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笔构网

2025-08-17教案

请欣赏《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1

一、说教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加入各课侧重点。)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二、说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初步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品味比喻,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四、说教法、学法

篇:“导学-自学”。第二、三两个自然段的构段方式相同,都是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这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半学期要掌握的重要的构段方式。因此,我采用从扶到放、学法迁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段:读悟结合,“读-划-品-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具体方法: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形态美”和“动态美”;根据学生爱动的特点,请学生作画,加深感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合理想象,拓宽文本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练习1》的8个词语,说说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这样设计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具体设计: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三)“形态美”中悟学法。

1.分三次读。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中心句,用“——”画出来。找出中心词,用“.”标出,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

(2)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我把内容排列出来,关键词加上点。先点明“总分”结构写法。接着组织讨论: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练习词语运用(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然后用“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一个问题引出比喻。再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处比喻好在哪里,请学生到黑板上画白色绒帽和一条条玉带。(学生在画的时候,就要对云雾有充分的想象。其他看的学生也会把画出来的云雾与自己想象中的云雾进行对照,这样印象会比较深。其它两处利用“凤凰语文”资源库中丰富的图片来加深直观感受。)

(3)相机逐句指导有感情朗读,再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内化积累。

2.回顾此段学习,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四)“动态美”中用学法。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

抓住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3)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4.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5. 背诵。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配乐朗读全文。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六、说板书设计:

本文层次明,结构清,主要讲出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形态美和“瞬息万变”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庐山的云雾、对祖国壮丽河山深深的热爱之情。

【附:板书】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案: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六册的第一单元安排了三篇课文:《长城和运河》、《美丽的南沙群岛》和《庐山的云雾》。这些课文介绍的都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让人流连忘返,令国人引以为豪。如果让我给这个单元定个主题,我想应该是“祖国山河赞”。

(二)文本解读:

《庐山的云雾》是本单元的第三课。这篇散文紧紧扣住“千姿百态、瞬息万变”这两个关键词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庐山云雾图。全文层次分明,总-分-总的叙述方式适合刚刚接触习作不久的三年级学生掌握。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自然段通过庐山山头的云雾、半山的云雾、山谷的云雾和遮挡山峰的云雾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把庐山云雾写得十分形象、美丽。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又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奇幻景致。前“领”后“述”的写法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这两个自然段就采用了相同的构段方式,即“总-分”结构。它们是课文的重点段,也是学生语言积累、情感体验和习作训练的重要凭据。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用“流连忘返”一词,表达了对庐山云雾的赞美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文章情景交融,文质兼美。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3.学习“总-分”的构段方式,结合第三自然段练习仿写。

4. 用“流连忘返”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这也是重点中的难点;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

教学过程:

一、配乐读词造氛围。

1.认读课后练习中的8个词语。

(1)指名读正确。(2)齐读。(3)由这些词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一是为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回忆,配上音乐营造气氛;二是为课后写话提供相应词语。】

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去好好欣赏庐山的云雾。

2.板书课题:3.庐山的云雾,齐读课题。

二、引读课文回顾美。

景色秀丽的庐山,有——,有——,有——,有——,那——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像——

【设计意图:在第一课时理解的基础上,用引读的方式回顾第一自然段,回顾庐山云雾的变幻无常。】

过渡:确实,庐山的云雾变幻无常,美丽而神奇。欣赏这样的美景,

我们不仅要用眼睛,更要用心去感受。

三、“形态美”中学构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后,找找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交流中心句。从这一段,哪个词特别能表现庐山的云雾的特点?理解“千姿百态”的意思。读句子。

3.再读课文,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

(1)边交流边把内容排列出来,在表示位置的词语下划线。再点明“总分”结构写法。

(2)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①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比喻好在哪里。

瞧这山头,现在是有模有样啦!看它戴着“白色绒帽”会有什么样的感觉?(美丽、可爱、暖和、神奇等)适时理解“笼罩”。

② 看图加深感受。

③ 读出学生自己理解的感觉。

④ 点回中心句:这处恰当的比喻,让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庐山云雾的姿态。庐山的云雾还会有什么姿态呢?

4.抓住 “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等词语,运用图文结合,展开想象的方法感受其它几处比喻的精到。

指名读一读句子。你可以想象一下它的样子吗?给你什么感觉呢?看看图,是这样吗?再读句子。

5.背诵。

(1)自己边想画面边填: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那些笼罩在——,就像是戴在——;那些缠绕在——,又像是系在——。云雾弥漫——,它是——;云雾遮挡——,它又是——。

(2)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6.回顾此段学习,师生共同小结方法:读——划——品——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陌生的和词句进行点评,理解意思;学生不了解庐山云雾到底是怎样的,因此借助音、像,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直观感受,领略庐山云雾的“姿态美”。读悟结合,使学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从学习过程中提炼学习方法,为下段的自学提供“扶手”。】

四、“动态美”中促想象。

1.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第三自然段。

2.检查自学的情况,全班交流,师生共同总结补充。

要点:

(1)找准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2)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快,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关键词: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②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来说,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③读好关键词,读出变化之快。

(3)讨论:庐山的云雾变化很多,你又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找出云雾由什么变成什么?

②用朗读的方法检查学生对“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的想象是否到位。

3. 利用资源库中的视频短片来帮助理解并加深印象,深刻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庐山云雾的动态美。

叙述: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神秘的色彩。看,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过渡: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4. 利用文中的“……”,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

(1)学生说自己的想象。(要注意开阔学生思维,使想象丰富起来。)

(2)出示说话训练的句式: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3)学生写话、交流。

五、创设情境露真情。

练习用“流连忘返”说话:

情境1:我们这里也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希望他们到哪个地方游览? 请给外地游客介绍一下。

情境2:我国的名胜数不胜数,你还去过哪里?也给大家介绍一下。

配乐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分层创设情境,给不同经历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引导学生找到合理的、能吸引人的内容,说规范的句。】

六、课后练写固方法。

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的写法,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例:

河边的小树林生机勃勃。……

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

美丽的街灯令人眼花缭乱。……

习作要求:

1.可以选择提供的内容写,也可自己另外定。

2.用上“总-分”的构段方式。

3.展开合理想象,用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

3.庐山的云雾 令人流连忘返

瞬息万变

教学反思:

这课教什么?怎样教?

如何使课堂成为高效的课堂,使学生获益更多是老师们最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也是教学的一个关键话题。在进课堂之前,教师总是先要弄明白两个问题,一是要教给学生什么?二是怎样教?即明确教学目标与制定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是否恰当地使用方法,也是让目标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

目标一: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凭借《庐山的云雾》这个文本,我要教给学生什么?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都可以发现,这篇文章的条理特别清晰,第二、三两个重点段都是“总——分”结构尤为突出。而这一构段方式正是三年级学生要掌握的重点构段方式,教材的课后练习中也有设计相应的训练(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处景物)。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一个本领:学会“总——分”的构段方式。

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分层递进训练。这篇文章最让我满意的是有两段同样的“总——分”构段,我可以先扶后放,逐步进行教学。围绕这点,我先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构段方式。课上,我先请学生找中心句(总写)及句中的中心词;然后找通过哪些句子具体写(分写)的;接着点明“总——分”结构;再逐句品读,每品过一处分写,便点回中心句,强调总分;最后根据文本来总结此关系的构段方式。这样逐步明确“总”与“分”的关系,使学生在头脑里对此关系一清二楚。

学过之后,便要巩固,于是师生共同总结上段学法,再请自学下段,再一次清晰这一构段方式。在巡视的时候,我很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学生都找出了“总写”的句子,学生还有滋有味地品读着句子。弄懂之后,便要运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导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为话题引导学生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来写话。课后再练习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写自己喜爱的一处景物。

这样从学到用,逐层深入,可以说学生学得明明白白,用得轻轻松松。

不过,自己认为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设计还不够理想,当时着急快要派用场了怎么就没招了,一时情急反而影响正常思维。上完之后静下来再想,倒不如列出例如“公园里的菊花多姿多彩。……”这类提示,反而更有启发性,学生也更容易着手。

目标二:品味比喻,感受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谓精彩纷呈,令人想象无限。迷茫的云雾在作者的笔下,竟活灵活现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缕轻烟、九天银河、四蹄生风的白马、一座座冰山……)。从生活的到虚构的,从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丰富的想象,着实让人感受到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与瞬息万变。于是,凭借这点,我便要在这堂课上教给学生第二个本领:通过对文中描绘庐山云雾的比喻的品味,学会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辞。

在达成这一目标的时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其实,想象得再不着边际,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东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创造。文中的比喻有些跟学生生活很贴近,如“白色绒帽”,我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对这处比喻的感受。有学生马上说感觉很“暖和”。这是多么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现在这样的12月的季节里,给你一顶绒帽戴在头上,你一顶也会觉得暖和。有学生说感觉很“美丽”,确实,青山白雾,想来也美。也有学生说感觉很神奇的,这也不错,那么大的山戴着顶绒帽,能不神奇吗?学生的感受谈得多么真切。

在指导利用文中的“……”写话时,我也启发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样子?开始的几个学生说像小狗,像小鸟,像老虎等等。我一听,学生都想到动物了呀,于是我引导:庐山的云雾除了像这些“动物”,还会像什么?学生很聪明,马上就更大范围地想开去了,植物也出现了,房子也出现了,汽车也出现了,还有很多(这些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思维开阔了,想象也就丰富起来了。所以说教材来自生活,教学也应来自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来教,学生容易接受,也能生发出精彩的思维碰撞。

说到这处写话练习,在学生“写”的时候,我为学生提供了参照格式。(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这样不仅降低了写话的难度,(课堂上的写话训练目的一是要把想象到的用比喻句写下来,二是要尝试“总——分”构段,不宜太难。)而且可以使学生在课后独立写话的时候有法可依。

“总——分”构段方式和比喻修辞手法这两点是我在这堂课上特别要教给学生。在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中还设有其他些许目标,如背诵、用“流连忘返”说话等,其实也是在这两个主要目标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可以达到的。(像“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目标几乎是每篇课文的第二课时都会训练的。这类“大众”目标应该可以不要写进“教学目标”之中了吧?)

另外,内容与方法的整合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在听课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可以发现,如果一堂课的容量太多,就会处理不好细节,使训练流于形式而学生学得并不扎实。在准备说课稿的时候,我理了一下我设计的训练,就发现存在这样的问题。于是,我将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将省略号的扩充练习之“说”改成了“写”,而将原本要“写”的形式移到了此处。这样一处理,将原设计中的两个“说”(还有一处是用“流连忘返”说话)改成了一“说”一“写”,并将写的要求明确化,也围绕了“总——分”这一重点展开。有机整合了修辞、构段于一处写话之中,让课堂精简了,训练也落到实处了。

课文是教学的主要凭借,谨防步入教教材的误区。明白了要教什么,就可以从课文中找到可凭借的依据,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扶手”。明白了怎样教,才可以将文本化为学生的内涵,使之成为课文与学生之间的可行“通道”。这关键是要为具体的目标寻找与之相应的具体方法(这方法也可能是一组方法),使两者相匹配。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运用看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感受庐山云雾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及赞美之情。

3.感知总分段结构的特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生:喜欢)那你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

2、你觉得那里的景色怎么样?(美不胜收、风景如画、山清水秀)

3、说到旅游,谢老师要给大家推荐一个好地方。它就是(点击)位于我国江西省九江市南边的(庐山)板书(庐加拼音)。

4、指名读。(两名)。“庐”是我们要学习的生字,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广加一个户。

师:庐半包围结构,广字旁的撇要写的长一点。(师描广字)。

一、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

(一)第一自然段

1、庐山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那它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读一读关于庐山的这段介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出示)

生自读。

2、师: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还有(云雾)。

(1)师:谁能来读准这些词语?指名读。评价:字音准确,声音响亮。谁再来试一试?

(2)瀑是我们要学的生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三点水加暴。

师:从山壁或河床突然降落的地方流下来的水,我们就叫瀑布,所以瀑是三点水旁,那它右边的暴,特别难写,谁来说一说暴怎样写?

生:暴这样写:竖提、点、提、撇、点。

师: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瀑。齐书空。

(3)师:在庐山的这些景物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云雾。

师:(板书:的云雾)文中说这是怎样的云雾?(变幻无常)。

谁来读一读这个词语?指名两名。

师:幻生字怎样记住它?

生:幺部加横折钩

师:你能为幻找一找词语朋友么:

生:幻想、梦幻

师:这些云雾变化多,而且没有规律这就叫(生:变幻无常)

师: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受。

师:谁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指名两个,齐读。

师:读准了这些词语,你会把这段话读得更通顺。自读。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

庐山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但最神奇的还是(生:庐山的云雾)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近这庐山的云雾,去感受她的神奇魅力。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

(1)多媒体课件展示庐山云雾的奇丽风光。

(2)练习说话:庐山的云雾()

二、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喜欢的原因。

(2)交流相机给“秀丽”、“尤其”换词。

(3)指导朗读。

(4)小结并板书:多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画出中心句。

2、哪些句子是具体描写云雾地千姿百态的?(读书回答)

3、想想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句子写得这么优美?(体会比喻句之妙)

4、指导有感情朗读。

5、让学生画出不同位置的云雾。

6、根据板画引背。

7、小结方法。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想想读懂了什么?

2、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处还可补充些什么。

4、出示填空引背。

五、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总结课文。

1、配乐朗读或背诵课文。

2、诵读古诗《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七、写字教学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重点难点: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 遮挡(zhe dang)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第一节: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第二节:绒帽(rong)缠绕(chan rao)系 ji系鞋带xi关系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第三小节: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第四小节: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 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 (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 (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 (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

2.理解课文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紧扣云雾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庐山云雾的美丽神奇,激发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庐山云雾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重点句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庐山云雾以其特有的奇异景象赢得了"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千古名句,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半是仙境,半是人间的庐山,去领略趣味无穷的庐山云雾。

2.谈话(1)初读了课文,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我们应该着重研究课文哪几个自然段?(3-5)

(二)分赏课文

(1)师生共同欣赏第三自然段。①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美丽的庐山云雾有什么特点?②检查交流。

A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庐山云雾变化快?▲投影重点句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进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B.抓重点句深入感知神奇美。□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雾来是怎样的景象?理解"风起浪涌",指导朗读。□哪句话写出了云雾"飘飘悠悠"的景象?哪个词与"飘飘悠悠"的含义相近?□这两个词又说明了什么?指导朗读。

③欣赏动感录像,要求:边看边用书上的语句说说画面的内容

④指导朗读投影:雾来时,风起浪涌;雾去时,飘飘悠悠。雾浓时,像帷幕遮进了万般秀色;雾稀时,像轻纱给山川披上了一层飘逸的外衣。

A.自由试读一抽生朗读--男女分读

B.句子比较(出示比较的两个句子),体会格式对称、节奏整齐的韵律美和恰当的比喻使句子更生动--朗读体会(齐读),背诵重点句子。

C.小结特点:(板书)变化快

(2)讨论欣赏第四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庐山云雾还有什么特点?

2.交流汇报。

①有什么特点?板书:时间长②你从哪些词句中领悟到这个特点的?(投影首句):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云雾出现的时间很长?(解释"朝夕相处")→你能把这个特点读出来吗?(个别读)→那又是一种怎样奇妙的景象呢?

读第二句话。评价,齐读1、2两句话→而此时的山镇牯岭是一半隐进仙镜,一半留在人间。投影:牯岭图片3.学法小结:找特点、读特点。

(3)独立欣赏第五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按学法自学课文第5自然段。

2.交流说特点:(板书)壮观3.找句子朗读体会。

①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云雾壮观的?(生说句子:相机投影两段重点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两段句子中挑选其中一段句子讨论学习怎样朗读才能读出"壮观"的特点,综合本小组的意见,每一组推荐一名代表给大家示范朗读。

③交流、指导朗读。A.抽生朗读第一组句子,评价点拨:□理解"万顷白云","青峰秀岭"怎么会变成"小岛"的呢?投影:图片感知□哪个字写出云雾的壮观?("海")

④指导个别朗读,齐读。B.哪些小组是研究第二段句子的?□抽生说:你们怎样体会到云雾壮观的?□师点拨:"银涛雪浪"真的是指大海中银白色的浪涛和雪白的浪花吗?你能给大家描绘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吗?(生想象描绘)投影:图片感知

⑤你能读出这种壮观美吗?指导个别朗读,评价,齐读。庐山云雾是否真的像同学所理解得这样气势磅礴,绚丽多彩,我们再来看一段画面。

(播放动感录像)⑥生配乐朗读第5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这样壮观美丽的云雾我们平时能看到吗?难怪游客初见到它感到十分的--板书:神奇

2.生联系板书,小结所学知识。

3.学到这里,同学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这样神奇美丽的庐山云雾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

(四)课堂练习摘录3~5自然段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随感:

《庐山云雾》是一篇优秀的写景散文,作者用华丽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庐山云雾的神奇美丽。因此,我确定为"读中悟情,以读抒情"的散文学习策略,在萧山市第九届小语年会的观摩教学中得到与会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具体教学有两特色:

(一)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多媒体情景化教学,降低感知难度,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重点突破,学法迁移通过抓重点,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初步形成学法,并自学课文头5自然段,巩固学法。在师生互动的生动的实践中,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庐山云雾的特点及成因,培养学生了解和关注自然的兴趣。

2.掌握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学习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解说相结合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说明相结合的表达方式。

2.掌握文中运用的下定义、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

一、教师导入

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瀑布文明中外,然而最神奇的还要数庐山的云雾。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你们想去看一看这神奇的景象吗?想去探寻云雾的成因吗?那么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现代作家江祖凡的《庐山云雾》。

二、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鄱阳湖( ) 缭绕( ) 蜿蜒( )( )

引qíng ( ) 挟持( ) 翡翠( )

丙烷 ( ) 缥miǎo( ) 波光粼粼( )

薄纱( ) 附着物( ) 心旷神怡( )

tuǒ圆( ) 重峦叠zhàng( ) 掩bì( )

2. 填空。

《庐山云雾》的作者是______,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

3. 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的行文思路是:庐山—( )—( )—( )—( )。

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采用生动的描写和科学的说明相结合,1—4自然段运用____ __,介绍了___ ___;5—11自然段运用__ ____,介绍了___ ___。

三、合作探究

1. 分析引用苏轼的赞美庐山的诗有何作用。

2. 有感情朗读1—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庐山云雾特点的一个句子。

3. 精读5—11自然段,概括一下庐山云雾的成因。

4.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这座山是东北——西南走向,长大约二十五千米,宽约十千米,南北狭长,略成椭圆形。( )

(2)按照气温不同,雾可以分成两种,气温高于零摄氏度的叫做暖雾,气温低于零摄氏度的叫做冷雾。另外,由冰晶组成的雾叫做冰雾。( )

(3)在平原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雾却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比如城市的工厂区也往往多雾。( )

(4)有时候,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米,倾注到深谷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

5. 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

(1)这样,长江的水和鄱阳湖的水大量蒸发,再加上庐山上植被丰富,也不断蒸发出水分,这就是使庐山多雾的主要因素。

(2)消除暖雾比较麻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经济、有效的方法。

课堂检测

1、下边词语书写错误的是( )

A波光粼粼 翡翠 B重峦叠嶂 缭绕

C变幻莫测 尘埃 D心旷神贻 挟持

2、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丽夺目。( )

(2)山谷纵横交错,而云雾总是喜欢走入山谷的。( )

(3)绿水青山历历在目,滚滚长江蜿蜒如带,鄱阳湖面渔帆点点,山下公路纵横,梯田层层。( )

3、清晨,站在庐山上,如果是晴天,清秀的景色,历历在目。只见,山峰如翡翠,屋顶似珊瑚,红绿相间,绚丽夺目。可是,回头再看,山峰、屋顶全隐没于一片云海之中。一阵阵云雾飘荡起来,使你置身在云雾之间。浓云如烟雾,把一切都淹没了;淡云似的薄纱,飘然而过。有时候,一股云流顺着陡峭的山峰一泻千里,倾注到深谷之中,好像一条瀑布,这就是庐山有名的“瀑布云”。

(1)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庐山云雾的什么特点?

(2) 这段文字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简要分析在说明文中使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3)这段文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5

教师出示庐山的图片,请学生背诵交流与庐山有关的诗词。

字音字形可要掌握准确哦。

阅读中注意归纳每段的说明内容,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先独立思考,再集体合作,确定最佳答案。

《庐山的云雾》三年级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重点难点:

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 遮挡(zhe dang)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第一节: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第二节:绒帽(rong)缠绕(chan rao)系 ji系鞋带xi关系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弥漫:(雾气)布满、充满。缠绕:环绕。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第三小节: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第四小节: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 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山头的云雾 (象白色绒帽)半山的云雾 (象一条条玉带)山谷的云雾 (象茫茫的大海)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 奇丽 神奇 美不胜收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