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病隙碎笔读后感(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
过年无聊,翻翻旧书找找事,一本带着薄薄灰尘的病隙碎笔掉了出来。
我不喜欢闲着,我喜欢忙碌的生活,人一闲下来,难免会胡思乱想,多愁善感,变得悲观起来,我不认为这是好事。但是作者因为身体原因却不得不“闲着”,不过还好,他从胡思乱想中走了出来,变得不再胡思乱想,他从客观上辩证的看待一些争论性的观点,然后引入自己的观点,令他所写的文字拥有他的思想。我喜欢他的文字。
灵魂在人死后到底还有没有?人对神灵到底该持什么样的态度?生活中的苦难到底给了我们什么?爱情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文章中谈论了诸如此类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令我深思……
其实我有一大爱好——发呆。在发呆的时候我会放空自己的思想,天马行空的想到什么是什么,至于文章中所提到的种种问题,其实我都想到过,但是却从没有想到那么深。
人不论是看待灵魂的有无还是对待神灵的态度,都有着一个明确的目的——功利。相信灵魂存在的人会认为现在所吃的亏是来世要补偿的,但是却从不安抚自己说是还前世的债,好像确信自己前世是好人,现在吃苦是为来世享福做准备的。其实这样也好,为了来世享福,现在吃苦,这样社会就和谐了,因为总还有一部分人是要现在享福的。其实对于福祸,我没什么太深的概念,我没有遇到过太大的福事或太大的祸事,我的生活挺安详,挺平静,我很喜欢这样的生活,我是个知足常乐的人。我不向生活祈求什么,因为我认为我该有的已经都有了,就算是没有,我也不求,因为什么都是自己挣来的,不是别人施予的,求人不如求己,所以我不信佛,不信教,不去烧香拜佛做礼拜,我所信奉的.只有自己的良心,做事平心而论,不愧对自己的良心,足矣。至于神灵,总有许多人是相信有,然后有很多人相信没有,接着就此问题争论不休,但是谁也不能证实或者证伪,所以就一直争论到现在,而且我相信将会争论到很遥远的将来。对于这个问题,作者是相信有神灵的,但是他不祈求什么,甚至还为自己以前偶尔的一次祈求而羞愧,他不认为神灵欠他什么,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最大的财富——希望,这是谁都夺不走的,虽然它不一定会给你带来好运或者健康,但是它却能让你活着,坚强的活着。活着的人都应该感恩,因为“活着”是一个人得到的最好的礼物。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活着最重要的三种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其中最为神秘,最令人憧憬的莫过于爱情了。爱情究竟是什么?“爱的情感包括喜欢,包括爱护、尊敬和控制不住,除此之外还有最紧要的一项:敞开。互相敞开心魂,为爱所独具。”这是作者的观点,我看的很明白,虽然不一定能做好……可是与此同时,这世上该有多少痴男怨女看不透这道理,还有多少人是在玩弄这高尚的感情,我很疑惑,很迷茫……爱情是多大的缘分,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都不珍惜,不爱护?可惜,爱情来得不挑人,不是你在乎、珍惜就来找你的。
人生阅历实在有限,所能想到的也就这么多了,再深的实在想不到了。所以文章到此为止了,至于思想,就继续蔓延下去吧。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2
每次到放学回家的时候总有一种矛盾的心情,好好放松和好好学习,而每次我都会放不过自己地选择了前者。尽管知道会欠下很多作业,但在脚踏进回程的车的那一刻,我就不顾一切了。
下车的第一步,是水泥路面,水泥路面下,是不断发酵的浓厚的泥土,然而,浓郁的泥土气息却被坚硬的混凝土隔离。我嗅不到,嗅不到,你为什么将我的黄泥埋没?为什么?
加快脚步,我要脱离背后的污垢,回旧屋。我要见我的爷爷奶奶,我要抚摸旧屋的残垣断墙,我要伫立在小房间里望着四周贴满NBA海报的墙,我要骑着单车奔驰在大街小巷,我要登上大伯的新房子俯视农村大地,我要抓起小篮球往门前的篮筐猛砸,投出绝杀……
到了该回家时,亲切地跟爷爷奶奶道别,感动的接受到奶奶的一路顺风学业进步,我钻进了爸的车。后排右坐,不变的位置,不变地撑着脸靠在窗边,望着无尽的黑暗被缤纷的`华灯无情的撕破,想起七堇年在大地之灯里面的一句话:“一盏盏稀疏的明灯高高伫立在旷野,路人看得到被照亮的一朵朵光点,而光与光之间的黑暗,路人永不得知。”此时的情景,跟包车回来时相似,只是那时天还很亮,西斜的落日光芒柔和地照射皮肤,刺进深深地瞳孔,暖和全身。身边的同伴有说有笑,我不时插进去,享受短暂的欢悦,转头又望出窗外:东莞的马路永远繁忙的运载着一辆辆车,也正因如此,东莞的马路是最凉爽的,一嗖嗖凉风随时从你身边刮过。你看不到风,你只看到在你前方的飞车一路向北,迷失了方向。伸手捕捉缕缕柔光和风,任凭它们沿着分明的脉络,跑满全身。如今眼前的黑夜,车依旧来回流动,我只是沿着一定的回家路线,穿梭在华灯之间,不时和爸爸妈妈说说笑笑,谈谈学校生活,或者痴痴地听着音乐望着窗外,看着新莞人快活地三五成群游逛。他们为了生存来到这里,我们却为了享受回到他们的家乡,何等笑话!
回到家中,换上鞋子,放下行李,打开电脑,怀着万种风情认真地阅览身边朋友同学的生活点滴。他们个个都是伟大的作家,他们写下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开辟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他们的文字是他们最美的篇章,只属于他们的就已足够。像我这样的读者能做的只是认真地阅读,收获一段经历,一份情感,给出最中肯的忠告,或者最有用的沉默。还是那句话:成长必然充斥着生命的创痛,我们还可以肩并肩寻找幸福就已足够。
想起自己写的文章,有人说我没自己风格,有人说我太多景物描写,有人说很虚,更有人说像郭敬明。听到最后那个评价我就想笑,怎么会像郭的文字呢。我可没那种高度,更不会喜欢那种忧伤的表达,我是喜欢严肃文学的。而当我睡觉前想起朋友的这句评价时,我发现我从笑那一刻,就是郭式的忧伤。不管怎样,我是不会追求那种文字的。
夜又深了。我想起我的网络文学社“锋芒三十七度”。还记得那句文学社宣言:我们要做21世纪最闪亮的那些星星。可我已经2个多月没在上面发文了,不是没时间,而是难以下笔。想起周绍锋社长,想起他的新课堂创新作文大赛的一等奖文章,想起意外地被他破格收入文学社的那个晚上,再想起一个个社员因学习而退出,一个个新社员的加入后颗粒未出,想起周绍锋社长几个月未出现,想起即将高三的我……我们还能坚持多久,还能走多远,那些星星何时才会发光发亮,或者说,最靠近的高考上空何时会架起一道彩虹。
最近读到博尔赫斯的《小径分岔的花园》,魔幻的世界里看到了博尔赫斯老人对中国的钟情,是否真的有那部迷宫式的小说,不得而知。中国大地总是充满未知,我希望有那么一天能将自己的脚印布满中国古老的大地,无论是汉家寨般荒凉的戈壁,还是敦煌般神秘的古洞。
睡觉前握起毛笔,写下了一个字“静”。虽然因为少练生疏而不甚漂亮,但,足以让我安静一夜。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3
翻开《病隙碎笔》,静静地阅读,里面的语句十分质朴但字字珠玑充满了智慧,而且有的话还很幽默,可越是幽默,我的心越是沉重。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的感悟很多,并震撼于铁生精神。
史铁生是当代著名的作家,但他的一生几乎在病痛中度过,他瘫痪,得过褥疮,患尿毒症,可他却十分乐观。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把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不因一生患病而哀叹,还说生病也是一种经历,还曾对别人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病成群结队地来把我的身体的部分当做乐园”等话。这些话虽然幽默,我却笑不出来,反而为他感到难过。可他不需要,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那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不嫌多。”从他所写的每一句话可以看出他的乐观向上,而这就是铁生精神。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十分渺小。当自己被烫伤时,一会儿哭,一会儿闹,总发脾气。可这和铁生的病痛相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因此对他的敬佩之情更深了。和他相比,我们都实在太不坚强了。我时常能听到有些人因为患重病而一蹶不振没几天就死了的事;时常都能听到身边人遇到一点小挫折便抱怨命运等等。
此外,在这本书中,他还谈到了自己对世界与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的.意义进行思考,且每一点思考都很有道理。
因此当你在读《病隙碎笔》时,就等于是在听史铁生,这位大师,在为你讲一堂关于人生命运的、“生病”、“信仰”、“死亡”等感悟的课。所以,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一本能使人受益匪浅的书,值得我们去品读。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4
望着接踵而至的,怀着各种愿望来这里祈福的人们,突然想起了一本书中的一句调侃:“为求实惠去烧香磕头念颂词,总让人摆脱不掉阿谀,行贿的感觉。”刚步入佛堂的我的确是被佛祖的庄严肃整所震撼了,但不一会儿这种心情就被一种急功近利的欲望所取代了,想来佛家相信只有灭断诸如贪、嗔、痴的欲望才能使苦难不复存在,而我们却恰是为了满足欲望才来到了佛祖面前,以为自己怀揣的是无比虔诚的心,却已犯了大忌。好像书上的话是我们真真的写照,顿觉充满讽刺。
史铁生,我反复地咀嚼着这“铁生”二字,一个因双腿瘫痪而投身写作的人。或许上天给了他过多的信任,让他经受着磨难却依然坚强的活着。很难让人相信以上对于拜佛这事儿的看法竟出于他的文章。甚至于轻松地说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业余写点东西。对于一个有着这样经历的人来说,沉郁、沮丧才是人们对他的认识,可在《病隙碎笔》中,让我感受到的却是一颗善良、智慧、自己的心。拥有化苦难经历为人生哲理的本领,用一支笔驰骋在依旧充满生命力的大地。
他说人生是一出充满矛盾冲突的戏剧。我们都是不能随意调换的其中的演员。许多人会看着别人一帆风顺的高升而感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啊!”满脑子都是平淡如水毫无生气的剧情,即而继续过着无聊的日子,哪天若是碰上件好事还能感叹一句“我其实很幸运啊!”不过这样的时候毕竟少,在一句句的“我怎么.....”“我其实.....”中人生也就落下了帷幕。有人在摸爬滚打了一辈子后或许连我为什么活着也不知道,用尽一生却始终换不回一个确切的答案。“上天为什么待我这么不公!”在人世走一遭后却是这样愤世嫉俗的离开。
但史铁生说不,上天对每个人都很公平!他虽然剥夺了“我”奔跑的权力却让“我”与生命的真谛更接近,这就是为什么盲人的听觉总比一般人的.伶敏,生命有他的安排,正如司马迁,孙膑一辈,残缺的身体阻挡不了他们对生命响亮的回答。好像一根西瓜藤上结越多的西瓜那么这些西瓜得到的养分就越少,自然收成就不好。生命的道理也正如此,有所得必有所失,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其实生命的答案就在于我们自己能否坚信我们能活着并顽强的活着,人可消灭,但打不败,打不败的才是可贵的对生的意志。
我常常想当一个人面对自己身体上的残疾时得需要多大的勇气,但看了《病隙碎笔》,我明白了最难的不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而是在接受这个事实后,又能从心的角度重新站起来,正是史铁生用不完整的身体撑起的这一片完满的天空,让我们这些迷惘,急躁的人找到了一个能真正审视如何活着的机会,生命给我们每个人的提问都不一样,怎么样去回答生命抛给你的问题正是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于是,不再苦苦追问“公平吗?”“为什么?”我会抓紧每一寸的时间,继续、和继续的继续。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5
“生病”这个行为最终会走向两个结局,一个是痊愈,一个是死亡。
可能是当一个人躺在床上时身体的其他地方无法活动,所以思想就能变得格外活跃。当一个人每天都面对的是相同的情形,相同的生活,思维会开始挣扎。在《病隙碎笔》中作者以非常常见的事物引出两面的思考。
很显然思考的问题都是由“死亡”引申出来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出生都在向死亡奔赴,尽管听起来很悲观。我怕鬼,胆子小,却也看过不少鬼神题材或是无限流的作品。不排除有美化和剧情需要,这些作品里所表现的和传达的都是“死”不是尽头,活着的人生依然是最重要的,“向死而生”。人的生命真的是一个轮回吗?不一定。但把握当下一定是最重要的。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了。有个故事这样讲:有个地主家里生了孩子,村民到他家道喜。第一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有才识的。”第二个村民说:“这孩子以后是会富贵的。”等到最后一个村民,祝福的话都被说完了,他说:“这个孩子以后是会死的。”后来他被赶了出去。他说的不是实话吗?只是人都不愿意听罢了。好好地活在世上,谁又愿意去面对几十年或百年以后的事情。但是也有人必须去面对,比如史铁生。我无法感同身受那种受病痛折磨的煎熬,血液透析和输液这些都是看着画面、听着名字都会很痛的。或许死亡是一种解脱,但能够活着,尽管痛苦也少有人想面对死亡这道坎。我认为史铁生是怕死的,怕疼的,仅管他依旧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成书,语气似是平淡。我愿意将其理解为说服自己走向死亡的'过程。无论一个人的心里是贪还是无欲,作的善还是恶,都是因果,活着做的事是因,死后自己臆想到的是果。
读这本书一开始,我确实难读懂,不理解。每天被病痛折磨、被死亡威胁,何以写出剖析人心的语句。后来外公也生病去世了,再读书中的语句就十分不同了。回去参加葬礼那天守到半夜,家里人在长安街的空地上少了很大的纸房子。外公的硬骨头终究是被病痛磨没了,纸房子的骨架也似失去生命般散架。烧成灰烬的东西会到天上去,给已故的人在天上用。火葬的时候我和表妹都不敢看,家里的大人都很悲伤。妈妈靠在我的肩膀上,看着骨灰盒抹眼泪:“怎么会只剩这么小一盒啊……”
那么葬礼这些仪式又有什么实质的用处吗?我觉得不会有。这些行为不过是给活着的人安慰。外婆那天熬到十一点多还要坚持亲自去看纸房子烧完,送到天上去。虽然没有看到,熬不住睡着了,但这对她真的很重要了。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6
早就听说史铁生,仅仅知道他是一名残疾作家,我想一定是和张海迪、海伦一样身残志坚的人物吧,却从来没有想过非要看他的作品不可。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窦桂梅的教学实录,最让我感动的就是窦老师教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那篇文章,那是第一次为教学实录而感动落泪——此前,我只是把名师的教学实录当作经典教案,为赛课、开课而临时抱佛脚罢了。因此,我便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看看史铁生的作品:《病隙碎笔》!
暑假看了一遍,只觉得文字不多,但很深沉!有些地方生涩难懂,因此只是半半拉拉读了。
开学之后,一直忙于教学,也少有闲情读那本书了。
再读《病隙碎笔》是在快过半学期之后,因心情极糟糕无法排解,所以随便拿本书看看,没想到却让我读懂了自信——我当时最不能摆正的心态。很清楚地记得那段日子我活得稀里糊涂,整天昏昏然,像被烟雾笼罩,看不清楚前面的路,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也不知道该停在何处,上课的时候,我感觉不到学生跳动的心,感觉书本离我好远好远。我不再相信自己,我不再相信自己的眼睛——即使我看见学生认真专心地听课,我依旧觉得他们是差生!我不再相信自己的教学风格——即使激情四溢也是粗枝大叶,没什么可圈可点的'。那段时间我深刻感受到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活着是多么得可怜、可悲。我也深刻地体会到如果一个老师很用感情地教一个看不见任何希望的班级是多么的痛苦!最好的解脱方法该是麻木吧。我很迷惘!
可史铁生说得好:
重病之时,我总想起已故好友周郿英,想起他躺在病房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烧不断,溃烂的腹部不但不愈合反而在扩展……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他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有几次就那么昏过去。就这样,三年,他从未放弃希望。现在我才看见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信心。三年,那是一分钟一分钟连接起来的,漫漫长夜到漫漫白昼,每一分钟的前面都没有确定的许诺,无论科学还是神明,都没给他写过保证书。我曾像所有他的朋友一样赞叹他的坚强,却深藏着迷惑:他在想什么,怎样想。
可能很简单:他要活下去,他不相信他不能够好起来。从约伯故事的启示中我知道:真正的信心前面,其实是一片空旷,除了希望什么也没有,想要也没有。
但是他没能活下去,三年之后的一个早晨,他走了。这是对信心的嘲弄吗?当然不是。信心,既然不需要事先的许诺,自然也就不必有事后的恭维,它的恩惠惟在渡涉苦难的时候可以领受。
终于,我读懂了什么是自信?就是绝望彻底依旧微笑面对!曾经以为只因有收获,才要自信努力地前行,那种努力才是有价值的,现在才明白不是任何努力都有价值,纵使今天你走的这条路是死路,也要学会微笑地面对!人的一生并不都是圆满啊!
感谢这本书,感谢史铁生,让我重新面对我自己!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7
他的写作和他的生命完全构在了一起,他用他残缺的身体写下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的后半生在轮椅上度过,一生被病魔所纠缠,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他是史铁生——一个令人敬佩的作家。
翻开这本书,第一页便是他明媚的笑脸。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乐观向上,他不感叹命运不公,还将人生比作话剧,有矛盾和冲突才精彩。他曾说:“我的职业是生病,副业是写作。”话虽幽默,却让人惋惜难过。他认为苦难是必经的,人不能总哀叹:“我怎么这么倒霉。”因为“幸运很多,人却不嫌多啊”。是啊,我们把幸运当做理所当然,而厄运却不该到来,人往往只会看到事物阴暗的一面,这样也只能天天哀叹,为何不乐观一点?人生一世短暂如梦,生死离合已是常态,何不珍惜眼前所拥有的?
人什么都可以躲过,唯有死不逃脱,史铁生在书中写道:“作恶者怕地狱当真,行善者怕天堂有诈”我最爱这句话,三言两语道清人的心理,他将生死描写的如此云淡风轻,生命会不断重复,但总有一天太阳会黯淡,地球会老去,甚至宇宙都会不复存在,能永生又如何?
人与人类不同,史铁生这么认为。他认为人类的文化传承,指的是记忆。一个人的记忆是由许多细胞互相联络,诸多经验的积累,延续和创造;人类的文化也是如此。他认为人的特点似乎只是肉身功能(比至于其他生命)的空间复杂。人性却有种种丑恶,肉身也有种种限制,唯爱愿于人间翱飞飘缭历千古而不死。不要悲哀这世界有一天会没有你,要知道这世界曾经也没有你。
在《人的残缺证明了人的完美》中,他说:“我觉得人是应该有一个信仰的信仰,就像刚才的我觉得我是残疾的,但有一个完美的境界,那么这就成为了我的信仰了,信仰和梦差不多,没有那么多实际的.好处,它只是给你一种心灵的安慰。”心灵的慰藉在这里,已经超越其他各种东西了,这个世界从来就不拥有完美,完美的体现就是残缺,当你有了缺点,才会看见别人的完美,你也变得完美了,你的残缺确定,你的心灵闪现着神圣的完美。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8
如未曾20岁开始双腿瘫痪,寸步难行,何以言苦楚,如未曾患上尿毒症,卧床生疮,何以言病痛,如未曾昼夜不分地苦思冥想,涅盘重生,何以言人生。
“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史铁生,却用自己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成为了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02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已不是单纯数量上的又一本散文随笔集,而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他用生动而通俗甚至是优美的语言追寻和控索了关于我们人生的书籍和未知的道理:人生、命运、爱情、金钱、道义、信仰,健康的心态、成功的途径和价值、孩子的教育、家庭的纽带等六部分,充满着智慧和安详。
在我们常人无法想象的没日没夜的病痛里,他这样说:“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
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这段关于生病的参透,让我时常感慨万千,我们常常抱怨自己没有的东西,却没有为自己的东西尚未减少而心存感激,比如身体健康、父母安在、前途在望等等。
虽然以病床为桌、药水为墨、病痛为笔,但是这本书折射出的却是生命与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个体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他都没有回避与躲闪,而是用轮椅上日日夜夜的凝练与浓缩,给予了我们智慧的回答。史铁生用他寸步难行之躯,走到了我们健全人尚且无法抵达的理想之路。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9
随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高科技时代的到来,我们的生活节奏在不断的被加快。在这快节奏的生活里我们还能不能找回纯真的自我?还能不能沉下心来仔细思索生命的真谛?最近我读的一本书—《病隙碎笔》给了我答案。 读这本书并非偶然,而是出于对其作者—史铁生的敬慕。一个一生与病魔相伴且始终抱有〝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并用一篇《我与地坛》感动数亿中国人的人,其作品我相信也是像其人一样有着品味不尽的内涵,于是我与《病隙碎笔》相识。
《病隙碎笔》是史铁生在生病治疗时期的点滴感悟,语言平易近人,苦苦思索着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
当我们在抱怨事命运时,史铁生开篇第一句便给了我们最深刻而彻底的对命运的阐述。〝所谓命运,就是说,这一出‘人间戏剧’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你只能是其中之一,不可以随意调换。〞我们常听说,〝人生如戏〞,史铁生把生活比作戏剧,诠释得十分准确。生活,原本就是由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命运来组合的每个人的命运不同造成了人生的差异,才显示出生活的五彩缤纷。所以史铁生承认生活存在差异,接受上帝安排的命运,不埋怨上帝对自己的不公。从那些洋溢着阳光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病痛。残疾,他并没有自卑与怨恨,而是以他豁达乐观的心态理智的去面对。一个每隔三天就要做一次透析,躺在透析的床上,看鲜红的血在透析器里汩汩的走——从他的身体里出来,再回到他的身体里去的人,他如此坚强的活下来,并将他的感悟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命运呢?
当我们在贪生畏死之时,史铁生却在设想他的墓志铭,他说用徐志摩先生《再别康桥》里的'一句再合适不过: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并说,〝既然这样,又何必弄一块石头来作证?还是什么都不要吧,墓地。花圈。挽联以及各种方式的追悼,什么都不要才好。让寂静,甚至让遗忘。〞
曾经看着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抱有的只是一种同情和心酸,但在看了这本书后,对于他们,又多了一份敬佩。他们有着比我们普通人多出几百倍甚至是几千倍的勇气,这种勇气,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看一部电视剧可以让麻木的心灵暂时激荡一下,而读这一本好书带给我的我想怕是对心灵一生的触动。《病隙碎笔》让我对生活。对人生产生新的思考!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0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你可以在阳光下看到在风中摇曳的绚丽的花海,你可以在茫茫的草原上策马奔腾,可以在浩瀚的大海边享受海风带来的丝丝凉意……但再温暖的阳光也会被乌云所遮盖,再美丽的花朵也抵挡不住狂风暴雨的侵袭。人生中也是有喜有悲,但在悲中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仍然保持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却是十分不易的。
史铁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但上帝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让他在最美好的年纪失去了双腿,但这还没有结束,不幸的事依然在发生着,但病痛的折磨却没有把他压垮,反而使他追寻到了生命的意义。
我曾学过他的一篇文章,写的是他刚失去双腿的那些日子,他就像一个失去了母亲的孩子,仿佛失去了自己的灵魂,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的母亲也是为他而白了头,早早的就离开了他,离开了这个世界。万幸的是,他在这段悲惨的记忆中走了出来,从他的《病隙碎笔》中,我们就能清晰的感受到他对生命的态度。
<病隙碎笔》对于史铁生而言不仅仅是一本散文随笔集,还是一部充满了生命体验的人生笔记。因为经历病痛的他体会到残破的生命让自己写作的时间愈发减少,所以不论病痛怎样折磨着他的身躯,他都要尽力挤出时间一次次地唤醒因病痛而日渐麻木的心灵,对所在的世界和所处的时代进行审视,对生命状态和人生意义进行思考。于是这些关乎人生命运的“成长”、“生病”、“爱情”、“金钱”、“生存”、“道义”、“信仰”、“死亡”等等诸多感悟文字就写进了他的著作中。史铁生没有回避与躲闪生命必须正视的问题和必须开解的难题,而是调动了生命的.全部激情与智慧给予一一地解答。正如他在书中写到“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这游历当然是有风险,但去大河上淋漓就安全吗?不同的是,漂流可以事先做些准备,生病通常猝不及防;漂流是自觉的勇猛,生病是被迫的抵抗;漂流,成败都有一份光荣,生病却始终不便夸耀。不过,但凡游历总有酬报:异地他乡增长见识,名山大川陶冶性情,激流险阻锤炼意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的时候,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恋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病痛将他折磨得体无完肤,但他依旧保持着一颗对写作热爱的心,坚持着对活下去的希望,他用平淡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病痛中渐渐悟出了一条人生的道理:只有生病了才会想起没有生病的好,只有发烧,才会知道不发烧的日子有多么惬意。他说“铁生”二字暗含了某种说法是对他的惩罚,但我却认为这是让他能在病痛中活下来的宝物,让他在危难中能够保持本心。连被病魔缠身多年之久的史铁生都这样淡然地看待生命中的“不幸”,我又怎么能期期艾艾的过活呢。在遇到生活中的挫折你是否有像史铁生一样对生命的态度。若是我们能够在史铁生的文章中得到借鉴,那我们就能跟客观深刻的看待我们的生活,得到更深的心灵感悟。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1
持续看了很久的这本书,今天上午花了一上午,看完了最后一百多页,让我对于史铁生这位当代作家有了更深的感受。
最初接触到这位文学家还是在语文课本上,不过,这次的机缘巧合是数十年后的重逢了,而这本《病隙碎笔》光看书名,就一下子吸引了我,我没有犹豫就买了回来,不过,起先看了几页并没有很迫切的'愿望要看下去,也是源于这是一本哲思方面的书,但是,这几天,当我身体抱恙,心态不佳的时候,重新翻出了这本书,打开之前书签的地方,继续看下去,倒是有了很多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刚刚看完,所以,印象还是留在我脑海中比较深刻的,书中对于史先生支持“安乐死”的观点,我非常认同,虽然这本书是差不多10多年前出版的,但是,时至今日,安乐死还是没有被法律认可,也是一种无奈。
书中还写到对于“尴尬”的独到见解,史先生的观点让我对“尴尬”一词也有了新的思考,史先生的见解有他的道理,而且,他的人生经历非一般人能有,想必这番解读自有其深意。
这本书,我起先以为是一本病重的时候的随笔,没想到,里面谈了很多人生的思考,我一下子也消化不了许多,倒是让我觉得这本书有机会可以再读,我的感受是,这本书在不同的年龄看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体会到不同的内容和新意。
病隙碎笔读后感 篇12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刚看了几页,已被作者那种写作与生命完全同构在一起的语言所吸引,竟用了能用的全部时间把这本散文随笔集看完,深深为他那深遂的思想和坚强的意志所感动。
他,一个双腿瘫痪,双肾衰竭而停止工作,又患上了“尿毒症”,人生的苦难几乎都找上了他,而他,却在那轮椅上,用生的意志探寻着生命的终极意义;用理性的文笔,甚至是幽默的语调,述说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疾病的抗争;他体验到的是人生的苦难,表达出来的却是存在的欢乐和充实。
他在生病中,领悟出一种很现实的人生观:生病也是生活体验之一种,甚或算得上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到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他后来患了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使他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他醒悟到,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他在谈到“精神”时写道:精神,当其仅限于个体生命之时,便更像是生理的一种机能,肉身的附属,甚至累赘。但当他联通了那无限之在,追随了那绝对价值,他就会因自身的局限而谦逊,因人性的丑陋而忏悔,视固有的'困苦为锤炼,看琳琅的美物为道具,既知不断地超越自身才是目的,又知这样的超越乃是永远的过程。这样,他就再不是肉身的附属了,而成为命运的引领——那就是他已经升华为灵魂,进入了不拘于一己的关怀与祈祷。他不甘心命运强加于他的苦难,把心灵托付给笔,把痛苦与烦恼凝聚在笔端,不断地叩问生命的意义,用支离破碎的身体阐述着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呼唤光明的到来。他已经把写作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他已找到一种方式,以他残损的身体表达他美丽的心愿,可以为爱的祈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乃至独领风流的语言。或者说,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写作。
我认为《病隙碎笔》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作者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在书中,他用睿智的语言,犀利的文笔,把自己的灵魂一一解剖开来,照亮读者的内心,这是一般人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他要为残疾的肉身续上一个健全的心途,为隔离的灵魂开放一条爱的通路,他的碎言碎语就是怀着这样一种崇高的理想开始的。作家韩少功评论《病隙碎笔》说:“《病隙碎笔》几乎是一个爱好科普知识的耶稣,一篇可以在教堂管风琴乐柳中朗读的童话,是一种在尘世中重建天国的艰巨努力。”
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觉得意犹未尽,此书的碎语拼凑起来不就是一部生命体验的百科全书吗?就好比一个漂亮而好吃的美食拼盘,给人视觉上的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当我把书的最末一页看完,轻轻地把书合上的时候,我已经被它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