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1
前些天,我开始看《中国民间故事》一书,看着便被里面神话故事深深地迷住了,爱不释手。一连几天像老鼠掉进了米缸里,哈哈,一口气将它看完了。脑子里充满了无限遐想,也带给我深刻的思考。
我想每个同学应该都和我一样,乃至我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代又一代人都是在许多美好的神话故事里,带着美好的向往和幻想,陪伴我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当临睡前,我总是要在妈妈讲的阿凡提的故事、神笔马良、孙悟空在打白骨精,猪八戒吃西瓜等等故事里心满意足地进入梦乡;每当夏日在阳台屋顶纳凉,望着浩瀚的夜空,在神秘的`太空里,月亮、星星……都是外婆故事里不可缺少的主角。我总是幻想着皎洁的月宫里住着美丽而寂寞的嫦娥,抱着可爱的玉免,思念着后翌。还有那银河却不能阻隔牛郎织女纯真的爱情,七七鹊桥相会……我总是追问天上是什么样子的,天上真的有神仙和仙女吗?
随着渐渐长大,我知道那些都是人们美好的想象和寄托。时至今日,我依然还是很喜欢中国民间故事,它是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纯情朴情感,通过丰富的想象,世代口耳相传的结晶。它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书中的许多故事里可以领略许多不同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不仅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给我们许多教诲,鼓励和希望。使我们懂重了真善美的意义。我总是随着故事喜怒哀乐,喜欢主人公或机智、勇敢;或爱憎人明不为权贵;或勤劳善良;或敢爱敢恨,坚贞不移……最终故事的结尾总是和我期待的一样,好人终有好报。
以后,我还要看更多的民间故事,因为小小故事里总是蕴藏大道理。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2
朋友这个故事我读了很多遍,而每每令我感动的,都是小白马与苏和之间深厚的友谊,。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朋友,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他们是助我们飞翔的翅膀,他们是我们最大的快乐。他们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当我们受伤时,常常对为未来充满失望。每当我们伤心欲绝时,他们总会陪伴在我们身边,与我们谈心,给我们希望。让我们眼中灰色的未来闪烁起金色的光芒。他们是助我们飞翔的'翅膀。成功的路总是那么坎坷,我们时常跌倒。每次在泪水中对自己失去信心,他们总会用本不健壮的手臂为我们撑起一片天。他们的丝丝关怀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促使我们离成功更近一步。他们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当我们与朋友在一起时,总是说说笑笑,有说不完的故事,有讲不尽的笑话,有停不下的欢笑。在枯燥的日子里,他们永远不会让我们感到无聊。“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是温暖的,朋友是忠诚的,朋友是最爱你的。但朋友又是最容易失去的。用心去关爱朋友,用爱去回报朋友!读《阿凡提的故事》之“四减四还剩几?”有感四减四还剩几?阿凡提的答案是——一个窟窿!我想老师肯定会大失所望。
这个故事不禁让我想起了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人人都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偏偏要固定一种答案呢?教单片机的李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李老师的外甥女在国外上学,她很喜欢唱歌。有一天她问李老师自己唱得好不好,李老师惊呆了,问:“你的音乐老师没有告诉你,你唱得好不好吗?”“没有呀,老师从不说哪个人做的不好!”她天真的回答。这一段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对话引发了我的思考。中国教育往往用一句话决定一个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成绩,把每道题的答案都固定化。这会限制了大家的想象空间,使大家把注意力全都放在了“正确答案”上,放弃自己的想法。在国外,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把“摆脱答案唯一性”为目标。作为一名普通的初中生,我们是一颗渺小的螺丝钉,对中国教育这个大机构产生不了任何影响。但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把事物的答案多想一想,创新的火花会在思想的摩擦中产生。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3
如今,越多越多的人去阅读欣赏外国名著,小说,散文,而渐渐忘记了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语言艺术,民族艺术,为了再次感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我阅读了《中国民间故事》这本书。
一开始,我并不了解民间故事。这本书的导读为我详细地介绍了,原来民间故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作和传播主要依赖于劳动人民之间的口耳相传。而民间故事传承的强大的力量,可以同风俗习惯相比拟,因为这是种靠行动、语言的集体传承,所以具有着不可估量的生命力,民间故事中的很多篇章成了后是作家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怀着一份期待与激动,我开始从第一个故事细细阅读起,没翻几页便被深深地吸引了。整本书,有我很小时候就知道,并且常常听大人讲的故事,比如狼来了,东郭先生和狼,这些故事虽然十分简短,但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许多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无一不性格鲜明,惹人喜爱,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让我们明白许多简单的小道理。比如狼来了就让我明白了小孩子不能撒谎,撒谎的后果就是羊都没了,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东郭先生和狼告诉我的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所以我们不能轻易相信坏人,要时刻保持警惕心啊。书中也有许多让我感到无比的故事,比如宝莲灯,懂兽语的海里布。宝莲灯中,三圣母和刘彦昌这段超越界限,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的爱情让我震撼。沉香为了拯救母亲,不怕危险,历尽千辛万苦,更让我感动。懂兽语的海里布中的海里布也让我十分敬佩,他为了保证其他人的安全,不惜出卖了自己的密码,后来拯救了其他人,却牺牲了自己,成为了一尊石像。当然,也有许多我以前闻所未闻,让我大长见识的故事,比如李白求师,李白乃一代诗仙,在文学领域上可谓无人可敌,可他居然也为了寻找高人请教而放弃了欣赏美景,等待了五天五夜,这种虚心请教,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佩服。
读完整本书,我仿佛整个人已经融入了进去,去欣赏那些自然人文,同神仙鬼怪在一起。我也深深地被这些生命力顽强的故事所吸引,久久不能忘怀。我也相信,这些植根于民间的故事,可以口耳相传,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4
盘古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他开天辟地以后,叫他的大儿子管天上事,人称玉帝;叫他的二儿子管地上事,人称黄帝;叫他的女儿管百花,人称花神。
盘古开天辟地用力过猛,伤了五脏六腑,他快死时,把女儿叫到跟前,拿出一包百花种子说:“这是一包百花种子,交给你了。你要往西走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那里有净土山一座,你可取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把这百花种子种在净土里。你再往东走四万四千四百四十四里,日头洗澡的地方,那里有一潭真水,不蒸不发,你可取真水一担,灌浇百花种子,百花种子就会生芽出土。你再往南走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那里有善水一潭。你可取善水一担,对花苗喷洒,花苗结出骨朵。然后,你再往北走八万八千八百八十八里,那里有美水一潭,你可取美水一担,用美水滋润花骨朵,会开出百样的花朵。你用这些花给你大哥点缀天庭,给你二哥江山增色。”盘古说完,两眼一闭就死了,尸体即化做一座盘古山。
花神按父亲的嘱托往西走了二万二千二百二十二里取了净土一担,摊在天石上,播上了百花种子。向东向南向北取来真善美三潭里的水,精心育花。果然,这天百花怒放,好看极了。她喜气洋洋地报给玉帝。玉帝便随着妹妹来看花,大喜,说道:“妹妹不辞劳苦,在天上育出百花,用百花美化天庭,天庭不就成我的御花园了吗?”
花神说:“当初父王开天辟地,让你管九霄,让我二哥管九州,让我育出百花给你点缀天庭,给二哥江山添秀。如今,我已把百花育出,哥哥可助我一臂之力,把这些百花撒向人间。”
玉帝答应,立即送出一百名仙女,说:“我封你们为百花仙子,受花神管。你们可随意采花,采牡丹的`是牡丹仙子。采荷花的是荷花仙子。把你们采来的花洒向人间。”
百花仙子听罢,手托花篮,在御花园中穿梭往来,采各自喜爱的鲜花,片刻工夫,花篮就取满了,然后一手托花篮,一手抓花,飘飘撒向人间。
天女散花,飘落九州,落地生根。从此,人们有了百花。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5
《中国民间故事》是由56个民间传统故事组成的一本书。其中,耳熟能详的有:孟姜女、嫦娥奔月、日月潭、献桃祝寿、太阳的回答、苏东坡画扇……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就是《金乌鸦》,这篇故事主要讲的资料就是:从前,一个村子里住着穷寡妇和她的女儿,她们虽然很穷,可是很善良。一天,小女孩正在帮***妈晒米,飞来了一只金色羽毛的鸟,金乌鸦把米都吃光了。乌鸦说会给她必须的补偿的。过了一会儿,金乌鸦便把小女孩带到一棵大树下,问她是要金、银、铜哪个梯子上去,小女孩选了铜的,但乌鸦却给了她金的`。后面乌鸦依旧这么问着,小女孩也一向回答最普通的那个。可是最终得到了丰厚的回报。村子里还住着一对贪婪的母女,她们也按照这样的过程做了一遍,只是她每次选的都是最华丽的那个,但最终却没有得到好处,反而得到了她们应得的报应
这则故事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以两个小女孩的经历为主线,两人性格不一样,所受到的待遇也天差地别,比较十分的鲜明。两个小女孩的不一样结局阐明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
民间故事的资料,虽有不一样程度的幻想成分,但都着眼于现实生活,其主题、主角与主要情节都贴合故事传播时的生活逻辑。从神话、传说到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笑话,其资料和艺术手法的幻想性依次减弱,现实性依次增强。每个人都要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点点滴滴都有可能成为之后的经典!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6
威尔逊说“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近日,我去书店转了一圈。想要买些课外的书。此刻,一本名为《中国民间故事》的书吸引我的眼球。怀揣着一份好奇买下了它。带着一颗好奇的心认真读完了。最大的感慨便是:中华文化之博达精深!
万里长城也有人叫八达岭长城,曾经在那一带住着两户人家,分别姓孟和姜。说到这儿,想必大家都知道肯定和孟姜女有关。没错,我要说的是鮮为人知的她的来历。话说某年孟家种的瓜秧爬到了隔壁的姜家,并在墙边结了个瓜。秋收时,这个瓜被一分为二,一家一半。切开时便出来个女孩儿,两家取名孟姜女。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孩儿长大了,与一个名叫范喜良的喜结良缘。而那时正值秦始皇招人修建万里长城。毫无疑问,范喜良被抓走了。可怜的.孟姜女在洞房之夜失去了丈夫,可见她是何等的伤心难过。可一直等待的范喜良始终没有回家,于是她决定去找范喜良。从此便开始了寻夫这路。
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长城脚下,映入眼帘的是官兵拿着皮鞭凶残的对待那些可怜的壮士,正因为这样,长城脚下的一堆堆白骨就形成了。如此悲惨的场面,让孟姜女悲愤不已!便开始拼命的寻找丈夫。可有人告诉她,她要找的人早在三天前已经死了。孟姜女第一反应就是痛哭,于是长城倒了,露出了她丈夫的尸骨。作为一国之王的秦始皇听说这事岂能不生气,便处死了孟姜女。从此孟姜女哭倒长城的感人故事便在民间传开。
关于牛郎织女,都是妇孺皆知。而我看完这则故事后,觉得主人公更应该是牛郎身边的那头憨厚忠诚的牛。那个憨厚朴实的孩子敌不过哥嫂的霸道,便只得了一头牛和一点田地后被哥嫂赶出家门。
某天黄牛,哦不,应该叫神牛。当它对牛郎说该娶媳妇的时候,牛郎无奈自己的穷困只得摇摇头。老黄牛便为他支招。牛郎有幸娶到了仙女织女,有情人终成眷属。牛郎与织女不但在一起了而且还有了孩子。
可好景不长,王母得知这事,无疑是雷霆大发!捉走了织女。而老牛为了牛郎能追回织女,牺牲了自己。这张充满神力的牛皮助牛郎飞上天去寻找织女。
传说后来牛郎和他的两个孩子变成了星星,最中间的就是牛郎星。而织女也变成了星星。他们相隔一个银河的距离。而之后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他们才能借喜鹊搭建的鹊桥见上一面。
小时候听老人说,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坐在葡萄架下可以听见牛郎和织女的谈话呢。遗憾的是,关于这个传说,我一直没有得到验证,当人们在感慨牛郎织女的悲惨爱情时,我却佩服老黄牛的默默奉献。留下的一段传奇佳话是他们的,他什么也没有。
每一个简单的小故事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检讨自己,完善自己。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一定要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7
我从小就喜欢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后来我上了学,识了字,爸爸妈妈就开始给我买故事书。前几天,爸爸又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中外民间故事》。我拿到手里翻开一看,立刻就喜欢上它了。
这本书里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例如孟母三迁、狠心的后娘、孟姜女哭长城、木兰从军、司马光砸缸、屈原沉江等。这里有好多故事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就给我讲过,我非常喜欢。现在我把这本书捧在手,更是把这些故事翻来覆去地读了又读。
在这些故事里,我最喜欢的就是木兰从军了。花木兰虽然是一个女孩子,而且还生在古代,可她却比男儿还坚强勇敢。战事一起,她便剪掉了长发,穿上战袍,替年迈的父亲上了战场。在战争中,她立了许多战功,最后还被提升为将军。大军胜利归来后,她这才回到家乡,换回了女装。我读这个故事,想象着花木兰女扮男装,在战场上厮杀的场面,心情真是激动万分。
这本书里其他的'故事也都很有意思,我知道,这些民间故事源于民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表现了劳动人民的喜怒哀乐,体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思索,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洁善良的心灵。
总之,《中外民间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教我学会坚强、勇敢、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我真是太喜欢它了!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8
我从小就是一个故事迷。识字前,每天晚上都是伴着妈妈的故事进入梦乡;识字后,也总是要读一会书,才能坦然的进入梦乡。像《中国民间故事》《中国古代神话》我都喜欢,因为爸爸给我说过一句话: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些故事让你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故事就是《田螺姑娘》,故事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一位后生在前世救了一个大田螺,于是,在今生,这个大田螺遇到后生后为了报恩,化身田螺姑娘,暗中帮助后生。由此可见,田螺姑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
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实生活中,就不乏这样的事例。相信大家还记得“300万房产送水果摊主”这则新闻吧,上海的八旬老人马老先生将300万房产赠与水果摊主,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再回顾一下吧,马老先生是一位独居老人,老伴去世了,患有精神病的儿子也意外猝死,晚年的生活有点让人堪忧,幸得楼下水果摊主的悉心照料,老人生病住院期间,水果摊主白天卖水果,晚上陪护,直到老人康复出院。期间给老人的亲戚打电话,都说自己走不开,没人上前。就连几年前马老先生的儿子猝死在家中,也是水果摊主好心帮助,跟着忙前忙后的,送走了马老先生的儿子。我想:马老先生为什么愿把房产留给一个陌生人,而不给他所谓的一些亲戚呢?可能就在他们的朝夕相处中,老人感受到了水果摊主的关爱,享受到了天伦之乐,他从陌生人身上感受到了最可贵的亲情。他知恩图报,他就是现实版的田螺姑娘,把房产赠与水果摊主。不管外界怎么质疑,我觉得,水果摊主的付出不是虚假的,好人总有好报的。
其实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在动物界也有,像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它们尚且知道用自己的方式来感恩,更何况是我们人类呢?我们也应该学习田螺姑娘的这种知恩图报的品质,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有意义,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快乐、幸福。
中国民间故事读后感 篇9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民族传统文化典籍中,记载了众多民间的奇闻趣事,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故事里的是是非非,可以让我们学会去分辨事理,可以帮助我们去了解人心的转变。中国人从古至今没有变的是对礼仪、孝道和信仰的坚守。下面我介绍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足以见到古人的聪明和勤劳的动手能力。
《鲁班的传说》讲的是鲁班出生于一个工匠世家,他不仅头脑敏锐,而且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他的发明故事广为流传。其中有一次,国王要修建一个大宫殿,并命令鲁班必须在半个月内伐出三百根梁柱。大家工作了十来天,只砍了一百来棵大树。眼看就要到时间了,鲁班着急得无法入睡,他在夜晚出去思考问题,不小心被草叶割伤了手指,他却发现这个草叶边缘有着密密麻麻的锋利细齿,接着他又发现蝗虫的两个大板牙上也有锯齿,于是他眼前一亮,做出了一把锯齿的铁条,这种铁条省时省力,只用了十三天,就伐好了三百根梁柱,这就是锯的前身。
鲁班还是个木匠,有句成语“班门弄斧”,就是说谁要在鲁班面前摆弄斧子,那就太自不量力了。由此可见,鲁班用斧的技巧是多么高超埃但是要想用斧子把木料砍得光光滑滑,连鲁班都办不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鲁班琢磨了很久,做了无数次试验后,刨子就这样诞生了,它可以让木头的表面刨得非常光滑。
鲁班发明了很多很多工具,有的工具仍然被现在的木工师傅使用着,而鲁班也被木匠们尊称为“祖师爷”。我非常敬佩鲁班的才智,他善于观察,然后把平常生活中可以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演变成可以用的工具,这也在提示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多么的重要。希望大家可以多读读他的故事,了解一下现在都有哪些工具是由鲁班发明而演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