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事迹,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培养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感倩。
2、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会师、封锁、险要、崇敬、稳健利落、日理万机”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理解“朱德、扁担、会师、封锁、险要、崇敬、稳健利落、日理万机”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读顺课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质疑问难,为下节课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朱德像,简介朱德。
朱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板书“德”,字形右边是“十、四、一、心”。在课桌上练习书写“德”
(2)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板书“扁”,注意下面的里面是一横,多音字“担”不同的音组词。
(3)课题补充完整,教师示范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自学预习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1回顾预习情况。
2交流预习情况。
(1)生字词正音。
生词:朱德到达布匹药材官兵着急毛竹防止甩得老远
难读的词语:会师增添崇敬敬佩井冈山十分险要日理万机稳健利落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难读的句子:
①根据地周围地势十分险要,上山下山非常难走。
②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需的食盐、布匹、药材和粮食奇缺,红军官兵的生活十分困难。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互听互评,疏通课文。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5)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质疑。
学生质疑预设:
a朱德是谁?扁担是什么?
b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c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d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
三学习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2读课文,说说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3查字典理解“会师”“记”。
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记在字典中的含义有:①在脑子里保留着印象。②把事情写下来。③记载、描写事物的书或文章:④符号;标志。⑤皮肤上天生的色斑。⑥量词,用于动作的次数。
想一想“朱德记”的“记”应取的解释是:()
这些词语中的“记”又分别是什么意思?选择填空。
记忆()日记()笔记()胎记()一记耳光()
过度: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课文。
四.课堂练习:
1认读生字卡片,复习生字。
2学习生字:朱、达、冈、匹、材
3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学习课文,了解朱德同志与红军战士一起跳粮的事迹,体会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回忆质疑。
(1)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3)朱德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
二、学习课文,解决问题,指导朗读。
1、指导理解第一个问题:朱德用扁担干什么?
(1)自由读课文,分别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言,回答问题。
提示:课文总共有五处可以说明朱德是用扁担来挑粮的。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从课文中仔细地体会,全面的理解课文内容。阅读教学的读懂课文内容就要落实到每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内容主要集中在第2、3、4自然段中。(详情见课文)
(2)指导学生完整、连贯、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
2战士们为什么要藏朱德的扁担?
提示:这是文章的重点问题,也是一个贯穿全文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从朱德挑粮的样子,战士对朱德的敬佩和心疼来理解“藏扁担”的原因。重点抓住的词有:地势十分险要、非常难走、往返50千米、穿草鞋、满满的一担粮、稳健利落、甩得老远、日理万机、翻山越岭等等词语来体会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以及战士们对他的崇敬和爱戴。
3为什么要在扁担上刻“朱德记”?读了文章,你想说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学习生字。
(1)指导书写有关生字:官、甩、急、竹、防
(2)课堂作业:
(1)比一比,再组词:
甩( )记( )桃( )防()仿()
用( )纪( )挑( )放()访()
(2)总结填空: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和()一块儿( )的事。赞颂了朱德爷爷( )的高尚品质;我们( )。
(3)写出和下面句中带横线的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a朱德同志仍然走在战士们中间。()
b大家很惊奇,崇敬之外更增添了几分干劲。()()()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朱德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2、引导感悟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朱德的资料或故事、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熟读课文,了解两军会师的背景,学习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齐读课题
2、检查生字词
二、讲读课文
(一)讲读第二自然段
1、了解战士们挑粮的原因
过渡:当时井冈山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出示朱德挑粮图)师述:(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
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
朱德是在什么情况下去挑粮的呢?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二自
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交流
a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b为了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点红:足够的粮食)师问:足够的粮食是指 生:很多很多的粮食。师补充:对了,必须要有充足的粮食。
3)齐读这两句话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2、品味艰辛
过渡:战士们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食,茅坪是井冈山北面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是为了避开敌人。从井冈山到茅坪的这段路程,书上是怎么描写的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读一读。
1)指名读
2)(出示山图)师述:请小朋友们来看图,井冈山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主要山峰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山高林密,地势险峻。一般的人是很难走上去的。可以想象战士们从井冈山到茅坪去挑粮容易吗?(生:不容易)
你从哪些词中体会到不容易?
a生:我从“五六十里”体会到不容易。(点红:五六十里)
师:“五六十里”有多远,你们知道吗?(师:不知道,老师告诉你们相当于从江都到扬州一来一回,他们挑粮要用一整天的时间,一般天蒙蒙亮就下山,一直要挑到天黑,可以说是路途遥远。)
b生:我从“山高路陡”体会到不容易。(点红:山高路陡)
师:什么是“山高路陡”?(生:山很高,路很陡,直上直下,还很窄,非常难走。)
3)指导朗读
师:你能读好这句话吗?自己试一试。
a生自由练读 b指名读(读出挑粮的艰辛)c齐读
4)师引读:挑粮虽然路途遥远,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 生齐读:大家都争着去。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1、(出示朱德图)师:你们瞧,朱德正挑着担子从远处走来,你看到的朱德是什么样子的?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2、指名说(头上 脖子上 挽着袖子)
3、师:书上是怎么描写的?请小朋友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去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4、指名说
(出示句子: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1)体会“满满”
a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再请一个小朋友读,老师听出来了,你强调了“满满”这个词,你从“满满”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粮食多。粮食重。朱德力气大。挑得很吃力。
b师:女生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好这个词。(女生齐读)
2)想象遇到的困难
a师:朱德同志当时已经四十多岁了,挑着这么重的粮食走这么远的路,而且山高路陡,想象一下他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a扁担压在肩上时间长了,会发麻、会磨破皮,会流血。
b被碎石一绊很容易跌倒
c累了只能硬撑着或歇一会儿
d渴了只能强忍着
e饿了只能吃点野果
f时间长了,草鞋磨破了,脚上也磨出了血泡
g遇到下雨下雪,衣服全被淋湿了,路很滑,还有摔下山崖的危险
b师:小朋友们想象力真丰富,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生齐读)
5、师:作为一名军长,他工作很忙,除了挑粮,还要指挥打仗。况且只是抽一部分人去挑粮,他完全可以不去挑,为什么他还要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呢?
生:a他是军长要起带头作用
b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军长,就当自己是一名普通的战士
6、1)师引读:战士们都劝他 生:不要去挑
师:战士们会怎么劝他呢?
生:a你是军长,你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b你别去挑了,累坏了就没人指挥打仗了。
2)师引读:但是他 生:不肯
师:为什么不肯?他会说些什么呢?
生:a我不累,我一定要去挑
b我是军长,我要带头挑
7、师引读:战士们见劝不住他,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 生:藏了起来
1)师:朱德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句子:不料,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师: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2)师: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连夜赶做一根扁担,并在上面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a同桌讨论
b指名交流
(a 做上记号,就表明这根扁担是他的,专门用来挑粮的,谁也不许拿走,他还要继续坚持挑粮
b 他连夜赶做,说明他第二天还要去挑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融入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巩固用词习惯。
3、理解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藏收学生玩具的用意事例及学生请假的“缺人”事例。
2、生字卡片。
重难点、关键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经过。
2、联系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前些天,班上xx同学的悠悠球被老师藏收,现在请他讲感受。
2、上周班上另一xx同学因感冒缺席,请学生围绕他的空位讲讲那次上课的失落感受。
3、今天,我们还将认识藏缺事件的另一人、事,出示问题: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二、学生猜答,了解朱德历史背景。
三、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
1、大家用铅笔做〈画〉根扁担在书上,快说;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
2、扁担弯了没有?〈出示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的投影。〉
3、组织学生讨论:从“弯”、“满满”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思考: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引思句子:“战士们想朱德同志那么辛苦,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教师指导理解“翻山越玲”。
5、引导学生擦去书上画的扁担,换写一句“我”把扁担藏到哪个地方的话。
6、引导学生体会“山高路陡”,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7、朗读提示: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读表达出来。
8、一个“藏”字,让你谈体会到了什么呢?这些也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
9、小结:真是“藏中见真情”啊!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藏〉
10、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11、解释“连夜”、“赶做”的意思。
12、升华主题:〈1〉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2〉朱德做扁担又让你感到他怎样?
四、巩固字词。
1、教师一句一句地带读一遍,学生再试着背读一遍。
2、抽读生字卡片。
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日记一则:写学生的悠悠球被藏,xx同学缺席,课文朱德的扁担被藏三件事。
2、交代隔天上课前老师会提问日记里各件事缺藏后分别要怎样做。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藏——战士们对首长的关爱
做——朱德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士一起挑粮的生动故事,体会革命领袖以身作则,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品质,感受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敬爱之情。
2、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出山路的艰险,挑粮的艰难, 读出朱德和战士间的情。
教学难点:
1、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引导学生感悟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2、创设情境图,帮助学生理解时代背景和形势,明白挑粮的原因。
(课前知识储备:以“朱德是个怎样的人”为主题读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认识扁担特点。
1、读课题:第13课 朱德的扁担
2、观察扁担图,指导观察。
朱德的扁担是怎么样的?同学们,你们想亲眼去看看吗?
正巧啊,在2个月前,老师去了一趟井冈山,在军事博物馆里亲眼看到了这根朱德的扁担,我特意拍下了一张照片,现在带来给大家看一看,高兴吗?
好,仔细看! 这就是朱德的扁担。 瞧,扁担上写了三个字:生:(“朱德记”),
看了这三个字,我们就知道了这根扁担是谁的?朱德的。(点红)。来,把课题再读一遍。
3、朱德用这样的扁担干什么呢?板书:挑粮
同学们,我们知道朱德同志可是十大元帅之首,是开国元勋,也是国家领导。他怎么会用这样的扁担去挑粮呢?
二、学习第一节,了解挑粮背景。
1、师描述背景,相机读词。
告诉大家,那还是70多年前的事。那是在1927年,毛泽东同志带着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了一个地方(井冈山)(读词),井冈山就在江西,这地方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板画山),一座座高山连绵起伏,山连着山,山叠着山。山势非常险要,一般的人是很难走到山里去的。他们在这里竖立了一面红旗,板画“红旗”,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叫“井冈山根据地”。第二年,就是1928年,我们的朱德同志带领队伍也来到井冈山,(板画“红旗”)这两支队伍汇合在了一起,(把两面红旗合在一起,板画一面大红旗),这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井冈山
“会师”,会师,多开心啊!队伍壮大了,力量变大了,你们为他们高兴吗?来,让我们高兴地读一读。(“会师”)不久就成立了
“红军”,朱德就是红军的总司令。
课文第一节就告诉了我们这些情况,想来读一读吗?快打开书吧,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胜利会师的高兴! 齐读
三、学习第2节,明白挑粮原因。
1、理解“围攻” “坚守” “足够的粮食”。
同学们,我有个疑问,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敌人离我们这么近,他们想干什么呀?(想攻打我们)。书上有个词叫
“围攻”,读词,敌人想怎样攻打我们红军?理解“围攻”
敌人可狡猾了,他们仗着人多,分布在山下的好几个地方(板画……)封锁了各个路口,把红军团团围住,红军需要的粮食、生活用品没办法运进山里,红军也很难出山,
敌人就是想把红军战士饿死、冻死、困死。 这就是(读词“围攻”。)
“围攻”一是围,二是攻,除了把我军围困在山里,还找机会攻打,他们先后调动了10万兵力三次攻打我们红军。敌人是那么气势汹汹,再读
围攻
敌人想围攻,红军就要“守”住井冈山,而且要牢牢地守住,这就叫(读词)“坚守”,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一定要守住根据地。这就叫(读词)“坚守”。
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首先要解决大家的吃饭问题,所以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足够的粮食
(词卡)多少粮食?红军有四五千人,要供这么多人吃上一年、两年的。那要多少粮食啊!读词
足够的粮食 为了对付敌人的长期围攻,红军必须储备(读词)足够的粮食
当时,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所以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读词)(茅坪)那是在井冈山北面的一个很远的地方,到那么远的地方去挑粮,那是为了避开敌人。
2、读句明白挑粮原因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为什么朱德同志要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
出示:红军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茅坪去挑粮。
自读,思考。 反馈,讨论。 读句。
四、图文结合,品读“挑粮”艰辛
1、过渡: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大家是怎样争着去挑粮的呢? 师说:(年轻力壮的战士说:“我去,我有的是力气 。”经验丰富的老战士说:“还是我去,我熟悉地形,遇上敌人我能应付”。)
朱德同志会说什么?指生说 (我是军长,应该带领大家一起去。)
是呀,每次挑粮,大家都这样争先恐后抢着去,大家挑粮的热情是多么高涨!
2、品读“挑粮”艰辛
1、(出示挑粮图)看,他们挑着粮食向我们走来了。走在最前面的就是朱德同志。
(1)谁来说说他的穿着打扮?他头上戴着……脖子上搭着……手臂上挽着……脚上穿着……
看来,他和战士们穿戴得没什么两样!都是那么艰苦朴素。
(2)再看他箩筐里装的粮食……(出示词组“满满的一担粮食”)从“满满”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我想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我觉得朱德同志肯定要用上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挑起这么满的一担粮食。
我想,这么重的一担粮食会把朱德同志的肩膀都压红了。
我想,朱德同志可能是硬坚持住的,他真了不起 。)
(3)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他为什么还笑得这么灿烂?(想到战士们有粮食吃了……有了粮食,就能吃饱……吃饱了肚子,就有了……有了力气,就可以坚守……)
(4)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穿草鞋、戴斗笠,和战士们一起挑粮,一起和敌人作战,这就叫“同甘gan共苦”。
2、书上是这样写的(出示“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
谁来读?尽管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朱德仍旧走得那么带劲!谁再来读。
点:朱德同志当时已经40多岁了,工作很忙,休息时间很少。可他也跟战士们一样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多了不起!齐读。
3、朱德同志挑着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
出示:从井冈山到茅坪,有五六十里路,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指名读。
“五六十里”
五六十里相当于从璜土走到江阴城这么远的路程,汽车要开一小时呢,靠两只脚要走上一整天呢。你们说,他们走的是怎样的路啊?(路途遥远)
路途遥远,谁来读好这个词?五六十里
评:路好远呢?五六十里,谁也会读?路真远那!要步行一整天,再读慢些,就显得更远了。来,一起读。
五六十里的路是怎样的路啊?山高路陡,十分难走。
“山高路陡”追问:什么是“山高路陡”?引导学生看板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山很高,有一千三百多米呢。山不仅高,而且陡,路高高低低,到处是大大小小的石头,石头一绊很容易跌倒。跟我们走的平整的水泥路是根本无法相比。
点:再想想,这儿的陡,除了不平之外,还有什么意思?(老师做了个手势:坡度大,直上直下。)
是呀,这就是“山高路陡”,谁来读出山的高,路的陡?指2名说,男生读。
“翻山越岭 ”
正因为山高路陡,所以大家挑粮时要“翻山越岭”。(看板图手势演示)读词。同学们,如果我们空着手要翻过那么高的山,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呀,谁读出这番艰难?现在肩上挑着粮食,要翻山越岭,多么艰难啊。谁再来读,读出这番艰辛。
4、想象“挑粮”艰辛,读好句子
同学们,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这样的山,走这样的路。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呀?
脚上的草鞋走了一段路就磨破了,脚趾头踩在坚硬的石头上,踩在尖尖的石子上,会怎样啊?磨出血泡,划出血口子。
如果碰上下雨,战士们挑粮上山就更困难,谁来说?(路很滑,但是他们挑着担子,不能用手帮忙。走一步,又会滑两步。这是多么艰难的挑粮啊!)
5、朗读背诵句子
一读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让我们用朗读来表现出当时挑粮的种种艰难吧!
二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次挑粮,大家都要起早赶路,摸黑回山,多么辛苦呀!请再来感受一下。
三背 挑着这么满满的一担粮食,走在那么长,那么难走的路上,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样乐呵呵的,什么困难都不怕,笑着面对困难,让我们想着那挑粮的情景,一起记住这句话。(图,文字隐去)
五、研读战士们的“想、劝、藏”。
1、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战士们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节。
2、讨论: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这样挑粮,是怎么想的呢?
他们想:(出示“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
(1)“那么忙”,有多忙?
当时,朱德是一位军长,请你猜一猜,他白天要挑粮,晚上要忙些什么呢?(看军事地图、思考怎样跟敌人作战、指挥战斗……)
图片出示,稍作介绍。
说得真好,瞧:朱德同志正在灯下写作战计划,与大家开会讨论问题。
读词:工作那么忙
谁来读出朱德同志忙这忙那的情景。评:那么忙,“那么”这么一读,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朱德同志工作的繁忙。忙,读得多响亮,我们听出了朱德同志的忙碌。
(2)是啊,作为军长,朱德比普通的战士更辛苦,他要做的事情真是太多了!
但尽管那么忙,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从井冈山上到茅坪,(看板图手势演示)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一不小心就会摔一跤。要是碰上刮风下雨,走一步,滑两步。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我们被敌人围攻,(看板图手势演示)随时可能遇到敌人偷袭,挑粮还有危险呢!尽管如此,朱德还是(生接读“翻山越岭去挑粮”。)
(3)朱德这样不怕困难、不怕危险,真是“不畏wei艰险xian”。
(4)朱德工作这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
同学们,如果朱德同志累坏了,会怎么样?(就没有人来指挥战斗,就难以取得革命的胜利。)所以,战士们十分担心,十分着急。谁来读一读?累坏了怎么办?
指名读, 评:怎么办?读出了战士们的担心。请你再来读给大家听。
齐读词 战士们多么担心,多么着急!我们一起读。
(5)齐读句子
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晚上忙到深夜,白天还要跟大家一块儿挑粮,是多么担心啊!你能通过朗读把战士们这番担心告诉大家吗?先请你们自己试一试。
指名读,读得真棒,我分明感到你就是一位担心朱德同志的战士。
齐读:同学们,我从你们的表情、眼神中也感受到了那份对朱德同志的担心、着急。来,我们一起读,把这份担心、着急告诉大家。
3、战士们是这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说,板书:劝 藏
词卡:越发敬爱 敬爱?尊敬、热爱 越发?更加
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再读第三节。
交流:为什么战士们会越发尊敬、热爱朱德同志?(点,原来看到朱德同志跟大家一道挑粮,战士们非常敬爱他,后来,大家劝他不要挑,他不肯。藏了他的扁担,原以为他不挑了,不料,他连夜赶做了扁担,还在上面写上名字,不让大家再藏他的扁担。所以大家越发敬爱他了。)板书:赶做
写名
4、三次回读重点句。
同学们,我们现在知道了,战士们为什么会越发敬爱朱德同志?
你瞧,战士们劝说朱德同志不要去挑粮了,可是,他还是出现在山路上,
当一个同志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他却连夜赶做了一根,第二天,朱德同志又出现在挑粮的队伍了,
尽管路途遥远,山高路陡,肩上是满满的一担粮食,但是,朱德同志依然笑容灿烂,挑粮的劲头多大啊。
就这样,在朱德同志的带领下,一批又一批的战士下山挑粮,一担又一担的粮食挑上了井冈山,红军储备了足够的粮食,最后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围攻,守住了井冈山根据地。
六、总结全文,再明题目
读到这儿,相信同学们都明白了这根扁担的特别。过了这么多年,当我们看到这根珍藏在军事博物馆的扁担,你想到了什么?(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一起挑粮的感人故事,朱德同志穿着草鞋、戴着斗笠,翻山越岭挑粮的感人画面)看着这根扁担,我们不由会想到朱德这一伟大的领导。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根特别的扁担“朱德的扁担”,永远记住这个伟人的名字“朱德”。
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填空题。
学习生字。
这两个生字你还认识吗?“攻、守”是一对反义词。你能给他们找朋友吗?
(进攻、攻打、攻击、反攻;防守、守住、看守)
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呢?(“攻”字左窄右宽,“守”字上窄下宽。)
(3)请认真描红,找准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4)在作业本上认真临摹。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习课文1、2段,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二,教学重点:读通全文、学会写“德、扁、担、记、志、部、产、茅、挑、争”这十个生字、学习1、2自然段:
3,教学准备:投影片、小黑板、朱德画像、朱德的扁担图片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 教学“扁”,注意不要写成“肩”。教学“担”,扩词。
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教学“挑”,注意右半部分笔顺:j y 5l扎兆兆。
(2)扁担上写着什么呢?(朱德记。)
(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教学“德”,字形:朱德爷爷一心为人民,我们记住右下是“一心”。
记,在这里是作记号的意思。学“记”。
(3)这是一根“朱德的扁担”。(揭题)
(4)朱德爷爷干吗要在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呢?
2.听课文录音,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
4.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读生字词。
(2)分组分段朗读课文,正音。
5.学习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板书:1928年井冈山会师
简介背景:(看插图)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
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
地。1928年4月,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上井冈山,与毛主席的部队会师。
什么叫会师?(两支部队会合在一起)。
(2)轻声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思:部队为什么要派人到茅坪去挑
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去挑粮有什么困难?
①看填空回答以上问题:
a.( ),所以常常要派人到茅坪去挑粮。 b.从井冈山上到茅坪路很远,有( ),( ),非常难走。
②(看图)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山高路陡?
②引读:可是——大家都争着去,说明什么?
(3)朗读1、2自然段。 。
6。课堂练习:
(1)指导书写:
德:左让右。
扁:内赂宽。
挑:竖弯钩比掀更高。
部:立下面一横左长右短。
茅:注意右下不要添一捺。
(2)将今天学的'生字各写三个。
(3)完成课堂作业本的1、2题。
《朱德的扁担》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6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部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所学生字。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
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
2、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
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劝
(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可能会质疑;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
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 ”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杨舍玩,大约走40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一个来回不到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 ;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三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朱、志、冈、守
8、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在融入个人情感的基础上巩固用词习惯。
3、理解朱德同志在自己的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字的原因。
教学准备
1、教师提前藏收学生玩具的用意事例及学生请假的“缺人”事例。
2、生字卡片。
重难点、关键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事情经过。
2、联系课文,自主积累词语。
3、理解朱德同志为什么在扁担上写“朱德记”三个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前些天,班上xx同学的悠悠球被老师藏收,现在请他讲感受。
2、上周班上另一xx同学因感冒缺席,请学生围绕他的空位讲讲那次上课的失落感受。
3、今天,我们还将认识藏缺事件的另一人、事,出示问题: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
二、学生猜答,了解朱德历史背景。
三、围绕“藏”和“做”学习课文。
1、大家用铅笔做〈画〉根扁担在书上,快说;朱德用这根扁担干什么?
2、扁担弯了没有?〈出示朱德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的投影。〉
3、组织学生讨论:从“弯”、“满满”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组织学生思考:既然挑粮上山这么重要,为什么战士们还要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呢?引思句子:“战士们想朱德同志那么辛苦,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教师指导理解“翻山越玲”。
5、引导学生擦去书上画的扁担,换写一句“我”把扁担藏到哪个地方的话。
6、引导学生体会“山高路陡”,看图想象挑粮的困难。
7、朗读提示:在想象的基础上用读表达出来。
8、一个“藏”字,让你谈体会到了什么呢?这些也是战士们藏扁担的原因。
9、小结:真是“藏中见真情”啊!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来?〈藏〉
10、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朱德同志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朱德记”三个字。
11、解释“连夜”、“赶做”的意思。
12、升华主题:〈1〉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字?〈2〉朱德做扁担又让你感到他怎样?
四、巩固字词。
1、教师一句一句地带读一遍,学生再试着背读一遍。
2、抽读生字卡片。
五、布置作业,巩固学习成果。
1、日记一则:写学生的悠悠球被藏,xx同学缺席,课文朱德的扁担被藏三件事。
2、交代隔天上课前老师会提问日记里各件事缺藏后分别要怎样做。
板书设计:
朱德的扁担
藏——战士们对首长的关爱
做——朱德以身作则,同甘共苦
《朱德的扁担》教学设计 篇8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一二两个自然段。
3、指导书写生字:守、攻、必、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部分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所学生字。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四、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扁担图,谁知道这是什么?教读:扁担的“担”是轻声
你见过扁担吗?扁担是干什么用的?
(2)仔细看这根扁担,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扁担上写着“朱德记”三个字
(3)“记”就是记号、标记,现在你知道这根扁担的主人是谁吗?
对了,就是“朱德”(出示朱德像)朱德爷爷与毛主席、周总理一样,是我们老一辈的革命家。他当过红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总司令,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深受人民的爱戴。
(4)听了老师的介绍,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疑问呢?
小朋友真会提问题,就让我们来读课文,从文中来找一找答案吧
2、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词,读通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用“?”标出。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词,根据学情,指名同学做“小老师”领读几个重点词:
井冈山根据地、粉碎、储备、同志、山高路陡、斗笠、翻山越岭、劝
(2)四人小组轮读课文,同学间互相正音。
(3)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4)生交流自己读懂的;
(5)小朋友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就能获得这么多的知识!你觉得课文哪一段写的最有意思、读下来让你脑中的问题最多?(引导学生质疑)
(6)指名读第3段,其余人边听边想:读了这段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可能会质疑;a:大家为什么要把朱德的扁担给藏起来呢?
b:朱德同志为什么连夜又赶做了一根扁担?
c:朱德同志为什么要在自己的扁担上写上“朱德记 ”三个字?
5、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切入口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要想知道朱德同志为什么坚持要和大家一起挑粮,为什么要在扁担上作记号?咱们就必须要来仔细读一读课文的1、2自然段
a自由读第一段,看看读了这一段,明白了什么?
(2)根据生的回答,随机讲解“会师”(并随及简介背景);
井冈山在我国江西省,周围500多里都是高山,地势险要。1927年,毛主席带领红军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儿就是指朱德同志带领的'队伍与毛主席带领的队伍会合在一起了。这时队伍壮大了,战士们多高兴呀!
(3)引读第二句:读了这一句,你看出什么来了?
(红军所处的位置很危险)
(4)想象一下:山上的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指名学生说。
b学习第二自然段:
(!)边读第二自然段,边用“——”画出描写去茅坪挑粮所遇到困难的句子,可在重点词下做记号。
(2)指名交流:抓住“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3)想象一下:“五六十里”会有多远?
联系生活:我们去杨舍玩,大约走40里的路,五六十里,要走一个来回不到这么远的路。
“山高路陡”:师在黑板上画出“高山”的简笔画,让生体会山的高、险。
想象一下,山有多高,山路会怎么陡峭,红军战士在这样的山路上挑粮行走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想象练习:烈日当空时,红军战士们 ;下雨天,红军战士们走在山路上,有时 ;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荆棘遍布,一不小心,红军战士们
……
(4)指导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第二、三句
(5)路那么远,又山高路陡,可是每次挑粮(引读)-----
从这句话中,你看出红军战士怎么样?(团结、不怕吃苦)你是从哪个字上看出来的?
对呀,一个“争”字就告诉我们大家了。
(6)、齐读第二段,读出条件的艰苦,大家的热情。
6、小结:通过学习这二段,我们知道山高路陡,挑粮路上困难重重,但红军战士们却无所畏惧。今天,小朋友们通过自己认真读书,已经解决了自己原先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剩下的不懂处咱们下节可再来学习。
7、学习3个生字
朱、志、冈、守
8、完成课堂作业,书写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