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算》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8-30教案

请欣赏《运算》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运算》教学设计 篇1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70~71页。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在具体运算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过程与方法

自己先复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感受加与减、乘与除的互逆关系。

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讨论法、练习法、讲授法

教学准备

复习本、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1、同桌交流情境“庆祝六一”的预习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板书)。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两位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装饰教室还需要折多少只纸鹤?

一共需要多少钱?

扎礼品盒、蝴蝶结分别需要用多少米彩带?

每个小组有多少人?……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使用了哪些运算?

2、这些知识在我们脑中比较零散,不便于记忆和运用,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对这些知识加以整理。

3、全班交流,展示。每个同学整理完后,先在小组讨论、交流,再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四则运算、关系、意义、各部分之间关系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所学的所有的运算有个完整的认识,同时搞清楚各种运算的意义。

4、师生总结。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本第71页第1题。

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四则运算的意义。

2、课本第71页第2题。

先让学生弄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3、课本第71页第3题。

独立解答后再说说解答过程。

4、课本第71页第4题。

让学生自己给算式找出生活中的具体情境。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评。

1、想一想,填一填。

(1)58+58+58+58=()×()

(2)根据2516÷68=37,直接写出下列各题得数:

2516÷37=()68×37=()25、16÷0、37=()

(3)在()内填入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数据:

0、43()1000=4302、46×()=24、6

12、5()100=0、1250、03×()=30

()×0、3×8、54=064×125=()×8×125

2、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特大地震。为支援地震灾区,实验小学开展了献爱心活动。

(1)五、六年级学生各捐款多少元?

(2)五年级学生捐款数是四年级的几倍?

(3)六年级学生捐款数正好是三年级的8倍,三年级学生捐款多少元?

(4)全校教师捐款比六年级的3倍多80元,全校教师共捐款多少元?

(5)如果全校共有2000人比六年级的6倍少200个人,六年级有多少人?

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不要让学生养成简单模仿的习惯,要让学生在对比练习中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交流、评价。

五、归纳小结、课外延伸。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感受?

2、课外延伸。两个数相除,商9余4,被除数、除数、商、余数之和等于867,求原来的被除数和除数各是多少?

板书设计

运算的意义

加法: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加数+加数=和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被减数=减数+差

乘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积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被除数÷除数=商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教学反思:今天复习的是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法则,对这一直感到很烦恼:如果单纯地让孩子回忆意义和法则,全部到位,一节课的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没有练习的时间;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会背诵法则是否表示他能正确合理地进行计算了呢?这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今天我并没有强求学生背诵意义法则,特别是法则,主要是结合具体的习题练习来复习。显然,学生也更喜欢更愿意通过习题来复习,而不是枯燥地背诵。

练习分成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整数、小数的四则计算和验算,主要考虑这两者的计算方法几乎一样,有共通性;第二层次是分数四则计算,第三层次则是估算,这是我本学期增添的内容

在练习中,特别强调了计算中的余数处理问题,如5400÷2600,我让学生明确计算时可以写成54÷26,但确定余数时必需回到原式;又如70、5÷2、5,也通过同样的道理让学生明确余数应该结合原数确定。在课后练习中,同样的情况,由于课中进行了练习,错误明显降低,这也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前一定要认真研究习题,做到预先计划,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运算》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0、6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会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估算意识,能画图分析数量关系,会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水日吗?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节日?(3月22日)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宝贵的资源,如果我们都不珍惜水资源,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人类的眼泪。所以,我们要节约用水,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节约用水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分数的混合运算(三)

我们来看一下小刚家的用水情况。

(出示)小刚家八月份用水14吨,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了1/7,九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数量分析 ,探究新知

师:如果条件和问题交换一下位置,你能知道八月份的用水量吗?

(出示例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1、估一估

师:我们先来估一估,哪个月份用水少?哪个月份用水多?(让学生说出估算的根据)

2、画一画(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1)师:刚才已经初步估计了一下八月份的用水量,到底估计的是否正确呢?分析之后才能判断。引导学生思考:“比八月份节约了1/7”是什么意思?

师:你能用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吗?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尝试着画线段图。

(2)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先画八月份的用水量?明确是九月份和八月份在比较,把八月份的用水量看做单位“1”,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了1/7,即把八月份的用水量平均分成7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的水。

引导学生注意:九月份比八月份少的`那段要用虚线表示,在线段图中标出已知数量,用“?”标出要求的数量。

3、写一写(利用图找出等量关系)

八月份的用水量×(1-1/7)=九月份的用水量

八月份的用水量—节约的吨数=九月份的用水量

三、例题讲解

1、让学生尝试着选择上面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找两名学生板演。

方法一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1-1/7)x=12

6/7x=12

x=14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方法二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x-1/7x=12

6/7x=12

x=14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2、查一查

生自由检验,指名说说检验的方法,然后检验上课时估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一定要对结果进行检验和解释。

四、自主练习

师:同学们表现的都很积极,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现在老师把题目稍微改一下,你们有办法解决吗?把题目中的“比上月节约了1/7”改为“比上月多用了1/7”,问题不变。

先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月的用水量少,再画一画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然后再计算。完成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然后检验。

五、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60页2、3题

引导学生画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在此基础上找到基本的等量关系,从而利用方程进行解答。

2、数学万花筒

师:我国古代有很多著名的数学家,程大位就是其中一位。(多媒体显示程大位图像)他的主要著作之一《算法统宗》中有许多数学问题都是以歌词的形式呈现的,“以碗知僧”就是其中一首。

巍巍古寺在山中,不知寺内几多僧,三百六十四只碗,恰合用尽不差争,三人共食一碗饭,四人共尝一碗羹,请问先生能算者,都来寺内几多僧?

让学生读一读这首诗,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重新描述这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更加明确:山上有一座古寺叫都来寺,在这座寺庙里,三个和尚合吃一碗饭,4个和尚合分一碗汤,一共用了364只碗,请问都来寺里有多少个和尚?

这道题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对学生很有吸引力,而且能使学生感受祖国古代数学文化的深厚底蕴,让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并被我们的祖先的智慧所折服,增加对数学的兴趣。

六、课堂反馈

1、练一练第4题。

2、新兴养猪场今年养猪2400头,比去年增加1/5,去年养猪多少头?

3、小明家六月份用水14吨,比五月份多了1/6,五月份用水多少吨?

七、课堂小结。

师:通过自己的积极探索,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断的获取,不断的攀登,收获更大的快乐,享受更多的喜悦!

八、家庭作业

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九、板书设计:

分数混合运算(三)

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吨

八月份

九月份

12吨 比八月份节约了1/7

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解:设八月份用水x吨

(1-1/7)x=12 x-1/7x=12

6/7x=12 6/7x=12

x=14 x=14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答:八月份用水14吨。

十、教学反思:

解:设原来有X堆旗子,每堆有Y颗。

所以,原来共有 36%XY 颗白子

当取走 1/2Y 颗 黑子后,40% (XY--1/2Y)颗白子

所以,36%XY =40% (XY--1/2Y)

4% XY=20%Y

0.04XY=O.2Y

004X=0.2

0.4X=2 X=5

答,原来有5堆棋子。

《运算》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正确、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正确、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利用知识的迁移,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具准备:

预习准备

(3)我学过,我会做:

计算下面各题:(先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3+15-1610÷2×516-7×2

129+(74-52)÷27×[25+(36÷3-7)]

上面几个题的运算顺序怎样?(小组内说一说。填一填)

一个算式里,如果只含同级运算,应从()往()依次计算;如果含有两级运算,要先算()法,再算()法;如果有括号,要先算()里面的,再算()外面的。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

新课自学尝试

(6)探究新知:(学习课本P74)

1、刘老师为给9月份的“文明之星”发奖品。用20元买三支钢笔和一个笔计本,每支钢笔3.5元,每个笔计本7.4元。还剩多少元?

自学提示: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可以先算买3支钢笔后剩多少元,再算买笔计本后还剩多少元。列式:

计算时先算()法,再算()法

还可以先算买两种商品一共用了多少元,再算剩下多少元。列式:

计算时先算()里面的。

2、试一试:

7-0.5×14+0.833.6÷0.4-1.2×5

20.9+10.5÷(5.2-3.5)9.4×[1.28-(1.54-0.31)]借助生活情景,引入新知

探讨运算顺序

尝试计算

概括计算方法

展示研讨

(5)课堂总结

议一议: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

结论: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达标检测拓展练习十六第3题、第5题(书上)巩固新知

课堂收获与不足这节课我学会了:

《运算》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运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运算。

②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究方法、注重实效和团结合作意识。

二、设计意图: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和“小数连加、连减和混合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在教学设计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密切联系生活。以同学们春游购物为主线。在计算每组商品的价线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体验。

2、改变学习方式。从问题出发,提出猜想,通过自主举例、验证,合作交流,探索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的运算,在实现这一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等多元目标。

三、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四、教学过程:

㈠创设情境,初建表象

出示“春游购物”情况表,让学生仔细观察,哪几组商品的价线刚好合并成整元数?并根据这些信息,说说怎样判断两个小数能否合并成一个整数?

㈡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回忆定律

说一说整数加法有哪些运算定律?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①问题: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也适用吗?

②先独立举例验证,然后小组合格交流。

③小组汇报交流结果

结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对小数加法同样适用

3、解决问题,掌握方法

出示小明所买商品及其价格。

①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算法)

②比较算法,哪一种算法更简便?

③小结: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加法计算简便。

4、尝试练习,理解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教师巡视、关注学生对简便方法掌握情况。

5、看书质疑

㈢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㈣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运算》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万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混合运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3.在经历探索混合运算运算顺序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地思考,充分感受解决数学问题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计算导入

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个个都是计算小能手,大家敢不敢挑战两个计算题? 计算:

26+35+11 65-21+18 在两位数运算的基础上,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你说我说,探究新知

1、出示数学信息

星期天妈妈带礼物去姥姥家,给姥爷买了一件上衣112元,一件下衣103元,给姥姥买了双鞋88元。

2、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买一件上衣和件下衣一共需要多少钱? (2)买一件上衣和一双鞋一共需要多少钱? (3)买两件下衣需要多少钱? (4)上衣比下衣便宜多少钱?

(5)姥姥的上衣比姥爷的裤子贵多少钱? (6)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板书) (7)衣服比鞋贵多少钱?(板书)

大家真善于思考,提了这么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解决这两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3、解决问题:买衣服和鞋一共花了多少元?

(1)认真思考,你可以列出什么算式?由复习导入,学生可以列出112+103+88 (2)你会解答吗?自己在本子上试一试,看能有哪些方法解决? (3)找学生展示他的算法。

(4)学生说算法及运算顺序,其他同学补充。

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1)列分式计算:

112+103=215(元) 215+88=303(元)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12+103+88=303(元) (3)用竖式计算

112 215 112 + 103 + 88 或 + 103 215 303 215 + 88 303 (4)口算(凑整百、整十) 师:你喜欢用哪种方法?独立思考说出理由。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综合算式的计算过程。

第一个问题这么快就解决了,你们的计算能力真强,第二个问题敢不敢挑战?

4、解决问题:衣服比鞋贵多少钱? (1)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展示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节课在学习了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

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再通过学生讲解补充掌握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应用奠定基础。】

5、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思考: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该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 学生交流。

结合学生发言,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在只含有加法或减法的算式里,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

三、巩固练习(过关形式)

真了不起,这么快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看来大家的计算能力非同一般。老师带来了过关游戏,敢不敢闯?好,请看第一关。 第一关:计算

795-35-138 335+280-104 第二关:

一水果店有300斤苹果,上周卖了132斤,这周卖了121斤,现在还有多少斤? 第三关:

王阿姨去逛商场看中三件商品:电话248元,果汁机187元,饮水机186元,她的钱包里有600元,够吗?

四、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发言。

《运算》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乘法运算定律》

教材的第33页——35页的例1、例2及练习六的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借助观察、比较、概括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3、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生回答,师板书:a+b=b+a (a+b)+c=a+(b+c)

同学们想一想:这是我们学习的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那么乘法有没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

二、新授

观察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都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学生可以复述图中

的.两段说明文字,也可用自己的话进行叙述。)

根据图中带给我们的信息,可为我们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例1、例2并板书。

板书:(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1、学习例1。

1)、思考。

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相关的信息? 学生通过理解,找出需要得到的信息:(1)共有多少个小组。(2)每组的人数。

2)分析数量关系。

3)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

4)汇报。

板书:4×25=100(人)25×4=100(人)

5)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4×25和25×4两个算式都是求“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结果怎么样?(相等)既然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号)

板书:4×25=25×4

6)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把4和25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7)举例。

你能再举出几个像这样的例子吗?

根据学生的举例板书:

8)归纳总结。

思考与问题:同学们观察一下每组等式的左右两边,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和右边的算式都是两个相同的数相乘,乘的结果都相等。

不同点:左边算式和右边算式的两个因数位置不一样,都交换了。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发现的规律?(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汇总)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9)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

板书:a×b=b×a

请同学说说这里的a、b可以是哪些数?

2、学习例2.

教学过程同上。

三、巩固与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反馈)

1、填空。

25×73=( )×( ) a×( )=35×( ) a×b=( )×( ) 25×7×4=( )×( )×7 (7×125)×8=7×(( )×( ))

2、教材35页的做一做,教材37页的第1、3题。

四、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教材37页的第2、4题。

《运算》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法则;

2、帮助学生掌握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除的计算法则。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在除法中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除的计算法则。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点拨、巩固。

教学内容:

第60页例2。

课前准备:

课件、本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直接揭示课题——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课件1)

2、复习:(1)9.5-3.6÷5+0.18(2)1.3×(8.2-7.32)(课件2)

二、新授:

例2计算6.9 ÷[(0.4+0.5)×0.6](课件3)

1、读题。

2、讨论:(1)你发现了什么?(A。有+、×、÷三种运算符号;B、括号有中括号与小括号)(2)根据刚才的发现,你准备怎样来运算这道题目?(突出——先算小括号再算中括号)

3、计算:请学生在本子上操练后,选一位学生的练习投影在银幕上。

6.9 ÷[(0.4+0.5)×0.6]

=6.9 ÷[0.9×0.6]

=6.9 ÷0.54

=12.777……

4、 评价:让学生评价,重点突出——

(1)运算顺序

(2)计算中的发现———本题答案是循环小数。

5、出示下列一句话: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如果遇到除法的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可以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课件4)

根据上述新的知识,例2的运算结果应该是“12.78”。但是,“12.78”是取商的`近似值,因此,“12.78”前应该用什么符号?为什么?

6、出示下列第二句话:

切记:在运算过程中,除到哪一位的商是无限小数,在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时,应该在那一位上用“≈”。(课件5)

因此,例2的运算应该是——

6.9 ÷[(0.4+0.5)×0.6]

=6.9 ÷[0.9×0.6]

=6.9 ÷0.54

≈12.78(课件6)

(二)试练:3.6÷(0.5+0.3×4)(课件7)(试练后让学生联系新知识进行评价,其中突出运算过程的最后一步用“≈”,并且保留两位小数)

(三)做一做:12.6÷[14-(1.7+7.8)](课件8)(做完后让学生联系新知识继续评价,其中进一步突出运算过程的最后一步用“≈”,并且保留两位小数)

二、判断:(课件9)

5×[63.9÷3×(7.5-5.5)] 25÷3-(2.6+3.44)

=5×[23.3×2] =25÷3-6.04

=5×46.6 =8.3-6.04

=233 =2.26

操作顺序——先计算,再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其中突出第二题的第二步应该是,在保留两位小数取它的近似值时,必须用“≈”。即运算过程为:

25÷3-(2.6+3.44)

=25÷3-6.04

《运算》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习体会提出猜想的方法及类比,说理,举例论证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创造力。

2、引导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3、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参与推导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难点: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回顾激趣,提出猜想.

(1)同学们,学习新课前,我们先来回顾学过的运算定律。找出共同点?和或积同。

乘法交换律的字母公式( )。 乘法结合律的字母公式( )…….

(设计意图:四个公式板书在黑板,以便与乘法分配律对比)

(2)利用学过的长方形周长内容得出两种不同解题方法。刚才的计算中你发现这两道题有什么关系吗?2×( 37+63) 2×37 + 2×63

教师让学生比较两个算式的异同点,并指名说一说自己找出的规律。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算式的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两道题其实可以互相转化,可以用一个等式表示:2×( 37+63) =2×37 + 2×63

(3)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新授内容,在课的开始,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我们下面就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位同学的猜想在其它的题里也是否成立?请看大屏幕。)

我班同学男生27人,女生25人,每人植树3棵,共植树?棵(植树节3.12)

(1)全班同学独立完成。

(2)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说给大家听听。(生回答,师板书)

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谁来说说看?(生回答,师板书)

板书:(27+25)×3 27×3+25×3

评讲:算式(27+25)×3 和27×3+25×3的每一步各表示什么?谁能说给大家听听?

(3)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算式异同点,并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想法,思路。

生: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是一样的。

师:是的,虽然他们的格式不同,但他们的得数相同,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联系起来。

生:等于号

师:对,用等于号相连,表示这两个式子是相等的,一起读一读,认识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师:再和前面的一组式子一起观察,

(让学生通过读,感悟到左边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右边的两个数的积加上两个数的积)

2、举例验证,进一步感受

认真观察屏幕上的这个等式,你还能举出几个类似的例子来验证吗?(板书:举例)

(1)验证方法:要求每人出两组算式,数字随意举例,进行计算,验证你举的例子是否相等。然后拿到小组内交流(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回报:谁来说一说自己举的例子。

(3)同学们,请看一看这三个同学举的例子,每组的结果都是相同的,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板书)

(4)轻声读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

(1)现在谁能说一说这些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板书:总结)(运算顺序不同但结果相同)

(2)从刚才的举例过程中,你能发现乘法运算中的规律吗?

学生回报。

(出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同学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板书:乘法分配律)

(3)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 齐声读两遍。

(4)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

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想对照:a×b=b×a (a×b)×c=a×(b×c)

(a+b)×c=a×c+b×c 比较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涉及到加法的运算难点的理解)

三、加强应用、深化理解

1、根据运算定律,在( )填上适当的数。

(10+7) ×6=( )×6+7×( )8×(125+9)=( )×125+( )×9

7×48+7×52=( )×(48+52) (7×48+7×52中有相同因数吗?)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练习理解乘法分配律)

2、火眼金睛看一看:判断下面算式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56×(19+28)= 56×19+28 ( )

32×(7×3)= 32×7+32×3 ( )

25×12+12×75 = 12×(25+75) ( )

25×99+25 =(99+1)×25 ( )

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列各题。

( 80 + 4 ) ×25 34 ×72 + 34 ×28 88×125试做

师小结:通过前两道题的计算,我们可以看出,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为了使计算简便,我们既可以从左边算式得到右边算式,又可以从右边算式得到左边算式。但遇到实际计算时,要因题而异。

4、34×10+27×10+39×10可不可以用乘法分配律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三个数的和,四个数的和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修改乘法分配律的板书)

5、找朋友

师:如果一个同学说出乘法分配律的左边部分,那你就说出它的右边部分,如果他说出的是右边部分,你就对出左边部分。看谁反应快。

6、24×8—4×8=(24—4)×8吗?

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不仅仅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也可以是两个数的差,三个数的差可以吗?说明也可以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设计意图:拓展书本上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7、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8+4)×25 34×72+34×28

(设计意图:概念只有在具体的练习中才能逐步理解,概念教学必须当堂采用讲练相结合的方法,学生才能消化抽象的概念)

四、总结:

1,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什么叫做乘法分配律?(设计意图:不能让总结性提问只是走了过场,通过这个环节切实起到梳理知识,提高学生总结能力)

2、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的加法改成减号,等式是否依然成立?根据乘法分配律,你能把下列等式填写完整吗?同学们课后交流一下,下节数学课我们再继续研究。

教师激发学生好胜心:在乘法分配律中有许多变化,题里辨别出用乘法分配律简算的题呢?36×99+36 73×31+28×31—31

3.思考:填写完整:

a×(m-n)= a×125+b×125-c×125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