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读后感

笔构网

2025-09-13读后感

请欣赏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一个追求特立独行想做医生的美国女子和一位在美国长大不合群的中国男子组合家庭。他们彼此艳羡,男子羡慕女子的坦然自若,自信大方,毫不畏惧;女子羡慕男子的特立独行。这样的结合似乎很合理,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们与周围格格不入。因为家庭,女子放弃了医学梦,最终把所有的梦想期望寄托在女儿身上。男子则想让女儿变得更受欢迎,拥有更多的朋友,一直被异化,被忽略这也是他曾没有得到过的。然而她们的女儿并不喜欢医学成为干练的女强人,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性格有点孤僻的小女生。接下来,她承受了太多,终于因为“极度”关注走向毁灭。

父母以为很爱我们,给我们所有,结果发现却只是他们想要的。乖巧的孩子想要父母开心,结果发现自己不开心。

我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她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都是普通的人,不必为充当缓和矛盾的工具,而接受所有,承载过多的期望。

在外人看来你恍如救世主,试想当年王昭君出使西域和亲的背后她隐藏了多少悲哀与孤独,却仍要以光辉的和亲使者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我们千古吟诵,而不知她背负了多少光辉使命的压力。但还是值的肯定:她伟大,她隐忍。一个让人敬佩又怜惜的女子。

我们应该要有自己的声音,不必去伪装成大家想要的样子。

倘若他们的女儿是一个会发出自己声音的人,那么她也许不会走向绝望的道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就算你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多么的不合群,你也不会觉得孤独。这个社会并不缺少孤独者,不必自怜自艾。有句众所周知的话:你的孤独虽败尤荣。“认清自己的孤独,才能倘开心扉,才不会被孤独本身所困扰。不用逃避,不用掩藏,这样就是你,或许看起来就是那么的不合群。”这是我想对莉迪亚说的,你背后似乎有些我的影子。

对每个人来说生活本身是不同的,没有好坏之分,你觉得快乐那就对了,人生也就是这么回事。我不说庄子的虚无主义,我不能超然物外,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得由你自己选。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近期教育类的书籍读多了,稍微有些审美疲劳。于是便在微信读书上寻找不同风格的书籍,看着看着,我把目光锁定在“女性必读,成长必看”的这个书单,打开书单,看到位列第一的是小说《无声告白》。

《无声告白》的作者伍绮诗是美籍华裔作家,出生于美国,毕业于哈佛大学。2014年,处女作《无声告白》获得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获奖前,她已写作多年,小说及散文作品多见于各类文学期刊杂志。

小说主要围绕着家中老二莉迪亚的死亡迷局进行展开,拨开层层迷雾,才得知莉迪亚为了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而选择自沉湖底,告别这个她一直唯唯诺诺,活在别人期待中的世界。

阅读这整本书时,我都追寻着作者的文字,去找寻莉迪亚死亡的真相。当她被从出事的湖底打捞起来的时候,脸已经被啃咬了一半,面目全非。这样的画面着实令人有些压抑!不过,最令人压抑的远非如此。

某日,莉迪亚的妈妈因为想要追求个人的理想,便抛弃丈夫詹姆斯和大儿子内斯和女儿莉迪亚,离家出走。自那以后,他们三人都盼望着她的回来。莉迪亚暗自祈祷,只要***妈回家,她什么都听妈妈的。最后因为莉迪亚的妈妈突然发现自己怀有身孕,只能放弃自己的理想,回到家。就这样,他们一家团聚了。悲剧的序幕也渐渐拉开。

莉迪亚对妈妈的安排唯命是从,学妈妈希望她学的课程,带着妈妈对她的期待活着。作为混血儿,在学校备受排挤,几乎没有朋友,却还要在父母面前假装有朋友,假装和朋友电话寒暄。面对不及格的物理试卷,她不知道如何面对对她抱有高期待的母亲……

读着莉迪亚在家中所遭遇的一切,感觉她承受了她这个年纪所不能承受之重,这些重担压得她喘不过气。本来哥哥内斯一直是她得以依靠和倾诉的对象,只不过哥哥也去哈佛上学了。最后,她终于选择了与这个世界决绝。

对于杀害莉迪亚的凶手,她的家人各自有各自的猜想,只不过凶手就是他们而已!他们是将莉迪亚推向湖底的凶手!

16岁花季小女的莉迪亚,战战兢兢地活着,令人压抑地行走在作者的字里行间。不过更悲剧的是,这样的悲剧不只出现在小说里,生活中更是有迹可循。

许多家长,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寄托在孩子成长,把自己的诸多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有期待,固然是好事。但是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而让孩子一味地向前赶路,这样最后究竟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

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生命始终是他们自己的生命,他们的人生也只能由他们自己掌舵。作为成年人,可以适时为他们的人生指点迷津,但是始终要铭记:在他们的人生航线上,他们才是自己的人生主角!他们不是成年人弥补自己遗憾的工具,让孩子成为他们自己,是成年人能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

前段时间第一届学生来看我时,其中一个孩子在和我聊天时,因为她在小学阶段十分喜欢表演,于是我便问她,在中学还表演吗?还跳舞吗?这时,她的脸上掠过一丝忧伤,无奈地说,“我现在没有什么一技之长了,只有学习了。”

我很好奇地问她,“怎么不跳舞了呢?不喜欢吗?”“因为我家长不允许。”说到这里,她不仅委屈地落泪了。继续倾诉着,“有时候真的觉得很委屈,本来每天回家学习都很累了,他们还让我做家务。做了家务,还要说我做的不好……”

她还说了一些很委屈的事,听了之后,我也觉得有些心疼,只能试着安慰她。可是我忘不了小学时,她是个多么外向开朗,爱笑的女孩呀,如今却如此的多愁善感了。想着,不免难过。

孩子别无选择地出现在现在的家庭,父女母子一场,都是缘分。希望父母用智慧的家庭教育,给予孩子得以完整成长的生长环境。如果没有能力提供充足的养料,也不要做伤害孩子的推手!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无声告白,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讲了一个不独特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道出该书的核心,接着从家里各个成员的角度去探寻莉迪亚死亡的真相。

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很多的父辈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经历自己曾经走过的错路,弯路;总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够超越自己;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完成自己当初未能完成的梦想!他们并未把自己的子女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生命的延续,视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小开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长!一句“我们是为你好”,“你不懂,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就抹杀了子女的所有独立性!殊不知,社会在演进,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绝对的参考性!何况还隔代!

在父辈的畸形关心下,也就产生了,读书时不让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观!似乎毕业后这么短短的几年,就要决定人生的几个重要大事,事业、婚姻!

文中的莉迪亚就是在这种父母的期待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迎合母亲的梦想,奋力逼迫自己读书,因学习成绩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成为父亲心中的“合群的人”,经常装着再给并不存在的朋友打电话!最后这一切终于压垮了她!

希望这种父母越来越少,希望有这种背负的人都能摆脱这种不合理的期待,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而为人,是来体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随便揉捏和摆设!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一层一层的剥开真相,一层一层讲出故事,前前后后深深浅浅的矛盾,所有的剧情,大抵都事出有因,或许是很久以前的一次出走,或许是更久之前的婚礼上的一句话,又或者是父母成长经历所带来的创伤,那些曾经耿耿于怀的经历想法,那些曾经刻在骨子里的情绪,最终都会在无形中对珍爱之人带来影响。也许我们从父母身上遗传的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面貌身材,更是父母的经历和精神的印刻。

童年时候的动荡不安,惶恐失措,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良好的安抚和引导的话,如果一直伴随着成长而拥有越来越多的压力时,最终带来的是迫切寻求解脱的冲动,迫切渴求自由的欲望,那或许是对外物对理想寄予所有的精神和情感,又或许是通过别的途径寻求发泄,更或许根本得不到发泄释放,而后陷入黑暗,寻求黑暗,在极端中得到解脱。

所有人都在维持岌岌可危的家庭关系,而所有的中心和压力都聚集在莉迪亚一个人身上,除了汉娜,是一个灾难过后的新生儿,是一个安静的旁观者和完美的观察者,只有她知道,看到了这一切,所以她试图阻止,试图解释,却无能为力,却无从解释。

莉迪亚在黑夜里终于探寻到了问题的症结,终于看见了自己的绝望,她找不到解决的办法,如果中心消失了,这些脆弱的重担都随之沉入水底的话……

最后,所谓大人们终于有所察觉,那些错误的源头,那些过去不堪,都随着最重要的那个人的逝去而消失,留下来的人,还是要继续往前,继续生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5

人生,可以如李白般快意潇洒,“鲜衣怒马少年时,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也可以像元冕般淡泊名利,“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人生,还可以似陶渊明般悠然自得,“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铭记一点:我们要活出个性,活出精彩!莉迪亚就是这样一个活出个性和自我的女孩。

“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这本叫作《无声告白》的书开头只是这样寥寥几个字,故事由此展开:莉迪亚的妈妈玛丽琳是詹姆斯眼中的随波逐流者,莉迪亚的爸爸詹姆斯在玛丽琳眼中是与众不同的,两个人的期待同时交织在莉迪亚的身上,莉迪亚只能无奈地承受着一切压力,犹如牢笼中的小鸟渴望蓝天和白云。回顾莉迪亚的一生,虽然痛苦却又快乐。这痛苦是漫长的,因为一直以来她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挣脱不开,这期待像积雪,一片一片地压在她小小的脊背上;这期待如刀刃,一寸一寸地划过她白嫩的肌肤;这期待似枷锁,一点一点地禁锢她的思想。她开始失望,痛苦,绝望,麻木。好似一切的快乐都离她而去了,留下的只有无言的痛苦。

人们摆脱痛苦的方式有两种:一种人会选择接受现实,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而另一种人却会选择摆脱束缚,重获心灵的自由。莉迪亚是一个勇敢的人,在许多压迫把她压的喘不过来气时,她选择直视心灵的痛苦,甩开这些贴在她身上的标签。虽然故事中的她因意外溺水而死亡,但在她生命终结之时,她的心中尽是快乐与自由。

你看,每日小心翼翼,忧谗畏讥的可怜人只能感受到无尽的苦与不可名状的痛,而不在意别人看法,坚定自我的聪明人却活得精彩而又自在。无论如何,你都应该明白,如果从一开始你的出发点就只是顺应群众,讨人喜欢,那你就得准备在任何时候,任何事情上妥协,最终你将可能一事无成。我们不能保证,你不在意别人的眼光生活就会成为伟人。但是我们可以细想一下,哪一个伟人从一开始是成功的?哪一个伟人没有年少轻狂时?可他们不也都是面对着别人的流言蜚语和冷嘲热讽,一步一步登上巅峰的吗?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所能做的就是做出好榜样,要有勇气在风言风语的社会中坚定地高举伦理的信念。”这就正如同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他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面对着教皇的迫害,教会的公开侮辱,各路天文学家的挖苦与反对,哥白尼都仍是一个人无畏地站在风口浪尖,无论是什么样的刁难,都没有使他放弃追逐真理的步伐,终于,在历经了这么多的磨难后,他所支持的日心说终于得到人们。

如果一开始他在别人的冷嘲热讽下就退缩;如果一开始他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下就羞愧;如果一开始他在别人无情的迫害下就放弃;那么真理的面纱,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揭开?无论是追求真理还是追求梦想,我们都应毫不动摇地坚定自己的目标,面对别人的嘲笑不畏惧不退缩,只有这样,我们离梦想才会越来越近。

可是放眼现实,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忘记了如何为自己的梦想而付出,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不能忍受丝毫不适应的风雨。他们总是追逐所谓的时尚,随波逐流,没有自主观点,一味地顺应大众……这些人永远处于人生的“舒适区“,什么问题都不思考,什么目标都不追求,那最后的结果也只是提前“死亡”。

芸芸众生中当然也有许多人活出人生风采,他们有更强的自主创新意识,在生活中不断突破自己。例如尼克胡哲,他生于澳大利亚,天生没有四肢,这种罕见的现象,医学上取名“海豹肢症”。因此,他受到了许多人的冷嘲热讽,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骑马、打鼓、游泳、足球,尼克样样皆能,在他看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拥有两个大学学位,是企业总监,并且还于2005年获得“杰出澳洲青年奖”。他为人乐观幽默、坚毅不屈,热爱鼓励身边的人,年仅32岁,他已踏遍世界各地,接触逾百万人,激励和启发他们的人生。

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更需要的是一颗敢于面对风言风语而无所畏惧的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险阻,也依然坚信:生活其实处处有阳光,但阳光之前总是要经历风雨的。不要害怕生活中的狂风暴雨,坚强地面对一切吧,坚信总会有出现阳光的那一天。我们要竭尽自己的能力,活出风采,我们就是那颜色不一样的人间烟火!著名的中国企业家陈欧说过这样一句话:“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行,路上少不了质疑和嘲笑,但,那又怎样,哪怕遍体麟伤,也要活得漂亮。”是的,我们要活的漂亮!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6

我们生活在一个脆弱的世界,而有一句话说,时间是抹平一切的良药,没错,我们又生活在一个不得不向前看的世界。

一个表面上和乐融融的家庭,实则是脆弱的。围绕着一个人为中心转,而当那个人消失的时候,所有人却没有察觉,整个家庭分崩离析。

一场黄种人和白种人的婚姻,也是脆弱的。丈夫在妻子的怀里终究找不到融入这个社会的方法,而爱情摧毁了妻子标新立异的道路。

一个在男权社会中虚无的梦想,终究敌不过家庭的牵绊。一个梦想,坚持了九个星期,然后一切付诸流水,最后只能将自己的梦想安在女儿头上。

为什么是莉迪亚?是因为那蓝色的眼睛?还是因为在母亲消失后的莉迪亚已逐渐抛弃了自我,消失了?强行安装的梦想没有真正的落脚点,而是在某一个时间点爆发了,就是那天晚上,那个莉迪亚想要重新回归自我的那个晚上。

哥哥和妹妹,爸爸和女儿,杰克和莉迪亚之间的情感,建立在嫉妒、互相欺骗的根基上,也逐渐腐朽,造成严重的后果。

但是,当每个人从一个个虚无的梦想,从逃避现实的心理中解放出来,时间给了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推动他们向更远的未来走去。一切破碎的终将恢复,却不是以前的样子。人类,是多么坚强的生物啊!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7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已经看完,这部小说情节扣人心弦,开篇的一句:迪莉娅死了让人们不禁产生许多疑问:迪莉娅是谁?她怎么死的?为什么会死?她的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一系列的问题随着剧情的慢慢发展逐渐浮出水面。

这是一个关于种族歧视,家庭教育题材的一本书,有人说读完之后很震撼,我倒觉得很遗憾。迪莉娅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她就这样走了,因为他们为她规划好的美好的未来还没实现,与其说是迪莉娅的未来,不如说是她父母的期盼。母亲盼望着迪莉娅做一个出色的医生,因为她年轻时就与众不同,热爱化学,想要成为一名医生。结婚之后,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孩子和丈夫的身上,没有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她就给迪莉娅灌输以后要成为医生的思想,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迪莉娅的内心是痛苦的,但是每次妈妈给她提出新的目标时,她都只有一句话:好的,妈妈。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迪莉娅是家里最受宠的孩子,毫无意外,即使是哥哥和妹妹加在一起也抵不上父母对她的无限“钟爱“,只是这钟爱让她喘不过气来。作为美籍华裔的迪莉娅父亲:托马斯,虽然小时候成绩优秀,成功考上哈佛大学,并差点成为那里的教授,但是内心里他是孤独的,因为种族肤色的不同,从小到大遭到许多的歧视和排挤,而他对于孩子的最大要求就是:合群。别人做什么,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什么,他希望迪莉娅有更多的朋友,参加更多的活动,仿佛那样他与他们就并无差异。但是他忽略了去关心孩子内心的世界,忘记倾听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不知道自己的孩子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把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强迫自己的孩子去做,结果只会更加糟糕。

指引迪莉娅踏入那条湖的好像是她内心深处的声音,当湖水蔓延开来的时候,她好像真的解脱了,没有考试,没有父母殷切的目光,没有同学讶异的眼神,那一刻她觉得很幸福!迪莉娅没有朋友,是的,一个也没有,虽然每天她的父亲都会为她经常与朋友联系而倍感欣慰,事实上每次的电话都是她一个人的独角戏而已,她编织谎言欺骗他,然而,她又有什么办法呢?是父母的重压让迪莉娅踏上了通往天国的阶梯,她终于得到了解脱,没有期望的眼神,也没有失望的目光,她自由了。

虽然每个孩子的生命都来自父母,但是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以后他会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生,父母强行的把自己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是不明智的。不仅自己累,孩子更累。父母更多的应该是关心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要他做什么。虽说父母的初衷或许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一厢情愿的好,只会让人难以接受,甚至让孩子觉得压抑。毕竟孩子开心快乐才最重要,不是吗?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8

莉迪亚失踪了,作为掌上明珠,这件事对全家来说无疑是一声平地惊雷,追随着姐姐的脚步渴望得到关注的妹妹汉娜,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全优哥哥内斯,渴望摆脱母亲的阴影并将希冀全数寄托于女儿的母亲玛丽琳,自卑且怯懦的亚裔父亲詹姆斯,每个人都毫无头绪。

在我看来这本书描绘的是群像剧,更是一个家族的悲剧,由谜团被层层剥开展露到结局真相浮出水面,每一个人的故事和心路历程都被剖析透彻,一蛛一丝的细节似乎都引出了结局的必然性。

读毕这这本书,我的内心有一丝莫名的怅惘,不能说在这本书里我看见了自己,只能说我在某个人的侧写中窥见了自己的影子。每个人都遵循着自己的原则学会了如何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一呼一吸,因此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顺应他人的期待而亦步亦趋,往往忽略了发自内心的声音。就像书评所述:我们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并非自作聪明的一味逆反,无需低眉顺眼的乖巧听从,既然你认定了人只活一次,那么何妨在有限的生命、范围里活出自己?

同时书名所著也颇有警醒意味—无声告白,我们渴望他人能从自己的一颦一蹙知晓心中所想,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重合的树叶,相同,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完全洞悉另一个人所想,正因为我们皆为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只能无限趋同而不能完全一样。那么语言在其中便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可以是一个家庭矛盾的引火索,但如若你发自内心,诉以真诚,那么我相信心声的碰撞必然会有回响,语言也可以是一个美好家庭的催化剂,一份友谊的粘着剂,一段关系的调和剂。

最后引用黄永玉先生的一句话—明确的爱,直接的厌恶,真诚的喜欢,站在太阳下的坦荡,大声、无愧地称赞自己。陌生人,愿你我都能以有声代替无声,用赤诚交换虚掩,向自己的小天地告白,替自己爱自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