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黄金时代》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
关于文革时代的故事,大部分分为两种:第一个,是所谓的伤痕文学。应该是反思文革对社会的摧残和对那代人的伤害。不过讲道理,这种没看过,电视上也没放过。应该是哭哭啼啼式的。第二种是讲那个青春,激情的时代。比如都梁的《血色浪漫》,就感受不到任何的.悲伤,只有那个激情的岁月。还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过,感觉《阳光灿烂的日子》更好像是少年的成长,里面有些情节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有点像,不过,一个是在火热的年代,一群人的青春故事。另一个是战争年代,一个少年的内心。这中类型的应该是人生是豪迈的。电视上放的也是这种。黄金时代应该不属于这两种吧?
书里面描写了大量的陈清扬和王二同志在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各种时节的巫山云雨。不得不说,在那个时代,能这么大胆的写作的人,应该没有几个吧?
这种描写和《白鹿原》中的明显不一样,其中细节描写确实很有意思,不是很露骨也不是很晦涩,绝对不是小黄书。
里面有一段很有名的话,具体记不清了。在我的黄金时代里,我觉得我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但是生活就是一个慢慢受锤的过程。毋庸置疑,生活可能就是这样。所以希望大家至少是慢慢受锤,不能一下被锤废了,这就不好了,哈哈哈。这让我想起微博上的那句话,尚未配妥剑,出门便已是江湖。最后一句是:愿千帆过尽,内心仍是少年。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2
在读完了王小波的三篇小说后,我也不得不佩服起这位在中国读者心目中低位颇高的作家,终于理解了他被评为大师的原因。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我读出了王小波对于这头猪‘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的理解中的那种潇洒。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我又读出了他对沉默艺术的理解,以及涉及了一些只有思想家才会琢磨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黄金时代》中,我又读出了青春,疯狂和自由,甚至一个时代。相比前两天才看伤感电影《比悲伤更加悲伤的故事》时的坦然,这部小说丝毫说不上悲伤却让我几乎热泪盈眶,对我也有了更深的感触。这可能是因为王小波对生活和人的一些理解真诚到感动我了吧。
正如主角王二曾经说过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不难想象,王二像我们现在一样,也曾经是一个热血蓬勃,性格刚强,无畏的年轻人。那个属于王二和陈清扬的‘黄金年代’,是一段疯狂又经历了笑声和泪水的经历。也许,跟着某个人一起逃亡,做出违反时代伦理的疯狂的事情,并且拥有年纪大了以后能仔细回味的青春,就是所有年轻人们共有的梦想吧,至少我是这样想的。
谈到这本书,就不得不谈到这本书上对性的描写。在那个‘非性’的年代,王二和陈清扬之间做出的事情不值象征着对自由的追求,也是对精神禁锢的反抗以及隐含对时代的讽刺与斗争其中最直接的'一种表现。在那个禁止思想,混乱不堪,没有前途的运动时期的中国,王小波特意描写性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呐喊,抗争封闭思想的方式。在这本书里,性就是自由和奔放的人生的一个象征,而封闭思想却是人们需要捅破的那一层塑料膜。
经过王小波的描写,这本书中的性也与大多数其他写性小说不一样,在那些书中,对性的描写要么过于美丽要么过于丑恶,在王小波看来才是最恶心的。他认为作为人类拥有性的欲望是很正常的,性本身也应该是自然的,无抗拒的。而故意在性方面上的虚伪才是最大的罪孽,最可恶的事情。性一直以来都是人的本性,如果刻意地把它绑起来,才最为残忍和虚伪。在跟许多人相处后,王二觉悟出:‘竟敢说自己清白无辜,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照我的看法,每个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懒做,好色贪淫,假如你克勤克俭,守身如玉,这就犯了矫饰之罪,比好吃懒做好色贪淫更可恶。’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不仅十分真诚和有趣,还让我以一个更宽阔的视角来观察世界。我希望我以后也能像王小波一样真诚地对待生活。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3
王小波是我最爱的作家,《黄金时代》是他的宠儿,也是现阶段我走过二十年人生最喜欢的一本书。在文革背景下,陈清扬,王二,两个现代世俗的眼光之下的“狗男女”在文革时代进行着他们的“伟大友谊”,后来,他们在动荡结束后重聚,又一次交换了彼此的“灵魂”。看这本书,我感受到的是像一幅幅西方的油画般、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般的作品,人物就像我见过似的,能够通过作者无声的文字,像钟一样敲打着我的心海,撞出一片片浪花,看到作者内心深处最最的纯洁与明净。
都说成长是一场痛苦的盛宴,但我们都只想成长,不愿忍受痛苦,只愿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不愿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现实的我们也许就是活在否定自己、怀疑自己之中,像陈清扬那样,迫切渴望性爱,即我们渴望的理想,面对现实又不敢上前,去探索属于自己的世界,摆脱这种孤独和迷茫,在别人的泼冷水中可曾看过故事的主人公王二对生活依然有一份热忱,一份激情。他有成长烦恼的孤独,无聊,打击,但他自有一套逻辑来对付这个世界带来的压抑与痛苦。
不被理解是我们生活中的常态。明明是不怀好意,却被众人洗白;明明是白的,却三人成虎,被大家说成黑的等等。当整个群体都向着权利、利益看齐时,个人的主动疏离和拒绝,反倒被当作奇葩,我们难免会动摇,就如同书中写到的性爱本来是随着人成年而具有的本能,但不管是何事,总会被有些人当做污秽而肮脏的`东西,也只有在我们的黄金时代,面对不公平的诘责、恶意揣测,才会不理不睬,坚持自我。苦闷、误解、怀疑、否定都是自我成长不可避免的事情,只当做云淡风清,继续坚持我们的本色去挣脱属于自己内心不被他人左右的“自由”。
21世纪的人类,还存在着精神枷锁,不言而喻。人类是不断进化的高级物种,从出生到死亡都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不管我们是受害者还是受益者,我们到底是应该顺应自然还是主宰自己的命运,因人而异,过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做一朵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黄金时代给了另一个时代的画面,一种窒息但有着无尽希望的时代。可王二和陈清扬,以及千千万万苦苦探寻自由的我们是不属于那个时代的,他们是有真性情的人,他们可以忘记身份,职业,劳作的艰辛,在爱的刻骨铭心下,追寻心灵上的最后一方净土,争取那点仅剩的自由,要知道,不管是现代还是过去都是没有净土和自由可言的。
最后我更想用王小波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读后感:“人该是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4
闲暇之余,拿起傅林的《黄金时代》,原本只想作为消遣,却不想打开书本细读几个章节,使我满怀民国的情怀步入波诡云谲、烽火连天的民国岁月里。如果说徐百柯的《民国那些人》记述的是国破之际,中国的文人们如何以一介书生之精神意志抵抗外辱,在战乱年代承续起中华文明之根基,那么傅林的《黄金时代。明国心史》则是讲述了在这些惊天动地的背后,这些历史人物所包含喜、怒、哀、乐各个方面的内心世界。
在那个新旧碰撞,风云际会的时代,一大批有思想、有胆识,有激情、有理性的先生们,以其独有的风骨和凛然的大义,忧心着社稷江山,推动着社会改良。他们在时局动荡的大背景下,始终不坠青云之志,毅然投身国家的发展中。从好父亲梁启超导北大校长蔡元培,从无产阶级思想家周树人到可爱的革命家章太炎,从文学家胡适到哲学家赵元任,不管他们一生的付出对社会改变的多还是少,不管岁月的尘埃落在他们肩上的厚还是薄,他们这样一群有思想有抱负的先生们,是每个正视历史的人所钦佩的。
像蔡元培、梁启超,耳熟能详,是我们高中历史课程中着重介绍和学习的内容,是当时社会改革和革命的领袖人物,而《黄金时代》给我们在另一个角度又刻画了不一样的人物形象。对蔡先生来说,他的多次请辞,因为他的人生资历、学术修养,辞职就成了他的生存武器,是他应对当局的手段,也是他坚持人生理想的不二法门。蔡先生身处乱世,身居要职,但婚姻却屡遭不幸,他的姻缘充满着悲欢离合,简直就是一部中国婚姻史的缩影,知其心者,怎能不慨叹欷歔。尤其是读了致亡妻黄仲玉的那封信,言辞恳切,语意悲哀,深怀悔意,但又属实无奈,不禁让人潸然泪下。
说到梁启超,就会想到康有为,他们亦师亦友,是维新变法的主角。在民族事业上,他是革命家的代表,是历史的大人物。在家庭上,他又是一个好父亲。他有10个孩子,长大成人的有9个,可谓各个成才,人人精英。更难得的是,除了学业上的成就,他们在品性、休养和为人方面也是出类拔萃的,这是与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为人息息相关。梁启超给孩子的关怀大多是靠写家书,他通过家书教导孩子,疼爱孩子,激情澎湃,是他率真烂漫、兴会淋漓,是他先进思想的教育成果。
章太炎作为一个天生的革命派,始终以一己之力和一己之身站在革命的前列,敢于批判时局,不为权利及诱惑所屈服。但同时又
是一个宽厚仁义之人,面对自己的仇敌刘师培在危难之际,却不恋旧恶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其公正之心远过于常人,古道热肠,令人可钦可佩。但是作为一个革命家,他的晚年很不得意,尤其是当时日寇入侵,国家所处存亡之际,更是让他深深忧虑。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一个革命元勋和旷世学者的思想。
《黄金时代》用略带哀婉的笔触,小心翼翼地掸去历史的尘埃,让一个个正在被我们淡忘的人物鲜活地呈现在今人面前,用他们的风骨、节操、气质、胸襟、学识和睿智,浇灌着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变得荒芜、贫瘠的精神家园。这些神态各异、个性多样、观点不一、命运多舛的学人,底子上都有一个“士”字守着。这是有承担的一代学人,这是有独立、自由、创造精神的一代知识分子,他们因此而成为民族的脊梁,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学术的顶天大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们为我们“肩住了黑暗的闸门”。
此书让我为那个时代众多文人学者追求真理的执着、热情、风骨而感慨,但是也让我们看到那个时代或是封建、或是残酷的人和事物的另一面。事物均具有两面性,历史人物更不能简单的以好坏划分。作为大清王朝末年最后一个摄政王载沣,也许呈现给我们的只是唯唯诺诺,循规蹈矩封建统治者,但是辛亥革命后,他作为一个平民,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父亲,在政治上始终同“满洲国”划清界限,充分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政治胆识和魄力。段祺瑞,民国时期最大的军阀之一,行事方式果断,手段残忍,他逼人的目光和发狠的神情足以让人发冷,他当然是历史舞台上的一个铁血人物,尤其是他的名字和“三。一八”惨案连接在一起之后,但是他也是一个理想家,素食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及其严格,因”不抽、不喝、不赌、不嫖、不贪、不占“而有“六不总理”的称号,正因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保守了自己的私德,拒绝了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保住了一个光彩的晚节。即使汪精卫作为中国历史上一大汉奸,但青年时期也是才华横溢,谈吐文雅的才子,同时也是推翻清王朝的大功臣。一代枭雄袁世凯,虽直到终老也一直做着皇帝梦,他野心勃勃,心狠手辣,但从他给妻子三封简短的书信中不难看出他对妻子的思恋、对孩子的深爱,在亲人面前一切又是那么的真切。
人物创造了历史,历史也造就了人物,在历史的舞台上,因为他们的演绎,而翻开了民国史上的新篇章。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5
慢慢吞吞的,终于把王小波的三部曲给读完了!我这人好像记性并不是很好,经常读了前面的内容会忘之八九,只记一二。但是本书的主人公王二的形象却在我心底打下了一个烙印,他是黄金时代的缩影,谈着那个时代不敢谈的话题,哪怕现在的人,也没他那个勇气。一个出生于大跃进时代的人,上初中便开始经历文革,自己造投石机以红卫兵名义参加战斗遇到人生第一个情人小姐姐那是才十五六岁,后来又进豆腐场因为思想不端正殴打毡八被诬陷被改造,居然和帮她改造的女上司成为情人关系,再到后来文革结束考上大学,送去云南农场改造又遇扬清再造情愫,三十而立再任教某大学,结了婚,又离了婚。
四十出头常年窝在医院地下室,被人称为小神经。突然出现的小孙治好了他的`阳痿,并且又结了婚还分到了一套房。最后死于心脏病!从王二的一生,看见了爷爷奶奶那辈人的缩影,中国的发展是令人震撼,同样它的历史也是使人不可想象的!看了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很庆幸自己能生活在这个和平时代,你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6
反反复复,断断续续,总算是把这本书给囫囵吞枣的看完了,我要把这本书评为荒诞现实派,这本书有点儿像刚看过的那个电影《大鱼》,王小波是讲故事的人,他总是把现实讲的很荒诞不经,每当你想嗤之以鼻的时候,却又发现些许现实。
总体而言这本委实具有冲击力,书里的描写尤其是关于“性”观点的描写,对于王二,王小波或者某些人来说或许很赤裸裸,很真实,但是却不是放之皆准的现实,对于思想还未定型的人来说,很容易误入歧途,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和“真实”而把自己变得丑陋。毕竟“边界”是个很难把控的东西,而敏感话题的边界更加难以分辨。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不适感,但还是勉强读完了,原因在于对王小波这个人产生了好奇,不是对他的书,而是对他的人,好奇他生活中是温顺沉默的人,还是如同王二一般,思维跳跃,天生反骨且带着不着四六的痞气,好奇现实中的他是否也如此赤裸裸的表达自己,又或者,真实的'他是否如真的如同书中写的这般。
不过,看完以后,暂时没有继续阅读其著作的欲望,因为整本书还算喜欢的是最后一篇带有浪漫气息的“我的阴阳世界”以及其它部分不涉及性的自言自语与奇葩脑洞。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7
看黄金时代,一开始,我觉得作者在写王二和陈清扬破鞋的故事,感叹于做爱这件事被他写的日常又洒脱,感叹于作者一尺长的小和尚傲娇又淡然的,感叹于陈清扬爱上王二的心理世界。一个人得爱的多深沉,才能钻进心窝里,又憋住全部的自己生怕破坏了伟大的友谊。而后,我觉得这不过是他们彼此的黄金时代,他们彼此互不亏欠,他们度过自己人生中最值得谈资的岁月。
三十而立,看夜空的时候,总会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渺小感,无论做什么,都不能改变我渺小的事实。似乎我活着,走动在这个世界上,就超越了死亡。以人的姿态活着,又来嫌弃人性。本该四十而不惑的年纪,被写成了似水流年。如果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是不是没有那么多的伤感,假装站到了上帝视角。一度想成为一名战士,可是看到了生死之后,又想做就算是无处安放的欲望也罢了,给自己一点时间,扔进似水流年里。
看革命时期的爱情有一部分写到,王二写到恨自己老爸,可是后来又不恨了。可能很多事情爱也好,恨也好,快乐也好,痛苦也好,是拎不清的。最后,只求真实却是境界的.巧妙。爱情就是爱情,加了革命时期的修饰,就好像说的不是爱情了。妙的是,革命时期之后,故事里的人又重逢,那奶糖味道也不在,美人儿也失落倍增,而当初的浑小子变成浑老子。当真不当真的都过去了,那个年代除了些无聊的事,也怕无事可做。
在硬的时期我生活在灯光中,软了以后生活在阴影里。
很有意思的书。
无论这日子过成悲剧还是喜剧,至少活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