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我是怀着与两位天才对话的欣喜之情,来阅读《苏东坡传》的。
苏的才华,自不必浅学评价了,至于“脚踏东西文化,心平宇宙文章的林语堂其名也早已贯天下、垂青史,更不消多言。
给古人做的传记,我以前也读过几本,然而大都工于学术,读起来如同面对戴着瓶底厚眼镜的老学究,压抑之余,兴味寡然。比如有梁启超先生著,叫做《王荆公传》的,叫浅学很是自愧于学而不精,乃至搔首弄姿,汗如雨下,大有与字典同归于尽的冲动。
和理解最遥远的距离是仰慕,想必林语堂先生是深晓此理的。所以他才会用一种介绍朋友的语气,以有那么点英雄惜英雄的心情为子瞻作传吧。托了老外的福,这书里是见不到“之乎者也”一类了。我们也应此得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坡居士形象。这一点,怕是前无古人的吧。
在静寂的夜晚,我聆听着苏子的脚步声,和他一起走遍中国大半个中国,与他一道为这片土地上的农民疾呼。在苏看来,贬谪实在只是换个地方,他的责任实在一分未减。他见不得大宋农民在丰收的日子也必须举家逃荒,流离失所,所以只能大声疾呼。后人谈苏轼,多敬佩他的'旷达,却不知这份旷达只用以面对他自己的苦难,对他人的苦难,苏大多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苏的名声是伴着他的贬谪越传越远,越传越大了。他在詹洲的文章,竟不需几月就能传到京师,成为得势者喉中鲠住的鱼骨。于是一贬再贬、越贬越远,便成了苏人生的常态。“你啊,满肚子不合时宜。”侍妾朝云竟是这样聪慧,一语道破苏的宿命。
但我想,这句玩笑话必是含泪说的吧。
林语堂先生说:“我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喜爱他的缘故。”我想,这喜爱除了对其文的赞赏,更包含了对其人的投契。比较他们二者的人生,我竟发现极大的相似之处。
且不说同样阔达的胸襟,不相上下的智慧,他们都生逢乱世,遭遇变革。秉承儒家入世的宗旨,他们都想成为昏昏之世的昭昭之雷,惊醒昏聩的统治者,救活苦难的国与家,于是嬉笑怒骂,激昂文字,成为当权者心中的芒刺。他们为此而遭受痛苦,身心俱疲,所以在“痛何如哉”之际,于道家出世的思想中寻一刻的慰藉。苏一生有几次想辞官归隐,甚至买田筑舍,但却苦于政治迫害,终未如愿。林语堂先生则在《生活的艺术》中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心满意足。儒道两家的思想,在两颗济世救国的心中撞出灿烂的火花。林把台湾家中的书房名为“有无为轩”,正是有为之时,也有不为之事的意思。
尼采说:“国家和文化时反向发展的。”虽不甚正确,却正暗合“文人的不幸,是文化的大幸”之意。林在《吾国吾民》中说:“一个人彻悟的程度,恰等于他所受痛苦的深度。”正好为这种现象作历史的注释。
可是我不禁有所感,现在算是治世了,“合时宜”的文人愈来愈多,“不合时宜”的文人愈来愈少。放眼文坛,处处是赞美者、讴歌者,疾呼者甚是寥寥,甚至如北大的学子,有被拉去“会谈”的风险——狡兔死,走狗烹,现在国家强盛了,我们还要疾呼者做什么,思想偏激的人都滚一边去!于是便有了北京一帮浮浪子“黜鲁迅而豋金庸”的所为。
白居易说:“歌诗合为事而作。”我想乐天先生若见到当今如郭敬明或玄幻小说一流的,恐怕会无语吧。再看当今垃圾文学的盛行,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很多沉迷于此的人,大有“不知腐鼠成滋味”的劲头。
呜呼,我只愿还能几位像苏东坡,像林语堂,像鲁迅那样说真话,做实事的文人,那种激昂文字的斗士,发出不啻惊雷的呐喊。须知我们的国家还处于关键的时刻,治世之中仍有暗流,安然的梦,还是以后再做吧。
读了《苏东坡传》,目睹一个朝代的兴衰,心中不免有所感,因此扯几句淡话。浅学无知,仓促完篇,若有谬误之处,还望诸公见谅。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向来相信缘分,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而且人与书之间亦如此。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当时的反应是我怎么可能对这种书感兴趣呢?!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期间与好友漫步于西子湖畔,走到苏堤的南端,旁边即是苏东坡纪念馆,遂进去参观。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心想多么有意思的人生啊,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人生吗?活的潇洒自在、洒脱率性,做着各种各样有意思有趣的事情。成人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惩恶扬善,有强烈的正义感,有着知识分子阶层的悲悯情怀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自己的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一个读书人,而他对人对事的态度则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经典的诗《如果》里面也写到:如果,你能和百姓打成一片,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却不忘,庶民本色……可见,在这个话题上了东西方思想巧妙的达到了统一。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对这个道理苏东坡可以说是践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蓝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桥、星辰这些意象哪里都有,在苏轼眼中只要它们随机的自由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有一颗美妙的心灵,读完苏轼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妙,写的这么美,这么妙,惊叹其心灵之如此美妙!所以苏东坡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文笔,更在于其心灵的美妙,在于其情感的自然流露,顺乎天性,刚猛激烈。而想要使自己的心灵优美,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颗心无杂念的孩童般的心灵。苏轼无疑全都具备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过人的才华—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东西,那他就完美了。而苏轼是把这两点结合并发挥到极致的。
一颗美妙的心灵还不足以成就苏东坡的成就,他的乐观豁达的心态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语堂对他评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尽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苏东坡终非常人。对他来说生活是要继续的,遭遇挫折更要乐观的面对生活,更要积极的去发现这个世界的美。既然官场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别的地方寻找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隐士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散步、读书、耕种、酿酒、与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写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终归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和经营。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苏东坡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灵,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灵才能如此美妙,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乐观豁达的心态,使他乐观的面对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一个名垂千古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苏东坡也就不足为怪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一提到苏东坡,总会让人产生敬佩之感,因为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苏东坡。
《苏东坡传》以苏轼的一生为主线,他黄州四年生活及心路历程为重点内容。通过古朴的语言,从文学、艺术、美食、情感等多角度解析了苏东坡的传奇一生和他至高无上令人惊叹的品性,让我感触颇为深沉。
公元一零五六年,年满十九岁的苏东坡初次离开生活将近二十年的故乡湄州,前往汴京科考。
那年,他遇上了主考官,北宋文坛的领袖欧阳修。欧阳修阅卷时,读到一篇文风质朴而明怀太志的文章。欧阳修本以为这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予了一个第二名的成绩。当拆去糊名的纸片,欧阳修才发现,作者并非曾巩,竟是苏东坡。欧阳修不禁感叹道,“三十年后,无人再知我欧阳修,只知有苏子瞻。”
看到这里,我不由得被欧阳修的话所震惊。欧阳修身为诗词大家,他慧眼识珠,能对年轻初出茅庐的苏东坡如此赞誉,可想苏东坡那是怎样的文采啊!十年后,果不其然,正如欧阳修所言,苏东坡名震北宋文坛,三十岁便成了文学大家。如此来说,苏东坡从小就与文学有法着不解之缘。
谁知世事难料,苏东坡因诗闻名于世,却也因诗零落下狱。
公元一零七九年,“乌台诗案”爆发,苏东坡入狱。他以为自己时日不长矣,日夜给弟弟苏辙写诗,抒发自己愁苦,悲凉的心境。苏轼一生坦荡,到此刻,对死亡也未曾有过任何畏惧。看到这里,敬佩之意不免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苏东坡心忧天下,一心为国,生死早已被他置之度外;他无所恨惧,两袖清风,早已不是凡人所能比拟。我不禁赞叹道:“好一个苏东坡!”
经过诸多波折,在不见天曰的黑牢中过了一百多天的苏轼,终是出了狱。在漫天风雪中,踏上了去黄州的迷茫之路。从此,他由诗人变为农民,由生活无忧变为下田耕种。但他心中却是更加坦然,将城郊的一块无的身荒地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
世事的风雨沧桑,草木的万千变化,都被收纳进苏东坡的生命里,假若他不曾遭遇“乌台诗案”,假若他不曾躬耕东坡,心境必然大不同。不经历那些痛苦与折磨,他不会知道“也无风雨见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我与苏东坡相识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当时,我只知他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感叹,与兄弟的手足情深,却未曾想他竟有如此的传奇一生:
身居高位,他清高文雅,心怀天下百姓,被败离京,他悠然自得,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如此拿的起,放的下,这人世间也唯有苏东坡。
当枯树发芽,石头花开,一张纸页成为传奇,人们就会从那张古老的纸上,嗅出旧年的芬芳。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自从读了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后,我才发现,世界上竟有如此豁达之人,而他便是苏东坡。
苏东坡的名字叫苏轼,东坡是他的号,字子瞻,他是北宋时期一位大诗人、大词人、大文学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你背过的“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是苏东坡写的一首关于庐山的很有名的诗。
苏东坡一生都在被贬,可是我们总能在他的诗中找到一些乐观的诗句,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苏东坡接下来又写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乐天到无可救药的人,连我也佩服的五体投地。世上像这样的乐天派不多了,所以这也是苏东坡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那么光彩夺目的原因之一。所以读完了《苏东坡传》,看完了苏轼的一生,我学到了两个字:乐观。
与苏轼人格高尚相映衬的是他人格的魅力,高尚和魅力既有重合的部分,也有不同的一面。高尚指其善,魅力是美,分属不同的范畴。东坡人格的魅力在于他对人间贴自肺腑的爱,在于他于任何处境都能以达观心态享受生活,在于他性情里的幽默风趣,在于他能与各阶层人民真诚相交,在于他因言获罪多次却始终不曾停笔,在于他种种魅力。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被贬、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的一切忧忧愁愁与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的羁绊,人事的纠纷的大文学家形象,由宣纸上的墨迹、石碑上的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的面前。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的诗词笔墨间,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5
在孩提时候就知道苏东坡,不过,真正认识苏东坡是读了《苏东坡传》之后。
做为诗人,“大江东去浪淘尽”他文采飞扬,谈笑风生;作为官吏,“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他嫉恶如仇,爱民如子;作为苏轼,“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他乐观豁达,清逸旷远。
苏东坡的一生,命运坎坷,仕途崎岖。但这不能阻碍他。王安石得势,几乎所有忠良贤能之士都弃官而去。苏东坡在连上三书之后不出预料的被贬,但他绝不因此退缩他将新政的不满与缺陷诉诸笔端去因此得罪了当权的群小,遭到逮捕,险些丧命。但他说:“若遇饭中有蝇,仍需吐出。”于是群小继续对他进行迫害。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屡遭贬嫡。甚至被贬蛮荒之地海南岛
可是那些群小自认可打倒苏东坡的措施却没使那些小人达到目的。苏东坡过人之处在于政通人和,他颇受百姓爱戴。他处处为百姓着想。练习瑜伽,研究佛道,与高洁之士相交,访山水,与高僧相研佛道。林语堂笔下这样评价这位文坛巨子:“苏东坡始终富有青春活力。他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苏东坡一生清贫但一世为人坦荡。回看那些群小即使能保自己一世荣华富贵却也不可能有苏东坡半分的安逸。他们的生活充斥着算计与仇恨。其实所谓权力,所谓地位不过过眼烟云,转眼不见,又何必太为权财所困,落得一世骂名。
在《苏东坡传》的序中,林语堂先生写到“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如果林语堂先生写苏东坡传是以此为乐,那么读《苏东坡传》也是一种快乐。可以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的个性,品尝人物的喜怒哀乐,并从他的事迹中受到可收益一生的启示。
“吾上能够陪玉帝,下能够陪卑田院乞儿。眼下见天下无一个不太好人。”它是苏东坡对他徒弟说的话,话说的最好是勾勒他自己也适当但是。
林语堂书中的苏东坡嚣张癖好,也可以轻轻松松玩笑话,也可以再三庄重,从苏东坡的笔头流露出来的是人们感情之弦的震动。有愉悦,有开心,有梦幻2的覺醒,有听从的忍耐。林语堂自诉自身是一个乐天派,描绘苏东坡这另一个乐天派。虽然苏东坡遭受历代皇后的庇护,但他的官运一直也不顺利,屡屡贬降,乃至被拘捕,忍辱负重苟且偷生。
我钦佩苏东坡的勇于言表。他一生做官廉洁,拥有一颗众多而仁德的心,虽然他一生都是在跟大文学家和王安石互斗。在王安石推行变法维新的情况下,他勇于逆向行驶。先不用说王安石变法的內容怎么样,可是在那么一位在当朝颇得宠的丞相眼前勇于言出讲出抵制,这一份勇敢无畏的胆量就非常值得我衷心的钦佩。
苏轼的一生能够说成艰辛动荡不安,政治上的奸险小人,为了更好地严厉打击这一代文学家,甘愿使尽千般方式,一次次的贬官,离中华更加漫长,到最终,乃至拥有元党人碑的发生,被刻上党人碑的高官,重则拘押,轻则贬放远地,非经许可,不可内徒,而苏东坡,与司马光一起,位居信用黑名单前端。但就这样的政治上的残害,苏东坡分毫不以为然,潇洒依然。
苏东坡过得开心,义无反顾,像一阵轻风渡过了自身的一生。在苏东坡彻底松弛下来而精神欣然自得之时,他所作的美文杂记,就具备此类香醇的风趣美。
在苏东坡临终前,他曾轻轻地说过一句话:“灵山或许有;妄想前去,又有有什么用?”它是他的道家大道理。解脱之道取决于与当然,在不知道善而善。苏东坡连遗教都没对孩子说便来到。
苏东坡的肉身虽已化作灰尘,但他的精神将永恒不变在大家心里。因此,他的生命是永恒的,是幸福的,大家将把他的精神弘扬在全球的每一个角落里。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6
读完《苏东坡传》,我对苏东坡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形容他的一生——自然而然。
苏东坡的一生历尽坎坷,大起大落——1057年中进士,1080年谪居黄州,1094年被贬惠州,1097年南迁海南儋州。子瞻遭贬,如美玉入泥。黄州湫隘,惠州山高,儋州地僻。以常人眼光看来,这些地方怎能安得下大才?而苏东坡则不然。他在黄州开垦为农,曰“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在惠州饱啖荔枝,道“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哪怕在穷山恶水的儋州,他都有食生蚝之兴。处境不堪,他就顺其自然,寻找其中的美好,而不因处境艰难而忧烦。
苏东坡濒死的时候,钱世雄叫他想来生,苏东坡最后的话是:“勉强想就错了。”他一生自然而然,只做真实的自己。
曾经认为苏东坡乐观,读完此传,愚以为“乐观”不如“自然”形容得贴切。乐观,是把不美好的事物看得美好;而自然,则是真正意义上的从心所欲,不为外物所扰。倘若失掉了那份自然,他恐怕写不下“此事古难全”,道不出“鸿飞那复计东西”。失去了自然,他便不是我们所喜爱,所津津乐道的苏东坡了。
无论身在何时何地,“自然”永远是一个人最真挚,最不可舍弃的秉性,自然使人安详,满足,并且永远拥有生活的兴味。人本是自然的子女,自然而然,本就是人骨子里的天性。赤子之心永远让人羡慕,不就是因为其自然、本真吗?
我们每日行色匆匆地奔走着,工作着,学习着,很多时候繁多的任务占据了我们整个生活。我们可曾停下手中的活计,思考生活的真谛呢?不知不觉间,我们变得烦躁,焦灼,怨天尤人。这时不妨停下工作,给自己一段时间,做想做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吧。纵然生活一地鸡毛,也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7
岭南是天涯、域外,历代犯官被贬谪的地方。苏轼的政敌想从精神上、物质上折磨打击他,进而从肉体上消灭他。但是他不仅活着,而且快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让他的政敌无可奈何的地方。他们已经给了他仅次于杀头的惩罚,他们期望看到他痛苦不堪,看到他凄惶倒下,看到他低头认输,可是没有。在这场心里、人生博弈中,失败的是他的政敌,他们高高在上,权倾天下,操纵别人命运,却无法击败苏轼。
苏轼被贬到岭南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去岭南之前,他就为自己安排了后事,决心埋骨岭南。但是,苏轼在岭南那么艰苦的环境里没有死,这得益于许多方面。我觉得有以下十个原因:
一、性情豁达。苏轼有一种天真纯朴的心态,在任何艰苦的环境里,都能乐观地活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被贬的途中,美丽的乡野,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他都充分欣赏。过大庾岭,更是一扫沉思俗念。他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受难中却有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真可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务实。苏轼做官的时候,治理西湖,成就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美景。在黄州生活困窘的时候,他彻底放下了文人士大夫的架子,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在黄州东坡亲自种地,自给自足。在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向他学习。“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三、心中无恨。苏轼固然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就像他自己说,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非要唾弃不可。但是,他向来对事不对人,不曾在心里有真正的有敌人。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为政原则,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不追随不盲从。他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但彼此相惜,文学艺术上引为知音。对把他一路貶到岭南的章淳,他在章淳遭贬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即使对把他从岭南屋里赶出去的董必,他也最多是写一篇寓言嘲弄一下而已。
四、心悯天下苍生,不以己悲。他做官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在杭州有权利做事的时候,他抗洪、灭蝗、救孤,办安乐坊医院。他在惠州失去了做事的权力的时候,他关心民众疾苦,尽量用自己的影响力,写信给自己做官的朋友做实事。
五、天下到处皆朋友。苏轼就性格而言,适合做朋友,他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总是让生活微笑着继续,他自己有乐观的心态,也影响周围的人。他的文章让人爱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让读者快乐。他自己说,上可以陪神仙皇帝提建议,下可以和贩夫走卒僧侣交朋友。在贬谪地无论黄州,还是惠州、儋州,他都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他始终受到中下层官吏民众的爱戴。
六、幽默风趣。他弟弟个子高,但住的房子低矮,他写一句诗打趣“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惠州他无钱买肉,只好买别人不要的骨头,他发明了“火烤羊脊骨”,他说会让那些等着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
七、苏轼重视养生。他一直练瑜伽锻炼身体,他的身体很好。他自己总结了关于长寿的几句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八、善于创造发明,提高自己的成就感。苏轼在黄州时,因为贫困,买无人看好的猪肉,用小火,少着水的方法烧制“东坡肉”,发明美食,他自己烙“东坡饼”,自己制酒,自己研究草药,他自己嘲笑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
九、向佛。他第一次经历乌台案后死里逃生,他想寻找心灵的宁静,于是转向宗教。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十、书画怡情。他恰恰书画钻研是古今大家。
岭南非常艰苦,像苏轼自己说的那样“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凭着自己的坚忍、豁达、了悟、勤劳、悲悯、幽默、随遇而安、与人为善,使他无论走到哪,都受到欢迎,他最后安然度过了岭南贬谪的岁月。儋州留下了苏轼的许多踪迹,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帽等等,回归常州,人们像欢迎英雄凯旋一样欢迎他。
“此心安处是吾乡”使苏轼成为人生的赢家,他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造就了人间天堂,美如西子的西湖。他的“东坡肉“”东坡肘子”,至今是一道招牌菜,他诗词歌赋里的爱与情怀。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以生命的温暖。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岭南万里不曾死的何止是他的血肉之身?他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一刻不曾死去,一如他的文章,他的书画,他的美食,他的故事……一道万古不朽。
寒江雪,本名朱秀娟,1969年出生,高中毕业,北京市密云区人,是一个最普通的服装厂女工。20xx年7月开始学写诗文,作品主要发各网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