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篇1
鲁迅先生在我小时候就听过,是一位用笔在战斗的作家。朝花夕拾这本书是鲁迅先生写的,鲁迅先生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因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作新式教育)所以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狗·猫·鼠》中表达了鲁迅先生对猫的仇视。这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从猫的特质讽刺某些人一旦发现别人的弱点或不足之处,就紧抓不放,不会宽恕。
风筝进述的是鲁迅小时候不太懂童心,认为玩风筝的小孩长大后没出息,从而折断了弟弟辛辛苦苦做的蝴蝶风筝。长大后在一本外国评论儿的书籍上看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悔恨之极想去弥补时,可他也长出了胡子,问及此事,他已全然不知,不怨了。遗憾深深地埋在了鲁迅心里。
我也亦是如此,在漫长的12个年头中,许多记忆已随着岁月流逝,而悄然无声地逝去,唯有让你印象深刻难以忘怀的还驻留在记忆中。童年的回忆就像一本令人难忘的日记,不经意一翻会让的感到流连忘返,哭笑不得但更多的还是今人愉快和喜悦回忆。童年就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品味时很甜美,但甜美中带有一点苦涩;而成长则是像一杯芬芳四溢的茶,入口也许很苦,那是因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坚持的勇气,但随后你就能品出茶的纯美香甜,让人回味无穷,让我在成长的道路中学习、懂得了许多事情。每当我们有空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茶,翻翻这本“日记“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许多。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里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的空儿,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蜒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而我们的童年渐渐远去,童年美好有趣的事,已成为了美好的回忆,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也不免道出了我们的心声。从现在起,我们不如抓住时间同鲁迅生先生一起热爱自然和自由。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篇2
合上泛黄的书页,指尖仿佛还有一丝书墨气息。我凝望着那薄如竹片却又厚重无比的书脊,闭了眼,陷入无尽的沉思中……
“朝花夕拾”,多么动听的名字,十篇带着流水般纯朴气息的散文,里面又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感!对故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思念,对师长的敬重,对童年的向往……少了些批判,多了些追忆,少了些凌厉,多了份真情。是的,恐怕这是鲁迅的一个梦吧。远离尘世的纷争,人们的排斥,回到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以一个孩子、一个青年的纯朴而年轻的心去看待这个世界,看待身边的人。有一个古老的绍兴城,承载着如烟的往事,悄然入梦……我看见了这个梦,也宁愿相信这是个梦。
这个梦的童年部分,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质朴、最纯真的。这个梦里少有批判,少有仇恨,少有那个愤世嫉俗的中年男子。有的只是一个天真聪慧的小童,在百草园中拔何首乌,在灯光下听长妈妈讲故事,或者趁先生不注意,偷偷在纸上描绣像。他是纯真的,更是有思想的,他反对封建教育对儿童思想的束缚,他反对迷信和怪力乱神的说法……正是他先进的思想,让他具备了成为一个大文豪,一个批判家的条件,不是吗?
慢慢地,慢慢地,鲁迅的童年随风而逝,渐行渐远。他的求学之路逐步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有幸的是,在这条路上,我看到了《琐记》这篇精彩而深刻的文章。它讲述了鲁迅长大后,由于家道中落,不得不外出求学,继而出国留学的故事。在这里,我认识了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鲁迅,也看到了辛亥革命后社会的种种弊端。衍太太虚假的善心和丑恶的嘴脸使我憎恶,“维新派”腐败的作风令我气愤。我知道了鲁迅为何要出国留学,直至弃医从文。我看见了一个蜕变的鲁迅,更看见了一个即将被唤醒的中华!
我们不是书中的鲁迅,却在感悟着书中的鲁迅。往事如烟入梦来,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相映成婆娑倩影,迎赛神会也随鲁迅的成长渐渐远去。我们在读《朝花夕拾》中成长,在读《朝花夕拾》中感怀。我们只有感悟着,并成长着,将它化作一纸清梦,永远珍藏……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篇3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一
今天,我看了一本名书,叫《朝花夕拾》作者是鲁迅,在鲁迅先生笔下的文章都是赫赫有名的,比如我们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等,朝花夕拾是一篇散文,而且是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体验的文字,是回忆性散文。
《朝花夕拾》其中有一篇叫五猖会,讲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和小伙伴一块去看戏,当时还没有电视机,但是鲁迅先生的爸爸不让他去,要让他背完书在去看戏,然而,鲁迅先生现在只能记住那首诗的前四句,当时有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的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消息,知道从古到今当然是好的,但是鲁迅先生当时不是这么认为的,因为鲁迅先生一个字也听不懂,鲁迅先生过了一会去他父亲的书房找他父亲背书,鲁迅先生就一口气背完了,梦似的就背完了,他的父亲就让他和他的小伙伴去看戏了。
但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很不高兴,鲁迅先生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鲁迅先生到现在还诧异他的父亲为什么要在那时候让鲁迅先生背书。
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深感大悟,鲁迅先生当时还是很聪明,我们写作文也一样,要敢于这样不顾利害,大胆的直?G胸臆,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不要害怕,现在也一样,老师让我们背英语单词,为了让我们了解外国语言,等着长大以后去外国就不用和外国人交谈那么困难了,老师让我们背古诗,是为了让我们了解作者当时的心理感受,老师让我们背历史知识,为了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古代的时候为什么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当时为什么打不过八国联军?因为我们国家闭关锁国,学习不到外国的知识,不懂什么是洋枪大炮。当时,我们国家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背古文,背古诗,让我们了解了中国古代的精髓。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鲁迅的童年和青年是酸酸甜甜的。我们的童年和青年也像鲁迅一样的。童年和青年过得好或坏它都会留给予们回忆。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篇4
被誉为“民族魂”的鲁迅先生一生所创作的散文虽然为数不多,但是篇篇精彩纷呈,意味深长,在中国文坛上脱颖而出,久盛不衰,其灼灼的光华照耀着每一个用心阅读它的华夏儿女的赤子之心。《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的集结,也是他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这十篇散文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字里行间包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但是很多隐晦难懂的地方我还是不能理解透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为我们呈现出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儿童世界。在一块看似毫不起眼的断砖下面可以藏着许许多多的惊喜,长妈妈讲的光怪陆离的故事使小鲁迅信以为真,而他被送进书塾之后调皮捣蛋,好奇心极强的孩子心性还是没有多大改变,喜欢问老师稀奇古怪的问题,喜欢爬到书屋后的花坛去折腊梅,还喜欢捉苍蝇喂蚂蚁……
这是不禁使我联想到了自己脑海中的那些令人难忘的趣事,还记得以前一年级的时候,我随着几个小伙伴在社区花园玩耍的时候发现了一棵光秃秃的、其貌不扬的小树,我们决心好好打扮它一番,让它焕然一新,变得光彩夺目,于是就采摘了许多娇艳欲滴的花朵、青青葱葱的绿草、娇小可人的果实来装点小树,待我们大功告成正沾沾自喜地欣赏着自己的“杰作”时,一阵狂风风吹过,花朵青草随风纷纷飘落,果实们也随大势所趋,“咕噜噜”地投入了大地妈妈的怀抱,小树变回了丑陋的样子,狂风过后,只剩我们几人傻愣愣地呆在原地……小时候的我很喜欢观察蚂蚁,发现它们经常搬家,认为它们是不满意自己的房子,于是找了朋友商量着给蚂蚁们造几个“富丽堂皇、美轮美奂”的新房子,我们搬来了很多小石头,搭了几个“迷你堡垒”,还采了几朵花当装饰品,然后拨开草丛“邀请”蚂蚁们搬入新房子,可我们觉得少了点什么,前思后想了一阵后认为是缺少食物,我们为了几只苍蝇东奔西跑,弄得灰头土脸,回到“房子”旁边时却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不禁坐在地上开始嚎啕大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认识了一个调皮可爱的小鲁迅,勾起了我对七彩童年甜美的回忆,《朝花夕拾》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对过去与故人的怀念、对黑暗的憎恶,这其中的一个个故事还待我慢慢品读,美妙动人的童年乐曲正等我执笔谱写,希望成长之后的我回味过去时,也能像鲁迅先生一样,将自己人生路上的酸甜苦辣咸用最真实的笔调展现给世人。鲁迅先生的文字,我一向认为晦涩难懂,经常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但他的《朝花夕拾》,却给我一番别样的美。
风景如画的百草园,意趣盎然的五猖令,是鲁迅童年生活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然而,这“美”之中,总掺杂着一些风波:美女蛇的故事使其忐忑不安,心情急切地去看五猖令却无奈地被父亲拦阻。在使人莞尔一笑之余,更能感受鲁迅那颗充满妙趣的童心。
《朝花夕拾》中更深层次的方面,是引发了人们对人性之美的思考:原本因害死隐鼠被鲁迅仇视的长妈妈,却费尽心思地买来了《山海经》。尽管她睡姿丑陋、拘泥礼数……可她却有如此“伟大的神力”,实属难能可贵;那位留着八字须,戴着眼镜的藤野先生,在那个国人被随意欺凌的时代,却践行了崇高的师德;最为离奇的莫过于《无常》,地狱勾魂的使者白无常,因怜悯自己的寡妇阿姨,竟偷偷放她死去的儿子还阳半刻。这种只有圣人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出现在铁石心肠的白无常身上,不禁让人感到一种温情。
最扣人心弦的是《二十四孝图》和《父亲的病》,童年的鲁迅看完《二十四孝图》后,立志要像故事里的孝子一样报答父母,这颗无私的孝心,是无价之宝。最能给我震撼的,是鲁迅父亲即将逝去时,鲁迅希望父亲快点离去以免受痛苦纠结的心理,那一刻,我似乎跨越了百年时空,感受鲁迅的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心跳,每一份喜怒哀乐。
鲁迅先生,似乎永远紧绷着一张拘束而古板的脸,用犀利的笔锋刺下一个个直抵人们灵魂深处的尖锐文字,严肃得令人生畏。读了《朝花夕拾》后,他那冷酷的形象瞬间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充满童心、热爱生活、甚至有些孩子气的鲁迅。x暑假中,我读了一本颇有趣味的散文――《朝花夕拾》,在不知不觉中,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最亲密的朋友,一个似曾相识的老友。
《朝花夕拾》,听名字就有一种很深奥的感觉。“朝花”,“夕拾”,分开来读,“朝”对“夕”,“花”需“拾”,早晨的花傍晚拾起来,又反复的去读,一遍又一遍,好像渐渐明白了,这写的是作者年轻时候的一些事情。从“朝”到“夕”,写出了时间的迁移。
初读《朝花夕拾》,只是对其表面有所感触,细读品味,便觉得另有一番风味。这本书主要写了作者鲁迅的童年生活,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字面上就觉得有一股仙气,能够让人浮想联翩,有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给人留下的印象总是深刻的。
百草园是作者鲁迅家的一个园子,不过早已卖给朱文公的后代了,但这可是作者小时候的乐园,充满了童趣,你看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紫红的桑葚,无一不是乡下的田园风光,这或许就是作者所羡慕的一种生活吧,就像闰土那样可以捕鸟的生活。
三味书屋,听名字让我想起了三昧真火,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凶猛”,它是作者学习的书塾。印象深刻的是那教书先生,严厉的好像随时就要喷三昧真火一样,俗话说得好,严师出高徒,想必正是这样,才成就了鲁迅这个伟人吧。
三味书屋中的“仁远乎哉我欲人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上九潜龙勿用”“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芽橘柚”这些烦躁无味的古文使人感觉到了封建社会的那种私塾的严肃和教书先生对孩子们的严厉,在那里似乎没有一点乐趣,这完全是一个孩子所待不住的地方,没人能想到像作者这么一个让人感到贪玩的孩子竟能承受得了,这也许就是毅力吧。
在百草园中还有一个人大家仿佛也会记得,谁呢?长妈妈。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说的美女蛇,那是一个神奇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看的动画片《葫芦娃》中的蛇精,是不是和她一样美呢?
说起长妈妈,又不得不提那本《山海经》了,它可是作者的宝书。你能想象的.到一个不识字的人竟然能买来书?恐怕连记住名字都很困难!也难怪她把《山海经》记成了“三哼经”,这也可见长妈妈对作者真挚的爱。
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的明白了,为什么人们称鲁迅为文学巨匠,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他的作品。就拿《朝花夕拾》这本书来说,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也暗写了对当时旧社会的批判。这本书真实反映了作者在用笔和敌人作斗争的过程,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能有这种勇气的人也真是难得,他拥有大的力量――一种能够伤人于无形的力量,他就是鲁迅,人们心中永远的文学巨匠。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篇5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这是鲁迅在他的回忆性散文《朝花夕拾》小引中的一句话。我将这句莫名其妙的话记在摘抄本上,带着疑问继续往下看……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鲁迅的童年与青年时期。那个年代,时局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是我们现在难以想象的,可是我却可以切身体会到那一份回忆的情怀——经过了时间的筛选,留下来的是最深刻的记忆,最有意义的瞬间。早晨沾着露水的花,待到傍晚望去,依然挂在枝头怒放的,便是最坚韧的那一朵。
我想起了小学生活。那时候班里的同学都很“秀逗”,玩一些五花八门的游戏,开各种让人啼笑皆非的玩笑。每天放学回到家里,我都会和父母“报告”这一天在学校里遇见的“奇葩”事,时而捧腹大笑,甚至“喷饭”。妈妈建议我,可以尝试着把这些事情写下来,留作回忆。我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想法,但脑子里虽然有了文章的脉络,到真正下笔的时候,却无论如何也写不出那份纯粹的快乐和蕴含的感情来。
我对自己非常失望,认为自己不擅长写作,连发生在身边的事情都不能写生动。我还很着急:时间会让人忘记好多东西,等我长大了,写作水平提高了,这些好玩的事情会不会忘记了?
“写写我的小学生活”这个愿望一直埋藏在心底。
六年级下学期临近毕业的那段时间,不知是因为学习压力还是青春期的困扰,我发现很多同学失去了童年时的那份活泼、调皮,而我也因为即将毕业离别对老师和同学有些不舍,于是心底那个愿望又慢慢浮出水面。再一次面对童年时的纯真,心中竟升起几分敬意来。那些曾经认为自己的水平不足以写得栩栩如生、有一些细节已经模糊等等的担心,在真正开始动笔之后,都无影无踪了。而那些年一幕幕欢乐的瞬间不停地奔涌出来,在我的笔下定格成永恒。
现在,回过头来看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里写的那句话:“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我懂了:时间,确实蹂躏了一部分记忆,但是最精华的那部分,却在岁月之中慢慢沉淀到心底深处,永远都不会忘记。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篇6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从一个早年丧父的孩子,成长成去日本读书,追求文学的勇者,书中有对美好事物的温暖回忆,也有对旧社会的一些事情的抨击
中国,一个在旧社会很封建迷信的一个国家,还有迎神会。迎神赛会这一天出巡的凡是神,在中国仿佛都有些随意杀人的权柄似的。,就如城隍和东岳大帝之类。那么,他的卤簿中间就另有一群特别的脚色:鬼卒、鬼王。凡是鬼,就要让鬼保佑在地下的家人过的好。
无常,也就是鬼的意思。每逢迎神赛就会有不同的人来扮演大大小小的鬼怪,鬼物们大约都是些粗人和乡下人扮演的,他们穿着花花绿绿的衣裳,赤着脚。他们扮演着各种鬼怪来寄托他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人们记忆中的鬼,好像都是凶神恶煞的,黑脸,黑衣,斩衰凶服,谁也不爱看。还要用一些方法来扫除晦气。白无常就是人们最喜欢,也最愿意看见的鬼,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听说在“阴司间”他一手还拿着铁索,因为他是勾摄生魂的使者,但他不像别的牛鬼蛇神一样凶神恶煞,而是活泼而诙谐。
在今天,没有多少人会再像旧社会那些,扮成这些牛鬼蛇神,很多人觉得,那就只是一种迷信,科学证明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鬼啊神啊的。其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信与不信,信则有,不信则无。
《无常》这篇文章很好地承接了上一篇的《五猖会》,描写了迎神赛会那天出巡的……文章还通过回忆无常,时不时加几句对现实中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先生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同时,文章深刻表达了旧时代中国人民绝望于黑暗的社会,愤慨于人世的不平,只能在冥冥中寻求寄托,寻求“公正的裁决”。
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这本“回忆录”让我走进鲁迅的生活,鲁迅的世界。《朝花夕拾》,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鲁迅先生的窗。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篇7
鲁迅是那个时期的伟人、英雄、他以笔为弓,以字为箭,将带着反对新中国的人的血的文字,射向那黑暗落魄的社会。
《朝花夕拾》里有三种结合,它们分别是:回忆往事与批判现实相融合、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幽默与讽刺相结合。《朝花夕拾》表达了鲁迅强烈的反封建思想,还表现了鲁迅从儿时到青年时期所体会到人间真情,让读者看到现实。
《野草》的构思精巧奇特深广的意境。寓意深刻更是笔上添花。
《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让我很有感触。鲁迅十分显然的不喜欢这本书上的一些故事,因为这本书中的“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都是愚昧的孝道故事。鲁迅严厉地抨击了封建孝道的愚昧与丑恶,为后人敲响了警钟。
《狗·猫·鼠》这篇文章叙述了鲁迅与猫的恩怨。鲁迅一直都是仇猫的。他本人就不喜欢猫的性情,其他国家对于猫的不好传言又影响了他,使他对猫的仇恨更加根深蒂固;再加上他误以为自己养的可爱隐鼠被猫吃掉了,就将再罪魁祸首的名号加到猫的头上。乍看上去,鲁迅似乎有些不讲理,仇猫的事也有些牵强。实际上,这篇文章是针对所谓“正人君子”的攻击所写的,鲁迅先生以犀利的言辞对他们进行了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对他们像猫一样“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嚎叫”的丑态的憎恶。这种非故事性的散文读起来虽然有些枯燥,有时甚至不明白鲁迅到底想表达什么,但一旦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故事,就会很容易了解这篇文章的深刻寓意。
《野草》中的《一觉》也让我感触非常的大。在文章中鲁迅不为青年的“粗暴”而惊异,而是为青年的觉醒而惊喜。鲁迅从军阀飞机的轰炸声中宛然目睹了“死”的袭来,而更感受到“生”的存生。他从青年的文稿中看到了青年“不肯涂脂抹粉”的“愤怒”而“粗暴”的灵魂。鲁迅惊喜于他们的觉醒和抗争,称他们为“我的可爱的青年们”,鲁迅的惊喜不仅是为这些文学青年,而是也是为自己,惊喜于近年来自己告别和埋葬了绝望、虚无的阴影。
《朝花夕拾》和《野草》中的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省,让我们感受到了旧社会的古朴,我们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阅读的层面上,更要懂得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