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笔构网

2025-09-16读后感

请欣赏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精选8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1

坐在藤椅上,杯中的茉莉散发着沁人心脾的馨香,轻轻地弥漫在身边,手捧着那本淡绿色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散发出独特的童真,随着那一片片思念的云彩飞向那曾属于我们久违的世界。

晨曦中的鲜花故然绽放着娇嫩的花瓣,唤发着淡淡的清香,顶着残阳采的花失去了晨曦中的娇嫩与芳菲,却平添了一种迟来的成熟、风韵。这是鲁迅先生的童年,一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鲁迅先生是一个幸运儿,但同时也是不幸的儿,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可以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地游玩,他可以静静地听油蛉在低唱;他可以在白雪飘飘的冬天捉鸟。但同时他却承担着超越年龄的负担,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学着放弃,抑制自己的渴望去背那些所谓的经典《鉴略》《千字文》《百家姓》,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忍着失去双亲的痛苦,小小年纪的他就要学会着承担一个家的重任。

或许,这就是那个沾满碎屑的青葱时光。在这个时光中鲁迅学会了长大,学会了承担,学会了思索,而我随鲁迅也懂得了成长。有人说一篇好的文章不在于你有多美的文字,重要的是你是否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与共鸣。而鲁迅先生做到了,他用他平淡朴实的语言唤发了多少人的思考,唤起了多少人的回忆和曾经拥有的幸福时光。

小时候我喜欢坐在藤椅上,依偎在外婆的怀里望着满天的星星,在宁静的月光下,数星星。在月色如水的夜晚,享受着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温馨。如今的我,离开了过去,不再拥有过去那些时光了。这,或许是一种遗憾,但同时却多了一份充实。现在的我拥有着许多许多的书。每天在书中遨游着,努力地学习,拼命地争取明天。或许这很累很累,但我却在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成熟。这或许是在过去那些美景中体会不到的吧!

童年,在随着你我的长大渐行渐远,或许它会消失在人生的尽头,但它却留在了那一片片琐碎的记忆,闪耀在星空中,虽然只是点点微光却足以照亮你我前行的路。在如今的时代中,不如读一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吧!

合上《朝花夕拾》,品尝着那杯尚留余温淡雅的茉莉,时光又将我带回了那那一个轮回。

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2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记录鲁迅先生,青少年时的记忆。

其中我认为最感人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父亲的病》追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所引用的药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场罕见而充满迷信色彩的东西,如什么“一对原配的蟋蟀”、经霜三年的蔗、败鼓皮丸”等。这些“名医”实质是巫术医道部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骗取钱财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它们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荒诞乃至罪恶的本质。

作者为了父亲的病,到处奔走,我想他的父亲,有他这样的儿子,应该很幸福,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造字年少时的他因父亲的病迟到后边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从此不再迟到。

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先生刻下的早字不仅是吸食的枣根都要早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先生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迅先生的父亲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术水平低下,但实质上应归究于医学的落后,导致鲁迅先生的父亲病程拖延,最后撒手人间不叫人黯然泪下,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鲁迅似乎就是在对当时的封建腐败社会的批判。

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3

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童年,没有谁的童年是一模一样。如果让我们再次细细回望一次自己的童年,所有人定会开怀大笑,继而放声大哭,最后微笑着睡去。

鲁迅先生的童年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童年的“三味书屋”就是小学,“百草园”就是我的家乡,一个给我带来快乐的地方。更别说那些好朋友们,别说门口的河了,单是收过稻子的田野就有无穷的乐趣。

没了散发稻香的稻子,田野里留下一望无际的稻秆。在那些稻秆中,有一些难以发现的乐趣——那就是,青蛙。记得那时在田野里抓青蛙,遇到了一只超大的牛蛙,一群孩子追在牛蛙身后,追了半个多小时,愣是抓不到。不过还是有一些小收获的,捉到了几只青蛙。在好朋友的指导下,我也抓到了一只很小的青蛙。

童年是一场“笑话”,童年时做的很多决定现在看来是十分不明智。但正因为无知,童年才显得多姿多彩。

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4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让我感触颇为深刻。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中透露出鲁迅年少情况时的无知,似乎也飘向了我的心灵深处。

《朝花夕拾》所收的十篇散文,“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的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的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先生早期的思想和生活乃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是鲁迅先生在风度残年的岁月下写的。当他回忆曾经年少时代的点点滴滴时。也同样拨动我们的心弦。想必当时的他也有一翻风味吧。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虽然说她是乡下人,但却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野,多了城里孩子的娇气。他也曾怀念小时候在百草园中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生活,与昆虫为伍,与鸟儿歌唱。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具味,枯燥、乏味。是鲁迅先生对三味书屋的最好诠释。或许在我们的童年中也曾拥有过光辉世纪,在草丛中玩耍,捉蝈蝈,在河边童真地板着手指头数鸭子,听着河水从远方滑过,那悦耳的流水声,仿佛那是天籁之音。鸟儿在数值忘却自我的歌唱。想到这里心中不由得泛滥起怀念童时的乐趣。

我们的童年一去不复返。渐渐地在脑海中留下美丽的痕迹,《朝花夕拾》让我们领略鲁迅先生的往事。

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5

童年就像一杯浓郁可口的咖啡,品味时很甜美,但甜美中带有一点苦涩;而成长则像一杯芳香四溢的茶,入口也许很苦,那是因为你失去了童稚,失去了那份坚持的勇气,失去了一份心灵依慰,但随后你就能品出这茶的醇美、香甜,让人回味无穷,我在成长道路中学到、懂得了许多。

清晨开放的花到傍晚才摘取,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和芬芳,但夕阳的映照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使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我看着,陷入了沉思。

进了初中,发现每本语文书上都有鲁迅的文章,几乎每一篇文章都选自一个好听的名字《朝花夕拾》。一遇到鲁迅的文章,老师都会细细地讲,课文下边的注释也总是密密麻麻。《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本应该快乐美丽的童年,因为笼罩在那个封建社会,时不时透出些迂腐的气息,所以鲁迅要批评,批评那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先生以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的视点,叙述了这沉闷的一切。

百草园是少年鲁迅的乐园,百草园里长着碧绿的菜畦,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有在树叶里长吟鸣蝉,有伏在菜花上的肥胖黄蜂,有忽然从草间直窜云霄里去轻捷地叫天子。在园子里的少年鲁迅经常搬来凳子,爬上大树,在树杈上坐下,寻找着鸟蛋,大人来了,他又到草丛里去趴着,在青草的掩护下与大人捉迷藏。冬天,下了雪,他又会照着闰土爹的方法,玩雪和捕鸟,无奈每次所捕的的鸟少之又少。

《朝花夕拾》中,给我影响很深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阿长是鲁迅家给他请的保姆,这个乡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检点:总之在私底下对别人指指点点;给鲁迅讲长毛的故事来吓唬他;还害死了鲁迅的隐鼠;睡觉摆人字形,差不多要霸占整张床铺。但就是这样的阿长却给鲁迅买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经》,满足了他的愿望。

童年的回忆就像一本令人难忘的日记,不经意一翻会让你感到流连忘返,哭笑不得,但更多的还是欢愉与喜悦。当我们有空时,不妨品品成长这杯茶,翻翻这本“日记”你会发现:自己得到了许多。

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6

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是一派大作家,他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是乡下人,却能和城里人一样去读书。少了乡下孩子的粗狂,多了一份知书达理。少了城里孩子的娇气,多了一种大度气派。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虫子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味儿。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神速,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会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斋的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闲来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处世不深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成有血有肉的。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一切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虫子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年迈的老人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小的时候,自己也曾拥有过那样的光辉世纪。喜欢坐在河岸边看着鸭子从身前游过,颁着手指头细数“一只,两只……”喜欢奔跑在林间小道,抛开心中的不愉快,尽情去笑,不用管礼数是否;还喜欢躲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看着同伴进进出出找自己的忙碌身影,最后因为自己躲的技术太高超,无奈,只得向我低头认输。想到这里,心中有种窃喜的感觉,说不上来是什么。好象是一个小小的“阴谋”得逞了,又象是躲过了一场小小的“灾难”。

我们的童年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美丽的回忆。《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儿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啊。

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7

翻开《朝花夕拾》,仿佛就像是鲁迅先生在跟我讲述着他回忆的一点一滴。《朝花夕拾》是回忆性的散文集,这本书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五猖会》中鲁迅的爸爸叫鲁迅读《鉴略》,并背出来,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爸爸,但是他是我感兴趣是教我,和鲁迅爸爸不同,和《竹影》中的爸爸又相似的地方。

记得我小的时候,一天,爸爸抱着我路过少年宫,就把我带了进去,我仍清晰的记得当我看见别人在画画时那种好奇,因为我觉得话可以把自己想象的世界和现实联系在一起,还有我惊异于那些颜色,似乎这个世界的颜色都在我眼前,爸爸问我:“儿子,想学画画吗?”,我摇了摇头,因为我看见画画的人在画水果,这不是我想象的。

晚上回家,爸爸早已准备好画画的工具,说:“儿子,我来教你画画。”“不,我要自己画。”我只想画出自己想象的那个世界,爸爸也不着急,耐心地在一旁指导我,告诉我许多画画的技巧。

现在,儿时画的画早已不知去向,至今回想起来,就觉得那记忆总是无法抹去,反而像珍珠一般沉淀下来``````

小学生读《朝花夕拾》有感 篇8

我读的名著是《朝花夕拾》,作者鲁迅,我不觉得这像是一本名著,反倒像一个朋友与你闲聊家常。这本书主要是记述了鲁迅从幼年时期到青年时期的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明初的生活风俗画面。《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对逝去岁月的回忆,真挚的情怀,无奈的忧伤,这一切都是能感受到的。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曾几何时,我已远离了童年,每天都在这忙忙碌碌的学习中,纷纷扰扰的生活中,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吧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