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精选13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每当听到这首熟悉的歌曲,我就会对“英雄”一词产生困惑,《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便栩栩如生地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然而,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是真正的.英雄,因为他足智多谋,处事果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千年难得的人才,怪不得刘备要“三顾茅庐”。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一不体现出这一点。而我认为孔明应该有更大的作为。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孔明却把自己的一生死死地绑在了蜀国这辆毫无希望的战车上。如书中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种愚忠。
我倒觉得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大逆不道,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能者居上,为何偏偏姓刘的就能当皇帝?他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得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是政治家,牢牢抓住天子,使得他做任何事都变得名正言顺;当然喽,他又太多疑了,以至于刚愎自用。但是,我觉得功还是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是英雄。
再看看其他人:孙权不过仰仗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关羽,很讲义气,但太骄傲;张飞,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吕布,见利忘义之徒也……
所以,纵观各路人物,我认为,三国英雄,曹操一人而已。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2
妈妈不止一遍地告诉我,“我国四大名著,作为一名中国人是一定要读的!”可每次看着书柜里那厚厚的书和密密的字,实在提不起兴趣去读。寒假里妈妈陪我到书店买回一本少年儿童版的《三国演义》,还定了用一周时间读完另加一篇读后感的任务。
看完第一回《刘关张桃园结义》后,就已被书中精彩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不再需要妈妈的监督了,只用了三天时间一本书已经翻过了最后一页。书看完了,但书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却久久在我脑中挥之不去:宁死也不忍心抛弃百姓的刘备,足智多谋、?躬尽粹的诸葛亮,英勇善战的关羽,英勇刚正的张飞,乐不思蜀的刘蝉……
最让我佩服和喜欢的还是诸葛亮了。在《空城计》这一章节中,当曹兵15万大军兵临城下,而城里只有两千多名士兵,如何抵挡的过?情况万名紧急,但聪明机智的`诸葛亮情急之下计谋就来了:他大开城门,让仅有的士兵都装扮成老百姓的样子,在城门口悠闲地扫地,而他本人则登上城墙,平静地弹起琴来。曹军被城里人们的若无其事和诸葛亮的轻松悠闲给镇住了,他们不敢轻举妄动,还以为城中会有很多大军,生怕士兵会打出来,便迅速地带领军队向北撤退了……诸葛亮擦去额头的冷汗,终于松了一口气。一个空城计吓退敌军15万大军!诸葛亮心里十万火急,还要装作轻松悠闲地弹琴,不被敌军看出破绽,这需要何等的胆识和冷静啊!
在草船借箭这一回中,上通天文,下识地理的他在大雾中指挥船只驶往曹军水营,没花东吴一分钱,就神奇地拿到了十几万支箭。他识破周瑜的想要暗害他的阴谋诡计,巧妙地与之周旋,最后安全脱身……最令人佩服的是,满腹才华、聪明过人的他对刘备却是忠心耿耿,最后也因劳累过度而逝世在出征途中……
书中的一个个英雄故事更是不用说的精彩了,我只后悔书看得太迟了。看来,妈妈说要读一读中国四大名著的话真是有道理呀,以后我一定要争取把它们都读完,怎么样?我这篇可以算作《三国演义》的读后感吗?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3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灿烂的一页,每次读到这本书,我都会被书中的人物深深的吸引着,打动着,让我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到司马炎建立晋朝期间发生的事情。书中刻画了将近200个人物,有生性多疑的曹操;有心胸狭窄、忌才好胜的周瑜;有求贤若渴的刘备;有忠心耿耿的'赵子龙;还有武艺高强、当时响当当的人物关羽,在这些人物当中令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关羽了,他温酒斩华雄、降汉不降操、过五关斩六将。虽然关羽是英雄,但是他太过于骄傲和大意,导致蜀国千方百计、千辛万苦“借”回来的战略要地——荆州九郡,拱手相让给了吴国。
当年关羽驻守在荆州,孙权苦攻不下,整日发愁,他的谋士陆逊给他想了一个计策,就是假借归顺之名,向当时的荆州守将关羽送了许多美女和好酒,以达到麻痹关羽的目的,果不其然,因关羽的骄傲自大,蛮横无理,使得孙刘关系进一步恶化,最后由于志骄意满失了荆州,功亏一篑,致使他败走麦城丢了性命。
由此我也想起了前段时间的段考,因为我的骄傲和大意,结果语文阅读分析题做漏做错,最后只得了个89分,失策失策!这正是:关羽大意失荆州,而我大意失分数!以史为例,以史为鉴,我明白了: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可以骄傲自大,在任何事面前都不可以松懈,否则必然会败北。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4
读完《三国演义》,心中激动不已,对于书中每个角色都充满好奇,于是又去查寻了许多相关书籍,之后了解到书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特点,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孔明、曹操、周瑜。孔明——足智多谋、稳重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曹操——猜疑心重、为人机警又有谋略、*雄且多疑;周瑜——擅长用兵、聪明绝顶、自视甚高。
我喜欢书中孔明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种充满智慧的作战方式,实在令人激赏,也让我们学习到遇到紧急事件之时,不可惊慌,冷静的用智慧去思考,明辨是非、凡事三思而行、秉持忠义之心帮助刘邦打天下,奠定了蜀国日后大业。并于出师表一文中,道尽了他的一片忠心,是三国演义一书中让我非常感动之处。
“熟能生巧”,是读完三国演义后另一个启发,那时期的诸侯们个个对于打仗技巧都非常熟练,并不是他们天生善战,而是时代迫使他们将一代代的经验慢慢累积与传承,且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朝代,由此得知——凡事只要有心,肯花时间不断努力练习就会慢慢熟练,再加上冷静而明确的判断,终会有成功之日。
《三国演义》是一本流传两千多年的'历史巨著,看完《三国演义》之后可以从里面学到不少历史教训,也从里面认识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且书中所阐述的忠诚、礼义、仁德也是我们必须效法的。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5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大人物——诸葛亮。他为刘备出谋划策,之后,刘备与周瑜合作,共同对付曹操。其中有一篇《草船借箭》更是显示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10天赶制10万枝箭,并说不要推却。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十万支箭,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告诉鲁肃说,他要故意迟延造箭,好定诸葛亮的罪。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二十条船,每条船要有30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旁,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前两天诸葛亮都没有动静,到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上江上取箭,这时江上雾大,天还没亮,这时诸葛亮把船靠近曹军水寨,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见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好射箭,就这样,不一会儿诸葛亮就得十万支箭,曹操明白上当想追也来不及。
鲁肃把借箭的过程告诉周瑜,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起初我也担心诸葛亮三日之内造不出箭,但之后看到他的妙计之后才恍然大悟。他之所以推辞十天的期限,而说只需三天,是因为他算到第三天江上必定会大雾漫天;算到鲁肃是个老实人,会帮忙他;算到曹操在雾中不会派兵来攻,会射箭。诸葛亮不仅仅神机妙算,而且还是上知天文,其实诸葛亮能有这么神通,跟他的勤奋学习脱不干系,所以,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便也能够像诸葛亮一样聪明。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6
诸葛亮在五丈原交代后事时,托付杨仪主持全局工作,将兵法传与姜维。此时他仍不忘提防魏延,交代杨仪当魏延闹情绪时可相机处死他。而魏延这边正气鼓鼓的:论资格,他最老;论功劳,他最大;论文谋武略,他不输杨仪、姜维,而到头来这把年纪,还得听小辈调遣。魏延心理不平衡就作出失常的举动:放火烧了蜀军回撤的栈道,扬言要擒杀杨仪。最后还是杨仪和马岱合力斩了魏延。
之所以造成魏延悲剧性的命运结局,和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很大的关系。古人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诸葛亮却始终对魏延抱有成见,而且还当着魏延的面说一些不利于团结稳定的话。无论魏延怎样冲锋陷阵、屡立战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诸葛亮用人不当不仅毁了魏延的一生,还毁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在几个关键性的环节上,在错误的`地点,选择错误的时机,任用了错误的人,导致功亏一篑,抱憾终生!根导火索,当诸葛亮死后就爆发出来。
魏延我认为是个响当当的好汉,只是诸葛亮不会用人,浪费掉了魏延,马谡。魏延的死
我觉得真的很冤!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7
三国演义,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书中的争夺权利,尔虞我诈,描写出了当时黑暗的.现实,却又参杂着许多民间情感,雅俗共赏。
我最喜欢的是诸葛亮这个人物,他聪明机智,有勇有谋,并对刘备忠心耿耿,并无二心,全心全意辅佐刘备,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让我敬佩的,不仅仅只是他的智慧,而是在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并不因刘备的身份,而改变自己的为人处世的准则,不怕权力,不贪恋荣华富贵。
他这一生不是没有失败过,街亭失手,因计划失败不得不做出了空城计这一举动等,但他随遇而安,积极挽救的精神却令我敬佩。
诸葛亮这一生有无数荣誉,做了不少功绩,却踏踏实实,不骄傲,不狂妄,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着实令人敬佩。
三国演义这本书,给予了我许多启发,我很喜欢这本书。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8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罗贯中的杰作,这本书的资料十分丰富,情节曲折动人,看着就会入迷,把神情融入到书里。其中,我欣赏的人物有刘备、张飞、关羽、诸葛亮、黄忠、马超、曹操……可是,最令我赏心悦目的人就是少年将军赵云了。
赵云是刘备手下的一名虎将,他武功出众,勇猛非凡,他的名字让曹军闻之丧胆。最让我记忆深刻的片段是:赵云奉军师之命去攻打洛阳城时,由于刘备要带着老百姓赶往江陵,特将刘禅太子(阿斗)、甘夫人和糜夫人托付给赵云。赵云在长坂桥杀死了70多个曹兵,杀死曹操50多个名将,可是刘备的家属不见了。赵云杀出重围后,见到百姓就打听,找到了甘夫人,并把战马给甘夫人,并找到了一条隐蔽的路,让甘夫人先回到了刘备大营,自我打马就向不远处的长坂桥跑去。突然听见背后喊声大起,赵云回头一看,原先是曹操亲自带全军冲杀过来,赵云心想,完了完了,这下死定了,忽见张飞站在桥头张望,赵云大喊:“翼德,快来帮我。”张飞说:“子龙放心,追兵我来对付。”赵云回到刘备大营时,原本5000兵马只剩下30多名了,他解开战袍把阿斗取出,双手交给了刘备和甘夫人。
《三国演义》的确是一本十分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可是对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也有不少的启发。赵云是一名少年将军,他年纪虽小,可是苦练武功,屡建战功,赢得了极大的威望。我们要学习赵云精忠报国的精神,赵云的武功是练出来的,我们学习的知识也是积累起来的。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9
读完一本《三国演义》,我真是受益匪浅!《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书中活灵活现的人物为我生动地演绎了一场历史故事……
《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人物使我敬佩,但既使我敬佩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关羽了。《三国演义》中,对关羽的描写只有简单的一句:“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关羽在我看来要属书中最重情义的人了,他跟随刘备打天下,对刘备忠心不二。在一次曹操进攻刘备的战争中,关羽被生擒,但曹操待以厚礼。但关羽并没有久留的心意,最后还是留书告辞,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身边。关羽的勇猛和武功也让我敬佩,“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使关羽威震华夏。而且关羽守信用,与兄弟共患难的忠义有时也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中,每国都是靠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有领导指挥的情况下共同建立的`。这让我明白了团结一致,共同努力,相互合作才能使原本困难的事变简单,这也是成功之道。我还学到要多多听取他人的建议,如若不然,曹操怎么会在赤壁被打败?还有,做一件事之前要想好方式方法,考虑到事情的结果。
读完《三国演义》,我领略到古人的才智,仿佛真正置身与那个充满战乱的三国时代,懂得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10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你想要我给你推荐一本书,那么我会告诉你:《三国演义》。我向你推荐这本书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中刘备、关羽、张飞三人桃园结义的故事中那个: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的这种团结讲义气精神打动了我。现在,我给大家说说这本书我最喜欢的其中一章吧:
我最喜欢的那章是《草船借箭》,这一章主要讲的是:有一次,周瑜故意向诸葛亮提出要在十天之内赶制十万支箭,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计谋,就说:“曹军很快就到,十天必定会误了大事,我只要三天时间即可完成。”于是和周瑜立下“生死军令状”。半夜,周瑜把诸葛亮用来造箭的竹子和木头全部都烧光了。他认为,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日内造完十万支箭,到时必死无疑。没想到在第三天,大雾蒙蒙的时候,借着曹操的`多疑心,诸葛亮派人开出十条边上有二十多个稻草人的船,曹军以为敌方进攻,于是万箭齐发,箭全部插在稻草人上。等约有五六万支箭后调转船头。让箭射在稻草人的另一边。就这样,一下子收集了十万支箭。等曹军到的时候,插满箭的船早就满载而归。
开始大战时候,周瑜想乘机刺杀诸葛亮,但是诸葛亮早已开着船找了个借口逃了。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应该学习诸葛亮这种既机智为自己摆脱困难又顾全大局的优点。这本书里,每一张都非常精彩,无论是刘、关、张还是周瑜和诸葛亮的故事,都非常引人入胜。你又看过什么好书呢?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11
“东汉末年,分三国??”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它是由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写的。这本书里的主人公有许许多多,有身经百战的武将,有统一国家的君主,还有足智多谋的国中军师。
东汉末年,三个国家的君主——刘备、孙权、曹操,为了争夺霸王,个个互不相让,经常出兵攻打别的国家,各国都伤亡惨重。
我推荐这本书的原因,首先,这本书里人物刻画鲜明。关羽英雄无比,曾与刘备张飞三人战吕布; 张飞虽性暴如火,但武艺惊人,曾一人在葭萌关大胜马超。
赵云跟随刘备,不让刘备受伤,曾独自伤五十员曹将,单骑救阿斗;张辽伤敌无数,曾和李典、乐进杀吴兵几十万人;陆逊武艺不佳,可身怀妙计,曾助吴兵,击退刘备七十万大军。
其次,里面的'情节更为精彩。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并一起报效国家,斩黄巾首立功。后来,董卓夺取王位,他们三人战吕布。过了几十年,魏、蜀、吴成立,各国君登基。又经过征伐,司马昭、司马炎二人统一华夏,自立晋国,结束了多年的三国之争,使之成为历史。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我仿佛就在三国时代,我为其中的英雄豪杰感到骄傲和自豪。我要学习英雄们的英勇,继承他们的精神,让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12
读了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故事精彩,故事中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三国演义》刻划了近100个英雄形象。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一样的性格。
在三国中,我最欣赏关羽:因为他的忠义情操,令人不由得深深地感动。他的武艺和军事领导才能,令人敬佩。在跟曹操打仗时,他因带着二嫂,所以才降汉。其实他还是一心想找到刘备,保护好二嫂的。等到他得到一匹“赤兔马”时,便立即骑着这匹“赤兔马”又去找刘备了。在山下遇见二嫂,他也不忘把二嫂带回去,真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汉。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之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终还是回来了,他不但忠诚,并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诚。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再看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一样的体验。
名著《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50字 篇13
中国四大名著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虽然每一部都很好看,可我独爱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中叙述了桃园三结义,三位英雄脱颖而出,直到三分统一的故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情节是第四十一回中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情节。
那一部分写了赵子龙为就刘玄德之子阿斗,不顾生命,负伤在曹军的包围中杀了敌将五十余员,连曹孟德也不敢小看他,后人有诗曰:“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忠,正是《三国演义》中那个时代所需要的,赵子龙忠于刘玄德,也忠于小主人阿斗,不顾自身性命,冲入曹军重围,救出小主人。这是多么可贵的忠啊。想想自己,如果我自己出生于那个时代,也拥有像赵子龙那样的高超武艺,我肯定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去开玩笑,冒险冲入曹军重围的。说不定还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背叛刘玄德而投曹孟德的.呢。想想这种想法,与赵子龙单骑救主的行为真是相差甚远啊,实为尘埃莫及啊!
从现在开始,我要以赵子龙为榜样,忠于祖国,绝不做汉奸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