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教学设计

笔构网

2025-08-31教案

请欣赏春节教学设计(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春节教学设计 篇1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因此,我们三(1)班举行了“春节风俗谈”综合实践活动。

二、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春节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过年的热闹与快乐,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彼此间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意识。

(三)活动人员:三年级学生

(四)活动分组:春节的来历、春节的食俗、春节的风俗、春节新想法

(五)活动准备:按小组分别联系有关人员讲授春节的神话起源、习俗等相关知识;通过括图书、网上查找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春节的知识、准备各种资料。

(六)活动注意事项:

1、活动在老师带领下有序进行,注意安全;

2、调查采访时态度诚恳,注意文明礼貌,并做相应的记录。

(七)课时安排:主题活动准备阶段3课时;收集资料3课时;整理资料4课时;观察、汇总4课时;总结就评价2课时。

三、活动实施

阶段一:分组确定研究项目(准备阶段)

第一课时

(一)观看“春节”音像片断,引出课题“春节习俗”。

(二)提出可以研究的相关问题:

1、关于“春节习俗”你了解多少?

2、对于“春节习俗”你还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春节的来历、饮食文化、文学艺术、民间美术等等)

3、把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为下一步作准备。

第二、三课时

(三)学生分组确定研究问题

1、根据问题的类别,学生自由选择,成立研究小组(互相协调)。

2、分组讨论要采用何种研究方法(上网查资料、调查、访问等)。

3、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

4、确定研究专题:

(1)回溯历史渊源——春节的来历

(2)流落民间的饮食文化——包饺子、年夜饭

(3)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办年货、扫尘、贴春联、拜年、放鞭炮、接财神

(4)春节新畅想——

(四)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1、提供一份研究计划,供学生学习参考。

2、各组制订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方法,设计调查表格和访问记录表。组员分工,商讨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教师及时指导。

阶段二:各小组展开研究计划(实施阶段)

第四—六课时

(一)每个小组分头行动,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途径最终获得所研究问题的结果。(小组成员分工协作)

第一组:春节的来历调查小组。春节由来与传说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计划开展活动,有的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春节的由来与传说;有的走向图书馆,搜集关于春节的资料,最后进行加工整理,编写小报,供大家欣赏。

第二组:饮食习俗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到食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了解春节期间人们的购物情况。其中,最让他们关注的是饺子、汤圆一类的大众食品,他们拍摄饺子、汤圆的品种,品尝它们的味道,干得特别带劲。从实物到图片、文字,最后到自己亲自动手包饺子、撮汤圆,从中感受到活动的无限乐趣。

第三组:春节风俗习惯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走街串巷,来到各大商场、超市进行现场调查、采访,了解春节前后最受人们欢迎的春节饰品,如中国结、红灯笼、对联、窗花、大红“福”字、鞭炮,在调查中,同学们还学会了剪窗花、制作灯笼,培养了动手能力。

第四组:春节新想法调查小组。

该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到社区和街道走访人们对一些春节习俗的新看法,以及旧风俗造成的一些弊端,形成了自己的资料。你过年时放鞭炮吗?你放鞭炮时遇到过安全事故吗?对于现在我们这里不许燃放鞭炮您赞成吗?为什么?你收到过压岁钱吗?你是怎么花的?你如何看待这些风俗?50年后的春节和今天有什么不同?传统文化该不该丢?

第七—九课时

(二)各小组整理归纳研究成果。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动手实践、创作的成果。(展示阶段)

第十—十四课时

1、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组可由1—2名学生向其他学生介绍本组获得的成果及过程中的一些方法,同时出示相关资料,并介绍资料的来源。其他同学可提出相关问题询问。

2、归纳总结各组的研究成果,并展示。

(1)研究“回溯历史渊源”小组搜集了春节的来历,春节相关的典故等,并以资料的形式进行展示。制作手抄报。

(2)研究“流落民间的饮食文化”小组,主要研究“年夜饭”、“水饺”、“年糕”的来历、程序及象征意义;传统菜肴的象征意义及取菜名的学问等,并模拟操作实践。

(3)研究“春节的传统风俗习惯”小组,主要研究的.是传统春联的制法、写法、张贴的讲究及春节灯谜的由来。以及拜年的吉祥用语,还给大家展示精彩的对联,送上全组同学对大家新年诚挚的祝福。

(4)研究“春节新畅想”小组主要研究的是你对放鞭炮有什么看法?你对收压岁钱有什么新的想法?小组成员还进行了现场辩论赛。

3、总结延伸:

(1)活动后,将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归类汇编成册,或制成专题网页,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展示。

(2)利用寒假民间采风。

第十五—十六课时

四、活动评价与反思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突破了教材和学校的局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领域,了解到了许多过年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访问、查找、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且能将

自己的活动成果以新颖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展示,社交能力及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此次活动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爱好及兴趣,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从主题的选定到小组成员,从制定计划到调查研究,教师只是对各组成员进行必要的指导,没有包办代替的现象。

2、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广阔空间。合作学习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题的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同时又是协同互助,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活动中,学生不是讲台下被动的看客,而是活动的主人。他们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寻找资料,根据活动内容制作主题板报;可以通过询问父母了解饺子的做法,自己动手包饺子;也可以向手工艺人拜师学艺,制作灯笼或剪制窗花。

春节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生词。

2.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汇,培养语感,能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礼貌和传统文化。

2.学习按必须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学会场景描述方法。

教学准备:搜集各地的春节习俗。

教学过程:

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资料,开展以下阅读实践:

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

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

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5.透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一、学习“单元导读”导入新课

1.组织学习“单元导读”,了解本组主题、学习目标。

2.师谈话导入:“锣鼓喧天辞旧岁,爆竹声中迎新春。”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最传统的节日,相信大家对它再熟悉但是了。那么,关于春节的来历、传说、习俗,你又明白多少呢

3.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春节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效果、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一)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纲自由地朗读课文,看一看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并交流。

2.想一想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等会儿提出来。

(二)交流汇报。

1.认读生字新词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指导书写:熬榛

2.读准字音

蒜suàn)瓣栗(lì)子风筝(zhēmg)

3.读准多音字。

当铺(pù铺(pū)路

4.这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师随着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热闹、喜庆、祥和、团圆)

5.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1)在学习过程中,自己读懂了哪些地方

(2)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提出来,大家一齐解决。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看来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已经初步感受到老北京的春节习俗。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

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合作填表。(课件出示表格)时间风俗习惯

(二)生汇报填表资料,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这么热闹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了什么时候,春节就结束了北京的春节有哪些重要的日子

学生回答。

教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小年)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

师:过完十五,一眨眼到了正月十九,春节就结束了。

师:可见,北京的春节长达一个多月,那么多的风俗习惯。一会儿功夫就让我们全都看明白了,很有条理,同学们发现了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吗生答。(板书:时间顺序)

四、品读课文,升华感受

透过阅读填表,互相交流,我们对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得更清楚了。老北京人过春节过得这样丰富多彩,我们就就应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来细细品味这热闹、祥和、喜庆又团圆的春节。品读自己喜欢的日子,试背。

1.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我展示诵读状况。

3.师生共同评议朗读状况。

五、美读课文,加深体会

北京的春节在老舍先生笔下就像一幅幅画面展此刻我们的眼前,让我们再一次走到课文中去,去感受热闹、喜庆的春节吧!

学生美读全文,播放音乐。

六、小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老舍先生写的这篇课文,我们也能够把它编成一首童谣。我们一齐拍着手,来读一读这首童谣。(出示课件)

老北京,过春节,腊月初旬就开忙。腊八粥,家家香。腊八蒜,色味双,二十三,要吃糖,家家户户过小年。除夕夜,真热闹,做菜守岁放鞭炮。年初一,拜年忙,大人小孩儿逛庙会。初六户户新开张,店里伙计并不忙。正月十五闹元宵,张灯结彩喜洋洋。正月十九年一过,大家做事又照常。

七、作业

课后搜集不同地区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试着也写一写。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小年----除夕----正月初----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时间顺序)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附:《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课前预学单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你们是怎样过春节的这天我们将跟随著名语言大师老舍一齐去看看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相信你们必须会有许多相同的感受,让我们一齐走进第六课《北京的春节》吧!

一、1.大声朗读。读了(遍,我能够把课文朗读得正确、流利了。

2.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最喜欢的段落是(,我要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二、我来学习字词:

1.我来读:这些词语我都能准确认读。

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蒜瓣

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栗子

2.我来写:生字我都会写了,我要给大家个性提醒的字是

3.我来理解词语:

在这篇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不懂的请你想办法解决他们。

三、我来理解课文:

读了课文我们必须明白了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让我们一齐来填表吧!

(表格附在后面)

四、我来提问: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读了课文后我想与大家一齐探讨研究的关于学习上的问题是

五、我来搜集资料:

搜集作家老舍的资料;搜集关于春节的诗歌、散文。各地春节习俗等。

春节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能力目标:

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学习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发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播放歌曲《恭喜发财》)同学们,听到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的情景?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集体交流所了解的有关春节的习俗。

3、(出示有关春节习俗的幻灯片)自由读幻灯片中的内容,了解有关春节的习俗。

4、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齐读。

5、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交流、简介作者。(出示课件内容)自读了解。

二、检查预习,了解情况。

1、集体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2、出示生词,指名读,集体订正,再齐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划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可分为几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分别是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要求)

2、集体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相继出示有关的幻灯片)

3、指名分时间段读课文,想一想: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老舍先生写到了这些重要日子的哪些风俗习惯呢?同桌合作,划出有关内容,填写表格。(出示表格)

4、集体交流所填内容。(出示表格内容补充)

5、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出示课件内容)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A.爆竹的声音,是春节特有的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指名读有关内容)(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B.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出示课件内容)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A.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的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说说体会(充足、丰盛)。

B.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出示课件内容)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A.从正月初一的'庙会,元宵节的灯会中,我们感受到北京人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B.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春节中最令你开心的事。(出示课件内容)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但是,却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出示课件内容)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师生合作读第七自然段,联系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出示课文内容)(是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是一种通宵达旦的热闹--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是一种团团圆圆的热闹-在外边的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

3、集体交流感受。(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4、学习本段首句的特点(总起句、中心句),以及由总到分的写法,体会“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先自己体会,再集体交流,然后出示课件内容小结)

5、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这种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表现出来。

6、配《恭喜》乐曲,指名展示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这节课,我们随着老舍先生,了解了北京春节的习俗,感受了北京春节的年味,明白了课文的写作顺序,理解了一些不懂的内容。收获真大。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进行更进一步的了解和学习。

六、作业超市:说说你家乡的春节习俗,并选取一样,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喜庆团圆祥和

春节教学设计 篇4

一、复习

1、听写:初旬、蒜瓣、翡翠、榛子、栗子、鞭炮、风筝、截然、逛庙会、张灯结彩。

2、回忆课文讲的主要内容。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检测学生对上一节课所学的生字词的认识情况;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为了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为继续学以下内容作铺垫。】

二、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师: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请同学们以朗读方式各自品尝老北京人过年时有什么年味?待会一起交流。

2.学生读后填表,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你感受到的年味找出有关句子

3.全班交流汇报

(1)浓浓的爆竹味

欣赏有关语句: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二件大事就是买爆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天一擦黑,鞭炮就响起来;除夕鞭炮声日夜不绝;正月初一,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正月初一元宵节,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在家有声有光地玩耍。

整个春节都弥漫着爆竹的味道、烟火的味道,过年的热闹、火爆气氛尽在其中,已经与传说中恐吓叫“年”的怪兽无关了。

(2)浓浓的香甜味

欣赏有关语句:腊八粥、腊八蒜;杂拦儿;二十三,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准备充足;除夕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在北京,家家过年时都吃饺子;正月十五,这一天,大家必须吃元宵啊。人们一年辛苦劳动之后,对自己劳动所得的展示与享用,洋溢着幸福感与满足感。在香味四溢中,将年过得有滋有味。

(3)浓浓的开心味

欣赏第9、10自然段关于正月初一逛庙会,元宵节的灯会的句子。体会人们的轻闲、娱乐、高兴的心态。

4、师总结:老北京的春节年味十足,其实这些年味在我们的家乡也同样有,然而老北京的年味比较特别,具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比如在吃的香甜味上,就很有它自己的特色了。

【评析:本环节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内容,既是对课文内容深层的理解,又是对老北京年味的品尝,从而让学生达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情感??对传统年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三、品一品课文的.写作特点

1、师:品课文的语言

师导: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师:品写作方法

师导: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评析:本环节是教学难点,主要是通过师生共同参与评议,让学生体会作者朴实自然,通俗易懂以及耐人寻味的语言,领悟按时间顺序的写作方法,懂得作文的详写和略写的好处。】

拓展延伸

1.学生展示搜集各地春节“吃”文化。

教师预设自己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

(1)东北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注:广东的客家人也有在过年时杀一头猪来吃的习俗。)

(2)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注:吃饺子现在很多地方都会有这种习俗。)

(3)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4)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5)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6)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7)广东珠三角一带会在初一吃青菜和发菜(发财的意思)等斋菜;初二吃鹅。

2.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春联或者描写春天的诗歌。

教师预设自己搜集的资料(课件出示):

春联欣赏:

(1)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横批:万象更新

(2)一年四季春常在 万紫千红花永开 横批:喜迎新春

(3)春满人间百花吐艳 福临小院四季常安 横批:欢度春节

(4)百世岁月当代好 千古江山今朝新 横批:万象更新

(5)喜居宝地千年旺 福照家门万事兴 横批:喜迎新春

(6)一帆风顺年年好 万事如意步步高 横批:吉星高照

(7)百年天地回元气 一统山河际太平 横批:国泰民安

(8)春雨丝丝润万物 红梅点点绣千山 横批:春意盎然

(9)一干二净除旧习 五讲四美树新风 横批:辞旧迎春

(10)雪里江山美 花间岁月新 横批;红梅报春

描写春天的诗歌欣赏:

《草》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夜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评析:本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学习的补充延伸,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美好春节的向往热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心愿。

五、作业布置:

学生按照本文的写作方法写一篇《家乡的春节》的作文。

六、板书设计:

春节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春节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节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录像再现现在人过春节的情景,激发兴趣。

1、喜欢过春节吗?谈谈自身的想法。

2、老北京的春节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初识大意。

1、自身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圈出来。

2、检查生字读音情况:出示课件

(1)放鞭炮检查。

(2)对这些生字你有没有想提醒大家的地方?解决重点难点。

3、解决遇到的困难或问题。

你在读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提出来。

4、小结。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自身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

快速读一读课文,看春节热闹,作者都写了哪些重要日子?按顺序说一说。

板书:腊月正月十九

(二)学习过年这一节。

1、默读课文,找出喜欢的一个段,划出表示热闹的句子,谈谈为什么说这些句子能表示出热闹。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同一个段落先交流。交流时注意抓住重点的词句说。

3、指导学生读出热闹来。读完之后,师生评议。

(三)学习元宵节这一节。

1、默读这一节,过元宵节热闹表示在哪些方面?

2、小组合作讨论。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灯的数量多、种类多、亮等特点。数量多可引导学生抓住处处、整条街、几百街上有灯,家中有灯等;种类多可引导学生抓住玻璃的、牛角的、纱灯、冰灯、长龙、走马灯、宫灯、纸灯等等。

3、合班交流。出示录像看灯,让学生感受灯的世界灯的美丽。

4、读出喜欢的心情。指名读。

5、合作读。

(四)感受咱的`春节与老北京的春节有什么不同。

1、学生联系自身过春节的情况谈一谈。

2、交流自身搜集的与春节有关的不同资料。(图片、文字资料、录像、幻灯片等都可以)

教师小结。

四、作业超市(自选一个)

1、写一写自身过春节时最有意思的情景。

2、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办一期手抄报。

春节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

2.让我们来看看老北京的孩子是怎样过春节的。(播放动漫童谣)说说你的感受。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1.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选择春节中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的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2.全班交流汇报:

1)年的味道是爆竹的味道。

2)年的味道是香甜的味道。

3)年的味道是开心的味道。

4)总结,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是耐得住咀嚼的味道。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总结评价:

春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这样开心热闹,字里行间里流露浓浓的年味。

六、课后延伸:

搜集不同地方的.人过春节的习俗,了解自己家乡的春节风俗。

板书设计:

14、北京的春节

/除夕灯火不断,吃团圆饭,守岁

春节的三次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

正月十五放鞭炮,吃元宵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热闹,那么元宵节的灯会则是全民同庆的狂欢。认真默读第11.12自然段,你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的多。

2.想象一下如果你走进了老北京的元宵灯市,都会看到什么灯。(请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尽可能展开想像,如牛角灯、纱灯、玻璃灯、彩绘灯、走马灯、纸灯、冰灯等,来体会老北京处处张灯结彩,灯市如昼的热闹景象。)

3.通过朗读,把灯的多和人的高兴表现出来。

三、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

3.对比写法。

阅读《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的描写,与课文的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你的习作有什么启发。

四、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1.拓展阅读:

阅读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2、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春节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春节丰富多彩的活动,感受春节的快乐,激发对春节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读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插图,体会春节的快乐、热闹,感受孩子们盼春节、爱春节、挽留春节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

1、生字词语卡片。

2、板书课文的小黑板。

学生

1、了解自己家和周围的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2、复习学过的儿歌《看红灯》。

3、收集《春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快放寒假了。寒假中,有一个盛大的节日,知道是什么节吗?(春节)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

2、看来,大家都挺喜爱春节的。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春节的课文。一起读课题:29《春节,你不要走》。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老师读课文,听准字音,边听边想:文中的我们是怎么过春节的`。

2、喜欢这一课吗?请你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感受感受春节的美好。

3、课文中有很多带红色小帽的汉字娃娃,请你去点点他们的名字,再认一认你们勾出的词语朋友。

4、检查自学效果。

(1)开火车认读生字,齐读生字。

(2)双人火车认读词语,齐读词语。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评价。

(4)齐读课文。

三、美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由读你喜欢的自然段,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读第一段,读后问:你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伺机学习课文。

(1)说第一句: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人们想过春节?(终于、盼)读出盼望的语气。

(2)说第二句:老师从他刚才的发言中听到了三个最,你们听到了吗?是哪三个最?(最大、最快活、最热闹)是呀,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过春节时,家家户户的人都要团聚在一起,互相拜年,互相祝福。让我们拿起书来,齐读第二句,读出对春节的喜爱。

(3)在你的心里,春节还是什么样的节日?请你用书上这是节日的句式说话。

3、学习第二段。

(1)在这么重要的一天,人们都干些什么呢?默读读第二段。

(2)指名回答(学生哪一句,就学哪一句)说挂红灯、贴春联:过年了,挂红灯了,你可别忘了背诵儿歌《看红灯》。一起来背一背吧。人们都贴了什么春联?能背一幅吗?说吃饺子、吃汤圆:过年时,你们家还吃什么?(腊肉,香肠)哦!还有这么多好吃的。怪不得书上在吃汤圆后用的是表示还没有说完。说扭秧歌等:这是春节的庆祝活动,(看插图)瞧这些生龙活虎的小伙子正在舞龙灯呢!

不过春节的庆祝活动还很多,你能说一说吗?(放焰火、点鞭炮,拜年等)所以书上加的是说敲锣打鼓:现在我们把桌子当锣当鼓,大胆地敲起来吧!(学生活动)咚咚咚,锵锵锵,新年的锣鼓声报告春天来到了。

(3)春节有这么多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此时,你最想说什么?大家一起读最后一句。

(4)齐读第二自然段,感受感受春节的快乐、热闹。

4、学习第三段。

春节真好!春节真好!要是天天都这样就好了。可是要春节过完了,我真舍不得春节离开,让我们大声地说一声:春节呀,你不要走!

四、总结全文

听了你们大声地呼喊,春节一定会走得很慢很慢,让你们多吃吃汤圆,多看看扭秧歌,多和即将外出打工的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老师希望你们的每一个愿望,每一声祝福都能实现。

五、课外延伸

孩子们,我们中国还有很多传统节日,那些节日人们是怎么过的?你们可以问问家长,查查资料,如果你知道了,可别忘了告诉其他小朋友。

板书设计:

最大最快活最热闹

29春节,你不要走

好看的好玩的好吃的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