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致教师》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致教师》读后感 篇1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看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看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呢?
首先,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很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第二,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第三,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致教师》读后感 篇2
说起来,这也是我第二次阅读《致教师》这本书了,第一次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完整的读完整本书,只读了第一辑的内容,感觉很遗憾,就想着有机会一定要把这本书再认真读一遍。恰好,今年寒假,中心校给所有老师都发了这本书,我就赶紧认真的把这本书又读了一遍。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纯理论的书籍,它是以书信体的形式呈现出来的,而且还都是朱永新教授对一线教师在教学中困惑的解答,在这本书中我也找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
朱老师把教师职业大致分成四种境界:第一,是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第二,是让自己心安的老师;第三,是让学校骄傲的老师;第四,是让历史铭记的老师。其中,最基本的是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陶行知先生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几个大字只要用心做,相信就可以达到第一种境界。做第二种老师,要用自己的良心去践行教育。有良心的老师不是表格和评选程序测量出来的,而是每年教师节有多少学生还记得给你打电话、发短信、送鲜花、寄贺卡。
我觉得,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老师,只要能做到第一种和第二种就可以了。
做一名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是作为一名教师最基础的境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作为老师,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的把那些作业完成不好的学生归结为上课不认真听讲、贪玩等,想的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从来没有想过是因为我们自己的问题导致他们不会做而没有完成。其实现在来看,也许是我们在课堂上的讲解方法没有做到深入浅出,学生不能很好理解,所以才会出现作业没有完成的。寒冷的冬天跑步的时候我们一致要求孩子们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可是我们自己的手又在哪里放着呢?是,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么做是为他们的安全考虑。可是,孩子们不这么认为,他们只会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现在,我们一直在高呼口号,要求孩子们要多读书,告诉孩子读书有千万般的好,可我们作为老师在要求孩子的同时是不是自己做到了呢?我自认为,这点我做的不好,今后得努力做好。孩子们的向师性决定了教师:身教重于言教。
做第二种老师需用良心去践行。是啊,都说教师是一份良心活,只要用心做,方能心安。我有一个同学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她是在特殊教育学校工作。一次,在一块聊天,她给我看了一个她上课时的视频。我一看,随口而出的是:“呀,你们一个班就七八个人,这么少啊!我们一个班都快60个人了。”她说:“我们的性质不一样,你们面对的都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等他们毕业了还会记得曾经有你这么个老师。可我们的孩子呢,你就是把他们教到18岁,也没有人会记得你。”听他这么一说,我沉默了。是啊,我应该感到幸运啊,至少我带的这些孩子是健康的,他们还会记得我。我说,那你们的工作多无聊啊,成天面对这样的孩子,说什么也听不懂。我的同学笑着跟我说:“不会啊,其实很好玩啊,你别看他们智力有缺陷,他们也是很可爱的。”随后,她就给我讲了他班里孩子的一些事情,我这才知道,即使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只要用心去教育,他们也是可以带给我们很多感动的。现在,我们在进行的新教育就是这样的一份教育,用心去做,用爱浇灌,孩子成长的同时,我们也在收获幸福。
朱老师还在书中提到了新教师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其实,关于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朱老师在这本书中已经不是第一次提到了。就我个人的成长来说,我是非常认同朱老师的观点的。朱老师还在书中提到他的《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示》,文字看上去带有嬉戏性,实则着实有效。我觉得任何一个人只要真如上所做,必然会成功。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我们的身体所能到达的地方是有限的`,但我们的精神所能到达的地方却可以是无限的。而这就要靠阅读来实现,唯有阅读可以让自己的心灵汇聚众家之长,让自己的语言拥有思想的力量。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新教育十大行动之一,要求师生共读共写。可我们作为老师经常要求学生坚持写,自己却很难坚持写下去,自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的是非常不好的。参加新教育也有差不多四年了,可真正用心去写随笔、叙事的也就这两年的时间吧。但就是这两年,虽然没有像那些优秀的老师们那样坚持的那么好天天写。
基本都是一周一篇,但就是这一周一篇,我发现真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一件事你做的时候跟你静下来认真去思考怎样写的时候是有一个过程的,做的时候可能是一时冲动,但写的时候就会理清思路。这样同样的一个问题可能下次再遇到就有了更好的解决办法。
就这样,一次次的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已在悄然改变着我。
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在我刚来到白元二小时,身边的优秀老师们不吝赐教,帮我解决了许多困惑。现在在我们的“白元新教育”和“伊川新教育之家”这两个微信群里,每天都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在分享他们的随笔、读后感以及班级开展的各种活动等等,我们可以在一起讨论、交流,博采众长,取长补短。
人生没有最高峰,风景永远在路上。教育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追寻中。新教育路上,我们都是追梦人。2022已成过去,2023我会更加努力,向着明亮那方坚定前行!
《致教师》读后感 篇3
新学年九月份,《致教师》是我入手就读的第一本书。该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以回答老师来信的方式展开,也许这就是以《致教师》命名的缘由之一吧。全书共分四个部分,它们分别是: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通过阅读此书,我受益匪浅。
未读此书时,我只是把教师当作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读完此书后,我把教师等同于教育,看作是一项波澜壮阔的事业。当我只想着自己的付出与回报时,教师真的是一种谋生手段,而且是一份不怎么样的谋生方式,活儿干的多,报酬得到的少。伴随着此书阅读的开启,我的目光开始投向学生,投向一个又一个朝气蓬勃,鲜活可爱的生命,我觉得教师是一种改造,抑或是一种创造,改造的是人生轨迹,创造的是生命奇迹。此书阅毕,我的目光中又有了自己。这时,我认为教师是一种相随。是学生成长与老师自我成长的相伴,是唤醒学生价值和体现老师价值的一种随应。于是,我理解的教师不是单向的付出与奉献,而是共生共长的人生体验。未读此书时,我觉得自己是一个三十多岁的暮年工匠。以后的路就是重复从前的路,就像磨道上的一头驴,重复往返就是天职,周而复始就是命运。读完此书后,我把以前的自己命名为懒惰和不思进取。由此,我想到了任维东校长在班主任工作室成立第一次会议上所讲的话,和这本书告诫我的思想一样,给我以极大的内心震撼,简直就是一场极大的'冲击波,把我从沉睡中激醒。因此,拒绝“青年老成”,拒绝“停止生长”。让我从今天起,重做一回学生,而且是毕业遥遥无期的学生。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学习后的反思;既注重阅读,又注重阅读后的感想;既注重学生工作,又注重工作后的方法与经验的积累。总之,既要仰望星空心中有未来,又要脚踏实地手中有现在。
未读此书时,我理解的教师就是简单的传授知识,或者是狭隘的“传道、授业、解惑”。读了此书后,方知,教师面对的不只是眼前的学生,还有祖国和社会的未来。所以,只有我的家国情怀才能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于是,我明白了,我心中想要的理想国和理想国公民的样子: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朴素、自由、团结、专注、想象、宁静、勇气、敬畏、热忱、虔诚、感恩、纪律、反思……不能坐享其成,而是要靠我自己去塑造。而且,更可喜的是,这件事,我竟然原本就可以自己去塑造。
真诚的祝福未来的自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致教师》读后感 篇4
翻开朱永新老师的作品《致教师》,前言一篇《我是教师》映入眼帘,仔细品读,觉得文字清新自然,写出了一线老师的心声。瞬间感觉朱老师离我们那么近,那么真实,一下子吸引我,让我无形走进教育专家的精神世界。读完《致教师》,掩卷深思。这本书就是为一线教师而写,文字的焦点离我们很近,令人振奋、感动和沉思。
本书共四辑。第一辑到第三辑是朱老师为一线教师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真诚解答。第四辑饱含对一线教师的希望和寄托。全书以一位新教育见证人的身份,用回信的方式回答老师们最关注的核心问题。可以说《致教师》是朱老师对新教育一路历程的回顾和思考,让我们深刻感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含义。每一位一线教育工作者,都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挣扎与困惑、执着与智慧,引起我深深的共鸣。
首先朱永新老师相信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位教师都能从优秀走向卓越。《致教师》以教师对自身的认知程度为出发点,与一线教师探讨如何寻找为人师表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如何享受教育生涯,如何学会思考、阅读、坚守,如何关注窗外世界以及如何抵达教师职业的四重境界。教师对职业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幸福程度也与学生的幸福密切相关。朱老师相信每个教师都会在职业生涯中找到生活的快乐和成长的办法,都会以身为教师为荣,进而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他说“为了幸福,我们乐于做教师”。相信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自己的职业的,当我们工作出现倦怠时,把《致教师》这本书作为镜子对照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改进思想和行动。
我觉得我们先要信任和理解自己的职业。因为我们的发展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我们的温度决定了教室的温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是怎样一个人,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如果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学生也会变得没有自信和朝气。最后,我们要相信未来之路的美好,一路凯歌一路前行。朱永新老师强调:“坚持才有奇迹。”他强烈建议一线教师要进行阅读和写作。经过阅读和写作洗礼后的教育工作者是一个精神生活丰富的人,才会离幸福更近。
读完《致教师》,让我生出一种渴望和信心,尽管我的生存状态依然处于最底层,但我相信,我的教育生活将来会随着朱老师的建议趋向幸福和完整。这就是《致教师》的力量!
《致教师》读后感 篇5
朱永新,一个纯粹的教育人,一个对教育理想不懈的追寻者,一个将阅读和写作视为生命的人。由他倡导发起的新教育实验,潮涌神州,风靡全国,引领师生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最近拜读了朱老师的《致教师》,深为其教育情怀折服,大受其教育智慧之启迪。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用书信的方式,向我们娓娓叙来,就像一位熟悉多年的朋友和兄长,慢慢帮你解开心结,让你喜欢教育爱上教育。
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以来,我一直走在乡村教育路上,虽然没有什么成就和壮举,但我一直珍惜和善待,一直勤勉努力着,就是不想辜负自己和学生,就是想在时光中慢慢遇见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老师在文中的许多观点,深深地吸引了我,引起我内心的共鸣。我们还需要教育理想吗?如何做一个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坚守理想中寻找的教育的本质和幸福的真谛?朱老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坚守理想的重要性。教师有了自己的理想,那么教育的每一天都是新的、都是诗意的、都是幸福的。“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应该具有教育理想,还应该把理想的种子播在学生的心中。只有我们的孩子心怀理想,我们的民族才会有希望。”是呀!作为教师,我们手里紧紧握着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我们将孩子们带向哪里,是影响他们一生的。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清晰的方向,而是随波逐流,那是可怕的、危险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情怀源于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我们要有矢志不渝的理想,才会有持久的情怀与激情。
教师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的事情,说得大一点,也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没有教师的成长就不会有好的教育。教师和学生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是小溪与河流的关系,生命都是一条流动的河,不断地交融前行,不断地汇合出发,生命因此而丰盈灵动。对于教师的成长,朱老在文中指出“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外在的培训,更需要自我的培训。自己有选择地去阅读,品读经典,解读名师大家,我们就在仰视中提升了自己的境界,就会不自觉地向往和模仿,比如魏书生的科学民主管理法,比如李镇西的爱心教育,“见贤思齐”是人心所向,我们有了教育的偶像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写作是自我成长的需要,每个人都有自我倾诉的渴望,重要的是用文字的方式记下来,持之以恒地写下去,在慢雕细凿的岁月里遇见更好的自己。写作源于思考,写作是思维的表达,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就是一个不断重新认识世界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教育完善自己的过程。写写我们工作的计划、总结、论文和调查报告,写写自己的家信、日记、心得和反思笔记,所有的原创作就是我们的原动力。朱永新老师说:“原我们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是的,我们每个生命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如果你愿意写、一直写,就一定会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传奇。
诚然,教育是要扎根于现实的泥土之中,在城镇化加速的今天,乡村教育已难以跟上时代的脚步,但我们依然需要坚守、要努力。朱永新老师说得好:“中国教育有弊端,但怒目金刚式的斥责和鞭挞,虽痛快却无济于事。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最需要的是行动与建设,只有行动与建设,才是真正深刻而富有颠覆性的批判与重构。”用爱行动,就会改变,就有收获。
爱教育,就是爱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爱世界的最佳方法。惟有热爱,我们才能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致教师》读后感 篇6
印第安人有句谚语:脚步若走得太快,灵魂就会跟不上。中国的教育亦是如此,当身为教育者的老师也沉迷于效率上的优先而变得急于求成,那孩子们弱小的灵魂又怎么跟得上这速成的教育?
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感悟颇深。犹记得毕业之后,自己多么毅然决然的走上了教师的岗位。但当初得到亲友一众支持的原因,是他们都认为教师这个职业好,工作稳定、待遇高又假期多。但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告诉我,不仅仅是这样,我选择当老师,更多的是因为孩子,喜欢和孩子相处,喜欢看他们的天真烂漫,喜欢感受他们身上的朝气与活力。但还不止这些,还有些其他的什么让我愿一生追求呢?
带着这一丝丝的疑问,我在踏上岗位数年之后,翻开了这本书。书的前言部分就已颠覆了以往我对教师的认知。俗话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朱先生则说,教师不该是春蚕、蜡烛,或是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该被神化或者苛求,或拿错误的考核标准和行为模式来固化他们的教育,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忙碌中穿行。教师的'生命在于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教师的价值就如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读罢,我醍醐灌顶,终于,我找到了那个心心念念的答案,当老师,是因为看到了学生身上无穷的可能性,想尽自己所能去观照孩子的内心并缓慢地、耐心地引导他们的人性向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如是,我的生命也就得到了幸福的意义。
朱永新先生接着解释了幸福在哪里以及老师如何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涯的问题。那就是:幸福在创造中,在服务中,在研究中,在分享中,在记录中……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教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从孩子们的笑脸中,从孩子知行合一的行动中,从家长感激的目光中,那时,所有的教师都能发自肺腑的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是能够帮助他人、改善社会的。这些耳目一新的说法,都打开了我贫乏而狭窄的世界,引发了我很多的思考。
我想起了自己刚站上讲台时的情景。那时的自己可真是手忙脚乱,一段话都说得磕磕碰碰,但望着讲台下一双双渴望求知的眼睛,他们的安静、乖巧和对老师天然的一种信赖,让我很快克服了紧张,调整好了心态,并很快的熟悉了自己带的班级。后来,有一天的早晨,大概入学一个月有余,我走在离班级很远的走廊,听到阵阵的读书声,我惊讶极了,快步走过去,悄悄的躲在一旁观察,七八个同学正端正的坐在座位上,认真的朗读着我昨日教的课文,那童稚清脆的声音在那一刹那击中了我,让我觉得幸福、温暖,我发自内心的喜欢上了自己带的这群小家伙,也真的发自内心的感恩这个职业带给我的一切幸福。正如朱老师在书中写道:如果能够并认可每天平凡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坚持不懈地在工作中实现自我,那么,无论是用心地研究学生成长的案例,及时的记录生活,还是和同事们共读共写,都能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每一个普通的时刻,都会焕发不一样的光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都能与幸福相伴。
我相信,正如朱先生所言:因为幸福完整,教育不再仅仅是一种行为;而是融入生活,成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道路上,我会去寻找在教师这个行业最大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致教师》读后感 篇7
人生是一场无法彩排的演出,教育是一场现场直播的实况,老师和学生,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老师就像导演,学生就像演员,教室里有多少个孩子,就有多少双眼睛在注视着导演,这些伟大的观察家,在拿着最精密的显微镜,观察着导演的一举一动。这场现场直播的效果好坏,将会给学生的成长、生活带来直接的影响。作为老师,这是一种压力,另一方面也是最大的动力。
看完《致教师》我的心乱了,我在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了教师这一个行业,是把它当作谋生的工具,做个教书匠,平平庸庸过完这一生呢?有可能走到半道就被淘汰。还是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演,不仅导演好自己的人生,还要为我的学生演员们指导出一幕幕精彩的人生。
回顾自己从教的这五年,根本没有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将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曾经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早已忘到了九霄云外。目标没了怎么还谈得上行动,谈得上努力?浪费了大好的青春。《致教师》一书中, 朱永新老师写到的最多的就是“新教育”,书中也透露了很多“新教育”的精髓,如新教育教师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这“三专”给教师的成长、发展指明了道路。我应该行动了,不能再浑浑噩噩的走自己的教育路了,不能再过教书匠的生活。
在过去的日子里,听了很多名师、专家的讲座,这些讲座,内容都不一样,但都传递着同样的信息:多读书。这时自己就会想工作那么繁锁,每天过着“两头黑”的日子,哪有时间读书,总是给自己找很多理由。读了《致教师》后,不仅有一种很想阅读的冲动,而且还激起了我成长的渴望。打算把“新教育”文库和“大教育”书系的书依依捧读。我也想过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没有人会找任何理由来拒绝幸福,为了幸福将所有“没时间”的'理由扼杀。拾起书本,让阅读成为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开始行动吧,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是最困难的,但是,只有坚持,并且长期坚持,才会有奇迹的出现。
曾经也有过那么一次次的冲动,一次次的渴望,一次次定下的美好愿望和目标,但都输给了时间,输给了自己,输给了各种各样的借口。读完《致教师》,我明白了任何人都是一个奇迹,任何人都能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要想成功,必须努力,且要坚持,只有坚持不懈,才有奇迹发生。每个人都是人生故事的作者和主人公,这个故事,由自己编剧和出演,由时光定格。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教育的舞台很大,演出的早间很长,一幕没有演好还有机会,只要不断努力,就会一幕比一幕更精彩,到谢幕的那天,即使没有雷鸣般的掌声,也会心安无悔。等到自己银丝满头时,回顾自己的一生才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在我教师故事里出现的那些可爱并茁壮成长的“生命”们!
《致教师》读后感 篇8
《致教师》围绕一线教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和成长的关键问题,通过朱教授深入全面地思考,给询问者,也是给所有走进这本书的读者高屋建瓴地坦诚解答。没有抽象深奥的名词术语,没有枯燥乏味的空洞说教理论。读这本书就像在听故事,就像在同朱教授面对面相互聊天谈心,一位慈祥的长者正施慧于民。细细咀嚼品味,又总能获得许多思想的哲学的和诗意的享受。在细读慢嚼中,我品出了朱教授反复强调的“致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组关键词。
一、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得起繁华,更要耐得住寂寞,在读书中,把自己修炼成如一座图书馆的人。读书就意味着坐冷板凳,只身一人孤灯一盏,寒窗苦读,这是一种寂寞的力量,这是一个读书人的力量,这更是教师职业品质和人格精神的力量。深谙此理的朱教授指出:“读书,让我们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
二、写作
阅读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阅读总是伴随着思考,而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写作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否定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为此,朱教授指出:“专业写作,对教师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甚至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们的行为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生活也是从写作开始。我们通过写作,超越了日常教育与家庭生活的碎片式经验,从而对自身进行不断反省,我们的教育必然因此提升,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完整,我们的人生就会从此而幸福。”
为了让教师们明白写作的重要性,朱教授举例论证:“有的老教师认认真真教了一辈子,之所以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就是因为经验未得到提升。教师的专业写作,是将粗疏的经验提炼为精炼的专业能力,将浅层的教学感受深化为内心的实践洞察的最好手段。”并且引用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只有通过写作不断反思生活,才能明晰生活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创造生命的价值。最后,发出语重心长地召唤:“如果你想超越自我,如果你想让自己每天的教育生活成为永恒,不妨从现在开始教育写作吧!让精彩的文字记录你精彩的岁月!如果你能够每天把你自己的课堂记录下来,把你和孩子们交往的故事记下来,把你读书的心得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不仅你每天的业余时间会非常充实,而且你的进步也会非常迅速。”
三、静思
朱教授说:“在教师成长的过程中,思考、写作与阅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如果缺乏思考,他的人生注定是黯淡无光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思考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善于思考并勇于实践的老师给孩子们营造的是充满灵性的课堂,用智慧润泽课堂,成就的必然是孩子们的精彩人生。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真正的优秀教师都是有思想的教师。所以,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教育生活,付诸行动,逐步改变自己的行走状态。正如朱教授所说:“思考本身就是学习的过程,一个人是高贵还是平庸,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其思想的高度决定的。”静心思考,但存内心宁静方寸地的老师,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呢?朱教授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有宁静的内心生活,他就真正地找到了幸福。静静地做着一份让自己沉醉的教育工作,是我们教师最大的幸福。”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读书,读好书,读有意义的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营养,才能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而《致教师》这本书,绝不仅仅是读一次就够了,是一定要多读几遍,精读几遍的。“知识就是力量”,确实,读《致教师》这本书,给了我指引和方向,更增添了我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和力量,我也会让我的学生们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力量,帮助他们扬起未来理想风帆。
《致教师》读后感 篇9
《致教师》书名就很吸引人,内容都是解答一线教师当下最困惑的问题,并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来加以分析、深究、解答。全书共有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教师》的每一篇文章,都传递着普通基层教师的境遇与困惑,苦恼与疼痛。接下来,我结合自己所读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
进行专业阅读
教师为什么读书?教师的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人生。教师不要以为人生境界与教书关系不大,你在教室里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眼中的教科书。你的阅读生活绝不仅仅是帮助你获得知识,获得教育的智慧,也许更重要的是帮助你拥有宁静的心态,儒雅的姿态,积极的状态。
朱永新老师曾经说过,教师应该有三历:学历、经历和阅历。学历,是经过证实的学习历程取得的文凭。经历,是我们人生的履历,是我们走过的.路程。而阅历我更多的理解为阅读的过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的人生境界也由此提升。教师的人生境界与教书息息相关,所以在方方面面,无论我们再忙也要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事情总有时间去做。要做学生的先生,先做学生的学生。要做一个好学生就要边教边学认真读书。
对学生一视同仁
朱老师说过,我们之所以对孩子有不同的态度,往往是由于我们给孩子贴上了不同的标签。因此,一位老师所要面对的孩子,是差异巨大的不同生命,难以做到一视同仁可以说十分正常。但是,作为一位老师正是得知这一点,我们才更应该记住:孩子的不同,不能够成为我们厚此薄彼的理由。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力量,只是有待于教育来发掘唤醒。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到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呢?第一,要一视同仁证实差异。第二,要公正合理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第三,要公正合理的给予学生评价。第四,要多鼓励少批评。所以亲爱的老师们请记住,只要你不放弃,孩子才不会自弃。只要你还相信,孩子就会自信。所以一视同仁,平等相待,这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
《致教师》读后感 篇10
很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一书,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在他眼里,教师不是春蚕,不是蜡烛;不是一个隐喻与一个标本,更不是灵魂工程师,教师就是教师,每天都在平凡与神圣中穿行,一味将教师归结为平凡或者神圣,都是片面的。作为教师,我们要视教育为天命,认为最骄傲的身份就是教师。
教师是一个能够把人的创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与智慧发挥到极限的、永远没有止境的.职业。教师面对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灵。他们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说“信仰”:信仰造就的乐观,是生命中的太阳,任何境况下的人生都会因此温暖明亮,并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说“理想”:当理想遭遇现实,总会有碰撞,总会有较量,否则,理想如何能够称之为理想?教育与理想是一对孪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说“教师的专业成长”,将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与“以同伴互动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喻之为教师成长之“吉祥三宝”。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生命的叙事,在时光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教师是教室的国王,教师的胸怀决定着一间教室的大小。因为,凡能发光的人,必定在内心燃烧了自己。读书是寻求心灵的自由,备课就是精神的体操,交友就是与“未来的自己为伍”;打开《致教师》,随处都是这种美妙的文字,回应着每一个平凡而碎细的教育命题。
希望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长进步。
《致教师》读后感 篇11
谈到教师,人们会说教师这个工作好,轻松、待遇也高;朋友们会说:教师是个光辉的职业……很多时候,大家对教师职业的评价都是过于神圣化。
暑假里读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师》。书中第一辑中这样写到:"教师归结为神圣,会过于强调教师的奉献与牺牲,容易导致神化和苛求,动摇了扎根于现实的坚实基础。"读完这句话,我的心里充满了被人理解的美好,老师也是人,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
记得自己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时侯,我们有同学做了销售行业,在商城与人侃侃而谈、唯利必争,我是自卑的;有同学在服务行业混的风声水起,职位攀升,我是自卑的。但在我的阵地上,在那三尺讲台上,我是自信的。面对台下三四十个孩子,我侃侃而谈,娓娓道、轻松自如的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我很骄傲,我是开心的。迄今为止,我在教育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年了,但我仍然保有当初教学的热情。朱永新先生在书中谈到了教师的幸福从哪里,他提到人的幸福大概有三个重要的:一是人与外部物质世界的关系。二是人与人的关系。三是与自己的关系。我的幸福感大多是自教育,于我的学生。当一个学习不积极的孩子,在我的教育下,在堂上能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堂活动时,我的内心是幸福的,当一个调皮不听话的孩子,在我的关心、教导下能懂礼、感恩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满库同学是我们班较腼腆的一个孩子,爸妈在北京做生意,平时和爷爷在家,由于父母不在身边,我对他会格外关注一些,这个孩子的脾胃不是太好,有时常会胃疼。记的有一次他胃疼,在征求了他家长的意见下,我带他去医院看了看,开了药吃了之后,还用热毛巾给他敷敷了肚子,直到他睡着,我才离开宿舍。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注意在平时吃饭时会经常提醒他,先喝汤,要细嚼慢咽,平时注意不吃生冷的食物。这孩子胃疼的毛病很少出现,人也胖了些。每次给家长沟通都是满满的感激。腼腆的小男孩也开始主动和我说话,我打扫卫时会主动帮我,我改作业时会凑到跟前和我聊天,甚会至心疼我不愿给我添麻烦。被学生信任,被学生亲近,被学生感恩。作为老师这是我的幸福。
还有一个已经毕业六年的学生,每年的`教师节他都会记得给我打电话或发短信,祝我节日快乐。我是感动的,幸福的。我的幸福自于孩子们健康的成长,自于孩子们优异的成绩,自于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自于孩子们偶尔给我带的小惊喜,记的我生日那一天,同学们秘密布置黑板,每人一句祝福的话,同学们的贺卡,同学们的画,使我感动满满,我想我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幸福感了。
教师这个职业,既平凡又圣神。我们的幸福很简单——也许是今天哪个学生堂上表现出色;也许是哪个学生有了进步,也许是哪个学生改正了错误,也许是自己取得了进步,也许是她们离梦想更近了一步。做一名教师不易,做一名优秀教师更不易,也许前路上仍然有很多困难和磨练,但我相信,我的努力和坚持,会让我收获很多。
《致教师》读后感 篇12
《致教师》这本书是由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老师所著,朱老师围绕教师提出的教师关心的重问题和教师成长的关键问题,如“成为教师的理由”“样具备好教师的慧眼”“如何书写教师的生命奇”“怎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四大方面,为教师一一解惑。当作为新手教师的我阅读了这本书之后,许多原来萦绕于心的困惑在书中得以解答,感觉像是一位良师益友在对我谆谆引导,让我拨开迷雾,看清前路。
在书中朱老师提到新教育教师有三宝,分别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和专业发展共同体。这种三专模式来源于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教师可以来自我培训以实现专业发展。
首先,专业阅读就是站在了大师的肩膀上前进。读一本好书就是在与智慧对话,是在向伟大的人请教学习。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孩子年龄越小,他对教师的期望就越高,他会将老师当成百科全书来寻求十万个为什么。在他们看来老师是无所不知的,如果老师的知识面不广就无法及时回应孩子,就会丢失自己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要注意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那么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主要有两大类:提高教师职业认同的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读物和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与学习是不可分割的。怎样才是善于思考呢?主要表现在思维有一定的.深度、速度、变通性和创造性。做为教师应该主动锻炼自己的思维,如思维导图法。但最主要的是师生共写随笔,即教师通过教育日记、故事、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使自己更自觉地成长。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一群人能够走得很远。在我们完善自我时,也要看到其他人的闪光点。无论是在哪里,寻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读书学习、讨论交流、取长补短是非常有益的。而在学校里,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若能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在教育生活中去反教育自己,利用教育完善自身,成就自我,那么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