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梅兰芳》的读后感(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1
今天,我读了《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梅兰芳那种浓厚的爱国情意,使我心中的敬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篇课文概述了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侵略者演戏,就把胡子留下来,他四处奔波,为了维持生活把北京的房子卖掉,终于他找到了一位当医生的朋友,向他说明了自己的处境,医生被他的爱国精神打动了,帮助他度过了难关。抗日战争胜利后,梅兰芳剃须登台演出了。
读了梅兰芳这篇文章,我的心里产生了极大的触动。是啊!这是多么浓厚的'爱国情,多么深的民族气节啊!他和战场上英勇杀敌的英雄们比谈不上是什么壮举,但就是他不肯蓄须这一点保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捍卫了祖国的尊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不低头折节的人!
翻开历史的史册,有许多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抗日英雄,他们和梅兰芳一样,虽然方式不同,但是他们热爱祖国的心是一致的。在1936年6月3日,赵一曼在赶往抗日游击区的途中不幸落入日军的魔掌。被带回了哈尔滨,凶恶的日军对她进行了严酷的刑讯,其中包括电刑,老虎凳,灌辣椒水,等更严酷的刑讯。日寇逼迫他供出杭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可是赵一曼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吐露出任何实情。日军知道从赵一曼口中得不到有用的情报,决定把她送回珠河县处死“示众”。同年8月2日,赵一曼被押上开往珠河县的火车。此时,在她牺牲之前最想念的是自己的儿子。当赵一曼昂首走到小北门外的草坪中央时,几个军警的枪口对准她。一个军官走到她的面前,赵一曼怒视了一下把手中的纸卷递过去,日军看过字条,向军警一挥手,罪恶的子弹射进了她的躯体,鲜血染红了大地。
如今,抗日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那些战场上壮烈牺牲的英雄和永不屈服的艺术家将铭记在我的心中。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2
读了《梅兰芳蓄须》这篇文章,我心中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梅兰芳因为演出需要剃胡须,可是在日本侵犯中国的六年他没有那么做。侵略者逼梅兰芳演戏,他逃去了香港,可没有收入,只有卖了北京的房子。后来梅兰芳又被威胁,他求助一位医生,最终成功装病逃过一劫。在抗战胜利时,他当天剃了须,还高兴地演了一场戏。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深深被打动了。也许梅兰芳老先生的举动,和那些为祖国献出生命的英雄相比,谈不上什么壮举,可是他宁死也不向侵略者低头,不委曲求全,就足以打动每一个中国人。
在我的脑海中,还有这么一个人,他不是什么救世主,而是一名教书先生。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要修筑炮楼,可人手不够,于是就抓了两名教书先生。那的规定就是没完成任务就要挨打。两位老师第一天就没完成,何老师并没有反抗,而方老师却宁死也不摘下眼镜,何老师去扶他,可方老师却愤怒地对他说:“你把眼睛摘了让人打,和你把脸送给别人打有什么区别”终于刺刀从方老师背后穿了出来。方老师死了,可是那副眼镜却还戴在他的脸上,方老师的举动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尊严,最后大家一样逃了出去。摘不掉的.眼镜,就是摘不掉的尊严。
一个人爱国不一定是要当英雄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人有了尊严,整个国家和民族都会有尊严,就会有和敌人抗战到底的决心,让我们也成为有骨气,忠心于祖国的人吧!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3
在台上,他是贵妃,失意却高贵;他是黛玉,倔强却又飘零;他是苏三,悲凉却坚强。他是梅兰芳,他是中国的梅兰芳。
说的是梨园世家,但在当时封建社会的梨园,伶人,戏子,看得起他们的只有自己,甚至,有的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梅兰芳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却从不允许自己的心沾染上些许微尘。月白,梨花白,冷青长衫,唱一出最纯净的人生。
他视艺术为生命。但只为艺术而活的生命,我们称之为狂。他将艺术放在自己心中的最高层,但理智地尊敬着它。他的艺术是京剧,是旦。他只唱中国的京剧,他只演中国的'花旦,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这一个个鲜明的角色,她们因着古老的历史而被刻上民族的烙印。其实艺术并不是高深飘渺的存在,艺术因体现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反映着某种气节而使人们深深触动,艺术代表着一段无法忘却的记忆。梅兰芳的艺术承载着中华的记忆,艺术是他的生命,但艺术的生命来源于民族。他拒绝登台,也许是他的艺术正在遭受烽火,正在变得支离破碎的缘故吧。
电影梅兰芳里有这么一句,无论战争谁胜谁负,梅兰芳都应该不朽。也许那个崇拜梅兰芳的日本人永远也不会明白,失掉了心的艺术,只剩下一具空壳,是永远飘在风中的,因为如果战负了,梅兰芳的艺术就再也没有安放的位置;如果战负了,中华民族成为一个打着别国烙印的特区,而梅兰芳依旧不朽的唱着,那么他的才华也就只能框在那首隔江的后庭花里了,他的时代不会再来。
细想来,梅兰芳的历程与中华的进程是平行的。历经晚清、民国、抗日时期、新中国,他也依着这条线,创新,改革京剧,一步一步拼搏,一步一步为京剧注入新的活力,一步一步将京剧推广出去,一步一步走向艺术的巅峰,走过春秋,走出波澜。幕布拉起,看似仍是当年那个小生,实则已在紧锣密鼓中走过万水千山;幕布落下,浓妆褪去,他还是梅兰芳。
他,是一个有良心的艺术家。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4
读了名人故事中的“在生活中学习表演的梅兰芳”使我很受启发。他能成为我们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最主要的是他勤学苦练。比如他小时候眼睛有轻度的近视,眼珠子转动不灵活,他为了学好艺术,专门养了几对鸽子,每天一清早他就放飞鸽子,眼睛就随着鸽子的转动而转动,这样练就了十年之多,从未间断过。他的勤学苦练,最终练就了好结果,不但恢复了视力,还练出了眼神儿,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
梅兰芳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信心和目标。有了信心,经过刻苦磨练才能达到所想的.目标。有句古话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有了决心,什么事都能做好。
梅兰芳遇到困难不退缩,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而我呢?学习上怕苦怕累,作业多了不能按时完成,做的时候不认真,只求完成任务就了事,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做完不检查,造成错题很多。由于没有信心,所以学习成绩下降。这次期中考试,由于上次四门功课平均92分下降到82分,辜负了老师对我的期望,对不起田老师、杨老师、郭老师对我的支持,以后一定要向梅兰芳学习,坚持不懈、勤学苦练,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5
最近几天,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影响世界的100位名人成才故事》,其中不畏艰辛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给我的印象最深。
梅兰芳大师从小因为父母去世的早,他只能依靠伯父伴奏得来的钱维持生活。 8岁开始,梅兰芳就开始学艺,为了练好京剧的'基本功,他大冬天就在自家院子的地上泼上水,等水结成冰后,就在冰上踩着跷练习走步。冰很滑,稍不留神就会摔跤。小梅兰芳经常被摔得鼻青脸肿,冻得小脸发紫,可是他从不放弃,摔倒了爬起来再练,直到练稳了为止。由于踩着跷在冰上跑惯了,到了台上不踩跷就觉得容易多了。就这样梅兰芳练出了一副腿脚稳健的硬功夫。
我特别喜欢梅兰芳大师不怕困难、不怕艰辛、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以后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题,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把问题一定理解的一清二楚;考试不好了不要丧气,要积极的找原因,争取下次取得好成绩。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6
你心中,总是带着隐隐的痛。
你本该站在属于你的舞台上,长袖飘飞,颠倒众生;而今你却只能枯坐室中,浅斟低唱,将满腔的热血,寄于低沉的胡琴声中,只换得心中那最后一丝守望……
那一丝关乎家国荣辱、个人气节的守望……
你很迷惘。上台的渴望、家庭的重担令你苦痛不堪。你总是听到那舞台对你热切的呼唤,那令你愿抛弃一切只求登台高唱的、宛若雷鸣震天的、不可抗拒的呼唤,你犹豫着,终日在两种不同的爱的边缘徘徊。
你终究是拒绝了登台,只因你爱得太深太深——你爱舞台上浑然忘我、旌旗尽舞的快意,但你更爱脚下生你养你却在此刻遭受苦难,满目疮痍的一抔黄土!
于是,你除下了戏服,用厚重的木箱,锁住了它们,也锁住了你心中永远的痛。你蓄起了胡须,推说年老,淡定从容地周旋于残酷的战乱年代,守着心中那一份对祖国大爱无声的誓言。旁人只看到你淡淡地胡须,只听到你轻轻地笑;却未看到那淡淡的胡须带给你心灵的有若千钧的重和你轻笑的嘴角那一丝若隐若现的怅然以及你眼中微不可察却浓得化不开的哀伤……
守望,苦苦地守望,终换来抗战胜利带给你的.希望。你重着戏服,登临曾经属于你却不得不抛弃,但现在和将来都属于你的舞台,用高声的唱,来表达你心中的喜悦和对事业、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岁月的流逝在你的身体上留下无法抹去的痕迹,令你衰老;然而,当你着装上台,你的技、你的意、你的爱令你依旧那般美丽,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在刹那间,绽放出无匹的光华!
刹那芳华,本喻瞬间的绚烂,但于你——梅兰芳,它便是永恒……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7
读了《梅兰芳蓄须》这个故事,我的心中不禁燃起对梅兰芳的敬佩之情。
在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为了不给日本人演戏,于是留下了胡须。日本人逼迫梅兰芳给他演戏,可梅兰芳就是不愿意。为了维持生活,梅兰芳把北京的房子卖掉了。终于,他找到了一位医生朋友,向他说明了自己的'处境,医生被梅兰芳的爱国情感动了,帮他度过了难关。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梅兰芳再次登台,为大家表演京剧。
梅兰芳虽然不是什么大英雄,与那些在战场上为国牺牲的人相比,他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并不算什么壮举。但是他在敌人面前任然态度坚决,无论条件多么优厚,他都统统拒绝了,他既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保全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是多么浓厚的爱国情呀,他的爱国精神值得千秋万代所歌颂。
说到梅兰芳,我不禁想起一位老教师——方老师。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寇兵为了修建大楼抓来许多老百姓,方老师也是其中之一。一天,方老师没有完成任务,日本寇兵要扇他耳光。日本官一声令下:“你,眼镜摘下!”可方老师一动也不动,无动于衷,日本官再次吼叫:“眼镜摘下!”“你让我做什么就做什么?你以为我犯贱呀!”方老师反驳道,日本官听了,对他拳打脚踢。第二天,日本官第一个来找方老师的麻烦,但方老师仍然态度坚决,不把眼镜摘下,只见到一点一点地插进方老师的身体,他倒下了……摘不掉的眼镜,就是摘不掉的尊严。
尊严是一种气节,也是一种气概,一个人,会因为尊严而高贵,一个民族会因为尊严而强大,每个人都要学会做一个有骨气有尊严的人!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8
《梅兰芳学艺》这篇文章说道了梅兰芳小时候去拜师学艺,师傅说他的眼睛没有神儿,不是块唱戏的料子,梅兰芳听了师傅的话不但没有灰心,反而更加激起他学戏的热情,经过勤学苦练,梅兰芳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上面的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学习舞蹈的经历。有一次,老师教我们一个新动作叫“前软翻”,这个动作比较难,老师先给我们讲了这个动作的要领,即先挑腰,左腿要使劲往前伸,我练习了好几次却怎么也翻不过去,心里想这么难的'动作,干脆别学了,但是老师却耐心的一遍遍指导我、鼓励我,想到梅兰芳苦练基本功、勤能补拙的故事,我又一次恢复了信心,通过不断的在课堂上练习、回家后也坚持练习,渐渐地我终于学会了这个动作。老师也夸我动作既漂亮又标准,我很高兴。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害怕学习新的舞蹈动作了。此时我不禁想起了那句名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也明白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道理。
只要有积极奋进的精神,我坚信比别人多一点努力,就会多一份成绩,有付出必有回报。我会努力发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9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一书从表面上看是梅葆玖先生同父亲梅兰芳的艺术人生路,可实际上作者正向我们诠释梅派艺术的精湛技艺和中国戏曲的传承之美。整本书读下来就像梅葆玖先生说的那样:“《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流水账不报了,讲几件事儿,传点艺,动点真格。”几篇故事,彷佛让我们得以窥探梅派的传承和中国戏曲的变迁。书中有部分珍贵的插图,再搭配上吴迎老先生娓娓道来的讲述,对于每一位喜爱梅派戏曲的人来说都是值得细细回味的。
艺术来源生活,通俗易懂
出自中国梅兰芳文化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吴迎之手,对于京剧知识的讲述自然是没得说。但是书中讲述的方式并不生硬,不是硬邦邦的科普式解说。吴迎老先生把京剧知识融合在书本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无论是记录还是讲述、评论、杂谈都很实在,读起来就好像是面对面与几位大家谈话一般。让人觉得疑惑之处又能够恰到好处的答疑解惑。即使是一位并不了解京剧文化的人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也可以感受到京剧艺术的魅力和现代气息。同时,很多之前从来没有公开过的资料都可以在书中找到,其中还包含了很多唱谱和两位艺术家的言论。
梅葆玖先生谈基本功“唱戏的人是最注重基本功的。随随便便一个音一个调可能都要练习很久,唱京剧实在是一个细致的活。一颦一笑,举手投足,都是戏,都要练。”
梅葆玖先生讲唱腔艺术,讲梅兰芳演唱技巧的力度和劲头,这些在外行人看来并不理解的东西在梅葆玖的口中显得通俗易懂、活灵活现。
所以有评论说,翻阅《从梅兰芳到梅葆玖》外行人看到了热闹还能看到一点门道,内行人也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这也正是此书的魅力之处吧。
榜样的力量,成就德艺双馨
梅葆玖对父亲梅兰芳的.感情是复杂的,加之梅派传人的身份,对于父亲更是有着与生俱来的崇拜之情。当然,王幼卿绝对是梅葆玖学戏路上的榜样般的存在。他曾说道:“老师的传承是根本的根本,关键的关键。”梅葆玖有这两位泰斗做自己的引路人,榜样的力量不可小觑。
父亲梅兰芳和老师王幼卿带给梅葆玖的不仅是技艺上的传承,更多的是品格和精神上的浸染。谈到自己的父亲和老师王幼卿时,梅葆玖总是带着尊敬和崇拜。而说到自己的成就却总是带着谦逊,丝毫没有大家的架子。每每谈到对于戏曲的传承时梅葆玖又总是身先士卒,时时刻刻想着如何把这些传承给那些小辈们。
从梅兰芳到梅葆玖,正如榜样的“灯塔”照亮着中国戏曲艺术后生们的成长之路。
时代在变,传承未变
正如书名《从梅兰芳到梅葆玖》一样,书中处处可见传承二字。梅葆玖10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一点也不慌,娃娃调一句一个彩。台下的父亲点头了,吃戏饭,初定。也就是在那年,四十二岁的王幼卿来到了思南路87号梅家大院,从此,梅葆玖开始一边读书一边学戏的特殊经历。从一开始似乎梅葆玖就注定了要学戏,也注定了梅兰芳和王幼卿是梅葆玖一辈子的领路人。
美的艺术,这是我读完以后在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词汇。对于梅家而言,彷佛已经把戏曲这门艺术做到了极致。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转音,乃至每一个转身都是美的艺术。从梅兰芳到梅葆玖,讲述的不仅仅是梅派艺术,更是美的传承,正如吴迎先生感叹到:“我看着我十分熟悉的梅先生(梅葆玖),不禁肃然起敬,六十年唱下来,他还是那么谦虚。我看着他,真像梅兰芳!”
《梅兰芳》的读后感 篇10
看到丰子恺“宁做流浪汉,不做亡国奴。”的爱国名言,我就会想起单元考试的阅读故事——《梅兰芳蓄须》。主人公梅兰芳不受贿赂、不向敌人低头的精神使我敬佩不已。
《梅兰芳蓄须》讲述得是这样一个故事:著名的京剧艺术家梅来芳不在敌人的威逼利诱下屈服演出,他已多种借口拒绝了日本侵略者的邀请,为了不表演他卖了在北京的房子,还打了伤寒预防针使自己发高烧,最终在胜利后他又登上了舞台。
梅兰芳的民族气节、爱国精神如一颗有力的子弹重重地打在了日本侵略军的头上,他虽不懂武,却用他的表演作为了利器,这对于无依无靠、手无寸铁的他简直是难上于青天,这是何等的勇气呀!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捍卫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尊严。为此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他的.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千秋万代所赞颂!
提起梅兰芳的故事,我就不由想起了一位老师——方老师。方老师他被日本鬼子抓来修筑建筑,可因他未能完成任务而要接受惩罚,鬼子因为他戴了眼睛而打不了他耳光,呵斥方老师摘下眼镜,方老师对鬼子的话无动于衷,还出言讽刺鬼子,鬼子怒火中烧、恼羞成怒,对方老师拳打脚踢,将他到趴在地。第二天,鬼子又来找方老师的麻烦他用刺刀顶在方老师胸口,命令他摘下眼镜,每命令一声,刺刀就往前推进一点。刺刀扎进肉里,一点一点往方老师的胸膛刺进,血,顺着胸口往下淌,鬼子仍在高声叫嚣,方老师咬着牙,傲视着鬼子,就是不抬手摘眼镜。刺刀终于从后背穿出,方老师倒下了,但,眼镜,仍戴在他的脸上。
方老师和梅兰芳的行为与保家卫国、战死沙场的英雄比起来算不上什么壮举,可却同样令人敬佩,让我们同他们一样,做一个不低头折节、有骨气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