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篇1
读到克里斯多夫对他的邻居之一---奚尔曼太太所产生的影响这里,很有感触。
这个不幸的女人死了丈夫,一年后又没了女儿,和婆婆住在一起,她沉浸在失去女儿的悲伤中,几乎是个‘活死人’了:“深色的眼睛没有光彩,没有表情,有时射出一道黯淡的阴沉沉的火焰,照着她蜡黄的扁平脸和瘪陷的嘴巴”。
首先是克里斯多夫的音乐无意中触动了她,她早已枯涸的眼泪再次流了出来:“音乐好比雨水,一点一滴地渗透了她枯萎的心,它又活过来了。”
即使如此,她也并不想认识克里斯多夫,但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小事彻底地融化了她心里的坚冰……
喜欢和克里斯多夫一起玩的孩子们在经过奚尔曼太太家时,有个孩子对她的妹妹说:“轻一点,吕塞德,你知道,克里斯多夫说过,别打搅那位伤心的太太。”于是,另一个变放轻了脚步,低着声音说话。
奚尔曼太太终于忍不住去抱孩子们;对她们笑,虽然她的笑有点僵硬,因为她没有笑的习惯了;她跑出去对着孩子们说些突兀的亲热的话,正如作者所说:“……她生活的本能与爱的本能都已经苏醒,再也压不下去了。”
之后,在华德莱先生突发心绞痛不幸去世后,他的义女,那个以后毫无依靠的女孩子在奚尔曼太太的争取下,由她抚养了,这下她彻底地从往日的不幸中走了出来,带着那个女孩离开了巴黎,去乡下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你看,在之后,克里斯多夫在奚尔曼太太说他救了她,他还懵懵的,不知何故。
好多时候,你一句善意的话,一个微笑,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一次不在意的善举……或许真的可以救一个人。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要吝啬你的善意,照亮了别人,更是照亮了自己……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篇2
黑夜中的一盏灯,将会照亮前方的路,给那些沉沦、迷茫、痛苦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当克里斯朵夫成为一名少年后,他人生的又一幕开始上演。当一颗稚嫩的心在弥漫着黑夜的幻觉的浪潮中涌动,当情欲的巨潮把思想卷走,再把那心狠狠的拍打在荒唐的暗礁上,那颗稚嫩的心早已斑驳,陷入了麻痹的深渊,在黑夜的深渊中打转。
克里斯朵夫经历了几次爱情,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爱别人的人得不到别人的爱。之后他又遇上了阿达,也许没有获得的爱才能更让人刻骨铭心,阿达身上的缺点令克里斯朵夫恼怒;而她对克里斯朵夫思想的践踏,使他最终痛苦的离开了她。克里斯朵夫陷入了黑暗,陷入了令人作恶的烟草味道与残羹剩菜的味道中间,又犯了酗酒的毛病,四周已黯淡无光。
一盏灯的出现,照亮了前方的路,让疲惫的心看到了曙光,挣脱了深渊,看到了满天繁星。高脱弗烈特对克里斯朵夫的一席话,敲醒了他,让他看到自己正像他父亲那样沉沦下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父亲的那句“别瞧不起我”和舅舅的指引,使他醒悟,开始了他的反抗。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篇3
创新,究竟是超于当代的产物,还是一种无稽之谈?
——题记
被奚落的创新,被冷落的乐曲,毫无生机的观众,克里斯多夫的创新,让人难以理解。那么,创新,究竟应该怎样?
提及创新总是会在大脑中想到各种火是奇怪,或是高端的事物。也正是这些创新,在推动社会向前一步一步的发展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创新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分寸的,有一些属于超于当代的产物,即使一时不会被世人接受,但是总有一天会被理解;还有一种,则是一种无稽之谈,至始至终不会被后人所认同。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相信每个人都用过智能手机,超大的屏幕,炫丽的动画效果,简约的风格,对每一个人都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大屏多点触控手机这种理念刚刚被提出来的,很多人对此根本不抱任何希望,认为这种产品不会被热销。批评手机缺少物理按键,会不方便输入操作;批评手机屏幕过大,容易破碎;批评手机造价太高,性价比很低等等。但是,如潮水的批评在iPhone4的出世后都烟消云散了,首日销售超过60万部,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这种创新,把我们的生活带入了一个大屏多点触控的时代。这就是一种超越当代的伟大创新。
但是,克里斯多夫的那种创新,似乎更像是一种无稽之谈。
他刻意的创新,让观众们无法理解,演奏结束,等来的不是嘘声,更不是掌声,而是一片静默,毫无生机。一个音乐家最可悲的不是被创作的音乐被否定,而是观众听过之后没有丝毫的反应,得不到任何评价。这种创新,就像是一种无稽之谈,始终不能被人理解。
所以,创新,超于当代固然好,如果变成无稽之谈,就不好了!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篇4
《约翰.克里斯多夫》这本史诗巨制,我读了三个多月,每一次读都不胜的感慨,这本书所带给我的震撼。是用语言无法形容的,也许我的词语匮乏,不足以来讴歌罗曼罗兰的伟大,是他带着我们走向了精神社会更高的层面。诚如译者傅雷所讲:“《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迹。它是千万生灵的一面镜子,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式的一阕大交响乐。愿读者以虔敬的心情来打开这部宝典罢!”就是这样的一部伟大小说,带给我内心源源不断的力量和感动。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被小克利斯朵夫的可爱和编织童话故事的能力所吸引,也许一开始作者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个孤独的心是如何的成大,莱茵河的星辰和草地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小时候最亲切的东西,老祖父很喜欢小克利斯朵夫,向他灌输了不少英雄创造世界的观念,这使他从小就产生了要当大人物的想法,可怜的老祖父在的儿子身上看不到希望的时候,却神气的发现小克里斯多夫早熟的音乐才能,为他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开始,面对家道越来越贫困的境地,小约翰克里斯多夫从小就养成了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在这儿不得不提米希尔,小约翰的父亲,可能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他很可恶,没有责任,很讨厌,可是当我们看到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失去了爱人,看穿了周围虚伪的面孔的时候,也和他父亲一样的时候,我们不能不体会到,他父亲是一个英雄式的悲剧人物,是那个时代最鲜明的产物,鲁伊莎像所有天下的母亲一样,爱着自己的孩子和家庭,这样平凡而普通的人,内心涌动的感情,是不为人知的。也许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个启航星。只有你遇到了,才会看到未来是美好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启航星是高脱伏烈特,当他们坐在莱茵河畔听着风声,哼着古老的歌调的时候,约翰。克利斯朵夫心灵的另一扇窗打开了。当他迷失自我,醉倒在街边的时候,是高脱伏烈特的一句“米希尔,你就是米希尔”唤醒了在父亲坟前跪着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怎么来评价这个依流浪为乐,客死他乡的大智若愚的高脱伏烈特呢。我只能抱以崇敬的心向他致敬。
年龄的增长也代表着一颗孤独的心需要爱情。当暧昧的情感只需要一个方向的时候,那便同性的友谊也可能转换为爱情,成熟需要一个标志,萨日娜的出现就是这个转折点,也许静静的就好,留在心底里最温存的感觉,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她的死给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留在心底永久的遗憾,也许每个人一辈子或多或少都有过,正如罗曼罗兰写到的“克里斯朵夫也知道,在他心灵深处有一个不受攻击的隐秘的地方,牢牢地保存着萨皮纳的影子。那是生命的狂流冲不掉的。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座埋藏爱人的坟墓。他们在其中成年累月地睡着,什么也不来惊醒他们,可是早晚有一天,我们知道的,墓穴会重新打开。死者会从坟墓里出来,用她褪色的嘴唇向爱人微笑;她们原来潜伏在爱人胸中,像儿童睡在母腹里一样。” 人生就是这样,他的感情也得到了新生,阿达的出现是约翰。克利斯朵夫真正的明白,爱情需要找一个共同建设的堡垒,而不是一个人去建造,一个人搞破坏。然而真正的苦难是他不得不踏上离乡的火车,也许我们每个人都离开过家乡。这样复杂的心情我想每个人的理解不同,如今是轮到克利斯朵夫来经历这些途程了;他已经踏上前人的旧路。泪眼晶莹,他望着不得不诀别的乡土隐没在云雾里……早先他不是渴望离乡的吗?——是的,但一朝真的走了出来,又觉得心碎肠断。人非禽兽,怎么能远离故土而无动于衷呢?苦也罢,乐也罢,你总是跟它一平生活过来的;乡土是你的伴侣,是你的母亲:你在她心中睡过,在她怀里躺过,深深爱过的”
在巴黎和在德国的日子是不 一样,在经历了童年的贫困,青年爱情的曲折,流浪他乡的无奈,似乎幸运永远与克利斯朵夫无缘,可是他并不因此被打倒,而是不断的前行, 因为他知道,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就这样,他保存着自己最真的一面,怕他和世俗一样,慢慢消失。
约翰。克利斯朵夫遇到了他人生的知己——奥里维,这是他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是他性格的互补,提到他,不免提到他的姐姐安多纳德,她是这本书里最坚强的最伟大的女性,把一生的信仰和爱给了弟弟,也是约翰。克利斯朵夫这辈子难以忘怀的人,一个人的爱情往往就发生在一瞬间,从他们第一次相遇便这样注定,他们的爱情将藏在心底,苦难给了安多纳德一颗孤独和隐忍的心,使她忘掉了自己,这是她的悲哀,可是谁能不说她是高尚的呢。奥里维的出现是代表了巴黎的先进思想文化,也是克里斯多夫人生的有一份财富,他的死,给克里斯多夫的打击如同自己死掉,作者曾经在奥里维去世后这样写到:人生的苦难是不能得一知己。有些同伴,有些萍水相逢的熟人,那或许还可能。大家把朋友这个名称随便滥用了,其实一个人一生只能有一个朋友。而这还是很少的人所能有的福气。这种幸福太美满,一朝得而复失的时候你简直活不下去。它无形中充实了你的生活。它消灭了,生活就变得空虚:不但丧失了所爱的人,并且丧失了一切爱的意义。就是这样,约翰。克利斯朵夫迷失了,陷入了一场情欲的陷阱,恰巧真正爱他的人出现拉了他一把,格拉奇亚是一颗伟大的心不在孤独,记得我在读到格拉奇亚在背后帮助克利斯朵夫的时候,我突然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便是,你孤独的时候,不知道有一个人在想着你,念着你,帮助你,所以伟大的人是永远不会孤独的,她的出现使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再次泛起波澜,尽管没有结合在一起可是他们的生命已经连在一起,人生最值得珍视的是,遇到了一个爱自己和自己爱的人,扶手到老。当格拉奇犽亚突然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不再像奥里维去世那样感情冲动,而是很安静的面对一切。
我们每个人一生会遇到很多不同的人,这些人点缀了我们的生命,我们也点缀了他们的生命,过客和走进生命的人都值得珍视,在克利斯朵夫一生中,所遇到的所有人,在他最后弥留之际都在向他微笑,萨日娜,苏兹老人,高烈伏加特,阿达,亚诺夫妻,阿娜。正如古教堂圣者克利斯朵夫像下的拉丁铭文: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他带着我们走向了一个精神的世界,使我们不至于迷失在脚下的路上。
每个人都要轮到去登上千古长存的受难的高岗。每个人都要遇到千古不灭的痛苦,抱着没有希望的希望。每个人都要追随着抗拒过死,否认过死,而终于不得不死的人。当克里斯度多夫在弥留之际,我的眼泪禁不住的留下来了,从孩提到成人,最后到死亡,我相信每位读者见证了一个伟大的孤独的灵魂在人世间里如何战斗。每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我都会想起他,我深信,他的生命将永远不会凋谢。有一天我也老了,睡意沉沉,回想起曾经这样的一个强者,我是否可以告诉自己:是否像他一样,在这个世界上战斗过。约翰。克利斯朵夫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是值得我们正在迷失的青年学习的,这样一个英雄的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多的是思考。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篇5
克拉夫脱,一个在贵族世界边缘的家族,一个昔日风华荣耀而如今却落魄到极致的家族,一个可悲的家族。克拉夫脱家族的祖孙三代,都是被现实所逼的可怜之人。
约翰-克利斯朵夫,他是幸运的,从小生在音乐世家,受祖父和父亲的影响和熏陶,再加上自身的音乐天赋,再年仅七岁的时候就拥有了一场自己的专属音乐会,十三岁的时候便成为了亲王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他是不幸的,没有一个天真的无忧无虑的童年,并且有一个是嗜酒成性的父亲,被生活所逼的他不得不在少年时期就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在外面受尽了世俗的折磨后,回到家还要忍受父亲的胡闹。他是孤独的,没有人能理解他的处境,只能默默地独自承受一切。他的孤独,虽败犹荣。
约翰-曼希沃,从小也是个音乐天才,深受父亲爱戴,对他肆意放纵,不管不顾,使他养成了叛逆任性的性格,为了给父母作对,便娶了一个仆人的女儿,但是对她毫无感情基础,婚后无法面对现实的他只能依靠嗜酒来医学专用自己,他不是无恶不赦的,只是比较懦弱,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来逃避自己的内心。
约翰-米希尔,由于无法面对落魄的现实,由于对过往的荣耀愈发追忆,那种强烈想过上流社会生活的情绪就越发强烈。所以在几岁的孙子乱作的曲子中添加自己的成分,借以使他那日后辉煌的孙子和世人不会忘记他。如他所盼望的那样,他的孙儿十分争气,但却不让他省心,最后只能抱憾而终。临死前,他从灵魂深处呼喊的名字竟然是“妈妈”.一个有儿孙的人,临终前的每句话,按我们常人的理解所想应该是未了的心事或是对子孙的寄托,而他却从灵魂深处呼喊出人的一生中最初喊出的名字。在面对生活的压力及心灵的折磨,看透了世界本来的面目及所在社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时,从内心深处挖掘人生最初的真实,寻求母爱,希望能够以出生的第一句纯洁无瑕的话来安慰那颗疲惫而随时都可以停止的心灵。人生就是如此,但有多少人能够在追逐了一生之后会想要找回最初真实的自己呢?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篇6
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音乐世家,对应音乐有着过人的天赋,又受他舅舅和祖父的影响,对音乐产生了强烈的情感。他很坚强,才十多岁就要养家糊口,在这个艰辛而漫长的过程中,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但他的思想却不为世人所理解,他很孤独。最终他因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 。
在法国,很多人看到了他的音乐才华,同样,他们对克里斯多夫坚持自己的风格不为理解。因此,他四处碰壁,生活落魄。一个流落他乡的天才,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情操啊!克里斯多夫,他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有很多毛病甚至缺陷,但他有一个高尚的灵魂,有一种遇挫不怕,创作不休的精神。这就够了,英雄不是没有卑劣的情操,只是没有被它俘虏罢了。
约翰-曼希沃,从小也是个音乐天才,深受父亲爱戴,对他肆意放纵,不管不顾,使他养成了叛逆任性的性格,为了给父母作对,便娶了一个仆人的女儿,但是对她毫无感情基础,婚后无法面对现实的他只能依靠嗜酒来医学专用自己,他不是无恶不赦的,只是比较懦弱,只能通过这种办法来逃避自己的内心。
而我,现在只是一个小学生,在父母的骄纵下幸福地生活着。偶尔学习上遇到问题,自己都不动脑筋,有困难就想退缩。现在看来,我是多么应该自己独立面对问题或者困难,想办法解决呀!
即使读过这本书,我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克里斯多夫所处的时代和国情,但是至少他教会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缩,不能屈服于挫折;不能放弃梦想,放弃希望,放弃憧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坦然面对一切可能到来的困难或挫折,才能使我们的未来更精彩!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书在中国青年中曾发生巨大影响,可是,也遭到过蛮横无理的批判。长期以来我们把人性、人道主义当做反动的东西加以唾弃。这部书中描写人性和人道主义伟大的篇章,如“安多纳德”及其他关于爱情、友谊、亲情的章节,都被指为资产阶级腐朽感情。记得有人指斥这部书里所描述的无非是爱情、友谊、亲情,而这些只不过是资产阶级货色。这一段历史至今还记得。
约翰克里斯多夫的读后感 篇7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有一个孤独的灵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把风声、水声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融入在他的音乐里,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虽然他才10几岁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音乐的追求,虽然所有世人对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
反过来看看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长笛,虽然有良好的环境好老师,但有时怕吃辛苦,能少练的就少练,反过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国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啊!当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落魄音乐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们争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一点都不骄傲。显示了他的平凡和伟大。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弃、不自卑的面对逆境和困苦;不骄不燥的面对成绩;用情之真,爱之切的心态去面对友谊。我相信,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乐,从今之后,也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相信,音乐不仅让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变得绚烂迷人,也会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英雄就是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沦。他的生命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点燃,他的一切是为了追求而执著。 此外,他一生的桀骜不驯,我认为也相当鼓舞人。永不放弃的抗争,与无时无刻的激情,到了老年无我两忘的恬静,都令人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