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7-03读后感

请欣赏《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1

有时候,我们爱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的精髓——感情。就像约翰克里斯多夫,曾为朋友创作音乐,因为他有感情,有故事。真诚,不说谎,所以显得格外珍贵。"任何努力决不落空,或许许多年都会了无音讯;却突然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思想已经有了影响" 在学生时代浪漫的我不能完全理解,像约翰?克里斯多夫一样生活有多么困难,像他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十几年过去,活生生的现实经历,再读,除了激情与斗志,更多地体察到了约翰克里斯朵夫那脆弱柔软的心。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是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使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也正如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儿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质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还有最悲壮的是现在的自我和过去的自我冲突:从前费了多少心血获得的宝物,此刻要费更多的心血去反抗,以求解脱。他周身晃动着贝多芬的火苗,从莱茵河大步地燃烧过来,又在法兰西继续着他革命的气息。

克里斯多夫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困扰和冲突。他的艺术生涯也是异常坎坷,但他在矛盾中仍能保持人格的独立,从来不为他人所驱使,这是最为可贵的一点。一个赤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不去按照社会他人的意愿,改变自己,而是把对自己的性格,灵魂,意志,心智的支配权牢牢握在手中,从而为自己更好的燃烧生命,发出光和热,照亮身边的人,前方的路:路的尽头,就是他们渴盼已久的宁静。

苦难使我们强壮,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是这样,肌肉的生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人的肌肉纤维数量在出生后基本不再变化,而肌肉强壮与否要看肌肉纤维是否粗大。体育锻炼会使肌肉纤维粗大,是因为体育锻炼实际上是一个不断破坏肌肉纤维的过程,肌肉在承受压力时,肌肉纤维会发生破裂,使人产生酸痛的感觉。肌肉纤维在自我修复过后则会变得比原来要粗大,也使人的肌肉更加发达。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承受苦难的过程,不断的苦难虽然会使我们受伤,但在自我修复之后,我们的精神则会变得更加强大。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2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是正义感和爱的合体,他的感情丰富多出于他特有的冲动和心肠太软的弱点,得别是对待爱情上。先是学生弥娜,但是由于弥娜的母亲的关系,两人被迫分手,又是阿达的背叛,再是萨皮纳和葛拉齐亚的`离世,细数他的爱情经历好像都是悲剧收场。爱情的打击还未在内心平息,父亲又醉死在沟里,弟弟都外出打工,他只有与母亲相依为命……

于是约翰克里斯多夫消沉了下去,我庆幸他消沉下去因为他是一个人,有肉体、有感觉、有灵魂的人,我又庆幸他没有永久的消沉下去,在他舅舅的帮助下他找回了自己。说到他舅舅其实还有他的母亲都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易莎——他的母亲和他之间的感情,作者是大手笔的细节描写,在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孝的典故,那么外国故事中约翰克里斯多夫的孝顺之心也达到了超乎寻常的境界,特别是他冒着生面危险回国陪母亲最后一晚,那一幕不知会牵动多少人的心弦,让多少人的心灵颤动。当然在那不可忽视的亲情中不会少了舅舅,虽然作者没着力用事例印证约翰克里斯多夫对舅舅高托夫列特的敬爱,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说明了舅舅在约翰克里斯多夫音乐、生活中的作用。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3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一部传记体小说,是罗曼罗兰艺术水平的最高体现。它规模宏大,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寓意深刻。集浪漫主义之大成,创立了传记体小说的典范。的确,与一般小说相比,它更有诗的优美,歌的雄浑。你很难想象,这百万字的长篇,它的艺术水准竟可以保持在一个令诸多文人叹为观止的高度上。与此同时,罗曼罗兰的批评、剖析、谴责的声音,也如洪钟一般在书中回响着。

人们常常以为,浪漫主义艺术家把自己锁在象牙塔里,住在柏拉图的理想国里,画几幅《圣母加冕》,奏一曲《梁祝》,难道就能从此穿越到大清去了吗?不可能!罗曼罗兰与众多最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一样,他有一颗天父般雄健的心灵与广阔的胸襟。他们创造的唯美的浪漫主义作品,就像火炬,照亮了昏沉的现实,让每一片腐烂的尘埃无处遁逃。

如今,或者说是从古至今,有许多伟大的浪漫主义者,他们从来不“穿越”,也从来不在下午满街走;同样,也有许多人以“艺术”的名义,想偷渡到天堂里去。富于幻想、崇尚自由、回归人性,本都是极好的。但,思想与艺术,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可以抛弃现实。李白有诗: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他已脱凡尘,遁入仙界,却还是伤痛于洛阳一带叛军的横行、生灵的涂炭。这,是一个真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心灵对于苦难勇敢的凝视与反思。

没有办法,我们需要直面生活,犹如那狂人的双眼;犹如那罗曼罗兰。社会的黑暗——如果有,社会的血迹——如果有,我们要去看、去擦、去治。不要以为艺术与美会因尘俗而消亡。要知道,《格尔尼卡》是毕加索先给全人类最伟大的杰作,而它,描绘的是屠杀与压迫,却激发我们争取生命与正义。

人之所以为人,究竟是因为理性?还是感性?我们争论了那么多年,应该有个结果了。

原来,理性、智慧使我们找到前进的方向;而感性、爱是我们不滥用理性,并使智慧得以永久的存在而不至于消泯的保证。克里斯朵夫虽是一位艺术家,但他继承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诸多先哲们的夙愿:以人为本、自由无价。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得以兴旺壮大。而要达到它们,作为一个艺术家,就要用无悔的狂热与深情去冲破人为或天然的枷锁。

唯有感性,不愿直面现实,那不是艺术,因为那是无根之水;唯有理性,被顾虑铐住手脚,那不是艺术,是空想。

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是因为它生自人类社会污浊的,却洗净了我们心中的愚鲁和自私。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4

我欣赏《约翰·克里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里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

现在这个年龄,重读它,味道真的和高中时读它不一样了。然而,它还是好,那么好,令我深深读进去,令我感慨,流泪,反思。当然,我关注的内容、细节已经变了。然而,一个人的历程里,总会有一些东西能够激起你的共鸣,让你在回味中沉浸,在沉浸中回味。

克里斯多夫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他真诚、坦荡、执着、坚强、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虽然他有一个孤独的灵魂,但他更有英雄的血液。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他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他把风声、水声以及自然界中的一切声响融入在他的音乐里,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情感,虽然他才10几岁就要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这一点都不妨碍他对音乐的追求,虽然所有世人对他的`思想很不理解,而且卷入一场斗争而被通缉,被迫流亡法国。所有的不幸,反而促使了他对音乐产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他的音乐造诣更深了。

反过来看看我自己,从小就开始学习钢琴和长笛,虽然有良好的环境好老师,但有时怕吃辛苦,能少练的就少练,反过来看看约翰。克里斯多夫他流落在法国的时候,为了坚持自己的音乐风格,宁可饿死也不肯像那些所谓的上流人士屈服,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境界啊!当他有一天功成名就,再也不是那个默默无闻、落魄音乐家了。他的作品都被人们争相演唱。然而,他仍然很淡定,坦然面对这一切,一点都不骄傲。显示了他的平凡和伟大。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知道如何克服自己的不足,不放弃、不自卑的面对逆境和困苦;不骄不燥的面对成绩;用情之真,爱之切的心态去面对友谊。我相信,伴随约翰。克里斯多夫整整一生的音乐,从今之后,也会伴随着我,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相信,音乐不仅让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世界变得绚烂迷人,也会让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

约翰。克里斯多夫是不是理想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呢?其实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英雄就是从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他喜,他怒,他悲,他痛,但是,他不沉沦。他的生命是为着自己的理想而点燃,他的一切是为了追求而执著。 此外,他一生的桀骜不驯,我认为也相当鼓舞人。永不放弃的抗争,与无时无刻的激情,到了老年无我两忘的恬静,都令人神往!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5

在奥里维的眼里只有雅葛丽娜时,克里斯多夫孤独了。

他结识了一个新朋友———音乐家塞西尔,他称她为‘夜莺’。

她25岁左右,元气满满,靠自己辛辛苦苦的努力换来小康的生活,她珍惜她得到的一切。

“她为人正直,合理,谦虚,精神很平衡,一无烦恼……”

她不相信男人,因为父亲是个懦弱而懒惰的人,又有一个不成器的兄弟,只知道向家里要钱。她有极高的音乐天分,但是她安分守己,没有野心,老老实实地演奏,淡于名利。她和母亲住的一起,很满足。

她像是克里斯多夫的红颜知己,也相爱着,但无关男女。

这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灵魂。

但是,这个看似高大、结实、快乐的姑娘也有了她的忧愁:因为奥里维。有段时间,她频繁出现在奥里维家里,和他们夫妇相伴,而这时候,这对夫妻的相处已经有了很多问题。

奥里维自有一种近乎女性的魅力,对于塞西尔这样一个富于母性又特别喜欢照顾别人的`女人来说,自有吸引力,她苦恼着,隐瞒自己的心事,装出快乐的样子。塞西尔喜欢亚诺太太,这个看似柔弱的朋友成了她一时的精神依靠。

塞西尔还是认清了自己的感情,她强大的内心帮助她勇敢地挣脱了这个枷锁。

后来,她收养了奥里维和雅葛丽娜的孩子:“塞西尔被这个借来的母性完全改变了;她显得那么年轻,快乐,细腻,温柔。”

塞西尔精神上又恢复了从前的平静,完成了自我救赎:“爱情的需要,如今在抚爱儿童的感情中得到了满足。”

相较于雅葛丽娜,塞西尔无疑是幸运的。这幸运,也是她应得的。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6

在父亲去世前的那几天,爱情的失意肆意的践踏他引以为傲的理想。这便是现在的他,克里斯多夫,可以为了所谓的分手,连最爱的音乐也懒得提及,把自己装进了自己编织的套子里不想再面对这一切。

父亲还是去世了,那面孔同祖父当年如出一辙,生前壮硕如牛死后如秋叶一片,此时的他,什么爱情,什么弥娜,什么骄傲的挚爱的音乐,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他就那么看着看着,仿佛看到了多年后的自己,由牙牙学语到化成一具尸体。哦,天哪,那该是怎样悲惨一生,直到终结竟然没有任何值得人们铭记自己无悔的事或人。那该是怎样的虚无,抑或是怎样的后悔,那仅有奏响华彩乐章的机会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

“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歌,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够的上能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至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自己堕落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看到自己差点儿坠入深渊,也看到幸福与爱情只是一时的欺罔,为的是叫你自己精神解体,自暴自弃。

与我,又何尝不是又一个克里斯多夫。面对成长,事业,爱情,金钱,名利,这一切已经面临将来也不可避免的业障,怎么去处理,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已经不重要。做一种子,发好芽,每一片叶子都极尽丰满,在最灿烂的时刻开出最耀眼绚烂的花朵。等到秋天结出累累硕果,即便是化作泥土也要滋养来年的希望。

是的,我已经发芽,正在努力吸取大地的滋养,长好每一片叶子,等待开出人生的第一朵花。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7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完了卷一,明白了傅雷先生强烈推荐的理由,刚读了这些,就觉得很惊艳!

瘦弱、苍白、胆小而又坚强的妈妈鲁意莎;事业失意、世故而又不甘心当过指挥家的爷爷老约翰-米希尔;健壮、懦弱、粗鲁、自私、严厉的酒鬼爸爸曼希沃-克拉夫脱;以及到卷一后面才出现的弱小、而又见解独特热爱大自然的舅舅高脱弗烈特,一个个的人物形象都刻画的如此形象立体,通过文字,你可以想象得出那么个人在你眼前。

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一室有如一国;一日有如一生。”“在几步踏级之间,他仿佛过了整整的一生。”

“家……是抵御一切可怕的东西的托庇所。”“最难受的痛苦就是儿童第一次发现别人的凶恶:……”“你想编些歌,为的要做个大人物;你想做一个大人物,为的要编些歌。你倒像一条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圈儿。”

看到克里斯多夫第一次被太太家的两个孩子欺负而后反抗,最后挨了爸爸的打,真替孩子冤枉,这也提醒自己责备孩子前一定要搞清楚,不能太伤孩子的心了!

还有家里日子难过的时候,才六岁的约翰克里斯多夫竟然以不饿为借口,让弟弟们多吃一个面包!多么懂事的孩子,多么让人心疼!他和妈妈拥抱在一起,“他们一句话也不多说,可是彼此心里很明白。”看的人想哭!

爱喝酒的爸爸,时不时醉得不省人事, “那一夜,鲁意莎在发烧的克里斯多夫的床头坐了好久。酒鬼却躺在地上打鼾。”多么的生活化!要是家里也有爱喝酒的人,恐怕对这一场景毫不陌生。

还有那些大篇的克里斯多夫的心理描写,多么的贴合,使人感同身受!还有哪些关于音乐的,那些奇妙的各种的声音,那些大自然的合奏曲,那些精妙的比喻:

“涟波吮着柳枝,唧唧作响。”“他听见父亲试音的时候,从中奏出一组轻快的琶音,仿佛阵雨之后,暖和的微风在林间湿透的枝条上吹下一阵淅沥的细雨。”

"而多少音乐又跟着那些节奏忙上来,像葡萄藤沿着树干扶摇直上:其中有钢琴上清脆的琶音,……"

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8

黑夜中的一盏灯,将会照亮前方的路,给那些沉沦、迷茫、痛苦的人指明前进的方向。

当克里斯朵夫成为一名少年后,他人生的又一幕开始上演。当一颗稚嫩的心在弥漫着黑夜的幻觉的浪潮中涌动,当情欲的巨潮把思想卷走,再把那心狠狠的拍打在荒唐的暗礁上,那颗稚嫩的心早已斑驳,陷入了麻痹的深渊,在黑夜的深渊中打转。

克里斯朵夫经历了几次爱情,却都以失败而告终,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爱别人的人得不到别人的爱。之后他又遇上了阿达,也许没有获得的爱才能更让人刻骨铭心,阿达身上的缺点令克里斯朵夫恼怒;而她对克里斯朵夫思想的践踏,使他最终痛苦的离开了她。克里斯朵夫陷入了黑暗,陷入了令人作恶的烟草味道与残羹剩菜的味道中间,又犯了酗酒的毛病,四周已黯淡无光。

一盏灯的出现,照亮了前方的路,让疲惫的心看到了曙光,挣脱了深渊,看到了满天繁星。高脱弗烈特对克里斯朵夫的一席话,敲醒了他,让他看到自己正像他父亲那样沉沦下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结局,父亲的那句“别瞧不起我”和舅舅的指引,使他醒悟,开始了他的反抗。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9

虽然丛书的开端一直到结尾,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份坚守的精神一直打动着我,那份坚持在中国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他小的时候受人欺侮从来没有屈服,而后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出于对音乐的尊重,竟然对一个唯一肯雇佣他并付给他丰厚薪水的公爵说“我绝不是您的奴隶,我爱说什么就什么!”他毅然辞去了那份优厚的工作。在音乐中他会手舞足蹈,心潮澎湃,但是他自己的世界是单纯、宁静的,直到晚年,他和葛拉齐亚的爱情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幸的是,最终葛拉齐亚还是先离他而去,读到这里也不尽让人潸然泪下啊!

夜静得出奇,只能听到窗外呼啸的狂风。合上《约翰克里斯多夫》,突然心中如释重负。或许我们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么艰苦的音乐生涯,也不会有约翰克里斯多夫那曲折坎坷的命运,虽然约翰克里斯多夫离我们远去,但就如同罗曼·罗兰所说“他用重生代替了死亡”,这是精神的重生,像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那句名言“我曾经奋斗,曾经流泪,曾经创造,让我在你的怀抱中歇一歇,有一天,我将为新的战斗而生”,这句话一直会燃烧在每一个喜欢约翰克里斯多夫的人的心中。

《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后感 篇10

他对音乐的兴趣是由他祖父培养的,后来他父亲发现了他的音乐爱好,于是天天逼他练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虽然这让他对音乐厌恶透顶,但同时音乐已占据了他的内心世界。书中具体描写了祖父和舅舅在他的音乐道路上对他的帮助,比如祖父留心随时把孙子很长的曲调整理起来加入伴奏,取名为《童年遣兴》。并帮他呈报宫廷开了专场音乐会,后来大公爵给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再世莫扎特”的夸耀,这使他受到了莫大的鼓舞,也为他的成功音乐道路埋下伏笔。其实在整部小说中,作者却没有对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作细节描写,也没有将音乐定格在特定的形式和层次上,这正是需要读者需用心去阅读其内涵。

曾经很多人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的化身,罗曼·罗兰自己却说约翰克里斯多夫是贝多芬式的英雄,他那曲折的一生为他所创造音乐增加了现实感。从书的开篇约翰克里斯多夫就是被河流、大风和大钟唤醒,而后,音乐又伴随了他整整一生,使他超凡脱俗、卓尔不群,帮他克服了人生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最终又辅佐他的心灵复归平静的.大海,又使他顺利抵达人生的彼岸,所以音乐在此书中占的比例是可想而知的,纵然我们无法拥有那超人的音乐天赋,但是我们能从他追寻音乐的道路中体会到自信、自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