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传的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4读后感

请欣赏梵高传的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1

书中描写梵高热爱生活,努力干好自己的工作。他富有同情心,与低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他的灵魂太纯真,太善良,太充满理想,为了矿场那些生活在最底层的悲惨的穷人,把自己的生活费都给了他们。虽然矿场的穷矿工都能成为他的朋友,但教会却始终不理解他、不认可他,无论怎么努力,都不承认他,不让他继续干下去了。

梵高没有进过科班,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在艺术追求的道路上创造了自己的画风。他脑海里关注的是生活的真实、艺术的真实,他要通过素描和色彩去探索人物的内心、去表现别人看不见的精神和情感,他要描写的是“神”而不仅仅是“形”。所以他看到的别人看不到,他画的别人感觉不到、理解不了,没人欣赏他的画。除了他的弟弟,没人买他的画,更没人收藏他的画。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为生活的穷困潦倒放弃,从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因此他成了别人眼中的疯子,被送到了疯人院,但他最有名的作品几乎都是在疯人院里完成的。

读了《梵高传》,令我最难以忘怀之一的就是梵高的爱情,梵高爱过许多人,但他去世时仍是单身的。虽然爱情对梵高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从小孤僻的性格导致他没有成功结婚。然而,几段爱情大大影响了他。

说到温森特的一生,不可能忽略爱情,爱情对温森特来讲是多么重要,虽然在这方面,他一无所获,从未成功过。温森特一共有4段爱情,这4段爱情,不断地改变着他,使他一步步走向成熟。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2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与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做一次交谈。——题记

梵高,一位举世闻名的画家。现在,人们争相购买他的画。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他惊人画作背后的故事呢?他的画家之路上充满荆棘,在19世纪,印象派画家是不太为人们所认可的。但梵高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印象派画家,于是,他走上了这条荆棘之路。

一、体验·懂得

他当画家的第一站是在博里纳日。在这里,他为了更好的了解旷工们,得到矿工们的信任。他租了那里最差的一间房,他和矿工过着一样的生活。他用他的工资去帮助矿工,他和矿工们一样穷。这样他才懂得矿工们,他才能成为一个能把所有的矿工画在一张画上的一个人身上的印象派。

所以,只有体验过,才会懂得。

二、艰苦·坚强

痛在他生活路上有很多,人们嫌弃他和议论他但是他依旧坚强的活了下来。

他被嫌弃过,被人议论,但是,这有算什么呢?他爱的是画画;他经历过许多次失败,但是,失败并不代表什么,只要坚持下去的一定会成功;他过的是艰苦的生活,他生活在人们的议论中。他生活在只有一点点钱这种艰苦的生活。

所以,不要因为一点点困难就退缩,我们要坚强

三、爱·恨

在他的一生中,经历过三爱三别。

第一次,是在巴黎。他爱上了一个叫乌苏拉的小姑娘,但是她并不爱他,她已经有了一个未婚夫了。本来被爱改变得活泼的小伙子,又变回来原先那个沉默寡言的人。

第二次,是在海牙。他爱上了一个叫克里斯汀的女人。在他的朋友们和他的亲戚们中,只有一个人支持着他,其它人都反对他。慢慢的她也不爱他啦。于是他就离开了海牙。

第三次是在纽恩南。一个叫玛高特的女人爱上了他,他也爱她。但是,人们认为梵高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认为梵高配不上玛高特,玛高特的姐姐们和母亲也不同意。但玛高特深爱着他,于是她自杀了。

爱恨之间,凡高体验了人世间的痛苦和美妙,了解了那时的人的无知。

《梵高传》是一本好书,在与这本书的交谈之中,我学到了很多很多。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3

看到最后“提奥,我现在能死就好了。”,顷刻间的扑面而来,泪水已无法表达我的哀伤。我一页页地翻阅,随着临近尾声,我也仿佛跟随着梵高一起走完他的。

那么多的情感挫折,世人的鄙夷,长时间地劳作导致了他最后的精神爆发,用自杀来给他无上的人格魅力增添了最后一道完美的光芒!!我是那么地热爱梵高,他所追求的真实不是莫奈、希斯莱的捕捉真正的自然,也不同于毛威、伦勃朗那样的写实画面,就好像他所仰慕的米勒的《播种者》中所呈现的那样:那是真正的农民啊,那片广阔土地的真正主人,艰苦的劳作与紧张的经济令这些卑微的下层人更加的美丽动人!我觉得梵高这样的想法相较于蒙克的表现主义更多了一分真实与可触感,比之米勒的画面更渲染出令人无法抗拒的感情潮流。正如他有限的绘画生涯中的最后一位知音伽赛医生说的那样,我看着这幅画,仿佛这位阿尔的女人在慢慢从画面中走出来一样,令我的情绪无法平静。去画葡萄,就应该画出果肉鲜美多汁仿佛就要破皮四溅;画山泉,就应该感受到泉水在潺潺地将人们围绕;画人体,就要表现出肚皮覆盖着的是那一道道的肠子与肝脏。但是梵高却并没有局限这些他所要表达的美感之中,那样狂热那样速度的创作已将那种种的一切全部拥有,让观者如此得感动与叹息。

梵高的一生简直就是为绘画而生,为绘画而死,为绘画而画。那样一个连续几天只靠咖啡、烟草、苦艾酒就能支撑着在阿尔那样灼热的金色阳光下不断创作的男人,却在奥维尔的安静时光里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因为他已经将最好的东西画光,胸腔中火山般的热情已经被燃烧殆尽,那时那样的温森特已然一具空壳。难道只是不再拖累提奥,为了不再忍受画作卖不出去的煎熬?这些全不是重要的。多少走过来了啊!他只是因为无法再画画,不法再用他所狂野的热情去描绘他不愿安息的灵魂,所以他只能选择死去。

写到这里我的思绪还是混沌一片。如此美丽动人的天才,如此悲惨却令我羡慕迷恋的一生,这个荷兰男人令今夜的我无法入眠。乱七八糟说了这么多,致敬温森特先生,晚安。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4

荷兰画家温森特·梵高,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他热爱生活,但在生活中屡遭挫折,艰辛备尝。他献身艺术,大胆创新,在广泛学习前辈画家伦勃朗等人的基础上,吸收印象派画家在色彩方面的经验,并受到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版画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品,表现了他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至今饮誉世界。

在他短暂而绚丽的生命历程里,温森特·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丹青妙手无人能识,厄运是他永远的朋友,大多数时候,他得同困苦的生活作顽强的拼搏,努力从要淹没他的滚滚波涛中,抬起高贵的头,作最自由的呼吸。然而他用自己的画笔,创造了另外一个理想国度。这个国度里,有旋转着的星光,有被风吹乱的柏树,有夜间的露天咖啡座,有向日葵和大片大片的麦田。正是这个理想国度支持着他,即使在最穷困潦倒之时,对生命仍是充满着最质朴的热爱。当星夜中流光闪烁,这位疯狂的天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更美,更富于创造力与无限激情的全新世界。

“而我的,将悬挂在卢浮宫里”这是温森特·梵高对自己才华的自信。梵高日日夜夜承受着来自不同行业的人的嘲讽,可他依然保持初衷,梦想不动摇一丝一毫。这并非自满,这是对自己的能力与才华的肯定,这是王者的风范,只有弱者才去否定自己的未来和他人的未来!每当我梦想着“清华北大”的时候,总有人去撕破我的梦想,可是我不甘,“当你自己都还没有踏上金字塔的顶峰,就没有任何资格去否定一个人的未来”我从不在乎他人的冷讽,同梵高一样,坚持自我,保持初衷,上帝永远不会亏待有准备的人!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5

我觉得梵高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坚持,乐观的人。当梵高当牧师时,虽然条件很艰苦,但是他不仅不在乎,热爱生活,努力干好自己的事,与底层的穷人生活在一起,渴望当一个好牧师。他太善良了,充满了理想,为了矿场底层的人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好住所和生活费。因为他的善良,与矿场的人成为了好朋友,可教会不理解他,不认可他,无论他怎么努力,还是把他开除了。

后来梵高开创了自己的画风,通过自学和不断的探索。梵高的画都是用的真实的情感,不会过多写实,每笔都包含着他一开始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可这种画风在当时并不被接受,所以梵高的画卖不出去,也无人理解。他不与周围的世俗妥协不会因生活艰苦就轻易放弃,坚定自我,坚持做自己,不改变自己,始终坚持自己的追求和探索,梵高也是孤独而任性的,梵高很早就离家工作了,在家时也不是最受父母喜爱的,没有人关怀,一生几乎都是孤单一人,正是因为自己的孤独,当房东家那个女孩闯入他的生活,让他一时冲动,彻底毁了这段友谊。到了后来,他又遇到了表姐凯,又因为对一人陪伴的迫切和渴望,这种欲望让梵高又对表姐展开了疯狂,任性的追求,不论别人如何劝说,都任性又固执的继续追求,后来甚至因为想见表姐一面,把手放在火上烤。梵高是一个固执,热爱生活的人。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6

翻开文学史就会发现,大多数艺术家都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梵高也不例

梵高有四位对他有影响的人,他第一爱的是乌苏拉,然而乌苏拉的结婚却是他无法接受的。这使心灵脆弱的梵高变的阴沉抑郁沉默寡言。直到他遇见凯,他才知道现在的爱情是多么的深邃丰富,而凯的“不,永远办不到,永远办不到”使我们又一次看到,他疯狂的爱被无情地拒绝了。在这,我不得不想到梵高为了凯,把手放在蜡烛上这事——这是多么真诚的爱,多么执着的爱,多么深沉的爱!无法想象,能有什么事重要得也能让我们忍受那火烧的灼痛?后来他与茜恩的结合,或许已经没有爱情了,但是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到天底下还是有使生命值得下去的事,可是茜恩的种种要求使他明白自己的无能。当玛高特出现时,梵高是真的体会不到爱情了。玛高特的自杀竟无法使梵高感情上受到很大伤害,他更在乎的是邻居对他的厌恶……

他渴望拥有一场爱情,却五次被残忍的拒绝。

他历尽心血,废寝忘食,只是为了用他的双手绘画出自己的画,却没有人懂得欣赏。

他付出了血的代价,却被人们当作精神病。

他还未真正地享有过一次荣誉,就这样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梵高传的读后感 篇7

在寒假中,我读了《梵高传》。或许大家认识梵高仅限于他的《向日葵》。曾经风靡一时的被人们反复印刷用做家里的装饰画。我觉得虽然这确实使得他的这幅画被更多人认识,但也使他这幅画流于俗气。梵高在慢慢被人们淡忘。但我觉得,梵高本身就是一部传奇。只有你知道了他的经历,才能读懂他的画。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名画家文森特·梵高的临终遗言,也是他那短暂一生的真实写照。梵高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之一。这是欧文斯给梵高写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前言。在传记中,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用一支神奇的笔勾勒了这位一代印象派巨匠那充满痛苦的悲剧人生。这个荷兰画家因为精神失常,割掉了自己的耳朵。最后开枪身亡。这本书看过很久了,它给予我心灵极大的震撼。梵高是个为艺术而生的天才,他的伟大毋庸多言。

他的弟弟提奥则是在他背后默默支撑他的另一个伟大的人,没有提奥就没有梵高。因为梵高根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提奥定期给生活窘迫的梵高汇钱,让他能在满足温饱的前提下继续创作。梵高则不断地写信给弟弟,告诉他自己创作的过程,对生活的信心和绝望。如果没有梵高,提奥会过得很好吧。体面的工作,丰厚的薪金,温和的性格,彬彬有礼的举止,走在哪里都是受人喜爱的。他会过一种衣食无忧,平淡恬适的生活。而梵高,敏感,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偏激,有些神经质,难以想象各方面截然相反的人会这么友爱。

梵高的一生可以概括为:出生+绘画+死亡,除此以外再无其他。虽然他也曾追求过爱情,却从未获得。当他为爱情把手放在燃烧的蜡烛上方,以此表白时,我感动得无以言表。无疑他的爱是疯狂的,可惜没人敢接受。和妓女生活的那段时间,更加没有爱情可言。在绝望中无以回归的梵高,最终选择了以绝望的方式离开自己。

虽然很早就知道他的一些经历,但是读起这本书来,却总有一种让我透不过气的感受。也许,他要是生活中在现在的社会中,结果会截然相反,不过,也许,就没有那样才华横溢的梵高,就没有这样让人怜,让人敬,让人无限可惜的梵高了。

但不管怎么样,我觉得他始终是热爱生活的,无论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他。而我们,我觉得,没有理由,抱怨挫折,没有理由,不去热爱自己的生活。你说呢?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