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笔构网

2025-10-28教案

请欣赏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逐步达到善于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散思维

出示配图和课本上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观察和朗读。

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小区的绿化工程。

二、适时引导,诱发思考

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针对该话题,先让孩子们想一想怎样才算是对“空地”的合理利用?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再让同学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再和同学合作商量。

在此环节中,教师一是要提出明确的说话要求,二是要巡视其间,进行适时引导。

三、创意发言,尝试交流

首先,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倾听,不仅要听老师说的,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从中借鉴、学习、提高。可以在两位同学汇报之后,请其他同学复述,

其次,围绕“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和能“具体生动地讲述,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说——即当你想说的内容很多时,要先确定好要讲的主要事情,然后围绕这件事把话说清楚。不能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一点。这样,大家反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了。二是可以借助合适的动作、表情。

四、展示成果,拓展延伸

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根据学生的画一画、讲一讲,最后集体评出“最佳设计方案”。

当交际过程完成之后,可以全班出一个图文并茂的集子,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也可以向社区提出自己合理化建议,这样也就更好地落实了“交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编排思想。

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篇2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懂得用心去听身边的声音,就会发现世界上的声音很丰富,很美妙。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的点滴事物,去倾听身边的一切声音。

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麽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像 耳朵已关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知道怎样才能用心倾听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

教具准备:生字词卡片,几种熟悉的声音大录音,两根筷子、一个杯子、盘子、碗。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注意倾听周围的声音,特别是课文中提到的植物、动物、自然现象等的声音。

二、导入新课,自主设疑

1、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耳朵,你们都用耳朵为你们干什么?

2、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声音的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

3、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 看到课题,你心中有什么疑问。

5、 教师梳理问题:你一定会听见的肯定是声音,可会是什么声音呢?请同学们自课课文。

三、初读课文,自主探究

1、 教师出示自探要求;

(1)、自读课文,借助生字表,认读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都提到那些东西的声音?他们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说一说,模仿一下。

(3)、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四、解疑合探,整体把握

1、 检查生字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大家一起读一读。

(3)、交流识记生字或理解词语的意思的方法。

2、 指名学生交流自探问题,评议。

3、 教师小结。

五、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小组互相检查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集体评议后再指导读课文。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评议。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梳理问题

1、 开火车读生字新词。

2、 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除此,你还想知道什么?

3、 教师梳理问题:

(1)、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像耳朵已关闭上。

(2)、课文中提到的声音我们太熟悉不过,但是却从没有听见,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4、 教师导入新课:让我们带者这些问题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二、自读自悟,自我探究

1、 教师出示自探要求。

2、 学生通过读、思、划等方式自我探究。

3、 教师巡视

三、交流讨论,解疑合探

1、 指名生说说对问题(1)的理解,其他生补充,评议。

2、 读一读相应的语段

3、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适当的小结。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5、 交流讨论问题(2)。

6、 有感情地齐读第8~10自然段。

7、 引导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筷子等,试着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

8、 教师引导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9、 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

10、 指名反馈,教师小结。

11、 感情朗读课文

四、质疑再探,升华认识

1、 学完课文,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 学生自由质疑,解疑。

3、 教师总结

五、拓展延伸,自主编题

1、 在生活中用心倾听各种声音。

2、 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写一个片段描述一种声音。

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用心去听

声音多么丰富、多么美妙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交流描述一种声音的片段。

三、指导学生填写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比较抽象、耐人寻味的文章,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象自己的耳朵已关闭”?教育学生用心倾听周围的世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篇3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懂得用心去听身边的声音,就会发现世界上的声音很丰富,很美妙。

2、轻轻、细细品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用心去听身边的声音,就会发现世界上的声音很丰富,很美妙。

教学准备:

下载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课文

1、 自渎课文,借助字典,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内容。

2、 标记自己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 导入新课

1、 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段各种声音的录音,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 默读课文,小组交流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的大意。

四、 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 认读词语

梳头 掠过 吹拂 麻雀 呼啸 拨水 啃骨头

机警 闲暇 美妙 逐渐 狂风卷起 上楼梯

2、 重点理解词语:呼啸寂静闲暇美妙逐渐

3、 选择重点词语造句

4、 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五、 深入理解课文

1、 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 小组提问,全班讨论

3、 全班交流: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声音你都听到过吗?为什么呢?

这些声音我们太熟悉了。但却从没听到过,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4、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六、 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好?

第二课时

一、 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互听互评)

二、 完成“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

1、 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2、 当田间的清泉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砸向屋顶,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三、 练习巩固

1、 听写词语比赛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而且自己觉得读得好的句子。

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用心去听

声音多么丰富、多么美妙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比较抽象、耐人寻味的文章,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象自己的耳朵已关闭”?教育学生用心倾听周围的世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篇4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懂得用心去听身边的声音,就会发现世界上的声音很丰富,很美妙。

2、轻轻、细细品读,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懂得用心去听身边的声音,就会发现世界上的声音很丰富,很美妙。

教学准备:

下载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课文

1、 自渎课文,借助字典,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初步了解内容。

2、 标记自己不懂得的地方,以便上课进行讨论。

二、 导入新课

1、 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段各种声音的录音,说说,你听到了什么?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 默读课文,小组交流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以及课文的大意。

四、 检查小组学习情况

1、 认读词语

梳头 掠过 吹拂 麻雀 呼啸 拨水 啃骨头

机警 闲暇 美妙 逐渐 狂风卷起 上楼梯

2、 重点理解词语:呼啸寂静闲暇美妙逐渐

3、 选择重点词语造句

4、 说说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五、 深入理解课文

1、 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2、 小组提问,全班讨论

3、 全班交流:课文中提到的这些声音你都听到过吗?为什么呢?

这些声音我们太熟悉了。但却从没听到过,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4、 齐读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想。

六、 选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想想怎样才能读好?

第二课时

一、 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互听互评)

二、 完成“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注意带点的词语

1、 当清风掠过明月,当微风拂过树梢,当寒风穿过田野,当狂风卷起巨浪,你总听到些什么了吧?

2、 当田间的清泉奔向溪流,当哗啦啦的大雨砸向屋顶,当小水滴清脆地落到盛水的盆里,你总该听到些什么了吧?

三、 练习巩固

1、 听写词语比赛

2、 朗读自己喜欢的而且自己觉得读得好的句子。

板书设计:

你一定会听见的

用心去听

声音多么丰富、多么美妙

教学后记:

这是一篇比较抽象、耐人寻味的文章,我把教学重点放在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你一天天长大。却逐渐失去了听的兴趣,好象自己的耳朵已关闭”?教育学生用心倾听周围的世界。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篇5

教学要求:

1、教育学生要善于识破像狼一样的坏人的伪装,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2、熟读课文,按课后练习l的提示(与狼和老山羊的神态动作有关的词语)详细复述课文,做到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语句通顺,前后连贯。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友情、忠诚、驯良、可怜、毫不犹豫、善良、温和、收拾、轻蔑、改变”等词语。写出“善良”“犹豫”“暴躁”的反义词。能用“只要……就……”仿写句于。积累词语10个。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按提示(狼和老山羊的神态、动作有关的询语),熟读课文,学会详细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自学课文,粗知内容,理清脉络。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二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课文《狼和小羊》,就认识了一只凶恶的狼,它蛮不讲理、故意找碴儿,吃掉了一只小羊。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文章是讲狼和一只老山羊的事,老山羊的命运如何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21、会摇尾巴的狼”(板书)

二、自学课文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通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理解“驯良、赌咒”这些词语的意思

四、整体进入

1.自由朗读课文,请你初步谈谈你对狼和老山羊的印象,以及读了这则故事的体会。

狼:伪善、狡猾、凶恶。(指名读写狼的句子,读出语气。)

老山羊:警惕性高、聪明、善于观察思考(指名读老山羊的句子,读出语气。)

2.完成课后题2看拼音写汉字,交流出示:

我们要善于识破坏人的伪装,不要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骗。

圈出“蒙”,注意读音第一声。

3.再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抓出主线:

①完成课后题1:

从哪些地方可看出狼的伪善、狡猾和凶恶,它耍了什么手段?

老山羊是怎样一步一步识破狼的.本性的?

②交流,板书:

狼 老山羊

连忙 招呼 问

老实 可怜 看

半闭着眼盯

不耐烦 指

叫嚷轻蔑

男生读描写狼的小节,女生读描写老山羊的小节

4.熟读课文。

5.根据板书详细复述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词并家默;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并且详细复述了课文。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

(一)学习第1~3节

1.轻读第1~3节,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发现出狼对老山羊亲热得很?

2.狼为什么把老山羊称作“好朋友”?

“我,你不认识了吗?”狼为什么要把“我”放在最前面?

3.“掉”与“跳”有什么区别?

4.朗读读1~3节

(二)学习第4~7节

1.默读4~7节,思考:狼为什么装出狗的样子。

2.从哪里可以看出它是装出来的?(语言、动作)齐读有关的句子

3.师:狼努力地想装成狗,但老山羊盯着狼的尾巴,识破了狼的伪装。

4.读4~7节

(三)学习第8~9节

1.狼说了哪些漂亮话?(漂亮话是指那些听来十分好听、感人的假话。)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狼说的话。

2.用“只要……就……”来说话

3.齐读第8~9节。

(四)学习第10~1l节

1.当狼感到老山羊救的可能不存在了,就凶相毕露。哪些词语写出狼的凶恶?

2.老山羊并没有害怕,相反却轻蔑地看了一眼,说了什么?

三、分小组编排课本剧,评议

四、总结全文

学习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五、完成课后习题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篇6

教学目标: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生活中如果有人问你“你听得见吗”,你也许会不屑一顾。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却偏偏叫做《你一定会听见的》,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吗?

2、标题为一句省略条件的条件复句,如果将句式格式补充完整,将会是“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如果你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将空格填上,那你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二、阅读与理解

1、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所说的“听见”,与我们一般而言的“听见”意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所说的“听见”似乎很难做到,但作者坚定的告诉我们“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告诉我们“听见”的方法了吗?

听需要用心灵感受,需要感性

3、作者举出“聪明人”与“木头人”两种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来倾听生活?

听需要用头脑辨别,需要理性

在生活中需要积极,主动,独立的思考

4、默读文章,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

三、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1、反复设问,突出悬念

连续反问,自然过渡

分类讨论,说明道理

提出建议,首尾呼应

2、文章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通过查字典自学生字,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教学过程:

一、抓“争气”,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

教师板书《一定要争气》,学生围绕题目质疑:

(谁一定要争气?为什么要争气?为谁争气?怎样争气的?结果怎样?……)

板书:什么情况下怎么做的

二、学生通读全文,找出答案。

三、检查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1、指名读文,纠正读音。

可采用让学生给带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

2、识记字形,区别形近字。

“基”上下结构,上边是“其”,中间不要多一横,“其”的最后一笔是“捺”。

“考”下面不能多写一横。

“试”左右结构,右边千万不要多加一撇。

“厕”是半包围结构,“厂”要包住“则”,不要错写成左右结构的字。

“努”上下结构,第一笔是“撇折点”,右上角的第二笔是“捺”。

“需”上下结构,“雨”字的第三笔是“横折”。

“末”字与“未”要区分开。“未”字上横稍短,“末”字上横长。

区分“震”与“振”,两个字的读音相同,也都有“动”的意思,但用法不同。“振兴、振奋、振作”用“振”。“震惊”“震荡”“地震”同“震”。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形近字、同音字组词的方法,进行巩固练习。

末( ) 试( ) 震( )

未( ) 式( ) 振( )

厕( ) 努( ) 技( )

测( ) 怒( ) 枝( )

3、理解词义。

发愤:下决心,努力。本文指童第周下决心努力学习。

资助:用钱帮助。

耐心:心里不急躁,不厌烦。

尝试:做一做,试一试。

钻研:深入地进行研究。

再三:不止一次,一次又一次,文中指童第周一次又一次地请求校长让他跟班试读。

偏僻:离城市比较远,交通不便。

震动:本文指童第周的重大成就使欧洲生物学界感到惊讶。

鄞县:浙江省一个县名。属宁波市。

四、练习读书,巩固生字,了解大意。

五、作业:

生字、字词、读熟课文、查阅有关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两次提到的“一定要争气”之间的联系。

2、教给学生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理解课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抓“争气”,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文中几次讲到“一定要争气”。边读边标画出带有“一定要争气”这个词语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一定要争气”是在什么情况下讲的?学生读文后可以小组讨论一下,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经过讨论,学生弄清文中两次“争气”的事情。

(第一次是讲童第周中学时由于[基础差],[成绩不好],经过刻苦努力,仅用半年时间就赶上来了。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得了100分。童第周看着成绩,心里想:一定要争气。)

(第二次是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刻苦钻研,成功地完成了教授做了几年都没有成功的试验,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童第周为中国人、为祖国争了气。)

板书:基础差成绩不好

二、抓“争气”,理解重点词句。

1、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

(1)通过查字典理解“[再三请求]”。

(“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即多次的意思。“请求”说明是诚心诚意的。“再三请求”表现出童第周当时求学的心情是十分迫切的。)

(2)根据本句的意思,判断、选择词义。

投影出示练习:判断句中“才”字的意思。

“才”字有三种解释:①刚刚;②仅仅,只有;③勉强。

a、第周17岁才进中学。(①)

b、均成绩才45分。(②)

c、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③)

在上述判断带点词的连续句中,第1句“童第周17岁才进中学”的“才”字是“刚刚”的意思;第2句“平均成绩才45分”的“才”是“仅仅,只有”的意思;第3句“才同意让他跟班就读一个学期”的“才”字是“勉强”的意思。

通过这样的练习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出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当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一定相同,要根据词语所处的语言环境来判断词义,即据句选义。同时,也要通过反复练习朗读,来进一步体会童第周渴望学习的坚强信念。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思想基础,所以童第周更加发愤学习,刻苦钻研。

(3)联系下文,理解“[发愤]”的意思。

“发愤”在字典中的意思是:自己感觉不满足,努力地做。

那么,童第周是怎么发愤学习的呢?读课文第3自然段,并画出童第周发愤学习的句子。

(一是“每天天没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园的路灯下面读外语。”)

(二是夜里在路灯下看书,被老师发现,路灯关了,又溜到厕所外边的路灯下学习。)

这两方面内容就已清楚、具体地解释、说明了“发愤”的意思。

在理解了重点词句后,再理解“一定要争气”就不难体会出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要争气,即要有志向;二要自信,“我并不比别人笨。”;三要刻苦努力,“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板书:再三请求发愤学习

2、读4—5自然段,理解重点句。

(1)同学们,你们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手术非常难做?

这个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两个基本方面思考:一是联系上文,童第周的老师是欧洲一位很有名的生物学教授,他自己做了几年,[没有成功];二是同学们都不敢尝试。由此看出手术的难度之大。

板书:手术难做、教授没成功 同学不敢尝试

(2)童第周是怎样做成功的?

“童第周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他[不怕失败],做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成功]了。”

文中只用一句话讲述童第周成功的经过。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从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刻苦钻研;二是不怕失败;三是耐心加细心,最终以顽强的精神和熟练的技巧,使手术获得成功,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三、抓“争气”,深化中心。

讨论:童第周为什么一定要做这件事?

教师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深入理解童第周为祖国争气的崇高思想境界。

首先让学生自读4、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带有“争气”一词的句子,然后想一想,童第周这次成功是在什么情况下为谁争气?经过讨论,要让学生认识到全文两次提到的“争气”含义是相同的。即:一是要有志向,二是要有自信心;三是要肯努力。但是第二次争气要比第一次争气更深一步。第一次是为自己争气,不甘落在同学的后边。第二次是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争气,不让外国人讥笑我们,不甘心落在外国人的后边。

四、抓“争气”,练习朗读。

这课的朗读,应该重点放在第三自然段,在学生理解了童第周在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刻苦学习的精神后,应集中体会他是怎样学习的,把对童第周的敬佩之情读出来。如,这一段的最后童第周说的话,“一定要争气”,他是说给谁听的呢?是说给自己听的,同时也是勉励自己的话,应指导读书。另外,“我并不比别人笨”这个“并”字就突出了童第周下决心,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的坚定信心,让学生把这个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五、作业:

1.找出描写童第周发愤学习的词句,再抄下来。

2.预习27课。

板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一定会听见的》 篇8

教学目标: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主旨,掌握分类讨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整理行文思路,感受文章起承转合的过程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生活中如果有人问你“你听得见吗”,你也许会不屑一顾。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文章题目却偏偏叫做《你一定会听见的》,看到这个标题,你会有什么疑问吗?

2、标题为一句省略条件的条件复句,如果将句式格式补充完整,将会是“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如果你能够在上课的过程中将空格填上,那你就读懂了这篇文章。

二、阅读与理解

1、阅读课文,思考:文中作者所说的“听见”,与我们一般而言的“听见”意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所说的“听见”似乎很难做到,但作者坚定的告诉我们“你一定会听见的”,文中告诉我们“听见”的方法了吗?

听需要用心灵感受,需要感性

3、作者举出“聪明人”与“木头人”两种情况,是为了说明什么呢?我们要用怎样的态度来倾听生活?

听需要用头脑辨别,需要理性

在生活中需要积极,主动,独立的思考

4、默读文章,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如果 ,那么你一定会听见 的。”

三、整理文章写作思路

1、反复设问,突出悬念

连续反问,自然过渡

分类讨论,说明道理

提出建议,首尾呼应

2、文章的起承转合清晰、自然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