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注释的帮助,正确理解全文的意思。
(二)在诵读中,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游记散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了解恒山的自然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崇高的爱国热情,并学习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柳宗元石笔下的小石潭和苏轼眼中的庭院月色,今天,我们沿着徐霞客的足迹,流连于北岳恒山的山水。
(二)板书课题,作者。
(三)朗读课文。
①自读一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②请四位同学分段朗读(指出生读错字音)
③听课文录音,注意句间停顿和作者感情。
④齐读全文。
(四)理解文意。
①让学生对全文进行口头翻译,将难译的地方做上记号,可以和其他同学讨论。
②学生质疑,将做记号的难译处在课堂提出。
③讲解练习三中难译句子。
(五)理清全文思路。
请学生概括各段的内容,理清全文的思路。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上详写上登顶的经过
第三段写上登顶后远眺所见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六)布置作业。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课后准备关于徐霞客及其游记介绍。
2、朗读全文,巩固对文意了解,想象自己是徐霞客或导游,按课文内容,做好介绍游览恒山经历发言。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诵读。
请一名学生朗读全文,检查上节课朗读要求是否达到,也帮助其他学生回忆全文内容。
(二)检查翻译。
请两三位学生以徐霞客或导游身份,以课文为基础,向同学们介绍游恒山记经过,其他同学注意听该同学讲的是否与课文有出入,并做出记号。
(三)及时矫正。
针对刚才“徐霞客”或“导游”发言,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请同学结合课文找出不足或错误的地方,加以改正。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文意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对学生发言语气、语态加以指点。
(四)找出游戏。
结合课后练习一找出作者游览路线。
明确:上山经过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
山顶上看见山北“崩涯乱坠,杂树阴 ”,还有浑源洲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舞台山,近处有龙山。
下山 从西峰到寝宫后危涯顶经过松柏林,从山崖缝到飞石窟
(五)学习精神。
明确: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精神
(六)交流材料。
老师选择部分学习小组为代表,上讲台交流介绍有关徐霞客及其游记材料。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将苏省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代表作《徐霞客游记》
,其以日记体裁详尽纪录了徐霞客毕生行履所至,观察所得。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
(八)板书设计:
游恒山记
徐霞客
出发时--时间,天气
登顶时--亲历:望仙亭,虎风口,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
登蜂后--亲见:崩涯,杂树,浑源洲城,龙泉山,龙山
下山时--从西峰至飞石窟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2
1. 桃花源记
2. 陋室铭 爱莲说
3. 核舟记
4. 大道之行也
5.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兴趣情境导引
先请同学们读一则故事。
有人丢了一把斧子,心里怀疑是邻居的儿子偷去了。因此,看他走路的姿势,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脸上的表情,像是偷斧子的;看他说话,像是偷斧子的。总之,看他的一举一动、面目表情没有一样不象是个偷斧子的。没有多久,这人去山谷刨土,找到了失去的斧子。隔了几天又看到了那个邻居的儿子,看他的动作态度,就没有一样像是偷斧子的了。
师:有谁读不懂的吗?
生:没有。
师:再看下面这则故事,有谁读得懂吗?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其谷而得其斧。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生:我发现这两则故事说的是同一件事。
师:有多少人同意这一说法。
尽管第二段故事不能每个字都理解,但多读几遍还是有能读出大意的。
第一则故事就是根据第二段翻译过来的,那么第二段不也是汉字写成的吗?为什么读不懂呢?
生:它是文言文。
师:对,是文言文。是古人写文章专用的语言。(古人说话与写文章用不同的语言。)
学文言文有什么用呢?这么深奥难懂,
因我们中国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这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比灿烂的文化,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文化遗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自豪。我们这些中华民族的子孙,有责任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自觉学好文言文,换句话说,为传播文明就必须学好文言文。同时,现代语文是古语文的继承和延续。大量的古人语言仍存活在现代人的语言中,如成语就是明证。因此,要学好现代语文也必须学好文言文。但是要打开这一文化宝藏的大门,想不花力气可不行。其首要条件是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古文,由此循序渐进,才能积累大量的语汇,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才能去阅读那卷帙浩繁的文化典籍,汲取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而做人类文明的承载者、传播者。
生:老师,我们都想学好文言文,不知你说的这“相当数量”是究竟有多少?
师:教育部规定初中生必须会背诵文言文20篇以上,古诗词120篇以上,这个数量
师:简单地说,学好文言的基本方法离不开“诵读文章,读懂文意,领会内涵”这十二个字。
生:怎么“诵读”,怎么才能“读懂”,怎么才能“领会”呢?
师:我们就结合第五单元的几篇课文谈吧。
难点互动探索
难点问题1读懂文意
师:古人学文言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字:读,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学案》。他们认为“书读万遍其义自见”。
生:对我们这些初学者来说文言文无异于天书,读读就懂了吗?
师:告诉大家,大量的事实已证明,这确实是学习古文的最好方法。但必须明确的是,我们现在主张的“读”不仅仅是张开口发出声音就行了,它有讲究,讲究会读和读的方法。
生;怎么才算“会读”?
师:“会读”是指:读准字音(读词典),吐字清晰、声音洪亮;读出节奏,停顿正确;读出语气( 陈述、疑问、祁使、感叹),读出感情。
“会读”还指:不光读原文,还要读文下注释,读与原文有关的材料,读文言词典;
反复读原文:在读正确后,要读流畅,再要读出感情,最终成诵以至化为自己的语言;
读原文时,边读边悟,猜测词义、句意,领会上下文意,边读边悟,越读越透,直到领会全文内涵。
生:老师请结合本单元课文具体教教我们读文言文吧!
相关知识链接读文言文的方法
正确地读原文 读准字音 声音洪亮 吐字清晰
读出节奏 停顿正确
读出语气 读出感情 读出韵味熟读成诵
读相关的材料 读注释 读作者介绍 读写作背景
读古汉语词典 读文史常识等
范例1 怎样读《桃花源记》?
解答:
1.扫清语言障碍,把文章读顺畅。注意几个词的读音:仿佛 俨然 阡陌 髫 要 诣 骥
2.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中速,读一遍约2.5分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如:“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用陈述语气,平静的叙述故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用感叹语气,读出惊讶;“不足为外人到也”用祁使语气,读出诚恳的希望。
4.边读边猜边查边理解,读十遍要基本成诵。
范例2 怎样解释《桃花源记》中有些文言词句、整体把握文意?
分析:
第一段:写渔人忽逢桃花林。
①晋太元中:古代用皇帝年号或天干地支法纪年(如有同学想了解得更详细请查阅有关古文化知识资料),“晋太元中”即东晋孝武皇帝太元年间。
②缘: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可能是“沿着、顺着”。再查词典验证。《古汉语常用词词典》解释为“循、沿”。确定猜测正确。
下面几个词请你猜猜看是什么意思。
异:认为……奇异 之:它指前述美景即“桃花村……缤纷”
复:又 境:地方
③芳:a香(气),b花(草)。词典有两个义项,选哪个义项合适呢?选“花”,从词的结构上看更好些,“花、草”都是名词,后面的“鲜、美”都是形容词。尽管“香”的意思放在“草”的前面也说得通,但考虑到后面的“鲜、美”是形容词,就不太好了。
④鲜美:现代汉语中有这个现成的词,但它一般是用来形容食品的味道好的,用这个词义来修饰芳香,显然不通。怎么回事?这就要追究文言文的特点了。在文言文中每一个字都叫文言词,一般讲,一个文言词也应对应现代的一个词。即“鲜”对应“鲜艳”或“鲜嫩”,“美”对应“美丽”。这种解释文言词的方法不妨叫它扩充组词法。
下面的许多词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解释。
穷:穷尽绝:(与世)隔绝通:通过
开朗:开阔、明朗交通:交错、相通
解题方法链接
解释文言实词的一个便捷的方法:组词法(一个字常可以组成若干个词,词组好了,选择哪一个呢?带入句中,能使上下文意贯通的那个词最合适)
相关知识链接
知道文言词义的手段:猜、看、查
猜:凭借已有的'语言积累,根据对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测关键词的意思。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教学重点:
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父亲性格的核心
教材内容分析: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_彩。
教学对象的分析:
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
2、思考以下问题:
(1)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穷爸爸”,但是他却能够艰苦创业,不惜用毕生精力去铸就一个象征着他的尊严和梦想的高台阶。所以我们说……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父亲一辈子艰苦创业,所得的结果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房屋,只不过台阶高些罢了。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
六、欣赏歌曲《我的老父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示意图上标出故宫的主要建筑;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故宫博物院》。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PPT展示旅游路线图,总结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2.故宫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列数字。
二、 课文研读
(一)第三四段
1.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下面各句分别表现了故宫的什么特点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明确: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
建筑精美宏大壮丽 宏大壮丽
三、 重点研讨5-8自然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一)请大家齐读第5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太和殿的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词语。
2.本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
明确:
1.以红黄为主,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黄色代表雍容富贵,是皇权的体现;词语有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大柱、金锁窗、朱漆门
2.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从上到下
的空间顺序。
3. 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二)第6段
参观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观,接下来,作者的脚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
1.本段说明由外到内,外观着重描绘色彩,内景着重描绘什么呢?
2.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本段运用了很多方位词,请找出来。
3.本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1.着重描绘内部装饰,突出的特点是用“龙”做装饰。皇帝自命“真龙天子”,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也突出皇权的威严。
2. 介绍建筑物的特点,适合用空间顺序介绍,还要找准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景物也不同。本段有两个立足点,第一个是朱漆方台,方位词有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第二个立足点是雕金蟠龙,方位词有周围、下面。
3.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各种各样的龙的造型的,具体来说是由外到内、由中间到两旁、由上到下。如果没有这些方位词,这些景物的布置就会显得混乱,如果调换方位词顺序,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因此,我们在介绍景观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
4.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朱漆方台上雕龙宝座、雕龙屏、盘龙金柱,中央藻井上雕金盘龙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表现出太和殿内饰的庄严富丽,更容易理解;本段的摹状貌描写殿内龙的各种各样的造型姿态,显得更加直观形象。
(三)第七八段
1.太和殿位置在哪里?用途是什么?
2.第八段提到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
1.位置:中轴线上; 用途:举行重大典礼
2.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
3.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四)浏览9、10段,欣赏图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
明确:中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试。
(五)第12-15段
1.作者介绍了内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
2.与前三殿相比,后三宫有什么不同?这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仿佛进入苏州园林的是故宫的哪处建筑?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1. 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批奏章,见外国使节;交泰殿——存放玉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地方。
此三大宫合称为“后三宫”。
2. 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 御花园;打比方。
(六)第15段
文章最后一段为全文作总结,找找看:写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的句子在哪里?齐读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课堂小结:
课文的赏析在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对故宫应该都有了个整体把握,以后有机会和亲朋好友去游览故宫的话,你就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来当导游吧”!
三、知识巩固
1.说明对象、类型、特点、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类型——事物说明文
说明特点——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说明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有南往北的空间顺序
2.说明方法:
分类别: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使文章层次分明。
列数字: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说明御花园建筑之多。
作比较:如“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如“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
举例子、摹状貌:如“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
四、文本延伸
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找好立足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试着写一篇小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学校,注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字数在3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示意图上标出故宫的主要建筑;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大意,了解故宫布局特点。
2.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结构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找准作者的立足点。
2.学会介绍复杂景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故宫博物院》。首先我们来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
1.PPT展示旅游路线图,总结说明顺序。(由南到北的空间顺序)
2.故宫的总体特点是——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列数字。
二、 课文研读
(一)第三四段
1.这两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说说下面各句分别表现了故宫的什么特点
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
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
一千多个圆雕鳌头
明确:午门内外的建筑和三大殿的概况
建筑精美宏大壮丽 宏大壮丽
三、 重点研讨5-8自然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一)请大家齐读第5段并思考以下问题。
1.太和殿的外观颜色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的词语。
2.本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3.这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到具体的语句。
明确:
1.以红黄为主,红色代表着吉祥、喜庆,黄色代表雍容富贵,是皇权的体现;词语有湛蓝、金黄色、青蓝点金、贴金彩画、红色大柱、金锁窗、朱漆门
2.从屋顶——殿檐——额枋——梁柱到门窗,从上到下
的空间顺序。
3. 列数字:“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二)第6段
参观了太和殿色彩明媚的外观,接下来,作者的脚步正式踏入了太和殿中。
1.本段说明由外到内,外观着重描绘色彩,内景着重描绘什么呢?
2.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本段运用了很多方位词,请找出来。
3.本段采用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这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
1.着重描绘内部装饰,突出的特点是用“龙”做装饰。皇帝自命“真龙天子”,认为自己是龙的化身,龙是皇权的象征,也突出皇权的威严。
2. 介绍建筑物的特点,适合用空间顺序介绍,还要找准立足点,离开立足点,就无法确立方位,在不同的立足点,看到的景物也不同。本段有两个立足点,第一个是朱漆方台,方位词有正中、上面、背后、两旁、中央;第二个立足点是雕金蟠龙,方位词有周围、下面。
3.作者是按空间顺序介绍各种各样的龙的造型的,具体来说是由外到内、由中间到两旁、由上到下。如果没有这些方位词,这些景物的布置就会显得混乱,如果调换方位词顺序,那么展现在读者眼前的就是另一番光景。因此,我们在介绍景观时也要学会正确使用方位词。
4.运用了举例子、摹状貌的说明方法。 列举了朱漆方台上雕龙宝座、雕龙屏、盘龙金柱,中央藻井上雕金盘龙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表现出太和殿内饰的庄严富丽,更容易理解;本段的摹状貌描写殿内龙的各种各样的造型姿态,显得更加直观形象。
(三)第七八段
1.太和殿位置在哪里?用途是什么?
2.第八段提到铜龟、铜鹤、松柏等,有什么寓意吗?
3.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明确:
1.位置:中轴线上; 用途:举行重大典礼
2.龟、鹤是长寿的象征,松柏表示长青,它们寓含着皇权巩固、皇帝长寿的意思。
3.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利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
(四)浏览9、10段,欣赏图片(PPT展示),了解中和殿和保和殿的用途。
明确:中和殿——举行大典时,皇帝休息;保和殿——殿试。
(五)第12-15段
1.作者介绍了内廷的哪些建筑,各有什么用途?
2.与前三殿相比,后三宫有什么不同?这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仿佛进入苏州园林的是故宫的哪处建筑?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明确:
1. 乾清宫——处理日常政务,批奏章,见外国使节;交泰殿——存放玉玺的地方;坤宁宫——皇帝结婚的地方。
此三大宫合称为“后三宫”。
2. 布局和前三殿基本一样,但庄严肃穆的气氛减少了,彩画图案也有明显的变化。前三殿的图案以龙为主,后三宫凤凰逐渐增加,出现了双凤朝阳、龙凤呈祥的彩画,还有飞凤、舞凤、凤凰牡丹等图案。
主要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 御花园;打比方。
(六)第15段
文章最后一段为全文作总结,找找看:写从景山回望故宫全貌的句子在哪里?齐读
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
课堂小结:
课文的赏析在这里就结束了,相信大家心中对故宫应该都有了个整体把握,以后有机会和亲朋好友去游览故宫的话,你就可以很自豪地说“我来当导游吧”!
三、知识巩固
1.说明对象、类型、特点、结构、顺序、说明方法及作用
明确: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说明类型——事物说明文
说明特点——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说明结构——总分总
说明顺序——有南往北的空间顺序
2.说明方法:
分类别:如介绍三大殿及后三宫——使文章层次分明。
列数字:如“御花园面积不大,有大小建筑二十座”。——说明御花园建筑之多。
作比较:如“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 —— 突出事物的特点。
打比方:如“仿佛进入苏州园林。”—— 形象、直观地说明御花园的园林特色。
举例子、摹状貌:如“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腾龙的姿态。
说明语言:准确,周密,简明
四、文本延伸
写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
2、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找好立足点
3、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五、布置作业:
试着写一篇小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学校,注意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字数在300字左右。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7
教学要点:
一、本单元是一个说明文单元,《中国石拱桥》和《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其余则有一定的说明文性的小品。
二、本单元教学,要学生了解什么是说明文。
三、学习本单元,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四、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教学时间:23课时
11 中国石拱桥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难点: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学法指导: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小黑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二.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三.检查预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四. 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 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 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3. 总结:
名称 位置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 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听写
2.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第 三 课 时
一、完成课后习题。
二、拓展延伸: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板书设计:
中国石拱桥
概括说明
一般: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历史悠久,形式多样
具体说明(举例)
赵州桥:现存最古老 独拱---37.4米(当时最长)
设计科学,施工巧妙
卢沟桥:联拱---265米
石狮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具有纪念意义
教学后记:学生对中国石拱桥的构造等的认识把握得较好,对文中的说明方法也掌握得不错; 但对说明文的多种顺序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的形式认识有难度。
八年级语文优秀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
情感目标 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
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课题,作者)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疏解字词,体会语气。
磬(qìng)口脂粉奁(lián)朔(shuò)方
2.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明确:
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②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4.思考:
(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
明确: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
(2)划分段落
明确: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三、具体研习 两幅雪景
(一)江南的雪
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
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
2.修辞
明确:两个比喻句: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虚实结合)
3.写景:山茶、腊梅、梅花、杂草、冬花、蜜蜂
4.写人:小孩塑雪罗汉
5.纠错
明确:腊梅 蝴蝶 葫芦
6.归纳江南的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春意盎然
(二)北方的雪
1.修辞
明确:两个比喻句:如粉、如沙: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2.描写北方的雪的特征的动词
明确: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3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四、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