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悟空传》有感

笔构网

2025-10-26读后感

请欣赏读《悟空传》有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悟空传》有感 篇1

当悟空失去自我,被灌输以“成佛”的目标后,他还是当年的齐天大圣吗?

“这里的风太柔软了啊!”

他还记得当年的信念吗?忍住炼丹炉内烈火的煎熬,忍住五行山下百年的寂寞,却踏上了和他的理想截然相反的寻经路。他有了一个新的名字——悟空。

怎能忘了理想?齐天大圣已完全消失了。现在所存在的“他”叫悟空。在他理想消亡的那一刻,他也一同消亡了。阎王殿里的鬼魂在深夜都做着同一个幻梦:有人放肆大笑,“凭什么要你们定人生死?”,他夺朱笔,销命薄,金箍棒横扫处带起一片金光。一碗孟婆汤,一符紧箍咒将前尘往事消得干干净净。

怎能忘了理想?火焰山中再也没有出现深夜里的把酒畅饮、促膝长谈。酒杯空了,酒早已被没入粪土,恍惚间好像有人呢喃:“当时没来得及敬你,没想到再也没了机会。”。道不同不相为谋,当年情谊再深厚又能如何?那个人早已不记得了。

怎能忘了理想?斗战圣佛的封号怎能掩盖住心的呐喊?是谁曾经豪言“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我要这诸佛,都烟消云散?”,这是齐天大圣的`理想,是山头小妖的理想。荒芜的花果山被孩儿们的泪水浸润:为了那杯酒,牛魔王已等了太多年。理想是一种希望,更是一种责任!理想消亡的那一刻,是一种精神的消亡,更是一个时代的消亡。

怎能忘了理想?或许他只有在心声的那一刻才可以轻松地摘下头上的紧箍。若真有那一天,花果山巅又会出现他嚣张的宣誓:“我是齐天大圣美猴王!”!

哭泣的妖精抬头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大王……”。

阎王小鬼惊恐地躲入阿鼻。

牛魔王重新斟满手中的酒杯:“为了这杯酒,我等了很多年。”

庙宇被震塌,有僧人呻吟。

大鹏钻入佛祖怀中,瑟瑟发抖。

花果山下,妖怪又聚集起来。“齐天大圣……”他们啜泣着;“齐天大圣……”他们嘶吼着!

坚持梦想,这或许只是一个传说,却会成就一个不老的奇迹!

读《悟空传》有感 篇2

五百年沧海桑田,五百年时空交错,五百年爱与情仇,五百年悲喜交加,在这里彰显出无助与无奈,就像今何在所言,“我心目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往西走,到了西天,大家就虚无了,就同归来路了,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有办法选择,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的精彩一些,走的抬头挺胸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去做你想做的事。”人生就是舞台,我们都是舞者,有时会梦想着具有孙悟空的七十二变,随心所欲,但是《悟空传》让我们看到了崭新的孙悟空,看到了唐僧师徒的迷茫与困惑……

理想与宿命、爱情与自由,一直是《悟空传》探讨的主题,唐僧师徒四人面对早已注定的命运,终究踏上了西游的道路。孙悟空、猪八戒虽然神通广大,但在命运面前,不过是软弱无力的'小人物。

何为真何为假?人的好坏由谁衡量?玉帝、神仙,神仙说你是仙,你就是仙;神仙说你是妖,你就是妖。何为妖怪?妖怪只有两种:一种是当年跟孙悟空一起反抗天庭的兄弟,孙悟空必须把它们都干掉,方能成佛;另一种是神仙安排九九八十一难,度过方能成佛。

为了达到目的,人必须去做取舍、选择,就像悟空,你在逍遥自在,一怒勾销生死薄,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你也难逃如来手掌心,你必须杀掉自己以前的兄弟,才能去掉紧箍咒,立地成佛,位列仙班。由此及人,不难想象,会七十二变的孙行者都难逃命运安排,何况你我?我们虽是独立的个体,但谁不是单位领导的棋子,在棋盘上由他人摆布。

记得爱比克泰德在《生活的艺术》中写道,要得到快乐与自由就要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是我们能控制的,有些事则不能。只有正视这一基本规律,并学会区分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事物,才能保持身内心境平和,身外卓有成效。

今何在说西游记是场悲剧,那么人生呢?在西行的路上是悲是喜?五百年太长,我们只有短短几十年,是精彩是平庸,是欢喜是悲伤,全看自己,把握现在,在能掌控的空间实现自我,好似五百年的悲与喜……

读《悟空传》有感 篇3

看完《悟空传》,心情确实激动了一下,又趁热看完了相关的网友评论啊,不得不感到网络的巨大力量,聚集了那么多有类似感情体会的人。

本来这段时间刚刚感到生活的迷茫和沉闷,正在意乱心烦的时候,突然看到这样一部小说,照理说应该更加痛不欲生才对,但是却感到心情一陈轻松,似乎放下了什么东西。不能说在小说中找到了答案,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轮回,有的'只是心情和态度不同。也许正是以毒攻毒,雪上加霜,冻上更冻刺激了我,人反而得到了一瞬间的清醒和痛快——!

在要关上电脑睡觉的一刹那,突然脑子里就冒出了上面的标题。我们一个个都象《悟空传》里的人在命运的轮盘下不自觉的活着,不能说我们没有反抗挣扎。但无论如何,最多只不过是从一个小一点的棋盘跳到大一点的棋盘,总是逃不出命运的手掌心。也许只有参透生死才能参透这一切。但我们不过凡人,总是应了圣人名言:蝼蚁尚且偷生。海子看透生死,他自杀了;尼采看透生死,然后疯了。我们呢,放不下生命,只能继续在尘世中沉沦,受欲望的缚束。

但是参不透并不妨碍我们看到,妨碍我们去憧憬。在看完书的一瞬间,我就似乎看到了、感到了、甚至参透了人生的无奈。但仿佛象张学友唱的“总在刹那间,有一丝了解……”。这句歌词没有表达那么深的意思人生哲理,但它唱出的感情

我却认为是一致的,所以他才感动了那么多人,不经意间从我们的心底掠过。

只在这一瞬间,我们达到了唐僧的境界,我们看透了生命的本质。但是,过了这一刻,我们还是会回到现实,象蝼蚁一样卑微的活着,再次陷入命运给我们步下的棋局。因为,当第二天黎明到来的时候,生活仍将会继续……

读《悟空传》有感 篇4

这个天地,我来过,我奋战过,我深爱过,我不在乎结局。

悟空传里面的神和佛不再是平常我们所知道的他们,妖也不同,何为妖,只不过是因为孙悟空勾掉了生死薄而出来的不受那些所谓的神束缚和管教的生灵罢了,在神的眼中,他们就成了所谓的妖?

师徒四人的关系也不想平时的西游记里记录的一样,西天取经似乎都是被迫的,五百年后的.孙悟空忘掉了前世,不再是那个不可一世,“我要天下再无我战不胜之物”也不再是他的信仰,花果山没了,变成了一片焦土,他也不再是他了,所有的人,不对,准确的人来说应该是妖都问他你忘记了吗?梦中总会梦到花果山,会在梦中喊着他的花果山,而醒来却又记不得,似乎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我有一个梦,我想我飞起时,那天也让开路;我入海时,水也分成两边;众仙诸神,见我也称兄弟;无忧无虑,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再无我到不了之处,再无我做不成之事,再无……”

五百年后的猪八戒总在夜里望着那天上的银河,在没有月亮的夜晚他会难过,只是因为当初扶起了他喜欢的人,就被贬下凡成为了一只猪,他没有选择忘记,当他掉进猪圈的时候,他没有把那颗能让他忘记痛苦的药丸吞进去,而是选择了铭记,即使可能再也见不到面,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记住,即使会痛苦。

五百年前的卷帘大将只不过是恰巧站在了王母娘娘的身边不小心就躺着中枪,被贬下凡,五百年后,他都在收集着那些碎片,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重回天庭,继续做神仙,虽然做神仙并不是什么好的事。

读《悟空传》有感 篇5

《悟空传》是今何在发表的长篇小说,共二十章。该书讲述了悲情英雄孙悟空以及唐僧等人对命运的抗争,作者以现代人的角度重新解读了《西游记》中的某些情节。《悟空传》在情节上颠覆了《西游记》,但在精神上,完美地诠释了《西游记》。《悟空传》中,孙悟空追求自我,唐僧追求真理,八戒追求真爱,沙僧追求解脱,他们一路结伴西行,得到了他们追求的东西,而不是一纸经书。对于师徒四人来说,他们追求的东西才是真经。

孙悟空是《悟空传》中描写最多的人物形象,书中将孙悟空分解为两个形象,一个是迷茫的、只为赚取功德分而取经的孙悟空,另一个是个性张扬、备受妖怪推崇的齐天大圣。唐僧是一个非典型信徒,不烧香却拆庙,对佛教充满怀疑。他发现“信仰”不足以拯救自我,但又没有其他东西依赖,整个人充满了矛盾。

在《悟空传》中,所有神佛都是反面人物,代表了各种权威,他们不允许人类有其他想法,只能按照他们设定好的道路走向“信仰”,这条路以外的爱情、梦想都是需要打压的异端。

我曾经以为《悟空传》的主题是反抗,作者借助师徒四人的质询,表达了对权威力量的'反抗,而降妖只是反抗的形式。西行之路是一场悲剧,神仙们一边安排师徒四人去西天,一边安排下九九八十一难,想把他们整死。降妖路上,妖怪要么是跟悟空并肩战斗过的战友,比如牛魔王;要么是神仙的宠物或者坐骑。悟空想要挣够功德分,只能干掉自己的老战友。好不容易降服一个神仙的宠物,不好意思,人家回天庭了。所以整个西游就是一场阴谋,不论师徒四人怎么做都是死路一条。不服从安排,不向西走,整死你;向西走,路上还有九九八十一难,都是安排好的,还是要整死你。西行之路就是一场被精心安排成自杀的谋杀。

西游归来,师徒四人倒是成了佛,成佛以后呢?什么都没有了,以前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梦想的四个人,一成了佛,就完全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了。没有感情、没有理想、没有欲望,当然放弃了这些以后,也就没有了痛苦。问题是,放弃了这些你还剩些什么?思想的死亡才是一个人最终的消逝。

我原来以为反抗就是《悟空传》的唯一主题,可是我最近重读了这本书,在反抗这个主题之外,我有一些别的想法。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在讲反抗,反抗权威、反抗既定、反抗信仰,但它其实并不鼓励反抗,而是鼓励读者们选择,鼓励大家去追寻自我或者妥协现实。这其实也契合这本书的精神——不要迷信别人所说,相信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想,大闹天宫、反抗权威看似很美好,然而在西游或者说人生路上,可能求神拜佛才是人生常态。承认并接受这种无力感,带着它继续前进,需要不逊于大闹天宫的勇气。到如今,我已经不再觉得追求自我比妥协现实更优越,它们其实都只是一个选择。

最后,我想分享《悟空传》里最著名的一段话,希望这段话能给所有人带来继续前进的勇气。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读《悟空传》有感 篇6

脑海里初有西游的概念,是儿时守在老电视旁看到87版《西游记》,直到现在,对我仍有极大影响。五百年前桑田沧海,每每听到“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心潮澎湃。《西游记》让我看到了一个历经磨难,功德圆满的西游。而《悟空传》,则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西游。

《悟空传》中的西游,就是一个很悲壮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一群人在路上想寻找当年失去的理想的故事。而不是其他一些改编作品里表现的那样,就是打打妖怪,说说笑话那样一个极其平庸的故事。作者今何在说过:“西游其实是一场悲剧,一场阴谋。”孙悟空打的妖怪分为两种:一种是五百年前和他一起战斗天地的结拜兄弟:另一种则是神仙安排下来的`,不是这个的坐骑,就是那个的宠物。到最后,四人成了佛,佛是什么?是活在人们心里的虚无,而曾经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梦想的四个人,只是活在了人们心里。

“我要听到天的痛苦,我要听到神的祈求。

我知道天会愤怒,但你知道天也会颤抖吗?

苍穹动摇时,我放声大笑,

挥开如意金箍棒,打他个天翻地覆。

从今往后一万年,

你们都会记住我的名字:

齐天大圣孙悟空。”

这是《悟空传》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说的话,他将金箍棒舞得金光四射,神殿巨大的玉石柱粉碎,高贵的图腾变成尘土,他大笑着殴打神仙,大笑着毁灭一切,他知道神永远杀不完,他知道天宫无边无际,这个战斗无法终止,直到他倒下,他仍然狂笑,笑出了眼泪,这边是《悟空传》中的孙悟空。

《悟空传》中的玄奘更是颠覆了在《西游记》中的形象。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当他师父法明准备将毕生所学授予给他时,他却说:“其实我要学的,你教不了我。”大殿内的众僧一片惊呼,连法明也禁不住摇晃了一下,问道:“你想学的是什么呢?”玄奘抬起头来,望望天上的白云变幻,说:“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夭折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这便是《悟空传》中的玄奘。

《西游记》里一切都很隐晦,但《悟空传》中写得很直白,《悟空传》中的西游,就是人的道路。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的西游路,我们都在向西走,到了西天,只剩虚无,回归来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要奔向那个归宿,你没办法选择,没办法回头,那怎么办呢?你只有在这条路上,尽量走得精彩一些,走得抬头挺胸昂一些,多经历一些,多想一些,多看一些,去做想做的事,最后,你能说,这个世界我来过,我爱过,我战斗过,我不后悔。

我们的道路还很长,未来还很远。有未来是件开心事。成败,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你去追求理想时你会明白,你很可能不会成功。但关键就在于,当你深知这一点时,你还要不要去追求。

无论怎样,请走好自己的西游。

读《悟空传》有感 篇7

我看过许多描绘命运或者反抗命运的书,可从未有哪一本如今何在的《悟空传》这般动人心魄,憾人灵魂。

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追求的是什么,是达成那世俗的目的成为一具没有自主意志并且麻木的躯壳,还是不忘初衷始终坚持走自己认为正确并且合理的道路?哪怕整个世界都与你背道而驰。

顺着那本已经注定的西游之路,唐僧师徒四人会修成正果,成仙成佛,唐僧能够恢复金蝉子之身,悟空能够去掉金箍,八戒可以重回天蓬宝座,见到他心心念念的阿月,而悟净也能回到卷帘门前做他的大将。但是仙佛是无情无欲的,仙佛是虚伪的,他们靠着人人类的善来养他们的恶,又用他们所谓的善去惩治世间的恶。师徒四人被安排的是这一条注定的道路,又或者说这世间众生被安排的,都是这条道路,只是换了不同方向,不同形式,最终走向同一结果罢了。

这条道路上,一个无所畏惧、固执己见的倔强少年最终被现实套牢,磨去了棱角,最终成为了一个世故老套、虚伪圆滑的成年人。

但是这世间总有人不甘心,哪怕他曾经被压了五百年,哪怕他被剥夺了记忆,他也会挣扎着跳出笼子来,踏云而上,挥着金箍棒,怒指苍穹,战天斗地。

像极了那些少年。

管他什么玉皇大帝如来老儿,这个世界只有我孙悟空不想做的事,没有我孙悟空不敢做的事。五百年前,你欺我妖弱,毁我花果山,我能上天入地搅你个天翻地覆,五百年后我依然能!

在《悟空传》中,孙悟空终究会醒,哪怕满天神佛,千军万马,他也能一个人,对着天地,没有任何畏惧。没了五百年前的记忆,五百年后,他依旧是他自己,什么神佛的力量,都压不断这根脊梁;什么天地的`威严,都挫不掉这份傲气。五百年前他不曾成功,五百年后他依然不曾放弃。

唐僧最终活成了金蝉子的样子,八戒怀抱着心爱的阿月在散落成沙的银河中逝去,悟净守着好不容易集齐的琉璃瓶的碎片痛哭流涕......他们得到了最好的结局吗?又或者,我们也不知道哪一个结局才是最好的结局。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