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28读后感

请欣赏《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1

毛姆在书中对人性的复杂有着深刻的解析与描述。

斯特里克兰那份对艺术的理想追求的坚毅,以及他那种不在意外界的一切眼光与议论,摈弃远离文明社会,只追求自己心里想要做的事,寻求灵魂的解脱,他的这种坚毅追求确实让人敬佩。但是正因如此,他不食人间烟火,残酷冷心,为了自己内心的追求而几乎伤害每一个人,包括善待他的人,这实在难以让人喜欢。他的坚毅与那种‘绝世而独立’(未必合适,差不多那意思)也值得‘择其善者而存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学习借鉴一些也需丢弃一些。

当然,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也可以选择做人的方式,没有谁的生活方式就一定是好的,也没有谁做人的方式就一定是对的,是好的。好与坏的界限不过也是人类从原始状态到现在文明社会的过程中才出现的可以约束人的道德标准,这个道德标准因为从出生便开始往我们的脑子里灌输,所以当有人的行为偏离了我们的这个道德标准时,我们便难以接受,认为这就是不好的,不对的,事实上我们无法说清对与错。所谓的对错不过只是建立在文明社会的道德标准上。如果没有这个道德标准,那我们怎么才能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

这世上大多数的人都是平凡人,无法有像斯特里克兰这种人的思想境界,然而我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人正因为有七情六欲、善恶美丑、喜怒哀乐,有现实的追求,才能称之为人,才算完整?若人人都如斯特里克兰那般,那这世上也同样会缺少别样的精彩?

这世界需要像斯特里克兰那般孤独独特而又不凡的人,也更需要所谓的“俗人”。我想每个出现在世间的人,都一定都会有他存在的意义吧。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2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第一次看到《月亮与六便士》这个书名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怎么在意,如果不经意间路过书店,也不会去买这本书,就连电子书都没有浏览一下。即使在很多书友讨论这本书的时候,事后也没有太多的关注。直到那次在《一本好书》的话剧演绎中看到了这个故事。短短的话剧演绎就像在我眼前打开了这本书,一页一页的翻过,慢慢的感受整个故事的发生。

作者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本已有牢靠的职业和地位、美满的家庭,但却迷恋上绘画,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弃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月亮与六便士”--“理想和生活”,到底哪个更重要?其实是说不清楚的。有些人为了理想放弃一切,就像书中的经纪人,很多时候会让人难以理解,就连毛姆都觉得不可思议,为此去劝解、去阻止。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够如此彻底的放弃一切,为理想像发了疯的似的埋着头向前冲。也许就闯出了一片天地,寻找到心灵的归属;也可能撞的头破血流,迷失在寻找的途中。

在现实生活中,安逸的生活可能是很多人会做的选择;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无奈,真的要放弃一切寻求梦想的时候,需要强大的毅力作为后盾。很早的时候网络上就流行一句话“来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很潇洒,可真要这样做的时候,往往有很多人却做不到;一场简单的说走就走的旅行都这么难,更何况放弃一切去寻求梦想。这本书用一个故事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简单的故事却给了人庞大的思考空间。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3

《月亮与六便士》中“月亮”指的是诗和远方的田野,是理想;而“六便士”指的是眼前的苟且,是现实。而当你面对这一选择,你会如何抉择呢?书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他又是如何选择的呢?

斯特里克兰德原本有一个平凡的生活,有妻子,有自己的孩子,可他觉得前半生度的如此空虚,他决定抛弃自己的妻儿,放弃荣华富贵,放弃物质享受去追求艺术穷困潦倒,书中说他“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毛姆是这本书的作者,他用现实中的保罗?高更的形象去塑造斯特里克兰德,塑造了一个生前被世人唾弃,但死后却被受推崇的画家形象。

斯特里克兰德抛弃现实而勇赴理想,像主人公那样的人也有许多,如贝多芬,为了理想到最后听力渐渐无法忍受;还有梵高,最后穷得一文钱都没有,自杀了。

也许你会羡慕斯特里克兰德那样,如脱缰了的野马那样奔放洒脱,可谁又能够得到真正的自由呢?亲情和友情难道就可以抛弃吗?规则和秩序难道可以无视吗?只有约束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

斯特里克兰德确实是才华横溢,但他也有冷酷无情的一面。在妻儿方面上不闻不问,为了追求艺术,而没有与妻子联系,一幅无所谓的样子,真令人作呕。

斯特里克兰德也是许多艺术家的典范,为了艺术而且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书中也有一个正好与之相反的人,他选择了六便士,选择了现实,他就是斯特略夫。

他有极高的道德情操,先后救出了自己的妻子和斯特里克兰德,可斯特里克兰德却恩将仇报,夺走他亲爱的妻子,所以他选择了委曲求全,我想你们应该会觉得他很蠢吧!但他却无条件支持了艺术,是斯特里克兰德的反面,他虽然选择了六便士,但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不管他们怎么选择?作者毛姆都是最清楚的,无论是理想还是现实,都会是伴随着美好与伤害。正如书中所说“我想这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你认为应该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应该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要求?”我觉得不管是哪种选择,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价值。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4

偏执孤独的天才,从人尽皆知的梵高,到本书主角的原型高更,人们谈起他们的时候除了他们的作品后,总是避免不了提及他们的疯狂。艺术品的美是一种美,其背后的故事,也是另一种艺术吧。

在《月亮与六便士》的热门书评里,除了刘瑜的那一篇外,还有一篇写于20xx年,作者那时候在上海当程序员,攒了十几万块,决定辞职用两年的时间去一窥自己的梦想,写一本书。“我捡够了六便士,现在想看看月亮。”他是这样写的。距今已经6年过去,我和很多人一样好奇写书的结果,但点进作者的主页,发现他的账号已经被注销。有人在那篇书评下留言,说作者的书的确出了,但评价一般。虽然不知道真正的结局如何,不知道作者是重回为六便士埋头生活的日子,还是继续追寻着月光,但那篇书评为《月亮与六便士》留下了一个神秘的注脚,或者可以算是书里的虚拟故事无意中漫延出了一角到现实中,也或者是现实小心翼翼地往书中探了探头窥望了一下。

读过这本书的人,或者根本没有听说过这本书的人,大多数都有想放弃一起去追求梦想的时刻吧。极端的便好像斯特里克兰德,如同恶灵附身,可以抛妻弃子不吃不喝,却必须要画画,现实一点的就是书评的作者,放手一搏但还是保留了退路,给自己一个犯错的机会。平凡人如我,能做到后者都需要很大的勇气,更多的时候只是做做白日梦,把“梦想”变成“消遣”、“兴趣”。

看完《月亮与六便士》后我在思考,斯特里克兰德的作品最后有没有被大众认可,有没有售出天价,是不是对故事并没有太大影响呢。没错,他死后的成功为画家的一生更添了几分唏嘘和悲凉,但斯特里克兰德从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画作的评价,当最后一笔落下,画便成了一个实物,脱离了他的灵魂,再与他无关了。与其说书里表现绘画是他的天赋,不如说着重点在表现他的疯狂。也不知道是他怪异、超前的绘画天赋促使了他的疯狂,还是他的疯狂孕育了他的绘画。

世上天才不少,疯子不少,但人们独爱疯狂的天才,仿佛异于常人的表现使得这些天才离平凡更远一点,离神更近一点。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5

“只要月亮你会饿死,只要六便士你会活得庸俗。若是想月亮六便士两手抓,又会陷入这样一个困境——月亮你够不着,六便士你嫌少。”

也许我们都一样,总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踯躅。告诉自己要忠于理想可最后还是会跪倒在现实面前。

现实苍冷,就在脚下,触手可及,在平俗的包围中,偶然间瞥见了一抹月光——那种前所未有近似玄幻的光辉被我们冠以理想之名,让为生计奔走到疲惫麻木的人们觉得热血沸腾,恨不得立刻顺着那道光束攀爬以摆脱一味苟且的自己。

克兰德——一个年过不惑、生活体面的男人,背井离乡抛妻弃子来到巴黎画画,他毫无画画功底、作品也不断遭人否定,可是在追逐梦想的路上仍然顽强不屈。但最终的最终幸而大获全胜,作品好评如潮。一切皆苦尽甘来功德圆满。

对于男主,我只想说,他是个狂热而冷漠的人。痴狂于理想,却对至亲之人冰冷甚至可谓残忍。

尤记得小时候爷爷给我讲的一个笑话:说两喝的烂醉之人打开手电筒,看着光束非要往上爬。许是爷爷的绘声绘色和自己年幼尚小吧,反正现如今听到类似故事是不再会笑的满地打滚嚷嚷着让爷爷再讲一遍了。我想,如果真有那束光柱,爷爷定是攀爬之人。因为我见过他年轻时的照片,眸里,是真的有火。并非星点,而是熠熠的一簇。可是他终是撤下云梯,转身把拽住他衣角的妈妈的手牵起,抱着牙牙学语的姨姨往回走。月光再亮,他还是选择了姥姥留给他的那盏微灯。

高晓松说:“谁都有苟且的时候,当我们低下头去捡六便士的时候,也不要忘了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

但同时,当我们醉心月光之时,总还是会惦念着六块便士。毕竟,月光再美,终是填不饱肚子的。

无论是克兰德还是我的爷爷,同是朝着自己本心而去。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我认为不应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评谁抑或褒扬谁。

对于理想与现实的自我心理战,永远难做辩驳。因为你我三观不同,价值观互异。但无论选择哪条路,既已选择,那就坚定地,不回头的走下去。

蛇有蛇道,狼有狼道。子非鱼,勿定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6

终于读完了这本书。

好像每年年底的时候才静的下心读书,这可真是有点糟糕呢。

读之前其实听过很多关于月亮与六便士的探讨,大家都在说关于理想与现实的选择。但其实我在读的过程中,看到的更多的关于人性的探讨。以前没有读过毛姆的书所以不是很了解他的写作特点。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矛盾。毛姆写人真的很厉害,寥寥几笔就活灵活现。斯朱兰,德克,人性的矛盾在他们身上体现的非常充分。斯朱兰极具绘画天赋,极具个性,直率洒脱——作为旁观者也许你会这么认为。但你若是与之亲近,而你只是我这般的俗人,你大概会觉得他自私冷漠不识趣,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抛家弃子,对德克的好忘恩负义。德克也同样如此,是的,作者笔下的他虽然绘画才能一般但是眼光独到,他很早或者说是最早发现斯朱兰是天才,同时他又很惜才,对斯朱兰照顾有加。可是德克的善良和同理心由于缺乏底线,让人忍不住看不起。从不同的侧面来看他们,他们的每一面好像都是人性的极端,当这些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你会感到矛盾,但是很真实。天才与自私,善良与软弱,多希望不是这样的组合呀,可是偏偏人性就是复杂。而越是个性分明的人越体现出这种复杂。斯朱兰笔下的其他人物,比如斯朱兰夫人,布蓝琪以及大溪地的那些女人们,毛姆几笔就写出了她们的特点,有很多书友觉得是毛姆对女性有偏见。对此我保留我的意见,毕竟我不曾了解过毛姆和他的时代背景,我更愿意相信那是写作需要,是为了突出斯朱兰的人物特点。

书中关于斯朱兰作品的描写我有点get不到,我实在是艺术素养太低,见识太少,想象力又匮乏。希望自己以后多多增长见识多多接受艺术作品的熏陶,也许那个时候再来读这段会有不一样的感悟。书中大溪地的描写确确实实的让我羡慕了,仿佛桃花源一般,与我一直所幻想的地方几乎没有差别。大溪地于斯朱兰是归宿,不知我的归宿在哪里。更不知是否能够找到,是否有足够的个性去寻找。

可斯朱兰的后半生活的太纯粹了。我只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 篇7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小说,作者是毛姆。它的名声很高,还没读过,便大概知道里面的核心,会偶尔假文青的用来形容理想主义。我读过之后,除了对里面画作妙惟肖的描写感到震撼之外,反而没了之前那许多感慨。

没读过之前,我以为小说主角是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终身却又穷困潦倒的可爱的小年轻。描述为可爱,是因为,我觉得,男主至少是个心地善良纯真的人。然而事实是,男主是一个脾气暴躁没礼貌的大叔。这个大叔的原型是知名画家高更。大叔的前期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成功”人士,六便士的生活似乎有点低估他的社会地位。然而,或许就是这种反差早就了这个角色的不平凡。第一个反差,是大叔的年纪,他不是我们刚步入社会的小年轻,而是有很让人羡慕的家庭的人,这样的人,让他放下所有去追求遥不可及的“月亮”,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得需要多大的决心?第二个反差,是大叔的社会地位,如果他一无所有,我可以想象,一个逼到绝境的人会遭遇怎样的涅槃重生,可偏偏是顺利的幸福的成功的人,可以不顾虑“沉没成本”,从头开始。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我没有研究高更的真实历史,对于这本小说,太过超于现实世界的描述和有时过于牵强的逻辑,难免让我感觉真实。但或许,真实并不是这部小说的初衷吧。纵使这位天才有着非凡的天赋,但于我个人,我不喜欢他。除去表面的不负责任,和对家人带来的伤害不说。我最痛恨的是他对朋友的态度。我忘了那个唯一欣赏他的朋友的名字,暂且叫他小胖吧。小胖也是一个画家,在见过他的画之后,非常惜才,纵使男主脾气暴躁还没礼貌和修养,小胖依然对他很好。可惜男主非但不感恩,还出轨了小胖的妻子。其实这一点逻辑我一直觉得小说没交代好原因,因为一开始小胖的妻子是很讨厌男主,和小胖关系非常恩爱。

后来莫名的,就被男主吸引,我记得用了一个因为他有“野性原始”的吸引力来简单解释了小胖妻子的出轨,或许男主的身上有太多的难以解释的现象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