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的教学反思

笔构网

2025-09-03教案

请欣赏电脑的教学反思(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脑的教学反思 篇1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一栋实验性综合电脑住宅的有关情况。它位于日本东京市中心,建筑面积370多平方米,内部安装有100多台电脑,设计师是东京大学教授坂村健。课文表现了电脑的神奇和它给人们带来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适,使我们体会到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唤起学生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追求。

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形式展示出来。如此一来,学生对电脑住宅就有一个整体清晰的.印象了。另外,我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按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学生对电脑比较感兴趣,于是我让学生再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鼓励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最后,再让学生展开想象,围绕“如果我是一名设计师,我会怎样设计电脑住宅”进行交流、讨论。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设计智能化的教室、学校、商场……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由于本课是略读课,教学时间只有一课时,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较难把学生的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本课的一些问题讲述不够深入,有些环节可能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实用性的效果。如何使教学环节不流于形式,真正上好略读课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电脑的教学反思 篇2

我今天上课内容是电脑绘画,本课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的延伸,并且贯穿以后整个画图教学,是学生能够熟练、快捷地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本节课共1课时,主要针对图形的“复制、粘贴”;“翻转/旋转”操作进行学习,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设定了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认识“复制、粘贴图形”以及“翻转/旋转图形”的概念,掌握“复制、粘贴图形”以及“翻转/旋转图形”的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尝试操作,掌握复制、粘贴图形以及翻转、旋转图形的方法;采用小组协作模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促进其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结合教学目标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翻转、旋转图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所学知识较好完成每个任务

课堂上恰当的教学和学法的运用,能够使教学重点分步递进,教学难点逐步化解,从而更好地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为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使用了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快乐教学法,并且启发和引导学生通过“玩中学、学中悟、操作中进得探究”几个环节走进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玩是孩子们的爱好,通过创设情景,设计丰富的任务,让孩子感到学习信息技术并不枯燥,让他们沉浸在快乐的愉快的玩中,更有益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在玩中启发学生思考,启发他们进行问题的解决,让他们充分地进行实践领悟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在学习的探究中进行创新。

上述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设定,以及教学、学法的使用都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我校的三年级双语班学生大部分家庭配有计算机,一部分同学在低年级参加过计算机兴趣小组的学习,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个别学生欠缺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根据他们的预备知识,结合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过程,更易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

本课的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

情境导入——教师导航,质疑探究——精讲多练,领悟方法——分层练习,多元评价

课后反思:

1.在这节课中我一直围绕“快乐”教学进行设计,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景导入,而且在学生操作学习中始终注意给他们创设快乐的学习氛围,这很大程度上激发并维持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2.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探究的意识,学生的思维被调动,操作更加主动,使课堂真正变成学习的探究场所,同时,也为学生以后知识的迁移学习奠定了基础。

不足:有的学生的学习依赖心理比较严重,创新能力较弱,完成基本任务后不能发挥想象进行创造,这是以后教学中要加强的一个课题。

电脑的教学反思 篇3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窗口”知识和“文件和文件夹”知识,本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十分重要,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本课的知识。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了解窗口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名称,掌握窗口的基本操作。虽然学校一二年级并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但已经有部分学生有电脑操作的经历,已具备基本操作的技能,只是缺乏系统的学习。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在学习本课知识的时候就相对轻松一点了,学生都能比较容易的掌握。

在讲授窗口知识的时候,让学生自己探究窗口有哪些部分组成,然后以老师问,学生进行抢答的方式来回答,接着再让学生同桌之间进行问一问,答一答,从而达到巩固学习。在学习完“我的电脑”窗口的组成后,我再让学生打开其他的窗口看一看,让学生认识一下,再让学生归纳一下最基本的窗口构成有哪些。

窗口的基本操作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平时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常常会使用到窗口的各项操作,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练习,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尝试,试着把窗口最小化,最大化/向下还原,关闭,改变窗口大小和移动窗口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尝试,去发现并且学会这个操作。这样对于学生来说,不光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去自我学习,对于以后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讲授文件和文件夹这部分的内容时,首先打开“我的电脑”窗口中的“本地磁盘c:”,向学生展示不同的文件和文件夹。对于小学生来说,并不要求掌握文件扩展名的'命名规则,但是要求他们看到常用的扩展名,如doc、txt、bmp等,要能知道是哪一类文件。这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为了能加深学生的理解,把文件夹比作仓库,把文件比作粮食,这样对于学生来讲就好理解多了。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这一个环节,可以给学生更多一点的时间,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再一起来解决问题,我想,如果这样的话,学习效果会更好,在今后的课上要注意这一点。

电脑的教学反思 篇4

十年前,我看到一所职业驾校招生广告里有这么一句话:“未来的人才,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才能立足社会,那就是会驾驶,懂电脑、英语。”当时我只觉得这个广告有些言过其实,尤其是对于“懂电脑”才能立足社会,更是难以理解,似乎自己一辈子都用不着和它打交道,但是,一个小故事改变了我的这一观念。

学生给我出难题

我们学校的“日月星”文学社每期出一本校刊,班上同学的写作热情都很高,很多学生积极投稿,学生的来稿老师都要三番五次地指导他们修改、誊写,师生双方的任务都不轻,我也每期都为这个大任务伤透了脑筋。有一个星期天,罗李同学打电话对我说:“李老师,我的作文打到电脑里去了,我想发伊妹尔给你,请帮我修改修改再发过来吧,免得和以前一样改来改去一点都看不清楚,还要我再誊写,多麻烦。”伊妹尔?我一时不知什么意思,又怕在学生面前丢丑,于是装作没听清楚(而不是没听懂)的语气反问:“电话听不清楚,你再说一遍。”“发电子邮件。”其实我还是不懂,但为了掩饰自己的窘态,我做出很在行的样子匆匆挂了电话。幸好丈夫当时就在场,他告诉我,就是通过网络收发信件,双方只要知道对方的'电子邮箱,就可以随时收发邮件,和平常通过邮局收发信件一样,一点也不奇怪。一下子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是多么浅薄无知。我赶紧打了个电话过去,把丈夫的邮箱告诉了他,几分钟后就收到了他的文章。整个下午,丈夫就在一旁教我怎样利用伊妹尔、QQ指导罗李同学修改文章。这真是一个和学生交流的好办法!我以前对电脑望而生畏,总以为自己既学不会,也没有必要学,只要全心上好每一节课就行了,这一次学生给我出的“难题”对我产生了很大的震动——不加强学习,会受淘汰呀!这一刻,我这个“电脑盲”萌发了要学会电脑的念头。

教学相长学电脑

既然下定了决心要学,那就一定要付出实际行动。我稍稍分析了一下学习环境,还比较乐观,于是我就送给自己这几句话:

“三人行,必有我师”——向丈夫、同事学。丈夫是个电脑高手(我曾经被他嘲讽为不学无术之徒就因为我不愿学电脑,但我内心还是承认他是“高手”),且他早几年就耐着性子激励我学电脑,在家里有他当老师,定会不遗余力教我,我也用不着怕外人笑话;我们八年级语文组是一个非常团结合作的集体,学习氛围很浓厚,尤其是周练、黄先科等老师,他们的信息技术都比较精通,且对待同事很热情,从他们那里,我学会了制作课件等。

“不耻下问”——向学生学。我们班上有一些同学对电脑很感兴趣,知识很丰富,特别是黎威、张思原、沈炀等同学,制作网页、幻灯片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以前在课堂上使用电脑,有时出了一点小问题,我吓得不知所措,可他们随时都可以帮我解决好,下课后还兴趣盎然地教我动手操作怎样来解决一些相关问题。刚开始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尤其是某些在学生看来是很简单的知识,但我这个老师还要反复操作才掌握得了的时候,但我马上又鼓励自己:学无止境,信息技术是新知识,学生思维敏捷,头脑灵活,且有兴趣,他们当然接受得快;我年龄大,比他们学得慢,不足为奇,学生不会笑话我的。时间久了,我发现从学生那里我真学到了不少,他们不但不笑话我,听他们的语气,似乎还很佩服李老师的学习精神呢!

在同事和学生的帮助下,我不但通过了信息技术高级考试,而且掌握了课件制作、网络通讯等技术。

我因电脑更精彩

我一直理直气壮地(我曾经为逃避学电脑找到了很多借口)宣称学电脑无用,在电脑世界里蹒跚了一年后,精彩的网络世界让我的“誓言”不攻自破。现在,我想说的是——电脑、网络,让生活和工作更精彩了。

有了你,我的课堂更有吸引力。记得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有学生提议要我教他们唱这首歌,我不会唱,学生又强烈要求,怎么办呢?有了,我赶紧到网上下载,歌曲放出来了,既给自己解了围,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当然,还有一些自制的课件,也使课堂增色不少。

有了你,我的生活更有乐趣。在QQ世界里,我是学生的亲密网友,可以走进他们的心灵芳草地,谈学习,谈生活,甚至是某一个羞涩的秘密;在中国同学录里,久违的同窗好友会送来一句句温馨的祝福;累了时,下载几首歌曲听听,也比较惬意……

切身的经历,真实的故事,让我明白了这样一句话——“人活九十九,还是学不足。”社会在前进,教育在发展,学海无崖,我们应以“乐”为舟,以“行”为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服务于教育教学,又营造快乐的人生。

电脑的教学反思 篇5

在本单元中,我们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本课是先让学生整体认识“任务栏”,接着通过一些例子具体操作,包括计算器打开与简单应用、查看时间、在任务栏上添加快捷方式等,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让学生通过由具体操作感知感悟认识任务,应用任务栏。而本课时重点放在学生学会打开开始菜单中的程序、认识快速启动栏、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工具。

本课时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我通过创设故事场景引入:话说,羊村要举行羊羊运动会,目前他们需要招聘一名电脑裁判员,于是暖羊羊、沸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他们一起来竞选这个职位(竞选电脑裁判员有条件:要闯过我三道关卡,才能担任电脑裁判员)。于是,暖羊羊、沸羊羊、美羊羊、懒羊羊他们努力学习知识准备闯关了,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他们一起去闯这三道关卡吗?……学生在趣味故事中有很好的兴趣,在闯关过程保持了良好激情。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闯关任务:任务一自主看书,认识任务栏,任务二自主探究,认识“开始”菜单的程序,任务三自主探究,查看时间,任务四自主探究,认识快速启动栏。通过巧妙设置任务将本课学习内容巧妙串联起来,学生学习过程就一目了然。

这样的安排与布局,可以让学生从简单的认识开启,逐步认知,实操感悟,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而我把整节课的重点学生学会打开开始菜单中的.程序、认识快速启动栏、学会使用计算机的时间工具,这是这些是任务栏典型操作,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知认识任务栏。而课后学生的反应给我的第一感觉恰恰如此,学生对问题的逐步提升有明显的适应,随着问题的层层开展,学生开启了许多操作,认识良好。

在整个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课堂学习气氛较浓厚,这得益于教学设计的安排,我使用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我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独自完成作品要求后可以帮助同组的同学,这也增加了学生的集体感与荣誉感。

电脑的教学反思 篇6

本课题在课前的教学设计中就力争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知识的展现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到,而不是教师的灌输;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分层教学,尽量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也基本上实现了这种设计,基本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师生之间进行了有效的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很好的达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过程中,通过回顾和反思,比较成功环节有:

1、形状补间动画和遮罩动画能否在一节课内学习完成是一种尝试,为了能节约时间,在导入环节,我巧妙得将两个动画结合起来,直接出示这堂课的学习任务,形状补间动画与利用遮罩制作探照灯的学习。

2、通过演示不同的Flash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这些Flash实例,发现并掌握形状补间动画与遮罩图层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能举一反三,灵活使用,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可以参与到老师的教学中,变被动为主动。

3、重点的突破不是教师直接的讲,像形状补间动画的“元件打散”,先让学生自己试,找出问题再一起解决问题,并且这样的一次收放,让学生加深记忆,并且理解掌握。

4、本节课的难点就是让学生弄清楚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到底是谁遮谁。我采用这样的方法突破难点:播放探照灯效果动画,形象、生动、直观的引出遮罩感觉。说明遮罩动画的原理:遮罩就是透过一种图形来看被挡住的内容。遮罩效果的实现,需要两层:一层是遮罩层(在上层)——提供了形状;另一层是被遮罩层(在下层)——提供了被挡住的内容——(文字、图片等)。经过这样的演示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遮罩的原理,也理解了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所以学生在接下来做遮罩效果的动画时就会很容易上手。

5、在活动中特别注意及时归纳和小结,帮助同学们对知识目标的理解。

电脑的教学反思 篇7

今天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电脑住宅》这一课,这是一篇科普文章,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领悟到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习。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采取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首先,学生第一遍读课文,自学课文中的生字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诵课文。接着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自己的话简单地概述。

接着,学生进行默写,思考 电脑住宅的神奇之处在哪里,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小组进行交流,交流时,小组长要给组员进行分工,每个组员都要进行交流,而且分工好全班交流时谁负责说什么内容,做到人人都参与。

一节课下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课堂也活动起来,以前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能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课学完后,还给学生留了十五分钟的时候进行作业练习。下课前,一大半的.学生已经完成的任务,大大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

一节课的高效是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这是相互的,只有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让我们师生建立和谐的课堂,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电脑的教学反思 篇8

小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习电脑,而电脑绘画是其中内容之一。学生对于电脑绘画充满了好奇,很快便能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但是如果想让学生画出一幅画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稍复杂一些的画面,学生往往是望而生畏。我在本学期教学中特别思考了这个问题,现在觉得这与我们平时的教学,特别是绘画开始阶段的工具教学有一定的联系。

绘画工具并不多,也很容易掌握,可是要想熟悉地使用,有技巧的使用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在大量的练习后才能掌握,才能从中摸出技巧来。因此,在教学每一种基本工具时,我也特别注意配合一些简单的物体来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会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技巧,甚至让他们学会创造性地使用工具,这些工具可比手工绘画中的画笔神奇多了。

在本周的教学中,我们学习了圆、填充、曲线等工具的使用,我们又通过在课堂中画杯子、大树、太阳、小草、花朵等一系列的事物来反复练习工具的使用。我们还通过利用不同的工具画出不同的树,让学生掌握树的画法,同时在画树的过程中再配以太阳、小草的练习,在练习中自然形成了一幅简单的画面。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画面的布局,工具的使用也随之领悟,甚至为自己的成就而手舞足蹈,有了成功的体验。我想这是学习的重要一面,有了这样成功的体验,必然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开了好头。学生也更喜欢电脑绘画了,感觉原来电脑绘画其实也很容易学。

我在教学中,哪怕是一种工具的教学,也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琢磨,去研究如何更好的.教会学生,如何在其中渗透更多的内容,如何更好的组织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合理的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尽量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我发现学生对于“画图软件”中各种基本工具的使用都较易掌握,但不能灵活运用,其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创造性的思维。因此,当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后,就应该培养其综合运用的能力。对学生这种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

记得在一次电脑绘画课上,我想让学生画画生活中的物品,可是学生面露难色,觉得用这些工具不够用,难以画出真实的物品。于是,在教学中我摸索了一些富有趣味的实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下面,我就这些实例来谈谈如何发掘电脑绘画教学中的创新因素。

我先让学生看一幅月亮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谁能用几分钟时间完成。大部分学生从常规思维出发,采用了曲线工具来画,用两条曲线圈起来,结果花了不少时间,画出的“月亮”还不够理想。可是有些同学却突发奇想,先画好两个大小基本相似的圆,然后移动其中的一个圆,把它覆盖在另一个圆上面,组成一个新月形,然后用橡皮擦去多余的部分。这便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对于这类同学,

我表示了欣赏的态度,并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他们一样创造性地看等问题,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

生活中的物品也正如以上练习一样,只要你以创造性的眼光来看待它,使“画图”工具真正为你所用,那就一定能画出很好的作品。接下来我出示了一个茶杯和一个碗,请同学们来画。有了以上的经验,学生很快找到了极具创造性的方法,画好了茶杯和碗。当学生的创造思维萌发以后,我所要做的就是稍加点拔和保持它的热情,然后就和同学们一起体验创造的喜悦与快乐!

我通过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点燃了学生创造性的火花,克服了学生电脑绘画中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真正成为了电脑的主人。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