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7-31教案

请欣赏初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3.2实数)。目标是让学生经历无理数的产生过程;了解无理数、实数的概念,了解实数的分类;知道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理解相反数、绝对值、数的大小比较法则同样适用于实数。

在中学阶段,大多数问题是在实数范围内研究的。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方根、立方根以后,接触过如“《3.2实数》教学设计”、“π”等具体的无理数的基础上,引入无理数的概念,使数从有理数扩展到实数,对今后数学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进一步学习方程、复数、函数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自然科学等学科所不可缺少的。

二、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遵循新课程教学理念,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落实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与探究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设计中,既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关注学生的可挖掘潜能情况。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非常重视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新课引入中利用正方形的边长及面积之间的关系回顾平方根及算术平方根的知识并顺势引入面积是a时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为后面的《3.2实数》教学设计 的得出做好铺垫,之后利用“剪一剪,拼一拼”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得出《3.2实数》教学设计 ,进而借助EXCEL工作表来探索 《3.2实数》教学设计 到底有多大?发现 《3.2实数》教学设计 原来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从而给出无理数的概念结合前面学过的有理数将数的范围进一步扩充到了实数。这里多媒体技术的恰当运用充分扩大了课堂的容量。之后利用练习得出“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关系,让学生体会到“做中学”的乐趣。整堂课让学生在认可,理解,探讨中感受概念与性质的由来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具备了如下特色:

特《3.2实数》教学设计色一:问题的设置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充分给予学生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机会,让学生时刻感受“做中学”的乐趣。

特色二:在设计理念和思路上。本节课突出课程设计的矛盾统一性,内容设计层层递进,在内容上以“温故知新→合作探究(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探索发现(借助EXCEL工作表)→发现归纳→小试牛刀→大显身手(练习拔高,发现性质)→实践发现→知识拓展→小结分享”作为流程,,使整节课一气呵成。

特色三:在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中,以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合作探究为主。尤其在对《3.2实数》教学设计 的大小探索时借助EXCEL工作表使得计算时能够随机灵活让无理数概念的得出更为自然,顺利,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利用数学课堂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思维创新及良好数学素养的形成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三、亮点与反思:

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切实方法,精心设问,设置悬念,适时、适度采用激励性语言,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来,从而较好地完成实数概念的建构,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培养学生阅读质疑,以及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显示在数的发展历史上曾作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图片,让学生在数学中看到人的存在,培养人文主义精神,也让学生了解数学发现的过程,同时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剪拼动态过程有利于数形结合,体现直观性。借助EXCEL工作表来探索《3.2实数》教学设计 到底有多大?有利于激趣质疑,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利用投影进行集体交流,及时反馈信息。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 篇2

一、 学习方式

本节课巧妙地设置数学活动情境,以数学活动、自主实践为主线,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师生之间的交往,亲身感受到数学知识与自己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兴趣,增加体验,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欣赏、观察、操作、交流体验图案设计。因此,本节课以“主动、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关键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创设活动,引导学生尝试探索与成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发展创新的能力。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课教材所处位置,是在刚认识三角形及图形的全等后,它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丰富的情景、图片力求使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我决定通过问题创设、实践活动、交流报告等环节的实践活动,真切体验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

三、学习起点能力

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了解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图形的全等,并有小学和上学期简单图案设计的几何知识做基础。而从本节内容上讲,构想图案设计相当困难,需要几何知识和技巧。因此学生这节课是对以前知识的综合运用,从而对知识复习和联系。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用全等图形设计图案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图形全等的概念,提高对全等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能欣赏他人设计的图案,培养审美情趣;利用全等图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体验对基本图形的“割”与“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设计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和审美观;发展创造力,丰富想象力,培养动手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用全等图形设计图案的过程,进一步理解图形全等的概念。

难点:能欣赏他人设计的图案或利用全等图形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六、教学过程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八年级上册数学图案设计教学计划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极差的概念,知道极差等于一组数据中最大数与最小数的差。

2、引导学生发现极差能反映一组数据中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是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3、能够列举几个利用极差进行比较的实例。

4、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层层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广泛思考和探索。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结实显示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大量问题的解决,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源于生活;通过与数据集中趋势比较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

极差概念的理解

难点

极差概念的引入

教 学 过 程

第一步:创设情景:

问题:为了比较甲、乙两种棉花品种的好坏,任意抽取每种棉花各10棵,统计它们结桃数的情况如下:

甲种棉花

84 798184858283868789

乙种棉花

85 848979819179768284

你认为两种棉花哪种结桃情况较好?

操作:让学生在各个的学习小组中讨论、解释、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可以参与到某个或几个小组中倾听。在小组学习中讨论、交流发现另一个统计量极差(它有别于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思考:你能获取什么信息呢?

发现1.甲种棉花结桃的最多数目为89,最少数目为79,其差为10;乙种棉花结桃的最多数目为91,最少数目为76,其差为15。

发现2.乙种棉花的结桃数据较甲种棉花的结桃更分散,分散的程度较大,说明棉花的结桃情况越不稳定。

通过以上发现可知:甲种棉花的结桃情况较乙种棉花好

第二步:归纳总结:

极差定义:一组数据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这组数据的极差。

表达式: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总结:

1. 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最简单的统计量

2. 特点是计算简单

3. 极差是利用了一组数据两端的信息,但不能反映出中间数据的分散状况

注意:极差反映一组数据两个极端值之间的差异情况,仅由两个数据评判一组数据是不科学的,要了解其他的统计量,在此为下一节的内容埋下伏笔。

第三步;随堂练习:

1、一组数据:473、865、368、774、539、474的极差是 ,一组数据1736、1350、-2114、-1736的极差是 .

2、一组数据3、-1、0、2、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第四步;课后练习:

1、已知样本9.9、10.3、10.3、9.9、10.1,则样本极差是( )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2、3、-5、10、12、8、2、-1、4、-10、-2、5、5、-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2.1、1.9、1.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90、95、87、92、63、54、82、76、55、100、45、80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1.a ; 3. 0.4 ; 4.30、40.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

第五步: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极差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

2、极差=最大值-最小值

3、极差在分析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时,仍有不足的一面。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 篇4

一、学习目标:

1、会推导两数差的平方公式,会用式子表示及用文字语言叙述;

2、会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二、学习过程: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第27—28页的内容,并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一)探索

1、计算:(a-b)=

方法一:方法二:

方法三:

2、两数差的平方用式子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语言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数差的平方公式结构特征是什么?

(二)现学现用

利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3-a)2、(2a-1)3、(3y-x)

4、(2x–4y)5、(3a-)

(三)合作攻关

灵活运用两数差的平方公式计算:

1、(999)2、(a–b–c)

3、(a+1)-(a-1)

(四)达标训练

1、、选择:下列各式中,与(a-2b)一定相等的`是()

A、a-2ab+4bB、a-4b

C、a+4bD、a-4ab+4b

2、填空:

(1)9x++16y=(4y-3x)

(2)()=m-8m+16

2、计算:

(a-b)(x-2y)

3、有一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空地,现准备将这块空地四周均留出b米宽修筑围坝,中间修建喷泉水池,你能计算出喷泉水池的面积吗?

(四)提升

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已知a–b=1,a+b=25,求ab的值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二数学教学设计 篇5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学生的学习参与面,减小差距。努力作好教学工作,在这一学期中,下文将准备了初中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制度和要求,认真完成各项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效率,数学教研提倡严谨、科学、务实,以《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目标及要求:

1、因式分解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四种基本方法,难点是灵活应用这四种方法。

2、分式的重点是分式的四则运算,难点是分式四则混算、解分式方程以及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

3、数的开方的重点是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的要领及求法,难点是算术根与实数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重点是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计算,难点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公式

5、三角形的'重点是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是推理入门。

6、四边形的重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性质和判定,难点是平行四边形与各种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中心对称。

7、相似形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及平行线段之间比的相等关系。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教学技能,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2、主动理性学习洋思教学经验,打造高效课堂。

3、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4、课后辅导实行动态分层,及时辅导。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约13课时2。23—3。8

第二章《分解因式》约6课时3。9————3。16

第三章《分式》分式约10课时3。17———3。30

第四章《相似图形》期中考试约20课时3。31———5。12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约7课时5。12———5。26

第六章《证明一》你能肯定吗约9课时5。26———6。15。

期末复习约9课时6。16———7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