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 篇1
一年级的课堂主要以“认字、写字、朗读”为主,本课的流程主要以谈话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导入中落实生字“平”和“搭”,接着在初读课文中认识生字,考虑到集中识字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疲倦,而且本课的认读生字较简单,课文内容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学起来不不难,所以本课堂设计随文识字环节,在边熟悉课文内容中边学习认读生字。这部分主要创设对话回答的'情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问答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主人公平平“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写“书”“本”两个字。
生字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头,这一次的随文识字没有面面具到,根据生字的特点进行教学,效果甚好。比如“搭”可以用记提手旁的方法,还可以扩展到提手旁的其他字,“这些”可以直接用“这些”说一句话,有些直接记字音,有些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有些可以根据字的意思记,识字方法多样,效果较好,避免了以前由于处理生字的时间过长,导致朗读课文的时间。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 篇2
第一:教师要准确定位语文教学的重点。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课标上也明确提出学生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古人也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得到升华。”可见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初读,不漏字、不添字,把句子读通顺。这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感悟。我们教师可以更多地运用男女分读、各大组赛读、个人朗读、选代表朗读等形式,而且教师时而适时自己引读,时而把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这样的比赛朗读,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了预期效果,同时也让学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第二: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为课堂所用。
首先教师要练好粉笔字,一手好的粉笔字不仅为你的课堂板书添加了色彩,而且对学生也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作用。一年级的学生现在都处在写字的初级阶段,教师一笔一画、美观的粉笔字就会对学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好的习惯。其次教师要能简单的作画,不管课文中是什么样的图画,教师若能用简笔画轻松地画出,不但能让课堂锦上添花,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画画的兴趣,为其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教师的'朗读能力也要不断提高。一年级的学生朗读能力还是很弱的,在朗读一篇文章的时候,班里往往没有几个学生能很有感情地读出,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富有感情,有感染力的朗读引导,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引领学生走上朗读的大道。
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与学生沟通,做学生的好伙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只有给予孩子一方展示生命光彩的空间,让他们民主、自由地成长,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奇思妙想。
本次摩课,让我受益匪浅,我体会到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感受到教师语言的引导魅力,领悟到把握大体、注重细节的重要性。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指导,我想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以百分百的热情,实实在在教,简简单单学。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 篇3
周五,听了楼朝辉校长关于言语实践的讲座,回想自己的课堂阅读实践,在学生初读完《平平搭积木》后,我问他们:“你们读懂了什么?”其实我也不希望他们说出什么正确的答案,只要他们能说就行。可结果实在出乎我的意料,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读懂了平平会搭积木。”“我读懂了平平搭了四间房。”……
不敢再请了,我是犯了一个大错了,书还没读通,学生如何能悟呢!记得上次听课,就有提到对于初读的要求不要过高。认识到错误,忙引导学生反复读。读了多遍,最后请大家思考“平平是一个怎样的小孩?请你再读读书,要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
在一遍遍读的基础上,这一次可以说的小手如林了。
“我觉得平平是一个乖孩子,因为……”“我认为平平是一个能干的孩子,因为……”“我认为平平是一个想象力很丰富的孩子,因为……”“平平是一个很会关心别人的孩子,因为……”“平平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孩子,因为……”
“那你们认为哪一个特点最主要?”这下好,都说自己说的特点最重要,真是怎一个乱字了得!“下面老师读,你们接着读好吗?”我引导他们读书上主要的几句话,读了两遍后,大家都纷纷举起手来:“是平平很关心别人!”“平平心里为别人着想!”
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得到升华。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 篇4
在教学《平平搭积木》这一课时,我先出示平平搭积木的`引入课件,从而揭题。读课题后问学生:“看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活跃起来,课堂热闹极了。学生的问题可多呢“平平用积木搭什么?”“平平为什么要搭积木?”“平平搭得怎么样?”“平平搭了多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问题中激发了。我马上打开课件,让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先听读课文,在反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读中来感悟、理解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从导入新课直到全课结束,第一课时我都注意一要紧紧扣住课文,不蔓出,不旁枝。二要做到了随文识字。三是把重心放在识字、写字上,没有过多地分析词句、讲解课文。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 篇5
一年级的课堂主要以“认字、写字、朗读”为主,本课的流程主要以谈话导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导入中落实生字“平”和“搭”,接着在初读课文中认识生字,考虑到集中识字很容易让学生注意力疲倦,而且本课的认读生字较简单,课文内容也容易被学生理解,学生学起来不不难,所以本课堂设计随文识字环节,在边熟悉课文内容中边学习认读生字。这部分主要创设对话回答的情景,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问答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并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体会主人公平平“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指导学生写“书”“本”两个字。
生字学习是本课的重点头,这一次的随文识字没有面面具到,根据生字的特点进行教学,效果甚好。比如“搭”可以用记提手旁的方法,还可以扩展到提手旁的其他字,“这些”可以直接用“这些”说一句话,有些直接记字音,有些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有些可以根据字的意思记,识字方法多样,效果较好,避免了以前由于处理生字的时间过长,导致朗读课文的时间。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 篇6
最近教学了《平平搭积木》一课。
课上,我让学生在读懂平平把搭的房子给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自己住后,放手让学生玩搭积木,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想象,“你想搭怎样的房子?你想让这房子给谁住呢?”结果学生充分调用生活的知识储备,搭起了“楼中楼”“高层公寓”“别墅”,并纷纷说把这房子让给世界上贫穷的人住,给没有房子的人住,甚至说给伊拉克的老百姓住。
这样创设生活情境,把动手、动脑和动口紧密相连,是培养“手脑并用”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最好的教育,要想它有效,须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以“做”为中心的一个整体过程,强调做,便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是完全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的。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解放儿童的双手,拓宽儿童的时空,让学生做创新型的人才!
平平搭积木教学反思 篇7
语文课上,我和同学们正在分角色投入地朗读着奶奶和平平的对话。突然,温正源“霍”地站了起来:“老师,平平说错了。他说‘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应该换成‘一间给奶奶和我住。’才对呀。我们讲到自己时都用‘我’的呀。”
我愣住了!课前我把这首诗歌研读了多遍,自以为吃透了教材,可是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考虑到。“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和“一间给奶奶和我住。”这两句话到底哪句好呢?我的脸有些发烫。同学们都定睛看着我。没有办法,我干脆把球抛给他们:“温正源敢于挑战教材,精神可佳!那么,这里究竟该用‘平平’还是‘我’ 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说说想法。”
同学们仔细地品读着,教室里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我渐渐静下心来,和学生一起品味,逐字逐句地品读,我读明白了!看着学生,有几个学生已经举起了手!我提醒自己: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先听听他们的看法。
“谁先来讲?”话没说完,好胜心强的唐廷轩就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发言:“老师,我读懂了,我读懂了。我一读到‘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句中的‘平平’这个名字时,就情不自禁地为平平感到骄傲、自豪,因为他虽然年纪小但很懂事,懂得要搭房子给许许多多的人住,懂得关心别人。”说得太棒了,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他这一说,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其他同学纷纷赞成道:“对,对,对,我在公布自己做好事时,都会激动地说出自己的名字;没错,没错,我们读‘一间给奶奶和我住。’ 这句中的'‘我’,语气变得平平淡淡的,体会不到平平说话时兴奋的心情。”
听着大家的发言,温正源心服口服地点点头,谁知,他又马上站了起来:“我对平平说的话还是有一个意见。”孩子们一齐把目光投向他。“平平说‘一间给爷爷和他的书住。一间给奶奶和平平住。一间给爸爸妈妈住。’前面两句两者之间都有一个“和”字,为什么第三句“爸爸妈妈”中间不加一个“和” 字?”好个温正源,读书读得这么认真、细致,连这个细微的不同也发现了。此时,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脸上一片茫然。我笑着说:“平常你们同时叫爸爸和妈妈两个人时,都是怎么称呼他们的?”许多同学连连拍拍脑袋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我也是习惯叫‘爸爸妈妈’的,这样顺口;这样叫,听起来亲切,不要再加一个‘和’字了!”
看着孩子们云开见日的喜悦神情,我赶紧继续下一个的教学环节。没想到,清脆的声音再次响起来,“老师,我也发现一个新问题。”不甘示弱的肖子茁举起手来, “平平为什么不和爸爸妈妈住呢?”看来,这节课我又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就让他们畅所欲言吧。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孩子们的思想都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瞧,学生们的回答多精彩呀!“我知道。因为晚上和爸爸妈妈睡在一起,不利于小孩子的健康成长。”“我补充,因为我们长大了,应该学会独立,不能依赖爸爸妈妈。”“我不同意。平平的爸爸、妈妈和爷爷都有人作伴,只有奶奶孤零零的一个人,很寂寞。平平孝敬老人,主动放弃和爸爸妈妈住,要陪伴奶奶。”……
孩子们依旧在激动地说着,虽然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又没有完成,但孩子们通过讨论,他们的思想感情已完全进入课文中了,并且深深地被平平这种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打动了。
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应该说和我原先的设计异曲同工!但这样的深入讨论,留给学生的印象远比在我的指导下逐句逐段体会来得深刻,得益的也要多得多。
学生对课文,对事物,有自己的感受,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选择,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满足他们。只有给予孩子一方展示生命光彩的空间,让他们民主、自由地成长,课堂教学环境才能活而不乱,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奇思妙想。
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