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 篇1
今天晚上,我在家中读了一篇《孔子学琴》的故事,心里很受感动。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为了学习演奏七弦琴,他特地求教鲁国乐师师自襄子。孔子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留了一首乐曲让他单独练十天。十天后,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会弹了,我叫你新曲子吧。”孔子说:“不行啊,我只是记住了旋律,指法还不熟练呢。”就这样,孔子仍旧弹着这首曲子,直到弄懂曲子的指法,完全理解曲子的内容,才请师襄子教他新的曲子。
孔子经常教育学生对待学习应精益求精,不断求索。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读了这篇文章后,也应该像孔子一样,在学习上千万不要刚懂了一点皮毛,就以为什么都会了,应该不断认真学习,完全弄明白为止。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 篇2
当我读到孔子好学不倦地学琴这个故事时,令我深感启发,令我非常得感动。就让我来跟大家说说他的故事。
这个故事是赞扬孔子好学的精神,孔子都六十岁了,还拜师学艺,真令人佩服。他学琴跟别人大不一样。此话怎讲?就听我慢慢道来。别人学一首曲子,往往只学一两天,就学好一首曲子,迫不及待地学另外一首新曲子。而孔子学一首曲子,埋头苦练就是十多天,明明已经练熟后,却不肯学另一首新曲子,还是要练已学会的曲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孔子不仅要学会曲子,把它练熟,还要以曲子的旋律揣磨出创作人的姓名、人品、性格,甚至他的精神。孔子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令孔子的老师都非常感动,最终,孔子终于成功了,完成了他的目标。
唉,我跟孔子简直是一个鲜明的对比呐!我深感惭愧。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难题,我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想不出这道题目的答案。突然,我想起在参考书上有这道题目的答案。我心里似乎有两个小精灵,争吵不停。善良的小精灵说:“不行,好孩子要不耻下问。““哼!才不是呢!还是看参考书吧!这样快一些。“邪恶的小精灵说。说着说着,便打了起来最终,是邪恶的小精灵获得了胜利。于是,我快速翻开参考书,连忙把答案抄了上去。作业批好发下来后,我得了个优秀,还被老师重重地表扬了一番。可是,当我再次翻开作业本时那个大大的“优“字,它好像在问我:“你真的懂了吗?嗯?“我现在越想越难受,今天,孔子学琴的故事提醒了我,作为副班长,在班级里应该起带头作用,对待学习不能不懂装懂,碰到难题要向人请教。
读了《孔子学琴》这个故事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好学,是进步的阶梯,也是成功的基础,只有勤奋好学,才能成功。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 篇3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创始人。有一次,孔子找他的师傅学琴,老师教了他一首曲子。过了几天,老师说:“你弹的已经很好了,该教你第二首了。”孔子却说:“我虽然弹的很好了,可是还没掌握好它的节奏,还需要多多练习。”又过了很多天,老师找到他说:“现在我可以教你第二首曲子了吗?”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它的节奏,可是还没有掌握好音乐形象那,还要多多练习。”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学习不要光靠别人,要根据自己来判断来推测,就象孔子一样,学什么都要要求自己学的精益求精。
苗妈:苗苗自己选的《文人》上的文章,昨天看他老师没有安排日记,就让他自己写篇读后感,没想到他会找《文人》来写,喜欢历史,妈妈希望你能坚持。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 篇4
我读了孔子学琴这篇文章,深深被他的学习精神振奋了。
故事内容:古时候师襄子以抚琴名扬天下,孔子也想学琴,于是前去求教。
师襄子就教孔子一支乐曲,却没告诉他是什么曲名。孔子每天从清晨练到深夜,手指尖都沁出了血珠,一连10天就练这支曲子,直至完全娴熟,但他还是不满足。
孔子仍每天坚持不懈地练习这支曲子。过了些日子,师襄子听孔子弹凑的曲子越来越圆润,想让他换其他曲子,孔子却说:“老师,我还没领会曲子里的思想呢!”
孔子继续不停的练,琴声激扬而又深沉,意境有宇宙太空之浩大。孔子终于领会了曲子的神韵了。
孔子连练首曲子越来越投入,他终于看见了他要寻找的东西。他兴奋极了,他不就是周文王吗?除了他之外还有谁能普出这样的曲子啊!
他的师傅听了他的这番话,也兴奋的叫起来:“这曲子就叫《文王操》呀!”
读后感想:孔子不愧是中国古代的圣贤,是我们后人做人做事的典范。他学而不厌的精神教育我们,学习知识要精益求精,不怕辛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本领。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 篇5
今天,老师带我们学习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掩上书卷,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孔子家中,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师襄教给他的一首曲子,师襄则坐在一旁,捋着胡须,面带微笑地听着。整首曲子完成的十分顺利,师襄说:“这首曲子你会弹了,可以学一首新曲子了。”而孔子摇摇头:“我只学会曲谱,还未学会演奏技巧呢。”几天后,师襄又来到孔子家中,只见孔子的手指运用自如,琴声如小溪流水般悦耳动听,便说:“你已学会了演奏的技巧,可以学一首新曲子了。”而孔子却诚恳地说:“我还没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这样演奏怎会使人感动呢?”过了些时候,师襄再次来到孔子住处,一进门,他就被激情洋溢的琴声迷住了,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一曲终了,师襄站起来,激动地说:“你已领会了乐曲的思想内容,弹出了音乐的精神,能学一首新乐曲了!”孔子又摇了摇头说:“不行啊,我还没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呢!”又有了一段时间,师襄又来听孔子弹琴。突然,抑扬顿挫的琴声戛然而止,孔子激动地站起来,大声说:“我知道作曲者是谁了,他就是体恤百姓、胸怀博大的周文王!”
孔子之所以琴艺炉火纯青,是因为他虚心求艺,刻苦练习。其实在生活当中,我们不要只去看一些人的灿烂辉煌的一面和登峰造极的成就,最重要的是要从他们的背后那辛酸的泪水和苦涩的汗水中吸取精华,投入自己的经历中。俗话说:“有付出,才有回报。”是呀,如果没有春天的播种和夏天的耕耘,哪里会有秋天的丰硕果实呢?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 篇6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师襄子教了他一首曲子后,他每日弹奏,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手法从生疏渐至熟练。过了十天,师襄子对他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说:“我虽然学会了曲谱,可是还没有学会弹奏的技巧啊!”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认为孔子的手法已经很熟练,乐曲也弹奏得更和谐悦耳了,就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技巧,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弹奏技巧,可是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又过了许多天,师襄子来到孔子家里,听他弹琴,被他精妙的弹奏迷住了。一曲终了,师襄子长长吁了一口气说:“你已经领会了这首曲子的思想情感,可以再学一首新曲子了!”
孔子还是说:“我虽然弹得有点像样子了,可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一位怎样的人啊!”又过了很多天,孔子请师襄子来听琴。一曲既罢,师襄子感慨地问:“你已经知道作曲者是谁了吧?”孔子兴奋地说:“是的!此人魁梧的身躯,黝黑的脸庞,两眼仰望天空,一心要感化四方。他莫非是周文王吗?”师襄子赶紧离席拜谢,既惊讶又敬佩,激动地说:“你说得很对!我的老师曾告诉我,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你百学不厌,才能达到如此高的境界啊!”
孔子学琴的经过,表现出孔子治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做事的认真——精益求精,让我懂得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凡事都要持之以垣,不要只求表面功夫,做就要做好。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 篇7
我们今天学了《孔子学琴》这篇课文,我受益匪浅,启发之大,决心学习孔子那般高龄了还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时进取的优秀品质,同时做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誓言。
《孔子学琴》大概讲述了了五十岁那年,孔子特意向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弹琴。他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课文中的一晃十天,过了几天,又过了些时候,不知又学过多少天,从这些时间词语中,我知道了孔子学而不厌、温故而知新的良好学习态度,还有他那坚持一个月学一首曲子的技巧。师襄未告诉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可是孔子那炉火纯青的琴艺都体会出来了——弹得是体恤百姓、胸怀广博的周文王。
是啊!做人就要学习孔子的品质。例如学一篇课文,假如小明只懂得中心思想便学下篇,在过一段时间后那他就会后忘掉。假如小明能理解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并且能够背诵,这就算是学懂得了。可小明假如此时满足了,那他也就白学了。可小明没有呀!他继续学习,达到会理解一个段意,学过一篇文章后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样就算学完了吗?不,只有认真复习,反复琢磨,这篇文章就会深深地映在脑海里,经久不忘。
实际生活中也比较常见,就说我吧,我用笔画了一幅画交给老师看,老师说:“画得好是好,不够生动,画里的人可以再夸张一点。”我依照老师说的把画画得生机勃勃,并且涂上颜色,再交给老师,老师皱了皱眉头指出:“颜色对比还要鲜明一点,我似懂非懂点点头,再次改后又交给老师。老师考虑片刻说:“人物是主体,还要再画大一点。”我将人物按比例放大又交给老师,老师这才同意我依照要求重画一幅,我又重画了这张画交给老师,老师满意地笑了。
看!每做一件事运用孔子那永不满足的精神反复来回,便可以把一件事做得完美无缺了。这说明敢于下功夫就有好的收获,正所谓只要“功夫下得深,铁棒就会磨成绣花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