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欣赏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精选10篇),由笔构网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清楚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来自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一些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1)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2)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问题“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一句话之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①我什么也看不见。②春天到了,可是……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感触的语言。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演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时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会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他?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话魅力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2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语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工具,恰当巧妙的语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板书课题,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看到这个题目,你会产生什么样的疑问呢?魅力是什么意思?(有吸引力)那什么样的语言有吸引力呢?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指名接力读,集体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填空——总结方法——板书——集体朗读
概括课文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说清楚: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行乞,在一块木牌上写了“我什么也看不见”,可人们无动于衷。后来当法国大诗人让彼浩勒在老人的乞讨牌前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后,人们纷纷慷慨解囊。
板书:春天到了,可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
慷慨解囊 无动于衷
三、品读课文,语言训练:
人们看到两块木牌上的字有什么具体反应?默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来。
(一)学习“我什么也看不见”一部分:
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shēn〕士、贵妇人,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shān〕姗而去了。
1.衣着:(近义词)穿着 着装 (多音字)着火 走着
2.无动于衷的意思:衷,指内心,心里一点儿也没受触动
换词练习:置之不理 置若罔闻 不理不睬 不动声色 麻木不仁 熟视无睹 面不改色 泰然自若
3.姗姗而去:姗姗是慢慢的意思,可以换成缓缓而去 写出了贵妇人优雅离去的样子
4.说明了什么?人们都很冷漠 司空见惯 木牌上的字一点儿都没有打动人们
5.其实老人值不值得同情呢?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坐着一个衣衫褴〔lán〕褛〔lǚ〕、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衣衫褴褛:褴褛是破烂的意思 头发斑白:头发花白
6.指导朗读 (用我们的.声音读出情感)
(二)学习“春天来了,可是”这一部分
1.看到这个牌子上的字,人们怎样做?
2.当大诗人加上这句,为什么人们就慷慨解囊了呢?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 板书:富有诗意 感情浓厚
3.当人们看到“春天到了”,会想到什么?
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1) 改陈述句
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叫人陶醉。(男女对比朗读)
反问句的好处:增强语气
(2)按照一定的顺序:天空——植物——动物——人家
(3)你眼中的春天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
春光明媚 春风拂面 春回大地 生机勃勃
杨柳依依 春色满园 柳绿花红姹紫嫣红 百花盛开 百花争艳 春暖花开
草长莺飞 百鸟争鸣 鸟语花香
青山绿水 春水潺潺 小桥人家 春意盎然
(4)换词练习
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________,那__________,那_________,那________,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4.课件播放 春天美景 一片漆黑
一株嫩芽蕴育着新的生命,拂堤杨柳,摇曳着春的生机;
百花盛开,有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金黄的油菜花,把大地装扮得五彩斑斓;
百鸟争鸣,时而在花间飞舞,时而在枝头栖息,好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
春水潺潺,草长莺飞,大地一派生机盎然!
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
5.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反问句改陈述句 师生比较朗读
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会对他产生同情之心。
6.指名读,指导朗读
7. 练习背诵
8.看板书总结全文
四、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过渡句:不但这篇文章写出了语言的魅力,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外交时的语言也充满了魅力。
1.拓展阅读:《周总理外交——走上坡路》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过渡句:除此之外,我们身边的提示牌也处处充满语言的魅力。
2.写作指导:学写提示牌
草坪:不要践踏草坪!
草儿青青,足下留情! 草儿要睡觉,请您边上绕! 小草怕疼,踏之何忍?
语言的魅力——押韵 触动人们内心 富有诗意 感情浓厚
3.学练结合: 写提示牌: 水塘边 草坪 花坛 电灯开关
五、布置作业: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写提示牌,请试着写一写。
板书设计:
22 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可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
慷慨解囊 无动于衷
富有诗意 感情浓厚
结束语: 同学们,语言充满着无穷无尽的魅力,只要我们多读书,多积累,就一定能成为拥有语言魅力的人。
精彩提示语展示:
电灯:随手关灯叫声好,节约能源人人笑。
灯泡弟弟要休息,随手关灯要牢记!
花坛:花儿很柔弱,大家勿抚摸!
小花多可爱,请勿来伤害!
花儿宝宝在睡觉,请你不要来打扰!
水塘:不扔垃圾,鱼儿欢喜!
地球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
教学反思
我的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是——
一个宗旨:玩转语言
两个理念:培养语感
三个重视:扎实训练
四个环节:目标实现
一个宗旨,玩转语言:
语文课就要上出语文味,就应该带领学生在语言文字的海洋里,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品尝文字盛宴,感受语言魅力。
两个理念,培养语感:
我始终坚持“以读为本,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紧扣文本,让学生采用“配乐接力读、默读、男女生赛读、小组读”等多种形式,以读悟文。抓住儿童特点,采用轻松灵活的教法,循序渐进,搭建梯度,多角度的评价,让学生掌握新知,培养语感,锻炼思维,发展能力。
三个重视,扎实训练:
(一)重视语言的积累
1.文字游戏,调动知识储备;
2.板书课题,不忘指导写字;
3.概括课文,传递成语意识;
4.随文学习,形成语言积累。
——组词、多音字、近义词、词义、换词、句式转换……
环环相扣的语言文字训练扎实有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注重学法的指导,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重视能力的培养
1.概括的能力
2.朗读的能力
3.背诵的能力
(三)重视读写结合
1.写春天美景
2.写提示牌
四个环节,目标实现:
一、解题导入,激发兴趣:
二、初读课文,概括大意:
三、品读课文,语言训练:
四、拓展阅读,读写结合
第三环节:两个板块,化繁为简。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清楚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来自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一些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1)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2)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问题“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一句话之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的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①我什么也看不见。②春天到了,可是……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感触的语言。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演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时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会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他?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话魅力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1)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 (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他?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5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打造“三高”(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课堂上有所突破和创新,让课堂充满智慧和活力。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通过多次的对比(木牌上前后文字的对比、行人前后态度的对比、老人前后态度的对比、正常人眼中的春天美景与盲老人眼前一片漆黑的对比),品味语言,体会语言的巨大魅力。
2、通过多次的渲染式朗读(情境再现式朗读、淡妆浓抹式朗读),体现以读为本,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精彩,从而深刻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会认本课4个生字,会写本课8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6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人添上那几个字后木牌上的语言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直击课题,找准切入点
1、板书课题,齐读。什么是“魅力”?
2、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最有魅力的一句话。
分两行板书:春天到了,可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
3、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二、感悟“变化”,凸现着力点
1、师:这是诗人让·彼浩勒给盲老人修改后的一句话,木牌上开始时是怎样写的'?(我什么也看不见)
2、添加了六个字让行人和路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想边做记号,你也可以写写自己的体会。(课件出示要求)
3、学生自由读并思考,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4、学生交流汇报。
A、感悟街上行人的变化
(1)生读相关语句:“街上过往的行人……便姗姗而去了。”
(2)哪个词给你的触动最深,为什么?
(结合学生理回答理解“无动于衷”指内心毫无触动,“姗姗而去”指走路缓慢从容)让我们来读一读吧。指名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3)指导“情境再现式”的渲染朗读。
师: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有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向路人乞讨。风度翩翩的绅士走过来了,看见木牌上写着——
生读:“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无动于衷;衣着华丽的贵妇人走过来了,看见木牌上写着——
生读:“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淡淡一笑;打扮入时的少男少女走过来了,看见木牌上写着——
生读:“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便姗姗而去了。看到这一幕幕,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生1:老人真可怜。
生2:路人真冷漠无情。
生3:路人太傲慢了!
生4:这些行人真可恶!
教师指导学生边说边把自己对行人的感受读出来。
(4)看到诗人修改后的语言,行人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
B、感悟老人的变化
(1)修改之前:叹息、悲伤
①课件出示文字:“哎!”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②谁能读出老人悲伤的心情来?指名学生朗读,再评价。
③除了悲伤之外,老人还会有什么感受?(无奈、失望、绝望等)
④指导学生“淡妆浓抹式”的渲染朗读。
师:(引读)老人悲伤地叹息着,生:(接读)“哎!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师:(引读)老人无奈地叹息着,生:(接读)“哎!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师:(引读)老人失望地叹息着,生:(接读)“哎!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师:(引读)老人绝望地叹息着,生:(接读)“哎!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
⑤老人没有得到的仅仅是金钱吗?还有什么?(尊重、尊严、爱心、关怀等)
(2)修改之后:笑着
①课件出示句子:
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②指名朗读,评价,看看是否读出了老人的喜悦之情。
③再次指导学生“淡妆浓抹式”的渲染朗读。
师:(引读)老人开心地笑着对诗人说,生:(接读)“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师:(引读)老人喜不自胜地笑着对诗人说,生:(接读)“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师:(引读)老人欣喜若狂地笑着对诗人说,生:(接读)“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三、探究原因,感受语言的魅力
过渡:同一个人,同一条街道,同一块木牌,诗人仅仅添加了几个字,事情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从无动于衷到纷纷捐钱,老人的心情也由悲伤变得喜悦,这一切,归功于“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
1、看到“春天到了”这几个字,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你会用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形容?
2、学生自由说。
3、课件展示一幅幅春天的美景(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春天真美啊!)
4、出示第6自然段中“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语,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读出春天的美好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5、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那位盲老人(播放音乐)。春天多美啊,可是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老人来说,能有什么感受?(生:一片漆黑)你还能看见蓝天白云吗?还能看到绿树红花吗?还能欣赏到莺歌燕舞、流水人家吗?你的眼前只是(生齐答:一片漆黑)。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非常同情老人)
6、师:是啊,作者与你有同感,让我们一起来齐读课文中的句子“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再现当时的情境,感受街上行人的内心世界吧!
再次指导“情境再现式”的渲染朗读。
师:这时,风度翩翩的绅士走过来了,看见木牌上写着——
生齐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不禁会想到——
生齐读:“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师:衣着华丽的贵妇人走过来了,看见木牌上写着——
生齐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不禁会想到——
生齐读:“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师:打扮入时的少男少女走过来了,看见木牌上写着——
生齐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师:不禁会想到——
生齐读:“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里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7、师:还是那条街,还是那个老人,绅士们走过来,看见(学生齐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还会无动于衷吗?(学生齐答:不会。)贵妇人走过来,看见(学生齐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还会淡淡一笑吗?(学生齐答:不会。)少男少女们走过来,看见(学生齐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还会姗姗而去吗?(学生齐答:不会。)
那么,他们会为老人做些什么?
生1:给老人钱。
生2:给予老人问候、安慰。
生3:给予老人同情、祝福。
生4:给予老人尊重、关怀。
8、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真有同情心!是啊,一句“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心,触动了人们的情感,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9、指导学生背诵第6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学写有魅力的语言
1、诗人用一句话改变了老人的现状,可见一句有魅力的话有着神奇的魔力,生活中我们也常见到有魅力的句子。如:公园里的草坪上写着: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图书室写着:踹一脚我疼,折一角书疼。
2、那么我们也试着展示一下语言的魅力吧。你能像让·彼浩勒那样,用有魅力的语言,在水塘边、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写个提示牌吗?想一想,再试一试。(课堂上现场展示几句,并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可是
我什么也看不见!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失明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2)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背景音乐创设情景,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以读代讲,深入感悟。
(2)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广告语、标语、警示语,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生活中,书是最吸引我的,什么东西最吸引你?(板书:魅力)这些东西有魅力,是因为他们具有吸引人的力量。在生活中,哪些人有魅力,能吸引你?
2、有一种魅力,人人都可以具备,那就是语言。(板书:语言)古人云:一言可以定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今天我们就来领略语言的魅力吧。
设计意图:抓住“魅力”这一关键词,理解这个词语其本意及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二)初读感悟
1、检查预习
指名读: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这一组词语是描写谁的?看了这些词语,你眼前浮现出一个怎样的老人?
指名读:衣着华丽、无动于衷、姗姗而去。这一组词语是描写谁的?无动于衷是什么意思?这里是指什么?
除了行人、老人,文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诗人让、彼浩勒。
2、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发生在这三者之间的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捋顺人物事件,初步感知语言的魅力。
(三)学习1至5自然段
1、从文中哪儿看出这句话富有魅力?(从老人的话中感受到的)
2、用“ ”划出老人的话。读一读,体会老人说话时的心情语气。
3、指名读第一次老人的话。
老人为什么悲伤?当时的行人是什么反应?用“~~~~~”划出来。
(1)是啊,在繁华的巴黎大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肯帮帮这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所以,可怜的老人叹息地说:——
(2)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面对衣衫褴褛的老人,却都视若无物,冷漠地从他身边走过,所以老人心酸地说:——
(3)还有的人竟然淡淡一笑,便从容离去,似乎在讥笑老人的破烂的衣衫,失明的双目。所以老人悲伤地说:——
这时,你还认为老人的悲伤只是因为没有得到钱吗?
4、老人第二次说的话是什么语气?
我们也会为老人感到高兴,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自悟,对比朗读,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悟,促使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文本,感受语言
5、从悲伤到高兴,从无动于衷到慷慨解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看来奥秘就在这句话中,我们来研究研究这句话。
(四)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第六段:这句话有什么样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2、看到春天来了,就让我们联想到了春天的美好,(板书:联想)文中哪一句话写出了春天的美丽?用“==”画出来。
师引读: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那蓝天下的绿树红花,那花间的莺歌燕舞,那树边的流水人家,这美好的一切,怎么不叫人陶醉呢?边想象边试着背诵。
3、是啊,鸟语花香,姹紫嫣红,春天像年轻的生命一样,充满蓬勃的生机、绚丽的色彩,让我们纵情高呼:——春天到了。
可是,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对老人而言,只是漆黑一片,他的一生所拥有的色彩只有黑色,那孤独冰冷、幽暗死寂的黑色,这漆黑和万紫千红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板书:对比)
设计意图:情景教学是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运用得好,学生就会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兴趣,还可以活跃思维,促进感悟。
4、老人多么痛苦啊,那你说一说这句话中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是什么?老人深深的痛苦之情,怎能不激起人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呢?(板书:激发同情)正是这饱含浓厚感情的话语,打开了人们关爱的心门,纷纷慷慨解囊。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富含魅力的语言吧!
(五)仿写
1、法国诗人让彼浩勒用一句话帮助贫穷的老人,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故事。我们生活中像这样有魅力的语言很多,例如草地上不再写“禁止践踏”,而会写上一些有魅力的.语言——(生交流,师总结)
2、我们也来试试吧,电灯旁、厕所门、淇河边……我们能不能写写提示牌,用有魅力的语言来提示大家言行文明呢?
师巡视指导。生汇报师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从生活中寻找有魅力的语言,把课内外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激发学生写的欲望,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总结全文
你要向让彼浩勒学习什么呢?(爱心)遇到贫弱就解囊相助,这种爱心之举是一个人的品质,一个人的灵魂和高度。还要向他学习什么?(语言)他拥有智慧和高深的文学修养,所以才能写出如此富有魅力的语言。
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用心做人,做一个想让彼浩勒那样智慧与爱心并存,拥有魅力语言的人吧!
设计意图: 总结全文,升华主题,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联想
对比(激发同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呈现方式为随学习的内容逐步出示,体现了文中的中心句的作用,简洁的板书既联系了课文内容,又强调了语言的独特魅力。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语言的魅力》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主体课文,向我们叙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在繁华的巴黎街头,一位衣衫褴褛的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但过往的行人无动于衷。后来,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木牌上写上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巴黎街头的行人纷纷解囊相助,盲老人得到的钱多极了。这个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语言的巨大力量——它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织出爱的纽带。
学情分析
通过几年的新课程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语言文字的基础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在读文的过程中,要找到最有魅力的语言“春天到了,可是……”并不难,但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语言的魅力,仅仅停留在这里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一定要抓住“变化”,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践进行阅读反思,和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深切感受到语言的巨大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抓住关键的词句理解课文的中心内容。
3.联系生活,尝试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重点
体会“春天到了,可是……”这句话的巨大作用,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难点
理解第六自然段,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句子纸条、 教学时间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同学们,我知道大家一定都爱玩游戏,今天上课前,我们来玩一个文字游戏
( )的老师
( )的同学
( )的老人
( )的春天
( )的语言
一、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一种魅力,人人都可以具备,那就是“语言”(出示课件:语言)。古人云:一言可以定国,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狮。今天我们继续领略《语言的魅力》吧(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是通过一件什么具体事例说明“语言的魅力”的?(指名回答。)
二、抓住“变化”,启发思考。
(一)自由读文,找“变化”。
1.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在盲老人乞讨的这一天,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找出来并做上记号。
(学生自由读文,找“变化”,做记号。)
(二)全班交流。(学生说的顺序不定。)
★ 木牌内容的变化。 师相机贴木牌内容:我什么也看不见! 春天到了,可是……
★ 行人的变化。(板书:行人)
1.你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行人一开始不给钱?(学生读相关语句)
2.这是上午行人的表现,下午呢?(指名回答。师相机板书:纷纷相助)
★ 盲人的变化。
1.盲老人上午没有得到钱,很悲伤;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他笑了。
(师相机板书:盲人、悲伤、笑了)
2.文中是怎样写盲老人很悲伤,你能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吗?(该生读,师评再范读,学生齐读。)
3.盲老人下午是怎么说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 诗人的变化。
(三)找出没有变化的内容。
1.随着木牌上字的变化而引起了这样大的变化,那在盲老人乞讨的这一天,还有哪些情况没有变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把它找出来。
(小组合作:学生默读课文,找没有变化的内容,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主要有以下几点:
★ 地点没变:都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
★ 人物没变:还是这位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
★ 老人乞讨的方式没变:还是在身旁立一块木牌。
(四)思考“变化”的原因。
1.比较木牌上的两句话,思考:既然地点没变,人物没变,甚至连老人乞讨的方式都没变,那为什么随着木牌上字的变化,事情竟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把你想到的先说给同位听一听。(生同位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三、激发情感,体会语言魅力。 1.师范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所看到的春天是怎样的景象?(指名回答)
3.大家说得太美了!这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春天的美景(配轻快的音乐)
4.你哪一种表达方式好?为什么?(怎能不叫人陶醉呢?)(真叫人陶醉。)
当我们陶醉在春天的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又是什么呢?(一片漆黑)
孩子们,假如此时你正从盲老人的身边走过,你的心情怎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5.你觉得木牌上的哪一句话更有魅力?为什么?
6.请大家带着感情齐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齐读)
四、联系生活,尝试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1.(出示课件:一幅草坪图,一幅滴水的水龙头图。)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幅图设计一个有魅力的警示语,如果这两个都不喜欢,也可以设计其他的。(生小组设计警示语。)
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 流水哗哗响,你会心疼吗?
2.全班展示交流
五、教师小结。
六、布置作业。
和爸爸妈妈给这几张图片写上警示语。 出示课件:
2.摘抄有魅力的语句,读给家长听。
七、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行人 盲人
我什么也看不见!
无动于衷 悲伤
春天到了,可是……
纷纷相助 笑了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法国诗人让彼浩勒帮助盲老人的故事,体会语言的魅力。
2、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第六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第三段的第一句话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
三、教学设计思想
课文记叙了法国诗人让彼浩勒帮助盲老人的事。赞扬他同情帮助穷困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同时说明了语言艺术的巨大作用。文章的第一、二段是比较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有什么不同呢?
诗人添上几个字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设计CAI课件卡1和卡2。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段的内容,为什么说后者?富有诗意的语言、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呢?设计卡3,提出问题,春天到了自然会使人们产生许多美好的联想,正如文中所说,出示卡4,练习填空。根据括号中的内容想象这叫人陶醉的春天美景,画面出现后,让学生充分体验看见与看不见的心理反差,创设情境,从而感悟盲老人一生什么也看不见,自然令人心酸、让人同情,乐于解囊相助。诗人添上几个字后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四、媒体准备
CAI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自由读全文,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第一段
1、盲老人站在木牌旁,期待着路人的帮助,路人却无动于衷。找出这一段,读一读,你的脑海中会浮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
2、你们想看这个画面吗?(出示课件盲老人和写有我什么也看不见的木牌。)
3、看了以后,你的感受是什么?
是啊,盲老人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处境非常悲惨,可路人却如此冷漠,谁来有语气的读一读,其他同学看书体会或看画面感受。
(三)学习第二段
1、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走过去了,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走过去了,他们都无动于衷。盲老人心里多么悲伤呀!这天中午他幸运地遇到了诗人让彼浩勒,改变了他的命运。(课件1诗人出现)
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诗人帮助盲老人的句子。(出示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后诗人消失)
2、诗人添上这几个字后,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先自学,然后小组讨论,师重点指导。
3、盲老人前后神态的变化,对比着读。诗人添上这几个字以后,人们一改原来的无动于衷,纷纷解囊相助。听!(课件2录音及诗人再次出现)诗人看了以后也满意的笑了。
4、指名读,一人读添字前的内容,一人读添字后的内容。其他同学想想前后语气有什么不同?
5、同桌互相练一练。
6、分角色朗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诗人添上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自由读有关段落,找出答案,画下来。
出示第三段第一句话,(课件)齐读一遍,你会产生什么问题呢?
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2、春天到了我们会想到什么?(春天美丽的景象)
找出书中这一句读一读,谁来填这个空。(课件)
根据括号中的内容想象一下这叫人陶醉的春天景象,好吗?
这么美的春天,你们想看吗?请你先趴在桌子上,不许抬头看。
3、(出示春景图及背景音乐)春天到了,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尽情地歌唱;小鹿在小溪旁欣赏着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我们在绿树红花间追逐嬉戏;那红的、黄的、粉的`各种各样的野花盛开怒放,真是如诗如画的春天。
刚才,我播放的画面,你看见了吗?(没有,什么也没看见。)你想不想看这如诗如画的春天呀?(重放春景图)这景象美不美呀?
(美!)你刚才看不见时是什么感受呢?(非常难受)
你这么一会儿看不见就这么难受,盲老人一生什么也看不见,会更难受,这多么令人心酸呀,多么令人同情啊!
4、指名读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一人接读下面的内容。其他同学看画面再次感受。
我们也被这句话感染了,自由练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
5、你能试着填下面这个填空吗?(课件)
6、讨论前面的质疑。
让学生体会?春天到了让人想到了如诗如画的春天美景,可是一词让人形成对比,这美景盲老人却看不见,于是让人产生了同情之心,具有了感染力,所以说它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富有诗意的语言,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7、齐读最后一段,练习背诵。
(五)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体会语言的魅力。
短短几个字就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语言是多么有魅力啊!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有魅力的语言说给大家听听好吗?出示课件,体会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
(六)总结全文
不同的语言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好的语言,能给人以美好的享受,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有句名言说得好,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希望同学们认真地学好语文,让你们的语言也具有巨大的魅力吧!
(七)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良辰美景
对比同情
一片漆黑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本课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语文,谈谈自己对“语言的魅力”这个词语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语言是人们交流的工具。我们的语言充满着巨大的魅力,恰当地运用语言,有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学习了《语言的魅力》这篇课文,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感知质疑。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初读课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学生可能提出:(1)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2)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 (3)语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等等。)
三、比较阅读,自主感悟。
1、带着刚才提出的“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一问题,仔细读读课文,比较加了一句话前后的情况有什么不一样?在书中画出相关的语句说说感受。
2、小组交流:为什么加了一句话后人们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重点词句比较:是什么导致人们发生这么大的变化的呢? ①我什么也看不见。②春天到了,可是…… 反复读读前后两句话有什么不一样?
(2)朗读训练中比较:①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②在这样的季节中,人们都会干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③当我们陶醉在良辰美景时,盲老人的眼前是什么?有感情的读读相关的语句,想一想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
(3)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让?比浩勒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现在你知道了吗?说说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这就是语言产生的作用,什么样的语言才会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呢?富有诗意,带有浓厚感情色彩,使人受到震动的语言。只有这种语言,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再一次领略一下语言的魅力。
四、创设情境,采访释疑。
1、假如你是《巴黎时报》的一名记者,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请你即兴进行现场采访,看看人们是怎么想的,前后态度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2、其他同学分别扮采访对象:双目失明的老人,法国著名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打扮漂亮的少女,衣着寒酸的职员。
3、指导学生采访问题要依对象而定,如:
(1)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2)先生,你为什么要给这位盲人加上“春天到了”这句话?
(3)先生(太太、小姐),街上那么多乞讨的人,您为什么要把钱给他?
(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钱?
4、现在你知道语言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了吗?
五、课后延伸、学以致用。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跟同学们交流一下。
作业:
1、一句话有魅力的语言能产生神奇的魔力,普通的话十句都达不到的效果,有魅力的话一句就达到了!同学们想不想尝试一下,写几句有魅力的话?
2、收集生活中用来交流的语言。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篇10
一、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共有25人。其中男13人,女12人.他们思维活跃、自信心、表现欲特强,但持久性较差。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花样新、多,让他们自主学习,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生字教学时,学生只会抓简单的字进行说明学习,对较难的字不大爱理,所以在教学中我需对较难的字给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去感悟。
二、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的魅力》讲的是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街头,有一位盲老人在乞讨,他的身边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道“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是过往的行人无动于衷,盲老人什么也没有得到。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牌子上写了“春天到了,可是……”几个字,结果,盲老人得到的钱多极了。从中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无动于衷、姗姗而去等)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了解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用语言帮助
盲老人的事,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切实感受语言的魅力。
(3)、练习用有魅力的语言写警示语。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多种渠道查找、阅读与文本有关的背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入情入境,动情朗读,深入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同情帮助残疾人的善良品质,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能用优美的语言,诚挚的话语与人交流。
四、教学难点分析:
理解第六自然段的内容,感受“春天到了,可是……”一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感悟其打动人心的原因。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分配
一、导入教学内容
一、回顾上节学习内容
1、导入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22课《语言的魅
力》,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回顾一下这篇课文主要介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2、、交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这篇课文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说
明了语言的魅力,这节课我们要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来深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诗一般的语言所产生的感染力。
3、木牌上原来写的是什么?
板书:我什么也看不见!
后来木牌上写的是什么?
板书: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4、轻轻地读这两句话,你觉得哪句话具有魅力?哪句话没有魅力?
温故旧知,引入新知。
3分钟
二、新授
一、自渎课文,感悟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没有魅力?又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具有魅力的?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批注,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有了自己的感受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学生自主读文,细心体会,教师巡视指导。
二、引导探究,感情朗读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师生共同研读相关内容。
1、谁来说一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没有魅力的?
抓住关键句子:
①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看了木牌子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姗姗而去了。
抓住关键词语:无动于衷、淡淡一笑、姗姗而去。板书:无动于衷、姗姗而去。
指导朗读那我们怎么才能读好这句话?把人
们的这种无动于衷、姗姗而去的样子读出来呢?自己读一读,练一练。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就好象看见了过往行人的样子,老师来读一读,你们体会体会好吗?
2、我们刚才发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没有魅力,那么让·彼浩勒添了六个字修改过后的这句话就有魅力了,你从哪体会到的?
a.抓住关键句子:
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
板书:多极了
指导朗读3、当巴黎大街上文质彬彬的绅士看
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说说笑笑的孩子们看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形形色色的路人看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他们不再无动于衷,姗姗而去,而是给老人以施舍,给老人以热心的帮助。
4、同学们,你们发现了吗?随着木牌上的字发生了变化,过往行人的行为也发生了变化,实际上发生变化的不只是这些,你们再看这个故事,你发现盲老人有什么变化?
a.从“哎!”老人叹息着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露出了非常悲伤的神情。老人笑着对诗人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两句话中体会到老人心情和说话语气的变化。
b.指导朗读,通过对比朗读体会盲老人心情和语气的变化。
5、老人变了,街人变了,这么多的变化都是因为木牌上的字发生了变化,让·彼浩勒添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六个字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春天到了,你会想到什么呢?
6、春天到了,我们都会想到春天的美丽景色,想到春天的万紫千红,想到春天的良辰美景,想到一切渴望葱茏的树木,想到所有向往绽放的花蕾,想到无数企盼萌芽的种子。看,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莺歌燕舞、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a.指导朗读: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
多美的景色啊!谁能把这句话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
b.春天到了,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能用这样的句式再来说一说春天美丽的景色。
7、春天的景色如此美丽,可是对于盲老人来说却什么也看不见,一个“可是”使结果一个天一个地。请同学们轻轻地闭上眼睛,假如你就是这位盲老人,你的眼前一片漆黑,伸出你的手,你什么也看不见,左右转动你的头,你还是什么也看不见,窗外春天万紫千红,你仍然什么也看不见,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
请你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句话。
指导朗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8、是啊!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令人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个失明的老人,一生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之心呢?
9、同学们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话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诗人把人间最美好的景色和人间最悲惨的现实放在了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打动了每个善良人的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板书:打动人心
10、看来同学们的心已经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请把你的这种感动送到字里行间,自己读一读。
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
11、诗人没有用金钱帮助老人,而是运用了有魅力的语言,他的这种相助是用金钱不能衡量的,他帮助了老人,他仅仅帮助了老人吗?
不,他不仅仅帮助了老人,还帮助了那些盲心的人,帮助了这个世界,唤醒了人们的善良之心,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读书的能力。
通过学生的感情朗读培养学生好的语感。
利用课件把课文的朗读方法更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能够抓住朗读时的技巧,把握好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来。
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朗读,增加学生的兴趣,使诗歌的朗读不再枯燥而更为有意义。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组织语言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句式训练。
通过情境创设,为学生搭建情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与文本进行丰富、深入地对话。
通过观看课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在脑中形成画面。
30分钟
三、结合实际,拓展延伸
1、在我们生活中就随处可以看见能
够打动人心的有魅力的语言。谁能把课前搜集到的能打动人心的话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2、观看老师搜集的资料。
3、尝试用有魅力的语言,在水塘边、
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写个提示牌。
将知识延伸到学生实际,学习用有魅力的语言打动人心。
5分钟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语言的魅力,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同学们要学会正确的运用语言,在生活中用优美的语言,诚挚的话语来与人交流,在人与人之间架起一座沟通语言的桥梁。
渗透思想教育
2分钟
板书设计:
语言的魅力
我什么也看不见!无动于衷姗姗而去
春天到了,可是……多极了打动人心
七、课堂练习:
写生字,抄句子。
八、作业安排:
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魅力的语言,你愿意去找一找吗?我们的书后也有几幅图画,你能把有魅力的语言写在旁白吗?有时相同的意见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且如果你运用了恰当的语言,它会更吸引你。社会、校园内经常看到警示语发生了变化,不但能够吸引人而且能够教育人。
九、附录: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十、自问自答: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帮助来人行乞的事,说明了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从而让学生从中感受体会到大语言文字强大的魅力所在。
初读课文,我亦被其深深吸引。这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语言的神奇魅力,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因此在备课中我考虑最多的也是这一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两句话不同的效果入手,进行比较和体会。先放手让学生去寻找答案,再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体会文本。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思维被彻底的激活,他们的答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质疑。在课件(春景图)地配合下,学生对这句话的魅力也有了较深刻地体会,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1、教学时间上把握不准,一放一收之间,教师的尺度把握得不够准,因此没能完成全部预设的教学任务。
2、学生思维活跃,但教师在调控上还欠缺火候,导致学生在体会文本时依然显得很浮躁。
3、教师的评价语言和导语设计还不够丰富。
上完这节课感触颇多,在课前也与同仁有过激烈地争论,对阅读教学中,特别是问题设计上,应从此处着手还是从大处着手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我认为在问题设计上,还是应从大处着手,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放开,让他们自己读、想、悟,个性化的阅读才能真正得以体现。当然,这样做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如: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比较散、比较碎;学生能力的不同,可能思维的方式、习惯也不同,对文本的理解水平必然也存在较大差异;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迂回的情况,教学时间难以有效控制等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如果不解决,虽然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但教学必然是低效和无序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出现混乱。
我个人认为,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对课文有极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在放手让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自己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要等放亦能收。对课文的理解思路和引导设计要精巧,同时要尽可能的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好预估,并设计好相对的指导。总之,只有作好最充分的准备,才能从学生的回答中敏锐地捕捉到其思维的火花,并因势利导引入教学轨道之中,引导学生从纷繁的答案中准确的捕捉和体会文本之精华,掌握学习的方法。与此同时,教师应重视学法的指导和归纳,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减少教学中的迂回,提高学习效率。