前的年家浜路是怎么样的吗?
2、年家浜路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
小结:年家浜路越变越好,由原来的狭窄变得宽阔,凹凸不平变得路面平坦,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也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四、拓展延伸(意图:联系生活,大胆想象、设计自己心中希望有变化的路。)
师:在我们周围,你觉得还有哪些路也需要改变的?
师:请你来为幼儿园做一下设计,改变现在拥挤的状况?
小结:
你们的点子真好,我们可以把这些设想记录下来,让工人叔叔参考参考,把我们幼儿园门前的路改建得更好。
《家》教案 篇6
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教学过程: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并概括回答: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2.讨论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事?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请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
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具体事例略。)
(2) 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参见教材分析~文章思路)
(3) 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我儿子一家》。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请学生结合课文举例,并稍加分析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具体事例略)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教学难点:人称错位) 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让学生改写第三段,然后进行比较)
提示: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
6.归纳总结。
①文章线索
②文章主题
③文章语言特点
④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手段
阅读方法的训练与朗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可将下列13件事情用糖葫芦形状的图标串起来,如图示意。
线索:情趣
1. 妈妈坐月子:①妈妈好胃口 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儿 ④起名字。
2. 妈妈是灯泡厂的
3. 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
4. 爸爸的鼾声
5. 家中来客
6. 妈妈的“三怕”
7. 脑袋与板车把手
8. 熄灯前与熄灯后
9. 妈妈“怕”爸爸
10. 一个孩子和五个孩子
11. 唐阿姨的猫死了
12. “学玩”
长大不讨老婆了
《家》教案 篇7
设计意图:
孩子与动物有天然之缘,他们喜欢与动物为伍,常与昆虫对话。他们聆听动物故事,怀抱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翻看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动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动物园里装电话”是主体背景下的科学活动,利用动物这一孩子感兴趣的话题,从孩子的身边取材,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5、6岁幼儿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其思维特征是单向的线形思维。因此,我把它定位在排出5个具体的号码。
科学活动离不开一个基本的程序,即“激趣——探索——成功”。本次活动中,为小动物电话号码的解密和对家中电话号码的讨论旨在激趣,也为后面的自主设计奠定基础;帮小动物们设计电话号码是展开探索过程,最终走向成功。当然,在探索的过程中,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则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探索数字排列的简易方法和规律。
2.体验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3、同伴间有合作的意识。
活动准备:
1.人手一份记录单、记号笔
2.动物图片、教师使用的数字卡
活动过程:
一、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
1、引起孩子查电话号码的兴趣。
2、解密
小狗家的号码:加法题
小猫家的号码:减法题
小兔家的号码:图形
3、比较三个电话号码的异同()
二、说说你知道的电话号码
1、回忆所知道的电话号码
2、得出结论:家庭电话一般八位数,手机电话是十一位数,特殊电话是三位数(114、110、119),每个电话号码都不同。
三、设计电话号码
1.告诉幼儿:请大家为小动物设计电话号码。
2.出示数字1、2、3、4、5,提出设计要求:
a、第一组第一个数为1,第二组为2,第三组为3,第四组为4,第五组为5。
b、设计的电话号码为五位数,不能少一个数,不能多一个数。
c、 5个数不能重复。
3、交流电话号码及排出号码的方法。
四、延伸:把动物电话号码做成电话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