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元日》教学设计(精选35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元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热闹、欢快
《元日》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理解诗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学生活动方案 教师导学方案 ◆导入环节
学生说说过年时会做什么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点评环节
学生说说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
学习生字词
自由读诗歌,画出不会读的词语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生字词,其他小组帮忙解答
小组PK读古诗
学生点评
理解题目以及诗句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以及诗句的意思
4、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分层训练环节
1.自主完成练习.
2.在老师展示其他同学作业时,认真倾听。
◆拓展延伸环节
齐读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总结反思环节
1、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2、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元日》教学设计 篇3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老师把春联放大些,这是古代时贴的春联,写的是繁体字,读的时候是从右到左,(读辞旧迎新)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现在的春联是从左到右读的,这是现在贴的春联,我们看这是同一副春联,这次你能来读一读吗?上下联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呢?我们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岁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三、四声的为上联,下联的年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一二声的为下联。
3、同学们,其实春节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在古代大年初一就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起、初的意思。元旦是哪一天?(板书元旦)(阳历一月一日)元日呢(板书元日)?(农历一月一日,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初一,板书正月初一)。这是2年一月的日历(课件出示,指出元旦和元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这古诗,(板书宋王安石)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刚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古诗中的一些词语请了出来,你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
“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了。这个字与哪个字相似呢?(瀑)为什么它是火字旁,而瀑是三点水旁?
屠苏,这就是屠苏,是一种草名,所以苏是草字头。屠苏是指用屠苏草泡成的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以赐吉祥。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都在元日这天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日,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日就是指初升的太阳。古代的人喜欢大年初一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桃符,关于桃符还有一个神话故事。(放桃符的神话故事),这就是桃符(示图),后来就是指春联。
3、再来看看这些词,红色的是需要我们会写的,看看有没有你认为难写的字?指导爆字。(在田字格里写)
4、谁来读读这首诗?(正音)1-2名
5、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齐读)。
三、品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大家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前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提出来?(一岁除,岁,指年,除,去一年过去了)
(2)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放爆竹、喝屠苏)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4)过年了,多热闹啊!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把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吗?请你试着读一读(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老师也感受到人们当时非常开心,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和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齐读)
真棒,从你们的读中老师切实感受到了春节时开心、热闹的场面。
2、学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这个句子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吗?那千门万户曈曈日是什么意思呢?(板书迎红日)
(2)从这首诗里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换桃符)
(3)你能把后两句的意思说一说吗?
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窜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现在就请你把这种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两句)
在清脆的爆竹声中,我们又送走了一年,在温暖的春风中,家家户户,合家欢聚畅饮着美酒。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新年第一缕灿烂的阳光,然后用新的桃符换去了旧的桃符,春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喜庆呀!让我们再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谁愿意读?
真好,多热闹啊,可是你知道吗?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新年新气象,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当时宋朝社会很贫穷,王安石正好是宰相,他积极改革,希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可以说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愿,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祝愿再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试着背一背(借助板书和插图)
不看板书,你还能背吗?那闭上眼睛试一试吧!
同学们这么短时间就背下来了,真了不起。
四、适度拓展,积累语言
同学们,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许多诗人为此写了诗句。下面老师带来一首宋代苏东坡的诗(课件:守岁)老师给同学们读一下。你看看 这首诗讲了过年的一种习俗是什么?(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过年有许多习俗,我们在十二单元里将继续学习。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
喝屠苏
迎红日
换桃符
《元日》教学设计 篇4
之一
作者:蓝色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之《元日》。 教材解读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元日》一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寓理于叙事,含义深刻。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吟经诵典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教学难点
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每一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设计意图: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从而正确把握全诗。通过有层次的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赏读诗中“画”。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
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③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b、理解“除”。
④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______的爆竹声。
⑤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②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人物)(表情)地说:“______。”
③读一读,品一品:带着这般喜庆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诗句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
b、品味内心之暖
④说一说,吟一吟。
年轻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老年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孩子们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⑤升华理解再吟诵:简单介绍王安石推行新政时的`内心之暖,齐诵诗句。
⑥结一结: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以想象促读。不仅要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更要依托诗歌内容,放眼儿童当下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读说、读写有机融合,把诗歌读透、读厚,读出画面,继而读懂诗句蕴含的深意。
【预设3】“曈曈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
①说一说: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②提一提:哪个词语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理解“曈曈”。
③解叠词: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字重叠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呢?
④小结吟诵:是啊,新年的第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起读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
【预设4】“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读一读:这幅画面源自于哪句诗呀?学生读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猜一猜:观察书中插图,猜猜“桃”“符”的意思;录音简介“桃符”的由来;理解“新桃”“旧符”。
③写一写:识写生字“符”。
④读一读:出示课本彩图中的春联,指名读,齐读。
⑤贴一贴:欣赏春联,看看它们分别适合送给谁。
出示春联,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桃李满天下春光遍校园
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
小结:这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愿望。齐读。
⑥对一对:
a、请学生关注以上春联,引导发现春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等特点。
b、根据春联的特点,对一对。
《元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理解诗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学生活动方案教师导学方案◆导入环节
学生说说过年时会做什么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点评环节
学生说说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
学习生字词
自由读诗歌,画出不会读的词语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生字词,其他小组帮忙解答
小组PK读古诗
学生点评
理解题目以及诗句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以及诗句的意思
4、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分层训练环节
1.自主完成练习.
2.在老师展示其他同学作业时,认真倾听。
◆拓展延伸环节
齐读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总结反思环节
1、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2、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元日》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
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
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元日》教学设计 篇8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
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
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元日》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同学们,时光匆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是什么节日呢?。
2、(春节),对了,这些画面正是展现春节的景象。
谁来说说,你们家去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是啊,春节可真热闹啊)你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吧。(板书课题)
4、“元日”的“元”你理解吗?老师查了字典,“元”有这几种解释,在这应该选哪一种?那么“元日”指的是哪一天呢?(对啊,它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5、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同学们,古诗到底描绘了正月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赶紧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由读)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这几个字,你会读吗?指名读一读。
3、字音读的很准,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4、诗中有几个字,大家能写好吗?
5、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6、同学们,我们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爆竹:就是鞭炮,瞧,图右下方的就是爆竹。
屠苏:就是屠苏草,在这里是指用屠苏草泡的酒。人们在除夕这天会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正月初一早上全家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据说喝了屠苏酒能保一年不生病。
瞳瞳:如果理解了,那就强调“你说的真好,它是日字旁,跟太阳有关”,就是指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如果不理解,就先引导,先看偏旁跟什么有关,它是指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出示图片)看,太阳渐渐升起来了,多么明亮。请你把它的意思写下来。
新桃,旧符:其实“桃”和“符”指的是同一件东西,我们可以连起来用。大家见过吗,瞧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每到正月初一,人们便在桃木上刻上“神荼”、“郁垒”两个神灵的名字,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就指春联。
6、这首诗还有那些词语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读了诗后,你知道宋代人在过春节的时候要做哪些事吗?请你再好好读读古诗找一找,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知道了吗?(1)放爆竹(板书)
你怎么知道的?出示第一句诗,理解意思。这一天到处是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这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到了)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简洁的话,你说的真简洁,尤其是“一岁除”就是指一年过去了)是啊,这一刻是多么的热闹啊!你的心情如何?你能把这种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吗?
他们还会干什么?
(2)喝屠苏酒(板书)
他们是怎么喝的?你能结合第二句诗来说说吗?出示第二句诗,理解意思。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品着这新年的第一口酒)有什么感觉?(很温暖)读诗。
他们为什么要在元日这一天和屠苏酒呢?出示相关材料。还有什么习俗呢?
(3)贴春联
(板书)从哪里知道的。是啊,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换桃符的呢?出示第三四句诗,理解意思。
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义吗?结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我们把三、四两句诗连起来读一读,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呢?(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普照着千家万户,人们把新的桃符换下了旧的桃符。)
[同学们,古人在写诗时为了押韵,有时会将字序做颠倒,而我们现在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我们的语言习惯适当的调整。]谁能再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是啊,王安石的这首诗描绘了家家户户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迎着新年的第一缕灿烂的阳光在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的景象。
你能把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吗?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谁来说说?
3、同学们,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让我们再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体悟诗情,赏读背诵。
1、是啊,多热闹啊,可是你知道吗?王安石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49岁了,他已经度过了人生中的第49个元日,每年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生活的那段岁月吧。(出示背景)当
时的宋朝社会很贫穷,年轻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到各地游历,了解了老百姓的疾苦。后来他发奋读书中了进士,当了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情。49岁时就被任命为宰相,他终于有机会可以一展抱负,于是就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元日》就写在这一年的春节。
2、他仅仅是写出了春节热闹的景象吗?除了反映新年新气象外,正要推行新政的王安石还想借这首诗表达什么?(新的政策必将代替旧的政策,以及他的坚定的信心,希望新政策会给国家带来新的面貌,新政的推行能够顺利,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3、这真是一位胸怀远大、忧国忧民的政治家王安石啊,让我们一起再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
4、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1、下面我们再来读读王安石写的另一首诗《梅花》(读一读),这首诗我们学过,写出了梅花顽强的品质,那现在老师告诉你,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他推行的新政没有成功,王安石有没有意志消沉呢?那么他想借这首诗表达什么呢,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他也想像梅花一样勇敢坚强)
六、布置作业。
1、想象《元日》这首诗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2、收集王安石的其它作品,读读背背。
《元日》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第25课《古诗两首》之《元日》。 教材解读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元日》一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寓理于叙事,含义深刻。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吟经诵典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教学难点
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每一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设计意图: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从而正确把握全诗。通过有层次的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赏读诗中“画”。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
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③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b、理解“除”。
④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______的爆竹声。
⑤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②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人物)(表情)地说:“______。”
③读一读,品一品:带着这般喜庆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诗句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
b、品味内心之暖
④说一说,吟一吟。
年轻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老年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孩子们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⑤升华理解再吟诵:简单介绍王安石推行新政时的内心之暖,齐诵诗句。
⑥结一结: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以想象促读。不仅要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更要依托诗歌内容,放眼儿童当下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读说、读写有机融合,把诗歌读透、读厚,读出画面,继而读懂诗句蕴含的深意。
【预设3】“曈曈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
①说一说: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②提一提:哪个词语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理解“曈曈”。
③解叠词: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字重叠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呢?
④小结吟诵:是啊,新年的第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起读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
【预设4】“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读一读:这幅画面源自于哪句诗呀?学生读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猜一猜:观察书中插图,猜猜“桃”“符”的意思;录音简介“桃符”的由来;理解“新桃”“旧符”。
③写一写:识写生字“符”。
④读一读:出示课本彩图中的春联,指名读,齐读。
⑤贴一贴:欣赏春联,看看它们分别适合送给谁。
出示春联,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桃李满天下春光遍校园
勤学习春光好苦钻研幸福多
小结:这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愿望。齐读。
⑥对一对:
a、请学生关注以上春联,引导发现春联“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等特点。
b、根据春联的特点,对一对。
《元日》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桃符"等生词,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
2、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课前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乐曲及图片。
2、非常高兴今天能和我们四(1)班同学一起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来,齐读课题。
3、同学们,刚才课前你们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十分喜庆,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见到 (过年)提到过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词,[出示:新年]平时我们所说的"新年"一般有两个时间,你知道分别是指什么时候吗 [出示:元旦:阳历1月1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 [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阳历的第一天,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
4、现在你知道课题什么意思了吧 (板书: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元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你们喜不喜欢过春节啊,让我们一起欢快地再读一次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2、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谁能接受我的第一个挑战[出示:挑战一]。指名读诗(2人),相机正音。
3、 老师发现,刚才两位选手很了不起,尤其这几个生词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谁再来教教大家。指名1人读其他跟读。会读还要会写, 我们再来记一记这几个生字的字形:三个生字结构都不一样,一起说说 知道"爆"字为什么是"火"字旁注意可别写错。在书上描红(p132),提醒写字姿势。
4、让我们把生字带进古诗,一起挑战第一关(齐读古诗)。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畅了。接下来我要发出第二关挑战[出示:挑战二]。
2、引导学法:同学们,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看一看,这首诗里你有哪些词语不明白的 [出示全诗,相机点击词语]
3、平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是怎样解决的 (指名说)是的,我们一般有三个途径解决:[出示:(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找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请教别人。]
4、现在你能利用上述的解词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吗 [出示诗歌]
集体交流。[相机出示"屠苏","曈曈日","桃符"的解释]
5、理解了重点词意,现在就请你准备迎接挑战,说说诗句的意思。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跟前后左右同学一起讨论。
6、交流理解诗意:[出示全诗]
(1)第一句:
a、谁来挑战第一句 (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b、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给你什么感受 (板书:热闹,喜庆)指读(2人),男女分别读。
(2)第二句
a、谁来挑战第二句 (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
b、组织交流:理解"入"。这"温暖"仅仅指的是人们身体上的温暖 (心里还充满了希望。)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 指读(2人)小组读。
(3)第三句
a、谁来挑战第三句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
b、指导朗读:太阳给人温暖,光明与希望,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读(2人),齐读。
(4)第四句
a、谁来完成最后的挑战 (每年春节时人们总要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意吗 (辞旧迎新,表达祝福)强调理解"总"。
b、说到春联,课前老师请大家回去搜集几副,谁带大家欣赏一下 指名说。
老师这里也有几副,我们一起欣赏[出示春联]
(5)小结: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新年时的美好祝愿。《元日》这首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春佳节的热闹,喜庆,谁能完成更大的挑战,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悟诗情,赏读背诵。
1、师引:俗语常说"诗中有画"[出示:诗中有画],诗中,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春节那热闹,喜庆的场面 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这都是春节时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 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给大家介绍一下。
2、一声声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张张春联,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还有那崭新的压岁钱……同学们根据诗文,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春节那欢乐的情景。其实,不仅"诗中有画",诗中还有"话"呢。[出示:诗中有话]
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出示:写作背景]
3、引导朗读:可以说,《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福。[出示全诗,教师配乐朗读]
你能把诗人的这份美好祝福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读,齐读[配乐]。
4、理解了诗意,我们和诗人共同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与欢快,让我们一起背下这首喜庆的诗吧。请大家接受挑战。[出示:挑战三]
5、指名背,会背的齐背。
(五)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1、师:三关挑战下来,我们四(1)班的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请接招。
2、课堂练习:出示:挑战四。
3、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元日》这首古诗。学习时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的[出示:学习古诗基本方法]。这也是今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阅读古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元日》;
2、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和对联。
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热闹,喜庆
《元日》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读准"爆,屠,曈,符"的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本诗,并能背诵。
2、通过讨论及合作交流,学会"屠苏,曈曈日,桃符"等生词,理解诗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3、通过关于春节民俗资料和诗歌背景资料的补充阅读,体会本诗所描写的场景和所表达的感情,引导学生喜爱我国的民俗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体会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民俗,搜集春联。
2、教师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课前循环播放过年的相关乐曲及图片。
2、非常高兴今天能和我们四(1)班同学一起学习《元日》这首古诗。来,齐读课题。
3、同学们,刚才课前你们听到的歌曲,看到的图片十分喜庆,一般是在什么时候听到,见到 (过年)提到过年,我就想到"新年"一词,[出示:新年]平时我们所说的"新年"一般有两个时间,你知道分别是指什么时候吗 [出示:元旦:阳历1月1日;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 [出示:元:第一,起始。]元旦就是阳历的第一天,春节就是农历的第一天。
4、现在你知道课题什么意思了吧 (板书: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元日》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你们喜不喜欢过春节啊,让我们一起欢快地再读一次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这首诗是宋朝的宰相王安石写的(板书:[宋]王安石)他是一名政治家,也是一位大诗人。
2、课前同学们都做了预习,下面就看看大家的预习效果,谁能接受我的第一个挑战[出示:挑战一]。指名读诗(2人),相机正音。
3、 老师发现,刚才两位选手很了不起,尤其这几个生词读得特别准确[出示:爆竹,屠苏,曈曈日,桃符],谁再来教教大家。指名1人读其他跟读。会读还要会写, 我们再来记一记这几个生字的字形:三个生字结构都不一样,一起说说 知道"爆"字为什么是"火"字旁注意可别写错。在书上描红(p132),提醒写字姿势。
4、让我们把生字带进古诗,一起挑战第一关(齐读古诗)。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能把古诗读正确读流畅了。接下来我要发出第二关挑战[出示:挑战二]。
2、引导学法:同学们,我们只有读懂了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看一看,这首诗里你有哪些词语不明白的 [出示全诗,相机点击词语]
3、平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你是怎样解决的 (指名说)是的,我们一般有三个途径解决:[出示:(1)联系上下文猜测;(2)查找资料(字典,词典,辞海,网络等);(3)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或请教别人。]
4、现在你能利用上述的解词方法来理解这些词语吗 [出示诗歌]
集体交流。[相机出示"屠苏","曈曈日","桃符"的解释]
5、理解了重点词意,现在就请你准备迎接挑战,说说诗句的意思。你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跟前后左右同学一起讨论。
6、交流理解诗意:[出示全诗]
(1)第一句:
a、谁来挑战第一句 (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一年又过去了。)
b、指导朗读: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人们都在"噼里啪啦"放鞭炮,给你什么感受 (板书:热闹,喜庆)指读(2人),男女分别读。
(2)第二句
a、谁来挑战第二句 (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人们喝了屠苏酒感到很温暖。)
b、组织交流:理解"入"。这"温暖"仅仅指的是人们身体上的温暖 (心里还充满了希望。)
c、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温暖的,充满希望的感受 指读(2人)小组读。
(3)第三句
a、谁来挑战第三句 (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光亮的太阳。)
b、指导朗读:太阳给人温暖,光明与希望,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指读(2人),齐读。
(4)第四句
a、谁来完成最后的挑战 (每年春节时人们总要用新春联换掉旧春联。)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意吗 (辞旧迎新,表达祝福)强调理解"总"。
b、说到春联,课前老师请大家回去搜集几副,谁带大家欣赏一下 指名说。
老师这里也有几副,我们一起欣赏[出示春联]
(5)小结: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新年时的美好祝愿。《元日》这首诗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新春佳节的热闹,喜庆,谁能完成更大的挑战,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悟诗情,赏读背诵。
1、师引:俗语常说"诗中有画"[出示:诗中有画],诗中,你从哪里可以感受到春节那热闹,喜庆的'场面 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这都是春节时的习俗,你还知道哪些春节习俗 你最喜欢的是什么 给大家介绍一下。
2、一声声爆竹,一杯杯美酒,一张张春联,一碗碗热腾腾的饺子,还有那崭新的压岁钱……同学们根据诗文,又结合自己的生活充分感受到了春节那欢乐的情景。其实,不仅"诗中有画",诗中还有"话"呢。[出示:诗中有话]
诗人王安石写这首诗不仅仅是描写新年新气象,他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出示:写作背景]
3、引导朗读:可以说,《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的宰相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福。[出示全诗,教师配乐朗读]
你能把诗人的这份美好祝福读出来吗 自由练读,指读,齐读[配乐]。
4、理解了诗意,我们和诗人共同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与欢快,让我们一起背下这首喜庆的诗吧。请大家接受挑战。[出示:挑战三]
5、指名背,会背的齐背。
(五)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1、师:三关挑战下来,我们四(1)班的同学们真是了不起,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请接招。
2、课堂练习:出示:挑战四。
3、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元日》这首古诗。学习时我们是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的[出示:学习古诗基本方法]。这也是今后我们学习古诗可以采用的方法,使我们可以更多更好地阅读古诗,进行有效的积累和运用。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元日》;
2、积累辞旧迎新的诗句和对联。
板书设计:
元日 【宋】王安石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热闹,喜庆
《元日》教学设计 篇14
教材解读:
《元日》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十二单元一篇主体课文,是首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的七言绝句,作者是宋朝著名改革家、诗人王安石。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说的是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诗歌最后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王安石对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
设计理念:
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鼓励学生自学古诗,不懂的地方通过查字典、查词典、看画面、讨论、阅读开卷有益等方法解决。
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音,并认清字形,正确地朗读/有感情。
2、通过查工具书、阅读开卷有益、看图等方法理解生词。
3、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了解过节的各种习俗,初步学会欣赏春联。
教学重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1.关于春联、诗配画的课件,音乐。
2、搜集关于“年”的传说、屠苏酒、桃符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解诗题,展开联想
1、字典里“日”字可以指太阳,也可以指时间,如:一日是指一天,“元日”是哪一天?
2、说到大年初一,就想到过年,你的脑子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3、古时人们怎样过年的,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的《元日》去看看。
二、读古诗、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全班检测汇报,谁愿意来读一读?
3、看屏幕抽读,看看自己能不能读懂,不懂的想办法解决:
4、教师范写生字。
5、把听音乐的感受带进诗里读,男生读——女生读——打着节拍读
三、看画面,明诗意,悟诗情
再看这首诗,你都看到哪些画面,让我们大家和你分享吧!
爆竹声中一岁除,
1、你看到了什么?一岁是指?
2、除是什么意思?除夕之夜还能听到什么?
3、相机补充除夕之夜放爆竹和守岁的故事。
4、读诗句,感受除夕的热闹。
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看到了那一幅画?
2、相机补充屠苏的相关资料。
师:酒是暖的',还有什么是暖暖的?(合家团圆、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心里暖洋洋的)
3、体会“入”字再读,这幸福的时刻,如沁人心脾的屠苏酒,人们沉醉在节日的喜悦中。
4、再读,把你的体会送到诗句里。
千门万户曈曈日,
1、你给我们看的这幅图是?
2、“千门万户”还可以说……瞳瞳日是什么样的日?
3、这幅画带给你的感受是——美好、详和、充满生机、希望……
4、感受着美好、充满希望的瞳瞳日!
齐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1、桃符是什么?金钥匙找到答案勾出来。
2、教师随机补充桃符资料。
3、换桃符还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走进王安石。从哪个字眼能体会诗人心中的企盼抽读——总把新桃换旧符
4、学生抽背——齐背——
5、这首诗描绘的是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情景,每行诗句都写了过年的一种仪式,
放爆竹——饮屠苏——迎红日——换旧符。
四、欣赏春联、拓展延伸
1、贴春联:(随即渗透春联知识)
上联:一夜连双岁 下联:五更分二年 横批:辞旧迎新
2、对联:
上联:莺歌燕舞春无限 下联:雨调风顺岁有余
3、师生对对联
4、作业:
认真书写“爆”、“苏”、“换”、“符”四个生字。
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收集春联,和同学交流欣赏。
板书:
12、过年 元 日
爆 苏 美好喜悦
换 符 辞旧迎新
《元日》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解题。
1、同学们,时光匆匆,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是什么节日呢?。
2、(春节),对了,这些画面正是展现春节的景象。
谁来说说,你们家去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是啊,春节可真热闹啊)你想知道古人是怎么过春节的吗?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描写春节的古诗《元日》吧。(板书课题)
4、“元日”的“元”你理解吗?老师查了字典,“元”有这几种解释,在这应该选哪一种?那么“元日”指的是哪一天呢?(对啊,它指的`是新年的第一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春节。)
5、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读准古诗。
1、同学们,古诗到底描绘了正月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赶紧打开书,自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自由读)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这几个字,你会读吗?指名读一读。
3、字音读的很准,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4、诗中有几个字,大家能写好吗?
5、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6、同学们,我们只有理解了词语的意思,才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这几个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吗?谁来说说。
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爆竹:就是鞭炮,瞧,图右下方的就是爆竹。
屠苏:就是屠苏草,在这里是指用屠苏草泡的酒。人们在除夕这天会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正月初一早上全家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据说喝了屠苏酒能保一年不生病。
瞳瞳:如果理解了,那就强调“你说的真好,它是日字旁,跟太阳有关”,就是指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如果不理解,就先引导,先看偏旁跟什么有关,它是指日出时光亮的样子。
(出示图片)看,太阳渐渐升起来了,多么明亮。请你把它的意思写下来。
新桃,旧符:其实“桃”和“符”指的是同一件东西,我们可以连起来用。大家见过吗,瞧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每到正月初一,人们便在桃木上刻上“神荼”、“郁垒”两个神灵的名字,挂在门旁,用来压邪,后来就指春联。
6、这首诗还有那些词语不明白,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读了诗后,你知道宋代人在过春节的时候要做哪些事吗?请你再好好读读古诗找一找,可以和同桌讨论讨论。你知道了吗?(1)放爆竹(板书)
你怎么知道的?出示第一句诗,理解意思。这一天到处是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这震耳欲聋的爆竹声,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呢?(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又来到了)你能连起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简洁的话,你说的真简洁,尤其是“一岁除”就是指一年过去了)是啊,这一刻是多么的热闹啊!你的心情如何?你能把这种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吗?
他们还会干什么?
(2)喝屠苏酒(板书)
他们是怎么喝的?你能结合第二句诗来说说吗?出示第二句诗,理解意思。
(沐浴着和煦的春风,品着这新年的第一口酒)有什么感觉?(很温暖)读诗。
他们为什么要在元日这一天和屠苏酒呢?出示相关材料。还有什么习俗呢?
(3)贴春联
(板书)从哪里知道的。是啊,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换桃符的呢?出示第三四句诗,理解意思。
你知道春节贴春联有什么含义吗?结句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我们把三、四两句诗连起来读一读,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呢?(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普照着千家万户,人们把新的桃符换下了旧的桃符。)
[同学们,古人在写诗时为了押韵,有时会将字序做颠倒,而我们现在在说的时候可以根据我们的语言习惯适当的调整。]谁能再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2、是啊,王安石的这首诗描绘了家家户户沐浴着和煦的春风,迎着新年的第一缕灿烂的阳光在放爆竹、喝屠苏酒、贴春联的景象。
你能把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吗?先想一想,然后同桌互相说说。谁来说说?
3、同学们,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的热闹、喜庆,让我们再来有感情的读一读。
四、体悟诗情,赏读背诵。
1、是啊,多热闹啊,可是你知道吗?王安石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49岁了,他已经度过了人生中的第49个元日,每年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让我们走进王安石生活的那段岁月吧。(出示背景)当
时的宋朝社会很贫穷,年轻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到各地游历,了解了老百姓的疾苦。后来他发奋读书中了进士,当了地方官,做了许多有益于国家、人民的事情。49岁时就被任命为宰相,他终于有机会可以一展抱负,于是就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元日》就写在这一年的春节。
2、他仅仅是写出了春节热闹的景象吗?除了反映新年新气象外,正要推行新政的王安石还想借这首诗表达什么?(新的政策必将代替旧的政策,以及他的坚定的信心,希望新政策会给国家带来新的面貌,新政的推行能够顺利,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3、这真是一位胸怀远大、忧国忧民的政治家王安石啊,让我们一起再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
4、你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练习背诵,指名背,齐背。
五、巩固理解、拓展延伸。
1、下面我们再来读读王安石写的另一首诗《梅花》(读一读),这首诗我们学过,写出了梅花顽强的品质,那现在老师告诉你,其实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是由于当时政治腐败,他推行的新政没有成功,王安石有没有意志消沉呢?那么他想借这首诗表达什么呢,仅仅是在赞美梅花吗?(他也想像梅花一样勇敢坚强)
六、布置作业。
1、想象《元日》这首诗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
2、收集王安石的其它作品,读读背背。
《元日》教学设计 篇16
教材分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
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
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
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爆 屠 童 换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
有疑问吗?师告知:刘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
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板书
元日
(宋)王安石
解诗题 放爆竹
读诗文 喝屠苏
明诗意 迎红日
悟诗情 换新符
《元日》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学设计 篇18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热闹、欢快
《元日》教学设计 篇19
一、背诗导入
1、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古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它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一首北宋王安石的元日。(板书课题)
2、点出“日”理解、“元”是第一,“元日”就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也叫春节。
3、在这一天,你会做些什么?(交流)齐读课题。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安石的这首过年诗。不过,在学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5、生交流。师结:对,诵读理解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主要方法。我们学好古诗,首先就要读好它。出示:(一读:注意节奏、读正确。)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本,借助课后的生字表,自由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注意节奏,读正确。
二、学诗
(一)谁愿意来试试?(指名读)
1、你把这个生字念得很准,再教大家一遍,好吗?(指名将生字读准)
2、让我们一起来读正确,读流利。(不到位师范读一句。)
(二)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能够把诗读正确,不过,古诗光读准还不够,还要(出示:二读:借助字典或请教别人,搞清字、词、句的意思。)
1、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诗,找找有没有不懂的字词?
2、交流。现在就拿出你们的字典来吧。查一查,查之前,老师作一个友情提示:每个字在字典上都有许多种解释,我们要根据诗句来选择相应的意思。
3、师巡视。
4、交流。(同时屏幕上出示词语的解释。)师根据学生说到的词语同时理解诗意。重点理解:“瞳瞳日”。对,你这是字典上的解释,再看看诗题,其实这是个很特殊的日子,就是新年美好的第一天。新的一年,也蕴含着新的希望,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你希望什么呢?(交流)
5、让生将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6、理解了诗意,我想你的感受肯定不一样了,谁来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首诗呢?(1—2位)
(三)不过,古诗学到这一步不够,还得透过字面去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想想我们过年的情景,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图,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1、交流。(幸福、热闹、高兴、喜气等)
2、同学们,任何一首诗,都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诗人王安石刚当上宰相,对自己上任后的改革充满了信心,也充满了期待。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门万户曈曈日”,想想你还能感受到什么?(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期待。)
3、让我们一起满怀着喜悦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吧!齐读诗。
三、背诵迁移
1、现在,古诗学完了,我们要把它背出来,这叫熟读成诵。(指名背、齐背)
2、同学们,在背的时候也要注意节奏,谁再来背?
3、四(3)班的同学可真聪明,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把一首诗读懂了,记住了。刚才我们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的,谁来看着屏幕读一读?
4、今天,老师还带来了另外一首诗,想让你们也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读懂它?好吗?
(1)运用刚才的方法一步步学并交流。
(2)诗人写梅花,是为了表达内心怎样的感情呢?交流齐背诗。
5、今天,我们一节课学了两首诗,同学们以后学古诗就照老师的方法试试,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得更好。
《元日》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中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略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读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板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
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元日”这个题目的理解!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开始的,第一。(2)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指名读)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声:“元日”就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春节。
师补充:古人认为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所以又叫这一天为“三元”。
三、初读古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提醒:注意读音和节奏。)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品读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各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
(师讲解释古诗的方法。同时辅以课件。)
3.利用这种方法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4.作者在诗中集中展现了宋代人过年时特有的民俗民情,也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点的事物来描写的?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刻,新旧更替,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
(2)屠苏
过渡:在爆竹声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兴啊!他们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苏酒。
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话)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板:暖)
(3)曈曈日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曈曈日普照千家万户,多么喜庆,多么吉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评:你读得真好,仿佛让人看到了千家万户被这温暖的霞光照耀。
评:你得不错,但这霞光还不够灿烂,不够温暖,能再读一次吗?
(4)新桃,旧符
除了放爆竹,饮屠苏,诗人还向我们展示了换桃符这幅情境,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在诗人眼里换去的仅仅是旧的桃符吗?他的笔下仅仅是一副节日风俗图吗?此时他已度过了人生的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元日》教学设计 篇2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中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略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读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板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
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元日”这个题目的理解!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开始的,第一。(2)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指名读)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声:“元日”就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春节。
师补充:古人认为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所以又叫这一天为“三元”。
三、初读古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提醒:注意读音和节奏。)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品读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各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
(师讲解释古诗的方法。同时辅以课件。)
3.利用这种方法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4.作者在诗中集中展现了宋代人过年时特有的民俗民情,也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点的事物来描写的?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刻,新旧更替,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
(2)屠苏
过渡:在爆竹声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兴啊!他们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苏酒。
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话)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板:暖)
(3)曈曈日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曈曈日普照千家万户,多么喜庆,多么吉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评:你读得真好,仿佛让人看到了千家万户被这温暖的霞光照耀。
评:你得不错,但这霞光还不够灿烂,不够温暖,能再读一次吗?
(4)新桃,旧符
除了放爆竹,饮屠苏,诗人还向我们展示了换桃符这幅情境,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在诗人眼里换去的仅仅是旧的桃符吗?他的笔下仅仅是一副节日风俗图吗?此时他已度过了人生的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元日》教学设计 篇2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学设计 篇23
一、教材简析:
《元日》,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春节是农历岁首,故称“元日”。《元日》就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是涉及春节期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温情并茂,立意清新,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同时,诗歌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二、目标预设: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屠,屠,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背诵古诗,并能弄懂诗句意思。
2、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同时体会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设计理念: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小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力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新鲜感、探究欲。
2、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
3、开放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在读、说、画、写、议、评等多种学法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五、设计思路:
教学思路大致是这样的: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
读背体会。
六、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
生答:春节。
2、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
教师交流总结: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领压岁钱,吃水饺,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的人过春节所具有的风俗,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
4、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会有同学会问:“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元日”并非现在的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新年”一般会指公历的一年之首,也就是1月1号。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看完课题,现在我们把书打开,看看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揣摩诗意。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
(1)检查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指明读。
教师更正读音,着重指出生字的读音:爆、屠、符。(课件演示)
(2)检查看,请同学说说看课本插图的意思,大致说说这首诗主要说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诗句,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弄懂了第一句诗的意思,那有谁能来有感情的读读第二句诗,注意第二句的生字词:屠苏。
师生相互交流屠苏的意思:指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大大小小朝东喝屠苏酒。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春风送暖,感受美好的春天来临。
学生小组交流第二句诗句意思,指名回答。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第二句诗句也弄明白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谁能把3、4两句诗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师生相互交流重点词意思:①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光辉灿烂的意思。
②总:都的意思。
③新桃、旧符:都是桃符的意思。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从汉代起即有用桃木做桃人、桃印、桃符等避邪的风习。我们现在的春联就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学生相互交流3、4诗意。
师:有谁能够自告奋勇的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要给你们一个更大的挑战,有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说呢?先自己在下面整理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随时点拨,或引导学生相互帮助。
5、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6、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小组比赛,哪组背得最好!
四、细读古诗,体悟诗情(课件演示)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又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景物来表现的。
师生相互交流: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议一议,诗人是怎么样通过对新年元日热闹、欢乐的动人景象的描写来抒发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小结: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饮屠苏酒,却是按照先少后老的次序进行的,言辞中寄寓着诗人欣欣然于年轻一辈的健康成长,期待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的有所作为,同样也期待着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换”字,王安石不仅仅是期待着新桃“换”(变)旧符,他期待着更大的“变”,更深的“变”,那就是变革政治,变法图强。
五、课后作业
根据诗意,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编写一个古诗故事。(课件演示)
附板书设计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教学设计 篇24
一、看图激趣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老师把春联放大些,这是古代时贴的春联,写的是繁体字,读的时候是从右到左,(读辞旧迎新)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现在的春联是从左到右读的,这是现在贴的春联,我们看这是同一副春联,这次你能来读一读吗?上下联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呢?我们看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岁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三、四声的为上联,下联的年是第几声?结尾字是一二声的为下联。
3、同学们,其实春节就是农历的大年初一。在古代大年初一就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起、初的意思。元旦是哪一天?(板书元旦)(阳历一月一日)元日呢(板书元日)?(农历一月一日,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月初一,板书正月初一)。这是2年一月的日历(课件出示,指出元旦和元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这古诗,(板书宋王安石)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古诗到底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样的景象呢?刚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并且想办法解决它。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老师把古诗中的一些词语请了出来,你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抽读,齐读)
“爆竹”是什么?(鞭炮)古代在竹筒里装硝石,然后把它放到火里烧,这时就会发出噼噼啪啪的声音,所以爆字是火字旁的。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了。这个字与哪个字相似呢?(瀑)为什么它是火字旁,而瀑是三点水旁?
屠苏,这就是屠苏,是一种草名,所以苏是草字头。屠苏是指用屠苏草泡成的屠苏酒,是汉末名医华佗创制而成。这种酒不但能防治百病,甚至可以赐吉祥。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都在元日这天朝东喝屠苏酒。
曈曈日,曈字是什么偏旁,和什么有关?曈曈日就是指初升的太阳。古代的人喜欢大年初一把大门敞开,迎接初升的太阳。
桃符,关于桃符还有一个神话故事。(放桃符的神话故事),这就是桃符(示图),后来就是指春联。
3、再来看看这些词,红色的是需要我们会写的,看看有没有你认为难写的字?指导爆字。(在田字格里写)
4、谁来读读这首诗?(正音)1-2名
5、让我们一起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齐读)。
三、品读古诗,读出韵味
1、诗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请大家读诗的前两句(课件出示前两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1)你有没有不理解的字词,请你提出来?(一岁除,岁,指年,除,去一年过去了)
(2)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放爆竹、喝屠苏)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吗?
(4)过年了,多热闹啊!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你能把当时的那种心情读出来吗?请你试着读一读(练读,指名读,范读,练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老师也感受到人们当时非常开心,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和屠苏酒的热闹气氛吧!。(齐读)
真棒,从你们的读中老师切实感受到了春节时开心、热闹的场面。
2、学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这个句子中你还有不理解的词吗?那千门万户瞳瞳日是什么意思呢?(板书迎红日)
(2)从这首诗里你还仿佛看到了什么?(板书换桃符)
(3)你能把后两句的意思说一说吗?
同学们,新的一年到了,家家户户贴上了红红的春联,挂上了红红的灯笼,人们走家窜户,到处洋溢着一片喜庆。现在就请你把这种感受用读表达出来吧!(齐读后两句)
在清脆的爆竹声中,我们又送走了一年,在温暖的春风中,家家户户,合家欢聚畅饮着美酒。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新年第一缕灿烂的阳光,然后用新的桃符换去了旧的桃符,春节是多么热闹、多么喜庆呀!让我们再来有感情的读一读这首小诗。谁愿意读?
真好,多热闹啊,可是你知道吗?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新年新气象,还有更深刻的用意。当时宋朝社会很贫穷,王安石正好是宰相,他积极改革,希望国家变得更加富强,人民生活幸福。可以说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这位胸怀远大、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对国家和人民最为美好的祝愿,让我们带着这种美好的祝愿再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试着背一背(借助板书和插图)
不看板书,你还能背吗?那闭上眼睛试一试吧!
同学们这么短时间就背下来了,真了不起。
四、适度拓展,积累语言
同学们,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许多诗人为此写了诗句。下面老师带来一首宋代苏东坡的诗(课件:守岁)老师给同学们读一下。你看看 这首诗讲了过年的一种习俗是什么?(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过年有许多习俗,我们在十二单元里将继续学习。
元日
宋王安石
放爆竹
喝屠苏
迎红日
换桃符
《元日》教学设计 篇2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元日》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学会3个生字,感悟诗中重点的词义,了解诗句主要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想象中诗歌意境,体会诗人情感,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
让学生初略体会诗人通过这首诗所寄托的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报复和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读了北宋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板题,齐读课题。)
二、解题
老师想请教大家对“元日”这个题目的理解!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开始的,第一。(2)为首。(3)主要、根本。(4)元素。(5)构成一个整体的。(6)货币单位。(指名读)你认为在这里是哪种解释?
声:“元日”就是一年的开始,也就是春节。
师补充:古人认为元日是一年的开始,一个季节的开始,一个月的开始,所以又叫这一天为“三元”。
三、初读古诗。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年已经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距今1000年左右的宋朝,人们是怎样过年的?谁愿意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提醒:注意读音和节奏。)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品读古诗
1.学习古诗不仅要读好,还要读懂。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让我们各自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借助注释想一想:这首诗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2.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而主要意思?你是怎样读懂这首诗的?
(师讲解释古诗的方法。同时辅以课件。)
3.利用这种方法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相信人人都能行!
4.作者在诗中集中展现了宋代人过年时特有的'民俗民情,也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点的事物来描写的?
(1)爆竹。
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刻,新旧更替,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
谁再来读这句,让我们感受到这份快乐。
(2)屠苏
过渡:在爆竹声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心情多么高兴啊!他们取出了冰窖中的屠苏酒。
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的第一口酒。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生发挥想象说话)
年轻人想到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老年人想到来年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孩子们想到来年学习进步,成长快乐,一股暖流涌向心头,不禁吟到——(引读)
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板:暖)
(3)曈曈日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曈曈日普照千家万户,多么喜庆,多么吉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评:你读得真好,仿佛让人看到了千家万户被这温暖的霞光照耀。
评:你得不错,但这霞光还不够灿烂,不够温暖,能再读一次吗?
(4)新桃,旧符
除了放爆竹,饮屠苏,诗人还向我们展示了换桃符这幅情境,谁来读这句话?(指名读)在诗人眼里换去的仅仅是旧的桃符吗?他的笔下仅仅是一副节日风俗图吗?此时他已度过了人生的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为什么偏偏在这一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元日》教学设计 篇26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附:板书设计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热闹、欢快
《元日》教学设计 篇27
一、教材简析:
《元日》,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春节是农历岁首,故称“元日”。《元日》就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是涉及春节期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温情并茂,立意清新,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同时,诗歌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二、目标预设: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屠,屠,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背诵古诗,并能弄懂诗句意思。
2、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同时体会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设计理念: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小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力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新鲜感、探究欲。
2、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
3、开放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在读、说、画、写、议、评等多种学法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五、设计思路:
教学思路大致是这样的: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品读感悟
读背体会。
六、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
生答:春节。
2、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
教师交流总结: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领压岁钱,吃水饺,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的人过春节所具有的风俗,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
4、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会有同学会问:“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元日”并非现在的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新年”一般会指公历的一年之首,也就是1月1号。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看完课题,现在我们把书打开,看看这首诗到底写的是什么。课件出示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初步感知课文。“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揣摩诗意。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
(1)检查读,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指明读。
教师更正读音,着重指出生字的读音:爆、屠、符。(课件演示)
(2)检查看,请同学说说看课本插图的意思,大致说说这首诗主要说了什么?
三、精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诗句,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引导学生说出第一句的意思: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师: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弄懂了第一句诗的意思,那有谁能来有感情的读读第二句诗,注意第二句的生字词:屠苏。
师生相互交流屠苏的意思:指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日取出来,全家大大小小朝东喝屠苏酒。据说喝此酒可以避瘟疫。春风送暖,感受美好的春天来临。
学生小组交流第二句诗句意思,指名回答。
3、师:同学们可真聪明,第二句诗句也弄明白了,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谁能把3、4两句诗连起来有感情的朗读。
师生相互交流重点词意思:①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光辉灿烂的意思。
②总:都的意思。
③新桃、旧符:都是桃符的意思。桃符又称桃板。古人认为桃木是五木之精,从汉代起即有用桃木做桃人、桃印、桃符等避邪的风习。我们现在的春联就是从桃符发展而来的。
学生相互交流3、4诗意。
师:有谁能够自告奋勇的跟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4、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老师要给你们一个更大的挑战,有谁能把整首诗的意思说说呢?先自己在下面整理一下。
学生回答,教师随时点拨,或引导学生相互帮助。
5、师:同学们说的真是太好了,现在我们一起再把这首诗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6、鼓励学生背诵古诗,小组比赛,哪组背得最好!
四、细读古诗,体悟诗情(课件演示)
1、想一想,作者是怎么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又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景物来表现的。
师生相互交流:放爆竹、喝屠苏、换桃符。
2、议一议,诗人是怎么样通过对新年元日热闹、欢乐的动人景象的描写来抒发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小结:春风送暖入屠苏,元日饮屠苏酒,却是按照先少后老的次序进行的,言辞中寄寓着诗人欣欣然于年轻一辈的健康成长,期待着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人的有所作为,同样也期待着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个“换”字,王安石不仅仅是期待着新桃“换”(变)旧符,他期待着更大的“变”,更深的“变”,那就是变革政治,变法图强。
五、课后作业
根据诗意,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编写一个古诗故事。(课件演示)
附板书设计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热闹、欢快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教学设计 篇2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元日》教学设计 篇29
教材简析:
《元日》是苏教版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七言绝句,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三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4、通过拓展练习,帮助学生积累同类古诗句。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设计理念:
从古代诗歌特点和小学生学习古诗的心理、情感等特点出发,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考虑以下几点: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开放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设计思路:读通 读懂 读美
教具准备:插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春节激趣入课题:
1、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的画面
2、学生们,还记得去年的春节吗?
3、回忆春节的情景,除夕,大年初一……
4、引出诗题:古代的大年初一叫作“元日”,板书:“解诗题”。
5、初步了解作者,指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资料。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生字游戏――师:课文上说,过年的时候放鞭炮,这鞭炮,用了什么词?
预设:爆竹。
师:对啊,大家写上这个词,想象它怎么就是鞭炮呢?
预设:在竹子里安装火药,爆炸,出花,出响。
师:没错!那,这“爆”字该怎么写呢?
火药的“火”作形旁,暴躁的“暴”作声旁,两个熟字合起来,很好记。
师:同座互相用刚才这样的方法学习其他的生字新词。
屠 符
3、学生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意。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一句,抓住关键字词理解诗意:
“岁”就是“年”,“除”就是“过去”,这一句的意思就是“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
2、学生用这种方法理解下面的语句。 3、交流讨论,相机出示课件。
指导“屠苏”,出示从不同渠道了解到的“屠苏”的含义:屠苏:古代一种酒名。
师问:如果把这里的“屠苏”理解为屠苏酒,这句话能说得通吗?谁来试着说说看。(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们明白吗?有疑问吗?
师告知:老师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和你们一样产生了疑问,想知道我是怎么解决的吗?(查《辞海》,上网查“屠苏酒”的资料)
师出示:屠苏:①草名(阔叶草)②屠苏酒③茅屋(查于《辞海》)屠苏酒:古时候,每年除夕时,家家户户用屠苏草泡成的酒。
饮屠苏酒是我国过年的一种风俗。饮屠苏酒,意思是“屠绝鬼气,苏醒人魂”。据说于大年初一早上,全家老小朝东喝此酒,可保一年不生病,以后便将春节喝的酒统称屠苏酒。(查于网络)
(设计意图:这段教学有两个目的:一是向学生明示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工具书,且查到的义项要根据具体的句子来选择;二是向学生暗示,从《新华字典》到《现代汉语词典》,再到《辞海》、网络,功能越来越强大。)
“曈曈日”:出示图片引导理解。
“桃符”:讲故事,理解词义。
4、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板书:“读诗文,解诗意”。
四、细读课文,体悟诗情
1、学生再读课文,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体会“热闹,快乐”之情。追问“从哪里体会回到的”。
3、重点指导“千门万户”,激发学生想象,从内心中体会快乐之情。
4.播放课件,古代过年的镜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快乐。
5.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快乐,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诗文。
五、回顾学法,总结全文
1.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2.总结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拓展延伸:王安石不仅是诗人,更是政治家,课下查阅资料,研究一下王安石写作本诗深层意思。
六、巩固练习:
1、比一比,组词。
屠( )符( )爆( )
著( )付( )暴(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
一岁除 (b)a、不计算在内 b、去掉 c、除法运算
曈曈日(a)a、太阳初升时光亮耀眼。b、目光闪烁的.样子。
3、根据古诗填空。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三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象征了(美好光明)的前景。第四句既写当时的民间风俗,又寓含了(除旧迎新)的意思。诗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与第四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能动脑筋改成一幅对联吗?(爆竹除旧岁)新桃换旧符。
七、拓展练习。
元日是一年的第一天,所以这一天常使古人抒情感怀。请读背下列诗人的诗作,体会诗人的心境。
1、草秀故春色,梅艳昔年妆。
——唐 李世民《元日》
2、今朝一岁大家添,不是人间偏我老。
——宋 陆游《木兰花 元日》
3、夜半梅花添一岁,梦中爆竹报残更。
——宋 杨万里《乙丑改元开禧元日》
《元日》教学设计 篇3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元日》,并理解诗句大意。
2、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学生活动方案 教师导学方案 ◆导入环节
学生说说过年时会做什么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展示点评环节
学生说说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
学习生字词
自由读诗歌,画出不会读的词语
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生字词,其他小组帮忙解答
小组PK读古诗
学生点评
理解题目以及诗句大意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古诗,画出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的意思
3、小组讨论交流,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题目以及诗句的意思
4、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分层训练环节
1.自主完成练习.
2.在老师展示其他同学作业时,认真倾听。
◆拓展延伸环节
齐读孟浩然的《田家元日》
◆总结反思环节
1、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2、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
《元日》教学设计 篇31
一、教材简析:
《元日》,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春节是农历岁首,故称“元日”。《元日》就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是涉及春节期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温情并茂,立意清新,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同时,诗歌也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相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二、目标预设: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屠,屠,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了解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背诵古诗,并能弄懂诗句意思。
2、难点: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同时体会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四、设计理念: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把小学生的好奇转化为求知的欲望,力求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抱有新鲜感、探究欲。
2、重视诵读,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学习。有效地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必须让学生充分地读,有效地读。
3、开放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习古诗,可以让学生在读、说、画、写、议、评等多种学法中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
五、设计思路:
教学思路大致是这样的:激趣导入 初读感知 品读感悟读背体会。
六、教学过程:
1、课件出示一组春联和过年喜庆的画面,师提问:同学们,课件上的画面我们在什么样的日子才能见到呢?
生答:春节。
2、春节是我国最热闹、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正如西方圣诞节一样。大家回想一下,我国的春节都有哪些特有的风俗习惯呢?
学生自由述说。
教师交流总结:放爆竹、贴春联、贴“福”字,贴窗花、拜大年,领压岁钱,吃水饺,大人小孩都要穿上漂亮的新衣服,等等这些都是春节富有特色的风俗。这些都是我们现代的人过春节所具有的风俗,那么宋代的春节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安石的古诗《元日》,学完以后我们就能知道答案了,板书课题。
4、大家看到课题《元日》,脑子里会产生哪些想法呢?可能 会有同学会问:“元日”到底是什么意思?“元日”就是“元旦”吗。
学生相互交流。
教师总结:“元日”并非现在的一般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现在“元旦”、“新年”一般会指公历的一年之首,也就是1月1号。而“元日”是农历岁首正月初一,即一般所说的“春节”。
《元日》教学设计 篇3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
教学准备
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诗题
1孩子们,你们喜欢过年吗?说一说,你们家里都是怎样过春节的?(指名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自由反馈)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首描写欢度新春佳节的古诗,教师板书课题,解释课题。(元日就是农历正月初一)
二、学生自读,读通古诗
1教师范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注意强调“竹”“除”“苏”“曈”等平翘舌音和后鼻音。
4认记生字。告诉学生:如果认识了诗中的生字,就能把这首诗读得更好听。
5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认读。
6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
1根据自学提示展开自学。
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诗,结合书中注释或工具书、课外资料等理解诗句意思。
(2)把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出来。
2合作小组交流。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说说画面上的内容,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再读古诗。
3汇报前两行诗的自学情况,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借助“一岁除”和“屠苏”的注释,理解诗意)
4诵读诗句并展开想象,你从前两行诗中体会到什么?你此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读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和你的感受。
6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
引导学生从“曈曈日”“新桃换旧符”处想象:人们对新的一年充满了新的希望,寄托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祝愿。
备注: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7指导朗读。(配上欢快的古典乐曲)
谁能把你体会到的欢乐热闹的气氛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抽生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
8指导背诵。
(1)分组接背诗句。
(2)指定学生背诵。
(3)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4)同桌互相背。
五、拓展延伸
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感受春节快乐、幸福、热闹的场面)
2你们最喜欢春节里的什么节目?为什么?
六、布置作业
想象这首诗描绘的景象,试着写下来。
《元日》教学设计 篇33
《铃儿响叮当》——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日)——风俗习惯。
一、了解学习情况
1、诵读情况(字音、句读、读)
2、理解情况(元日除屠苏曈曈桃符千门万户—千家万户换与除的联系)
3、资料情况关于作者的了解
过渡:四年级的孩子,凭自己就能基本读懂了几千年前的诗文,真是了不起![读诗文]集体读一遍,一边读一边品味文字给你的感受。
诗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大家的感受?(暖)我们就来找找这“暖”意来自何方。
二、感受“暖”
1、“暖意”何处来?
(放鞭炮的热闹,长一岁的快乐,春风送暖,屠苏的力量,曈曈日,辞旧迎新)
2、谁“暖”?
读者“暖”:文字的传递(读:这是汉语言的无穷魅力,这是吟诵千年的经典传递过来的温暖)(男生、女生)[读自己]
千门万户:普天同庆(读:这是如阳光般普照的快乐,这是一个民族所特有的温暖)
作者“暖”:新法推行成功(相关资料)(读:这是一个成功者的快乐,这是一个心系天下的'智者传递过来的温暖)[读作者]
所有的中国人:文化的传承(读:这是几千年的文明传承,这是我们华夏祖先传递过来的温暖)
过渡:看来我们读诗文,不仅要弄懂字词和诗句的意思,还要读读作者,最重要的要联系自己来读一读,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一个作品,它能让所有读它的人,都能看到自己的身影,就能得到很好的传承,也自然地成为经典之作。今天这首《元日》就这样几千年来温暖着无数人的心,当然是经典。
三、学法延伸
我们学习的这24课的课题叫——《古诗两首》,还有一首是什么?(《江雪》)
轻声地读一遍用一个字说出这首诗传递给你的感受。这个感受又是谁传递给你的?(柳宗元)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为何要写这样的一首诗?他又为何有如此寒冷的感受?我们从诗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自己呢?请同学们尝试着用今天读《元日》的方法去读一读。
24古诗两首
读诗文
经典读作者
读自己
《元日》教学设计 篇34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仍旧对显性的画面较感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在读诗时能将诗中的画面与自身生活体验联系起来理解,从而感受诗中的欢快气氛,体会一系列春节传统习俗背后蕴含着的人们对幸福美好的期盼之情。但对于王安石的执政理想,大部分三年级的学生还无法理解,因此,只稍作了解。
【教学目标】
1、理解“爆竹、屠苏、桃符”等词语。
2、引导学生看注释、找习俗、查资料、融生活想象画面,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3、通过诵读感悟、吟诵,体会春节的气氛,感受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诵读感悟、吟诵,体会节日的气氛。
2、难点:想象画面,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感受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视频猜节日。
同学们,为了表扬你们端正的坐姿和专注的小眼睛,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想知道吗?好,一起来看看吧。(班级学生过新年活动照片,配乐《新年好》)
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1:齐回答,过年的时候、春节的时候 预设2:我看到了自己过年时候的照片)
2、揭示课题。
是啊,(过年,也叫)春节,是我们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元日》(板书题目)
3、解题
师:“元”在字典中的解释有以下六种(拖长音,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1)开始的,第一。
(2)为首。
(3)主要、根本。
(4)元素。
(5)构成一个整体的。
(6)货币单位。
你们觉得是哪一种呢?
4、走进诗人
那你们知道元日的作者是谁吗?——王安石(引导学生回答),对,他不仅仅是一位诗人,还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在49岁的时候,好不容易当上了宰相!宰相在古代可是一个大官呢,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元日,就是在他担任宰相那一年的春节写下的,正是他春风得意的时候!
二、反复读,明诗意
1、范读,知节日。
2、初读,解诗题。
3、再读,找习俗。
三、介绍吟诵法
1、吟诵三种符号
2、吟诵录音
四、融生活,悟诗情,解吟诵
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老师起手势,学生读)
你们听到了什么?(爆竹声)
爆竹声怎么样?(爆竹噼里啪啦地响,爆竹的声音好大啊!)是啊,爆竹一点就燃,所以我们的爆竹读的.急而短促,这家刚放完爆竹,那家又开始放了,此起彼伏的爆竹声音一直在耳边响个(不停),哇,过年可真热闹啊!(贴板书,热闹)
请你们把这种热闹读出来。
那“一岁”是什么意思呢?(生齐回答,一年),除呢?(生回答,过去)所以,“一岁除”指的是(一年就过去了)。
那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学生答:在热闹的爆竹声中,一年就过去了)
2、你的理解很到位!我们再来看第二句:(学生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屠苏是什么呢?(一种酒)你怎么知道?(课文中有注释)表扬你们懂得借助注释!其实,屠苏酒是由屠苏草泡的酒,传说喝这种酒可以避瘟疫、祈福新年,所以一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准备了满院子的屠苏酒,大家都准备喝个够,喝个痛快,不醉不罢休!所以诗句中的屠苏,我们是可以无限延长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们想到了诗中的哪一个字?(学生“暖”),是啊,同学的祝福,朋友的祝福,每个人的心里都感到(暖洋洋的、暖暖的)板书:温暖
3、同学们,除了我们心里暖?暖还从何而来呢?(还有什么也是暖的呢?)(春风送暖,)对了,春风也是暖暖的!那还有谁会感到暖?(诗人王安石)是呀,我们的王安石可是好不容易当上了宰相,因此他在政治上的改革也得到了顺利的开展,在这个热闹、喜庆的新春佳节,普天同庆,人暖、心暖、天地暖!
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诵一遍!
4、是的,那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借助注释和读诵符号学习后两句诗。
讨论并思考:
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小组学习2min、小组组长代表汇报)
是啊,老师起手势,“千门万户曈曈日”,通过节奏我们看到太阳正在(慢慢升起来),千门万户都已经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感受到(新年新气象、新年生机勃勃)新年 的 万象更新(贴板书)
王安石用几个画面、几句诗寥寥数语给我们勾勒出了人们欢度春节的喜庆场面,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除旧布新的决心,不管成功与否这份心系百姓的情怀让我们感动!
请同学们齐读这两句!
5、接下来,加上伴奏,加入感情,想象画面,吟诵出王安石对美好未来的期待。
【现在请所有女生起立吟诵;请所有男生起立吟诵。】
评价语:你们诵出了王安石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你们的吟诵让老师也走进了诗中的画面。
《元日》教学设计 篇3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23个。
3、完成“语文天地”中“学习显身手”。
4、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句中渲染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气氛。
教学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2、理解语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古诗。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活动:
1、学生们,十二月份结束了,我们将迎来新的一年。新岁月的第一天是什么节日?
2、板书课题。
3、从课题里。你联想到什么?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指导看书上的'插图,问:这篇课文图上有什么?
⑵、出示小黑板上的诗句,指定学生读。
⑶、全班齐读。
⑷、出示生字5个,(开火车读)
爆 屠 曈 换 符
⑸、出示生词,同桌读。
爆竹 屠杀 苏醒 交换 符号
2、熟读课文,理解诗句。
⑴、学生自由读诗句。
⑵、小组讨论:“说说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
⑶、指定学生说诗意。
⑷、全班齐读全诗。
⑸、分组接背诗句。
⑹、指定学生背诵。
⑺、小组比赛,哪组背得好。
⑻、同桌互相背。
三、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四、板书设计:
12、过年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户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五、教学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