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案

笔构网

2025-09-24教案

请欣赏《看雪》教案(精选12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看雪》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教学内容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掌握文章表达手法打好基础。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

词句进行品味,弄清写景、抒情、叙事、写人之间的关系。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前准备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教学没计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检查预习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整体感知: a.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反复诵读,力求成诵。 b.解析下列词语,疏通文义。

是日 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 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品味句子,研究问题。注意文章写法。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近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课文。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完成课后作业二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看雪》教案 篇2

一:导入

有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一直以她的秀丽风光吸引着人们,文人墨客为他梦萦魂牵,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这些分别是描写西湖的春 夏之景,西湖的雪景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去领略西湖雪景感受作者情怀。

走进作者

二.疏通文意

1.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词。

3.2生朗读课文,字义理解

4.对照课文注释,同学间相互帮助,用现代文翻译全文,有难点的地方做好记号。

5.订正难点

6.抽点翻译。

三:品雪景

既然看雪,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 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读出苍芒静寂之感,似乎作者此时的心境也犹如此景}

2. 如果换成:一道 一座 一艘 三个,有什么不同?

3. 这段景物写法上有何特点。(用绘画的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景物特征,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园,多与少,大与小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苍茫静寂的情味。)

4. 理解白描,并辨别例句。

5. 背诵

四:析人物

天寒地冻之日却心怀雅兴,前往西湖赏雪景之人绝非常人,用文中一个字概括,哪个字?【痴】

1. 痴在何处?请出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痴在行为,分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法特点(听觉)

痴在情感 【独】(清高孤傲 超凡脱俗)(有舟子随同前往,为何还说是独往湖心亭)

2. 作者已够痴了,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位痴人相见会是何种情形呢?

根据课文最后自然段加上自己的想象生模拟表演。

师小结:从你们的表演中我看到了他乡遇故知的喜悦,看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和别曾相识的坦荡,志趣相投以酒代情的豪放。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感。

3. 我要采访你们了,既然知音难觅,为何不互留联系地址姓名,不进一步了解身份官职,只是说“金陵人,客此”?

注重的心灵的'交流,注重的眼前的景,心中情,而不是身外俗事。这也是他们不同常人,“痴”的性情的表现。

4. 不知有一点我们同学们注意没有,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其实是清朝,而开头时间依然以明朝的崇祯年号记录时间。有何深意?(文章弥漫一种淡淡愁绪,对故国的思念,是作者情感孤傲,超凡脱俗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清淡雅致西湖雪景,了解了苍劲大气白描手法,也感受了作者情感脱俗情怀。可谓“情在景中,景在情中”。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让景物含情。

六:背诵

《看雪》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 (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 (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三、 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西湖梦寻》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长堤一痕 一 下船 此等

七、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看雪》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教学步骤: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1)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完成“我会写”。

《看雪》教案 篇5

《湖心亭看雪》中的“强饮三大白而别”的“强饮”,有老师按添字法译为“勉强地饮下”,也有老师根据作者遇知己的惊喜而译为“畅快地饮下”,人教版教参译为“尽力地饮下”,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首先要从该字(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出发,要从辞典中找依据;也可根据作者的生平喜好再作判断;还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综合上述三点,我认为人教版教参的翻译更为合情合理,现在我谈谈自己的理解。

能够直接表明张岱不善饮酒的是《龙山雪》的一段文字:“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欲之,竟不得醉。”⑤天寒地冻,以酒御寒,理应多喝一些,而张岱却是“勉强”举大觥敌寒,居然没有喝醉,想必作者本人也很奇怪自己的超水平发挥,所以用了“竟不得醉”的表述。看来张岱的确不是一个善饮之人了。

(一)课文中的语境

那么,这样一个不善饮酒之人在文中的“强饮”就可以完全理解为“勉强地饮下”吗?我们还可以就这一词语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

课文共两个自然段,在第一段“赏奇景”中,作者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西湖雪景,在景中也可看到作者已将烦心琐事抛于“雾凇沆砀”之外,才能寂静中稍带惊喜的心境绘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样一幅唯美的水墨画。

第二段 “遇知音”中,本来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不料亭上已有人先到了。在更定之时,“人、鸟声俱绝”的湖心亭上不期而遇,有了赏雪时的惊喜心情作为基础,此时作者又惊又喜是不难想像的,作者写道“见余,大喜曰:‘湖上焉得更有此人!”让亭中人说话,反客为主,不仅写出了亭中人的惊喜,同时也表露了作者的心声,视对方为有同样生活情趣的.知己,所以才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亭中人的惊喜之情。亭中人因意外惊喜“拉余同饮”;作者也因这异外的惊喜才“强饮三大白”。一个“强”字,传达出作者的兴致之高。本来不会喝酒,但因这意外的相逢又不可不喝,双方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在这样的氛围中,把“强饮”译为“勉强地饮下”,理解为“被动的、没办法地饮下”就不符合作者情感的表达了。

究竟“勉强”为何意,《现代汉语大词典》解释为“能力不够,还尽力做”或“不是甘心情愿但努力地做”。张岱的确不擅长饮酒,但有遇到知己的惊喜之情确实想表达出来,即使能力不够,还要尽力地做。因此以“尽力地饮下”解释“强饮”,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总之,无论是从“强”字的义项和用法分析角度,还是立足于张岱不善饮酒这一事实,或是从课文的语境角度分析,“强饮三大白”的“强饮”译为“尽力地饮下”更为合情合理。

《看雪》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品味课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古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3、能体味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字词积累,诵读课文,品味白描手法。

三、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课件:西湖十景欣赏)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吸引世人眼球的亮点之一就是西湖。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中有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岱笔下的雪湖吧。因为有人说过,如果你没有去过西湖,只要你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也足矣!(出示课件:张岱的介绍。)

(二)预习检查:

1、西湖名诗大拼盘。交流你所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

2、字词障碍一扫清。

①请一学生读课文,师生评价。

②提出你不能理解的字词,全班交流解决。

③课件出示字词,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3、齐心协力疏文意。

全班齐读课文,疏通理解文意。

(三)赏读课文:

提问:①作者在文中犯了一个比较严重的错误,有自相矛盾的地方,你能找出来吗?可以改吗?为什么?(“独往湖心亭”与后文出现的舟子。不能改。这里留一个悬念,后面解答。)

②文中有一个词能够概括出作者的形象,自由读课文,试找出来。(教师板书:痴)

1、作者的痴行

提问:①课文哪些地方表现出了张岱特别的痴或者说他的呆气?(更定、独往、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想象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环境?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天寒地冻、万籁俱寂……)

③“人鸟声俱绝”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你能从其他的感官来说说吗?

④这个时候的你会在干什么呢?

⑤教师小结:张岱,居然在这样的时刻去湖上赏雪,这是他的痴,表现在什么方面的痴呢?(行为痴。教师板书:行痴)

2、眼中的痴景

提问:

①张岱笔下的景色也有些怪异,你能说说哪些句子写的景色异而不同寻常?(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人两三粒而已”。)(要求读出味来,可摇头晃脑地读。)这些句子异在哪里?(学生自由谈。)

②“与”字运用似乎多余,可以删吗?学生比较朗读。(不能删,三个“与”字把山、水、云融为一体,使“上下一白”之景有了天地苍茫之感。)

③句中量词可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吗?为什么?比较朗读。(不能,因为作者原文中的量词能把自己也融入苍茫的宇宙中。)

④读“而已”两个字,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吗?(“而已”一词使人感觉人在苍茫的天地中都似有还无,有“天人合一”之味。)

⑤教师小结:原来,痴人眼中看见的也是痴景,因为痴人把自己融入了宇宙,天人合一了。(板书:痴景)作者在写景色的时候没有加任何的修饰,这种手法称为白描。它也可以使用在人物的描写中,虽没有修饰,其艺术感染力往往却能直达人的内心深处。

3、心中的痴情

教师提问: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作者突然写喝酒聊天之俗事,意境是不是被破坏了?这与课文的题目又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思考。

①请学生读“大喜”一句,一定要读出“喜、惊喜”之感。

②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句中,“此人”是什么样的'人?你能用文言句式说说吗?如:“湖中焉得更有人。”

③饮酒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离别时才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也不留地址、电话、E-MAIL,这是为什么?作者追求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学生讨论。(他不愿意与人深交,不愿进入的是世俗生活,他只愿融入自然,他活在自然和自己的世界中。)

④那么,开头提到的“独望湖心亭”之“独”与后文有矛盾吗?学生讨论。(不矛盾,他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世界上只有他的心,是属于自己,属于自然的。)

⑤那么,张岱笔下这样表现自然,是什么原因呢?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他会有怎样的行为和表情?他的心里又在说些什么呢?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理解时参看全文第一个词语以及注释。(避世的忧愤,孤傲的情怀。)

(教师板书:痴情)

4、教师小结: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文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被压弯的腰杆,在大自然中去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寄情于阔大宁静灵动清寒的山水之中,寻找心灵的皈依,心志的独一。就如此文中,雪是张岱之节,冰是张岱之志,苍茫天地就是他的归宿,凌寒独立就是他的人格。现在,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柳宗元的《江雪》,来品味诗文之同境吧。

齐读。“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雪。现在,就让我们来读一读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诗,再来品一品张岱的痴吧。

“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齐诵课文。

七、本课总结:

作家心中充满喜悦,那他笔下一定会春意盎然,张岱心中全是孤傲和愤恨,所以他笔下装的全是江雪寒冰。走进张岱,他并不神秘。你也许也有过这样的体验:雨中忧郁的漫步,夜里独坐听风,在黑暗中听心底的音乐……“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其实,感受张岱,认识的也是我们自己。

八、作业

1、写写你有过的和作者类似的感受。

2、用白描手法写写你的老师、同学或者校园的某处景物。

九、板书设计

《看雪》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

1、 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 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 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 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 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 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 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 听配乐朗读。

2、 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习的预习,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 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 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看雪》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同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1.指导同学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同学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同学自身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假如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同学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同学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商堆仗银讲毯景洁店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和时提醒。(最好让同学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

台湾省商店洁白惊奇

情景打雪仗银装堆雪人

先让同学自身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同学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局部,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同学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同学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同学自身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同学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身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小朋友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同学进行书写:

1)让同学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同学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安排作业:

1.誊写生字词。

2.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欣赏美丽的雪景,聆听悦耳的音乐,朗诵一首关于雪的诗歌。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风景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风景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风景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朗诵课文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三、品读文本

全班齐读,明确要求:

1、思考张岱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去湖心亭看雪的?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是日更定

天气: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痴行”

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

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真是“怪异”啊。

2、这样的情况下去看景,一定是自己所痴迷的景色,看看作者痴迷的是怎样的景色。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痴景”

让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请大家说说此景异在哪里。

教师提示:

a.“天与云与山与水”是否拖沓?去掉读一读,对比读出田地苍茫的景象。

b.量词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c.顺序之“异”:好像应该是这样的“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与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而已”?

d.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出“而已”的言外之意。

展示课文的景物描写和课外的一段景物描写,区别有什么不同之处。

课内文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课外文段:雪花越来越密,在空中无休止地散落着。整个世界弥漫着无数似花似蝶的六角精灵,淘气的小精灵们无拘无束,欢快地、盈盈地在空中演绎着一场绝佳的舞蹈,也许是在天宫中呆久了的缘故吧,它们似乎把全身的能量都释放出来了,渲染了一切。然而,那六角形的精致的雪花,却很快就融化成了水滴,依附在被雪水冲得干干净净的架子上,风儿悠悠地吹来,摇摇欲坠,但还是不肯善罢甘休。融化的雪水中,隐隐约约映出了一个清新的世界。

课内文段写景特色: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情感有孤独、落寞之感慨。——白描

教师明确知识点:白描手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阅读第三段,思考:

a.作者在亭上都遇到了谁?

b.他们是哪里人?

在湖心亭作者又遇到了两个和他一样痴的人,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可是,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留电话、地址、qq号,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呢?再加上前面有个矛盾的地方,是张岱数不清人数吗?

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是不是有着深层次的原因?舟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现在,同学们知道“张岱心中有寒冰”的谜底了吗?

走近张岱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揭开谜底:张岱借助看西湖雪景来表现自己高雅脱俗、清高自赏、淡淡愁怀、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也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用上借景抒情。

(借助恰当的练习拓展,进一步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课外迁移欣赏一下古诗词中的雪景描写:

1、草枯鹰眼急,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运用今天学到的白描写法写一个小片断,来说说自己心中的景色,也要借景抒情。

《看雪》教案 篇10

《看雪》教案2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看雪》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看雪》教案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看过雪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故事名字叫《看雪》,老师板书课题,学生跟着书空。

2、小朋友们看了课题有没有什么想法呀?愿意跟随老师谈谈吗?

二、自读课文,小组互助学习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正音。

2、小组内自查:注意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三、认记生字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发现认记生字的方法。如:

1、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2、借助偏旁认记。

“指、接”都是提手旁,字义和人的手有关;“银”是金属,所以是金字旁。

四、巩固练习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读。

2、猜字游戏:一人被蒙住眼睛,让一个人指某个生字,等全班都看清楚了所指的字以后,让被蒙眼的同学一个一个地指着生字向大家发问。如,问:“是不是橱窗的‘橱’?”答:“不是橱窗的‘橱’!”直到猜对了,全班一起回答:“对对对!就是这个字。”

3、“摘苹果”游戏:在黑板上画棵苹果树,把做成苹果形状的生字卡贴在“树”上,让学生上台读字音,读对的就可以把“苹果”摘下来。摘对五个以上可奖励一张苹果贴画。

五、扩展活动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台湾的资料,包括台湾和祖国大陆的'关系,台湾的风景名胜,台湾回归问题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北京和台湾的位置。再互相交流台湾的资料,以你问我答的方式,学生把还不懂的问题或自已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由其他同学根据自已自已掌握的内容来回答。今天继续学习看雪那一课。读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学生回忆下雪的情景,并说说自已回忆后的感受。

二、感悟朗读。

1、假设自已就是台湾的小朋友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复习“识字3”中的“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把以前对台湾的了解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

3、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4、小组交流解决各自所提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学习。注意结合朗读课文来思考和解决问题。

5、各组挑选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或最有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各组从其他组提的问题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交流、讨论。

6、选择同学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引导大家读书、思考、表达。教师也可提出重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如,课文最后一句话,老师为什么要“深情”地说?老师心里在想什么?

7、通过教师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

8、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可配抒情音乐让学生美读。

(三)实践活动

给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看雪》教案 篇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更定、毳衣”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中借助白描手法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叙事、写景、抒情交融的写作特色。

2.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理解文章运用白描来写景的手法。

教学难点

1.解读作者的精神世界,对其进行辩证地看待。

2.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以前我们学过一篇叫《咏雪》的课文,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古人对雪可谓情有独钟,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张岱( 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更( gēng)定毳(cuì)衣雾凇(sōng)

沆(hàng)砀(dàng)一芥(jiè)喃(nán)喃

(2)词语释义

绝:消失。

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完了,结束。

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惟:只有。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及:等到。

舟子:船夫。

喃喃:低声嘟哝

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更:还。

痴似:痴于,痴过。痴,特有的感受,来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本文为痴迷的意思。

(3)一词多义

①是是日更定(这)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判断动词,是)

②更: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音gēng)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音gèng)

③白: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时罚酒用的,泛指酒杯。)

④大:见余大喜(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与“小”相对)

⑤余:余住西湖(我,指作者)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多)

(4)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活用作动词,下大雪)

②是金陵人,客此(名词活用作动词,客居)

③拥毳衣炉火(名词活用作动词,带着炉火)

④与余舟一芥(小草,这里名词用作状语,像小草一样的微小)

(5)古今异义

①白古义:杯。例: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今义:白色。

②更古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例:是日更定也。

今义:更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中心内容。

答案示例: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2)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答案示例: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奇遇。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作者在写景时用白描手法,文字极其简练,为何开头交代时间及看雪背景却极费笔墨?

答案示例:开头作者用明代年号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他以明代遗民的视角来看世界,自然会有一种孤标傲世,遗世独立的情怀和风致。“大雪三日”一句,以听觉表现出西湖在大雪后一片静寂的情景,而作者偏要选这最静寂的凌晨时分去看雪景,以示自己的孤怀雅兴。

(2)从“独往湖心亭”中的“独”字可见是一人前往,为何又写“舟中人两三粒”,结尾又写舟子?是否矛盾?

答案示例: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茫茫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这反映了他文人雅士的孤傲,也是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怀的一种写照。

(3)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为何第2段却详写湖心亭奇遇?

答案示例:本文的主体内容是看雪,这是作者计划之中的乐事。可是未曾料到在湖心这还能有此奇遇,三人情怀契合,相逢何必曾相识,自然令作者喜不自禁。这是看雪事件的延续,又是令作者大喜的事,当然要写。

(4)“问其姓氏”,“客”却未答姓氏,仅写其籍贯及来由,何故?

答案示例:客人未答姓氏,可能有难言之隐。可能如作者一样孤高傲世,不屑与他人相识,因此回答时故意语焉不详,只答“是金陵人氏,客此”。也可能他也是明代遗民,客居在这里,不便明言。

(5)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答案示例: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子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写景、叙事、抒情融于一炉,这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2.写法探究

(1)请赏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此句用白描手法,以生动传神的15个字,描绘出了大雪三日后奇特的夜间雪景。这也是作者在湖中划船时看到的总体的视觉形象,是一个十分阔大而又混沌难辨的白色世界。三个“与”字将天、云、山、水连成一片雄浑苍茫的雪白世界。作者的视点由上而下,四种景物浑然一体的特点,仅用“一白”轻轻一点,便境界全出矣!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2)请赏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白描手法的运用。

答案示例:在天地“一白”雄浑阔大的背景之下,作者将视线收近,从天、云、山、水,到长堤,到湖心亭,到舟,到人,在天地混沌的雪白世界中关注到几个有活力的“湖上影子”。此为由大到小,以小衬大,也是用白描手法。这一句仅用了四组数量词,就将湖上景物生动逼真地勾画出来。视点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一痕”到“一点”到“一芥”再到“两三粒”,笔墨精到,情致毕现。在苍茫天地之间,那长长的横跨西湖中间的苏堤,也只是一道淡淡的凸痕罢了。那湖心亭在作者眼里仅成了一个点。而比起湖心亭来,作者的小船更小了,不能称“一叶”了,只能称“一芥”。看来“一芥”比“一点”更小了。而小船中的人当然比小船更小,又拿什么来比呢?唯有用“粒”来形容其小了。读到此处,我们自然不难想见作者独行于茫茫雪夜中所感到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人生彻悟。

三、课堂小结

风景不殊,山河顿异;城邦犹是,人民复非。“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经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应该能够理解作者的“痴”了吧!他痴迷于雪中的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于雪中的情及俗之外的雅情雅趣。但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那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我们应该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辩证地借鉴。让我们一起背读课文,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情雅趣,感悟作者的故国之思。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