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8-23教案

请欣赏《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1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

(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

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2

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谈话切入,尝试背诗,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从与学生初次见面实际出发,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既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又为新课学习作好铺垫。根据学生爱玩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

二、师生商讨,激发动机,渗透学法,组织合作,自主探究。

[深入挖掘学生学诗经验,帮助学生归纳梳理学诗方法,科学组织划分小组角色,营造组际竞赛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方法自己定,小组自己组,任务自己分,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实现了方法的巩固,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

三、小组汇报,组际竞争,相互评价,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学生汇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表达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通过汇报、补充、评价、点拨等活动,达成教学目标。]

四、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通过多形式的读书实践,激发学生的想像,丰富学生的体验,加深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受到美的熏陶。]

五、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把对西湖的了解和理解,结合自己搜集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等汇编成册---《我来带你游西湖》,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布置完成研究性作业,指向课外,促进学生发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1课的内容。该诗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教学中应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同时应发挥韵文形式利于朗读的优势,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学生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理念:

以学生学习和活动方式结构课堂教学是本设计突出的理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积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的潜能。抓住儿童心理,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习实践,激发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 认识“亦、妆”两个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句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 在小组交流中,体验合作的方法、乐趣,增强竞争意识;

5、 巩固学习方法,丰富学习经验,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设计:

一、 谈话切入,创设情境,欣赏画面,引出新诗。

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请同学说说自己的体会,没去过的同学也关系,今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西湖看看吧!(播放西湖的幻灯片)

二、 组织合作,自主探究,小组汇报,相互补充,理解内容,突出重点

1、 理解诗题意思,介绍作者;

2、 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

3、 出示诗句中的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4、 将词语带入诗句,自由读诗;

5、 小组分工合作,出示学习方法:读——提出疑问——借助注释解疑——再读;

6、 小组汇报诗意,指名补充;

7、 师说诗意,生说对应的诗句;

三、 创设情境,引导读背,加深感悟,增强体验,提高能力。

1、 师指导有感情朗读,注意诗句的重音和停顿;

2、 师介绍西湖与美女西施的相通之处,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 配乐有感情朗读;

4、 师范读,生想象情境;

四、 拓展学习,开发资源,引导创新,促进实践,综合发展。

1、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2、 鼓励学生在课外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读给大家听,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首写景的古诗,在授课时,老师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西湖的图片,由欣赏画面引出教学内容,营造学习氛围,创设了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自然过渡。对于课题的解释深入浅出,本首诗有一些字音较难,所以我设计了比赛的方式赛读词语,体现了扎实有效的教学风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极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学习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实践当中,促进学生合作技能的提高。教师深入学习组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进程或走向。对于诗意的理解在学生互相帮助、补充的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适时点拨。在师范读生想象画面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了学生对诗句内容的感悟,以读促思,升华理解,促进语言积累,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通过背诵其它描写风景的诗句,唤起学生的认知,激励学生阅读背诵更多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祖国传统文化,促进认识积累,提高语文素养。

不足之处: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小组合作学习还处于培养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的汇报这一环节应更加扎实,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从本首诗还可以进行拓展,布置研究性作业,由课内指向课外。如果教师把古诗板书在黑板上就更好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背诵描写春天的诗《游园不值》,今天我们学习描写夏天景色的`诗。板书课题: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3.感受西湖之美,培养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2.能入情入境地朗读全诗并背诵。

教学难点: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互动

老师第一次来兰州,很高兴认识大家,同学们对兰州一定很了解,谁有好的景点给我这外来的游客推荐一下。

(指名说,师适时点评)

听了大家的介绍,我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猜猜老师是哪里人?

(出示图片:钟楼,城墙,兵马俑)

西安古称长安,是中国四大古国之一,旅游胜地,将来有机会到西安,老师愿意给大家当导游!

二、读懂诗题,读通诗句

1.过渡:今天我们将和大诗人苏轼一起走进江南,感受西湖的之美。

(板题)强调:“饮”前鼻音,“初”做衣服先要用剪刀裁剪布料,所以与衣服有关,衣字旁。

2.读读诗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什么?

(预设:a.天气变化——初晴后雨; b.地点——湖上; c.干什么——饮酒)提示: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同学们真会读书,从题目中就大概读书了诗的内容。

3.是啊,诗人和朋友在西湖上喝着酒,赏着美景,起初是晴天,后来下起了蒙蒙雨,那是怎样的景象呢? 请大家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4.学生自由读,老师随机巡视。

5.学生展示朗读。

预设1:能根据老师的要求来评价。

预设评价2:读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准节奏,谁来试一试。

预设评价3:不仅关注了字音是否读懂,还注意到想要诗读好如果再慢点就更能读出诗的韵味。

6. 全班配合读。

三、感知西湖晴雨之美

1. 结合注释明诗意。

(1)同学们,在读诗时,总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字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预设:可以结合注释、想象画面等。

(板书)

(2)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4页,用上合适的方法读读前两句,同桌互相说说前两句的意思。

(3)生自读,交流。

(4)指名交流:

预设1:我读懂了第一句的意思:水波闪动的样子晴天正美!

水波闪动的`样子是诗句里的哪个词?

(潋滟),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注释)

“方”的意思就是:正,也是通过看注释的方法知道的。

(看图)你还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预设:波光粼粼、金光闪闪)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什么时间哪里怎么样”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师小结:在说诗的意思时,往往调换一下顺序,用我们平时习惯的语序来表达会清楚。谁来再读读这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

预设2:谁来说说雨天的西湖?用上刚才我们学习第一句使用的方法。 指名说:雨天的西湖烟雾迷蒙的样子也很奇特。

你是怎么一下就读出来的?

(我是结合注释和用一定顺序来表达的)

“亦”的意思是“也”,“奇”的意思是“奇特、奇怪、神奇”,选哪一个?

(奇特、神奇)

读读雨天的烟雾迷蒙也很奇特:山色空蒙雨亦奇。

(5)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在学习前两句时使用的方法就叫做结合注释明诗意。

2. 想象画面描诗画。

(1)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赏赏西湖的晴天、雨天的不同美景吧!(播放视频)

(2)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你手中的笔写一写你喜欢的西湖美景吧!可以是晴天,可以是雨天,写完自己读读,同桌之间再读一读。

晴天,我走在西湖边,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雨天,我走在西湖边,___________________,这真是山色空蒙雨亦奇!

预设:写完的同学,师选择性地站起来,以晴天的、雨天的西湖交错交流。

(3)师小结方法:西湖就是这样如诗如画,晴雨皆美!(板书课题)刚才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西湖不同的美,这就叫做想象画面描诗画。

四、西湖浓淡相宜

1.过渡:西湖的美只有晴天雨天吗?(出示西湖四季图片)引出诗句:春来“花满苏堤柳满烟”,夏有“红衣绿扇映清波”,秋是“一色湖光万顷秋”,冬则“白堤一痕青花墨”

作者苏轼用了一句就写出了西湖的各种美: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西子是谁?

(西施)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看注释了解到西子是春秋时期越国美女)

同学们还知道西施的故事吗?

预设1:传说每次当西施在古越国浣纱溪边洗纱,水中的鱼儿一看到她的惊艳容貌,都不好意思地沉入了江底。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不如人,不好意思……)

预设2: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皱眉抚胸的病态,亦被邻女所仿,固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师补充西施资料:据说西施肤白如瓷,眼睛清澈如溪水,头发乌黑厚密如云朵,身材窈窕柔美,嘴唇红如天上的太阳。

可见西施有多美啊!她不论淡妆还是浓妆,不论是健康还是病态都是那么美,不愧为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在作者眼里西湖就像西子,也是最美的,无人能比的,真是浓淡相宜。(板书:浓淡相宜)

4.入情入境诵诗情。

(1)听了老师的介绍,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读得更入情入境。

(2)自己读。

指名读,师适时引导。

师生配合读。

(3)过渡:苏轼跟我们一样,就这么赏着西湖的美景,从晴天到雨天,从春天到到冬天。在杭州三年,他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游玩西湖。曾两次在杭州任职,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西湖,修堤防洪,这条修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 当年很多渔民在西湖打鱼,采莲,破坏了这里的生态。于是,苏轼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在堤外湖水最深处立了三座瓶形石塔以示标记,形成了:湖中有深潭,明月印水渊,石塔来相照,一十八月圆。“三潭映月”因此得名,在西湖十景中被称为“西湖第一大盛景。”

(4)苏轼与西湖的故事不仅仅是这些,他对西湖的爱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让我们再次带着自己的理解来齐诵。(出示全诗)

(5)假如你有机会来到西湖,相信一定会吟诵这首千古绝唱。(齐背)

(6)师小结学法:我们在读诗时,了解了作者,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才能读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这就叫入情入境诵诗情。

五、拓展升华

1.过渡: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醉心于西湖的美景,写下了许多赞美西湖的诗篇,翻开你的学习单,用我们本节课学习的方法任选一首诗自己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可以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也可以入情入境地朗读出来。

2.同桌交流,指名交流。

3.升华感情。

西湖的美景只是我国大好河山、众多美景中的其中一处,王之涣登上鹳雀楼曾这样感慨: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李白站在庐山瀑布前不由得感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杜甫登上巍巍泰山,咏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壮美,怪不得毛泽东同志写到:江山如此多娇。江山如此多娇!

4.作业:积累描写西湖的古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篇7

课前准备:

古诗对对碰游戏:可以学着诗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去吟诵,看谁最有感觉。

一、创设情境导入:

1、配乐陆续出示不同的西湖风景图,感受美

师:让我们来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你们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出示罗曼罗兰的话: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1)指名读

(2)谈感受

师:能用你自己的话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3)齐读

3、师:宋代大诗人苏轼,他就有一双会发现美的眼睛,当年他游览西湖时,就被他的美所深深打动,不禁饮酒作诗,写下了这首我们很熟悉的诗。

4、出示古诗,学生跟读

5、喜欢这首诗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西湖,细细去品位这首诗,我们会发现更多的美。

二、初读

1、自由读

师:自己先练练,争取把字音读得更准确,并注意诗的节奏。

2、反馈读

(1)四人开火车纠音

(预设没读好:请你再读读这句话,并注意这个词。)

(2)这首诗有两个词特别难度,再试试:“潋滟”、“浓妆淡抹”

(潋滟:回到诗句中再读读。)

(3)谁能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

评:你不仅读准了字音,还读出了节奏

(4)齐读

咱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读一读

3、解诗题:古诗写到这儿,现在你们知道了苏轼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吗?

(1)指名说

(2)还有呢——“饮”。饮就是喝酒呢

(3)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

1、师:有味道吗?还想读吗?那就再去读读吧。一边读一边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画面。

2、把你的感受和同桌进行交流。

3、反馈:谁来把你的感受和全班进行交流。老师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要想把你的话说得更好,你可以看看注释。

4、学习:水光潋滟晴方好

指明说。(谁还有补充)

(1)体会得这么好,你是从诗中的哪个词体会到的?读

(2)让我们去晴天的西湖去看看吧。(出示阳光下的西湖图片)

(3)如果这时你就置身其中,你最想说什么?

(4)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自己先练练

(5)指导朗读。

师:你把你的理解读出来了,潋滟这个词读得真好。(点:潋滟)

师:读得真好,晴天的西湖就是这么美。(点:晴)

师小结:看,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多么光彩夺目呀。

(4)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5、学习:山色空蒙雨亦晴

过渡:正当我们陶醉其中时,天空忽然飘起了蒙蒙细雨。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你的脑海里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配乐遐想)

(1)指名说。

(2)你讲得这么好,你是从哪个词读懂的——山色空蒙

(3)带着这种感觉读读这句诗。

(4)这份奇妙的美只有在雨天才会出现。(看课件)

(5)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6、师引:无论是晴天的水光潋滟,还是雨中的山色空蒙,西湖就是这样的美,这美让无数人流连忘返——

齐读1、2句,引读3、4句。

7、学习3、4句

(1)同桌练练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指名读

(2)西施什么美?

(3)师补充,在人杰地灵的江浙一带,出现过像西施这样的美女(出世图)淡妆时犹如出水芙蓉,浓抹时更是风姿卓越。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让我们感受到她独特的'美。正所谓——淡装浓抹总相宜。

(4)指名读3、4句

(5)那么西湖呢?(那么西湖呢?联系前两句说说看)。

指名读——齐读

8、齐读3、4句

师:不同的天气有不同的美,正如西施,无论是淡妆还是浓抹都是那么美不胜收啊!

师:西湖的这份美让苏轼陶醉其中,心驰神往。

9、齐读古诗

师:苏轼用眼睛发现了美,用心灵感受了美,更用这首流芳千古的名诗记录了美

师:这份美令古今中外多少游人为之沉醉,流连往返哪。

10、齐背古诗。让我们再一次把这首诗美美地背诵出来吧。

1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

(1)指名说

(2)出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二十七望湖楼醉书》

自由读,说说都是西湖什么时候的美景

(3)指名说,读诗句。

(4)联系《饮湖上初晴后》时的西湖风光。对比彼此间的不同。

齐读古诗

评价:夏天的西湖就是这般色彩艳丽,风光无限啊。

雷雨中的西湖是这样的气势磅礴,别具风味。

(5)面对这样的西湖,诗人不禁感叹——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6)师小结: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看西湖,都有不同的景致,这些景色虽看似平常,但诗人却有心捕捉,可见——(再次出示罗曼罗兰的话)齐读

四、课堂练笔

1、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无论何时,无论何处,西湖的美都是那么另人惊叹。此时此刻你是否也想和诗人一样对西湖欣赏一番,抒情一番呢?那就用你最美的语言把这份感受写下来吗?

2、师小结:西湖不仅拥有迷人的风光,它还有着悠久的文化和许许多多动人的传说故事呢,你想知道吗?课后去找找吧。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