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猖会》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8-28读后感

请欣赏《五猖会》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猖会》读后感 篇1

细细看这篇文章,真是惊叹鲁迅先生的“信笔拈来,涉笔成趣”。粗略地翻一下《朝花夕拾》,发现他的作品都有强烈的.幽默色彩和讽刺意味。所以,我就一遍遍,一遍遍地反复读,倒是学会了很多东西。某日中午,天气甚是炎热,烦闷之时随手翻阅到《五猖会》时,却解了一些浮躁。

《五猖会》读后感 篇2

在我看来“五猖会”就好像现在的儿童节一样,是孩子们一年之中最最期盼的节日了。至于期盼的程度,哈!就是有一种恨不得把时间调快急迫感,它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一天的那种心情。

封建社会的家长制度却异常的丑陋,鲁迅先生也抨击了这一点。封建的家长们利用孩子热烈的向往节日的急切心情,就要他们在临行前加上许许多多的附加条件,如背熟课文等等。而文章的深刻含义就不了了之了。这样做,不仅在学业上无任何作用,还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心情,磨灭了孩子们那可贵的童真。

世间的父母们啊!你们“恨铁不成钢”的心情,我相信孩子们都能够理解,可教育的方式不只一种。你们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往往就会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最大的一块绊脚石啊!

《五猖会》读后感 篇3

五猖会,听名字就知道是一场盛大的活动。人嘛,总爱看热闹,特别是小孩子,最爱这些新颖的东西,那时年龄尚小的迅哥也不例外,对这件稀奇的事充满了期盼。自己不仅笑着跳着,还催着工人们要搬得快些,真的是激动不已啊,毕竟——这种事对他来说是真的很难逢。

但当迅哥看到工人的脸色变得严谨时,就感到不对劲了——父亲突然让他背书。他一遍一遍的读着,最后终于背完了书,去了五猖会。但他高兴不起来,直至长大后回想,也仍在诧异——为什么我要背那时候一字不懂的书?还偏偏是那个时候?!

看完文章,我愣是没懂鲁迅的父亲为何一定要在那个时候让他背书。可以在前一天背,也能在五猖会过后背,难不成,那个时候你们每天都很忙吗?“再看一遍”,我再次翻开了书,认真阅读。

阅读多次后,我渐渐开始理解鲁迅的父亲了。他拿这次的五猖会来作条件,要去的话就得背书,背不下来就去不了。小孩子天性好玩,迅哥也是,为了能去五猖会肯定会认真背书,于是就完成了自己想让孩子学习的任务。但是背下来了那段话就一定会记住了吗?就能知道那段话的意思是什么了吗?这样就算学习了吗?不,根本不算!学习是什么,学习是通过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而像鲁迅父亲这样子的做法,完完全全只是想让他完成自己说的命令罢了,在那时候不仅浪费了去五猖会的一些时间,还给孩子浇了一盆冷水,把玩的兴致全给浇没了。在文章里,鲁迅就说自己只记住了背书的那一段,而在庙会里游玩的情景,已经全忘却在了记忆深处。

简单概括一下,迅哥父亲的这种就是彻彻底底的.封建教育制度,直到现在,仍然存在。我相信,许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但为了他们能够更加出色,给他们在学习上施加了太多压力,减少了他们的游玩时间,将孩子的天性直接扼杀,并且恪守棍棒教育……稍微想象一下就能知道在这种环境里生活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了。若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他自己也会用他家长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为什么?因为思想是会传递的。

哎,这样的教育方式何时才能完全消失呢?或许是在遥远的未来吧,总有一天,这种思想将会被那些人的子子孙孙消失殆尽。

《五猖会》读后感 篇4

一次千呼万唤而来的赛会却被父亲的不理解和专职搅得索然无味,从开始的急切兴奋、到之后的扫兴痛苦。相信所有的人都为此而感到惋惜,遗憾,气愤。

中国人人皆知的文学大家-鲁迅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被人压迫,得不到自由的环境的人,在那种思想封建的环境中,他儿童的玩兴,天真的稚气,可爱的童心都慢慢的,如一块冰在滚烫的热水中逐渐痛苦的溶化掉般慢慢的被扼杀了,如此残酷的环境扼杀的不仅仅是童心,看了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鲁迅的《风筝》和张爱玲的《弟弟》中原先那些活泼敏感,天真乐观的孩子,因为冷酷的环境变得麻木,变得怪异,让人感到“寒冷的悲哀”。

说实话,以前我很少看鲁迅的文章,进一步说是我不大喜欢他的`文字风格,其中一些在我看来怪辟陌生的词汇使我和鲁迅想表达的思想产生了隔阂,以致我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资料,尽管我以往试图去细枝末节,一字一节地去研究它,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一无所获,可这时我片面的想法,此刻的语文课本上愈来愈频繁的出现鲁迅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眼,渐渐的我开始喜欢他的风格,朴实的笔触中隐隐透出几分风扬,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用委婉的方式诉说着一个个令人愤慨的故事,他那娴熟的笔触,夹叙夹议的风格,字里行间透露的讽刺,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五猖会》读后感 篇5

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五猖会》首先描写了鲁迅对迎赛神会的独道见解,随后又写了他们一家人在去看五猖会时路上的情形。

本来兴奋无比的他因为文亲的一句“去拿你的书来”变得忐忑不安,谁知读完二三十行《鉴略》后,他父亲又对他说:“给我读熟,背不出,就别想去看会。”

这在幼小的鲁迅头上彻底浇了一盆冷水,当时让他兴致全无,一句句梦似的背完后,对会也没什么兴趣了,以至于后来回忆,记得最清楚的也只有背书了。

我在这篇散文中读到了一个天真活泼的`小鲁迅,也读到了一个严厉,重视学习又摧残孩子天真本性的父亲,全文把他们俩连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书香浓郁的家庭。

而从深层来看《五猖会》真的只是讲这些吗?不,这里头还有着深刻的含义。很多人会认为这篇文章是批判了那些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我觉得我在这当中,还读出了一些东西来。

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是严厉的,他代表了封建教育制度的家长,再看看现在,家长们早已没有了那时的严厉。

对我们虽然很唠叨,但总没有那时严重,他们唠叨是为我们好,他们在为我们的未来着急呢。

然而有些人呢,对父母的唠叨一句也不听,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人一定是没有大的志向,成不了大器的人。

现在父母的确有时候不太通情达理,但他们的唠叨总是在为我们未来美好生活作出铺垫。也许有一天我们有出息了,回眸过去,在这条路上有着多少父母的心血啊!

所以请不要忽略父母的每一句唠叨,他们就是你成功的铺路石之一。

《五猖会》读后感 篇6

外面热闹非凡,迅哥儿苦苦坐在椅凳上,背着这本《鉴略》。父亲说:“背不完,休想出去。”可外面的五猖会已开始了,怎会有心思坐这苦苦去背书呢?

我深有同感似的想像这个画面,没想到鲁迅也面临着这样和我相似的问题,我竟也想开心一下,嘲笑他一番,可却提不起劲来。

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父亲为何要让鲁迅背书再去看会?很简单,因为读书重要一些,那玩就不重要了?鲁迅不也曾提到过嘛?玩是孩子天生的权利。我收住了这份嘲笑的心情,这个问题也是众多家长所面临的.,已不是一个小问题了。何以读书?为的是生活。生活就是玩乐,去玩乐不也算是去享受生活吗?此时,我也弄不清究竟是何意义更重大了。我闹心的为这件事思索了会。五猖会是要去看的,书也是要背的,时间场合可以不分先后。我又可怜鲁迅的玩乐时间,也不便去埋怨父亲的严厉。

我把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抛到脑后,我不会去怪父亲,因为我更能理解。而那个时代的确读书并不是第一重要,鲁迅的天生爱玩,也同样能理解。虽解不开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我仍心有余悸。

《五猖会》读后感 篇7

鲁迅小时候参加了一个难逢的庙会——五猖会。他唱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可正当兴致勃勃地出发时,父亲却命他背书。犹如一盆冷水泼在他的身上。但父命如山,只能待在屋里背《鉴略》。待他在父亲面前逐字逐句,一字不差的背完了,父亲才准他去看梦寐以求的庙会。时至今日,鲁迅先生仍然疑惑不解,为何父亲偏偏要在那时让自己去背书?

我对鲁迅先生父亲的做法不太赞同。自古以来,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少玩多学,而大多数孩子都有一个爱玩之心。文中鲁迅先生的父亲,利用参加五猖会作为条件让鲁迅背书,为了能够去看五猖会,鲁迅只能完成父亲的要求,以达目的。这表面上看是一举两得的'美事,但不仅仅是这些……。

“我却并没有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东关五猖会的热闹非凡,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读到这句话时,我陷入沉思。很显然,鲁迅父亲的这种做法,表面上是“百益无害”,实际上却大大的消磨了鲁迅对五猖会的兴趣,已经索然无味。可见封建社会制度对孩子深深的伤害。孩子们有自己的乐趣与童年,他们长大后的成就也许和家长期待的不一样,成熟之后难免与长辈起争执,孩子们的性格不同,爱好也各有差异。所以,不要强迫孩子从而达成长辈期望的样子。要给孩子传输正确的,积极向上,严肃活波的教育理念,未来与童年属于他们,让孩子创造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先生虽以故去,其文采斑斓,生动活泼,文诛笔伐,气吞山河。

孩子们在您的字里行间获得了快乐,涤荡了心灵,感谢先生,吾辈将时刻铭记于心。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