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生命的重建》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1
书籍是一条河,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让人领悟的道理。
读过这本书我真的发现,我们真的会变成我们自己所想的那样,我们认为自己好,自己就会更好;认为自己坏,自己就会更坏。这句话是我喜欢的一句,我之所以喜欢,自然会有原因。大家想想,如果老师发了一张卷,同学A想:我是最棒的,我一定会考好!同学B想:我一定考不好!结果会是什么样?不用说心态好的同学A一定会考出好成绩,B同学由于没有良好的.心态所以分数很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心态的主要性,每天都乐呵呵的去上学,怀着一个好心情,一路上,摸摸小花,看看小鸟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呀!所以,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希望我和同学们无论遇到多么难过不开心的事,我都一定会调整好心态,去和大家共同渡过每一段美好的同窗时光。
在没有读过这本书时,我不知道如何去宽恕他人和宽恕没有规矩经常做错事的人,而读完后,我明白了宽恕就是给他人机会,给自己机会,而且知道宽恕的重要性后,便要实行。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宽恕别人,让别人更加快乐。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书中更让我懂得思想是可以改变的。无论自己或他人出了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本必然来源于思想,自己永远要有一种自信、乐观、宽容的思想,有这些思想,任何的负面情感就会离我们而去。
所以今后我要更加热爱我的班集体,我要把正能量传递给我的同学,让大家都会拥有积极乐观的思想方式,珍惜属于我们自己的快乐的童年!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2
我被这美妙的诗歌吸引着,这是一首美丽的生命交响曲,充满活力,蕴含着大地苏醒般的气息,来自宇宙、大自然的力量,一切是那么的安静,自然,流畅——我是安全的,我的世界一切都是好的。仿佛看到了我的内心世界阴暗的一面逐渐消退,阳光开始温暖这颗恐惧、冰冷的心。一股新的血液充满了我的身体,仿佛自己变得更加高大,更加有力量——生命在重建中。
露易丝海在她痛苦的成长过程中总结并揭示了疾病背后影藏的心理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阅读完《生命的重建》,我发现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有着很多很多相似之处,也让我明白了我生活中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书中提到的很多观点都得到应证,我很认同露易丝海的观点(至少有大部分)。很多观点我暂时还没去应证过,但我相信他们的`存在。感谢露易丝海的伟大奉献!
在我内心世界里充满着许多的负面因素:我不行、我还没有做好准备、这些都是不可能的、没人会爱我、他们会拒绝我的、我太矮了、我长得不帅、我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办、我穷,没钱、他们不应该这样对我等等。看看,这就是我,所以我的生活环境是那样的一团糟,精神低靡,感觉我的未来是那么的渺茫。突然想起了徐志摩写的“这是一潭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涟漪”。《生命的重建》把我从“死亡”中惊醒。一缕阳光照进这黑暗世界,大地开始苏醒。
番茄苗的成长故事让我感悟到积极的思想对改变我们世界是多么的重要,因为我们的世界都是自己创造出来的。现在我开始懂得爱自己,爱自己首先要懂得宽恕自己,宽恕自己对自己以前的负面的思想,宽恕自己对他们的愤怒。多少次因为愤怒而导致睡眠不好,吃饭不香,没有心情工作,使自己处在痛苦与烦恼之中。
《生命的重建》中提到,我们现在的思维模式和行动模式都是源自于我们小时候学来的观念。我的惊奇的发现我在人际关系情况,如同我在家庭的关系情况,我的许多模式跟我的父亲很相似,不太习惯语言表达,而更多的是用行动,所以在关系处理上不是很流畅。还有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庭显得比较平淡,有关家庭在亲密关系的教育也比较少,所以我现在在亲密关系中也遇到困难。我并没有责怪父母之意,我明白我的父母已经尽他们所学的经验教育我。我只是表达我的现状是跟我们小时候的经验有关,知道这些,我们就有方向去改变他,完形我们的不足之处。
身体的健康跟我们的思维模式有关,这是我第一次所接触到的理论,但是我对露易丝海许多观点都很赞同。疾病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我们不间断的思维模式决定了我们身体的动作和体态,从而决定了我们是否健康。满怀爱心倾听身体的信息,你的背痛、腿痛、无故的头痛、经常喉咙不舒服等等,听听这些部位想对我们自己想说些什么。通过改变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一个人的信念能过达到身体上的疗愈作用。在我的生活经历中,我的身体出现状况时,回想起来确实都得到了应验。例如:我的眼睛在不知不觉中变得近视,这与我在生活中有我很多不想面对的事,害怕、恐惧,我在躲避它们,现在开始接受它们,然而我的视力也开始有所好转,当然还是有些东西还不能看开。我的喉咙不舒服,跟我长期没有表达自己的感受,压抑自己,恐惧表达有关等等。
新的思维模式,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感受,能让我们更有力量,更流畅,使我们的身心灵更加健康。
现在我选择平静地对我头脑中的旧思维,我愿意改变。我能够学会,我有学习的能力。我愿意改变,在我做这些之时我选择快乐。
我是自己世界的主宰。耳畔选择自由。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3
露易丝海,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著名作家和演讲家,是全球“整体健康”观念的提倡者和“自助运动”的缔造者。她帮助了千千万万人改变了健康状态,提升了生命质量。书序中这样写到:“假如我不幸被困一个荒岛之上,而又命定只能存有一本可读的书,且无法保有其他的.书籍的话;我会毫不迟疑,选取露意丝茜所着这本伟大巨著:《生命的重建》。”
这本巨著不单给人以师长般的教导,而且是由这位女作家以亲身经历写出,所以有非常感人、巨大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知道有关自己生命的一切。这本书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应付生命中的一切,和怎样使我们的生命更健全、更充沛。露意丝茜在这本书里,写出心理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述她自己的亲身经验,作出非常精辟的讲解。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感恩,学会把握当下,让生命变得充实、快乐。
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是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呢?实际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状态的调整来改变这一切。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4
受人推荐,买了《生命的重建》一书,从翻开书第一页开始,我就认定了这将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书。
书中详细解剖了人性的特征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很多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办法,通过这些办法改变自己的性格,让自己的人生多一些的快乐,少一些烦恼。
书中所提到的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所有问题性格的根源是:不认同自己,时时与自己发生冲突,不会与自己和谐相处,不爱自己。而这种性格的形成与父母性格及父母对待自己的方式有直接的关联,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思想就象是一张白纸一样,父母对待人的方式及对待自己的方式开始对我们发生作用,开始在这张空白的纸上画出不同的图案来,一旦父母以一种不善待自己的方式对待我们,我们就养成了不善待自己,苛求自己的.习惯,从小养成的习惯就成就了你的性格,也就成就了性格的障碍,人格的缺陷。
书中针对这种问题性格提出了很多的观点,也有很多实际的训练,比如,每天对自己说:我爱自己,我无条件接受自己,至少上百次,通过这种方式让自己的大脑接受这种观点,并形成一种思维的习惯。睡觉前的冥想和祈祷也有帮助,相信自己有一种超凡的力量的支持,相信自己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这本书是问题性格最好的指导书,相信她能指导我完善自己的性格系统。
爱自己,并相信自己的世界一切都好!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5
挫折和困难,是人生的必修课。面对和解决它们的方法有很多,亲人的帮助,朋友的鼓励,抑或是,一本好书。
在过去的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里,我曾受到了很多事情的困扰,生气、后悔、自责、悲观甚至愤怒,整个人时不时的被不良情绪吞噬着。因为心情不佳,所以身体的健康状况也时不时的亮起红灯。很偶然的,在阅读毕淑敏的《心灵密码》的时候,看到了她推荐的一本书--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由此,翻开了我生活中新的一页。
《生命的重建》是名副其实的心理励志书,露易丝海在书中揭示了追求身心和谐的心理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从而开辟了重建和谐生命的完美道路。
在阅读这本书前,我曾仔细看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它受到了很多的高度评价,但是尽管如此,我并未对它抱有很大的希望,因为之前也看过很多的畅销书,它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很大惊喜。但是,从我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惊喜,一点一点的随之而来。
在书的一开始,露易丝就开始与读者的探讨之旅:你有什么问题--问题出自哪里--问题是真的吗--我们现在该怎么做--改变--建立新的一切。我知道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是对过去一些事情没办法释怀,我觉得过去那些事情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我觉得自己被伤害了,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对此我无能为力,因为已经过去,我改变不了任何的`事实,但是又不想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我悲观、生气、沮丧……而这本书,慢慢指引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首先,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思想,而不是被控制。其次,在这种积极信念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坚持不懈地把一些积极的观念灌输到自己的脑海中,直到那些消极的思想彻底的被打败。比如,每一天都坚持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对自己说:“自己的最好的,要接受并喜欢自己;宽恕别人,也宽恕自己;最富有的力量是当下,而不是过去或者将来”。有时间的话,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冥想,不断的给自己灌输积极的思想,久而久之,这种积极的思想就会在头脑里生根发芽,指导着日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然,人的思想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改变的,这首先就需要有改变的勇气,然后按照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虽然从我看这本书到现在,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也许我头脑里还有一些残存的消极思想,但是我已经明显感觉到不会像以前那么悲观和无助了,情绪也在日渐的缓和,觉得身心都在一天天的变轻松,对我而言,已经是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了。
露易丝在这本书中还附了一份详细的问题列表,列出了现在有的或者可能会有的疾病,以及可能导致这些疾病的内在原因,当你出现生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应用这个表格查阅可能导致这种疾病的精神因素,然后摒弃那些消极的思想,开始自己的康复之旅。我无法判断露易丝这份表格里的内容是否完全正确,但是,我相信,积极的信念和思想对于身体的康复是大有裨益的。一个人的身体要健康,是需要健康的心灵来辅助的。
一个生命的重建,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是一个新生命的蜕变,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且艰辛的。从看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了我的重建之旅,我会一直相信,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和完全的,我选择做健康和自由的人,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6
《生命的重建》一书由露易丝海所著,一本探讨关于健康的书籍,在今天这个社会,人们对身体越来越关注,同时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的身体也会不得已有一些损伤,我们可以从这本书看看健康的方式。
它是一本非常好的自助书藉,让我们拥有积极的思想方式
这本书对于缺少自助能力又羞于求助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福音,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参照书中列出的各种练习,慢慢学会在身体上爱惜自己,在心理上修正自己,精神上提升自己,逐渐把消极悲观都转化为积极乐观。通过学习,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自信的思维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让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生活,奇迹发生在我的身上
改变是一种觉察、一种觉醒,更是一种破茧而出的重生。对于改变我有很深的感触,在上一轮读书分享中我也提到,为了改善亲子关系,我曾经坚持了700多天,这个过程有苦有乐,更多的是收获,。一个人要改变确实不容易,但如果坚持住了,尝试过了就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会看到效果就真的会有奇迹发生。远的就象这位读者,通过改变,他企图自杀的消极情绪、折磨他的各种疾病离他远去,让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近的就象我,自从改变以来,人生就象开了挂比之前顺畅了很多,好运接二连三光顾我,这是我之前从来都不敢奢望的,这也是奇迹。
假如你想过心里希望的那种生活,那么就尝试改变自己吧,如果觉得做起来有困难,不妨采取分段实施的办法,比如7天一个阶段,每天改变一点点,能坚持7天效果也是相当惊人的,再加上我们每天接触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多和有正能量的人打交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一步步的接近预期目标。改变的过程是一种煎熬,可一旦熬过那个阶段,就好比化蛹成蝶,希望的曙光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你都看见曙光了,那奇迹还会远吗。
不深奥,也不华美
这本书我已经通读完了第一章,也抄写了一遍,它的语言通俗很接地气。读起来很容易,理解起来也不困难,每一小节的内容,读过之后稍加思考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让人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我也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看,有的压根就没有看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内容太深奥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看不懂只能放弃,有的恰恰相反,随手一翻,就让人有迫不及待想读下去的冲动,不管作者是知名带是默默无闻,你写书就是让人看的,看得懂才有兴趣看下去才能被接受,绞尽脑汁也看不懂什么意思就是一堆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就会被读者忽略。
《生命的重建》它的读者和粉丝遍布全世界,并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它之所以这么火爆,就是因为它既不深奥也不华美而且又符合大众口味,不同阶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启示和方法,重新塑造自己,开始新生活。
要以分享的心情来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诠释了分享的真谛。分享是一种美德,懂得分享的人,生活充实也会幸福满满,就象范老师这样。分享还是一种付出,在与别人分享的时候,也会收获许多,这是一种最佳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范老师是赠人玫瑰的那个人,她创建的幸福来敲门,幸福读书会,开展的各种地面活动,做的微课,还有几百期的每日分享,目的就是想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变得越来越好。她的分享就象阳光雨露滋养着每一个人,这种分享是无私的,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也分享但很狭隘不广泛只限于亲朋好友的小范围。我经常说,你这是在积德行善,会有福报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象她这样具有分享的风度,有的人可能会想:我好凭什么你也好,不情愿别人超过自己,这样的人不多但也存在。不懂得分享的人实际上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如果不想与社会脱节不想被众人孤立,真要走出自己设置的障碍,学会分享、懂得分享才会让自己收获更多的亲情和友情,以后的路也会走得顺畅一些,尤其是关键时刻有人拉一把。
似是听一个老朋友或是老奶奶在絮叨着她的感受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朋友圈,三三两两,不管红颜蓝颜,经常聚在一起畅聊,就象我们的幸福读书会,絮叨各自的体会、喜悦、感受,还有困惑和迷茫。这种絮叨是有意义的,从这些絮叨中大家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别人变得更好,让生活变得更好。读这本书就象是和老朋友、长辈在聊天、唠家常,听长辈在跟你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为你指引方向,做你生活的向导,让人受益。
听了其他朋友的分享都是那么完美、精彩,有内涵还有深度,觉得自己的就是一种絮叨干巴巴的没什么含金量。范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没有好坏,能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她这么一说,我的心踏实了,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絮叨的平台,不是孤单的自言自语,有听众、有鼓励更有理解和支持,感谢大家的聆听。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7
本章的标题是每日的功课,副标题是“我乐于实践新思维的技巧”。我看到本章的标题和副标题时,体会到了每天用心练功的重要性。这一章的标题和副标题,特别强调在日常生活里,将我们学习到的东西一一进行实践。
这半年多来,我越来越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也就是每天坚持做重复的、枯燥的练习的重要性。以前我总是向外追求着新的事物,每天都想学习到新东西,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现在意识到这种想法是急躁、焦虑的一种表现。当然这并不是说新思想、新事物就不重要,“本立而道生”,先把基本功练好——磨刀不误砍柴工,当刀还没有磨好的.时候,到处去找新的树林,其实并不能带给自己更多的收获,徒增焦虑和挫败感。
于是读了这章之后,我每天都挤出时间把本书里的一些练习,拿出来做一做,大声朗读书中的一些片段,同时也在尝试改变自己语言的表达方式,练习使用新的词汇。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少使用批评性的语言。
本章强调的另一个重点,是掌握规律。这里边提到的规律,是我在前面一些章节里一直思考的那个问题:什么是真相?我们的生活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规律,即是真相。我们的改变应该建立在懂得、应用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按照这些规律来进行改变,而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想当然、自以为是来进行改变。
作者的每日功课,带给我非常震撼的体验。当然,这是她日复一日练习的最终结果。我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现在至少知道了自己应该走什么样的路。感恩、宽恕、赞同自己、爱自己,这些是需要在每日功课里练习的内容。通过这些练习,获得爱和自由。这是我最终的目标。
书中提到了冥想的两种方法,我打算带着女儿一起来进行这样的练习。改变从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学习是一生的功课,爱自己也是一生的功课。我们有很多条路可以摆脱困境,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跟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书本来学习,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这个方法以后,需要用持之以恒、长年累月、枯燥的练习和坚持来浇灌生命之花。
保持快乐的心情,可以让我们的学习过程变得容易、变得简单。任何苦大仇深的学习,可能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把自己拉得太紧。快乐的体验,容易让我们坚持下去,并在坚持中获得新的、快乐的体验,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成功没有捷径,这是我最近特别感慨的一点。需要在小事上磨,需要在生活的每一天中,将所学用于实践。
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和完全的。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8
本章的标题是人际关系,副标题是“我所有的关系都是和谐的”。从第十章开始,本书进入了具体问题的讨论。本章的内容,颇有一些关系心理学的味道。
作者把人际关系放在第二部分的第一章,我觉得她暗示了这章和其他章节的关系:人际关系是我们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核心的一部分。它涉及到我们的工作,也涉及到成功、财富、身体,同时,也是我们在本书第一部分所有努力的最终的目标——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重要的一个关系,是和自己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又不是凭空生成的,它来源于我们每个人小的时候和周围大人的关系。同时,这个关系也是可变的,等我们长大成人后,可以将这个关系升级,可以将它转换,可以把它变成我们想要的关系。这其实是我们和自己相处的关键所在。机遇与风险并存。
心理学家们一直说,要到真实的'关系里去锻炼自己。因为只有和真实的人、物进行互动,我们才能从和他们的互动中,看到我们自己。只有看到真实的自己,才能把握住事件的真相,从而去调整、修复自己的生活,获得更高质量的人际关系。
本章的练习是“我们与他们的对比”,这个练习特别好,我在生活里也经常来进行使用。我们的麻烦,其实都是自找的。或者说,是因为我们的心中有这样一个钩子,所以相关的人或者事,都可以挂在这个钩子上。我们主要的任务不是去“消灭”这些人或事,而是把心灵里的那个钩子融化掉。当你的心里没有钩子的时候,就不会被挂上各种各样的东西了。
所以,与其抱怨生活,不如主动、积极的行动起来,改变我们自己,拥有自己想要的生活。书中提到了这样几句话:“改变我们自己——这是改变他人的唯一方法。”“责备是没有用处的,责备只会将我们的权利交出去。留住你的权力,没有权利,我们就不能施行变革。无助的牺牲品是看不到出路的。”
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和完全的。
我爱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