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篇1
最近在《学前教育》上读到一篇名为《班上来了实习老师》,使我想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呢?
回想我刚进入社会时,总是跟在班主任老师后面辅助,而那些比较调皮的都会被领到前边,排在后边的是一些平时话比较少,比较内向的,其实他们并不是不喜欢说话,只要你耐心的听她们说,时间长了他们也会主动和你说话。做游戏的时候,其他老师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不能和孩子一起跑,作为年轻的我们,喜欢和她们一起跑跑跳跳,做游戏。他们也越来越喜欢和我在一起。实习期到了,我要回到学校,孩子们都说:“老师你还回来吗?”“有时间我一定会来看你们,你们可别把我忘了呀”。转眼间几年过去了,他们也都成了小学生,路上遇见了也会高兴的和我打招呼。
在幼儿园里能出现多少个“实习老师”呢?让我们一起来当孩子们的“实习老师”,和他们一起游戏,认真倾听每个孩子的每一句话。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篇2
在这个愉快的假期中我又多了一本新书——《爱的教育》。
当我刚翻开这本书时我有了许多疑惑:爱怎么教育?爱教育了什么?爱的教育有用吗?带着这些疑问我走进了这本书。
《爱的教育》的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写的,他以一个小学生日记的形式像我们表达了真情,讲述了故事。
故事中有父母与孩子的爱、老师与学生的情、朋友与朋友的义,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字——“爱”。
刚开始我阅读了几页就十分不想看了,一些人名地名实在使人乏味,可后来我有认真的阅读,慢慢的品味发现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没有跌岩起伏的情节,没有引人入胜的悬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这也是亚米契斯先生的文章的成功之处。有时我为它气愤,有时我为它惋惜,有时我为它拍手大笑,有时我为它默默伤心。虽然我没有流泪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洗涤灵魂升华灵魂的好书。
里面最令我感动之一的是每月例话《小抄写员》。《小抄写员》讲述的是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里孩子多,父亲白天工作晚上帮别人抄文件,因为长期这样很吃不消经常抱怨。主人公叙利奥希望帮父亲分担一点重担可是父亲坚决不同意,所以他只好在半夜等家人们都睡着了然后悄悄抄文件。晚上抄文件导致叙利奥成绩下降白天打瞌睡惹得父亲对他失望了,尽管这样叙利奥任然任劳任怨。最后父亲知道了真相父子有和好了。这篇文章的亮点就在于叙利奥被误解任然任劳任怨,帮父亲分担重担,这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爱,其实很简单。人们总是那么在乎一些大恩大德,但是却让一些平凡温馨的瞬间,在自己的心中偷偷地溜走了。“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
爱,就在身边。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篇3
张文志老师的《教育的十字路口》,看到的是另一个视角的教育,看到的是一个独特的心灵对教育的操守恒心。倾心的眷注中有哀伤、追逐、愤闷,而又充满期待。峻缓而又别有机趣的文字中,娓娓道出一个个的教育故事,一丝丝的教育愁虑,一汩汩生命至爱的情流。清新透明,不假雕琢,内功深厚而张力宛然。无不令人为之动容、随想,陷入深深思索。以下几段为《教育十字路口》精彩摘录:
1、宽容几乎首先是一种教养,是教育日复一日加以培植的文明之树上的嫩芽。宽容是一个手势、眼神,一种习惯,是一个属于行动的词,然后才是一种胸襟与理念,最后宽容便是一种关乎所有人命运的体制,是社会和谐、开放、富有想象力和独创性力量的基石。宽容总是与自由、互爱、友谊、怜悯、同情、信任关联在一起,正如所有人类美好的精神之花总是互相依存、互相增强一样。
2、必须培植一个视角,必须找到一个音调,也许只有此时你才能发现你的工作与本质的联系,你才能发现你正在不断掘进的一切正是你生命本身。你才有可能从你的音调听出一个理想发言者的音调,你才能从日常的责任中获得一种自信,并为正在生长的一切不断感到惊讶。
3、教学的危险常常表现在行为与目的之间丧失了关系,即具体的教学行为可以完全无视它所可能产生的后果,无视学生的感受。教学行为首先是计划、规范或者习惯,是必须运行的常规,由职业本身和各种政策所决定,而切断了教学与对人生意义的全面关怀之间的关系,具体的人丢失了,亦即为了人的目的性的丢失,教学行为满足于追求在虚空状态中的自足感,热衷于技术、设计的新颖性与操作的熟练程度,最终心灵则在重复做的状态中日渐沦于麻木和封闭。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篇4
近期翻阅了张文质先生的《慢教育》。我细细地品味着慢教育的每一个实例,我深深地感到每一个实例都在向我传递一个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教育哲理。
教育是慢的艺术。张文质先生这样阐述: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人的成长更是曲折、艰难。有时候我们简直没有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有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教育其实就是一种互相寻视、发现的过程。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清醒,同时要有乐观的态度,积极恰当的临场智慧。
教育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是教育的大忌。正如德国哲人所言: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生命活力与精神灵魂的教育需要耐心、宽容、细心……
以“慢”的心态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成长的快乐,慢慢地等待长大,何尝不是一种睿智,一种气度?在“慢”的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保持充分的从容和宽容,慢慢地等待孩子的思考与幼稚,慢慢地感受孩子的挫折与成长。老师要拥有足够的童心与细心,慢慢地听孩子讲故事谈理想。同时要学会真诚的欣赏与体验,慢慢地表扬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慢慢地和孩子一起品味纯真的快乐童年。
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
我很欣赏书中的这段话:“要把教育当作一件事来做,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件事也不一定能做好,重要的是尽力去做,而且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做一件就是一件。”从今天起,在教学中,我会“慢一点,再慢一点,放慢欣赏的脚步;等一等,再等一等,等到迟来的花开。”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篇5
假期里,我潜心研读了朱永新的著作《新教育》一书,使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不是一本枯燥的教育理论,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用触动心灵的哲理箴言给我们引领方向,指点迷津。
让我感受最深的是新教育对阅读的重视,《新教育》中提到的六大行动之一是“营造书香校园”,倡导阅读生活,朱永新老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新教育就是通过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互动阅读发掘孩子的潜力,发展孩子的个性。
在学校就要读书,学校是师生共同读书的乐园。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又直接受老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晨读–午读–暮省”,这一儿童学习方式是新教育探寻的重要成果之一。让孩子们能在他们的童年和美好而永恒的经典相遇,让这些经典为孩子们铺展一个丰厚广阔的智力背景,从而开启美好的人生。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教育,就要用心去爱学生。朱老师在书中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的前提是什么?无非就是爱,爱这一职业,爱自己的岗位。正如书中所说的,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教师,能放下教师的架子,走进学生心灵的教师。所以多点时间和学生交流,一定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喜欢自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新教育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教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篇6
最近,我认真阅读了《教育的十字路口》一书。因为张先生这本书里的文章是细细碎碎的,所以读这本书与读其它的书感觉有很大的不同。它记录的或是一个场景,或是某人的一句话,或是听课后的几句感悟。有时驻足,有时行走,都围浸于教育深长的思绪……在这些“细细碎碎”中,我读到了耐心、伤感、渴望、期盼……我特别喜欢这种形式,它让我拿得起放得下,随时随地拿起书来读,不必回顾上文,随时随地放下书思考,不必冥想下文。对于时间零碎的我来说,课间也可以读上一条两条。它让我感觉到,原来细细碎碎也是一种写作方式。
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的10个人文要害词:自主、互动、开放、质疑、活力、宽容、同情、爱、觉悟、生命。这些名词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爱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跑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布满活力。
书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就是:“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成长,教育就是互动与彼此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为目标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为关注的起点,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独个性而赋予了主体的价值,并因此成为责任的主体,主体意识的萌发恰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炽。”这两段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那么谁来进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先要加强自身涵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要学会“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善待每一个学生,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聪明之门”。
《教育的十字路口》,呼唤着教育的爱,教育的自由!十字路口,意味着多元,多样好自由,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真正的爱,必然会有自由。十字路口,实际上是我们期待中的一个遥不可及的梦。十字路口,意味着对价值的重新发现重新认定,在彷徨中孕育着独具的慧眼。新的教育,创生于十字路口,如果没有彷徨,就无需选择,无需择断,也无需有随时承担责任的勇气真正的教育,在出发时是未知的,只有在相遇时,在共同的参与中,在对话的过程中,意义才日渐清晰起来。
尽管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数学教师,但也要加强自身涵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专业学习,努力用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尊重爱护学生,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地干好本职工作。我会在学生的成长中、进步中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教师工作的乐趣!
《教育的十字路口》读后感 篇7
当我看到《爱的教育》这本书,书名就令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
带着这个思考,我不断地了解,不断地学xi。《爱的教育》采用了日记形式;讲述了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的爱,有感人的力量。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们的一切不幸与苦难。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它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在眼前;临睡前不忘看孩子一眼,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时,总是父母陪在身边,晚上总忍不住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爱子女的心。
安利柯有一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的很多学生都在自己的日记上了一个小锁,最简单的东西最容易忽略。读了《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家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的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所折服,我不需要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因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祖国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是博大的,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