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三重门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重门读后感 篇1
近段时间闲来无事,将儿子高中阶段买的一摞书拿来看看,感受下当时的他思想轨迹。之前他买的书我也看过,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未做思考,所以读后的印象是不痛也不痒。
抽出的第一本书是《三重门》,是中国当代作家韩寒假所著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该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梦想。《三重门》的名字来自《礼记·中庸》——"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三重”指的是“礼仪”,“制度”和“考文”。作者年轻时为了如何让书名显的有文化一点,经过反复的思量,才取下了这个为人多次误读为“三种考试,三道门”的名字。
本书创作于韩寒出道之时,韩寒当时还只是一个小有名气的"混混",他放荡不羁,他出言无忌。学习不好,却偏偏有着写作的才能。他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之下不堪重负,有所感概,又没有人阻止他去思考,于是他的独特的思想便如脱缰野马,把一腔情绪发泄于纸张上面。以自身的经历为主角背景,创造了林雨翔这个角色,也把新一代的年青人的叛逆思想写得入木三分。小说也并非作者的刻意之作,在韩寒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历练",用以锻炼他的`"写作能力"和"硬笔书法水平"。
读完后我总算找到高中阶段翰身上的痞气与油气从何而来,作者及男主人公身上某些特质翰同学还真的有,不知是看过后模仿还是这个阶段的小男生都有这种共性的毛病。那时的翰钟情于此部小说也不无道理,他从小学开始,写作及语言表达这块能力一直强于其他科目,小学时期还是我们当地报社“校园小记者”,所写文章优先能在报纸上发表,翰因此小收一笔稿费。后发展为小记者可三不知参加校外活动出外参观或游玩,翰参加过几次,后因不服从组织纪律,难以管教,报社就改换他人了。
到了初中翰写作水平仍遥遥领先其他学科,每次考试作文分扣得都较少,语文与英语一直保持稳步有升的状态,他学语言确实较为轻松。后中考时语文考了139.5分(满分150分)全校男生第一,全市前十的成绩。到了高中他的写作水平基本上原地踏地了,偶然崭露下头角就石沉大海了,最终高考语文116分收官,在班上算中等水平吧,没被他人甩分而已。
高中阶段他在友情这块的表现,所作所为与书中的行为是大差不差的,我们经常好意相劝,少与那些不思进取、无所事事且又不太想学习的同学交往,他却振振有词地说道,别看这些个同学不起眼,就这些人够哥们义气,有真性情。于是自已的言行有时也跟着有点吊儿浪当漫不经心,所做所为让我们大人及老师们看着上火与着急。后在班主的坚决力阻下,与个别人断绝了往来,但又讯速与另一部分人混在了一起。他引用书中“做人,要么大俗,要么大雅,半俗不雅是最痛苦的人。”这句话来践行自己,说自己成不了什么大雅,就做个大俗之人,当时气得我们无语以对。现在回想以往,可能是我们太不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内心,我们一片茫然时其实一切皆寻常,只是处于焦虑期的家长们没心情也没那个心思来揣摸这些,成绩与排名模糊了我们的双眼。难怪过来人一再强调高中阶段所有发生的事都不是事,只是孩子成长期一个浪花而已。
现阶段家有读书的朋友抱怨娃不好好学习,成绩不理想又不听话,我听听笑而不语,这只是我们那时经历与体验得到循环重复罢了。可身在其中,再多的安慰与宽解都是徒劳,只能让朋友自己慢慢接受并加以消化然后得以释放。
有天与翰在微信上聊到此书,翰说这是韩寒的早期作品,作者的才华没得以全面展现,不具有代表性。再说已时过境迁,对于他来讲已是过往,不作评价。
三重门读后感 篇2
韩寒成名已久,我却是近来才开始看他的书。我看的是《三重门》,应该是他的代表作了,也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据说此书一经发行便销售一空,销量过二百万。处女作即是成名作,这对一个想成为作家的人而言,实属莫大的运气,好比一个以前从未买过彩票的人头一回买就中了大奖。一般来说,对于年轻作家,成名作恐怕也难免稚气(纵横文坛数十载的就要反过来了),所以,韩寒真正好的书可能还在之后。但我为什么要看《三重门》呢?一来,此书确实是他的代表作;二来,文艺界大不同于演艺界,后者是把最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前者的话,如果世道允许,以前说过的话都是不必掩盖的。
读者多了,书评自然也多,所以我希望我的这篇评论不是在以水济水。但我想我是多虑了,因为我连曹文轩的序也没去读,更别说别人的读后感了。但大家读同一本书,有些感受无法避免地总是相近的,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用同一个故事写同一篇小说,如此一来关键便在于文采了。
古今中外的小说全都可以以此划类,一曰文采斐然;二曰情节跌宕;三就是情节跌宕的基础上再加上文采斐然。一般来说,小说的话只要有情节就可以了,因为散文、诗歌占去文学太多文采了,但有的人偏能把小说写得栩栩如生,但这类小说情节性一般也就不高,但也有文采、情节俱佳的作品,譬如《红楼梦》。《三重门》大体上属于文笔不错而情节不佳这类作品。
因我不是为其作序,所以不必专挑好的讲,倒是可以先讲这篇小说不好的地方。不好的地方上文说了,乃是其文的情节。一遍看下来,总觉得没有发现什么。诚如韩寒所言:“内容空洞,主人公基本上没干什么事,就这么混混沌沌过着。”很容易使人念及俄罗斯文学史上“多余的人”。不过韩寒接着便说:“但这就是生活。”历史即过去的生活!由此,林雨翔似乎可以与“多余人”相媲美。但是,由于林雨翔只是一介中学生,又是媲美不了的。
所谓小说家言,不可尽信,也就是说,小说里的东西不全是真的,甚至大多是假的,但就这篇小说而言,韩寒却是把自己给写进去了。一般来说,作者笔下的人物肯定是有真有假的,但真也未必全真,假肯定也不是全假。“真”指的是某个人物身上有作者及作者认识的人的影子,我以为这种小说读起来才有味道,但《三重门》中林雨翔似乎太占韩寒的影子了,倒教韩寒成了他的影子。而这又是由于当时,韩寒的眼界还太小,写不出别的东西来,所以只好写自己。韩寒在“后记”中也是发了抱怨的,他说:“有些小孩子常用字还没认全,见过的东西还没见过的教科书多,只会从一根小草里看出什么坚忍不拔的精神,就操起了长篇……光上课下课就十来万字,回家路上能走十几页……”要说当时的韩寒说这种话,可真叫一个“欺负小孩子”,所以,今天的韩寒未必不会想说当时的韩寒眼界还太小,阅历还十分浅,简直是小孩子。
诚如上文所言,小说的属性包括文笔和情节,而小说的标题却是二者兼而有之,标题就像是古代的男子,可以娶两个老婆。当然了,想享齐人之福得有能力才行。譬如说“菊与刀”,就是个很好的标题。而大多数作者,就取不出这样的.标题来。而“三重门”这名取的大体是成功的。起初,我不知道“三重门”是什么意思,小说读到一半,也还是不知道,后来读到他引用《礼记》,说是什么三件重要的事,本以为韩寒古文功底深厚,喜欢学古人从古书中摘字来当标题,譬如《日知录》,后来却又读到什么林雨翔从教室出来,什么楼梯口,是个三重门,才又恍然大悟。所以,这是一个成功的标题,至少这三个字吸引了不少读者。有一个好的标题,尤其是尚未成名的作者的书,给读者的感觉仿佛拿到了一张藏宝图,使我们内心有种渴望想去探索它。
小说的标题取的很不错,至于说小说的文采,更是自不待言。整部小说,竟随处可见使人深刻的譬喻,作者的才华不可不谓高人一二三等。我做了书签,摘出几句来作为代表:一、那话仿佛绑架时被套在麻袋里的人东突西顶,挣扎着要出来;二、林雨翔的口才仿佛隆冬时的脚,白天被严严实实地裹起来,不能轻易示人,到了晚上方可显露;三、中国的文学仿佛伍子胥的心事,有催人老的本领;四、做了梦却回忆不起来的确是一种遗憾,正好比文章发表了收不到稿费;五、名气就仿佛后脑勺的头发,本人是看不见的,旁人却是一目了然。这样的比喻充斥着全书,读起来很有钱钟书《围城》的味道,而这味道是需要嚼的。但是,由于小说的情节实在是太弱了,所以读完的人会有种上半部较之下半部要好看的错觉,就好比你从前都只喝水,但现在忽然给你一桶牛奶,起初你会觉得很好喝,可越往下喝越不觉得好喝,因为喝到一半你大概已经记住了这个味道,但你喝的却也是牛奶。
古语云: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当然了,这句话未必就是对的。但将它应用到文学评论上来,《三重门》显然是文笔优于情节,而至于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到底是文笔成而上,情节成而下,还是情节成而上,文笔成而下呢,我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取向。
三重门读后感 篇3
韩寒作家的《三重门》出版于2000年,当年的这把自由之火烧出了200万册的销量。韩寒作家上初中就发表文章,以体育特长生身份进入上海松江二中,读了两年高一却连续两年挂课七门,最终于2000年退学。他的《三重门》是不是更像自己当年的心路历程呢?
《三重门》没有太过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太紧张的节奏,象极了我们生活中朝夕相处的学渣学霸父母师友。
林雨翔,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但是又低调胆小,内心戏充足。
马德保,没有太多真才实学,可是总归在一群庸人的小镇上中绝世而独立。Susan,鹤立鸡群的美才女,对林雨翔鼓励启迪,是林雨翔的力量源泉。沈溪儿,叽叽喳喳,就喜欢玩味些不小心牵线搭桥帮小姐欲说还休的桥段。
罗天诚,不近女色不恋红尘,自带深沉,只在见到喜欢的美女时流露点人性的烟火之气。谢景渊,勤奋的书呆子,没有好的家世,凡事只能靠勤学苦练。钱荣,富二代,有资源优势,傲视群雄,谈情说爱却不耽误他日精月进,跟林雨翔是死对头。
姚书琴,“妙绝师太”也难过美男关。
他们是不是像极了你学生时代身边的性格各异的同学?而且,他们之间或相互嫉妒倾轧,或相互揭底拆台,或相互鼓励取暖。还有他们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成绩报班吧,奔走吧,找出路吧,总归都是使出十八般武艺,想办法给孩子铺就一条又红又专的光明大道。
然而,我最爱极了《三重门》里的各种大调侃小尖酸的韩氏幽默,比如:
“马德保培育成功这性格(胆小怕事)比林雨翔多花了三十年,可见走了不少冤枉路。”
“不漂亮的女孩子撒的娇,则像我国文人学成的西方作家的写作手法,总有走样的感觉;看她们撒娇,会有一种罪恶感,所以男的都会忙不迭答应,以制止其撒娇不止。”
“体育生像是历代鬼怪小说里妖怪变的人,总有原物的迹象可寻,不能靠缄默来掩人耳目——每天去训练就是一个铁的事实。”
“正步走时队伍像欧洲海岸线,主席台上的'领导直摇头。结果这个耻辱没能保持多久,被后面的几个班级连续刷新,主席台上的头摇累了,索性坐看云起,懒得再摇。”
“好事做到底,坏事也不能半途而废。”
是不是颇有点钱钟书大师的风范(连susan也隐约有点唐晓芙的清新之气),而且恰到好处的浓缩了学业社会家长师生的各种无奈和心酸,让人在忍俊不禁中正襟深省。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过着平凡的日子,走着平凡的流程,走着仪礼,制度,考文这传统三重门。一旦有人不小心跨出这个三重门,大多都会诚惶诚恐,不知所措,我对吗?我会掉队吗?我会沉沦吗?可是伟大如韩寒,他就身体力行告诉世人,万一你流程没走对,你依然可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别样的精彩。
韩寒高一退学的时候,班主任问他,你的未来可怎么办?他说我要靠稿费啊,一语引来哗声一片。20年过去了,韩寒出了20多本自己的书,做着知名赛车手,立万著名导演,他娶高中的青梅竹马如花美眷,化身国民岳父。凭借20亿身价,他不但真的靠稿费养活了自己,还把自己养活的很精彩,他还可以霸气的说:“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
虽然韩寒作家现在也对自己当初退学一事感到懊悔,可能随着年龄的沉淀,他比以前更多领略到所谓三重门的可贵吧,但是,感谢韩寒作家为我们创造出了大众流程之外的另一种可能。万一你没有按照传统流程走,只要你的梦想是美好的,你依然可能创造出精彩的人生。感谢和祝福韩寒作家。
三重门读后感 篇4
接触韩寒的文字都有一两年了,但是现在才开始看他的成名作,他的比喻依旧很新鲜,《三重门》比起《长安乱》《一座城池》还有《1988》,似乎更有故事情节一些,林雨翔像极了我现在的弟弟,胆怯,又好炫,些许叛逆但又没什么资本干大的坏事,跌跌撞撞,磕磕碰碰,又是一个学习生涯。
故事本身是极为平常的,夹杂些浅显易懂的讽刺,是我一直坚持看韩寒作品缘由,像是讽刺教育的那个部分,说“他只属于孟德斯鸠式的人物,不喜欢教育,但思想觉悟还没到推翻现行教育体制的高度。因为一旦到了这个高度他马上就会被教育体制推翻。” 不要只说学生,很多老师也深谙现行的中国式教育弊大于利,但是为了浅薄的工资,为了学校的升学率,自己的饭碗,只能乖乖顺从。在以前广外的日子里面,由于是私立学校,老师的话语权比公立学校的话语权自由些,偶尔有间隙就会抱怨,甚至怒斥填鸭式教育,倏忽又回归平静,因为他们总得为月末那小小的工资条奋斗,为了生存,不总得带着镣铐跳舞的麽?
还有一处挺触动我的,是林雨翔进了市重点学校后他的一个朋友说:“怎么叫‘看破红尘’,我看不起那种悲观的人,所谓的看破红尘就是把原本美好的红尘看成了破烂。”
对呀,看破红尘不正是悲观者遭遇挫折消极的通用借口么,有人说不相信爱情,看破红尘,还不是因为还没有遇到美好的'爱情,或者没有努力去爱,就说爱情不存在。他也就是因为看破了红尘所以离我而去,而我还在相信红尘是美好的,但是我不打算改变我的初衷,我始终相信,只要乐观,只要有勇气,红尘怎么看都是美好的,绚烂的,炫目的。爱情不同于婚姻,也有异于商业,不在于结果如何,过程和付出不更是重要么。
但是,“女人的智慧和爱情诗相对的,爱情多了智慧就少了,这就是古希腊神话中智慧女神雅典娜不谈恋爱的缘故。”要说智慧与爱情的本质区别,就是理性和感性的区别了,前者有理可循,后者莫名其妙,这种看似矛盾的说理也戳破了我许多密友的恋爱现实。对于韩寒的讽刺,我相信是真的,但不相信全是真的。
三重门读后感 篇5
在五年级时我第一次接触了韩寒的作文当时我觉得十分有意思。后来又经过妈妈的介绍读了韩寒的经典著作《三重门》。
三重门主要讲了本书通过少年林雨翔的视角,向读者揭示了一个类真实的高中生的生活,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种种矛盾和问题展现开来,体现了学生式的思考、困惑和梦想。韩寒以自己的方式思考着、激动着、愤怒着、抗争着、改变着,透过那些犀利的、尖锐的甚至是刻薄的语言,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天才少年的灵光闪现。
我知道了三重门指的是:第一重——亲情第二重——友情第三重——恋情。
第一重——亲情写出了亲情,是一个永不衰退的话题。人有百种,对亲情的感悟就有百样。在韩寒的笔下,我看到了他对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抵触心理:林雨翔的父亲会在儿子年幼时逼迫他阅读中华文明历史的结晶,也同样在儿子中考在即时,让他上补习班,花重金买补脑、增长记忆的营养品,力求在中考中能发光发热,但他们却忽略了人类最简单也最浓厚的情感。或许一个信任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远比价值千金的药品更有价值。然,亲情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每个人在每时每刻都在用不同的行为诠释亲情。
第二重——友情,人的一生中,朋友占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你更多的时候会把心中的感悟倾诉于朋友而非家人。文中的'林雨翔也有几个好朋友,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则是梁梓君。他成绩很差,但是他重义气。他会教林雨翔写情书,他会帮林雨翔怎样把妹。或许这一系列所谓的“帮”在家长眼里纯属是害了他,但我知道林雨翔此时需要这些,因为他正值青春年华。朋友会一眼看出你需要什么,会在适时时提醒你。我一直觉得,生命给予我的美好,总是远远超出我的需要
第三重——恋情这个季节悄悄地来了,这个年龄也悄悄地来了,在第一次见面,林雨翔就在心中刻画下了这个名字。诗词轻吟,只为在她面前展露自己,吐露心中些许的萌动。他会因为下雨而担忧她,她也会为了与他上同一所重点高中而整理习题给他
这就是我们,年少的我们。或许成长就是一道没有疤痕的足迹。在美丽的夏季,我用我的笔,记录着青春。青春未央吗?有足够的好时光让我们边走边想,边想边挥霍吗?不,从此岸到彼岸,从绿肥到红瘦,快得就像季节的交替。每一年都是这样。
三重门读后感 篇6
韩寒,这个80后的作家却是如此的盛名,我不知道《三重门》里的林雨翔是不是他年轻的写照,但却和我的影子有些相似,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的小家庭里,我家不是十分富有,也不十分贫穷。但我的父亲是商人,母亲也是,父亲是高中毕业生,母亲是初中毕业生,五六十年代里的农村人有这么高的文化是很不错的了,但我不满足,或者说我一切事物的要求太高了,也许是自己不自信希望父母的成就给自己自信,在这样的环境长大,任何人都不可能会好的.与人相处。我就是这样,因我的灵魂深处是自卑的,孤独的,所以相继暗恋了几位女生,记得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女生,但我没有寄出,害怕自己配不上,最终把信给烧了。
“不近女色”=“不禁女色”唉!真让人叫绝。此话不假,我在五六年级里,我认为我已经被爱情伤的伤痕累累了,不会再去爱了。确实不再有喜欢了人
这段时间前,我还是孤独的,自卑的。但自从和她同桌后,我变了,变得很大,我开始与同学一起踢球,一起疯,一起闹。与她同桌很开心。她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不像一些女生一弄就哭(我把我一个女同桌说哭3次),也不像某些女同学那么泼辣!
她总是以笑示人(我只记得她哭过一次,一次被老师问了不会答可惜我也不会)发佛她眼里满是快乐。她与我同桌总是写纸条(我也不知道那是哪里来的那么多的闲话,上课写,考试也写。几乎占了一半的学习时间)唉!与她在一起成绩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高!
在小学毕业后的几个月里,我想起了她,我才是知道我喜欢上了她,只是我们已经失去了那段同桌的日子!初中,我们在同一所学校,但我不敢去打扰她,但总会是遇见的!她向我要QQ。我那时只知道QQ是什么,但我没用过,只有摇头SAY:“No,I dont have。”后来的半年里家里有了电脑,向同学要了她QQ,我们之间的友谊已经名存实亡了,更别说爱情了!后来她选择了卫校,我作为一个boy,我只有继续深造.
我记得一位知名的下骄傲作家被批为:“ 早熟的苹果不甜.”但她说:“早熟的苹果好卖."我一直喜欢这句话,但我不希望早熟,只是那乙烯来得太多了,使我不得不早熟!
三重门读后感 篇7
三重门这本书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缩影,他讲述了我们生活中正在发生或曾经发生过的事。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谢雨翔是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中学生,小时候受到父亲的“教条主义”的压迫记诵了许多古文,在文科方面极为出众,在一次春游中遇到了Susan,并对她“一见钟情”,开始了在情窦初开的岁月里追逐爱情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因为善意的谎言而自暴自弃。
雨翔的父母的望子成龙的心理正是我们父母也存在的心理,这也带给了我们无形的压力,被父母“逼”着学习,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一片苦心为我们无法理解,也永远也无法理解。韩寒在这本书中也大力批判、讽刺当代的硬式教育,使理科不好的文科生们没有退路,在岁月的磨砺中最终也成为了一代“愤青”。而也正如韩寒所说:爱情是没有年龄之分的,雨翔在书中大胆逐爱,然而却因为好友的善意谎言选择了放弃,在Susan的眼中,学习是最重要的;而在雨翔的眼中爱情是最重要的,两个价值观不同的人注定造就一个悲情的结尾,书的结尾,雨翔站在十字路口面临着两个选择,走亦或是不走,也为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一个希望。
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雨翔在清华园与Susan再次相遇,分开也是新的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