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背包十年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背包十年读后感 篇1
上了大学之后,忙里偷闲的也多了不少空余的时间,看杂书的机会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近些天重温了《背包十年》这本旅行杂记,再次阅读带来的感受,与之前果然是不同的了。
作者小鹏是个职业旅行家,他确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人士,他没房没车也没女朋友,在书的扉页上他写到:“从大学毕业之后就没正经上过班,攒点钱就去旅行,直到他发现旅行也能赚钱,于是生活变成了旅行、旅行、旅行。”他分享背包十年的旅程,践行最初的梦想,向印下的每个足迹叩问,有人问他是谁,了解他的人都说,不过是个追梦的人而已。
书开头的几张图片上的文字记录了他矛盾又多彩的生活:他拍下手持莲花的女孩,也记录铁轨边玩足球的少年;他漫步在爱丽丝梦游过的仙境,也流连于与世无争的桃花源;他思考撒哈拉男人的思考,也专注于爱尔兰女孩的专注;他喜欢日出时的光芒万丈,也喜欢日落时的渔舟唱晚;他明白信仰是一种嘴角上扬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长头问路的坚持。
他不是专业摄影师,可是他的照片却用最简单的姿态带给我们最真实的感动。他拍盲女歌唱,只用一个侧脸,清丽的声音仿佛在耳边回荡;他拍法餐,把红黄绿搭配成艺术品;他拍戏水的儿童,举着相机跳进溪中,将感动定格在相片里。他的摄影手法是最简单的三分构图,他的技巧比不过摄影初学者,他的相片缺足以媲美任何顶级摄影师。
整整十年,除了旅行,他没有坚持做下任何一件事情。杨丽萍说过:“有些人的生命是为了传宗接代,有些是享受,有些是体验,有些是旁观”小鹏把自己归结为体验者,他以体验者的姿态,走遍大千世界,看过百态人生,享受过每种风景。孤单而不孤独。于是每一天都充满感动和惊喜。
我想我是羡慕小鹏的,就像蓄养着的家禽羡慕远飞的苍鹰一样。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在路上的向往,只是有的人扎实的走向了自由的路,比如小鹏;有的人在出走和停留间兜兜转转,比如我和另一些人;还有更多的人止步于现实的残酷面前,比如更多的芸芸众生。我时常想,借一个背包就出发,放弃无数薪水丰厚的工作去流浪,该要有多大的勇气。
有时候我们总喜欢找到做一件事的理由,小鹏找到的非去旅行不可的原因很简单,平淡生活让我们的五感退化,而旅行却能让它们重新获得敏锐,旅行让我们重新变回孩子,让我们对世界充满好奇。就像他说的那样:“人要趁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
有网友评论他磕首问路,传梦为生。小鹏说自己是追梦人,可他又何尝不是引路人。背包十年,追梦十年,小鹏的旅途仍在继续,我的也即将开始。
背包十年读后感 篇2
因为感动,所以分享!
人应该趁着年轻去流浪,只要不忘了回家的路。这是作者小鹏在书的封面上写的一句话,确实,年轻就是本该去“流浪”,去追求梦想,但走得再高再远也要记住回家的路,因为儿行千里,母忧千日!这也是每个旅行者最终的归宿。
——关于生活
打开这本书前几页的时候,就被作者拍下的一张张感人瞬间而感动。这些照片也不过是生活小细节的瞬间,却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或许是在这个繁华浮躁的社会里,人们很少放慢脚步去享受去发现这平淡生活中的动人瞬间。社会再怎么怎么样,其实我们也要也本该回到生活的最初衷!
——关于梦想
小鹏在两张照片中写下这样一句话:我思考着撒哈拉男人的思考……也专注于爱尔兰女孩的专注!而此刻的我却是在思考他拍下撒哈拉男人时的思考,更专注于他十年背包的专注。他是用什么来捕捉到一次次这么美的瞬间,是专业的眼光,还是对生活的感悟?
十年背包的专注是我最为之动容的。这个过程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亲朋好友口中不靠谱的生活,家人的种种牵挂。从失意、彷徨、挣扎、茫然,然后成长,坚定,到最后梦想落户生根!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千万个放弃的理由,但最终通通都归败于内心深处的呼喊——追求梦想!也许这一声呼喊,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前进的脚步。很期待某年某日的自己,背上一个背包,抬起一台单反,一副酷爆的太阳眼镜,肩上插上一面国旗,竖起大拇指就开始——行走天下!
《背包十年》让我最感动的不是作者走过多远的地方,跨过多少国界;不是作者拍下多少张触人心弦的瞬间;也不是作者写下那一句句让人热血沸腾,热泪满眶的话语,而是作者有勇气去追求最想追求的生活,并为之付出行动。过程,十年如一日,磕首问路,传梦为生;结果,从最初的菜鸟背包客变身为我国首位职业旅行家。
在我眼里,他是一名传梦者!
——关于旅行
之前的旅行都是听了谁和谁说那里哪里怎样好就去了,很多时候对那个地方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筑文物等等都是不甚了解的,但是那里的特产却是必知的。我一直也想不明白,也许是身边的吃货比较多吧,哈哈!很多时候旅行就变成了到某些比较出名的地方,拍上几张照片,寄回一些明信片给亲朋好友,然后带上当地的特产给身边的吃货们。往往这样就完成了一次旅行!
旅行其实不只是记载你去过什么地方,而是要进行一次心灵的洗礼,旅行应该是把自己融入到当地,当那里是你的故乡去了解,更应该是每位旅行圣徒的一次朝圣,他们信仰的不是耶稣,但一定会是内心的那一方净土。旅行是一次增加阅历与感悟的个性化体验,该吃苦的地方吃苦,该享受的时候也要尽情享受。而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想花很少的钱去走过很多的地方,然后在旅行的时候,对历史、文化、乡情、建筑……都是走马观花,去完一个景点马上又赶往下一个景点。旅行回来后的第一感觉就是累,那又何苦呢?旅行应该是美学、建筑学、历史学、更是哲学,而绝对不应该是经济学!
——关于悟道
六月的季节,毕业成了最耀眼的名词,却是每位毕业生内心最为恐惧的词语。不舍、迷茫、彷徨、挣扎、浮躁、分手、工作……这些也成为这个季节最鲜明的产物,一点一滴的渗透在每个毕业生的身上。同学朋友间见面第一句对话不再是“有没有靓女介绍来啊?”“今晚出去开饮啊”,“下午一起打球啊”而是一句句的工作找到没?有什么打算呢?好哥们见面就是“分手了没?还没啊?”然后一声“坏笑”,今晚出去喝两杯!这是我感到最窝心,最温暖的问候,因为他们从来不关注你飞得高不高,只在意你累不累!
曾经,有一段时间很害怕见到师弟师妹们。因为一见面他们都是一声很关心的问题“师兄,考研怎么样啦?”接着就是一声假装和从容的回答“英语考砸了,没考上。”接下来就是那工作找得怎样啦?有什么打算啊!然后场面就尴尬了,因为我也不知道我的路要往哪走?自己尝试编说一下自己的打算,因为不想在师弟师妹面前表现得那么慌忙,却发现自信与自卑本来就是一对孪生兄弟,越是试着掩饰,越自卑的一面也就更原形毕露。
曾经,很羡慕那些考上研究生、公务员,找到好工作的同学朋友,也曾怨世不公,就觉得自己的大学过得苦逼,大学四年都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寒暑假,也没有去打过一次工,为家里挣过半分钱,为父母减轻哪怕是一丁点儿的负担,毕业了也没有带走一个师妹。哈哈!回首想一想,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羡慕的,毕竟这也只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庆幸的是,大学认识几个这样的好朋友,在毕业季节呈给我这几本书带我强大与平静的内心,和大学带给我刻骨铭心的回忆,谢谢你们解救了我毕业时迷茫的灵魂,在这里依然和你说声:大学有你,真好!
现在,我却感谢“幸福”来敲门,因为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曾苦逼过,这样我才会成长才会更加强大,
现在,是我从来没有过的坚定!
这是一个好朋友不知在什么地方抄下来给我的一句话,一个二十岁出头的你,除了仅剩下不多的青春以外什么都没有,但你手头上为数不多的青春却能决定你将来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这就在于这个阶段你想要什么的人生!
一个人一辈子能交到几个知心兄弟?能去几个向往的地方?能看过几个难忘的风景?能读到几本改变你一生的书?又能经历多少次难忘的旅行?身边那么多不顺的事情又怎样。
再听听内心深处的呐喊,然后继续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个世界那么虚荣与世俗,我觉得还是要坚守些什么,
我也一直不断的在努力,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
只是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了我,
只想保持最真实的真己,追求最初衷的梦想。
背包十年读后感 篇3
用背包做归宿,踏遍世界,历时十年。由菜鸟变专家,没有别人,仅有他——张小鹏,又一个去流浪的人。当上背包客,并将其成为职业。或许你会觉得这是多么不实际,但我却认为,那是多么神圣的职业。
书中讲述作者去了许许多多国家。在这个艰险的旅程中,身为菜鸟背包客的作者以往山穷水尽,遭尽白眼,但他从未放弃过,即便是换了七、八份工作也不能令他信息,反倒使他越发期望继续出走。他坚毅的决心,简单而坚定,一次次的是我动容,其实想要出走,并不是那么困难,别多在乎吃喝住行,有时候一种想要素面朝天浪迹天涯的决定就可击倒任何的一切。
作者在路上,乞讨的生活令我真正认识到那些异国的街头艺术和旅程上的乞讨者,其实这是一种体验生活的方式。不一样的人生历程令自我的眼界更开阔,阅历更丰富,体会更深刻,意义更深远。
当作者来到布鲁日——比利时的一座老城。作者的文字里淡淡的描绘出一幅老城的风光,能够想象出那是一座多么闲适舒服的老城,可是它“老”的不是时光,而是老城里的老人。老人的开朗活泼,老人闲趣的娱乐使成熟的城市添了许多可爱,城市随着一代代人逐渐老去,却又随着一代代老人越发可爱。我喜欢作者的描述,但更喜欢他笔下的布鲁日,让我看到了比利时不一样的老成,感受到一座老城里的老人,老人身上的豁达、可爱。除了羡慕还能是什么?
回到亚洲。夜里作者悄悄抵达越南。我以前看过许多有关越南的游记或旅游攻略。我在就明白那是一个旅行者不可错过的地方。书中作者是从越南的夜色开始说起的,这又令我大开眼界。以往认识越南是因为法国作家杜拉斯的《情人》。那时,越南化身成为热情浪漫但又有些羞涩的少女。不由得使人想到那些穿着奥黛骑着自行车在集市穿越的少女,抑或是刚从那些轻雾淡霭中归来戴着斗笠的农人,清新怡人。但作者字里行间的越南却惊艳四射,夜里的灯火阑珊,繁华闹市令胡志明市化身成“小夜上海”一般,更放射出她迷人妖娆的一面。恍惚间,犹如从后台步入舞台中心,看这一切变得更真切更实在一般。正如作者所说,“如果你不相对座城市失望,必须要在黑夜中抵达”。
作者的旅程还继续着,我也随着作者的脚步徒如一个梦寐以求的境界。我享受这个过程并一向爱着。等他朝一天,待我完成学业,我也下定我坚毅的决心,收拾起行囊,趁着青春灿烂,年华依然,去远方流浪。以不一样的历程感受不一样的人生,寻味它的意义,使自我更感觉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背包十年读后感 篇4
本来以为《背包十年》仅仅是一本游记汇总,在阅读的过程中才慢慢注意到“我的职业是旅行”这个副标题,也渐渐意识到重点是在“职业”二字。
职业不一样于工作,职业是一个远比工作严肃得多也庄重得多的词。职业,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整个青壮年不断去做的事,时间是宝贵的,一个人的青壮年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而工作,除了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不代表任何事情。
整本书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句话是:“所以,我们要相信,自我在某个领域是块黄金。这是我们战胜生活磨难的底牌。”出自《生在养鸭场也没有关系》,2003年6月小鹏在安徒生的故乡——丹麦奥登赛的游记。
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有或者都曾有过自我的梦想职业。这件我们能将其视之为职业的事,可能是我们的兴趣或者爱好,可是必须承认,任何事一旦需要日复一日地去做都会变得面目可憎。可是职业,我们日复一日地去做它而不会厌烦。最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胜任它。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在行或不在行,发现它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坚守它,不管遇到多少险阻。
有多难?但凡说到“流浪”这个话题,所有人都会说出一大堆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难处,各自的不得已,这本在情理之中,旁人无权评价。只可是这一大堆的现实问题实在都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只能在于自我,真正能把自我关起来的仅有我们自我。
小鹏的《背包十年》不一样于其他的旅游文学的地方同时也是最让我耳目一新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唠唠叨叨反反复复无休无止的心理纠结。小鹏跃向他的海阔天空时是卸除了剩余的不必要的负担的,这并不代表他没有顾虑,也许,在他踏上行程的最初时刻,他只是应对了自我的内心,听从了海阔天空的召唤。
从小鹏背包十年的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他发现了自我的职业,他努力去坚持这份职业。正如他自我所说的“如果旅行是一份职业,我能做得很好。”这十年里,他必须落寞过,沮丧过,怀疑过,他必须遇到过千千万万的困难,幸好他坚持了下来。他在黑暗中专注地守住心中梦想的小火苗不让它熄灭,他坚信这颗小火苗总有一天会成为燎原大火。我们能够想象这个过程有多艰难,没准儿他克服过的艰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同时,这些跨度十年的小文章,也反映了他在职业旅行者的行业里摸索的过程,反映了他为了做好这份职业所付出的努力。毫无疑问小鹏是做过几份工作的,目的是赚旅费。之后他摸到了门道,他开辟了自我的路,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职业旅行者。
在全书接近尾声的《如何成为职业旅行者》一文中小鹏说“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不用朝九晚五,既没有领导也没有员工,每一天只做自我喜欢的事情,并能从中获益。”我并不是很认同这个说法,不能否定有些人就是享受有规律有约束的生活,或许他们自律性差,仅有是在管束下才能最大地发挥自我的本事。我认为,所谓最幸福的工作就是能够把自我实现和创造社会财富结合起来。不仅仅有本事把工作做好,还能从中获得成就感。满足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最高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一类人俯拾皆是,他们有一份体面地工作,生活富足,上戏院下馆子买名牌,他们苦大仇深,不断抱怨自我的工作没有意义,这是为什么?我想这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创造了可观的社会财富,帮忙他们实现了财富的增值,可是就是无法让他们觉得他们所做的事实现他们自身的价值。
《背包十年》不是一本鼓励年轻人一股脑儿出去流浪的书,而是告诉年轻人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我们都能从事自我所爱所擅长的行业——我们的职业。同时这种可能性仅有在我们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前提下才能成为现实性。我们的职业,爱它,坚持它。为它努力,为了实现它奋斗。
正如小鹏所说的:“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但只要还有梦想,肯为此坚持为此努力,就必须会在自我的天空中看到彩虹。”
是的,我们未必都喜欢旅行,我们未必都要成为职业旅行者,可是我们应当选定属于自我的职业,找对属于自我的平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背包十年读后感 篇5
坚信大部分人都旅行过。要不桃花,或者水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小鹏背包十年,踪迹遍及大街小巷,影子穿行五湖四海。他追梦无悔,向前不惧,身上的背包身上了,内心的背包却已卸掉。实际上他同大家一样,平平常常,天生就受为名叫利之拘束;实际上大家跟他类似,朝思暮想,早期也是有浪迹天下的想象。但小鹏如彼此,彼此却比不上小鹏。
《背包十年》以速写的方法简易纪录了作者小鹏十年至今遍游世界各国的亲身经历、感想。也许每个人都是有“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遗传基因,读度假旅游书本都会令人心潮澎湃、血脉喷张,恨不能立刻添加作者开展那精神实质磨练一样的旅程,赏花赏酒,观人略物。一切都好像极致,却也止于好像。追忆和希望一样,是一种简单化和剪接实际的专用工具,它只挑选长长胶卷中精彩纷呈的照片。大家通常善于遗忘日常生活也有诸多的大家希望之外的东西。例如,你方案去夏威夷旅行,去以前大脑中的景色是太阳、海滩、深海,但你忽视了旅途中的疲惫、日常生活的繁杂、宾馆饭食的不合胃口,乃至天热造成的心烦、水土不服等。而后面一种刚好非常容易遮盖前面一种让你产生的欢欣。
实际上,旅行关键所在更改心情。去到生疏的地区能给你刚开始关注你平常并不关注的东西,例如房子(样子、原材料、色调)、人(衣饰、小表情、个人行为)、花草植物等。而这种东西在一个了解的自然环境中你是看不见的,假如你刚开始仔细去关注身旁、观查周边,又何苦要去远方才算作旅行呢?一位年青的法国贵族军官,由于一场对决被判禁足42天。军令、屋墙尽管能够束缚人体的挪动,却没法严禁内心的旅行。他在屋子里目之所及,心随着动,在文学类、造型艺术、哲学、医药学、生命实际意义等众多行业普遍思考,让本来烦闷不堪入目的禁足,脱胎成一场繁华开朗、五彩缤纷轻柔又富哲学探寻的随想——《在自己房间里的旅行》。推存“公车旅行”,花几块钱钱坐上环游城区的公共汽车,一路观查窗前的角色,你能感受到史无前例的惊讶。
背包十年读后感 篇6
那天在卓越网上这本书还是在预售状态,预定后三天书就送货上门了。迫不及待拆开包装,翻开书本,发现除了开头几页彩图之外,打后全是文字,不禁有点失望。
知道小鹏这个名字是在大学时候,当时在图书馆被他那本橘黄色封面的《我把欧洲塞进背包》吸引,随意翻翻里面有丰富的彩照和文字介绍,是一本不错欧洲游记。但是借回家一个月都没有时间看,到了还书期限就把它还了。之后想在网上购买一本,发现已经没货了,也没有再版的……
打开《背包十年》,16张彩照里其中有两张看来很普通的照片,但下面的文字却深深打动了我,正好印证了作者在后面所写的“视角独特才是成为顶尖旅行者的那张底牌”。一张是吴哥窟里佛祖的微笑,图片照的只是那宽厚的嘴唇,下面写着“我明白信仰是一种嘴角上扬的人生态度……”,对于作者来说,旅行就是他的信仰。另一张是一对情侣抬头仰望着被晚霞染成淡紫色的天空和大海,下面写着“羡慕他们可以一起笑看风轻云淡”,旅行时要能做到真正的抛开所有,享受自由,的确令人向往。这种境界作者磨练了十年才学会放开,旅行时对父母的思念如影随形,选择旅行而让家人牵挂担心的那种内疚感让他时常警惕自己不要忘了回家的路。世界上最幸运的莫过于能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只要让父母知道你是爱他们的,孩子的成就也就是父母的光荣和自豪。作者的父母为了让他实现理想给予他充分的自由,而作者不负家人的众望勇敢大步往前走,这不就是互爱的表现吗?
看完《背包十年》,合起书本,努力回忆书中的片段。在意大利比萨露宿街头,与斜塔共度一夜;在印度机场被脱光检查,遇到你好先生、司机先生和奶茶先生;在西藏遇到严重的高原反应,差点一睡不醒;在加拿大的鬼屋旅馆过夜;在布拉格的一座桥上走了九遍,发现景色都不一样;在圣托尼里一个人看日落;到加尔各答和四川做义工;在撒哈拉沙漠看美丽星空……每想到一个,画面就在脑海里播放着。
书中的内容是写了作者十年里到过的地方,每个地方遇到故事,包括自己经历的,他或她遇到的,或者是那个地方里著名的他或她过去发生的`,一切都是作者的题材。每个标题都充满诱惑,每段故事的开头都给你往下看的动力。每个故事篇幅不长,就一两页,但都具有代表性,结尾都带点作者的感悟。当我一次过把全书看完之后,才明白作者和编辑把书设计成没有图片的选择是明智的,因为多姿多彩的图片会掩盖作者文字的魅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很多观点我都很认同的。
去旅行,很多人都概叹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但这里似乎还忽略了很关键的东西——健康和欲望。貌似健康的我们,其实都暗藏着一个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发,有的人一辈子都没事,但又有谁能预知明天?其实无论是去旅行也好,去做其他事情也好,只要你想,意识达到了顶级程度,不管你有没有钱和时间,哪怕你是残疾,只要你想,就能达到。
“旅行者的认真不在于记录枯燥无聊的数字和年代,而在于相识相知的那份感动。”旅行无法复制,旅行除了游览风光,品味美食,了解文化历史外,在旅行前收集资料、计划路线、安排行程和旅行后整理照片、写游记都是旅行中值得享受的过程。但现在旅游业发展兴旺,参加旅游团方便快捷省力省心,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停车起步间的美丽风土,却无法体味与当地人真实接触的粗鄙人情。不羡慕他们的旅行,是因为不愿意与旅行中的一半珍贵擦身而过。”李欣频说过不要做一个老向别人要现成答案的人,很多跟团旅游回来的人都说自己想一只鸭子被人赶着走,回来只知道很好玩风景很美丽,但其他就一问三不知。那些既定的旅游模式对于热爱旅游的人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们都喜欢走自己的路。
“街头艺人粉墨登场,对他们来说,处处都是舞台。而旅行者虽然素面朝天,可对我们来说,处处都是人生。”有人说人生就像一次旅行,我们无法决定它的开始和结束,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重量,让它过得更精彩。每次旅行就好像人生的一次缩影,有起点有目的地,有对未来的未知,要经过种种考验,其中不乏惊险刺激的,最终回归原点。但人生只有一次,旅游可以随时重来。
“作为生活在那种固定模式中的当事人,这究竟是他们的主动选择还是被动接受?如果是前者,他们是适应了妥协了吗?如果是后者,他们会不会背叛离开?”每个人都有固定的生活轨迹,工作,生活,吃饭,睡觉,然后又是工作,生活,吃饭,睡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旅游就是从自己活腻的地方走到别人活腻的地方去。”有点消极但很实在。让我想起一部电影,两位生活在不同城市的女主角上网寻找愿意交换房子的人,她们相互交换了房子,过上了对方的生活。其实偶然让自己抽离一下千篇一律的麻木生活,逃离那喘不过气的工作压力,换换风景转转心情,接触新鲜事物,也许是一件好事。我们是正常人,正常人过正常的生活这叫妥协吗?偶尔去旅行这叫背叛离开吗?世事没有绝对只有相对,喜欢的事情想做就去做,想太多只会死脑细胞。
“所谓生活的艺术,是指用心去研究生活中的点滴趣味。所谓艺术的生活,则是那种享受点滴趣味的心情。”很喜欢“用心”二字,生活就是要用心经营。周末了,看一部想看很久的电影,可以写一篇观后感,看一本有价值的书,也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打扫一下房间,抹抹桌子擦擦地,整理一下旅行的照片,尽管一切看起来有点无聊,但日子久了,回头看看,总有意外的惊喜,看看以前的文字照片和感受,发现积累变成了收获。
“在旅游圈里流行一句话,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除了照片,什么都带不走。可这就足够吗?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们付出了笑容,他们得到了什么?”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大学时有位老师,上课时跟我们讲,她说真正的旅行,不要带相机,把眼睛带上就好啦,把一切记在脑海里,永不磨灭。旅行给我们留下的除了经历,应该就是难忘的回忆吧,记住每一处迷人的风景,记住每一个帮助过你的人,记住每一张腼腆的笑脸。那些天天被拍的孩子们希望你们保持纯真,不要奢望会得到什么,因为我们可能给不到你们什么,但我们会永远记住你付出过的笑容。
“所谓坚强,不是在灾难前面不哭,而是要笑着面对以后。”我曾经经历过一次痛苦,这次经历让我知道人生无常,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请从现在开始。
背包十年读后感 篇7
我相信大多数人都旅行过。无论是山花还是水木头,阳光明媚的一面,美丽的山脉,空荡荡的雨。
小鹏的背包在长江南北各处流传了十年。他毫无遗憾地追求着他背上的背包,但是背包已经卸下了。事实上,他和我们一样平凡,被称为利润;事实上,我们和他一样,早期有一波幻想。但我不像小鹏那么好。背包十年简单地记录了作者小鹏十年来在世界各地的经历。也许每个人都有很好的基因去著名的山地旅游。阅读旅游书籍总是让人们有很多的血液。我想马上加入作者去参加精神体验的旅程。看人一点东西。一切似乎都很完美,但它似乎已经结束了。记忆和期望是一个简化和编辑现实的工具。它只选择长膜中的美妙图片。我们倾向于忘记生活中有很多我们期待的东西。例如,在你计划去夏威夷之前,你头脑中的场景是阳光明媚的海滩和海洋,但你忽略了在旅途中繁琐的酒店食物的不满。即使是由炎热引起的易怒和不满等。后者很容易掩盖前者的喜悦。事实上,旅行的关键是改变你的心情。当你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你可以开始关注你通常不关心的事情,比如房子,形状,材料,颜色,人,衣服,表情,花草,树木等等。在熟悉的环境中,你看不到这些东西。如果你开始仔细观察周围,你为什么要去遥远的地方?一名年轻的法国贵族军官因决斗被判处42天监禁。军事命令墙可以阻挡身体的移动,但不能禁止精神旅行。他在文学、艺术、哲学、医学、生活和其他领域的广泛思考使他在房间里感到沮丧。
在你的房间里旅行是一次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哲学探索。我建议巴士旅行要花几块钱才能观察窗外的人物。你会感到前所未有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