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字教学反思

笔构网

2025-08-25教案

请欣赏还字教学反思(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还字教学反思 篇1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个性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潜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光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立刻理解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光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我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我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状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我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超多的时光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到达什么目标。

还字教学反思 篇2

《要好好学字》这篇课文讲的是在革命根据地延安,毛主席教育两位小八路要好好学字的事。由于本次执教第一课时,因此,我也将教学的重难点放在识字写字,读通全文上。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与毛主席有一定的距离,虽然通过书籍、影视有些了解,但与童话、语言比起来,本文又显得枯燥了些。因此,教学也有一定难度。根据设计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师参考用书,我将本节课分为初读,整理感知,识字写字这几个部分。

上完课后,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环节顺利完成,有以下几个地方处理的较好:

首先,循序渐进,教学环节清晰。在初读这一部分,由于二年级的学习重点还是识字写字,并且“借助汉语拼音来识字”这一目标上,所以我设计读一类字、二类字、读词过渡到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由易到难,一步一步深入,这样,孩子在读课文时基本能读通顺,没有错别字。

其次,重难点突出。本科生字较多,有10个一类生字要认要写。但是这10个生字当中有的简单,有的难。教学中,简单的`我变让学生书空带过,难的重点讲解分析。例如“延”的第四笔是横折,“遇”的7、8、9笔是竖、提、点,这些都是学生平时易错的字,要加以强调,在本子上开头我观察基本全部都写对了,说明到达了教学效果。

最后,是利用写作三要素教孩子练说本课主要内容。二年级的学生还不能自己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说说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最后再联系起来练说。这一环节要注意学生的认知过程,不能让孩子直接说,要注意老师的引导。

本节课虽然基本完成目标,但也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首先,教学二类生字的时候,有走过场的感觉。我出示生字卡片让孩子带读,组词。说完以后就把生字卡片放在一边,其实孩子还没有真正会读。这个时候应该让几个孩子起来开开火车,或者齐读,加深印象,教学效果会更好。

其次,课堂应变能力不足。在教案设计的时候,虽然考虑到突发状况,但是在书空生字的时候,由于书空方式跟我在学校不一样,本来预设让孩子一个一个起来带着书空。但是在教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声音有点小,预习不到位很多字书空存在困难,浪费了很多时间。结束后自己仔细反思了一下,其实当时可以让全班书空,难的字我再带着他们写一写,这样既节约时间,也可以同学互相带读,还突出了重难点。所以问题还是在于自己课堂机智不足,没有根据学生来备课。

再次,检查不到位。最后学生写三个字的环节。基本孩子都能酱字写正确,但是在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写得工整美观,有的孩子占格不对,字过大。当时应该增加一个投影展示的环节,将写得好的孩子的本子投影,这样既有好的示范效果,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最后,备课要以学生为中心而备,根据不同情况而备。我所教的班级只有40个人,备课时没有考虑如果变成60多人的班级怎么办?孩子多了,提问的方式,读书的方式都要有所改变,而我却没有考虑周全,不够灵活。如果还有机会再上这样的课,要多做预设,如果有突发情况,才可以随机应变。

本次课结束了,自己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但是我相信,只要抱着一颗谦虚学习的心,不断努力,为了孩子的语文学习,不断进步,这样,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最后,也谢谢各位评课的老师,见证我们的成长之路,虽然我们有许多不足,但是在你们的帮助下我们会慢慢成长,你们辛苦了!

还字教学反思 篇3

今天上午,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刷子李》这篇课文,上课的时候我内心觉得很充实,因为学生听得很认真,回答问题也很积极。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冯骥才,课文描写了一个刷墙师傅高超的技艺,内容简单易懂。刷子李刷浆的时候,总是会穿一套黑衣服。而且还给自己立下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

这是篇略读课文,我引导学生紧扣文前导读来阅读本篇课文,“刷子李”技艺高超表现在哪里?学生准确地找到了“但刷子划过屋顶,立时匀匀实实一道白,白得透亮,白得清爽。”等相关句子。

最后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孩子做人的教育上,其实语文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做事,所以我把一大部分时间放在最后的谈论环节,你认为刷子李为什么会成功?

立马学生的热情倍涨,他们分析出了种种原因。一是他比较看重真本事,因为他告诉曹小三说“好好学本事吧。”二是他很自信,他告诉所有人如果他的.黑衣服上沾上了白点,他就不要一分钱,这样一来很多家粉刷房子都会找他,如果有白点就不用掏钱了。三是他肯定很刻苦,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粉刷匠,他们的衣服上都是一个一个的小白点,而刷子李刷完一整套房子,黑衣服上一个白点也没有,就说明他的功夫深,他能做得这么好肯定是下了很多功夫的,所以这样他也会成功。四是他心态很好,刷墙的时候手臂摆来摆去,悠然自得,在刷墙时他的心里一定很宁静,开心,心情很放松,所以才会做得这么好。

在逐渐地分析中,学生明白了一个成功人士应该具备的本质,我想那些想成功的孩子,日后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向刷子李学习的。

点评:面对这样简单易懂的课文,实在没有必要具体分析那么多,我觉得谭老师这样的教法更切合生活的实际,学生会更喜欢。

还字教学反思 篇4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如茶之文,平实质朴的言辞下,一种非喜非忧、非伤非怨的情绪萦绕其间,寻之无迹,品之有味,直令人缠恻;这一课堂的构筑也正如茶意,舒缓平淡,看似信手拈来、波澜不惊,细察之却处处匠心独运,回味深长。

一、开篇如茶——清思凝练

本文的课题是很有点意思的,它以三个不同意象的词语叠加而成,细细体味,“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课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不仅勾画出了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而且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绪空间。

在短短的课题联想之后,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三言两语和这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到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们从眼下带回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

壶已暖,茶已投,沸水缓缓倾入,翻起一片雪乳似的泡沫,茶香随之便流溢出来了——

二、品读如茶——清味缭绕

在品读文本的这一部分,若要下一个评论,我只想出四个字来——“一唱三叹”。何谓“一唱”?——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投放的一个大问题“你觉得林海音叙述的四件事中最有趣的是哪一件?”何谓“三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之趣,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

三、神韵如茶——清香幽远

在这一课中,我犹为欣赏的是两个前后照应的环节——围绕“总是问”这一部分,教师先是让学生尽量去想“她还会问过哪些问题”。学生也是孩子,这一问,直问得五光十色、童趣盎然。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学生原本还略有心灵游离于文本的嫌疑,由此一问,却和文章、和作者如此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不说人、文合一,至少也可以说鱼水难分了吧。之后,教师又出现了《城南旧事》中关于“什么是贼”的一段对话,更把学生的兴趣、理解和感受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学生站在未来的立场,审视着作者的也是自己的`童年,倾吐出一段段对往昔的珍惜和留恋,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怀念,感伤,珍惜,憧憬,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如氤氲的茶香,弥漫课堂,充溢心灵,久久不散。

四、结课如茶——清韵悠长

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好,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如果从纯诗歌鉴赏的角度来分析,这首诗可能并不是完美的,但是放在这儿结课,我们却不得不说是匠心独具的,因为它与课文正好形成了一种充分的艺术上的映衬和互补关系。《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种诗化了的散文,在平实的文字下,涌动着浓郁的诗情,一种感悟人生的诗情,正是这使得文本的理解难度被加大了。一诗一文,相互映衬,文字与文字呼应,诗意与诗意交融,相得益彰。正如茶,壶竭而味长,香留于齿间,韵萦于心上。课亦此理啊。

如题所言,其课如茶。但茶无至味,课亦如此。以我之陋见,在这堂课上也并非没有可斟酌之处。

第一,课堂上教师的几处点拨难免留下一点生硬的痕迹。比如在谈到“看骆驼咀嚼”这一部分的时候,也许是为了让学生尽快感悟到“成人和儿童的视角和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吧,教师显得有点着急,较为直露地把问题抛了出去“老师也看到过骆驼,但我就觉得骆驼咀嚼草料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这里其实是在不自觉间暗示学生——要把成人和儿童对立起来进行考虑。

第二,本课如茶,含蓄深远,清韵绵长。对学生而言呢,小学生的心智发育都还不是很成熟,感受活泼激越的情绪还比较容易,而要体会这样的悠远感伤的情绪就比较困难。这个课堂中的孩子的表现的确可称上佳,但如果换一个班级,面对一些基础略逊的孩子,课堂可能就不会这么精彩。而且,这样的设计从内容角度看,板块式的安排使得收放余地是比较大的;但是如果从对文章情绪内涵把握的角度来看,似乎进行调整的空间不是很大,而一旦学生感悟不到这个层次,整个课堂就会失去灵魂的光彩。

还字教学反思 篇5

《难忘的八个字》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自卑无助的先天裂唇、左耳失聪的孩子,小心翼翼地生活,抵挡着不时袭来的讥讽嘲笑,她渴望得到爱,而伦纳德老师的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女儿”这突如其来的一句话,这我不敢奢望的一份感情,为我的心灵注入了一束阳光,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学习这篇文章,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内容,体会伦纳德师说这八个字对我的意义,感受她对学生慈母般的爱,以及我对老师的深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整体思路上,我从中心话题“你认为伦纳德是怎样一个老师”出发,让学生从文中的段落句子去体会的,第一个孩子站起来便说是个“有爱心的老师,说从课文最后那八个字看出来的,“那这八个字为什么难忘呢?”便追溯到这个孩子的特殊性,“这是怎样一个孩子?”学生便从第一自然段中寻找到“先天裂唇”“气恼、愤恨”“讥笑”等词语,知道这是个缺乏关爱,极度自卑的孩子。“伦纳德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学生很快通过阅读第二段,总结出伦纳德老师的形象---美丽可爱。第五自然段抓住词句,重点体会我的紧张,在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号隐含了作者当时的复杂心情,我抓住这一点,让孩子们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课文最后的拓展处,假设学生自己就是那个主人公,你想对伦纳德老师说什么?学生说的都很深情,如:“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你的学生”“老师,谢谢你” ……我认为在这里才跟学生、跟文本达到了共识。

还字教学反思 篇6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学中能够有一个好的引入也就显得十重要了。那么,如何做到成功地导入呢?在这里就教学导入方式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借教具导入

授课前,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教具,诸如:挂图、模型、实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对于不熟悉的教具,马上就会提出疑问:“这是什么东西呀?”由此,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通过设问导入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贮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由静息状态转变成动作状态(即活跃状态),减少新知识输入的阻抗,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一定的“心智紧张度”。例如,在讲授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时,教师设问,以探究活动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可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形成科学思想和方法。

新课讲授

在讲授新课中,可用讨论法,这样可以具有多向信息交流、针对性强、便于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特点,但往往使知识缺少系统性;自学辅导法,有利于学生独立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但只适合于较简单的学习内容;而讲解法虽然具有信息量大、系统、逻辑性强的优点(这些优点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对于知识接受为主要目标的课型,讲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教学目标的多重性、教学系统本身的复杂性、教学客观条件的千差万别和千变万化,使得我们不可能找到适合于一切教学环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公式,一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必须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克服其劣势,实现教学方法的优化与组合,使方法结构协调、合理,各种方法优势互补,长短相济,立体结合。

还字教学反思 篇7

《钱学森》一文是一首净化学生灵魂的赞美诗,是一曲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交响乐!在上这篇课文时,我主要是引导学生对钱学森所说的两段话的反复朗读,感受他的爱国之心,因此,我抓住:“美国享受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跟在冯卡门身边的前途无量和“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作对比,使学生体会钱学森坚决要求回国意志的坚定。

课文中钱学森这样说:“我们是应当回去的。”这个“应当”也就是应该这样做,任何人都能这样做,这是每一个爱国华侨都可能做的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爱国的感情是没有界限的。钱学森只是做了一件只要是一个中国人应当做的事情罢了,让学生感悟到爱国是自然的,是每个中国人当然也包括我们理所应当做的事。

在教学时,我努力使钱学森的爱国情结与孩子们生活中的爱国情结融为一体。在课堂上,我先让同学们想像一下钱学森在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是怎么样的,然后当我让孩子们设想一下,如果你是钱学森,面对美国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是你的话你会想到要回国吗?针对这个问题,孩子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畅所欲言,这是我在课前没有预想到的。有的'孩子说自己如果是钱学森,不会放弃在美国的事业回到祖国。而有的孩子却说是祖国培养了自己,所以要回到当时很落后的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从而在讨论中使孩子们了解到钱学森能够放弃优厚的待遇坚决回国的崇高的爱国情结,使孩子们的爱国情结觉醒,爱国热情迸发!

还字教学反思 篇8

杜甫这首脍炙人口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所包涵的内容远远超出这二十八个字的含义。它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总揽全境,却构成了一个令人胸怀天下的意境。

一开始,我让学生整体感受这四句诗构成的一幅画面上有哪些景物。学生或从图或从诗中找到:黄鹂、白鹭、西岭的雪、门泊船。整首诗四句话的理解,我都是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去感悟和体会。如在教学前面两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读着这首诗,我们一起跟着大诗人杜甫去四川成都草堂看看吧。此时正是阳春三月,天气晴好,微风徐徐。一日清晨,杜甫正在窗前研读诗文,忽然听见窗外鸟叫的声音,这两只久别的小鸟见面会说些什么?

在教学第二句时我是这样设计情境的:我们再随着杜甫的眼睛往高远的蓝天望去,看到一只只白鹭,让学生想象白鹭上青天时的姿势并指导学生朗读……通过这两句的学习让学生由近及远,由低及高,去理会草堂周围一派愉悦的美景,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颖而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第三句时,我让学生看着视频创设情境:读了这两行诗,我们仿佛沉浸在一片美好的春色之中,到处生机勃勃,春意融融。这时诗人杜甫往远处一看,却被西岭的雪深深吸引住了。看完以后,一学生举手问为什么杜甫不写南岭或北岭或东岭,而偏偏提到西岭呢?于是,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最后,我小结道:杜甫写西岭绝不是偶然!他只是想表达自己身后百年的归宿,也感觉到了一生夙愿难酬的结局。所以,诗人用“千秋”来表达了自己百年后所希望达到的`“雪”的洁白境界。

在整首古诗的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在想象中去渗透杜甫当时心境意境的美妙之处。如在教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时,我先让学生看图想象乘坐船的会是哪些人,他们和船家之间会说些什么,紧接着我问学生去东吴要多长时间。有的学生说:“三天!”有的学生说:“五天!”还有的学生说:“最多一个星期!”到底是多长时间呢?我出示地图告诉学生东吴离四川相去甚远,杜甫为何要搬迁?我就着资料给学生讲解起杜甫生不逢时的那段历史,学生走近了杜甫,走进了他那段“何日是归年”的岁月,走进了“万里船”在和平年代沿岷江穿三峡畅通无阻的岁月。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