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夹竹桃》教学反思(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1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夹竹桃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不仅是坚强,还有默默地坚持不懈地奉献。在其中,我又穿插了比较双重否定句与肯定句的区别,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2
学习每一篇课文,第一课时的预习任务首要就是把课文读上至少三遍。都说老师不读熟教材不开讲,学生不多读课文也不行。
扣题学习,观察图片,让学生联系《学会合作》一课中的“顾名思义”一词说句子:什么样的花是夹竹桃?顾名思义,就是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引导学生读“作家卡片”,谈我课前读课文时的一个猜测:夹竹桃的故乡在印度,季老是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故而对夹竹桃情有独钟。师生一起读季羡林先生对大家的寄语:“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
这里一句空话也没有,真的,学生们努力一下完全能做到。
读课文就是检查反馈,不是要扩大反馈面吗?一个学生读着,其他学生都得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真听着。否则,随时会“换下一个”,如果轮着自己,不知道读到哪里,不就露出马脚了吗?如果正读着的这个同学读得不太好,就需要“小老师”来教他,让他读好了。大家都有可能成为这个“小老师”。
然后听写词语,这是以前老师们常用的一种方法。现在,我也常用,这一招能够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而且可以引出下面的环节,一是顺势指导写字,二是理解重点词语,三是“用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节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从整体上来理一理课文的`结构,指导学生学习确定课文的重点。大家快速默读课文,看一看《夹竹桃》这篇课文是怎样的结构。我引导学生联系《广玉兰》来比较比较,学生们发现这两篇课文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夹竹桃》也写到了花色,结尾也提到了“爱”。但是《夹竹桃》一课中“分”这一部分,除了花色,还写到了什么呢?学生回答:夹竹桃的韧性,作者由夹竹桃的影子引起的幻想。那三个材料中,作者把重点放在哪里呢?按照详细的程度来分,“夹竹桃的韧性”是重点,“幻想”也是重点。就拿昨天刚写的《给老师写一封信》这篇作文来说,什么是重点呢?这样一对照,不少学生明白了,信的准确格式是必须的,但这不是重点。与老师之间的这件事是重点,要说的真心话才是重点。
不提不知道,唐凯亮指出第3自然段似乎成了“摆设”。这真是“正瞌睡有人送枕头”。我说,对呀,我们来读一读,看看季先生家养成了哪些花。学生读完了,我说:美不美?学生异口同声:美!怎样的美呢?学生一起读写花美的词:哦,原来是如此之美。还有哪些写花美的词语呢?大家七嘴八舌地交流起来。
我问:为什么第3自然段都没提到夹竹桃,还写了184个字?能删掉吗?学会了联系下文,有学生马上举手,这是用对比的方法来衬托夹竹桃的韧性可贵。那很显然,本课最重要的内容在哪里?就在第3、4自然段——夹竹桃的韧性。
明天再来细细品一品这个“韧性”,这是不是“自上而下”地阅读理解呢?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3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这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而言,课文却由于缺少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因而对他们吸引力不够强大。怎样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读书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呢?
我摒弃了以往一贯采用的千遍一律的通篇齐读方式。我都觉得齐读使千人一面,使众口一声,使腔调一味,不抑不扬,不但听之不美,闻之生厌,而且与文章的文辞美、声律美、情感美相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而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把握季羡林先生写文的初衷,理解文中所说的“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有了这样的情感为铺垫,学生在领略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自然就多了一份兴味盎然;品味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自然就多了一份情真意切;感受夹竹桃引起的奇思妙想自然就多了一份浮想联翩……
本节课的重点落在理解“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上。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一声不响,一年三季,无日不迎风吐艳,显现出其可贵的韧性。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韧性”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围绕“韧性”,充分自读自悟、圈点批注。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从而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体会其可贵的韧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更好地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笔法,将其韧性的花性根植于学生心中。我充分利用文本的写作特色,勾连前文,引导学生通过与第三自然段描写百花争奇斗艳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地对比朗读。如:
师: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有了院子里那些季节性花的陪衬,夹竹桃更显得坚忍不拔。它可以承受春是和煦,也可以经受盛夏暴雨的洗礼,又可以耐受深秋清冷,不像那些争妍斗胜的许多花卉只是匆匆走过,相比之下,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那一点韧性”,岂不是难能可贵!在声声对读中,在声声催情中,夹竹桃具有可贵韧性的形象更加饱满了。
可惜!在实际教学中,时间分配上出了问题,前松后紧,导致后面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对比朗读。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去品味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4
课文中有很多词语适合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比如“融洽”一词,我是这样教学的。我问:“融洽”这个词本来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答:关系很密切,相处很和谐。再问:课文中还表示这个意思吗?学生发现不是。“思考一下,文中这个词表示什么意思学生默读课文后,渐渐得出答案:这个词在文中表示夹竹桃的红白两种颜色在一齐看起来和协调,很自然,很舒服。又如:理解“美不胜收”的“胜”的意思。我先出示字典中的“义项”,再让学生联系词语的'意思确定正确义项。起初学生都确定是“尽”的意思。之后我让他们查词典明确词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确定出来了。这样的教学就是在帮忙学生构成理解词语的有效策略。长期坚持就构成了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夹竹桃》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夹竹桃》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5
季老先生用回忆的笔调、浓墨重彩的语言,描写了这种对在他生命中很有影响力的植物——夹竹桃。说实话,以我目前的教学水平是不能完全驾驭得了文学大师的文章,但是还是想像出生牛犊不怕虎般的去尝试一下。
教学伊始,我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紧紧抓住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展开教学。学生很快能提炼出,作者爱上夹竹桃的原因是夹竹桃的韧性和能引起幻想,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感悟“韧性”和“幻想”的内涵。“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所以课文第四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学生通过朗读表达了自己对夹竹桃韧性的理解,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如从“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夹竹桃生命力的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的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读出了坚强,读出了花期长。在其中,我又穿插了双重否定句的讲解,并要求学生仿照文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造句,学生通过朗读理解了课文通过运用双重否定句使表达的效果更为强烈。另外,一段想象说话的练写更能让孩子们在写话中感受夹竹桃韧性的可贵!
第三自然段相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作用。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没作过多的讲解,只是请学生和我一起朗读,然后让他们找词语来形容作者家的小院,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在学习幻想这一段时,我放手让孩子们去自学这一部分,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小组合作习惯,有着很强的自学能力,因此学起来不是那么吃力。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1、第二部分,在教学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大的'这一环节,由于解读文本还不到位,处理的太碎,导致耽误的时间太长,而并没有多少实效性。
2、想象说话,出示三句,训练量太大,一些老师给我提议,可以都出示,但让孩子们选择其中的一句写,在交流时,把几中情况串到一起,这样显得完整而有效果,又不会使孩子负担重,耽误时间。
3、句式练习破坏了原本朗读感悟的环境。
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无不”句式,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是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我就把它放在学文中练习,让学生也学着书上的句式说一句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子。结果,学生遇到了困难,几乎没有人举手,这是我原先没有想到的,花了不少时间才让课继续下去,继续品读文章。这时,就感到刚才的练习和学文的情景是多么格格不入,破坏了原本学习课文的感觉。如能把句式练习放在课的后面,单独进行训练,整堂课的感觉会更好,不会觉得有点支离破碎。
4、自学要求中,问题设计的太多,有些老师说当时课件一出示就感觉自学的量很大,有些问题可以进行整合,确实是这样的,一整合会显得课堂更轻松些。
总的来说,在品词析句上,我还得下些功夫。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深深地感受到在教学情境中,教师要善于变“死教案”为“活教案”,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实施有灵性的教学,倡导有灵气的学习。文海深深,泛舟时不仅要有明确的方向和欣赏路途的风景,还不忘留下来过的痕迹,这才是我们我要具备的素养。
【推荐】《夹竹桃》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夹竹桃》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6
《夹竹桃》这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写了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花期之长、任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本课时,我从整体入手,在初步感知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文章最后一个小节,引出了三个问题:
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⑵文章哪几个小节讲的是夹竹桃的任性?
⑶文章哪个部分讲的是夹竹桃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
通过这三个问题中的后两个问题学生很顺畅地理清了课文的条理。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这三各问题的延伸又成了我们讨论的重点,同学们研究了夹竹桃可贵的任性和月光下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并从第1、2和最后一小节中感受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将美好的语言文字记在心里,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图片,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学生促进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
《夹竹桃》教学反思(精选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夹竹桃》教学反思(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7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欣赏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直奔中心。紧接着讲读第四自然段,第四自然段主要讲的就是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我以读为主,力求通过个性阅读,引导学生读中学文,读中生悟,由悟生情。第四自然段中的两个双重否定句是最能体现夹竹桃的韧性的,我处理得并不好,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朗读、体会,而是急于让他们用双重否定词来造句,结果学生说得并不理想,可见,学生对句子理解得并不深入,这就冲淡了对夹竹桃的韧性的理解和认识,也冲淡了两个双重否定句的.作用。
第三自然段对于第四自然段而言,所起的是对比衬托的作用。这一自然段无需过多讲解,可以通过对比朗读的方式,将春、夏、秋三季的花与夹竹桃进行对比朗读,学生就不难体会到夹竹桃默默无闻、可贵的韧性,也就不难体会第三自然段所起的对比衬托作用。回顾我的课堂教学,学生虽也能产生以上认识,但印象一定不及对比朗读的方式来得深刻。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给予学生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上完这节课,我一直在问自己:这节课上,我的智慧火花在哪里闪现?其实,这个问题是我需要每节课后、每天问自己的。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这节课,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8
《夹竹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去感受夹竹桃可贵的韧性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伊始,我紧紧抓住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以作者的感情为主线,以最后一个自然段为突破口,直奔中心。
紧接着出示合作探究的话题:夹竹桃的韧性具体体现在哪里?月光下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以及引起了哪些幻想?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再结合学法指导,自学课文2、3、4、5自然段,在这个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能静下心与文本对话。在交流展示环节,学生在体会夹竹桃韧性的基础上,还能用四字词语概括这种韧性,如从“一声不响”感受夹竹桃的默默无闻,从“无日不”感受夹竹桃的顽强不屈,从“无不奉陪”感受夹竹桃的始终如一等等,这应该得益于课堂上的充分的自主学习。
在探究月光下夹竹桃引起作者幻想一段时,由于给了学生充裕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在迁移应用环节,让学生模仿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们带来的幻想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我幻想它是……”。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这也体现了语文教学读写合一的原则,由读向写迁移,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写作指导。读写练笔,也为月光下的夹竹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孩子们也同季老一同爱上了夹竹桃。
最后话锋一转,适时进行拓展,出示季羡林的生平,师配乐朗读,学生顿时感悟到:写夹竹桃其实就是写季羡林的,正所谓花品如人品,人品亦即花品。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觉得自己虽然努力了,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回顾这一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对强势,主体的自主性受牵制,所给阅读、思考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朗读机会虽说很多,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指导是不够到位的,虽然在老师的提醒下他们的朗读有一定的改善,但也只是语调轻重上的改观,没有显著的进步,也仍未从内心品悟到夹竹桃的韧性。
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过程被淡化。本节课没能从编者意图上,把整个单元内容串联起来,足够关注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感受大师语言的平实、质朴,借物抒情写法的独到与精妙。如果课前备课时,能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单元主题融入本课教学,深入关注作者的表达方法,相信会有别样的精彩。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后的教学,更需静下心来研读文本,真正实实在在走近学生,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将学习到的教学理念切实转化为教学行为,教学不止,反思不断,促进自我成长。
《夹竹桃》教学反思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作家季羡林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夹竹桃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参考!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9
《夹竹桃》一文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作为当代著名的语言学教育家,季羡林先生的作品,一向以文质兼美而著称。本文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然而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见过夹竹桃,怎样在头脑中形成夹竹桃形象,并且通过语言文字了解夹竹桃的韧性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给人带来的'幻想,从而更准确地感知美、表现美,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真切地感受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这些应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中自悟,感受品味。
在教学文章第四自然段时,我就注重让学生自读自悟,“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再读读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受。”在交流时,学生能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挑选自己熟悉、喜爱的段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的追求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不仅要让学生领略到夹竹桃的美,更要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因此在学生朗读时,我注重让学生抓住重点的词语,重点体会,提高朗读效果。
因此我觉得,朗读教学要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在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二、情境体验,情动辞发。
语文课堂应注重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学生就产生了与文本对话的内在需要,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如何促使学生对课文入情入境,对课文的语言评赏玩味?则是引导学生亲自去体验这份情感,用自己的心去悟情之深,用自己的脑去思言之妙。我配乐朗读了第五自然段,孩子们有的闭眼倾听,有的看着图片用心感受,享受极了。接下来就是孩子配乐朗读的时候了,配上音乐,孩子们的朗读感觉一下就找到了。在优美的音乐中、在令人产生无数遐想的图片里、在如诗如画的文字中,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月下夹竹桃的美。
当然,这堂课也有不少遗憾,主要表现在句式练习破坏了原本朗读感悟的环境。第四自然段中有一个“无不”句式,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意思,这是这篇文章一个重要的语言文字的训练点。我就把它放在学文中练习,让学生也学着书上的句式说一句双重否定表肯定的句子。结果,学生遇到了困难,几乎没有人举手,这是我原先没有想到的,花了不少时间才让课继续下去,继续品读文章。这时,就感到刚才的练习和学文的情景是多么格格不入,破坏了原本学习课文的感觉。如能把句式练习放在课的后面,单独进行训练,整堂课的感觉会更好,不会觉得有点支离破碎。
《夹竹桃》教学反思 篇10
《夹竹桃》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季羡林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文章用美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夹竹桃的韧性以及夹竹桃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想,这是作者爱上夹竹桃的两个原因,这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是,对于活泼好动的孩子们而言,课文却由于缺少了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因而对他们吸引力不够强大。怎样才能牢牢地抓住学生读书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中去呢?
我摒弃了以往一贯采用的千遍一律的通篇齐读方式。我都觉得齐读使千人一面,使众口一声,使腔调一味,不抑不扬,不但听之不美,闻之生厌,而且与文章的文辞美、声律美、情感美相左,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因而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把握季羡林先生写文的初衷,理解文中所说的“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有了这样的情感为铺垫,学生在领略夹竹桃花色的奇妙有趣自然就多了一份兴味盎然;品味夹竹桃的可贵韧性自然就多了一份情真意切;感受夹竹桃引起的奇思妙想自然就多了一份浮想联翩……
本节课的重点落在理解“夹竹桃的可贵韧性”上。文中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夹竹桃一声不响,一年三季,无日不迎风吐艳,显现出其可贵的韧性。教学中,学生在理解了“韧性”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围绕“韧性”,充分自读自悟、圈点批注。接着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又开出一朵”“又长出一嘟噜”“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等词句,从而感受到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季节的更替,唯有夹竹桃始终花开不败,体会其可贵的韧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感悟“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更好地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映衬的笔法,将其韧性的花性根植于学生心中。我充分利用文本的写作特色,勾连前文,引导学生通过与第三自然段描写百花争奇斗艳的语言文字进行反复地对比朗读。如:
师: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师: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生: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有了院子里那些季节性花的陪衬,夹竹桃更显得坚忍不拔。它可以承受春是和煦,也可以经受盛夏暴雨的洗礼,又可以耐受深秋清冷,不像那些争妍斗胜的许多花卉只是匆匆走过,相比之下,夹竹桃“无日不迎风吐艳”,“那一点韧性”,岂不是难能可贵!在声声对读中,在声声催情中,夹竹桃具有可贵韧性的形象更加饱满了。
可惜!在实际教学中,时间分配上出了问题,前松后紧,导致后面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对比朗读。学生没有充足时间去品味字里行间流淌着的夹竹桃那可贵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