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故都的秋》教案(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都的秋》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2、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
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投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课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明确:第一段:秋味。(投影)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明确:(投影)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五幅画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第三段: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大家自己读一读(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明确:
1、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3、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
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
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
为进一步了解,举一个例子。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有一个暑假,我曾山西大同玩,去大同之前,我想到大同的是云岗石窟、九龙壁、严华寺、煤山。但我想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大同山西的文化氛围,那种山西味呢?不是的!我去逛当地的菜市场时,那羊肉、羊杂、大葱、大蒜等土特产,马路上行走的骡子、骡车,盈耳的异地口音,已经让我这个四川人感到了山西的与众不同。
后来当我去农村时,大爷蹲在门口吃饭,房屋布局(有坑、挂帘子),坐着嗑瓜子,羊群,土房,我觉得我已经深深地被那个山西味包裹了起来。我没有去那些名胜地方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十足的山西味。那为什么我来了之后和没有来之前的感觉不一样呢?
因为我去过了,真实地感受了一番。那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
明确:故宫、天安门、长城……这些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不是。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明确: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明确:不吻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明确:第一段:清、静、悲凉。(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明确:槐蕊偏重于“静”。牵牛花偏重于“清”。秋雨偏重于“悲凉”。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从哪儿看出了?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投影)。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明确:花色。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明确: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红色热闹,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投影)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明确: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这牵牛花描写的不仅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读课文相关语段。)
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五、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
(师生共议)此问题较难,可由教师提示。
明确: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
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但我们对它要爱不能寐,不要沉浸其中,“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我们说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歌。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
六、布置作业:
课就上到这儿。布置一篇课外练笔。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出你心目中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能力目标: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
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2、诵读评价:
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2、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确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生找到后个别朗读第12段,余者思考: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3、正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
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
4、那作者为何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光中,这哀愁仍然挥之不去呢?你能联系1934年的中国和作者谈谈吗?
1934年4月,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因此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折光。
(五)学法指导,披文明理: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阅读还应做到如下几点: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展开想象就,领略意境;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六)创造阅读就,读出自我:
师: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师屏显资料:
1、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诗经。小雅。四月》)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屈原)
3、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汉武帝)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
6、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上汝州郡楼》李益)
师小结: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
(七)布置作业,小结全文: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作业:
1、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八)教学反思:囿于比赛纪律,课前不得与学生接触,学生也不曾预习,所以整堂课上,我像一个并不高明的导游,指点江山,带领学生欣赏我眼中的美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我平时教学中最爱、最容易出彩的质疑环节也不曾设置。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涉及,从而坐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故都的秋》教案 篇3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三、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
(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
板书设计:
囚 绿 记
陆 蠡
本文线索: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理解、掌握、积累好词好句。
找出文章中景物的具体特点。
自主鉴赏文章的抒情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品析文章重点段落,培养朗读品味语言的能力。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字词,学习文章以景显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自主学习。自己赏析文中优美词句,体会其中语言的韵味,提高自我语言鉴赏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文章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对故都秋的景物的描写,来表达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提高对文章的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体会文中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难点:
把握文章写景的主体,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和寂寞。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反复朗读法、指导法
四、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老舍先生有过这样的一段话“秋天一定要住在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生活经验上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那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天堂般的北平的秋,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的景物,品味各段描写景物的句子,并给这些景图拟小标题。以第三段为例分析文本,对文章中的景物进行赏析,让学生体会到郁达夫对故都的眷恋和怀念之情,以及心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深入研读,赏析文本: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的'漏下来的日光”中的“数”字写出了什么?体现了什么?
通过老师与学生互问互答的方式,明确了使学生明确了“数”字写出了作者悠闲、清闲、惬意,体现了作者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运用老师所教的方法来赏析文中各幅景图中作者是怎样表现故都的秋的味、色、意境与姿态的?同时注意作者的语言和用词。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老师指导的方式,来明确作者在每一幅景图中表达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写了雨后寻常北京人的对话显示出了最自然的秋味。
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引用了王安石《北山》中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这句诗表达的孤独寂寞之感与文中郁达夫所表达的感情有异曲同工之妙,深化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在文章的结尾,为什么还要写到南国的秋?
通过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探究,来明确在结尾处写到南国的秋是为了与文中北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北国的秋的悲凉和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和思念之情,以及作者悲凉的心境。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
一起赏析了郁达夫笔下的《故都的秋》,这北国的秋是一幅美丽生动的水彩画,画中还带着丝丝悲凉,是郁达夫对故都的思念和眷恋,画中有情,情中有画,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给人画一般的感觉。
作业:
描绘一幅你喜欢的景色或一个你喜欢的季节,要求:注意情景的交融,做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且300字以上。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清
静
悲凉
叶落知秋图
秋蝉啼叫图
秋雨洗城图
佳日果树图
庭院秋景图
情感: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故都的秋》教案 篇5
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
课时:一课时。
重点:加强朗读,品味语言。
难点:课文朗读和自学能力的培养。
步骤:
一、板书课题,简介背景
(出示投影片1)
二、理清思路,划分段落
1、课文分四个部分:思秋、绘秋、议秋、恋秋。
2、绘秋部分有五幅图画:破屋秋色、街头落蕊、室内蝉鸣、桥头秋雨、庭院秋果。(依次出示投影片2、3、4、5、6。学生找出有关段落)
三、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1、讨论分析破屋秋色图。(出示投影片2)
(1)听录音,找出描写对象、景物色彩和人物动作(出示投影片7)
(2)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2、讨论分析街头落蕊图。(出示投影片3)
(1)听录音,找出关键词语。
(2)品味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句。
(3)归纳品味语言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3、讨论分析桥头秋雨图。
(1)学生朗读、品味。
(2)归纳品味语言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四、归纳总结,布置练习
1、引导学生自己归纳出品味语言的其他方法,如:品味语言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等等。
2、归纳品味语言的四条方法:(出示投影片8)
找出关键词语;比较不同句式;体会深层含义;诵读精彩文段
3、要求学生课后诵读,继续品味其他精妙语言,并总结出更多品味语言的方法。
附板书:
故都的秋
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思秋方法1:找出关键词语
绘秋方法2:比较不同句式
议秋方法3:体会深层含义
恋秋方法4:诵读精彩文段
《故都的秋》教案 篇6
《故都的秋》教案范文(精选6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故都的秋》教案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都的秋》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与重点: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注意课文章的文眼。
把握文章大意。
一、导入:
现在是什么季节?(秋季)那我们看到外面的树啊、山啊是什么颜色啊?(绿色)你感受到秋的到来吗?但是现在的北方却已是秋意浓浓(图片:北方的秋景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看看郁达夫是怎么比较南国与北国的秋。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2、写作背景(投影):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解题: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四、课文分析: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现在,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
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明确:第一段:秋味。(投影)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
明确:(投影)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
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明确:第三段: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大家自己读一读(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故都的秋》教案 篇8
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三、设计思想
1、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2、语文课就要有语文味。教学注重整体感知,要学生能够知人赏文,利用自身普通话过二甲及擅长朗诵的优势,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
3、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本单元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备课不仅备教材,也备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习过程,适宜地启发与评价,力求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4、本课只安排一课时,时间可能较紧,因此要求学生必须充分地预习课文,其一,朗读课文三遍,找出五幅画面;其二,查找有关作家的生平及作品等材料。
5、鉴赏作品注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6、有效利用多媒体。
四、教学目标
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进一步学会运用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领悟文章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故都的情感。
难点:全文如何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篇情深意浓的散文。在进入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前,让我们先来看一幅画,这是我请我们学校的一位美术老师根据大家初中学过的一首词描写的景象所画的:
展示画面一
出示《天净沙·秋思》(个别背诵与师生背诵相结合)
思考: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这种感情的?(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大家理解得非常好!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的确,读一首诗,看一幅画,常常是通过眼前的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到某种更深远的东西,而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更深远的东西,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对于写景抒情散文来说,作家笔下绝没有单纯的风景,往往是情寄寓于景中,我们阅读这类散文的时候,要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握作者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
出示思维方向借景抒情
这种方法,大家在初中已很熟悉,高中阅读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深入其中的对景物进行细致的揣摩和体会,从而更好的理解与把握作者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要在学习这篇课文基础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二、整体感知
1、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学习目标:(幻灯)
1、体会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北平故都,已是历史上繁华的过眼烟云。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的“故”字就含有一种深深的“眷恋”。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看课文,你们先齐读第一、二自然段,然后听我对课文主体部分(3-11)的朗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播放配乐朗诵。)
2、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眼中的秋景具有哪些特色呢?找出文章的文眼。
(2)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明确:
(1)“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是课文的主线或文眼。对课文文眼或主线的把握有利于我们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如:《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有点不宁静”。
(2)五幅画面: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闲话秋凉秋果奇景
《故都的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欣赏秋景,体会情感
2、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1、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鉴赏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预习任务:
①给各自然段加注序号;
②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
③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
④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
⑤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样精彩”的两个奥运,让08年9月的北京张灯结彩、繁华似锦。盛装的北京无比的美丽,但也模糊了四季的轮廓,让人忘掉了这是----秋天。以前的秋天的北平会是什么韵味呢?今天我们就穿越时空,回到1934年的北平,走进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
二、明确教学目标
二、阅读,整体把握
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文本,然后告诉我,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请用文本的句子回答。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大家先对课文有个整体印象,再由表及里地探究。)
学生的回答应该是:喜爱。
理由:①“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②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
③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啊!
(这两句话要让学生读,使他们明白:不仅仅是喜欢、欣赏。而是极端的爱。能答出:眷恋、热爱、痴迷等的就算解决,喜欢的程度轻一些!)
三、深入探究
(一)、郁达夫先生既然这么喜欢故都的秋,那么他是通过描写什么样的景色来表现这故都的秋呢?请同学们在音乐声中速读课文,看他共描绘了几幅“故都秋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图画内容。
学生活动,教师引导生成:有五幅画面
1、第三段,秋院(小院秋晨)2、第四段,秋槐(秋槐落蕊)3、第五段,秋蝉(秋蝉残声)4、第六---十段秋雨(秋雨话凉)5、第十一段,秋果(秋日异果)
(不是重点环节,不追求标题的协调、一致。)
大家概括的很好,和我的意见相同,我概括的标题是:虽然具体的词语不尽相同,但都把握住了主要景物。
(二)、这几幅画面,生动精彩,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请放开声音诵读你喜欢的文句。
1、(找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然后问他喜欢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体会情感,品味语言。有重要的表现手法时,点一下。同学说的不是重点的句子,不要过多纠缠。说不出要及时换学生回答,不要用一个人时间太长。实在说不出的,就多找同学读,通过品评来把握。)利用第三段,最多找三位同学活动。体现这幅画面的清来。
2、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家的审美观念和角度不尽相同,你最喜欢哪一幅呢?
(再活动,把“秋槐落蕊”“秋雨话凉”着重指导那句对话,这句话一定要让一位同学读。一定要放手学生去分析。)
3、还有喜欢那两幅图画的同学吗?其实这五幅画都很精彩,因为他们共同体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什么特色呢?
顺势总结“故都的秋”的特色是:清、静、悲凉。展示五幅图
让我们一起带着对郁达夫情感的.理解,和故都秋景的印象,读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自由读,再点拨,再合读。不要乱读。)
(三)转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故都的秋天不仅是这么肃杀的景物,还有“万山红遍”的热情豪迈啊!为什么作者对那些景物视而不见呢?
实际上这“清、静、悲凉”是郁达夫先生的内心情感,他不过是借这肃杀之景表现内心罢了!
那么作者的内心为什么这么清,这么静,这么悲凉呢?
1、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上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2、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3、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四、处理其他问题
1、现在我们阅读第二自然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点。
“慢、润、淡”
2、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为了对比,突出北国之秋比南国之秋更够味,更合作者的心境。
对,作者把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把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形象的表现出两者的不同
五、展示板书设计。
六、我们欣赏完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心境是轻松愉悦,还是抑郁悲凉呢?
因为我们还沉浸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北平,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让我们审视今天身处的中国吧!刚过去的八月,我们成功举办了规模弘大的奥运盛会,九月,“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又要翱翔九天。中国人真的“神气”了。自豪、自信的我们,在秋天收获的是满怀的豪情。还会有那“清、静、悲凉”吗?
七、今天下午,我刚走进咱们学校,看到运动场边的那片法桐林已是落叶萧萧,秋意渐浓了。作为东方圣城的曲阜,他的秋和故都的秋有何相仿或区别吗?请仔细观察、体味,并以《圣城之秋》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故都的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要求:
1、知识能力目标:
抓住“清、静、悲凉”这个牛鼻子,理解情景关系;
学会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学会知人论世,分析文章。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重点语段,通过意象比较明了作者感情特点;
联想想象,身临其境,以体会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在自然中感受生活的热情;
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秋蝉、秋花、秋雨、秋枣等意象中蕴涵的情感;掌握文章运用对比、比喻等多种手法摹写故都秋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眼中秋“清、静、悲凉”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屈原在《湘夫人》中惆怅地歌唱:“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宋玉在《九辩》中悲伤地吟诵:“悲哉秋之为气,萧瑟兮草木摇落兮而变衰。”而杜甫在老病孤愁、漂泊无依时哀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秋在近代文人郁达夫心中,又该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近《故都的秋》,走进他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分析文题,感受眷恋
师:文题中“故都”指的就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
生讨论,师相机点拨,达成共识:“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恋之情;“故都”更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
(三)层面阅读,整体感知:
1、师与二生合作朗读全文,余者思考:作者围绕“秋”写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几个整齐的短语加以概括吗?这些景物总的特点是什么?你能用课本上的一句话回答吗?
2、诵读评价:
3、生讨论交流,师相机点拨,形成板书(见后)。
(四)得意阅读,领略意境:
1、师:是啊!故都的秋是清的,清在碧绿的高天里;故都的秋是静的,静在驯鸽的飞声里;故都的秋是悲凉的,悲凉在钓鱼孤寂的柳影里。你能接着说下去吗?
生在低回哀怨的乐曲声中自由诵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进行仿句练习。师根据情景关系进行点拨并及时总结。
2、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确实令人回味,但文章还有一段,无论是内容还是表达方式都与这几段迥然不同,你能找出来,并说说作者为何要旁逸斜出、节外生枝?
生找到后个别朗读第12段,余者思考:这段的关键句是什么?
生讨论交流,找出关键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师小结:这一段议论有关秋的诗文,创造了一种文化的`氛围,在自然气息之外,再填一层文化的气息,彰显故都丰厚的文化底蕴,更显示作者对故都的眷恋;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3、正如作者所说,秋能引起人们“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那本文作者是悲秋吗?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吗?
生分别在开头和结尾找到相关语句,师生讨论达成共识:作者用南国的秋和故都的秋作对比,并用博喻写出自己对故都的爱。作者在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悲凉来颂秋,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深沉的爱给故都的秋。
4、那作者为何此时心中有如此浓重的哀愁,哪怕在故都的秋光中,这哀愁仍然挥之不去呢?你能联系1934年的中国和作者谈谈吗?
1934年4月,由于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上海迁居到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记游散文,1934年7月,中国大地连年混战就,民不聊生,郁达夫本人也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于是写下了本文。因此文中这个“清、静、悲凉”的北国之秋,是作者当时苦闷心灵的折光。
(五)学法指导,披文明理:
了解背景,知人论世,是散文阅读的重要方法,除此,散文阅读还应做到如下几点:反复诵读,体会感情;展开想象就,领略意境;圈点批注,品味语言。
(六)创造阅读就,读出自我:
师:文艺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如果撇开写作背景不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悲秋的情怀的?请你打开古诗文的记忆仓库,拾取几片金黄的秋叶,再思考上述问题。
学生交流,师屏显资料:
1、秋日凄凄,百卉具腓。(《诗经。小雅。四月》)
2、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湘夫人》屈原)
3、秋风起兮云飞扬,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汉武帝)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5、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秋登宣城谢眺北楼》李白)
6、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上汝州郡楼》李益)
师小结:秋本是个平常的季节,但秋风萧瑟、秋叶飘零的凄清景象容易引发游子、思妇、久戍不归的征人等敏感人群的感喟,引发他们思归、怀乡、叹逝、伤生等等的情愫,于是,秋叶、秋花、秋声等自然景观就作为一种悲的意象被固定在古诗文中,悲秋作为一种文化的因子积淀在中华文化的河流之中。有着深厚古典文学基础的作者也未能“免俗”,秋在作者的心中便悲凉起来。
(七)布置作业,小结全文:
悲秋不等于悲叹,哀愁不等于沉沦,和前人一样,郁达夫在秋光中寄寓了深沉的感慨,同时暗示我们:只要人类还在,文化不死,伤春的泪就流不尽,悲秋的歌就唱不完!
作业:
秋是美的: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霜叶黄花,衰草秋水,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橙黄橘绿,硕果飘香,秋有味。只要你有一颗锦心,一双慧眼,一支妙笔,你一定能描绘一幅折射你心灵之光的秋景图。请已“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随笔,相信你能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
(八)教学反思:囿于比赛纪律,课前不得与学生接触,学生也不曾预习,所以整堂课上,我像一个并不高明的导游,指点江山,带领学生欣赏我眼中的美景,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突出,我平时教学中最爱、最容易出彩的质疑环节也不曾设置。所幸的是整堂课语文能力的培养落到了实处,多元解读的理念得以确立。不过,由于时间关系,文化解读过程中对本文、对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悲凉美不曾涉及,从而坐失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良机,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