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读后感

笔构网

2025-10-29读后感

请欣赏大自然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自然读后感 篇1

奶奶给我订了一本杂志,名字叫做《大自然探索》拿到书后,光看目录:从“地球末日危机”到“寻找外星生命”,从“恐龙为什么长这么大”到“守望美丽的红唇精灵”,从“奇异的云”到“有相同的雪花吗”,从“制造现代木乃伊”到“巨型南瓜成长记”……一看这些题目,就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

特别有趣的是,每年的金秋十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都要举行一次有趣的“巨型南瓜大赛”。以前我在童话书里曾看过巨型南瓜能变成灰姑娘的马车,而现在已成为现实。加利福尼亚州的园丁们用卡车装着或用拖车装上自己种出的大南瓜去参加比赛。最新世界纪录是1813磅的超级南瓜,主人获得了一万美元的奖金。赛后,人们把南瓜瓤掏空,做成小船,举行“南瓜舟大赛”或发挥想象,把南瓜雕刻成各种雕塑。太好玩了。

大自然中的奥秘太多了,人们发现的,没发现的。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掌握更多的本领,将来自己亲自去探索大自然,开发大自然。

大自然读后感 篇2

伴随着夜晚春那浓郁的气息,我仔细地读完了《大自然的日历》最后一页。刺眼的台灯,光辉洒落在书的封面上,好似给书铺上了一层银纱。望着书,我不禁又捧起书,抱在怀里,伏在桌上细细地回忆了起来……

《大自然的日历》,一部几乎纯原生态的作品。这本书,是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章节,里面所记录了文学家米普里什文深入古老的俄罗斯北方森林的故事。他远足大地,出入森林,将丰富的生物学知识以及美轮美奂的自然描写,将人与自然的爱与善化为诗意和哲理融入书中,作者更用这本20世纪世界文坛不可多得的自然佳作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一往情深和对待大自然的真诚。回忆着回忆着,一阵风吹来,窗帘左右摇摆,普里什文笔下的文字,一列列仿佛又展现在我眼前。大自然优美的风景,生物学非同寻常的洞察力,一切的一切,还有我们以为的“害虫”,它们居然也有常人不知的“优点”。

回味完书中的感人内容,我又细细享受、感悟,想到我们身边的世界,本来蔚蓝的天空现在浓烟弥漫,本来清澈的水流现在变成一潭死水,本来蓬勃的树木现在只剩下一棵棵树根……《大自然的日历》虽然讲得是生物,但也离不开这生物适宜的自然坏境。自然,是多么重要啊!环境,是多么重要啊!有了好的环境,一年四季才会表现得更加充分美妙;有了好的环境,动植物才会显现出它们活泼的本性!

回忆完之后,我感受颇深,我觉得《大自然的日历》这本书的内容,是对青少年心灵教育的好书。它告诉了我很多关于大自然的故事和知识,而且还告诉我其实很多害虫也有它们鲜为人知的优点,也让我真正的领悟了这大自然的美丽与真谛!普里什文曾经说过:“儿童心灵的健康在很大程度就取决于孩子们与动物和植物的合理交往。孩子们自己去帮助动植物生长,这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所以,朋友们,行动起来吧!善待生物,敬畏自然!

大自然读后感 篇3

我们可能生存在一个这个宇宙的任何物体都无法理解的意识当中,就像你在你脑海中想象出来的事物,它存在在你脑海中的意识当中,它跟你的意识是一体的,它没有这种能力,也没有这个可能知道谁创造了它,我们跟宇宙是一体的,我们可能是某个更高层次我们无法理解的元素所创造的虚幻的产物,但对於同一层次的我们来说,我们是现实的,更高层次可能还有它无法理解的比它更高层次的元素存在,这就成了一个无限循环,我们的身体是由很多不同的元素,微小的生命体组成,同样整个宇宙也可能是由我们这些不同的元素,不同的生命体组成,我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共存一体的,这些联系产生了一系列的反应,就行成所谓的规律,不管我们多麽渺小,都是跟世间万物紧密联系着的,我们能够在脑海中想象事物,是因为外在事物影响着我们,使我们产生联想,如果你什麽都不懂,你会问出这个问题吗?所以我们所想象的事物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因为我们的很多思想和行为都是无意识的,它是长期受外界刺激影响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或思维方式,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存在,并不是某个更高层次的元素创造的,它也是无意识受影响的,所有事物都是一体的,相互影响着,不停地运动,产生不同的变化,形成各种各样的物体,所以,在这个世界里是没有创造和毁灭的,人死后也会转化成另一种形式的元素,在这里,对於我们而言,只有存在与联系,否则,关於宇宙有多大,宇宙从什麽时候开始的问题,是我们永远都难以解释的。

自然规律如此,然而,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自作聪明反而一切都会走向反面。

大自然读后感 篇4

反复研读郭思乐教授的大作《向大自然寻找力量的“天纵之教”——论生本教育的本质》,深深感受到郭教授文理兼通的学问境界。

文章意在阐释生本教育的本质,一直站在为万千受师本本本考本教育之苦的学生谋幸福的最前沿的郭教授又一次把博大的生本教育思想化为振聋发聩的福音书传播给中国教育界。开篇即指出教育的真谛是一定要“依托生命自然,就全局皆活”多么深刻!读者依稀看到一条真理的历史长河,自东方的老子、西方的卢梭处缓缓而来,正是由于郭教授的执着与努力,才使得这个人人能读懂,却鲜有教育者践行的道理终于在中国大地掀起了巨大浪潮,遍布全国各省市及港澳台地区的生本教育实验课堂里孩子们神采飞扬的脸庞正是那些美丽的浪花。

记得郭老师在《教育走向生本》的序言中讲到,“教育面对的是人,他承载着人类几百万年的基因从远古走来,又向未来奔去。”然而,我们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人类自己,我们可以创造大量的高科技的物质,我们却无法独立的创造一个人。虽然,我们无法独立的创造一个人,但是我们有可能改变着一个人的命运,因为我们是教师。

“我们的涉及生命高级活动的教育知识,却停留在研究者的意识和被研究者的意识领域之中,我们一直忽略在意识领域之外,还有广大的机能领域,而正是这样的领域,决定了我们的教育的发生和形成,以及结果。”郭老师让我们去意识我们未意识到的领域,不是忽视他的存在,而是倍加重视和呵护。面对我们未意识到的领域我们该怎么做呢?

相信机能,相信人的本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激发人的生命活力,依靠生命,激扬生命,而不是模拟生命,控制生命。所以,让我们一起向大自然寻找力量吧!

大自然读后感 篇5

人可以发出很多声音,大自然也是一样,它发出来的声音是那么美妙。

早晨,小鸟弟弟在枝头唱歌,"叽叽叽,叽叽叽",这声音响亮又清脆。此时,我觉得他像一位歌唱家一样,悦耳动听。

不一会儿,春雨姐姐来了,树叶、雨伞、地面……都成了琴键,春雨姐姐是无数柔软的手指,弹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发出"沙沙沙,沙沙沙"的声响。小草弟弟听到了悦耳的曲子,连忙从土地妈妈的怀抱中探出头来,仿佛在认真观看表演。

著名歌唱家雷先生也前来帮忙,"轰隆隆隆,轰隆隆隆"。有了雷先生的帮忙,变得更加热闹了!路旁的小花扭动着身躯,也前来伴舞。

之后,春雨姐姐、雷先生都回家休息了,风儿姐姐来值班了。只见她与小树一起舞蹈,与小花一起舞……

"滴答,滴答。"露珠映着彩虹落了下来……

大自然的声音无处不在,只要你认真地听它,感受它,你就会觉得大自然的声音是美妙的!

这几天下了一场雨,雨落在地上、车上、铁皮瓦上……就像一曲美妙优雅的歌。

飘飘洒洒的雨丝都有了生命。有很多马上要掉下去的小雨点再说话,我听到有一个小雨点说:“我想去铁皮瓦上,弹奏一首好听的歌”;还有一个小雨点说:“我想去地上,因为我想净化一下人间的空气。”;又有一个小雨点说话了:“我想去田地里,帮农民伯伯浇地。”;小雨点们说着说着,却一声不吭了,原来它们去了它们想去的地方。

在下雷阵雨时,我听到了隆隆的雷声,雷声是老天爷在打哈欠,或是老天爷有点烦躁,发泄自己的心情吧。

我觉得小雨点儿有不怕牺牲自己、舍己为人、知难而进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大自然读后感 篇6

我们所说的“大自然”其实是指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包括土地、植物、动物、水、空气、阳光等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很明显这些都是没有思想或者自己意识的。大自然的秘密是无穷的,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我和七个旅行同伴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结队到达南太平洋加拉巴哥岛。那个岛上有许多太平洋绿龟孵化小龟的巢穴,我们想实地观察一下幼龟是怎样离潮进入大海的。幼龟一般在四五月间离潮而出,争先恐后爬向大海。稍不留神便可能成为海鸥等食肉鸟食物。一只幼龟率先把头探出巢穴,却又欲出而止,似乎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踯躅不前时,一只嘲鹰突兀而来。向导抱起了幼龟把它引向大海,那只鹰颓丧的飞走了,接着发生的事却使大家极为震惊。先出来那只是“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返回龟巢。现在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消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的结伴而出。成千上百的幼龟都出来了,引来了许多食肉鸟,这是十几只幼龟已成了嘲鹰、海鸥、鲣鸟的口中食。一切都过去了,似乎在群凡中间,一切都静止。终于向导发出了悲叹:“如果不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不会受到伤害。”因为我们自作聪明地用人类的思维、人类的生存方式去做事,违背了动物的生存规律,让他们受到伤害。

“大自然的秘密”指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的规律,躲避灾难的本能。本文以太平洋绿色的幼龟由于受人为的错误信息,结伴而出惨遭灭亡的实例,告诉我们不能自作聪明地用人类思维、人类的生存方式去方式去违反动物的生存规律,给它们带来伤害。

人类要遵守大自然的规律与动物们共同生存,不可人为的破坏改变自然环境,不要人为的干涉动物的行动,不要伤害动物,不能自作聪明地用人类的思维、人类的生存方式去替动物有违动物生存规律的生活,否则就只会“一切都可能走反方面”。

大自然读后感 篇7

近日,阅读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感叹于他时刻对教育教学的反思,感叹于他用整个身心与学生融为一体,感叹于他的生命与使命同行,让自己手足舞蹈于校园,心灵飞翔于社会。

李镇西老师的一篇随笔《让孩子们走向大自然》,引起了笔者的共鸣!文中引用了孔子对学生志向的引导颇耐人寻味:一次聊天,当孔子问及学生们的志向时,子路等人踌躇满志地大谈治国安邦的理想,孔子不以为然。孔子的弟子曾点则认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子的意思是说,在暮春三月的时候,穿上春天的服装,相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走回来。曾子的志向和子路等人比起来,似乎并不崇高,但他的话立即引起了孔子的共鸣,孔子情不自禁长叹一声道:“吾与点也!”

这个故事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性情的孔子,一个推崇教育和谐的孔子。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孔子的儒家思想贯穿至今,成为很多教育家乃至整个社会加以推崇的学派。但我们同样发现,我们可能还没有完全真正理解孔子的思想,而是潜意识地加入了我们不同朝代对人才的要求,致使孔子的思想越来越倾向于我们所希望出现的教育局面。而这个故事却让我们发现,孔子追求地恰恰是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的美丽画面。想想这样一幅图景:在春光明媚的原野上,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或席地而坐谈经论道,或迎风而跑歌咏舞蹈,他们的歌声在春风和阳光之中流淌,他们的笑声在蓝天和白云之间飘荡……

现如今,我们的孩子生活应该是不单调的,至少比起我们这一代的人,他们身边的资源绝对是丰富的。电视、电脑和书籍让现在的孩子早早地见识到山外的山,人外的人,见识可谓宽广、视野可谓开阔,如果有机会在假期出去游览大好河山时,学生完全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但是现在更多的孩子往往是在家长的意愿下生活,被关在屋子里学这个,学那个,少了很多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少了很多和伙伴游戏的机会,少了很多实现自己想法的机会,少了很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大自然读后感 篇8

这是作家张炜写的一篇文章,最深的一句是最后一句:我想一个不热爱大自然的人,也很难培养起很强的美的感受能力。我总觉得一个对大自然满腔柔情的人,很难是一个品行低下的坏人。”最初的想法是,为了成为一个人们心目欣赏的好人,我要坚持热爱大自然,这是一个正确的、值得坚持下去的爱好。

文章开头写了作者生活地方,胶东半岛,写了中学时代的生活环境和上学生活,周围美丽的树林草地和人给了作者深刻的印象,他热爱那时生活,热爱关于大自然的美好回忆。

中学时期是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作者说的对,我们很多人中学要离开父母自己在学校独立学习和吃饭,虽然不像那大学那样,但已经是脱离幼稚时代的开始了,很多名人在这时都看了很多大自然的景象,像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等,他们作品中都有很多讴歌大自然的篇章,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大自然,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那么热爱大自然,由于生活的环境不同和由于受工作等影响,有的人并不能经常接受大自然的陶冶,我想这会让他们容易压力大,容易走入不好的道路吧。

中学和学校都是每个人难忘的记忆,大自然也是我们不能离开的东西,我觉得重要的是我们要有空去欣赏、去观察大自然,就是时常让自己有空去看看大自然,那样自己会收获很多,也能培养起自己美好的思想见识。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