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兰芳》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5读后感

请欣赏《梅兰芳》读后感(精选9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梅兰芳》读后感 篇1

前不久,我看了本关于名人故事的书,里面讲述了许多名人的事迹。由抗日女英雄——赵一曼;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治水英雄——大禹;还有我敬佩的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

我们在二年级时就学过一篇讲梅兰芳大师的课文,这一次在名人故事里再一次读到他的事迹,顿时更加敬佩他了。因为梅兰芳大师在刚开始学艺时并不被师傅看好,师傅说他天资平常、还有点笨拙,且声音干涩,最重要的是眼睛没神,不是唱戏的料。但这些评价都没有动摇梅兰芳学艺的决心,他每天勤学苦练、坚持不懈。为了练就一双明眸,他常常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功夫不负有心人,梅兰芳终于成为了旦角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家,陈伟了京剧界的一代大师。

梅兰芳大师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任何人的成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经历了反复的磨练,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后得到的。由此,我想到了我已经搁浅了一个寒假的跳绳计划。之前用比较重的塑料绳,我跳的很是得心应手。但后来老师要求用质量比较轻的棉绳来跳,我的成绩都很不理想。在一而在,再而三的没跳过50个后,我有点气馁了,赌气地把棉绳仍在了某个角落。而这一扔,就扔了一个寒假,要不是写这篇读后感,我还不会想到它。现在只有一个词语能形容我的心情——惭愧!是啊,与梅兰芳大师比起来,我连他好学精神的百分之一都没达到,更别说他的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的毅力了。

我要向梅兰芳大师学习,向老一辈艺术家们学习,做一个好学乐学刻苦勤奋的人。

《梅兰芳》读后感 篇2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时间会流逝尽生命的颜色,岁月会消磨完人的意志,或许在天际广博的背后总蕴涵着一种精彩。人一辈子要经历的太多,直至蜕变的那一瞬间,才能够有它本质的色彩。我不常听京剧,因为很难在一腔一调中体会到那种高远的味道。曾经听过秦腔,那种粗犷的声音暴露在蓝天白云之下,有种悲凉的孤寂感,被放大到极限,无限的凄凉…………“谁毁了他的孤独,谁就毁了梅兰芳”我一直记得这句话,想来孟晓东也一定记得,是孤独的梅兰芳,黎园世家的出生,并不是他的包袱,耳濡目染的熏陶,古典文化的倾倒,抚慰着先生最初的感动,因而先生学戏,因为热爱,因而有情,因为有情,因而先生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戏风,将京剧定格在旧时代最后的舞台上,绽放顶峰的色彩……逝者如斯,时光淡退到上世纪初的年代。

枪林弹雨,炮火纷飞,血的颜色蔓延在整个中国的大地上,岁月太沉重,黑色的号角拉响了战争的序幕,日本人的凶脸更加跋扈,行为更加嚣张,此时的恨别惊心,此刻的心潮澎湃,激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沉默啊,沉默,一股奔腾的血液在骨子里流动,但先生不能爆发,也没法爆发,太多的牵绊,他只有小心翼翼地拾起对祖国的全部热爱,装进盒子,在最不为人知的地方默默地、轻轻地守护。

只有拒绝,只有忍让、只有躲避,他不让日本人有任何可以麻醉中国人的借口,即使是切肤之痛也在所不惜,他还是热爱唱戏的只是偶尔躲在一隅的地方,面对着逝去的风景,顾影而唱,轻轻的抚过台上的岁月,就算再爱也终须放弃……因为爱国,他放弃了自己最钟爱的事业,因为民族,他强行要求打伤寒病毒,因为大义,他拒绝了任何日本人的邀请唱戏座谈,没有喘息的机会,只是守着一份,也是唯一的一份清静,即使从大陆传来的消息再沉痛也决不放弃,直到绝望,但直到绝望也决不放弃希望。他始终站在香港的东北脚,就那么站着,孤独地伫立着,或许这就是他的宿命,一生孤独的宿命,一水之隔,竟然在心上留下的伤痕竟是那么的深。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我想沉寂于海川之下的孔老夫子,也没有想到这句话带给人们多大的震撼,支持着多少人在奔途中坚持并坚守着节操,点滴地护卫遗失的美好。曾经我在家乡南通的濠河边看到过先生的铜像,青深的铜像印着梅兰芳,清秀的面容,沉静安详,却又那么孤独。

他的眼神中似乎包含着什么,似乎在等待着什么,一种期待吧!满满的上世纪初的风云。经历了太多的是非沉浮,渐渐的从书中我开始懂得梅兰芳的心酸和苦痛,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梅兰芳却又是如此的相似,我开始明白人生不过是一段漫长的路途,所谓的风景明秀不过是大起大落后个人的自嘲罢了,原来其实我们竟然如此的相似。得之我幸,不得我命。自古索然,于先生而言,自是而已。

《梅兰芳》读后感 篇3

读了《梅兰芳蓄须》,我被梅兰芳的爱国情怀感动了。

梅兰芳先生是世界闻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视舞台为生活,视艺术为生命,他在京剧表演旦角,所以他总是把胡须剃得很干净。可是有几年,他却是留着胡须的。日本人占领上海,他只能在深夜里,紧锁门窗,悄悄吟唱,可他无法抵抗日本人的骚扰,逼得梅兰芳只能蓄须明志,买房度日。最后,他不得不让朋友使他连日发高烧,才瞒天过海,骗过日本人。

我情不自禁地想,这是一个多么富有爱国精神的人啊!作为一位中国人,不必像诸葛亮,郑成功和孙中山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所有的中国人都像梅兰芳这样爱国,中国何尝不是世界第一大强国呢?

梅兰芳用蓄须来表明自己爱国的决心,那么新中国的我们呢?我们要学习梅兰芳的爱国精神,三年富则国富,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中国强,所以我们还要努力学习,为我们祖国而奋斗,让我们有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梅兰芳》读后感 篇4

中国历史上的名人千千万万,如天上的繁星多得数不清,每个名人身上都有闪光点,他们的名誉背后是一段段激励人心的感人故事,其中梅兰芳身上有着令我敬佩的事迹。

梅兰芳于(1896~1961),年仅8岁的他拜师学戏,晚上,他偷偷跑进院子里,把一桶桶水洒地上,天气极冷,水一会就结冰了,他踩在冰上,练习唱戏的步伐,冰面很滑,年幼的梅兰芳不知多少次重重的摔在奇冷无比的冰块上,身上不知撞出了多少青块块,他还是坚持忍着痛学戏,几年后,梅兰芳的步伐基本功着实了得,台面不是冰面,他的步子很稳,正因为他的艰苦,他的步伐稳健、天籁之音、刻苦不懈,最后名扬海外创作了京剧:《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虽然,梅兰芳学的是唱戏,但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我们学习也要像梅兰芳一样,要做就做做好,绝对不要做一半就放弃,那样的人不会有任何收获,想想世界上的任何一位名人,哪个不是在事业上一心一意、不放弃才成功的吗?所以,有一个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每一个成功者必不可少的。

我们要向这些成功者学习,学习他们的坚持不懈、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

《梅兰芳》读后感 篇5

读了《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梅兰芳的爱国精神,心中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梅兰芳先生是闻名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唱的是旦角,所以总把胡须剃得干干净净的。但是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期,他为了表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抗议和不给侵略者表演的决心,就把胡子留了起来。他为了摆脱敌人的纠缠,不给敌人演戏,就让他的一个医生朋友帮助他生了一场大病。抗日战争宣布胜利,他当天就剃了胡须,并宣布让大家来看她的表演。

梅兰芳先生虽然不是什么前线抗日英雄,他的行为与抗日英雄相比,更谈不上什么壮举,但他不剃须,死也不为日本人演戏的这个行为却足以让他的形象在我心里高大起来,这是多么浓厚的爱国之情啊!一个对戏曲有着浓厚感情的艺术家,足足八年不上台,不工作,导致自己身无分文,只是因为爱国,这样的民族气节不是一般人能拥有的。

梅兰芳先生的行为举止让我想到了一位平凡的教师—方老师。抗日战争时期,鬼子为了新修建一栋炮楼,就到处抓老百姓来做苦力,每天达不到鬼子下的任务就要被拍耳光。何老师与方老师被抓来了,他们没有完成鬼子下的任务,马上就要被拍耳光了。鬼子走过来,命令何老师:“你,把眼镜摘下来!”何老师乖乖地把眼镜摘了下来,挨打了。到了方老师那里,鬼子也这样命令他,而方老师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傲然的站在那里。鬼子生气了,对方老师大吼:“你,快点,摘下眼镜!”方老师还是不肯摘,鬼子就用脚踹了方老师几脚,可方老师依旧不依不挠的挺立在那里。鬼子气愤极了,用刺刀刺死了方老师。虽然,方老师似乎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但其实他是在维护国家的尊严!

梅兰芳和方老师的行为算不上什么壮举,但我仍能感受到他们浓厚的爱国之情。尽管他们不是前线的抗日战士,但他们仍能用自己的方式保卫我们的祖国。这种伟大的精神值得我们歌颂千秋万代!

《梅兰芳》读后感 篇6

这场戏,征服了邱如白,这个矛盾的官人。他洒脱地,带着被家人鄙视的目光,说他傍戏子往了。这条路,一走就是几十年,直到白发爬上了头。他预感到,自己的一生从此不再一帆风顺,只在曲折衷闪烁迷茫。

和良多人一样,当望到黎明的面孔泛起时,我崩溃了,欲哭无泪。但跟着剧情的推移,徐徐地舆解了黎明的眼神,或者说梅兰芳的眼神。

之后的梅兰芳,是成熟的、深沉的、稳重的、抑或是个台下的男人。他越来越明白了之前他为此不得解的事,越来越抛却了之前他不沦落的志,他知道了人生苦难全,他知道了唱戏的终究是个唱戏的。

但他不同于一般的戏子,对于他的坚贞,他为了自己的尊严为了自己的使命感,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诺言宁死不给日本侵略者唱戏,不惜为此损害自己的身体。也许他知道,这世界上超越肉体的东西良多,也很伟大,所谓的升华,便是让精神超脱,让生命不朽。田中说:无论战役谁胜谁负,梅兰芳是不朽的。但田中不知道,也许永遥也不会知道,真正让梅兰芳不朽的,不是他的戏,是他的灵魂,是他的那份操守。

但他是普通不外的常人,为了儿女情长迷失自卧冬丧失理智,遗忘自己的使命,当然,七情六欲是人的难耐,但这证实了他的平凡,他的普通性。他也是为了爱可以抛却事业的人,他也是为了人之本性可以忽略追求的人。假如没有邱如白,也许梅兰芳就不是梅兰芳了,他将只是一个普通不外的戏子。

所以,邱如白最后说:您(梅兰芳)只是个常人。

这句话,是真理,是哲学,是王道。

他就是这么一个不平凡的常人,一个永遥不会被弄脏的戏子,一个阳刚的真正的男人。

梅兰芳将让后人知道,真正的一个人,不仅仅存在于表面,更存在于旁人望不到的那冰山一角的最深处,那里也许就是另一个深度。表面的梅兰芳,是一个让四大美女汗颜的妩媚的尽世女子,但真正的他,是一个阳刚十足成熟稳重道德高尚的真汉子。这就是人的不同角度,这也就是梅兰芳。

《梅兰芳》读后感 篇7

读了《梅兰芳》,我了解到梅兰芳是京剧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更是一个为了祖国可以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可以放弃自己的艺术生涯的人,梅兰芳的这种爱国精神让我感动。

日军占领上海后,两次邀请梅兰芳登台演出,梅兰芳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梅兰芳意识到,只要他留在上海一天,日本人对他的骚扰就一天不会停止。深思熟虑后,梅兰芳离开了上海,来到了香港。在香港四年之间,日本人仍不肯善罢甘休,一次又一次地邀请他,只要他答应,一切奢华的生活都唾手可得,然后梅兰芳对这些不屑一顾。

为了不再被日本人骚扰,梅兰芳想了一个办法,那便是:“蓄须”。谁都知道,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从来都扮演旦角。一旦他蓄须,便是宣告不再登台了。梅兰芳为了爱国,而不惜自毁形象,他的精神是多么可贵。

他一方面坚持蓄须,一方面甚至自伤身体。为了拒绝日伪的邀请,对疫苗过敏的他曾请私人医生为他一连注射三针伤寒疫苗,致使自己连日高烧不退,差点失去生命……读到这里我眼角湿润了,我被梅兰芳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感动了。梅兰芳非常忠爱自己的事业,可是在日本强盗面前,宁可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强盗演出,这是一颗多么爱国的心呀!

我也非常喜欢表演,有一次班里演出,老师要挑选表演的人员。我以为肯定有我,可由于种种原因老是偏偏没有挑中我,我很伤心,很难过,觉得自己的专长没有得到展示。这么小的一件事,我就很难过,更别说梅兰芳这种视艺术为生命的人了,他的痛苦肯定是无法言说的。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努力学习,学习梅兰芳大师的爱国之心。为祖国繁荣昌盛做出自己的贡献。

《梅兰芳》读后感 篇8

1937年,日军攻陷上海。

日本打着“中日亲善”的幌子,找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到电台为他们播一次音。梅兰芳明白他们是想利用自己的影响,美化侵略者丑恶行径。梅兰芳拒绝了。后来,日军又多次邀请梅兰芳,并以重金诱惑但梅兰芳斗斩钉截铁的拒绝了。后来,他的生活日渐窘迫,日唯有三番五次来骚扰,梅兰芳蓄须明志,但侵略者仍不善罢甘休。梅兰芳不惜自伤身体,终于打消了敌念。

梅兰芳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呀!他面对心狠手辣的日军侵略者,表现出的是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他宁可过窘迫的日子,也不愿出卖自己的人格过豪华奢侈的荒淫生活。梅兰芳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还以蓄须明志。对于一个旦角来说,蓄须就代表从此退出舞台。梅兰芳作出的牺牲是难以想像的。对他这样视艺术为生命的人来说,不能演出,不能创作,这是多么痛苦的事情啊!要放弃自己热爱的这一切,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并且还不惜伤身,是多么痛苦啊!我敬配梅兰芳过人的演技,但更敬佩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梅兰芳是一代伟大的戏剧家,更是一个时代的伟人!

《梅兰芳》读后感 篇9

没读书之前,我只知道梅兰芳,男性,中国的京剧大师,梅派,旦角,代表曲目:《贵妃醉酒》。读过本书之后,感慨良多。

一、梅兰芳小时候,并没有聪明过人之处,天赋也不出众。

相貌平平,眼皮下垂,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见人也不爱说话,神情呆滞,身材瘦弱,体格一般,双臂无力。家中的长辈给他的评价是“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看到这些,仿佛从中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梅兰芳小时候不就是一个我们身边极其普通的小孩吗?

梅兰芳拜师学艺的第一个师傅朱小霞只教了他四句老腔,就气愤的说了一句“祖师爷没给你这晚饭吃”,拂袖而去,不愿再教他了。让我感觉到,梅兰芳并没有遗传父辈的优秀基因,也并不是从小就在戏曲方面有天赋的人,他的第一次学艺路上也并不被老师看好,

面对老师过激的愤怒态度,梅兰芳不但没有气馁和灰心,反而激发了他的进取心。从此,梅兰芳开始发奋努力。每天清晨,踢腿、打把子、踩跷、跑圆场,一次次摔到了,又一次次爬起来。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此梅兰芳走上了一条艰难的练功之路。

师傅说梅兰芳的眼睛没神,于是他养鸽子养了十年之久,不但让他恢复了视力,而且练就了一双灵动明亮,神采飞扬的大眼睛。为他将来走上戏曲之路奠定了基础。

二、蓄须明志令人敬佩

日本偷袭珍珠——梅兰芳去香港避难——日本驻港司令逼梅兰芳演戏——梅兰芳蓄须明志——宁可买房也不登台演出——没病打针不惜损害自己的身体——卖画谋生养家糊口——梅兰芳毁画不向日本人低头——日本投降梅兰芳不再蓄须。

我深深的被梅兰芳先生的爱国之情动容。梅兰芳非常钟爱自己的京剧事业,但是在日本侵略者的面前,他宁可忍饥挨饿、留胡须放弃自己的事业,也不给日本侵略者演出。表现了梅兰芳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崇高的民族气节。这种“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高尚的民族气节,令我们肃然起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