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3读后感

请欣赏《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精选7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1

翻开卷首,迎入眼帘的是一页刻录逝去光阴的照片,他的生命被铭记在时光之影,永恒定格在书卷之中。从他深邃又刚毅的眼神中,可以感受到他是一个对生活有独特理解和思考的人。当看到作者简介42岁就病逝,更使我内心深处无比敬仰,是他在1988年完成了百万巨著《平凡的世界》至今可以看得到色彩感受到温度的人便是路遥

在正文前一页,有这样一段话,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这是作者著书的情怀和精神内涵,而书的结尾这样记录到,准备:1982-1985年,完稿:1988年。从准备到完稿长达6年。这本书作者倾注6年时间精雕细琢,这一份锲而不舍的执着包含了太多对文学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情怀。就作者本身的顽强毅志品质足以使人感受到一种力量,历时6年使他苍老,但其精神永不磨灭。他经历的贫困、挫折、病痛,然而并没有被命运的遭遇而俘虏,反而坚持不懈顽强的活着,矢志不渝的坚持创作直至死亡。这部灵魂之作《平凡的世界》让我对人为什么活着,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书中主人公孙少平读书的经历让我很受感动,在微弱的灯光下、在贫瘠荒凉的土坡上,在没门窗的墙角里读书,甚至在打工期间背石头,脊背被压烂趁着雨天不出工,怀着颤栗激动的内心,在烂被子里认真读书,他有一个远行的梦,他也是一个寻路人,在旅途中,他所遇到的人,都在改变他的心智,这便是成就他非凡的源泉,敢于突破敢于斗争敢于抉择,懂得生活,自始至终他都没抛弃他远行的梦。

书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孙少安在6岁,他从此便开始了一个农村孩子的第一堂课劳动。他的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在沉重的生活面前,他勇敢的扛起家庭重担,时时刻刻为亲人着想,他的坚持,他的敢于思考,勇敢担当,在当时社会背景思想及环境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失败了又重新开始,起初连娶媳妇都没钱没家的人,直到最后成功。很多时候,环境迫使我们改变了自己,而最后又是以人的精神和毅力,改变了生存环境,这一个过程,简单到复杂到平凡的结束。这种细微的变化,无时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平凡的世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这力量就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让我从对当下的生活中,找到了活着的意义。肉体以外还有我们的灵魂,驱使肉体奔波在尘世间,困顿的是没有意志,一个没有毅力的人,最终会流浪于岁月,淹没于岁月,有时候看不清远方的路,有时候夜很黑,有时候没有路可走,有勇敢的心,就会永远在路上。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2

生活中悲剧和喜剧总是不断轮番上演,幸福的人以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中的磨难。

——题记

《平凡的世界》广为人传颂,路遥也因此被誉为青年人的心灵导师。早在阅读本书之前,我就被作者回忆本书创作历程的文章感动。这篇文章取名为《早晨从中午开始》,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作者昂扬的生活姿态和对作品的执着。怀着对作者的崇敬之情,我先阅读了他的成名作——《人生》。由于篇幅较短,读后感觉意犹未尽。

后来巧遇卓越网打折,我抓住机会以半价购入《平凡的世界》。一直想涉猎小说的我听从了好友的建议——“每晚睡前读几页长篇小说”,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翻开了这部伟大作品的第一页。没想到,曾对长篇小说敬而远之的却对本书非常着迷,每次都手不释卷、欲罢不能。读着读着,我对号入座,将书中主人公孙少平看作了自己的化身,与他一同感受人生大潮的起伏涨落,品尝世间的悲欢离合。

路遥对黄土高原的土地和人民有一种深深地依恋,这种情感甚至超越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在他的笔下,我看到了黄土高原上三代人的生活场景,看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政府治理与改革的艰难,喜剧与悲剧如走马灯般在各家上演。主人公孙玉厚一家,无论面临怎样的困难,都凭借亲人间的团结友爱和发奋精神化险为夷,并靠着坚强的意志和敢拼敢闯的勇气实现了由贫到富的跨越,由被人看不起到为人称颂。

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也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家乡和人民。特别是生活在老家农村的亲戚们,每年春节回家与他们聊天、听他们谈笑诉苦、和他们一道劳动已成为我的一种心灵享受。在他们面前,我不是什么大城市的学生或干部,只是做回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子弟,和他们打成一片。这种故土情结从很小的时候就已深深植根在我心中,因为我的父母以实际行动为我做了榜样。不管我今后飞得多高、多远,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扎在西南大山深处,我为自己祖上的农民出身而感到自豪!

路遥在书中不只一次夸赞劳动的力量,我们的`主人公孙少平是书中最典型的劳动模范。是啊,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踏实劳动,就一定能创造财富,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最可恨、最无能的永远是四肢健全却好吃懒做的人。孙少平,尽管我把自己看作是他,但事实上,和他比起来我真的太幸运、太不成熟。但我不会因此妄自菲薄,家庭出身和成长历程的确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和生活境遇,我没能像他一样经历如此多的苦难,自然也就无法做到他那般沉稳和坚毅。但我打心眼里佩服他,渴望成为他那样的人。他是我心目中男性的标准像。不过,从目前来看,我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情怀注定我无法变成他。没错,人活着需要榜样,但人若想要实现个人价值,首先得成为他/她自己,我只想做我自己,最好的自己。

我为晓霞的死而流泪,她是一位真正的烈士,也是一位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社会富有责任感的斗士。我羡慕少平能获得这样一位女子的青睐,我向往他们那种志同道合、矢志不渝的爱情。这是我梦寐以求、但又从未得到的……

书中也有大量关于政治的叙述,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都是政治动物。”是啊,个体生活在社会中,如何能脱离政治?尤其是在中国,官员的一个决策可能直接决定着老百姓的死活,这一点印证了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权力越大、危险也越大。可悲的是,我们国家直到今天仍受“官本位”等封建余毒的影响,绝大多数百姓(特别是农民同胞)的公民意识还十分淡薄,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教育落后。

本书结尾处,双水村的生活图景在新小学竣工仪式中落幕,给读者带来无限遐想。未来,无论村民的生活之路如何曲折,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通过教育,广袤的农村大地必将涌现出更多像少平、少安、兰香这样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坚强乐观、敢想敢做的追梦人。

路遥,向您致敬——生命已逝,灵魂涅槃。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3

天地浩淼,宇宙无限,人生微不足道。人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平凡的小生命。但正因为有了这平凡的小生命,才会有宇宙的璀璨。读了《平凡的世界》让我懂得了平凡中孕育着伟大,世界就是有无数平凡人依靠平凡的劳动创造的。把每一件简单的是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一坯黄土塑造了黄土高原上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劳动者和领导者,他们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有安于现状的孙玉厚,有敢于突破、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田福军,也有雄心勃勃、大爱无疆的孙少安,还有聪明伶俐、敢于追求真爱、舍己救人的田晓霞······这些看似平凡,却以各自的生活方式勇敢精彩地活着的人用自己的双手在平凡的人生中描绘出伟大。在这些促类拔萃的群星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外刚内柔、德才兼备、只存高远的孙少平。

他有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在他出外闯荡的征途中,他经历了无数次皮开肉裂的痛苦,也经历了矿场中无数次生死抉择的危险,尽管“路慢慢起修远兮”,但孙少平却没有现实中艰难的生活所压倒,而是坦然面对,用自己的坚强、执着赢得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同事的羡慕与敬仰。当揽工时,无论多苦多累,他都好不犹豫地揽下了,尽管含水淋漓,尽管被沉重的体力活折磨得遍体鳞伤,他从没放弃过也从没怨天尤人,而是越干越起劲。当矿工时,他更是表现出色。在那个随时都充满死亡危险的矿场里,每次工作都需要经过一番拼命,一不留神就有受伤的危险。那里需要吃苦、耐劳、勇敢和无畏的牺牲精神,这不是弱者的职业,要的是吃纲要铁的男子汉,而孙少平正是这样的男子汉,他几乎一天不误工,月月上满班。就这样,一个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的他来到了黄原这个小城市,在此打工。后来,他有凭着这勇气去了铜城煤矿挖煤。毋庸置疑,无论是黄原打工还是铜城挖煤,孙少平所承受的苦,所撒下的泪是令人惊叹的。那么是什么支撑着他一路走来的呢?毋庸置疑,那就是坚强!

“大漠的驼铃为什么如此动听,因为骆驼带着坚强走过了漫漫风沙;戈壁的胡杨为什么如此壮美,因为那千年不倒,千年不死,千年不枯,千年不朽的神话带着坚强的品质笑傲轻狂的风暴”。坚强是铁,坚强是钢,正是坚强才让孙少平克服了人生中的重重困难,而他的坚强的背后其实有一种坚不可摧的力量支撑着他,那就是他从书中所获得的宝贵知识。无论多苦,只要他掀开珍贵的书本,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他就会把一切艰苦抛之脑后。所谓读书能使人明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一路上只因为有书本这个人生挚友的陪伴,孙少平才会敢于超越人生的艰难险阻,披荆斩棘地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来。

他也有着“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豪情,为了追寻心中的世界,摆脱农村的小农形象,他勇往直前,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他都坚信“千淘万漉虽艰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他又有着“海纳百川,有容纳大”的胸襟,当他目睹曾经欺负过他的跛子女孩侯玉英身临险境时,他义无反顾地帮她脱离险境,当他意识到曾经玩弄过他的矿工将有灾难降临临时,他好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默默为他承受了即将来临的灾难,结果毁了自己的英俊容颜,但他从没后悔过。他还有着“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柔情。他对田晓霞的爱是那样的坚贞不渝、那样的缠绵。虽然他心爱的女孩为救别人而与他阴阳两相隔,但他对她的爱却有如一团熊熊的燃烧着的烈火永不熄灭······

什么是平凡?那种无目的地生活、碌碌无为、自甘堕落、听之任之的平庸者才是真正的平凡。而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呢?坚强是平凡吗?胸襟广阔是平凡吗?志存高远是平凡吗?对爱坚贞不渝是平凡吗?非也,非也!其实,这才是真正的不平凡,所谓平凡者不平凡!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4

陕北,是一块属阳的土地。这里的塬、陇、川、沟、峁、墚、壑、圪崂等地形地貌,袒露了黄土高原苍凉、古朴、雄浑、粗犷的原始美,也体现了陕北人朴实、善良、内敛、深沉的性格,更彰显了古老而年轻的黄土文化魅力。

这里的每一座城都古老,都深藏着一个文明的典故。清涧,一个清清明明的词,清如山涧溪水,明如草上阳光。路遥,便是清涧的风流人物,是清涧土地上生长出的一支笔。

巍巍苍天之下,黄土大地之上,这个朴朴素素的清涧人,将一支笔紧握手中,握得踏实,写得坦荡,挥洒得风光。他顶天立地,泼墨挥洒,蘸着秀延河的水,洗着笔架山的尘,绿着满青松的锋,以一支笔的力度和锋锐,横平竖直,大写人性的良善、尊严、正义与浩气,以平凡的生命,创造了一个平凡的世界,为清涧的前路,做了伟大的介引。

他虔诚匍匐,捡拾秋风里飘落的每一片黄叶,细数叶脉上的每一条纹路;他辛勤耕耘,播种黄土地上的每一段人生,摩挲生命中的每一粒微尘;他大气磅礴,挥洒浩气长存的平凡世界,与山河同美,与日月同辉;他以笔的风度,丈量人性的高度,穿越了陕北人一世又一世泥土一样的朴素温暖。

路遥,守住了这片土地,守住了生命中坚实的内核,使自我灵魂得以清洁、高尚而骄傲,从而成就了一个世界,也留了一个世界。他坦荡为人,含泪写作,热爱底层人民,关注他们的命运,思考民众的出路;他把灵魂揉碎,融进作品,表现了朴素的悲悯情怀,绝没有高高在上的俯视;他以质朴的仰望,写出对土地的恩情,这恩情,源自尊重和敬畏;他饱含深情,审视内心,与笔下的人物倾心交融,在平凡世界中,看到人的不平凡。

给世界留了一个平凡的世界,这是路遥亘古不朽的遗产。

这遗产,以低于山的高度,高出灵魂的清洁,高出文明的高度,高出人性的尊严。新的文化机缘里,不能忽略路遥,更不能忘记路遥;平凡的生活中,我们更需要路遥清洁精神的熏陶、浸染和滋养,从而懂得敬畏自然之伟大、造化之神奇,敬畏人性之美好、精神之绵长。陕北的后辈,唯不遗余力地继承、发扬、博大这种精神与敬畏,路遥才不会走远,我们才不会走丢。

他的路,正遥。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5

这个寒假我看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真的很感动。它让我知道什么是真正平凡的美,读后感(肖少萍)。

文中孙少平是主人公,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读后感《读后感(肖少萍)》。

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要做到自立自强。才能成为社会之有用人才。《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擦亮我们的眼睛,仔细瞧一瞧,那一位是孙少平呢?希望我们能像孙少平学习。要知道并不是高贵才是最美的。生活中的每往往是在我们不经意之中发生的!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6

《平凡的世界》一书,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从1975年到1985年近10年间城乡社会生活的巨大历史性变迁;且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以整个社会生活的变迁、思想的转型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个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孙少安和孙少平这些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苦难的人们,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在这里人性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痛苦与欢乐,苦难与拼搏,挫折与追求,劳动与爱情,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矛盾,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不平凡的平凡世界画卷,令人身临其境,让人荡气回肠。

作品中的主人公孙少安、孙少平都是挣扎在贫困线上的青年人,但他们自强不息,依靠自己的顽强毅力与命运抗争,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其中,孙少安代表的是那个时代立足于乡土矢志改变命运的奋斗者;而孙少平代表的是拥有现代文明知识、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们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社会普通人人生奋斗的两极经验。

而少安与少平两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少平,这个默默承受人生苦难却从不放弃的铁骨铮铮的有志青年。纵观孙少平一生:1975年初孙少平到原西县高中读书,那时他贫困,自卑;后来对处境相同的地主家庭出身的郝红梅产生了情愫,但在被同班同学侯玉英发现并当众说破后,与郝红梅关系逐渐变得恶劣,后来郝红梅却与家境富裕的顾养民恋爱。少平高中毕业后,回到家乡做了一名教师。他与县革委副主任田福军女儿田晓霞建立了友情,且在晓霞帮助下关注着外面的世界。而少平青春的梦想和追求也激励着他,让他不甘心在家务农而到外面去“闯荡世界”,在闯荡过程中,他从漂泊的揽工汉成为一名正式的建筑工人,最后又获得了当煤矿工人的好机遇。1982年孙少平到了煤矿后,尽心尽力干活,从学生成了一名优秀工人。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孙少平与田晓霞产生强烈感情的时候,田晓霞却因在抗洪采访中为抢救灾民而光荣牺牲了,后来田福军给孙少平发了封电报,少平悲痛不已。27岁的少平在一次事故中为救护徒弟也受了重伤,英俊面容尽毁,却遇少时玩伴金波之妹表白,但少平为她的前途与自己的感情而选择拒绝;他并没有被不幸压垮,少平从医院出来,面对了现实,又充满信心地回到了矿山,迎接他新的生活与挑战。

一生中,他虽潦倒,却从没停止追逐梦想的步伐,虽不幸,却从不言败。他的家虽是贫困的,却又是温馨的,他的爱情虽是遗憾的,却又是甜蜜的。即使最后为了救人而毁容,也不能动摇他那颗年轻的,与命运抗争的心,因为他不甘沦为命运的玩偶,他的青春理想也激励着他闯荡出一个不平凡的世界。典型黄土高原好汉的他,也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寻找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把少平塑造成一个在平凡的世界里却不平凡的形象。

《平凡的世界》对我的影响也许我现在还无法预测,但现在我最少懂得了: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等待我们到底是幸福还是灾难,就像我们永远不知道看似外表完美的苹果里面是好还是坏,只有我们自己去品尝、去接受,才知道那未知结果的味道。作为平凡的我们,注定会有一个平凡的世界。可我们可以选择,如同少平乐观、坚强、勇敢的去接受、面对生活中一切不幸,认真对待任何一份工作,热情对待每一个人。如此的话,同样会取得优异的成绩,受到别人的尊敬。

而且相对于那个年代来说,幸福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平稳的时代,可以有着安稳的生活,不会遭遇到与孙少平一样的苦难,但是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历练,我们是平凡的一员,要跨过泥泞,我们要做一个不平凡的自己。

但反思当今社会那些好吃懒做的年轻人,实在是惭愧。官二代,富二代,啃老族,这些人实在令人痛心。一些人如同温室里的花朵一般,遇到如高考落榜和失恋这等小事就自暴自弃,甚至跳楼自杀,轻视生命,丝毫经不起生活的小小考验,实在可悲。由此我们更应该学习少平这种自立自强,奋斗进取的精神,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最后,以路遥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无休止的奋斗,只有认定了目标,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篇7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江水平静下来,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霎时间江面上洒遍了银光;450字作文我深深的感受到在我受伤的时候,是您用温暖的手抚平我的创伤。"我觉得自己就好象在坐牢似的,样样都要被人管,无聊极了。如果你们是孩子,你的父母这么说你,你是否感到没有信心;

全书字里行间流淌的全是浓浓的爱意,对土地,对父老乡亲的亲情、友情、爱情。特别是孙少平,也是我最佩服的角色。一个出身卑微,家境极端恶劣的农村少年,一个忍辱奋进,不卑不亢的学子,又或者说,农村的孩子,因自卑而上进,以上进求尊严。少平平凡的一生,分化于农田、城市工地,还有煤烟四起的地下坑道中。田晓霞的出现,给了少平的生活更加丰富的内容。关于她的章节,我都会一遍又一遍的通读因为有她出现的时候,总会让人觉得生活充满了阳光,有了她,少平就算生活再苦也还是幸福的。田晓霞是少平的一个梦,她的牺牲,让人认识到这就是生活。总之,世间所有的真情都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我想起冰心曾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路长径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凄凉。”这爱情,这友情,再加上一份亲情,便一定可以使你的生命之树翠绿茂盛。

读完路遥先生的这一著作后,我的心如同书名一样,平静又平凡地接受了平淡的结局。但是,在这平凡的世界里,却隐藏着一些不平凡的东西。当生命的搏斗,命运的抗争,精神的洗礼,社会的变迁,爱情的萌动等第诸多人性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就是一种不平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